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牡丹头
牡丹头,古代妇女发式之一。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此发型明代盛行。
2、灵蛇髻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
灵蛇髻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3、元宝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4、飞仙髻
属高鬟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5、两把头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
注:
鬓(bin四声)鬓发就是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绺头发或一簇卷发,鬓角就是人的头两侧的区域,在眼和前额之后,颧弓之上,耳之前,常常有人留着鬓角,就是这里了。
髻(ji四声)髻就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个人感觉是发型的意思。
丱(guàn)我们这里用到的是这个意思是: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
对于女性来说,一个好看的发型,往往是一种美丽的象征,而中国女性的发型,从人类开始出现,人们就开始利用外部工具进行编制。
古代女性的发型也展现一种典雅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型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也体现出中国对于美丽的追求从未停息,所以对于发型上的审美,也在不断进步。
一、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古代女性发饰多样,不同的发型也适合不同的发饰,女性天生爱美的内心,更是十分看重发型的重要性。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对于头发更为看重,发型发饰对女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妆容。
1整理发型是为了方便劳作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逐渐使用和磨制石器,为了方便劳作,人们开始用木棒将头发向后梳理,之后用植物的茎绑起来,这就是"束发"。
也有些人是将头发挽在头顶扎起,这便叫做"髻"。束发只是用小树枝,这也是发簪的起源,早在炎帝时期,妇女就已经开始美发。
当时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就是披肩发、和发辫以及椎髻,这三个算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发型,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型。
我国在发型演变的过程当中,椎髻算是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女性对发型的认识,随着髻的发展,后来变的多种多样。最早女性把头发盘旋起来,没有任何装饰,后来人们开始用绳子将头发束成髻,到了后期人们就习惯了用装饰物来装饰发型。
随着髻的出现,发饰也在逐步出现,最常见的发饰就是头巾,后来女性把头发编成辫子,发型的样式也逐渐增多。
到了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铜制作的梳子等一些工具,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竹子来制作梳子,梳子的发明可谓是女性的福音。
到了秦汉时期贵族女子就会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将头发打理好,在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比较长,但是女性相比男性的发型更加繁琐,所以每天梳理头发也是必做的一件事。
这时九鬟仙髻开始流行起来,这个发型被象征着华贵,同时这个发型还有它自己的故事:"当时皇帝王母下凡时,就用的这个发型",所以深受贵族妇女的喜爱,并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2桃妆瑰丽,引领潮流
清朝之后,发髻的样式开始变的多种多样,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下令要求宫里的宫女要画桃妆。
宫女们纷纷发明不同类型的发型,当时最流行的就是凌云髻、回心髻等等。这些发型样式在很多文物和壁画中都有所体现。
可见在秦朝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在这一时期,又得到了提升,不仅要求将凌乱的头发打理的规规矩矩,还要进行化妆。
不愧是一个称霸六国的国度,单从这些名字来看,就带着一股秦始皇渴望成仙的味道,连女性的发型都是都与神相似。
到了汉朝,为了方便女性发型整理,特意打造好一些假发,因为女性头发本身就比较长,打理起来比较麻烦,一天下来头发也很容易乱糟糟。
对于皇亲国戚来说,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显然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于是她们制定了专门的发型和发饰,根据需要就可以随时更换,并在假发髻上插着各种发饰。
当时加发髻最流行的发型就是堕马髻,在当时的社会引发的一股潮流,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理发型,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还有华贵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梳理。
二、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逐渐开始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其中发型作为外在形象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中国女性开始注重发型的多样性。
不仅是在服饰搭配上,就连妆容也随着发型一起前进,古代人的审美也随着各国文化的交融逐渐发生改变。
1简约的发型更能满足女性的需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们非常喜欢飞仙式的高髻,加上假发髻的流行,就算头发又少又稀的女性也能达到又长又浓的头发。
