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四阿哥胤禵

历史上的十四阿哥胤禵,第1张

  爱新觉罗·胤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 青年时期 允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允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胤祯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但因胤禛生性淡薄,从小被佟贵妃收养而胤祯则被其他宫妃养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祀却称得上情投意合。在皇太子胤礽被废前后,他积极追随其兄胤祀参加争夺储位的活动。为此引起康熙的不满。后来,父子之间甚至发展到对立和冲突的地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祀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禟对胤祯说:“尔我此时不言,何待?”于是,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这使康熙更加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唯有胤禛不语,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祯,将胤禟、胤祯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几记耳光,脸部红肿,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 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康熙十分高兴,大封诸皇子。胤祯被册封为贝子,尔后又封固山贝子。但他同其父的关系依然紧张。同年四月,康熙巡行塞外,因担心胤祀一伙聚众闹事,便命胤祀侍从,不让胤祯、胤禟、胤衤我扈随。但胤祯设法要和胤祀一块去,他“敝帽故衣,坐小车,装作贩卖之人,私送出口,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阿其那(胤祀)帐房歇宿,密语通宵,踪迹诡异”。 在胤祀的夺嗣计划遭到失败以后,胤祯变得更加活跃起来,“虚闲下士,颇有所图”。因康熙在建储问题上曾多次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胤祯便召见李的门人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通过陈与李联系,使李在康熙面前为他进言,并以此来博得大臣和士人的好感,在朝野内外为他传播声誉。当时社会上有关“十四王爷虚贤下士”的流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康熙驾崩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胤禛登基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他震呆了,不知所措。恍惚之中,他按新帝的旨令,把大将军印务交给平逆将军延信,立即动身回京。他抵京后,即落入雍正布下的罗网,失去了行动上的自由。但他不肯屈服,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雍正也在那里,他只是远远地给雍正叩头而已,并不向雍正请安祝贺。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胤禵大闹灵堂,使雍正十分恼火,斥责他气傲心高,下令革去他的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同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又因“祯”与“禛”字同音,因此被改为"允禵" 。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兄弟俩的不睦和冲突,使处于极度悲痛中的孝恭仁皇后病情加重,不久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禵“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囚禁半生 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允禵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允禵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三年(1725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参劾允禵在大将军任内,“违背圣祖仁皇帝训示,任意妄为,哭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帑银,徇情糜费,请将允禵革退多罗郡王,降为镇国公”。雍正当即革去允禵王爵,降授固山贝子。接着,诸王大臣进一步参奏允禵在任大将军期间,只图利己营私。贪受银两,固结党羽,心怀悖乱,请即正典刑,以彰国法。雍正认为,允禵当同允祀、允禟有别,将他继续禁锢于景陵附近,严加看守。恰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允禵。允禵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见。蔡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允禵住宅之内。允禵看后既不奏闻,又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并派人向范说明:“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完处。”雍正接到范时绎奏报,异常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大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允禵。允禵不服,“辞色很怒”,对范时绎“愤欲吞噬”,说蔡怀玺投书猜系把总华过柱及总兵范十绎所指使,有说“把总容留此人吃饭、饮酒”、总兵“何将此人置之不问”,“大肆骂詈”。雍正认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会上定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允禵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加紧了对允禵等人的镇压,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六月,诸王大臣罗列允禵的十四条罪状,再次奏请即正典刑。雍正仍没有同意。 同年九月,允祀、允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诸王大臣再次合词奏议,要求将允禵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胁允禵说:“阿其那在皇考之时,尔原欲与之同死,今伊身故,尔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听尔意。”允禵回奏:“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从此,允禵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礻我,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十是十,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四是四十四。”这首小学绕口令,因读音相似,稍不留意,读出来就容易混淆。《雍正王朝》中,胤禛是四阿哥,胤禵是十四阿哥,“四”与“十四”读出来同样容易口误,听众也容易听错。胤禩是八阿哥,“八”与“四”无论无何也难以混到一起。因此,八爷党制造谣言,说康熙传位于老十四,纯属利用文字游戏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然后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

力挺老十四,更有说服力

老十四原本就是皇位热门竞争者,说传位他更容易让人相信,而老八没这个优势。早在传尔丹兵败后,康熙已经放出风,说谁成为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大清未来的继位人,老八对比也是深信不疑。因此,他才会积极争取大将军王的位置,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胤禵执掌兵部多年,野心也越来越大,他背着胤禩,私下里跟胤禛达成交易,成功取得大将军王的位置。这让胤禩对胤禵刮目相看,也埋下两人间的矛盾,你胤禵厉害了哈,看你这节奏,是要跟我抢皇位了啊。就这样,老十四成了台面上举朝公认的准太子。

