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已经落幕,但有个疑问至今没有答案。早在奥运开幕前,英国媒体就曝出,本届奥运会英国代表团内有两名接受过变性手术的运动员,其中一人更是具备夺金实力。《每日邮报》称,运动员非常害怕变性经历被曝光,即使真的赢了奖牌,他们也可能“把奖牌退回去”。
至今,这两名运动员依然保持匿名,其背后是奥运会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运动员性别话题——变性者一度被禁止参加奥运会比赛,直到2003年国际奥委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场会议,这些运动员才获得这一权益。
人们相信,由于两性不同的生理条件,“女变男”的参赛者会吃亏,而“男变女”则拥有不容争辩的优势。由于可能影响公平竞争原则,近百年来奥运赛场内外对变性者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女子项目上。
最早的争议出自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在当年的女子百米飞人大赛中,美国人海伦·斯蒂芬斯(Helen Stephens)力压上届奥运会该项目金牌得主、波兰运动员斯黛拉·沃尔什(Stella Walsh),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让这位美国姑娘没想到的是,她粗犷的相貌、惊人的速度引来看台上波兰和德国观众的质疑,人们大叫着“海伦·斯蒂芬斯是男性,是男扮女装”,很快,整个赛场沸腾了,亚军沃尔什也对冠军的性别提出了质疑。
组委会声明称,赛前已对每位运动员的性别做了“严格检查”,但为了平息场内骚动,仍然决定让她当着部分女裁判的面脱下衣服。她照做了。斯蒂芬斯最终被确认为女性,金牌和新的世界纪录被判定有效。
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公开性别检查。不过讽刺的是,40年后,已经移居美国俄亥俄州的沃尔什在一起街头抢劫案中身亡,尸检发现其拥有男性生殖器和一些女性性征,染色体检测则证明其同时具有XX和XY染色体——警方断定,沃尔什才是那场比赛中的双性人。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正式开始检测性别。1966年,国际田联开展了名为“femininity testing”的性别鉴定,女运动员须赤身从一群医生面前走过,某些情况下还需配合做些妇科检查。从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要求对所有女性运动员进行更科学、严谨的染色体检测。
日本“The Olympians”网站称,波兰运动员克洛布克瓦斯嘉(Ewa Klobukowska)因1968年被检测出染色体异常,而失去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女子100米金牌。她本人对此强烈抗议:“这是对我的最肮脏和愚蠢的指控。我知道自己是谁,也明白自己的感受。”
里约奥运会对变性人“开绿灯”
历史上,摆在变性或双性运动员面前的结局是强制退赛。1976年,变为女性的网球运动员瑞倪·理查兹(Renee Richards)被禁止参加美国网球公开赛。理查兹在1975年接受了变性手术,而后移居到美国加州开始新生活,不过她185米的壮硕身材还是引来了诸多质疑,并最终被禁赛。
此后20多年,禁止变性人参赛引发了种种争议。《每日邮报》指出:“如果男变女可能导致不公平,那禁止变性人参赛何尝不是一种歧视?”2003年,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召开有关变性运动员的会议后,允许他们参加奥运会,但只针对那些在青春期前就接受了变性手术的运动员。如果在青春期后才接受手术,则运动员须经过激素调整及明确的法律认可,才能在手术两年后拿到参赛资格。
北美青年文化网站“VICE”指出,随着整个社会提高性别认知程度,国际奥委会也在不断放宽标淮。2015年年底,国际奥委会不再要求变性人接受手术,女变男的运动员参加男子项目几乎无限制,而男变女的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前只需证明其睾丸激素水平一年内低于标准值10nmol/L即可。
去年11月,国际奥委会专家小组证实,“借助激素治疗由男变女的运动员,并不具备其他女运动员没有的优势”。换句话说,目前的研究认为他们并不比天生的女性更占便宜。
变性运动员乔安娜·哈珀(Joanna Harper)现在是美国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的首席医学物理学家。她告诉“VICE”,就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在长达一年的变性激素治疗期间,我的跑速比过去身为男性时慢12%,而且治疗期间失去了大量肌肉。变为女性的运动员体重通常要高于普通女性,但睾丸素水平反而低于普通女性,就好比一辆车体积庞大但引擎很小,变性女运动员其实劣势明显。”
奥运史上最传奇的变性女运动员要属美国的布鲁斯·詹纳(Bruce Jenner),不过她是在结束运动生涯几十年后才接受变性手术的。2015年7月,她的大幅照片登上了美国《名利场》杂志封面。作为十项全能选手,布鲁斯曾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以创纪录的8618分夺金,但年过花甲的她突然宣布变性,并且否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只因为“本该就是女性,这一次终于做回了自己”。
奥运变性运动员前途未卜
美国运动员克瑞斯·摩西尔(Chris Mosier)是全球首个公开变性经历的运动员。他曾拥有长达29年的女儿身,但在6年前开始接受变性手术和激素治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入选国家队的女变男运动员,并在今年代表美国队参加了奥运男子铁人三项角逐。
“VICE”指出,变性运动员通常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或许因为克瑞斯是女变男去参加男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对其竞赛公平性的非议。在今年美国体育杂志《ESPN》发行的美体专刊上,克瑞斯全裸出镜,大方展示自己带有手术伤疤的健美身材。
摩西尔告诉“VICE”,变性运动员公开身份要冒极大风险:“一般来说,变性者出行很不安全,遭遇歧视或暴力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我原本可以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参赛,但我还是选择站出来为变性人发声。”去年起,他担任美国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LGBTQ)网站“GO! Athletes”的执行董事,还迎娶了妻子珍(Zhen)。
变性运动员并非体育竞技领域唯一受质疑的群体。哈珀指出,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南非田径选手卡斯特·塞蒙娅(Caster Semenya)就是备受争议的双性人。
2009年,年仅18岁的塞蒙娅在柏林世锦赛上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800米金牌,随后却因低沉的嗓音和男性化的体型引发争议。
为了平息波澜,她被国际田联安排做特殊性别检测,结果显示她染色体异常、同时具有两性生殖器官,但没有子宫和卵巢,且体内睾丸素水平高达普通女性的3倍,几近于男性。这令塞蒙娅成了轰动一时的花边新闻。国际田联最终认定她为双性人,可能患有雄激素过多症。
