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头饰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人的头饰有什么讲究吗,第1张

摘要: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有一群不同寻常的女人。她们有长发,但不披肩;她们顶着繁重的头饰,但活动自如。长角形的头饰就像长了眼睛,即使人们彼此擦肩而过,长角也不会互相碰撞。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因头顶弯起的长角头饰而被称为“长角苗”。

 

 ▲▲长角头饰从何而来

 长角苗的正式叫法是“箐苗”。他们主要聚居在贵州西部六枝特区的梭戛乡,长期远离外界,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长角苗呈弧形弯起的头饰,到底隐藏着什么内涵呢?也许从他们的习俗中能略知一二。

 从前,箐苗小伙子喜欢在皎洁的月下,一边吹他们独有的乐器“三眼箫”,一边来到姑娘家门前,将情人唤出。在弯月下,意中人赏月对歌,互诉衷肠。而弯弯的月亮,也因此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因此,有人说,长角苗头饰的造型源于弯月。

 果真如此吗?为了一探长角苗头饰起源的究竟,更好地保护长角苗文化,贵州省于1998年在梭戛乡建起了生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徐美陵和专家们希望,从当地的历史文献中寻找长角头饰起源的蛛丝马迹。“长角苗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记载。”徐美陵遗憾地说。

 受到“月形起源说”的启发,有人认为长角头饰起源于当地人对牛角的崇拜。苗族把牛视为一种圣物。直到现在,苗族还把牛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梭戛乡的苗族群众在打嘎(祭祀)活动中,就会弑牛祭祖。因此有人说,长角苗形似牛角的头饰,也许是对祖先怀念的一种表现。

 在考察过程中,有人告诉徐美陵,长角头饰起源于弓箭。在长角苗看来,弓箭是力量的象征。结合其打猎的传统,长角头饰的形状也不难让人联想起弓箭的造型。

 徐美陵说:“面对不同的说法,最终我们找到了清楚祖辈历史的老人。但是,他们说的苗族方言我们听不懂。好在长角苗年轻人中有略懂汉语的,借助年轻人的翻译,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代代相传的长角来源的传说。”

 据说,长角苗曾有位被称为“苗王”的头领。在一次战争中,敌人盗走了苗王的神鞭,苗王因此失去了法力。战争结束时,苗王奄奄一息。他叮嘱族人说:“大家把树枝插在头发上,这样敌人就不敢追赶我们了,他们会以为我们又造出了新的神器。”遵照苗王的叮嘱,人们头插树枝,经历许多磨难后,最后落脚在梭戛乡。后来,村民就佩戴长角头饰,以纪念苗王。

 最终,徐美陵和有关专家从老人讲的“树枝起源说”出发,结合长角苗生产生活的条件,理出了一个大概的脉络:最初,这支苗族先民用树枝挽起缕缕长发。由于在耕种过程中,人们与牛为伴,久而久之,村民对牛的依赖心理就转变为对牛角图腾的崇拜。逐渐地,先民插在头上的树枝换成了牛角的样子。可是在生活中,村民常常受到鹿等野兽的袭击,于是大家就用头发把木牛角缠起来,并用白色的麻线绑紧,以此来迷惑野兽。由此,长角苗独特的头饰就产生了。

 ▲▲男性也曾戴长角

 如果说女子戴长角头饰还能解释,那么男性戴长角就让人感到奇怪了。徐美陵说:“自古以来,当地的苗族村民在打猎时,经常要穿梭于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丛之间。在钻树丛的时候,由于猎人手上拿着武器,就在头上佩戴长角形状的头饰,来遮挡身体两边的树杈,防止被划伤。”

 长角苗男子的长角头饰和女子的完全一样,只是小得多。过去的男子都有辫子,平常不戴角时,就把头发编起来,用头帕包裹着盘在头上。

 上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男子剪掉了发辫,也就无法将长角固定在头上,角更绾不起来了。虽然现在看不到长角苗男子戴角,但是他们裹头巾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在节日期间或者重要活动场合,长角苗男子依然会穿着民族服装,头上戴着头帕。

