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纤纤玉笋红”,我国古代的美甲艺术是怎样的?

“十指纤纤玉笋红”,我国古代的美甲艺术是怎样的?,第1张

自古以来,女性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爱美,这个爱美不仅体现在她们的衣着服饰甚至妆容方面,美的具体表现还体现在自己的指甲上面。古代女性非常注重手的保养,俗话说手就是人的第2张脸,而指甲也因此成为女性完美的表现。古代美甲会用凤仙花碾成泥加入水,涂抹在自己的指甲上面,反复2~3次之后可以定型。后来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流行护甲套,贵族身份的象征。

一、古代留长指甲

我们现代社会讲究爱干净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里面会有细菌危害人体健康。对于古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指甲是父母赋予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轻易剪掉。有很多古代的男生跟女生都会留长指甲,除非真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才会去剪掉。古代的人们认为剪指甲也要讲究良辰吉日,一般会选择在寅时剪手指甲,午时剪脚趾甲。而且对于剪下来的指甲不能随意乱丢,要保管在小匣子里面妥善保存好。

二、古代染指甲工艺

古代女性染指甲的主要原材料就是凤仙花,一般是将凤仙花捣碎出红色液体之后再加入明矾。后用这个液体涂抹在女性的支架上面并用布包住。那反复2~3次之后,颜色就会变成深红,而且不会轻易被洗掉。直到指甲渐渐长长才会慢慢的退去。凤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但是只有红色最受到古代女性的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的手也是我国比较普遍的一种染指甲的方式。这不仅汉族的女性喜欢染指甲,很多少数民族的女性也喜欢。

三、清朝护甲套

染指甲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为了让指甲的颜色不会轻易褪色,甚至还发明了护甲套。而清朝的护甲套是比较成熟巅峰状态。至今博物馆依旧存放着慈禧太后的护甲套,十分的精美华丽。所以我国古代的染甲技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蔻丹。

  蔻丹花俗名千层红,又名指甲草。

  中国民间习俗:采取凤仙花花瓣,加上明矾捣烂,敷在指甲上几个小时到隔夜,可以把指甲染成粉红到鲜红色。

  古时候蔻丹指代染过颜色的指甲,也可指染过指甲的纤纤玉手。就是一般用颜色鲜艳的花(凤仙花、千层红都可以),开花时摘下花瓣放在适当的容器里,捣成糊状,加上明矾搅拌过后,抹在指甲上,然后用布包裹一些时间,就能把指甲染成红色。算是古代美女的一种美甲方法了,纯天然的。

  现在一般“蔻丹”都不太用,只有古典小说中才引用。有时说出就是指指甲油了。

  周朝 在中国的周朝,诞生了假指甲。一般用金或者银等贵金属打造,还会镶嵌宝石,有些会加入复杂的景泰蓝细节。

  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浸染指甲。也可将丝棉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还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

  明朝 皇室的女人们会用阿拉伯胶,凤仙花,明矾,蛋白,明胶,以及蜂蜡等成份制成漆把指甲涂成红色或黑色。

  1920年 受到汽车喷漆的启发,露华浓的MichelleMenard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第一瓶指甲油。几十年的发展中,因为考虑到指甲油中有害成分的影响,指甲油更新了无数次配方。

  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赐福,祛除邪恶。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从许多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闪烁的历史光芒。提起美甲,自然想到手,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染甲之风由来已久,远在唐代,染甲的材料主要是风仙花。将风仙花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包好,第二天指甲便染成了淡淡的红色。连续染两次之后,指甲便会红润妖艳,其色数月不褪。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在他的诗中,曾描写过女子美丽的指甲。“十尖尽换红鸦嘴,……数点桃花汛水流”。

  古时女子也这样用捣碎的蔻丹花染指甲,称为丹蔻,但在捣花的过程中需加入明矾搅拌才能均衡色泽,长时间保持。这种方法曾鼎盛于唐代,张祜的《听筝》中曾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李贺的《宫娃歌》中也描述了“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的情景。到了明代,女子们不仅为指甲上色,连蓄指甲也成为一种流行,由此还产生了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的护指套。清朝时期,佩戴金银宝石精工镶嵌的护指更是皇亲贵胄女眷身份的象征。

  〔唐〕李贺《宫娃歌》中“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都是对妇女染指甲习俗的描写。前者虽没有说明染甲,但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直接说出了十指浸染后的情况,“玉笋红”即指娇艳鲜红的指甲。所谓“守宫”,本指壁虎。因为它经常守伏在宫室之壁,捕食虫蛾,故名。相传古人将它养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砂,全身都变红以后,则将它捣碎。据说用这种“红汁”点在女子身上,可检验妇女是否保持贞操。如果没有发生过房事,红色终身不灭,只要进行过一次性生活,那么红色立即会消失。按理说这种“守宫”与妇女染指甲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它的颜色及制作方法与妇女染指甲的材料较为相近,所以被牵扯在一起,逐渐变成妇女染指甲材料的代称。