在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塞蒙娅顺风顺水地摘下女子800米金牌,但其性别问题仍是争议点之一。在《每日邮报》看来,允许她参赛是奥林匹克包容精神的体现,但人们对她的金牌是否公平却耿耿于怀——正是她体内超过普通女性3倍的睾丸酮令她胜出。
该报指出,判断生理性别并易事,最简单的是通过染色体测定,但特殊情况比如塞蒙娅,她同时具有XX和XY染色体,且身上包含很多不符合标淮两性生理特征的性征,因此只能推定她是双性人,或“性别不明人士”。
变性女大学生运动员克洛伊(Chloe)告诉“VICE”,自己很希望有一天能获准参加奥运会,“但太难了,我们仍然面临太多歧视,参加大学体育队选拔时我就碰到过,很多教练觉得培养变性运动员没有好结果,比赛时我也经常被嘲笑”。
但她相信,随着时代发展,关于变性人和双性人参赛,国际社会会有更普遍的共识。克洛伊还提出一项解决办法:把比赛分成不止男女两类,“这样会有更多群体参赛,也是对所有参赛者最公平和有益的尝试”。
我觉得这样的穿着方式在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是不太合适的。
最近在广东广州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不小的争议,在这个视频中一个皮肤比较黝黑的外国人,他穿着类似于肚兜的一件非常奇怪的背心,从远处望过去的话,他的上半身就相当于全裸着没有穿衣服,而他自己还戴着耳机和黑色的墨镜,在一个商场里面非常悠闲的逛着,后来有一个保安看见了他,于是就走上前去和这个外国人进行联系,要求这个外国黑人把衣服穿好,结果这个外国黑人直接回了一句说,难道我穿的这不是衣服吗?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当时还引发了周围不少人的关注,在我们中国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偏于保守的,因为我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无论走到哪里都讲究一个礼仪,而且我们现在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什么是文明社会,就是讲究礼仪的社会,而在我们国家来说,衣着不整就是不文明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在出现在一些比较正规或者公众的场合的时候,是很少穿着背心短裤这种比较私密的衣服的。可能在这个外国黑人来说,在他们国家穿这样的衣服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就非常的不正常,有一点影响我们的社会公俗。
俗话说书入乡随俗,既然他已经来到了我们的中国,就应该遵守我们当地社会的一些风俗,比如在穿着上就不能穿这样的衣服,尤其是进入这种人员比较多的一些公开场合,如果他是去一些健身房或者是出去跑步,穿这样的衣服,可能就没有人说什么了,但是他出入常商场这种比较正规,而且也有一些异性在场的场合穿这样衣服就非常的不合适了,所以保安这种及时阻止的做法是正确的。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就审美意识方面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无法解释的神话观念,而且更科学的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大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的感觉能力有一种连续性。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大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至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至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人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曰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则是人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皮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大脑层皮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人的所有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一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生很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还无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一种特别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心而好奇的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立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一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子,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力。能够强化自身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示自己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比较稳定而又差异较大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同层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自从艺术人体在我国小范围开始运用,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色情和**的渲染。这种对人体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人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人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所以,中国人骂人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莫过于对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言的攻击只是强调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人也似乎不像国人如此丑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来,中国境内人体艺术和那些被称为裸体的东西多了起来,人们也似乎习以为常了。从最初让男人们的圆目咋舌,女人们的羞巾捂面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对人体这一最美部分的理论开始有某种程度的认可。