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市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迅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而出,为“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在这片引领先进 科技 风潮的创新之地,一股“芯”势力正在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芯”驱动高端论坛暨2019北大国发院(武汉)论坛,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中国光谷 科技 会展中心举办。
圆桌论坛环节,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胡昱、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光、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与圆桌主持人、《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一起,以“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主题,就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以及武汉在此领域的独特优势展开了热烈讨论。
邓妍: 2018年末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武汉给人留下的产业支柱印象是钢、是 汽车 ,2011年在地方政府“工业倍增”计划下,信息技术、生命 健康 、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开始抬头,五年内投资比重从377%上升到636%。现在,围绕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GDP占到整个湖北全省38%的武汉,又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窗口期”。
巧合的是,前几天刚刚出台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武汉在全国经济总量TOP100城市中,总分位居第六。这个报告覆盖了4个直辖市、23个省区的重要大中型城市,从软环境、硬环境两个维度,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着手,综合反映出一个城市对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吸引人才的综合支持程度。
龚强从美国学成归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与公共政策等。请问,你怎么看待上述现象?武汉在“芯产业”方面,都具备哪些优势?
龚强: 武汉“芯产业”具有来自高校与交通两个方面的增长动力和优势。
首先,武汉市高校资源集中、研究实力较强,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集聚。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高校数量众多,科教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其不仅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等诸多名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亦超百万,位居全国甚至世界第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精尖专业型人才。
第二,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人才输送与地区经济发展。武汉地处中部核心区域、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每年向外输送几十万高校学生。此外,作为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工业基础。
考虑城市环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地区资源聚集程度会对其经济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地区充分整合其核心资源,便能够有效发挥其工业基础与人文底蕴的内部优势,进一步形成人才高地。反之,若地区无法合理聚集优势资源,则会造成人才洼地,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
因此,国家或区域间的竞争实际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竞争。政府执政能力水平较高,会增强地区资源聚集程度,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实际上,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人工智能,其背后依旧是人,依旧是高端人才的比拼,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人才优先,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增速迅猛,能够充分反映出湖北省与武汉市较为到位的发展和战略规划,并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邓妍: 目前,在光谷,企业生态多样,新动能潜力十足,比如小米作为独角兽企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IoT(Internet of Things)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也积极布局。小米董事长雷军曾经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超级机遇至少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一个数量级。”
作为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此前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科研工作,由学界进入产业界是一个不小的跨越。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潮中的定位以及发力方向?就武汉而言,能在这一领域发出怎样的声音?
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王斌
王斌: 人工智能是中国进入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机会,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比如说美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可能偏国家安全,欧盟可能更偏隐私和安全。中国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比较激进的,跟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以人工智能对产业改造升级,技术化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的定位非常准确。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分三步走,首先跟世界同步,第二是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领先,第三是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中心。
这几年人工智能很热,其中还伴随着其他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说物联网、智能制造,而武汉正好跟这两个词都非常相关,这对武汉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其有可能走在国内甚至国际前列。
邓妍: 此次圆桌会议主题是“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据我们了解,目前武汉提出的口号是“芯片引领创新,面板拉动增长,端网支撑规模”。但无论是芯片还是面板,都属于高资金密集型、长投资周期型,且风险极大的产业,确实需要政府、企业、 社会 力量以最大力度和巨大勇气去介入,同时又需要面对因技术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有来自两家光谷企业的代表。一家是接连三年入选光谷“瞪羚企业”的武汉慧联无限,武汉建成的100个平安智慧社区,1/3是由武汉慧联无限打造的;与武汉慧联无限一起进入德勤“2018光谷明日之星榜单”的,还有一家做芯片的企业—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胡昱和夏光身处“芯产业”内核,你们如何看待这种风险与机遇的矛盾?