  元代诗人杨维祯有两首诗与染指甲有关,其一《美人红指甲》:“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其二《凤仙花》:“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暇。一点愁疑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缕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 极意描写妇女嫣红的指甲,其中“弹筝乱落桃花瓣”一句,形容染红指甲的女子弹筝时,手指上下翻动,好似桃花瓣落纷纷。

  古代的妇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总要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如〔清〕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染指甲的习俗,如维吾尔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都喜欢在春夏季节,把手指甲染成橘红色,甚至把脚趾甲也染成橘红色,觉得这样很美。尤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更是如此。如〔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

  文献中只见关于女子染指甲的记载,但在有些地方,染指甲也是男子的爱好和习俗。如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唐代第16窟右壁后部所绘的《涅槃经变·奏乐婆罗门》,是柏孜克里克现存最完整的一幅伎乐图,图中的乐伎均为男性,身着婆罗门服装,正在演奏琵琶、横笛、筚篥、拍板、钹、大鼓等乐器,其中持琵琶、横笛、筚篥、拍板等乐器的手指甲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涂染有紫色。紫色是原色还是变色所致,待考。

  染指甲的染料多用凤仙花。凤仙花俗名“染指甲草”,也叫“好女儿花”。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记载,这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植物,花开之后,取其花、叶,放在钵里反复捶捣,捣碎以后,加入少量明矾,便可用来浸染指甲。以凤仙花染甲,需要一定的手续:首先,必须把指甲洗干净,将丝绵做成与指甲一样大小的薄片,浸入花汁,等吸足花汁后取出,再轻轻地安放在指甲表面,然后用布条缠裹过夜,一次浸染不够,可连续浸染三五次,染成之后,色彩鲜艳,数月之内不会消失。除凤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一种上好材料。尽管在某些时候,凤仙花亦被混称为“指甲花”,但两者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说得很详细:“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中也有记载:“指甲花,似木犀,细而正黄,多须,一花数出,甚香,粤女以其叶兼矾石少许染指甲,红艳夺目,唐诗‘弹筝乱落桃花片’谓此。一种金凤花,亦可染,名指甲桃,叶小如豆,花四瓣,层层相对。一干辄有二种花,一深红,一黄边红腹,其蕊大者为凤头,小者凤尾,尾修长缕缕,又有两翅,粤女多□之作钗。二三月时栽之,与指甲花为一丛,儿童向街头卖者,多此二花。”

  用指甲花所染出的指甲比凤仙花更红,不过从普及面来看,指甲花远远比不上凤仙花。直到上世纪初,中国妇女的染甲材料,仍然是以凤仙花为主。凤仙花是中国的特产,国外一些妇女,在刚开始染甲时,往往到中国来觅取,后来也有用其他植物来代替的,但效果总不如凤仙花好。

  古代染指甲的习俗究竟始自何时?〔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上说:“俗以凤仙花染指,自宋已然……”但他并没有肯定其确始于宋。〔明〕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则有确切的论断:“唐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明代妇女还有蓄指甲的风俗。尤其是年轻的妇女,常将指甲留长至寸许,有的甚至达到数寸。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常提到这种情况。如《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记一对青年男女私订终身,正准备在家中成婚,不料来了一帮朋友,硬拉着男子外出喝酒,男子不便推托只能怏怏而去,留下姑娘在家守候。那姑娘久等不来,便去拽门,“谁想是外边搭住了的,狠性子一拽,早把两三个长指甲一齐蹴断了”。又如《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述宝玉私下看望晴雯,“晴雯拭泪,把那手用力拳回,搁在口边,狠命一咬,只听‘咯吱’一声,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指咬下”,交给宝玉留作纪念。这些笔墨都涉及女子留长指甲的情况。

  除了对指甲进行染色外,古人还想方设法对自己的指甲进行保护,由此产生了护指套。如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便是保护指甲

古代妇女又以染红指甲为美。唐李贺《宫娃歌》:“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说的是宫中有专门的花房,宫人连夜在烛光下捣花赶制染指甲的涂料。诗里提到的“守宫”,原指蜥蜴中的一种,又名壁虎,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故名守宫。

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曾记载了一种利用守宫的奇怪方法,说的是用器皿养守宫,喂以朱砂,守宫食后,通体变为赤红,喂朱砂满七斤后,用杵将它捣碎,点在女人身上,可检验女人是否保持贞操。如是处女,红色终身不灭,反之,即刻消失。这一迹近巫术的玩艺本与染指甲并不相干,只因制取染指甲材料的方法与它相似,人们便把它们搞混了。

