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经常洗头,古人也会洗头,那古人在古代是怎么洗头的呢?

现代人经常洗头,古人也会洗头,那古人在古代是怎么洗头的呢?,第1张

古人常用“皂荚”来洗头

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所以男人和女人一般不剪头发,甚至剪头发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惩罚。所以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有长发,直到腰部。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么长的头发怎么清洗?不洗吗?且不说别人受不了,你先得恼火了。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外国记者在清朝人解开他的辫子时差点吐了。不过,古人还是爱干净的,《周礼》明确指出 "五日一浴,三日一洗 "的礼仪要求。事实上,"浴 "的 "沐 "字本意是洗头。在汉代,公务员有五天的休息日,被要求回家洗头。这个假期被称为 "休沐"。在没有洗发水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洗头的?

蜂蜜蝗虫。这种蜜槐荚应该是古代人最常使用的洗发水。把泡过的皂素放在鸟球里加水揉碎,等水变浓后破渣子出来,剩下的皂素水就是古人的天然洗发水。用这种皂角水洗头不仅有解肌养发的功效,据说还有黑发固发的功效,这就是古代霸王洗发水的简单。但它有一个缺点。它的味道很大。它的味道大!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留长发是一种信仰,不仅女人留长发,连男人也留长发,扎辫子。虽然今天男人的长发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但在那时,任何敢于剪掉头发的人都有可能被嚼死。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种习俗也消失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自由了,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你可以戴什么样的头发。

说到头发,估计现在的女人都很头疼,因为头发越长,越难清洗,尤其是头发里的油污越多,一天洗一次真是累死了。在古代,洗头是一件分阶层、有仪式感、洗发用品也需十分考究的精致之事。

孔子常常提及“礼乐崩坏”,而其所说之话,说做之事,也多是践行“周礼”,此处“周礼”并非两汉所著《周礼》,但是“周礼”却是《周礼》成书的源头。

周朝建立之后,诸侯分封,为维护周朝的宗周统治,周文公认定光靠武力,是不能收拢人心。所谓“以德服人”,若是有一套完整的“正统理念”,何愁天下不归?

周文公根据上古到殷商时期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修改,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这套礼乐制度就成了人们行为生活的规则,限制、约束着百姓。这套“周礼”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就提及了“发肤”,这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最早来源。

在《左传》中记载有:“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这记载了古人对于“理发”多是不接受的,认定理发是“不孝”的代表。为此,还设有“髡刑”。髡刑指将罪犯头发全部或者剔除部分,达到羞辱的目的。

头发,显得异常重要,所以盘发就成了最常见的事情。但是头发若是不加打理、修饰,就会显得脏乱不堪,那古人是否也会理发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理发的次数并不多、理发的规矩比较多。在周朝时期,理发几乎是被禁止的,只存在沐发和梳栉。

但南北朝时期,因“三国战乱”,儒家又一次受到冲击,所以对于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并没有那么严苛的遵守。

南北朝的贵族子弟无不喜欢化妆,因此“修眉、剃须”是必须做的两件事,这个时候出现了理发工具“栉”,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

“栉,理发器也。”

这个时候“栉工”就出现了。经过发展,不仅朝廷有专门的栉工,就连私家“栉工”也出现了。即便栉工出现,也不代表理发可以随心所欲。栉工的一般工作只是打理一下头发,剪掉不必要的碎发,但是头发的长度肯定是不可能像现在这般随心所欲,那都是有专门的规定。不止如此,理发也不是随心所欲,想要剪发就剪发,那必须的挑选黄道吉日,所以日历上面也可以见到不易理发等字样。

到了宋朝时期,理发业较为盛行,不仅有理发师,还有理发店,甚至还出现了行会,宋朝时期的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乙》:

“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

头发的样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依旧没有多少改变,而理发的方式,也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清军入关,头发的样式才发生了改变。