夏光: 我们企业是2010年创立的,理念是不跟随,就要做原创,就要做颠覆。我们坚持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几乎是零营收,但是今年开始爆发式成长。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给用户提供稳定的芯片,我们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未来会给整个产业界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胡昱
胡昱: 慧联无限其实是做5G通信里面窄带这一块的通信核心技术。慧联作为本土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对于新动能的体会也十分深刻,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在企业扶持方面,光谷做到了三个“专”。
第一,“专”为“人才”。光谷近些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卓有成就。除了光谷本地有着大量的高校之外,光谷近些年也引进了大量如华为、小米这样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这些“大厂”企业和中小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立体化的技术性人才梯队培养,这些人才储备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光谷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专”为“生态链和产业链”。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无论芯片还是人工智能行业没有生产、集成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环节要素项目是没办法落地的,为什么美国的芯片做得比我们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硅谷地区具备这样的立体化的产业链支持,目前相对国内其它地区来说光谷对于 科技 行业产业链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养分。
第三,“专”为“市场动能”。光谷地区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发展的动能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更“专”。政府自身就具备一些城市精细化建设的需求,光谷在项目中会优先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多的磨合机会。企业在这种磨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产品和方案的优化,这种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例如慧联在光谷理想城的智慧平安社区项目,通过在理想城项目中的反复试炼,现在“理想城”模式的智慧平安社区已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落地了。政府从市场端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给企业带来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邓妍: 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本土芯片产业产值在5000亿元人民币,进口2700亿美元。按计划,中国在2020年国内芯片自给率将达到40%,到2025年将达70%,简单计算下,即便是40%的取代率也高达7600亿元,相当于从2018年到2020年,中国芯片产值升至12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36%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可供参考的是,2003年至2012年中国房地产黄金时期,年复合增长率也才30%。
问题是,尽管中国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在自主核心技术上仍然落后不少,特别在基站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上差距更大。在座的几位嘉宾如何看待这种差距以及缩短时间表?政府与企业又该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并相互借力?
王斌: 我们确实在核心技术上跟别人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一直在缩短差距,投入也非常大。我觉得首先要正视差距,虽然我们论文专利非常多,但一些核心技术还比较缺乏。第二就是找到关键点去做,从政府的引导,到企业在市场上拼杀,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很必要的。我觉得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者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
胡昱: 美国的芯片类似高通,是从技术角度来定义一个标准从而推动应用市场发展,这是一种“美式”商业路径。在中国,商业路径更多的是从应用市场来推动技术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包括国外的人工智能企业也纷纷瞄准国内市场。相对国外市场人工智能大都还停留在 游戏 等领域,国内已经逐步进入智慧城市管理范畴,由此可见国内城市化机器管理的应用场景是非常丰富的,市场也是十分广阔的。
同时,企业对各自领域输出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十分重要。例如,国外的高通和国内的华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对行业进行了定义和规范、标准的输出。慧联就多次参与了窄带物联网行业规范的制定。
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光
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 龚强
龚强: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 科技 发展纯粹靠 科技 。然而事实上,与 科技 相比,核心与创造才是 科技 发展的关键。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产品的火爆不仅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其更具核心竞争力,即独特的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同时,近期的贸易战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核心与创造性的东西,会导致一国或地区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对外加工与代工,会造成地区竞争力地丧失。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 社会 价值。
邓妍: 作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仅次于北上广深的“中国第五城”,武汉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中排名全球40位、中国第7位,并被认为是“中国创投20年最具潜力城市”。今年一季度,武汉GDP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武汉的新动能正在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此时此刻,这句话可资共勉。我们期待武汉这座因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的火热城市,不断发生“芯”的变化!
青菱街2011年5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原来的洪山区张家湾街、青菱乡以三环为界区划调整而来,现管辖有11个行政村、6个社区以及1个场。辖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9万多人。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菱都市工业园管委会、青菱街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带领全街人民,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绩效目标任务,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推动青菱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全街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49386万元,占必达目标5520万元的154%,占奋斗目标4457万元的123%;地税完成300086万元,占奋斗目标1517万元的198%;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占计划目标26亿元的212%,占追加目标45亿元的12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200万元,占计划目标46650万元的103%;新增规模企业1家;完成青菱都市工业园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工作完成率达100%;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占计划目标34亿元的117%;利用区外资金完成3757亿元,占计划目标34亿元的110%;出口总额完成52万美元,占计划目标50万美元的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占必达目标165亿元的104%,占奋斗目标17亿元的101%;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占奋斗目标15亿元的100%;完