为什么说果蝇唾腺染色体是多线染色体

为什么说果蝇唾腺染色体是多线染色体,第1张

果蝇唾腺染色体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间期,构成一个永久间期系统。唾腺细胞数目不增加,但体积增大,其中每条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的核蛋白纤维(染色质纤维)不断复制,多则可达2的10次方至15次方次复制,其复制产物不分开,成千上万条染色质纤维平行而精巧地排列形成一大束宽而长的带状物,又称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

唾腺染色体的特征:

唾腺染色体 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alivary chromosome 双翅类昆虫唾腺细胞的间期核中所看到的巨型染色体。EGBalbiani(1881)首次看到了它的带状结构,但到后来,EHeitz和HBauer(1933)以及TSParnter(1933)才指出它在细胞学上的意义。唾腺染色体的显著特征是:(1)形状为带状,宽达5微米,长达2000微米它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200倍;(2)核不分裂,由于染色体不断复制,形成了多线性染色体,宽度增加,同时长度也增加,成为巨型染色体;(3)带的全长几乎都有明显的嗜碱性的横纹,横纹的宽度有大有小,密度有疏有密,但是它的数目,位置等等对于同源染色体来说却都是同样的。唾腺染色体的DNA含量达4,000-8,000c。横纹被认为是染色小粒横向排列而成的。横纹是详细研究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倒位、重复、反复、易位等现象的标记;(4)由于2条同源体细胞染色体联会,摇蚊(2n=8)中可认出四条染色体。在黑腹果蝇(2n= 8)中,V形的第二染色体和第三染色体各有两条臂,又各条染色体在异染色质多的着丝粒附近互相靠拢,与核仁一起在核的中央形成一个染色中心。唾腺染色体的一条或几条横纹常显著膨起,这部分称为Bal- biani环。一般把多线性的巨大染色体中的这种膨大起称为疏松结构。许多双翅类以及二、三种脉翅类昆虫的食道、肠、马氏管和神经细胞中,以及在植物界Rhinanthus(胡麻科)的胚盘细胞(chalaza-haustorial cell)、虞美人草的反足细胞等都能看到具有这样特征的染色体,因此,把这种染色体总称为巨大染色体或多线染色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

由于细胞分裂停止在间期,核物质螺旋化程度低而充分伸展,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2000um,是其体细胞中期染色体长度的100—200倍。伸展形式的DNA长度约为40000um,只需简单的染色和压片,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1)由以上分析可知,展翅是显性性状;子代总是出现

2
3
的展翅,
1
3
的正常翅的原因是展翅基因具有纯合致死的效应.

(2)灰身对黑身显性(用E、e表示),1只展翅灰身(DdE_)1只展翅黑身(Ddee)杂交,若该展翅灰身的基因型为DdEE,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展翅灰身:正常灰身=2:1;若该展翅灰身的基因型为DdEe,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展翅灰身:展翅黑身:正常翅灰身:正常翅黑身=(2:1)(1:1)=2:2:1:1.

(3)①由于展翅基因和粘胶眼基因均纯合致死,因此能稳定遗传的展翅粘胶眼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GgDd,又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如图:.

②要想最简捷的获得展翅粘胶眼果蝇,让亲本自由交配后选出子代中的展翅粘胶眼果蝇,即为能稳定遗传的展翅粘胶眼果蝇.

③现有一群展翅果蝇(Dd),通过逐代自由交配,种群中展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会逐渐变小.为保持展翅果蝇品系,需将群体中的正常翅果蝇(dd)淘汰.

④展翅果蝇的基因型为Dd,一定展翅果蝇杂交获得子一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显性   展翅基因具有纯合致死的效应(当展翅基因型是纯合子的时候,该昆虫死亡)

(2)展翅灰身:正常灰身=2:1   展翅灰身:展翅黑身:正常翅灰身:正常翅黑身=2:2:1:1

(3)

②经自由交配后,选出子代中的展翅粘胶眼果蝇,即为能稳定遗传的展翅粘胶眼果蝇

③将群体中的正常翅果蝇淘汰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扩展资料

1881年EG巴尔比安尼首先在双翅目摇蚊(Chironomus)幼虫的唾腺细胞中观察到多线染色体,但未引起注意。1933年在遗传学成就的影响下TS佩因特在果蝇唾腺,E海茨和H鲍尔等在毛蚊属(Bibio)再次看到这种染色体后,人们才予重视。

此后在昆虫的多种组织如肠、气管、脂肪体细胞和马尔皮基氏管上皮细胞内以及在其他动植物的一些高度特化细胞如某些原生动物及附子属(Aconitum)植物的反足细胞里也发现了这种巨大染色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8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