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绘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类活动印迹,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直至解读远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则是用二十几个字母反复拼凑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出来的东西,有些用语的意思,时过境迁,后来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这一点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隐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则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一个眼神,一句用语的轻、重、缓、急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则全然不解其意。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想象:东、西方的原始初民们,主动和被动的感觉对象,是带有某些真实和想象去认识更加符合原生形态的表现。物的美丑是依据它与人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会透过这种感觉自然形式所表现的意志,情感和愿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审美感觉。这种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书法热,诗词热,收藏热等曾经失落的文化现象。
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并不因为个人的祸福而显示,只有当它能为整个人类服务时才显得伟大。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人脑的很多信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自己种族的经验经过无数次反复存留下来的生理痕迹,它组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并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将人脑中那些潜藏的原型唤醒,就可以凭借经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审美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背后,矗立着强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约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桑拿分干蒸与湿蒸两种。它主要是通过蒸汽与皮肤的接触,扩张毛孔,排
出毒素、毛孔分泌物,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健身美容的目的,
是一种“被动运动”。单纯的干蒸和湿蒸称“净桑”。有人认为桑拿可以减
肥,但中山医科大学健身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仅仅靠蒸,排出不了多少油
脂,作用不大。但如能配合跳健身操、做器械等,则会有较满意的效果。另
外,桑拿前后还可以做按摩,这就视乎个人的喜好了。
桑拿室会分为男宾部和女宾部,各自拥有干蒸室、湿蒸室。一些高档会所
还会配备浸水池、按摩室、休息室等。以前蒸桑拿许多人会加盖毛巾,现在则
认为全裸蒸更彻底,效果更好。
蒸桑拿,消费丰俭由人。有些蒸桑拿的地方会在蒸汽中加入各种香氛、药
材等以迎合不同人士的需要,不过收费会有所增加。一般的健身场所,十多二
十块钱就可以健身、桑拿。星级宾馆因设备优良,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化,则要
一百多元。
干蒸
据说以干蒸是桑拿的正宗。干蒸是利用类似打火锅的电炉的设备把电能直
接转化为热能,热气中不含水分,所以叫干蒸。电炉上通常会放一些矿石,被
加热后会释放出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干蒸的温度较湿蒸高,可达到
100℃左右。干蒸因不含水分,尤适合有风湿病的患者,同时没有蒸汽的味
道,蒸起来鼻子会较舒服。不过蒸完皮肤会较干燥。
湿蒸
是把水烧开使之产生蒸汽,再通过管道喷出,产生的蒸汽有充沛的水分。
温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女士们大多会选择湿蒸,因为蒸完后,皮肤都会
较之前红润、水灵。
蒸的三步曲
无论干蒸湿蒸,一次最好不超过20分钟。蒸完一次后,可泡或冲冷水,
称“过冷河”,使排出的分泌物流走。再进去蒸十多分钟。如是者三次,就是
经常去桑拿人士所讲的三蒸三淋水。据花园酒店康乐部副经理刘庆仪介绍,顾
客可只干蒸或只湿蒸,也可交替进行,但总共加起来的时间以30—40分钟
为宜。“过冷河”时要掌握水温和时间。如花园酒店内冷水池水温13—
14℃,手摸上去已有冰凉的感觉,由于同桑拿的温差大,一般人浸1分钟就
要起水;热水池40—42℃,温差小,可浸20分钟左右。各人应根据自己
的体质、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蒸法。蒸完后以感觉轻松、舒畅为佳。
蒸出美人儿
桑拿蒸汽至少可达50℃,且覆盖全身,若不顺便涂涂面膜,做做美容,
岂不浪费!桑拿部的人士建议在桑拿之前饮上两杯凉开水以补充带走的水分和
排出更多的毒素,然后清洁皮肤,再涂上合适的面膜。桑拿后由于毛孔排出不
洁物,吸收了营养物质和水分,会呈现运动过后的自然红润。此外,有的人还
喜欢在头发上涂橄榄油、蜂蜜,当做�油功课;肚皮上涂辣椒油、海盐、陈
醋,据说可减“肚腩”。有的人甚至全身涂满牛奶,希望以此达到肌肤美白。
蒸的禁忌
1.有心脏病、高血压、传染性皮肤病、癫痫的人不宜。
2.年老体弱,10岁以下儿童,酒后以及正在服用药物者,应先咨询医
生。
3.蒸的时间最好不超过40分钟,否则容易出现缺氧现象。
4.如感到头晕、嗜睡、身体不适,应立即离开。
外国的绘画艺术,论成就和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最突出。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的成熟和繁荣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期一般是指15、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则可上溯到14世纪。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由于这时期倡导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探索,一方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尔乔涅、提香、扬·凡·埃克、勃鲁盖尔、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本书选印的作品虽然只是其中一些画家的少数代表作,但从中也能比较清楚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特色。