成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完成目标104%;完成20平方公里园区规划;新增规模企业目标合格值2家,完成挑战目标100%;实际到位内资55000万元,完成目标值1375%;实际到位外资800万美元,完成目标值100%;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合格值达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见底率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指标均达标;党工委中心组工作达标;完成农村人均纯收入11040元,占计划目标11020元的1002%;新增就业人员57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人,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26人,其中残疾人员就业安置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6%;创业培训30人,农民工培训150人;建设9个农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站,兴建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严格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累计拆违150处面积46172平方米,全街违法建设得到了有效遏制;强化打城管工作力度,有效治理9条主干道及大学城、国道、市场周边环境,打造4条示范路段,实行了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推进红黑榜奖惩制度,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人大政协议题案办理和督办件办理工作达标;全年办理市长专线、区长信箱及各级督办件66件,办结率达100;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完成率达100%;全街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8%,出生人口性别比大119%。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均达标。2011年,街道被省委、市政府评为“2008—2010年度文明乡镇”,荣获“武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洪山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先进单位”、“区卫生先进单位”、“区工会组建先进单位”、“全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有利条件
1、政策机遇优势。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以及全面提速的 “工业倍增”计划、“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为我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政策叠加优势。
2、区位交通优势。三环线、规划四环线东西横贯青菱地区,作为武汉市城市快速通道及主要货运通道,青郑高速和建设中的武嘉高速把青菱作为起点,成为武汉市连通咸宁等南部城市的关口。建设中的南郊路和丽水西路、青菱湖北路以及规划的建群路等纵横交错,形成区域内完善的交通网络。
3、项目带动优势。近年来,青菱都市工业园区银湖白沙洲中小企业城、南武汉企业特区以及联想武汉白沙洲冷链物流、华中动力车生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我街新型工业化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给青菱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拉动效应。
(二)面临的困难
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辖区内工业园区还未形成规模,大企业、知名企业较少,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支柱产业的优势还未真正形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还需调整。作为洪山区工业增长洼地,目前农业生产还占有很大的比例。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维护稳定工作压力较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青菱都市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提升城市管理功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青菱建设成为新型生态产业园区。
二、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发展,全街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民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整体比较富裕。努力实现社区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0平方米。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蒲城县的变化如下:
[摘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蒲城的行政区划调整目标发生变化?它将为渭南市整体发展格局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陕西人口第一大县蒲城县正成为陕西时下关注的焦点,起因是7月20日,蒲城县政府网站上一条“我县召开撤县设区工作协调推进会”的新闻,表明蒲城停止推进坚持5年的撤县设市之路,正式推进撤县设区工作。
从谋划“设市”到“设区”,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蒲城的行政区划调整目标发生变化?它将为渭南市整体发展格局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换道超车
近几年,蒲城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一座县级市。2021年蒲城县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实现撤县设市目标,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蒲城“十四五”规划中也将撤县设市作为预期目标:“到2025年,综合实力迈进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撤县设市申报成功”。
近期,蒲城县这一坚持发生了改变。
7月20日,蒲城县“撤县设区工作协调推进会”召开,宣布正式推进“撤县设区”工作。
会议提出“全力以赴、凝聚合力,加快推进撤县设区各项工作步伐”,并要求将逐项任务落实到人。《撤销蒲城县设立蒲城区实施方案》也随之宣布。
蒲城县隶属于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侧、渭南市中部,是我国的授时地,即北京时间的诞生地。蒲城也是陕西产粮第一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在陕西省位居第12,在渭南市仅次于临渭区和韩城市,长期居全市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县域排名在蒲城之前的11个县市中,已有神木、韩城、兴平、彬州4个县级市,排名蒲城后一位的旬阳,也于今年2月成功撤县设市。
而蒲城县的区划调整却并未如愿。
从公开资料看,从2015年蒲城首次提出“撤县设市”目标后,“撤县设市”均被写入蒲城县历年的官方文件当中。2016年蒲城县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打造渭北区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撤县设市目标”。
按蒲城县“十三五”规划,当时的设想是“推动蒲城、大荔、澄城撤县设市,打造区域副中心城市”,而大荔和澄城也在积极推动,三县步调一致,而渭南也将此写入“十三五”规划中。
五年过去,三市的目标依然未改,但今年2月18日,一封蒲城县民政局回复网友关于“撤县设市”情况的回复显示,其“撤县设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截至2016年年底关于蒲城县撤县设市的18项资料已全部上报省厅。
但因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未能达到撤县设市标准要求,省厅未将蒲城县撤县设市资料上报至民政部。”该回复同时表示,“根据2018年、2019年数据显示,我县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距离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蒲城县常住人口虽然位居渭南全市第二,但蒲城近几年的常住人口有着很大的流失压力。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蒲城全县常住人口为6626万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430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万多人,下降1082%。这个结果相对于渭南全市人口比重有所提升,但渭南在过去十年是西北地区人口流失最多的城市。
经济方面,2020年,蒲城县GDP刚突破200亿,虽在陕西县域经济中尚可,但体量还是偏小,尤其是工业并不算太强。
这样一个小县城要升格为县级市确实有现实的困难,从“县”到“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的差距却不小。
陕西目前有兴平、彬州、韩城、华阴等7个县级市,其华丽转身背后都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操作。蒲城没能实现“撤县设市”,很大程度上或因县域工业经济比较薄弱,无法支撑起一个县级市的发展规划。