为加强自身统治、摧毁汉人的自尊心,“剃发令”颁布,最开始的头发样式只是留一根小辫子。所谓“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可乱!”清朝最初的法令引来了强烈反弹,即便如此,依旧遭到了无情镇压,造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理发势在必行,正因如此,理发业大肆发展。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其实是来源于儒家的孝敬,他是儒家伦理的著作,其实看名字都能够知道这本书就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是躯体还是皮肤还是头发,都是父母所赐予的。所以在古代的时候留着长头发和胡须都是特别常见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着很长的头发。

古人的头发到底是会留多长呢?其实也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在古代的时候身体上刺字儿剪头发都属于是刑罚,是犯罪的惩罚,所以说父母对于赐予的身体是多么的看重。根据一些记载,在秦朝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用淘米水洗头发,人们在洗完米之后都会把洗米水留下来。这种在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却不是大部分人都可以用的,因为那时大米还是很珍贵的农作物,很多人家不是每一顿都能吃大米,所以自然也没有那么多的洗米水。

因此书中说的那些可以用洗米水洗头洗澡的人,大多数都是很有钱的人。其实,用洗米水来清洁肯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淘米水里面有很多的矿物质而且还有维生素,可以的美白也有一定的去除污渍效果,必要的时候还能消炎,可能比一些洗面奶都有用。即便是在现代,很多人也都在用洗米水来洗脸。古代那些穷人们也需要洗澡洗头,于是就有人发现皂荚,也可以去除污渍,所以很多穷人就选择用皂荚来洗脸洗头。

到了宋朝和元朝,使用皂荚已经成为了习惯,无论穷人富人都喜欢用,毕竟它的去污能力是很好的,而且还不贵,因此在用于清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用来洗衣服。使用皂荚的方式是很纯天然的,而且皂荚这种植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有药用的价值,是很好用的。

“古人如何洗头”?这个问题很简单。

答案一定是:用水洗头。

古往今来皆同一理,找来温水,清洗头上油污,让自己的头发变得更加飘柔。没有洗发精的情况下,人们多运用自然生成的植物作为洗发原料,比如皂角、首乌、猪苓等等。当然,也有人用淘米水和豆腐水来洗头,据说长期使用,可使头发柔顺。至于真假,我是没试过的,不过现在很多人讲求用这些所谓的“古方”来洗头,至于效果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实际上,古代的普通人家并不是经常会洗头、洗澡。有钱人为了体面,也有先决条件,对于他们来说,洗发和洗澡是平常的事情。但换在贫家,吃饭都是问题,脸面和头发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晚清时期,有外国传教士记录过中国人洗发的过程。他描述在京津以及周边地区,只有有钱人才会经常清洗自己的发辫,他们有仆人伺候,将发辫解开之后,用掺有特制发油的温水清洗,而后用大毛巾将头发包住,吸干水分之后,任其自然干燥,而后用梳子通顺之后,在涂上发油,打成发辫。在鸦片战争之后,舶来品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香皂和花露水,这是当时有钱人最喜欢的产品,用香皂洗头,并且喷上花露水,是当时潮流。

有些中等人家,没有仆人,也可以借助于街头洗头摊子,有专业师傅为其洗头,并梳理发辫。这门生意很辛苦,但足以养家糊口,文化人尤其注重仪表,因此文化人成了他们的常客。

贫民是不洗头的,他们最多在夏季的时候去河中清洗身上的污垢和发辫,等到天冷下来,他们就不再洗头,直到转年夏天。

虽然不“湿洗”,但有一种“干洗”方法,用一只类似于梳子,叫做“篦子”的工具,来回梳理头发。这种篦子有非常密集的齿,一刮而下,掉落地上一层白白的皮屑和土灰,很多小虫子也随着掉下来,其中包括虱子和虱子的幼虫。

尽管不洗头,这些人的头发看上去并不十分糟糕,有些人的头发看上去反倒很油亮,只不过就是气味太难闻,有一股“类似死老鼠的怪味道”。

通过传教士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清末时期,大清国民的样貌。其实这种画面到了八十年代,有些北方地区依旧如此。百姓很少洗头,多用篦子来梳头。一个月不洗头是常有的事儿,一年不洗头的人估计也大有人在。除了气味难闻之外,好像并不影响人体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435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