原来,旧时没有化学油脂,染指甲用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凤仙花,李贺诗中的花房捣守宫,这守宫实指凤仙花。关于这一点,是不应有疑问的,因为张华《博物志》所言,太过虚诞(笔者怀疑,似是从“守宫”一词的字面上另一层意思,即宫又可指子宫,从而望文生义编造出来的),在实践中行不通,后世也只见于小说家言。宫人捣凤仙,是为宫中妇女妆饰用的。所以元代杨维桢有诗云:“夜捣守宫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恰可证明。

凤仙花又名金凤花,这都是形象的称呼。凤仙花于枝桠间开放,花大型,多侧垂,其中不少品种形如飞凤,有头有尾,有翅有足,遂得此名。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南宋周密《癸辛杂识》有较详细的说明:

“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钒少许在内。先冼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讨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冼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

文中说用叶捣碎,实则其肉质的茎都是可用的。加明矾是最重要的发明,因它能起到媒染剂的作用,在指上形成一层胶质,否则是无法染上去的。在今天看来,这自然是一种土法。但这种土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近有一作者于报上载,她在昆山小学读书时,就常见到班上的女同学争相为之。方法一如上引之法,只是她们用的是花瓣,加上明矾捣成汁,涂于指甲上,初为淡红,经反复数次成深红,可保很久不褪色。

由于凤仙能染指甲,历代诗人见了它往往都会提到此事。如“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明徐阶),“金盆夜捣声相应,银甲春生色更宜”(明瞿佑),“闲摘秋花捣蝉蜕,殷红醮甲玉掺掺”(明严易),“染指色愈艳,弹琴花自流”(清吕兆鳞)。再看元代女词人陆绣卿的《醉花阴》词:

“曲阑凤子花开后, 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 染上春纤, 一夜深红透。 绛点轻濡笼翠袖, 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 画到眉弯, 红雨春山逗。”

凤仙花原产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它好温暖,不耐寒,主要生长在我国南部,现各地都有栽培,为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株一般高不及一米,夏季开花,花期很长。花色不一,有紫红、朱红、雪青、玫红、白及杂色。品种很多,可分单瓣和重瓣两大类。重瓣按花型可分为蔷薇型、山茶型和石竹型。此花历史相当悠久,晋代已有栽培上的品种变化。据说,晋人谢长裾见了凤仙花,叫侍儿取来叶公金膏,用麈尾蘸了膏,向花瓣上洒去,折下一枝,插在倒影山之侧,第二年,此花金色不去,都成了斑点,大小不一,如同洒金,即名此花为倒影花。

凤仙花因可修饰指甲,人们又称它为指甲花。但此别名极易与另一同名木本的指甲花相混。

木本指甲花为千屈菜科散沫花属落叶灌木,花如桂,故又称香桂,高可达六米,花开于夏季,花极芳香,显然与草本的凤仙花不同。指甲花原产美洲热带,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说它与耶悉茗(即素馨花)、茉莉花一起是从大秦国即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移植到中国的南海郡(今属广东,治所番禺,即今广州市)。嵇含介绍它时称为指甲花,别名散沫花,可见当时人们也是用它来染指甲的。

此花由于极不耐寒,长期局限于我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大概在唐代仍然如此。唐段公路《北户录》载:“指甲花,花细白,绝芳香,番人重之。”其实指甲花所开之花常见的不单有白色,还有玫瑰红和朱砂红,但不论红、白,取其叶均可制作红色染料,染出来的指甲红过凤仙。只因它种植难于凤仙,实用性便大打折扣,也就逊于凤仙花了。明清时期,江南已多植指甲花,抗州诸山中尤为常见,这在高濂《草花谱》、陈淏子《花镜》中都能得到证明。

指甲花不单制作染色剂,它的花因极香而被福建人称为七里香。《仙游县志》载:“七里香,树婆娑,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红色,花开如蜜色,清香袭人,置发间,久而益馥。其叶捣可染甲鲜红。”大致可认为是指甲花。南方人常把它放在襟袖间,或簪于发际,由于花姿优美,也作盆栽观赏。

可见,凤仙花与指甲花完全两码事,于是凤仙又被人易之为指甲草,以示与木本的指甲花相区别。

爱美之心,女子尤甚,本属寻常。凤仙花也好,指甲花也好,把指甲染得鲜红如血,说是漂亮,却未必人人首肯。清初李渔就反对说:“凤仙……若云备染指甲之用,则大谬矣。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怪物。况所染之红,又不能尽在指甲,势必连肌带肉而丹之,迨肌肉褪清之后,指甲又不能全红,渐长渐退,而成欲谢之花矣。始作俑者,其俗物乎!”