相比“撤县设市”来说,“设区”相对更容易实现,而行政区划调整目标的转向,凤翔已为先例,经历从“撤县设市”到“撤县设区”的转变。从现实情况来看,“撤县设区”其实也是蒲城当下最好的选择。
蒲城为何谋“区”
其实,蒲城当时实行“撤县设市”并非“一厢情愿”。
2018年初发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彬县、蒲城、三原、华亭、秦安、 甘谷等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增加城市数量”。
虽然蒲城在人口、经济方面对比“撤县设市标准”不足,但放在渭南,蒲城还是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
毕竟蒲城是渭南面积第二大县,东邻澄城县和大荔县,南依临渭区,西接富平县,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文化积淀深厚。
在其三产结构中,农业占比在20%左右,在一产“二产化”过程中,构建起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果畜设施的支柱产业,培育形成金银花、奶山羊、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蒲城酥梨”“蒲城西甜瓜”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农业综合实力稳定在陕西前三,被评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强县”。
相比农业,工业发展数据也不弱,“十三五”期间蒲城县较“十二五”时期增长69%,形成了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科技、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体系。而且蒲城文旅产业发展良好,蒲城近年经济发展稳步上涨。
但目前蒲城的问题是,虽然在县域工业赛道上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大项目带动且转型压力大。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因此,蒲城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劣势将进一步被放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矿产开发、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发展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以蒲城一直希望踩准城市化进程节点,将自身放在一个更加有利的背景或“风口”中。渭南副中心、渭北中心城市就是其目标。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渭南定位是建设成为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
这些年,渭南不断融入西安发展,西渭融合不断升温。2018年,渭南将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富平板块整体交给西安管理。
去年,西安和渭南签署《西渭融合重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进“轨道交通、富阎产业合作园、公路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及物流基地、城市供水、航空产业发展”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今年6月初,西渭东区揭牌让“西渭一体化”成为热议。
同时,西安都市圈正在加紧建设,陕西“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渭南全方位深化与西安市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配套协作,推动工业倍增,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而西安正在创建先进制造业强市,突破的重要方向就是渭北,这为全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的渭南承接西安产业外溢带来历史性机遇。
蒲城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发展机会,其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行列,凭借的就是立足新材料等优势产业。
蒲城也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渭南副中心、渭北中心城市”,希望建成渭北医疗中心、渭北教育中心、渭北商贸中心、渭北文化中心、渭北旅游中心、渭北养老中心,加快推进融入大西安都市圈的进程。
而目前,从基础条件上来看,蒲城县已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
尤其是西安都市圈建设已被国家点名,正式批复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下,蒲城从战略上转变思路,实行“撤县设区”,在西安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将有利于蒲城主动承接东中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及西安经济圈产业转移,建立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直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意在加强中小城市的自身实力,向都市圈靠拢。蒲城“撤县设区”的全新目标,也许并不会像“撤县设市”的路那么难走。
将改变渭南发展空间格局
按照蒲城“撤县设区工作协调推进会”的说法,蒲城“撤县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且已基本具备“撤县设区”条件。
蒲城县列出了4条恳切的理由:
一是能够将蒲城融入渭南市城市空间,拉大渭南主城区框架,形成临渭、华州、蒲城三个核心区域互补发展,有利于蒲城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全面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是有利于渭南市产业统筹利用、合理规划、加快聚集,进一步加速新型工业、民用航空、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蒲城高新区园区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蒲城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是有利于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整体提升,促进基础教育、市政设施、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有利于争取更多上级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更好地统筹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较好地解决洛河流域综合治理、桥山南麓采石区生态恢复及北部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问题,不断提高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也就是说,在西安和渭南跨区域融合的趋势下,渭南正积极参与西安都市圈功能布局,蒲城撤县设区能更好地融入渭南,进而更好地融入西安都市圈。另一方面也能更加优化自身经济结构,获得更多的资源。
其实,蒲城将谋划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转向市辖区,也有助于渭南承载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战略。
在渭南构建“3+5+3”现代产业体系中,蒲城及京昆高速沿线发展轴对接富阎合作区,有着极强的优势,而蒲城将成为联结连霍高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特别是京昆高速沿线发展轴的食品工业、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等产业项目将对渭南的工业具有支柱作用,沿线有着建链补链强链的独特优势,或可改变渭南新兴产业规模小、带动弱的局面,并凸显渭南中心城区、富阎产业合作区、韩城市的工业三极支撑。
毕竟渭南市城区地处渭南市域西南一隅,距离西安市不足60公里,而其他县市离渭南城区太远,偏离市域几何中心。这样的行政区划导致渭南对下属辖县辐射及集聚能力不强,使渭南在过去10年成为西北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
但如蒲城“设区”成立,渭南城市发展的空间将发生变化,至少城市发展空间将大幅扩容。尤其是城市骨架向渭北迈进,有助于渭南城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临渭、华州与蒲城三个核心区互补发展格局。
使其城市能级得以提升,增强渭南在郑洛渭西合作带中的分量。此外,蒲城在获得更多工业用地和城建用地指标的同时,为渭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其产业和资源也能得到更好的整合。
在如今西渭融合的大趋势下,蒲城“撤县设区”最明显的好处是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纳入渭南城市整体规划,可实现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过渡。
尤其值得探讨的是,当下在大城市人口密度逐步饱和的情况下,其周边县域城市作为二次创业的主阵地,无疑是提升产业经济的一种尝试。
市工信局的工作总结
现将xxxx年工业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及xxxx年工作安排简要汇报如下:
一、xxxx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xxxx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大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冶金产业尤其是通钢的各项经济指标下滑,严重影响全市GDP增速、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自年初以来,工信局全体干部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深入开展提速增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全力保增长,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计。xxxx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60亿元,同比增长77%;增加值实现220亿元,同比增长155%;利润实现94亿元,同比下降261%。技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379项,完成投资157 亿元,同比增长365%,占工业投资44%。开发新产品110种,新产品产值实现9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1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25亿元,同比增长28%。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13亿元,同比增长23%,实缴税金34亿元,同比增长 205%。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7户,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76户。全年共为83户企业争取到国家、省扶持资金 5121万元,比上年多争取262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536万元,争取省级资金3585万元。
二、xxxx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突出保增长,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和服务调度。继续深入开展工业提速增效活动,精心组织协调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工业经济走势。一是协调保障煤电油运生产要素供应,建立煤炭产销存和成品油供给月调度制,编制实施《xxxx年xxxx地区电网有序用电方案》,积极协调铁路部门争取车皮,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要素需求。二是抓两头、带中间培育企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抓小企业做大,扶持口径外企业进入统计口径,预计年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587户;另一方面抓大企业做强,着力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单品种销售超亿元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三是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对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监控,特别对通钢生产运行及产品价格进行日调度、旬调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四是组织银企对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市开展银企对接12次,对接企业340户,签约额46亿元,履约率568%。五是将本地区当前经济形势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出台了保增长为企业服务20条措施,增强措施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创新服务观念、方式和手段,切实帮助企业渡难关。六是开展“增信心、保增长、促发展”服务重点企业活动,对60户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实行一对一式的定期和不定期服务,干部深入企业500余次,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380余件。
2、突出调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跃升。以列入省计划项目、扩能改造项目和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年活动。一是协调可研、环评、消防等开工手续,落实资金、土地等建设要件,抓开工、抓进展、抓建成、抓达产、抓储备。二是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历经三年努力,引进的长白山药谷物流项目有了重大进展,项目立项、可研已经完成,首批资金800万元已经到位,目前正进行拆迁、征地,预计明年10月底一期工程竣工开业。三是抓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经过前期制定规划、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组织建设等不懈努力,全市已有7个园区规划通过省工信厅核准,累计投资227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亿元,项目投资2158亿元,入园企业达424户。四是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全局精干力量,组成11个调研综合编制小组,制定了《xxxx市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编制了冶金、医药、食品、葡萄酒、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信息等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总抓手。9月份我们对跃升计划进行了局内部论证,目前正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计划近期聘请省市专家详细论证。五是编制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工信部成立以来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大家共同努力,11月30日全国共批复了54个,吉林省申报了5个,批准了2个,一个是xxxx医药园区,一个是长春汽车产业园。
3、突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成了修正药业、博祥药业、阜康酒精公司与吉大合作的3个省校合作项目,顺利通过省工信厅论证。组织实施113个技术创新项目,逐渐形成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连续性新产品开发模式,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预计全年完成投资48亿元,实现产值92亿元。对金马药业、博祥药业、阜康酒精3个市级技术中心,实施现场指导考核、网络快报制度、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有效完善了运行机制、人才机制和研发机制,并上报省工信厅争取升级到省级技术中心。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升级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24个,占全省 163个的15%,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占全省国家级医药技术中心4户的75%,是全国地级市中拥有国家级医药技术中心最多的城市,省级技术中心21 个。
4、突出工业节能,努力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制定了《xxxx市xxxx-xxxx年节能监察方案》,对今明两年节能监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夯实节能监察管理基础工作。认真落实“百十节减”计划,对通钢、电厂等10户重点耗能大户进行重点跟踪监测,确保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同时,制定了《成品油经营、煤炭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审批项目初审程序》,对全市208户加油站进行了检查整顿,成品油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对我市通钢、化工总公司2户“千家企业”xxxx年节能目标进行评价考核后,2户企业均完成xxxx年节能目标,总得分均为100分。
5、突出上市资源培育,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基础工作。成功举办了“xxxxPE走进xxxx股权项目融资洽谈会”,邀请建银国际投资公司与我市39家医药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将全市18户达到或基本达到创业板财务指标标准要求的企业资料,上报省证监局备存。拟定11户企业为xxxx年重点上市培育对象。 11月19日,通天酒业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发行股票414亿股,IPO(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464亿港元,到xxxx年底产能从19万吨增加至39万吨。多次协调国家证监会,使益盛药业中小板上市排序前移了60位,目前,相关上市材料已正式上报发审委。在石油化、万通药业、xxxx化工、益盛药业进行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升级试点,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市石油化获得了“第一届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金奖”, 全省三块金奖牌子,一个是一汽启明公司,一个是一汽轿车,我市是市石油化公司。万通药业获“第一届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奖”。
