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生活不影响道士的修行,他们往往比一般的人更具有悲悯之心,总用善良感化他人,当人们有危难找到道士,总能在道士那里获得人生的正能量,一句“呵呵,这都不是事”就解开了人们的困惑。所以,把道士称为“牛鼻子”,又是对道士憨厚可爱的一种称谓。
其实这和道士的性格有关,道士者,有道之士也。这里的有道,是指修行的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具有了不凡的见识和风度,对事物往往有着别样的见解和观点,其认知高度往往又超越一般的世俗之人,于是一般人看来道士都特别清高和孤傲。
道士除了孤高和率直,其实还有温顺和善良,只是针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而已。就好比牛一样,牛勤劳吃苦的时候,再累再脏的活儿都默默完成,每片土地都细细耕耘。温顺的时候,牧童可以任意骑行玩乐,其憨厚大度又显得十分可爱。
扩展资料:
道士又勇于奉献,就像牛一样,吃的是草,输出的是力量,对待家园又是赤胆热血的忠义。俗语言:“盛世兴佛,乱世兴道”,每当国家到了危难时刻,道士就从隐居的山林挺身而出,振臂救国救难,把国家民族安危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拼力维护。
如元代丘处机,当蒙古人即将血洗中原的时候,丘处机不顾自身安危,挺而走险,说服成吉思汗放下屠刀,免去了大面积的生灵涂炭。
又如抗日战争时期,武当山道众纷纷下山投身于救国抗日的浪潮之中,直到抗战胜利后又返回山上做起了隐匿的道士。所以把道士称为“牛鼻子”,又有道士像牛一样忠义的意思。
参考资料:
第一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将头发卷紧,向左绕
3、向下绕,目的是盘成一个圆
4、将发尾塞进盘好的髻中
5、用发簪挑起一络头发
6、将发簪插进头发内的皮筋里
7、成品
8、也可将发簪另一端插出来,记得要压一络头发在下面,这样盘得更紧
第二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头发向右绕,注意,此时不以皮筋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绕
4、再向右,就这样绕来绕去,直到把所有的头发都盘进去
5、把发簪插入皮筋里,并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点
6、簪子向上插入头发中
7、成品
8、换个角度看
第三种方法
1、扎马尾
2、头发向左绕,用手把皮往上弄一点,省得埋在头发里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画笔描成**
3、头发再绕过来
4、头发绕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绕过来的头发塞到皮筋里面,等于用皮筋把它们捆住
6、捆过来的头发继续向左绕一圈,注意后面一圈的头发要在第一圈的后面绕,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后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绕第二圈的头发,这时基本只剩个发尾了。
7、把这个发尾继续塞到这根皮筋里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种方法
1手型: 跷起3、4、5指
2把头发拧一下,只是拧头发
3把头发放到2指与3指中间。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带戒指,我的2指隐藏在头发后边了。
4缠绕2指一圈。这张图发尾已绕过2指一圈,从大指出掏出,准备绕第2圈。
注:头发不用拧,光绕就可以了。
5绕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着发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过插进2指上的环。
7把簪子横着向左穿过去,先向头皮深处扎,再从左边的一撮头发前,钻出来。这步要用力!小心别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头发是:一撮刚才被卷过的头发,只是一撮这句话不知怎么描述了!好难描述呀!我在最后一张图里,用画笔指一下那撮头发。
8 绿色画的就是上步骤说的那撮头发,簪子从那撮头发处穿出完成了!
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但在思想上保持了中华传统, 而且还在服饰上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满清入主关内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并规定了儒从而僧道不从。道教,因其独特的背景,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簪、冠、巾、衣、裳、履)。这种特殊的条件,曾经导致在清朝初年,有大规模地入道势头。 后学不才,对道教所特有的服饰文化饶有兴趣,并悉心搜集了一些与资料,今特奉献,拿与诸位指点。 概说 道教服饰,渊源甚早,一味地翻看南北朝的文献,只是空谈,真正地通过实物研究道教服饰,只能是从明代服饰入手。 本贴将主要同过 冠巾、衣裳两部分,参照明代服饰,对目前的道教服饰做一粗略地考证。 冠 满清时代,虽然僧人亦着汉服,但因佛门的剃度制度。簪、冠、巾的制度被道门保留了下来。 冠,为贵人所用。巾为士庶人所用。在道门内,冠为正式场合所用,平日则用巾。 由明到清,有很多冠的种类已经失传,但保留下来的,大抵有三种(五老冠为炼度所专用,其意义与传统地簪冠意义不同,故不在此列)。 上清芙蓉冠,又名莲花冠,乃道冠等级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师行科时方用。 五岳冠,又名五岳灵图冠。覆斗状,上刻五岳真形图。在全真道内,惟有受过三坛大戒之道士方可用。 偃月冠,又名黄冠、月牙冠、无形冠。覆元宝状,受过冠巾礼之道士皆可用 本人特援引两方面的资料,斗胆考证了九巾,但实际上,道门所用之巾已远不止九种, 另有:幅巾、飘巾、太阳巾、冲虚巾、雷巾。 资料如下:
字面的资料: 《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 全真派的服饰,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 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
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
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 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 口头资料:
白云观八旬道人所叙述的清末之九巾:
道有九巾祖师传:KAO)山、一字巾
九梁、逍遥、一扎巾
混元、太阳、菏叶巾
浩然巾似乎到清末亦在道教中不常见,但很明显,就是风雪帽,这点没有疑论。 浩然巾创始人 孟浩然 逍遥巾也没有疑点,就是今之逍遥巾,然,另有荷叶巾类似逍遥,但用于方丈升座,传戒之大典,为道童所专用,概比逍遥巾更为洒脱。 一字巾,闵爷云,故去称幅巾。想幅巾本是包头而来,可能一字巾是一个最后的简化形态。实际上,一字巾就是一根带子,类似网巾来拦住乱发。 闵爷又引冲和巾为今之南华庄子巾,予以为,所谓老者带冲和,概因老者发稀,当带能遮蔽之巾。而庄子巾虽然可以遮挡,但其他一些巾也可以遮挡。但似乎唯一能对应上的,就只有庄子巾,故我于此亦持此意见。 清规玄妙所载之九阳必为纯阳,概考今江南正一派所戴之九粱巾并无古制,当属于纯阳之变形。而九乃大,乃纯,正乃纯阳也。况,有明一朝,只有纯阳巾才有九梁。 太阳巾:清规玄妙中并无太阳巾记载,一些道友,老道长也不认为太阳巾为正规九巾之一。但无可非议,太阳巾就是道士的太阳帽,云游中,遮阳之用也。此巾正如闵爷所云,湖北仍多用。实际是庄子巾加了一圈大沿儿。 最后只剩清规玄妙中的KAO(告山)山巾?可惜的是,上次老道长给我讲此巾,未能记录,仅记得前面同庄子巾,脑后稍有不同也。 衣
常服 在早期的玄门威仪中,对于常服的要求不外乎传统之深衣之制(上衣下裳相连)。而宋明之际,出现了通裁之直缀(无下裳,而为前后开气),也就是如今道服的款式。此类道服又分有长衫与得罗,其中长衫交领右衽,直袖宽九寸(儒生制为一尺,盖道家求纯阳数)或一尺四,袖长随身或回肘(随身:袖同衣长,垂至衣下摆;回肘:大概有 得罗又名道袍,这种道服的特点是:交领、宽袖,自掖下开气,内带衬摆。得罗袖宽有几种不同尺寸,目前常见的是一尺八、二尺四;但北京东岳庙老道长有云三尺六者,可以说,这种三尺六的袖宽是为大个子道人准备的。另:如果根据这个数列分析,应当还有三尺这个规制:06 尺作为差而递进的。另外根据古画上的表示,三尺这个袖宽也是存在的。此外,得罗的袖长亦为随身或回肘。可以看出,道服的袖宽可以为
法服: 道家之法服大抵款式有两种:一为氅衣,一为对襟袍服。其中,氅衣多为高功所用,时下的经衣也大都用氅衣。其款式为对襟,长同身,不裁袖,方方正正。一般高功之绛衣之颜色有多种,就其本意当为红色,但后来又有紫色、蓝色等。其中大都刺绣以精美花纹,美妙绝伦。 而法众之经衣,颜色不外乎红黄二色,一般来说,北方用红较多,南方则用黄较多。 北京白云观法众,经衣用红色氅衣 武当山道场,法众用**对襟袍服
北京白云观传戒时向戒子颁戒牒,道童用对襟蓝色袍服,蓝色玄边大带,戴荷叶巾
全真戒衣在款式上有类似对襟袍服之处。其腰间皆缝有装饰性之大带。考此种款式,在明代士人间也颇为流行,通常是作为正规场合之服装而用。大带原本为系衣之物,而后演变成了完全装饰性的元素了。此种戒衣,交领右衽,大带为玄色,前后皆垂龙虎带。
北京白云观传戒时向戒子颁戒牒,戒子用**交领袍服,玄色大带,身前后皆有龙虎带 关于全真道士的衣着,清代全真大师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凡全真服式,唯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方谓合式。 玄教大宗师吴全节说法像,蓝氅,白中衣,赤蔽膝,紫裳,戴上清芙蓉冠
裳
古人上衣下裳。其中裳为下服,既是裙。在解放前,全国仍有很多宫观在重要节日沿用下裳,而到了今日,竟然基本消失,实为可惜。其制多种,古制分为七块,前三后四。又有环群,打褶众多。其色多种,可为白、蓝、紫。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高功法师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因为,道教有它自己的规定服饰和装扮。
道教服饰,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道教服饰是华夏民族(汉族)的传统服装,社会服饰随着时代发展屡有更异,道教内部则大体不变。《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而中国稍有变者,至隋场帝东巡便为畋猎,尽为胡服。独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黄冠之称。
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自南朝陆修静之后,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说明道教服饰自陆修静起有了定制。《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饰便逐渐定型。而且,根据道士的等级不同,排别不同,还有不同的区别。
道士盘发是因为道士修行要蓄发蓄须,头发长了就要盘起来,用头巾包起来,盘发没有讲究,头巾、头冠是有讲究的。
详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yKy1H0lTdNZw-_2rY6rjB99_Vee_f_7E1g7acXlIbzcWQBmnuXJMDfgARv9xhJbYj4wu0ATGlKv1J5UUrNEnK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