 ▲▲奇特的头饰怎么盘

 长角苗硕大的头饰重不重呢?答案是肯定的。长角苗的头饰有十多斤重。现在只有在婚嫁或者节日时,长角苗女子才会佩戴头饰。平时,她们就把长发盘在脑后,用一把木质角梳一插。可是在以前,长角苗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佩戴硕大的头饰。

 中国艺术研究院安丽哲博士曾在梭戛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田野考察。她在《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一书中说:“据老人讲,以前戴着头饰去地里挖洋芋,因为头饰太重,所以需要牢牢地捆在头上。弯腰的时候,整个脑袋几乎都要栽下来。”

 那么,这硕大沉重的长角头饰是如何盘起来的呢?徐美陵说:“盘发的关键,在于一把月牙形的大木梳。它不仅是整个发型的支撑骨架,而且在平时,长角苗女性在耕作中都要带着它。梳子越大越好,最大的有2尺多长。”

 而将头发盘到大木梳上,也是有讲究的。徐美陵说:“头发要呈倒八字缠到木角上,而且不能乱糟糟的,要捋顺了才行。盘好后,用一根白头绳把头发系紧。盘好的头饰不能太松,太松就会散掉。手艺不娴熟的妇女往往花上一个多小时,也不一定能盘好。”

 盘成长角头饰的头发到底要多长呢?安丽哲博士记录的头发长度在17米左右。长角苗女子将积攒下的几代人的长发,掺着麻线搓成一小股一小股的辫子。佩戴长角时,再把这些辫子一圈一圈地盘起来。

 可是几代人的长发从何而来呢?原来,在平时梳头的时候,长角苗女子不会随便丢弃脱落的头发,而是将其存放在一个特殊的柜子里,积攒起来盘在头上。长角苗认为,长发是生命繁衍的一部分,需要代代相传。

 ▲▲新型头饰越发硕大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角苗妇女开始在长角头饰中掺入黑色的毛线,这样一来,头饰的份量就减轻了很多。但是为了保持传统,她们仍在头饰中编入母亲、祖母的头发,以示晚辈对祖辈的尊敬。

 以前,长角头饰的长度大多不超过肩膀。如今,由于头饰重量减轻,大的头饰更加流行。新型的长角头饰不但高,而且长度大多在半米左右。这种硕大的头饰和长角苗女子娇小的身形相互映衬,更显漂亮。每当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长角苗女子就会从柜子中取出长发并盘在头上,与人们一起欢歌跳舞,延续独特的文化。

是银子本身的颜色不代表什么。

银角(即银牛角)是苗族妇女的一个珍贵的装饰品,是在跳芦笙,跳铜鼓舞等盛大节日活动和出嫁之时才戴一下,平时都珍藏着据苗族老人说:戴"银角"的缘由也同穿"雄衣"一样.古时男子嫁到女子家去,出嫁时须把出嫁男子打扮得漂亮和威武一些,怎样才威武雄壮呢?他们觉得,动物中的水牯牛,壮实魁伟,且配有两只曲长刚劲犀利的触角,可谓雄壮威武了。所以古时苗族的出嫁男子除了穿上漂亮的"雄衣",还按水牯牛的触角形状给出嫁男子的头顶上配一对角,以示男人的威武雄壮,能抵御强敌。后来出嫁的对象改变了,但这种古老的装饰也仍然沿用不变。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以鄂尔多斯、乌拉特、巴尔虎、科尔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头饰中的精品。