6、突出保稳定,妥善处理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历时13个月,完成了第一批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调查摸底、信息录入、审核申报、上级督查、专员办审核等阶段工作,57户关闭破产企业21xxxx3名退休人员被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协调社保局、人保局(医保局)等,于10月1日起正式启动上述退休人员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工作,预计年底前将把医保卡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同时,做好第二批地方依法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通钢等5户省属企业约2万退休职工审核申报了xxxx年度采暖费。
7、加速推进“两化”融合。一是抓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无线数字城市项目已与投资方北京全迅通投资公司正式签订总投资105亿元的合作协议,总投资600万元的医疗电子产业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年底前可完成项目建设。二是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通钢股份、东宝药业、茂祥药业、市石油化4户企业被省工信厅评为全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单位,对xxxx市科英办公设备销售有限公司和中小型印刷管理系统进行了“双软”认定。三是制定了《xxxx市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为保证我市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应急情况下指挥调度高效有序进行,确保无线电安全畅通提供保障,在全省无线电演练比赛中获第三名。四是为审计局、法制办等9个单位建立了部门网站,对已建立的35个部门网站进行调查登记,为今后我市整合网站资源,实现与数字xxxx公共信息平台顺利连接做好前期准备。
8、加强中小企业运行调度,推进全民创业。我市列入全省200户重点中小企业调度计划的`企业有24户,现已全部建立月调度制度,健全完善监测分析手段,企业运行呈现良好态势。目前,我市已有6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新推介创业项目2100个,培训创业人员5000人次。召开2次市直现场招聘会,组织55户企业提供1690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629个,举办1期残疾人就业洽谈会,组织20个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福利性企业,提供70个就业岗位,全部达成就业意向。在市一报两台新闻栏目中开设“党员创业带动工程”、“创新、创业、创优”等专题典型宣传,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取得积极进展。
9、突出为企业服务,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查找改”活动,聘请党校老师作高效执行力讲座,聘请各大银行讲解金融知识,对干部进行强化培训。建立完善了机关理财计划、工作人员“七不准”、机关干部“十六要”等规章制度。机构合并后,召开了全局干部大会,立规矩、定制度、抓纪律,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增进了人员融合、工作融合,为更好地发挥部门职能,全方位服务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xxxx年工业经济工作思路
(一)总的工作思路是 :坚定不移抓发展,持之以恒抓项目,千方百计抓提速增效,有的放矢抓工业项目招商,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推融合”为主线,突出要素协调、项目建设、节能降耗、自主创新、中小企业成长、民营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等七个方面工作,抓改革、抓发展、抓稳定。重点以实施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为总纲和总抓手,把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落实到行业、企业、项目和产品上。在推动工作时,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速度与质量并重,抓企业和中小企业并重,抓大投资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并重,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并重,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工作方向上,一是要保持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能快则快;二是努力扩大工业投资,使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左右;三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五是注重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六是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七是推动“两化”融合。八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九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总的指标任务
力争xxxx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60亿元,增长15%,增加值实现255亿元,增长15%,利润实现103亿元,增长10%。力争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27%,实现356亿元目标,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年增长40%,实现202亿元目标。开发新产品11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11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4%。新增规模企业1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7户,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千方百计抓提速增效,做好工业生产组织协调。 一是积极扩大生产。加快明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开工,提高开工率,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建成项目尽早投产,推动投产项目达产达效。二是扩大资金供应。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做好产需衔接、银企对接和工商对接,协调银行加大贷款资金额度,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提高担保能力,完善项目推介机制,帮助亏损企业争取省扭亏增盈专项资金,拟在明年年初,召开xxxx年全市银企对接签约暨总结表彰大会。三是积极扩大市场,组织中小企业走出去,引导双停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创新营销模式。四是积极扩大产业。准确掌握各方信息和国家、省的利好政策,建立银行业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运行调度体系,企业各项经营运行指标评估体系,对现有工业企业和企业存量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采取一厂一策的方式,着重研究60户重点企业实现快速大发展问题,通过高新技术应用,增加存量、提高增量,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五是保证煤电油运生产要素供应。组织协调域内外资源,突出重点,综合平衡,提高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障能力。六是减轻企业负担。清理不合理收费,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做好电力安全运行和保障供应。力争明年实现铁路运行139614车,同比增长204%,发送838万吨,同比增长204%,限制口运输完成率达42%(高于全省完成率40%)。七是建立健全新的运行调度体系。改革后,各行办合并到工信局,原来给行业划分的指标任务由局内各职能科室承担,要发挥各县(市区)运行部门和局内行业科室职能作用,围绕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建立完善新的运行调度体系,增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预测能力。