李渔所崇尚的是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审美观。就如同今人对待妇女是否佩戴金玉首饰为美一样,看法竟可截然相反,自不必强求一致。

宋人风雅时尚篇

小贴士文稿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这首唐诗中的抚琴少女染红了指甲,古代的女子一样也爱“美甲”,那么古人用什么染甲呢?她们有秘制的染甲液。

南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介绍了一条美甲的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今老妇人七八旬者亦染甲。”

从唐代到清代,凤仙花液汁都是最常用的染甲用品,清人笔记《燕京岁时记》说:“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这种染甲液很容易制作:将凤仙花捣碎,加入少许明矾,连染三四次就可以“色若胭脂,洗涤不去”。我小时候试过,效果还行。只不过我小时候,染指甲的都是小女孩,而在宋朝,“老妇人七八旬者亦染甲”,老太太们七八十岁了,还染指甲,看来比我们时髦多了啊。

清朝时后宫妃嫔手上戴的保护指甲的东西叫做指甲套,也叫做护指,指甲套大多根据品级的不同装饰以不同的珠宝,雕刻的纹路也不尽相同,以此来显示佩戴者不同的地位。妃嫔手上佩戴多个指甲套,不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指甲,更是为了显示自己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尊贵地位。

指甲套款式众多,主要有玳瑁嵌珠宝翠玉葵花指甲套、金护甲、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玳瑁嵌米珠团寿指甲套。

扩展资料

贵族女子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气由来已久。清代用金银做成指甲套,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丰富。

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宫贵妇们更是用镶珠嵌玉的豪华金属或者景泰蓝指甲套,以保护他们精心留饰的指甲。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甲人物要数清朝时期,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将装饰性的金属或者景泰蓝假指甲套于小指,无名指上,以增加其指甲的长度,显示其尊贵地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指甲套

凤仙花具有很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同时它颜色艳丽,用它来染指甲既能治疗灰指甲、甲沟炎,又是纯天然、对指甲无任何伤害的染色方法。而且,用它来染指甲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

材料:

凤仙花瓣(大红色、紫红的最好;粉红、白色的颜色浅,不建议使用),茼麻叶子(也可用其它叶子,宽大柔软坚韧即可;塑料袋也行,不过不太透气),线绳,明矾或盐(不建议用明矾,对身体有害)。步骤:

1,将花瓣放入适量食盐后,捣烂。可放置半天,水份蒸发一部分后染色效果更佳。

2、取适量敷于指甲盖,以盖住指甲盖为准。

3、用叶子包住,并缠好,包缠的方法都类似包粽子。其它指头同样方法操作。

古代的妇女是很爱惜她们的手指的,经常以各种方式加以保养,并且精心加以修饰。《红楼梦》中的女孩们个个花容月貌,对于双手以及指甲的爱护更不一般。就连宝玉的丫环晴雯“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的通红的痕迹”,把给她看病的大夫窘得连忙回过头来,可见其双手之美。妇女染指甲的风俗在宋代就已经受到青睐,成为了当时的时尚。这种习俗究竟是自何而来呢?明代的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写道:“唐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原来是受唐明皇宠幸的杨玉环开创、引领了这一染甲“潮流”。妇女们多用凤仙花作为染甲的材料。凤仙花俗称“染指甲草”,也叫“好女儿花”,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植物。《花谱》中写道:“凤仙花一名金凤花,各色俱有,善变,且有洒金者,开花头翅尾足,翘然如凤状。自夏初至秋尽,开卸相续,结实累累。花卸即去其蒂,不使结子,则花益茂。女人取花以染指甲,则红鲜可爱。”古代妇女正是选用凤仙花的花、叶,放在钵里反复捶捣,之后加人少量明矾,用来浸染指甲的。南宋著名的掌故作家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详细地记载了染甲的过程:“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矶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除了染甲之外,妇女们还有蓄指甲的风俗。经常将指甲留长至寸许,甚至数寸也不乏其人。《红楼梦》中就有鲜活的例子:“可惜这两个指甲,好容易长了二寸长,这一病好了,又损好些。”晴雯说着,便“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交给宝玉留作纪念。这样长的指甲,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受到磕碰、刮蹭,因此人们发明了护指,就是指套,用以保护指甲。护指材质各异,长约四寸,呈螺旋状向上延伸,指端尖细,套于手指之上。后来人们选用金、玉等各种名贵材料,采用镂刻、雕花等复杂的工艺,护指逐渐演变为一种手部的装饰。故宫博物院的慈禧画像上,就可看到手上的精美的护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08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1
下一篇2023-09-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