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错过春晚的四大美人最终登上了元宵晚会,原本最不被看好的马苏杨贵妃,最后播出的效果却是被网友力赞,尤其是马苏那种雍容华贵的样子,颜值爆表。不妨来看看历年各版杨玉环的造型妆容。
马苏版杨贵妃颜值爆表 各版玉环妆容PK
错过春晚的“四大美人”最终登上了元宵晚会,早先不被看好的马苏版杨贵妃,没想到却在元宵晚会上华丽变身,不但头饰和服装极尽华美,马苏飙高的颜值也让人惊艳,妖娆的细眉和眼线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数十年来,有许多女星都饰演过杨贵妃,一起看看哪个版本的玉环更具魅力吧!
与春晚失之交臂的“四大美人”最终登上了元宵晚会,早先春晚彩排照片曝光时最不被看好的马苏版杨贵妃,没想到却在元宵晚会上华丽变身,不但头饰和服装极尽华美,马苏飙高的颜值也让人惊艳,妖娆的细眉和眼线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不过不得不说,春晚彩排曝光出马苏扮演的杨贵妃妆容造型都是惨遭网友吐槽的,虽然没有上春晚,不过亮相元宵晚会,显然节目组听取了网友建议,马苏的头饰妆容都有变化,惊艳了很多。
2009年,殷桃从历时2个多月的票选中胜出,出演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的杨贵妃,殷桃虽然脸庞圆润,但她纤细的形象比起杨贵妃的雍容华贵气质还是差距较大,因而被评为“史上最瘦”杨贵妃。不过殷桃的气质胜在亲和,浅浅的梨涡甜美动人,少了些倾国倾城,但多了些纯真质朴。
范冰冰当年在电视剧《大唐芙蓉园》里饰演的杨贵妃被冠以“瘦环鼻祖”的称号,一贯以妩媚性感著称的范冰冰,却颠覆了杨贵妃的形象演绎成了清纯型。自然平直的眉形和清新水嫩的妆容,塑造出了一版最具少女feel的杨玉环。
除了电视剧,范冰冰在2013年开拍的**《杨贵妃》中再次挑梁主演杨玉环,这一版的杨玉环更加端庄大气之美,虽然依旧是瘦版玉环,但范爷那引以为傲的胜雪肌肤和妩媚勾魂的大丹凤眼,也完美契合了杨玉环“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经典形象。
林芳兵是80年代中国最有气质和才华的女演员之一,她在电视剧《唐明皇》中饰演的杨贵妃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为了演出盛唐美人的丰腴之美,林芳兵拼命增肥30斤,增肥后珠圆玉润的面庞和华美贵气的妆容将杨贵妃的风情万种完美演绎。
作为专业舞蹈演员,周洁应该是各个版本杨贵妃中唯一能将霓裳羽衣舞跳得出神入化的一个,单靠一曲舞蹈便折服了观众的心。丝竹弦乐响起,衣香鬓影之间,周洁优美的身段宛如天仙下凡,着实让观众惊艳。
冯宝宝也是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影视明星,眉清目朗,容貌秀丽的她,演绎的杨贵妃更具大气雍容之美。无论是少女的轻妆,入道的素朴,还是进宫后的华贵,冯宝宝以她嫺熟的演技完美诠释了杨玉环率真浪漫的个性。
本就性感丰满的王璐瑶饰演杨贵妃省倒是去了增肥之苦,她在《大唐歌飞》剧中的杨贵妃造型充满了肉感,十分符合唐代美人的丰腴二字。而她那顾盼生情的双眸加上艳丽的妆容,演绎出了一个最为妩媚的杨贵妃形象。
举个春秋时候的例子
1画眉
画眉是我国古代女性传统的化妆术之一。屈原《楚辞·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爱美的女性就开始用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了。早期时,女性画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种叫石黛的青黑色矿石,加入麝香等香料制成的。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时,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传入宫廷,被后妃们珍爱,这种黛又被称为蛾绿,隋炀帝喜欢看宠妃吴绛仙画眉,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地痴看。宋朝时流行西域传入的青雀头黛,晏几道《六么令》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远山”是西汉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宋代画眉时尚是汉代时尚的复古。
我国历史上流行过很多种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须一样弯曲而细长。《中华古今注》说,三国魏时,宫人“作蛾眉,惊鹄髻。”其形广短,色淡微。为当时妇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国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赋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离骚》写“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即以蛾眉指出众的美女。古时“蛾”与“娥”通解,南唐后主李煜失国后曾写“垂泪对宫娥”,与在位时欣赏女性之眉而作的《长相思》:“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螺蛾。”相比已是全然两种心情了。