出了“死鹰事件”后,胤禵作为直接当事人,康熙却不露声色,并未追究责任,这让许多人都产生误判,以为皇位非胤禵莫属,甚至连胤禛都这么认为。此时的胤禵,呼声是相当高,根据形势推断,只怕关于他继位的传言在当时就已经开始流传。

但是,老天爷偏偏给胤禵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康熙将皇位传给了胤禛。这让所有人都感觉很意外,昨天胤禵还是准太子,今天就变成臣子,不明情况的人就会胡思乱想,是不是当中有什么内幕,是不是胤禛抢了胤禵的皇位……正是因为很多人已经朝着雍正篡位胤禵那个方向思考,所以,八爷党的几位成员作为传位夜里的见证人,他们出来煽动一下,制造点谣言,只会让不明真相的人更加确信雍正篡位,说服力与传播效果更好。

老八很早就被康熙定义为“其心可诛”,在议举新太子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遭遇“滑铁卢”,后又争夺大将军王时败北。可以说,全天下的人都已经知道,康熙并没有属意于他。何况,传位那天夜里,胤禩就在现场,而且已经与胤禛争吵过,还玩过“四”与“十四”的文字游戏,最后看着胤禛继位,自己还下跪确认了。事后,八爷党如果再说雍正抢了老八的皇位,那不仅很难让人相信,而且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关于雍正篡改康熙皇帝的诏书,流传最有名的莫过于说:雍正联合隆科多,将康熙的诏书中“传位十四皇子”的“十”字改为了“于”字,但是这很早以前就被推翻了,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联合隆科多,在康熙病重的时候,猛给康熙皇帝灌药,导致康熙皇帝承受不起,一命呜呼,两人趁机篡改了诏书,或者就是伪造了一个诏书。因为传位雍正的诏书的确是在雍正登基之后才拿出来的,也就是说,雍正即位的时候是没有诏书的。

雍正即位是满清悬案之一,原因之一就是雍正即位或者康熙传位的史料不够充分,不管是持哪一种看法(雍正是顺利即位或者雍正是篡位)都难以拿出有力的证据佐证。

为什么会有雍正抢夺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一说呢?这始于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准格尔部叛乱。

大家知道,康熙五十一年九月,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以后,康熙一直没有再立皇太子,储君一位虚悬,成为康熙诸皇子争夺的爆发时段,史称“九子夺嫡”。人民都在猜想,康熙心中默定的储君到底是谁?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准格尔部发生叛乱,康熙在皇子中选拔了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远征西藏。这被当时朝野认定为康熙选定继承人的最后一举。胤禵当时还是贝勒,未有建立功勋,封大将军王意味着要为他创立功勋,因为大清朝的传统,皇子要是没有功绩,就难以服众登立储位。

史载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的派头前所未有,康熙皇帝亲自送行,俨然是皇帝出征的排场,这更让皇子们和满朝文武觉得胤禵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康熙六十年,胤禵在西北建立大功,平定西藏准格尔叛乱后,回京述职,在京的诸王大臣,当时康熙皇帝派已经是亲王的老三胤祉和老四胤禛亲自到北京郊外迎接,此番迎接胤禵的规模同样堪比皇帝。在很多朝廷官员和皇子看来,老十四胤禵就是康熙的继承人人选。

正是因为大家看到胤禵先入为主,所以,当隆科多宣布老四为继承人的时候,满朝文武和诸皇子都十分惊愕,因为很久以来,老四都是始终排在大家视野之外的。

皇四子胤禛当王爷的时候,远没有当皇帝时候的坚毅,说得直白一点,他当皇子的时候,八面玲珑,处事谨慎,处处示弱,可能唯有康熙皇帝了解他的本性,很多人都被他的表面现象欺骗了。

在雍正即位前的谋臣戴铎写给胤禛的书启中提到,胤禛要想夺取储位,就必须干好几件事:一是和兄弟们以及朝中大臣搞好关系,不可轻易得罪他们。二是要向康熙皇帝全面尽孝,争取康熙帝的好感。三是外放府邸干才出去做官,以便关键时候关键岗位上有人。

事实上,老四胤禛都做到了,所以他是唯一一个在康熙晚期没有受到指责和打击的皇子,他的存在如同影子一样,说有便有,说没也没。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躲过了九子夺嫡中的明枪暗箭,反而为他自己赢得时机和条件创造了机会。