波提切利(1445—1510)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被描绘成鼓着腮帮子的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纷飞飘洒,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件美丽的花衣,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因此引来了画面中央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所有这些人物从右至左呈横列地排列着,他们所在的带金色的小树林里一派盎然的春意。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画的构图也很完美。门徒们三人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透视法应用得非常熟练。从而使它与达·芬奇的另一名作《蒙娜丽莎》成为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中央部分又以原来的屋顶装饰为界,分成9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之间用健美的青年人体分隔。中央两侧各画了6个高约4米的先知,此外还画了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故事。全画题材虽取自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人物多是宗教人物,但他们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的英雄般的人物。这是米开朗琪罗以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题材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所以,与其说它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以画基督教圣母著称的拉斐尔,有多幅圣母像传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椅中圣母》。一位善良质朴、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取代了传统的神圣、庄严的偶像,圣母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的和谐的圆形构图,体现了拉斐尔娴熟的构图技巧。
欧洲油画的革新者、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埃克的油画《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是一件极富创造性的杰作。画中的男主人公是位荷兰皮毛商人,是扬·凡·埃克的好朋友。所以这是幅肖像画。但像这样的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则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非常具体真实的室内景,而且还是画的阿尔诺非尼夫妇举行婚礼的场面。所以,这幅作品又具有风俗画的性质。画中小圆镜上方的画家的亲笔签名,说明了画家亲自参加了他的朋友的婚礼,从而使这一作品兼有结婚证书的价值。更有兴味的是那面小圆镜,它既是室内的重要装饰,又借镜中映照出的画面内外的人与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尼德兰另一著名画家勃鲁盖尔的《冬猎》(叉名《雪中猎人》),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突出成就。冬天的寒冷,原野的广阔的空间感,都得到了非常出色的表现,充分显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所达到的惊人的写实技巧,同时也表明欧洲的风景画至此已经成熟。
达·芬奇《蒙娜丽莎》 (木板油画,53×77厘米,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
一般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意大利一个富商年轻美貌的妻子所作的肖像画。达·芬奇为此花了四年心血。当时,蒙娜丽莎刚刚丧子,心情很不愉快。达·芬奇为了不让她的画像露出愁容,特地请来乐师为她演奏美妙的音乐。她听到入迷之时,露出了一丝微笑,但眼神仍然带着怅惘、忧伤。达·芬奇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画下了这一刹那的笑容。从她的眼神和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人们可以想象出她正在聆听音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朦胧的光线若隐若现,使得她的眼和嘴的轮廓有些模糊,令人难以捉摸,故使人觉得她的微笑有神秘味道,这正是这一千古杰作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所在。
多纳太罗《大卫》 (青铜,高126厘米,1443年—1444年作,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藏)
多纳太罗(1386年—1466年)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青铜雕像《大卫》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出自《圣经》传说中的大卫的这一形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经常表现的题材。传说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大卫,在少年时就以甩石绝技击杀了巨人歌利亚,因而闻名。多纳太罗的这一《大卫》,正是表现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后,用脚踩在巨人首级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景。大卫这一形象,不仅人体比例正确,而且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
米开朗基罗《摩西》 (大理石,高255米,1545年,罗马文珂里教堂藏)
这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像之一,原是为教皇朱理二世陵墓所作。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传说的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宗教领袖和立法者。他曾率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又在上帝的授意下与人民相约订立了法律,即“摩西十诫”,他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米开朗基罗之所以选择这一人物,既体现了他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也寄托了他对新时代英雄的期待,即希望意大利也能出现像摩西这样的英雄人物,把正处于分裂状态中的祖国统一起来。所以,他塑造的摩西体格健壮犹如大力士,整个身体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他头上的代表智慧之光的两个角和那垂胸的美髯,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神话般英雄人物的神异与伟大。摩西深沉的眼光与大义凛然的气概,以及