2、组织实施“五个百”工程。 即重点建设百个投资超亿元重大项目,实施百项重点技改工程,抓好百个项目投产达效,扶持百户重点企业,新增百户规模以上企业。力争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27%,实现356亿元目标,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年增长40%,实现202亿元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层层落实责任,明确目标,聘请专家认真解读《振兴东北老基地实施意见》和《长吉图开发先导区规划》,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扶持,全力推进技改和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全力抓好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工作。三是组织实施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把我市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重点抓好长白山药谷物流项目、重组人胰岛素注射剂、抗癌中药、返魂草颗粒生产线等37个医药产业项目建设。四是抓好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在原有的7个特色园区基础上,力争xxxx县木材加工产业园、集安人参产业园、柳河玄武岩产业园3个园区规划通过省核准。从实际出发,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八个产值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明年一季度,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夯实各项前期基础工作。五是制定落实《xxxx市加快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构建项目报建“绿色通道”服务体系,建立滚动开发、持续发展的项目接续机制,做到谋划一个,对接一个,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六是抢抓机遇,围绕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超前谋划准备,主动邀请国家和省有关专家咨询指导,做好国家、省投资资金争取工作。七是开展工业招商工作。聘请省和相关院校专题来通授课,借鉴长春、大连等地成功经验,做好工业项目前期包装、策划等招商前期工作,积极向外推介,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产业整合重组。
3、落实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 继续完善冶金、医药、食品、葡萄酒、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信息等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的编制工作,落实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层层分解到各行业科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工业八大产业和60户重点企业产能效益倍增,实现率先跃升。重点做好产业跃升项目的协调落实建设要件,狠抓开工、建成和投产达效。围绕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引进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市产业跃升计划的实施,加强跃升计划的宣传、指导、落实工作。围绕产业、区域、要素、企业、产品五个环节,以08年产值5808亿元为基数,力争明年实现产值716亿元(剔除通钢影响因素),2012年产值实现 1201亿元,达到比08年翻一番的目标。
4、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从中小企业数量与结构、户均资产与盈利等方面出发,注重培育成长型企业,制定实施《中小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并与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相衔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开拓、融资和内部管理等四项能力,继续推动全民创业,抓好小企业生成,利用博览会、洽谈会、投资贸易项目开拓会、招商引资工作会,推介我市优质企业及项目走出xxxx,走出吉林,走向国际。着重做好列入全省百户重点调度企业范围的24户中小企业扶持、调度工作,实现中小企业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抓好现有6个省级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2个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力争xxxx年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41亿元,增长18%;实缴税金384亿元,增长 13%;发展企业户数5022户,增长6%;新增个体工商户数109万户,增长9%;新增从业人员人数35万人,增长3%。
5、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两化”融合。 坚持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工业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信息化工作从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到最终效率化,以企业管理科学化、研发设计合理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高效化为切入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信息化平台为媒介,以典型示范企业带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优秀成果,引导更多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和改造传统产业上互动发展,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区、行业和企业健康高速发展的“两化”融合道路。力争明年,组织好4户全省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完成30户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改造。加快数字xxxx和电子产业园公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支持xxxx网航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软件产业集群。加强无线电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通钢900兆无中心自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建设,该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架设简单,覆盖范围大,设备造价适中,一次性投资少。
9、稳定大局,妥善处理各类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工信局承担着市国企办日常工作职能,负责综合指导服务全市各行业各领域企业改革工作。机构改革后,原重工、轻工等行办所属百余户企业,6万多名职工,划归工信局管理。为确保地方、企业和职工队伍稳定,抓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最大限度的使企业和职工理解支持,将上访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局党委委派专职领导和科室,定期不定期排查局属上访隐患问题,认真细致的梳理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集资、垫付款、工伤人员补助,接续职工社保关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改革遗留问题,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10、抓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深入开展“三个一流”活动,即: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建立优质高效的工作服务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主办责任制、限期办结制、预约服务制、服务承诺制等办事制度。加强班子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做到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思想,畅通工作机制,做到“工作不在我手里延误,事情不在我手里积压,差错不在我手里发生”。强化工作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三室一中心”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预防和减轻事故风险。应急管理可以通过风险评估、安全培训和制定应急预案等手段,帮助工业企业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在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时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并减少生产中断的可能性。
8月29日,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毅向新闻媒体介绍省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情况。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响“云南服务”营商环境品牌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市场监管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合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截至上半年,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461万户,净增3512万户,同比增长1622%,净增速排全国第5位,超过“十三五”期间年均2618万户净增数。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准入更加便捷。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企业开办时间从2018年的8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登记注册新模式,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实现“秒审批、秒领取”。深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惠及新设市场主体4437万户,占比达4651%,接近一半新设市场主体享受改革红利。加大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市场主体地址使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行企业集群登记注册“一址多照”试点、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一照多址”试点。加大电子营业执照推广应用。与公安部门协同推进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实体公章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网上办事支撑。推进市场主体注销便利化。将简易注销公告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市场监管部门全部2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实现异地网上申请,制定55项行政审批标准化手册,引导创新主体合法合规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推进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全程电子化。
