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时值公历lO月23日或24日。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的开始,最低气温可达到OcC左右。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
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这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导语:霜降节气听说过吧,熟悉吧,这是年年都会和我们见面的节气,但是如果问你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或者换个说法,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你还能做肯定的回答吗。如果在北方的孩子说不定还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霜是在秋天,但是在南方的孩子看来能结霜的时候估计都是冬天了吧!
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霜降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所以霜降发生在秋季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4、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这段时间的饮食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5、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不但鸭子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着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霜降是什么意思
霜降释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
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霜降各地农谚
山西: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新疆: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江苏: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安徽: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十月寒露霜降临,稻香千里逐片黄,冬种计划积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场。
霜降后天气会有哪些变化
一、气候特征
1、黄河陆地北部的草覆盖着**的叶子,蝗虫在洞中垂下来进入冬眠状态。
2、东北东北部,东部内蒙和西北部的平均温度低于0°C,土壤冻结,冬季作物停止生长,并进入冬季。
3、长江霜降地区的中下游和南部气候仍然温和,平均温度约为16°C,田域葱,橙黄橙绿色,秋菊竞争,芙蓉盛开。
4、中国各地的初霜从北向南,从山脉到平原逐渐延迟。
二、农耕活动
1、这一时期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已于秋季收获。甚至不能忍受耐寒的洋葱,因为“霜降买不起洋葱,它越长,它就越空。”华北地区的大白菜即将收获,农民需要加强岗位管理。长江在该地区的中部,下游和南部,对于冬小麦和油菜籽,应及时播种,栽培和除草并控制蚜虫。
2、在南方,这个时候是“三秋”繁忙的季节。收割单季杂交稻和晚稻,播种早荞麦,早期种油菜,摘棉花,摘棉秸秆,耕地。“稻草已满,来年的昆虫和疾病减少了。”收获后,应及时恢复稻草和根,因为其中有许多越冬的卵和细菌。深耕有利于减少还原性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维护土壤的健康。此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进入旱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
3、同时,霜降也是黄淮流域绵羊繁殖的好时机,“霜降繁殖清澈的牛奶,当草出现时赶上”,母羊一般是秋冬发情,接受公羊交配连续时间通常约为30小时。就像南部的白露水繁殖一样,小羊出生时是温暖的,草是新鲜的,母羊得到了良好的营养,牛奶充足,可以挤奶。
4、秋收时别忘了预防霜冻,应及早种植,在深霜期错开种植;尝试使用早熟的高产品种。经常浇水,干土比湿土散发热量的速度快,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破坏。烟雾可以在很小的区域形成一层绝缘云,以减少冰冻破坏;经常蹲,可增加地面温度;施用腐殖酸或磷肥使作物提前成熟。
5、此外,使用温室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护农作物免受霜冻损害。“大棚和蔬菜管理得当,并浇了化肥以保护昆虫。”温室不仅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干旱和洪水,还可以提早或推迟耕作,延长作物生长期,达到早熟或晚熟的目的,并提高产量和稳定性。在霜降季节,应将秋季温室蔬菜(例如西红柿,黄瓜,茄子和辣椒)加热并防寒,并及时浇水并及时收获。应加强冷藏蔬菜,例如芹菜,生菜,油菜籽和萝卜,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以上就是霜降前后的气候特征及农事活动,霜降后,由于气候逐渐转为寒冷,一旦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很容易形成霜冻,给小麦、油菜等处于幼苗期的抗寒能力差的农作物造成冻害,农户们要引起重视。
1 霜降是冬天还是秋天
秋天。
霜降虽然带有霜字,但不是表示“降霜”,降霜主要是依据温度变化来定,而霜降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一般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越发明显,冷空气南下也越来越频繁,此时已经进入了深秋时分,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过完这个节气就到了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可以说霜降是秋天和冬天的一个过渡,此时可以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但要注意外御寒、内清热、宜平补。
2 到霜降是不是就冷了是的,而且早晚较冷。
霜降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此时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较热,秋燥明显,昼夜温差可高达十到二十度,而且霜降节气后,天气逐渐变冷,阴气始凝,常有冷空气侵袭,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晚秋初冬的景象,而北方部分地区早已入冬,部分地区温度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地区的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3 下霜是什么季节下霜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而且根据不同地区下霜的时节也有所不同,如北方下霜较早,可能10月份左右就开始下霜,而南方则要到11-12月份才会下霜。
4 2020年初霜期是哪一天秋季第一次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的日期称为初霜期。
一个地方的初霜期,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除此之外还受距海远近、纬度位置、地形起伏、大气洋流等影响,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一般初霜期内陆比距离海洋近的地方早;高纬度、高海拔比低纬度、低海拔早;地势高的要比地势低得早;出现强冷空气时比暖冬早。
一般北方初霜期较早,可能在10月份,而南方多在11-12月份才会打霜。
导语:霜降节气到了,只是表示已经进入到深秋了,随着冷空气的频繁,这是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那么霜降是不是就开始下霜了?霜降下霜有什么说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霜降是不是就开始下霜了不一定,我国各地气候不同。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渐冷,只要天气寒冷了就会出现霜。
霜降节气到了,只是表示已经进入到深秋了,随着冷空气的频繁,这是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气象学上并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由于冻则有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下霜有什么说法了由于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霜降的节气里,大部分的庄稼已经收完了,所以又到了农民平整土地开始为下一次耕种做准备的时候,所以农民都希望在霜降的节气开始下霜,毕竟这个时候有霜降更容易进行平整土地,可以为明年的春耕更好地做准备,所以民间一直都流传着“霜降见霜,谷雨满仓”的说法,其实就是从节气的自然变化规律来预判明年的庄稼收成。
关于霜: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0)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霜”通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霜”与“霜冻”、“霜降”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
成因:
“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而温度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随着空气的流动,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到达最低处(洼地)停留后,逐渐积聚凝华成霜。所以通常洼地就比一般地方容易形成霜,洼地的植物也就特别容易被霜打。
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对于霜,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这种霜称为平流霜或洼地霜,它们又常因辐射冷却而加强。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地面凝结现象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汽从空气中凝结,并凝结在物体上或者地表的一种现象(中国气象局,2003)。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有露、霜等现象。“霜”与“霜冻”、“霜降”节气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标准。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