所以人们开始趋向于那种又高又斜的发型,加上假发髻流行,这一时期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一头美丽的长发。
飞仙式的发髻不仅仅是王公贵族大臣们之间高度赞赏,就连民间的女性也非常喜欢这个样式。
这个发型能够把女性的脸给显露出来,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造,不仅能够弥补脸型的缺陷,还能将自己美丽的一面给展现出来,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将头发放在头顶上。
随着魏晋时期与西域往来频繁,两个地方的审美也开始逐渐融合,双方都喜欢尝试新的事物,追赶潮流。
就有很多女性模仿西域的那些少数民族,将头发挽成单股或者双股并将头发高高的耸立在头顶上。
这种发型还能够容纳更多的装饰物,不管处于变美还是为了显示华贵,这种飞仙式的发型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2发饰能丰富发型
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文化已经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刻,此时女性的发型和装饰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唐代的女子发型变化最多,样式也非常丰富,受魏晋南北朝的影响,还是喜欢将头发全部都梳到头上,然后根据各种装饰物,来固定自己想要的发型。
如果感觉有不足,还可以用假发来弥补,这一时期的发饰已经非常多样了,不管是金银发饰,还是木制玉制都在唐朝流行起来。
发饰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能完成更高难度的发型,所以很多女性都喜欢在头发上加点装饰。
一般的寻常百姓家只能带一些木制发簪,通过各种发型装饰物,不仅有精美的样式,而且它的丰富程度也是没有一个朝代可以赶上,不仅保留了前朝人的特色,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审美进行创新。
古代女性发饰,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华丽的发型,还能体现一个家庭或者整个家族的价值。
女性代表的不仅是自己的形象,还是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荣耀,在外出时,肯定会将最昂贵的发饰给戴在头上,来展现一个家族的强大。
云鬓花颜金步摇
唐朝因为生活水平比较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朝女性也非常喜欢梳那些比较大气的发型。
受经济的发展,唐朝女性的发型多种多样,并且展现出来的多是一种华丽的感觉,女性的发型发展在这一时期也是花样最多的时期。
1华容富贵,高耸大气
当时的贵妃杨玉环,就是发型研究的狂热爱好者,不仅一天能够换三次发型,同时她还喜欢研究和发明各种发型。
很多发型的潮流都是这位杨贵妃引起的,当时白居易写的"行摇云髻花钿节,应似霓裳趁管弦",云鬓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发型。
将发髻作为云朵来命名,同时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曾描绘这种发型,其中九位女子都梳的云髻。
唐朝的发型有很多花样,比如半翻髻、反绾髻,反绾式的发髻是高髻的发式,将头发拢高不蓬松,更加便于活动。
之后将头发往后拢结,在分若干股反绾出各种花样,有的女性还会将头发放平,有的会垂挂,尽管有的女性自身头发有限,人们就带上假发,首饰。
唐朝对于头发的装饰追求适宜不过分华丽,在现代人的审美看来,也依旧是美感十足。唐朝女子对高髻极为偏好,在唐代这种女子高耸的发髻也被称作为峨髻。
加上唐朝追求丰满为美,高耸的发型加上女性丰润的身姿,宽松的衣裙,优雅中透露着大唐的高贵,高贵中还不忘带点浪漫。
2简约而不失庄重
到了宋朝开始,妇女的发型开始趋于简单朴素,虽然各种各样的发髻也相继出现,但是不管是从仪表还是从感觉上都不如唐朝。
宋朝女性的发型也主要以发髻为主,她们喜欢高冠长梳,到了明清时期,发髻的样式更少,开始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
到了明清时期很少有新的发型出现,依旧是按照唐朝之前的样式进行梳妆,但是在这时,假发髻依旧是人们热爱的对象,假发髻的样式也是一直在沿用的发型。
到了民国时期,女性基本就不绾发髻了,而是将自己前面的头发剪去,将后面的头发握成一把放置在脑后,然后用各种美观的发髻固定。
这时的妇女也显得格外精神,也是跨时代的进步,表明妇女正在逐渐接触封建思想的禁锢。
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女性的发型,由最初的简单到复杂,再到后来的逐渐简约,但仍然都是为了美观而服务,发型作为女性的重要装饰。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只有唐朝女性的发髻,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站在了审美的高峰,这些珍贵的古代女性发型,也都是历史上的瑰宝,更是女性知性优雅的一种体现。
男子多是歇髻、戴着冠;女子发型有螺髻,如髻,凤髻等。
男子发型各个朝代变化不大,女子的发型有百余种,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通过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发型演变:
先秦至魏晋时期,妇人一般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汉承秦制,所以汉朝女子的发型可能可以弥补一些秦的空白。汉代女子的发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灵蛇鬓据说是文昭皇后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
—古装发型
秦朝时期高髻特点:
尚右卑左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朝士兵都留着长发。根据《中国历代妆饰》作者李芽的统计,步兵俑、骑兵俑、御手俑、跽坐俑有着不同的发型,仅步兵俑就有12种发髻。据了解,兵种之间做区分,是为了在联合作战的时候方便识别和指挥调度。由于行军打仗的需求,秦朝士兵都梳起了或高或低的发髻,有的还需要用发冠固定住,比较稳固,不易变形。
发髻偏左的武士俑地位要低于发髻偏右的武土俑。”根据李芽的分析,发髻偏左、偏右的武士俑,地位均高于发髻偏后的跽坐俑。此外,少数头部戴饰物的,比普通的兵马俑级别更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