贯彻落实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举措更加扎实。推进“三进市场主体”活动。认真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助企纾困稳市场主体24条措施》,指导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扎实开展“三进市场主体”活动。整治违法违规涉企收费。重点聚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机构收费,聚焦保证金、电子政务平台、口岸进出口环节、水电气等整治涉企违法违规收费;加强教育收费检查,清退违规收费284412万元。停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认真执行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文件,停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计量行政审批和计量强制检定收费,降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30%。2022年1-6月共停征、减免360399万元。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知识产权服务更加高效。优化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化服务。全省专利授权206万件,同比增长2043%;有效商标注册量5927万件,同比增长2276%;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9件,超过2021年核准注册数。狠抓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融资413亿元;推进商标质押助力餐饮、文旅等行业纾困“知惠行”活动,为相关企业提供2亿元贷款额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查办商标案件305件、专利案件36件。
加强监管执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更加有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面,将更多事项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实现监管“无事不扰”而又“无处不在”。强化消费维权。创建4401个市场主体为“诚信经营 放心消费”企业,712家实体店参与“线下购物7日无理由退货”承诺。积极推广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受理投诉、举报和咨询205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68262万元。“铁拳”行动深入推进。聚焦翡翠玉石网络直播违法营销等13个重点领域,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查办案件189万件。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按照分类监管、过罚相当、信用监管的原则,制定《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领域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第一版)》,明确不予行政处罚36种轻微违法行为。该清单实施以来,对符合适用条件的“首违轻违”的100余家市场主体给予免予行政处罚。
下一步,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将按照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要求,当好市场监管的联络员、分析员、监测员、帮扶员,持续优化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为全省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答记者提问
当好“四大员” 尽职尽责切实推进市场主体倍增
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把推进市场主体倍增作为重要工作,把服务好、保护好、稳定好市场主体作为应尽之责,切实当好“四大员”,认真落实助企纾困措施,全力推进市场主体倍增。
当好“联络员”。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全省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由2019年的1422项精简至727项,精简率达489%。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实现企业开办“一表申请、一窗发放”,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改革涉及的344个事项直接取消审批51项、审批改备案10项、实行告知承诺33项、优化审批服务250项。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全程网办率达70%,96%的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当好“分析员”。加强日常信息归集和共享,联合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社会智库等,全面掌握辖区内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合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民营经济的分布情况,摸清企业的总体状况、共性问题和分类诉求,深入分析市场主体发展态势、困难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今年以来市场主体退出新设比呈逐月下降趋势,“四上”企业发展总体积极向好,扭转了长期以来发展滞后的局面。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实有“四上”企业17154户、同比增长1144%,较2021年底净增930户,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长势头良好;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45户、同比增长1625%。
当好“监测员”。持续完善市场主体统计监测制度,加大市场主体注册数、注销数、净增数、活跃度等指标的监测力度。以农业、建筑业、商贸企业、服务业企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和旅游业、个体工商户8个倍增培育计划和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计划、企业上市倍增计划等“8+2”配套计划为主体,以“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四大工程为重点的完整政策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无缝衔接,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当好“帮扶员”。出台《云南省扶持个体工商户纾难解困工作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7个“三进个体工商户”活动实施方案,加大9项纾困扶持措施实施力度,切实帮助个体工商户纾难解困,推动个体工商户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牵头制定《云南省“个转企”行动实施方案》,从建立绿色通道、简化相关手续、减免费用负担、加强金融扶持、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扫清障碍,力争年内推动2万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加强“小个专”党建工作,将“管行业管党建”要求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个体工商户开办“一窗通”、优化“个转企”登记,支持昆明市试点“一业一证”改革和企业无干预智能化开办。修订完善全省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的行政许可事项业务手册、办事指南,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推进贷免扶补工作,截至2022年5月,“贷免扶补”扶持创业人员506人,发放贷款9426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含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20户,发放贷款2259万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