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步摇的概念,见於两汉时期,然而,它从一开始就被置放到一个礼服的范围之内,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 或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步摇。
流苏: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但会有穗。
簪子: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
钗子: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也有用来装饰,材质以金、银、玉、玛瑙等为多。
簪子在古代是用来把头发盘起来用的固定物件,一般用玉来打造,步摇是在簪子的基础上放上轻盈的类似于玛瑙的珠子,这样古代的妃嫔们走路时就会有种像仙女般的感觉,一步一摇,就叫步摇。一般簪子上带有流苏的就是步摇了。步摇上的链子或者穗子就是流苏。KaoJiaZhaoCom
凤冠两边的流苏叫步摇。
步摇属于汉文化饰品。流苏早期并非汉文化,属于外民族舶来品。古人认为饰品在走路时摇晃属于吉祥意,后来镶嵌珠宝的步摇变成镶嵌珠宝的流苏,慢慢于文化、服饰相融合成为了我们现在的流苏。
就像香囊、香袋一样,驱蚊虫也有钱包的作用。现在也就作为一种传统装饰。现在除了寓意吉祥,也起到了民族文化、美观的意义。
步摇的制作过程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金属片;用簪子做底;底座上再继续用金属丝缠绕金属花和珠子,叠加至自己喜欢的造型;如果想在簪头上,作出颤珠的效果,那就先用一根金属丝拧上一个珠子拧紧金属丝留得长一些··然后找一根针把金属丝绕着针缠绕成弹簧状·然后把针卸掉于是就成了。
簪头做好后,把缠绕用的金属丝塞进簪头的空隙里面,外边附上金属片,防止挂头发;用9字针穿起珠子,吊在簪头下面,做流苏。
簪子最下部的那个坠子如何制作:可以用t字针穿起水滴型珠子。可以选择水滴型或者柳叶型的金属片,用金属圈连接。直接挂细链。完成
流苏的解释是装在车马、楼台、帐幕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流苏,为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饰物,也叫旒,缨,穗子,常系在服装或器物上。常见挂与帐中窗帘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
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流苏,随风飘摇荡漾,传递着古雅与婉约的韵味。现代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步摇,是其中一种。还有冕旒,帝王头上的流苏,以珍珠串成,按等级划分,数量有所不同。
帝王戴的冠冕,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上各地的风俗各异,令流苏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已分有两种特式-阿什肯纳兹式和塞法迪式。
络就是结。流苏,丝、绒等扎成的如禾穗状的饰物。
络子就是结的一种用法,做成袋子的模样用来装东西。结在古时很流行。穿衣要扎布带子(就是红楼说的汗巾子),然后打个结捆住;另外头发上、扇坠上、布帘上甚至男女的腰间,以前都喜欢弄些结做为装饰。络子,读作làozi,也称"绦子"。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八盏巨大的红纱鼓肚子宫灯,挂在琉璃瓦下的房檐口,灯脚的鹅黄的穗子迎风摇摆着。"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她绣的是她的学生已完成的一幅作品:湘君,湘夫人裙裾飘带的穗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