  清代遗留下来的头饰,极为讲究,当时大量使用金银、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外形特征变化很大,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头饰都是以红色为基调,蒙古族对红珊瑚、绿松石尤为偏爱,这与民族信仰有关。由于红珊瑚色泽纯正,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贵权势,被蒙古人视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称为“瑞宝”。它驱凶辟邪,寓意着吉祥富贵,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松耳石不仅其色泽艳丽,据说它还是神的赐予。因此,民间服饰、佩饰上多用它来做装饰物。白银象征着圣洁,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饰文化积淀深厚,头饰被誉为极品,有“头饰之冠”的美称。银链、银铃、錾花贴片相缀,耗银较多,与成排成串的红珊瑚镶嵌,造型华美,工艺精湛,体积和重量都超过其它部落,是鄂尔多斯姑娘出嫁时最华丽的装饰。鄂尔多斯头饰式样较多,每个旗县都略有不同,多达十几种。有无后屏和有后屏的,有大后屏和小后屏的,小的后屏垂于肩上,大的后屏光珊瑚珠就得上万颗,一个个串起来,有顺序的排列,整个披挂在后背上,长穗子垂于胯下,随人的行走而飘逸,远远望去,像流动的瀑布。还有的头饰,面颊两侧的垂链有长有短,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也有轻重、大小之分,有的华丽,有的简洁,鄂尔多斯妇女戴上这样贵重的饰物,特别的显眼。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出嫁,无论贫富都要戴头饰,通常在民间要准备一副好的头饰,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饰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贫富。过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亲,虽然也要戴头饰,但用银很少,镶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红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价值达二、三百个银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时,却要佩戴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银元的头饰。比较贵重的头饰,往往要以尚好的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换取。无论昂贵还是廉价,头饰都是女子出嫁时必备的饰物。鄂尔多斯头饰由连垂和头饰两大部分组成。连垂是在胸前左右辫发上垂挂着的辫套发饰,用布和棉絮缝制而成,上面刺绣有各种图案和镶嵌着银饰片和珊瑚珠子。关于连垂的形成,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各部之间互相征战,胜利者把俘获的妇女辫子拴系在木缘上以防逃遁,后来演化成今天的连垂。鄂尔多斯头饰是由额箍、后屏、颊侧垂穗、额穗等几部分组成。额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两边缀着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间錾花银座上镶着大颗的红珊瑚,隔间又嵌着绿松石。前额银珠子编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开。后屏是头饰的后大片,上窄下宽呈凸字形,上面缀满了排列整齐的红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间部位有一个方形的錾花银座,嵌着数颗红珊瑚、绿松石珠。后小片垂于耳后左右,长三寸,工艺如后屏,缀满珊瑚、绿松石珠,上面有圆形或方形的银质装饰。面颊两侧的垂穗子,是银链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对称,有数条或十几条之多,长至肩下,尾端吊着银铃子,行走起来叮当作响。装饰用的大圈银耳环,多数佩挂在面颊两侧的连垂上,大的重约几百克,有的每侧多达四个。一般在佩戴头饰前,先将发辫束于发棒之内,然后戴上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帽子上还要系上彩色头巾。根据当地习俗也有只戴头饰不戴帽子的。