《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了一个当时的民谣“…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可知“广眉”是由宫廷流行到民间的一种眉式,后来《太平御览》中又把“广眉”比作“半额”,根据文字的意思猜测广眉大约是一种很粗的画眉样式。东晋葛洪著《西京杂记》中形容卓文君眉若远山、脸若芙蓉,“远山”也是一种汉代常见的眉式,汉成帝妃赵合德就是这样的远山黛,远山可能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中华古今注》载,汉梁冀妻孙寿创新妆样式,改惊翠眉为愁眉。愁眉的样式为颜色浓重、细长曲折、眉梢上翘,据说是继承文君的远山眉而来。《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时人称之为“仙娥妆”。唐代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女子纷纷效法,称其为新妆,诗人徐凝描述这一场跟风的潮流为:“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2粉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嫁给了与她同样爱好吹箫的萧史。萧史会仙术,不但会用箫声引来凤凰、仙鹤,还会用水银炼成粉,取名飞云丹,给弄玉扑面化妆,让美丽的弄玉更加白皙出众。这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为他们筑的凤凰台上,几年后的一天,有人看见二人分别乘着龙凤成仙而去。这个故事的结局太理想化,实际上这小两口可能是被他们天天接触的水银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宁愿相信他们是成仙了。传说自然不能当作信史,但从中可以得知古人对美的求索是多么热切。
粉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形容邻家姑娘美丽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都说明粉在女性化妆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仅是爱美的女子喜欢傅粉,很长一段时期里男子亦然。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侍中都爱傅脂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晋人裴启《语林》中也记载:“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六朝时期的男子傅粉之习成风,几个南朝皇帝因爱此风被称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
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敷铅粉,相当于现在的“打粉底”。
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
但铅粉毕竟是重金属,长期使用的话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变黄脸婆。
可这不仅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会在铅粉里掺入西域香料,叫“迎蝶粉”,幻想吸引蝴蝶环绕,像《还珠格格》的香妃一样……
除了美白,唐代还盛行“抹红”,即敷面之后用手晕开胭脂,涂在两颊,浓的叫“酒晕妆”,淡的是“桃花妆”,显得气色十分红润。
据说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汗都是红色的。
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宫词》中曾描写过一个宫女,卸妆时就跟擦泥一样,洗完之后,盆里的水就像红色泥浆。
唐代女子不画眼妆,但很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张脸最传神的地方。
唐朝早期流行“蛾眉”,又叫桂叶眉,画的时候要先将原来的眉毛剃掉,再用笔沾上黛粉描眉。
为了显得不那么呆板,妇女们还会将边缘的颜色轻轻地向外晕散,叫“晕眉”,手法非常讲究。
唐玄宗时,又开始流行起细长的“柳眉”。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月牙般细长的柳眉能把人衬得温婉又不失大气,很符合盛唐雍容的审美。
在酒窝处点上两点,像美人痣一样,梨涡浅笑,尤其有种少女的娇俏感,这种妆叫做“面靥”。
“面靥”有的俏丽,“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有的妩媚,“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一样妆容,百样美丽。
你一定听说过“花钿”,其实就是女子眉心贴的花。
花钿多是红色,可以直接描,也可以用金箔或者鱼鳞片等反光的材料裁成花型,贴在眉心。
传说以前有位公主在梅树下赏花,风一吹,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她额头上,看上去特别的楚楚动人,引得女子们争相效仿,就成了这种流行的“梅花妆”了。
看了这么多图,想必你也明白了,唐代女性擅长将自己的脸当做画布一样折腾。
她们还要在太阳穴的两边各画上一个红月牙,名曰“描斜红”。
有个说法是:某宫女夜里伺候皇上,不小心一头撞上水晶瓶,顿时鲜血迸流,犹如朝霞消散,愈后留下两道疤。
但皇上反而觉得这样有种特别的美,对宫女更加怜惜,于是其他人便纷纷效仿,称之为“晓霞妆”。
女孩子对口红的狂热自古有之。
在唐代,用来制作口红的植物多达30多种,最常见的是朱砂、紫草,再加入蜂蜡,能调试出正红、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
唐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发明了一套唇妆,像圆形、心形等,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涂的时候,要先用白色打底覆盖原来的唇色,再用口红在嘴唇正中画出喜欢的唇形。