还有一说,说是康熙生病期间,其内卫主要是隆科多负责,生活料理则是德妃乌雅氏负责,老四胤禛倒是时常出入宫中,对康熙帝的病情十分关注。可能是康熙感觉已经即将大行,于是找来隆科多,让他召回十四皇子胤禵。

召回十四皇子胤禵干什么?康熙皇帝没有直言,但是老四胤禛已经买通了隆科多,隆科多便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胤禛。胤禛料定是传位之事,于是压制消息,没有按照康熙皇帝的话传召。

这件事被伺候康熙帝的乌雅氏得知,但是后宫不得干政,且是宣召她最心疼的老十四胤禵,也就没有在意。但是不久传来的并不是老十四胤禵,而是老四胤禛,康熙皇帝大怒,呵斥隆科多,老四胤禛趁机给康熙帝灌药,康熙帝承受不起,一命呜呼。

这事恰巧又被乌雅氏撞见,她吓得大吃一惊,但是迫于胤禛和隆科多的恐吓,再说并非是要灌康熙帝毒药,难有证据证明就是胤禛和隆科多所为,所以不敢声张。

在后来,雍正即位后,尊乌雅氏为皇太后,乌雅氏一直不敢领受,因为在她看来,康熙临死前传召老十四胤禵,就是要宣告胤禵为继承人,现在胤禛和隆科多的行为,其实就是阴谋篡取皇位,苦于没有证据而无法声张。

这件事一直延续到“太后之死”,成为满清又一大悬案,其根源还是在于雍正即位的悬疑,而且关乎老十四胤禵。说是乌雅氏皇太后本来就知道是康熙传位于胤禵,因为老四夺取了,所以雍正在打击胤禵的时候,和乌雅氏发生了争吵,于是乌雅氏撞柱而死。用这一侧面来表明康熙帝传位的是老十四胤禵。

关于雍正即位的悬案有很多说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是摆出两三种不常见的说法以供大家参考分析。

那么,到底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呢?我可以告诉大家,都是猜测,没有证据。

但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雍正是顺利继承皇位,只有少数人说是雍正篡取了皇位。

康熙十七年,胤禛出生,是为康熙帝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乃是德妃乌雅氏。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又为康熙帝诞下十四子胤禵。也就是说胤禵和胤禛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就是这样有着如此亲密血缘关系的兄弟二人,却在康熙末期的九子夺嫡之中关系却势同水火,而在胤禛登基之后更是先将他幽禁派守皇陵,后又将他圈禁,这又是为何呢?

《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语,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导致兄弟二人势同水火的原因便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的母亲乌雅氏。

乌雅氏出身低贱,祖上原是满清皇室的包衣奴才,父亲魏武也不过只是一个只有五品的护军参领。这也导致她被内务府选拔入宫之时,只有一个卑微的“官女子”身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只有14岁 ,出身卑微的女子,却在入宫之后迅速得到了康熙帝的宠幸。

在康熙十七年,19岁的她诞下了皇四子胤禛,次年更是被晋升为德嫔。但是在讲究等级差别的清朝后宫,她此时却没有抚养皇四子的资格。

于是刚刚降生的胤禛便被交给了康熙帝的另一位宠妃——贵妃佟佳氏抚育。佟佳氏乃是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康熙帝的表妹,在这样的关系之下她的地位十分高贵,尽管当时只是贵妃名分,但是当时的仁孝皇后因为生育胤礽时亡故,她也便成为后宫之首,而且佟佳氏还只有一个女儿,更是早早的夭折。而如此之下,胤禛便被她收养,胤禛与她之间关系也是十分亲密。

而在佟佳氏的抚育之下,胤禛跟随张英等人学习四书五经,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但是与生母乌雅氏的关系却因为这样一层关系也导致比较疏远。

好在母亲乌雅氏,颇受康熙帝喜爱。更是接连为康熙帝诞下了胤祚(早殇)、皇七女(早殇)、固伦温宪公主、皇十二女(12岁亡故)、皇十四子胤禵。她也得以进一步的晋升成为德妃,成为永和宫的主位,也有了能够自己抚育孩子的资格。

对于幺儿胤禵,她可谓是无微不至,十分溺爱。而这样的厚此薄彼之下,日渐长大、本就不能时时相伴,又缺少原生家庭母爱的胤禛自然也是心怀不满,也为两兄弟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而当二兄弟都相继长大,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好戏上演”,关于皇位的争夺也成为兄弟二人反目的又一大诱因。