  按照乌拉特部落的习俗,姑娘出嫁时,要进行分发仪式,然后穿装打扮,给新娘戴上头饰。头饰上面还要戴上水獭皮的圆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帽结,下垂两条绣花飘带。整套头饰由额箍、垂饰、坠子、蝴蝶结、额穗子、钗等组成。额箍和后帘均由大小同样的镂空银座横排钉缀,银片上镂雕着吉祥图案,并由镶嵌20个珊瑚珠的坠链在下额处连接,然后把面颊两侧各10个由银、珊瑚、绿松珠串成的垂链套在额箍上,垂链长于腰际。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银质额顶饰,顶饰转圈镶满大颗的绿松石和珊瑚。乌拉特头饰戴的时候可以拆分,已婚妇女平时只戴额箍,逢年过节时才戴全套头饰。有的习俗是根据年龄拆戴,年龄越高戴的饰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处的和硕特妇女头饰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对黑色发套,两颗珊瑚珠,一个银钗和额顶吉祥座组成的。发套长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绸缎或平绒布缝制而成,上下两端刺绣有梅花、荷花、莲花、牡丹等各种花卉图案,佩带时先将头发梳于头顶,把辫子装进发套,顺着两鬓垂至腰际,发套在腋下串进坎肩,在坎肩下摆处露出20厘米长的发套装饰边。然后把发套的上口用一对大珊瑚珠子连起来,再用银钗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额顶处,银座上对称地镶嵌着9颗翡翠和红珊瑚,头饰戴好后,可根据季节的变化,也可带戴帽子,也可不带戴帽子。冬天戴旱獭尖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结,下垂红绿黄三色飘带。春秋戴圆帽,其式样为圆顶,帽口有3寸的装饰边,左侧钉有红色或粉色花朵。土尔扈特妇女头饰相对比较简单,已婚妇女梳双辫子,将辫子放入发套中,发套上口嵌三角银饰边,然后戴陶尔其克帽,宽帽檐正面为“火” 形图案,两侧为吉祥图案。姑娘梳独辫式封发。蒙古族穆斯林是一个大约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体。他们的头饰与众不同之处是,头饰底座为银质寿形脑盘或鎏金寿形脑盘,并镶有中间大两边小三颗红珊瑚珠。脸颊两侧挂垂穗子,每侧各3条,每条串有9颗珠子,从上往下第6颗为翡翠或绿松石珠子,其余都为红珊瑚珠,银环上挂大耳环,把梳好的两条辫子,装入黑丝缎缝制的发套中,垂于脑后,一对发套由5个银扣相连,银扣由法郎彩装饰,再用两颗大珊瑚珠子固定在发根上。戴头饰时先用黑纱巾缠头,戴上头饰后,在发辫后面把头纱两头用银卡子串起来,有一种飘逸感。

  乌珠穆沁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妇女头饰造型具有立体感,主要由羊角式发夹、银镂空额箍、额穗、垂穗子、后帘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装饰的银质蝴蝶,其下面用银环连着银蝙蝠和吉祥结。发夹两侧有掐丝镂空银饰。额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状。两鬓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银链结成的长穗子,发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顶部有吉祥结。察哈尔头饰轻便玲珑,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两侧镂花银饰连接流穗,额箍后面为一弯月形錾花饰片,接珊瑚、松石珠编成的网状后帘,帘长及肩,增加了头饰的绚丽。巴尔虎部妇女头饰,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传统特征,头饰由额箍、牛角形银饰组成。银额箍通体錾花,前部镶嵌数颗珊瑚,后坠三个镂空小银铃,两侧为牛角形银饰,采用錾花工艺成型,银片曲饶,层次分明。整个头饰呈扇形,牛角形边缘包錾花银边,银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纹,每侧垂四条银穗子,帽子上缀红缨子,保留了古代贵族的风范。

  与其他部落头饰相比,布利亚特头饰造型显得极其简约。只有额箍上嵌红珊瑚,两侧垂挂镂花的银环,与胸前银盒挂饰相连,显得精巧而华丽。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科尔沁部落,妇女的头饰与其他部落相比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簪钗的搭配上。头带缀满四排珊瑚珠,额前镶嵌长方形绿松石,佩带时先将头带从前额系于脑后,已婚妇女喜欢梳妆发髻。在盘发上插上造型各异簪钗,纹样精雕细刻,有各种花卉点缀,精巧淡雅,大方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看着这些精美的头饰,不得不让人钦佩蒙古族手工技艺的高超。

蒙古族妇女头饰风格,是历经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它不仅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民族情感,也融会了超凡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设计构思。

要根据每个人的审美开判断。

巨魔王,天生带有一股王者的气势,以庞大的身形和超凡的神力而著称。

喜欢争强好胜,钟情的武器是刀和斧。一怒震乾坤,杀气凝如山。力拔山兮气盖世,肩负魔族的神秘使命,叱咤风云,威风凛凛。俗称“老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5570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