当最后的点睛之笔完成后,一个粉面朱唇、黛眉巧目的唐代美女,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慵来妆,流行的妆容也融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特色。市面上还流行过一种“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就描写了这种奇特的妆容。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隋唐历史的教师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盛行画眉。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称为“细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女子的眉毛可谓“多姿多彩”,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由此可见,范冰冰版武则天的眉毛并没有凸显初唐时期宽而阔的特点,而刘嘉玲版武则天的倒八字短眉则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妆“七步走”
侯振兵介绍,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额头上的花饰和两颊上的红点,就是花钿和面靥。”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侯振兵告诉记者,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重庆国际注册彩妆师左书侨表示,范冰冰版武则天的面妆借鉴了部分历史资料,但与现代人的审美更贴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红色为主,不会出现剧中的橘色。而且那时流行樱桃小口,口脂只点唇中间。”
发髻越高身份越尊贵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诗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侯振兵说。
此外,在唐代,梳子、钗、簪等都作为头饰,插在发间装饰发型。“而在重大节庆,宫廷女子还会在发间插上石竹花、栀子花等鲜花,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也能看到。”
1 "杨贵妃妆"一种手机软件设定的装束,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选择该妆,软件会将您的照片设置成杨贵妃的特色;
2 现在该软件可以使用手机百度工具搜索该软件
3 其中一个叫做“天天p图”的,可以下载试试,除了杨贵妃妆,还有很多其他的装束。
肤白唇红大酒窝,樱桃小嘴一点点。这,就是唐朝女妆的高度概括~
除了华服,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一个唐代女子出门前足足要完成七个步骤的妆扮。
细致一点来说,唐朝的妆容分为白妆和红妆。
白妆只敷粉画眉,红妆需抹上浓郁胭脂。简单点来讲,白妆就是打个底画个眉毛,红妆就还需要润色一下,有点像现在的素颜和浓妆的区别。
胭脂
根据胭脂画法的深浅妆容会有不同名字: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之、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市面上还流行过一种“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就描写了这种奇特的妆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但是估计现在叫你画你都没有这个胆量~
唇妆
当时的唇妆种类也异常丰富,仅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唇妆上流行樱桃小嘴,还发明了一套唇形:圆形、心型、花朵型先用粉底遮盖原本的肤色,再画上这些图形。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樱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养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樱桃樊素口”之称。
而制作口红的原料光植物就高达30多种,有记载的色号也有16种。
粉底
古代粉底原本使用的是米粉制作而成,制作并不复杂,将梁米、粟米磨粉入水发酵,洗去酸气后晒干就成为粉底,但是米粉做成的粉底不持妆。
因此就发明了铅粉,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是这么来的。唐代女生真的是用生命在爱美啊!
画眉
唐代流行的眉形叫峨眉,亦称桂叶眉,画这种眉毛的时候,需要把自己本来的眉给剃掉,然后在眉头位置用眉粉画出椭圆形状,大概大半的拇指盖大小,眉形浓重而短小,眉尾高出天际。
花钿和面靥
花钿:也称为“花子”“媚子”,是一种用金箔、彩纸、鱼骨、昆虫翅膀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一般为花、鸟、蝴蝶等形状,一般施于额心。其前身应该是大家熟知的额黄,即花黄,产生于南北朝时期。“花钿妆”是一种古代女子常用的彩妆。
面靥(有两种概念):一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也称妆靥;二即酒窝,是指面部皮肤上的小凹陷,多在笑时出现,所以又称笑窝。
虽然唐朝的妆容在历史的潮流中经历千年,至今已经只出现在电视**时装秀这些特定的场合中了,但是它其实不仅仅只留存于国内,它也随着大唐的番邦交流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和韩国,并在那里生根发芽了。
日本的艺伎和韩国的新娘妆
大唐盛世,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的脂粉费就高达百万两,按当时每两银子约等于现在的2000~4000人民币算额不敢想象~
女为悦己者容,各位男孩纸,不要再念叨你的女朋友化妆时间久、化妆品价格奇高、口红分不清色号了,毕竟这些“传统”自古就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