追问:
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意味着他对保卫人民利益的忠诚和信心。至于雕像对极其复杂的衣纹和质感的处理,以及摩西双臂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完全忘记这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充分显示了米开朗基罗高超的雕刻技巧。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壁画,3654×1314米,约480平方米,1508年5月—1512年10月,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藏)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基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1444年—1514年)的主意,他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基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实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将最初的无比悲愤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作任务。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雅典学院》 (意大利)拉斐尔(油画,底边宽82米,1509年—1510年作,梵蒂冈博物馆藏)
这是拉斐尔为罗马教皇在梵蒂冈签署法令的一座大厅内所画的四幅大壁画之一,又称《哲学》。它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五十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人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人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一些著名学者,如台阶下右侧的、手执圆规正弯腰画圆的秃顶老人是著名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也有人说是阿基米德)。人物形象生动,各自的活动和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丝毫不显杂乱。整个作品的构图十分宏大,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作为背景的三层高大的拱门,既显示了画面很强的纵深感,又加强了全画的宏大气魄。在色彩处理上,乳**的背景与人物衣饰的红、黄、白、紫等互相交错,鲜明而十分协调。
(尼德兰)凡·埃克兄弟《根特祭坛画》 的主体部分(木板油画,主体部分高35米,宽25米,1426—1432年,比利时根特市圣巴冯主教堂藏)
这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件重要作品,因为它是用革新后的油画材料画成的第一件杰作。在凡·埃克兄弟改革油画材料、技法之前,欧洲的油画实际上是蛋彩画,即把颜料与加水的蛋黄相融合,以此颜料作画。此种材料不耐潮湿,且色彩效果差。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获成功。直到凡·埃克兄弟在实践中最先发现了一种效果理想的含油的溶剂配方(可能主要是正确使用了树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于绘画技巧在当时只限于师徒间的秘密传授,此种新技法始终不为人知。故后人对此技法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但它的实际效果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故美术史上常有人说凡·埃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再从这一作品的画风来看,尼德兰画家与意大利画家最大的不同之点在于画家刻意追求描写的真实性,不论是大处还是细节描写,都是极其精细。他们的不厌琐细、精益求精的刻画能力和严谨诚挚的作风,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祭坛画是一种类似中国屏风式的立在祭坛上的宗教画。有独幅、有翼的三连式和多幅拼板画等多种形式。《根特祭坛画》是后一种形式的巨幅作品,共有26个画面。课本中所选的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共四个画面。上部正中是基督的像,左右两侧分别为圣母和圣约翰。下部是全画的点题部分(此画原称《羔羊的崇拜》)。羔羊是基督的象征,所以,众教徒对它顶礼膜拜。有趣的是,庄严的宗教仪式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这在以前基督教的宗教画中是很少见的。
丢勒《四使徒》 (木板油画,215×75厘米,1523年—1526年作,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丢勒(1471年—1528年)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当时德国最杰出的版画家和油画家,而且在工程技术方面也有重要的创造。在美术方面,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木刻、铜版画和油画。他的油画《四使徒》(又译作《四圣图》)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画家创作这一作品的时候,德国农民战争(1524年—1525年)刚刚结束。画家试图通过描绘当时流行基督教新教认为的四个圣徒,即约翰、马太、保罗、马可(画面自左至右),来表达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要求伸张正义、谴责邪恶的思想。所以,他在四使徒之一的约翰的形象上,直接采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杰出活动家麦朗赫顿的肖像特征。联系到这幅作品所创造的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和这一作品悬挂的场所——纽伦堡市政厅,更可以使我们体会到画家创作这一作品的真意所在。此外,从这一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丢勒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即造型结实,线条遒劲,构图严谨,气魄宏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