有着母亲宠溺、父亲喜爱的胤禵可以在康熙帝废黜胤礽之时仗义执言,暴怒之下的康熙,甚至想拔刀杀之,但是事后却又能获得赏赐。

反观没有靠山的胤禛却只能步步为营,事事小心,他先是依附于太子胤礽左右,直到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再无储君之望时才决心争储,通过安插家奴一如年羹尧、李卫、隆科多等人,占据各省(处)要职,逐渐成为储君的有力竞争者。

而自己的十四弟胤禵则经历了一个先是支持八阿哥胤禩上位,到自己成为八爷党支持者的过程。在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康熙问朝百官谁当储君最好,百官大多都举荐了八阿哥胤禩。这也让当时对太子胤礽仍有父慈之心的康熙帝大为不满,因此八阿哥胤禩也事实上退出了储君的竞争,由此胤禩也转而支持十四阿哥承继大统。

尽管八爷党势力庞大,但是因为康熙帝对于党争的反感,八爷党事实上在康熙帝的多次打击之下,也已经渐渐没有了优势,反倒是深知韬晦之邃的四阿哥胤禛逐渐取得了康熙帝的好感。

而就在康熙五十七年,面对准噶尔部的反叛进攻西藏,胤禵被命为抚远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似乎胤禵已经成为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由于远在青海、甘州,当康熙帝龙御归天之时,消息传来却是四阿哥胤禛登基称帝,是为雍正帝。

对于此番结局,胤禵自然心有不悦,更在拜谒康熙灵柩之时,见到雍正拒不跪拜。而面对这种情况,雍正帝也展现了他冷酷的一面。先是将他幽禁,命他为康熙帝守陵;雍正三年十二月,直接革去他的王爵之位,雍正四年直接囚禁于寿皇殿。这种囚禁生涯,也直到乾隆帝上位之后才被解除,乾隆帝先后为他擢升爵位,乾隆十三年时已经为多罗恂郡王,1755年,胤禵去世。

康熙朝晚年,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一出激烈的「 ”九子夺嫡”大戏。 而在参与夺位的九位康熙皇子中,四阿哥胤禛与十四阿哥胤禵无疑是其中最为特殊的存在。两人同为康熙的德妃乌雅氏所生,是名副其实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两人却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相互对峙,甚至在康熙去世前关乎皇位继承的最后争夺,实际上就是他们亲兄弟二人之间的竞争角逐。 最终,四阿哥胤禛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十四阿哥胤禵在整个雍正朝期间遭到了雍正幽禁,直至乾隆朝时期才被放出。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民间野史中,雍正篡改康熙遗诏,抢夺原本属于自己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皇位的说法,也让雍正的继位之说,变得破朔迷离。 实际上,两位皇子关系自幼紧张的根源就在于,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是并非一母所养。 康熙十七年(1678年),雍正皇帝出生。此时的乌雅氏,仅仅是一介宫女,没名没分,啥也不是,因此,按照清朝时期的后宫的规矩,嫔级以下的后妃,是没有资格抚养所生育的皇嗣的。于是,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将雍正交给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后来被封为孝懿仁皇后的佟佳氏抚养。 由于自幼是为佟佳氏皇后抚养长大,没有跟随在生母乌雅氏身边,这就使得雍正皇帝对于佟佳氏皇后的孝敬与尊崇远远超过了对待自己的生母乌雅氏,包括日后雍正登基后,对待自己养母的礼仪也是更胜过自己的生母,当然,这也与日后佟佳氏的亲侄子隆科多等人在雍正登基前后的突出贡献密不可分,这一点我们先按下不表。总之雍正对于自己生母乌雅氏的感情相对来说是比较冷淡的,关系上自然也是非常的紧张。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乌雅氏正式被康熙皇帝封为德妃,位列「 ”惠宜德荣”「 ”四妃”之列,成为康熙后宫中地位较高的妃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四阿哥胤禵出生。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说「 ”胤禵”是按照后来评述「 ”九子夺嫡”时所形成的的惯例,在康熙朝时期,十四阿哥的本命是胤祯,与雍正同命不同字,雍正登基后,为了避讳,改为了允禵,为了统一康熙皇子的称呼,这才将其称之为「 ”胤禵”。 此时的乌雅氏已经成为了康熙皇帝的「 ”四妃”之一,因而有资格能够抚养自己的孩子,甚至还能抚养其他品阶较低后妃的孩子,后来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其生母章佳氏去世后,就是由德妃乌雅氏抚养的。 所以,十四阿哥胤禵从一出生开始就是有乌雅氏抚养。 一年之后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雍正的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去世,雍正重新回到乌雅氏宫中为乌雅氏抚养。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雍正与嫡妻,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完婚,至此搬出了皇宫。 可以说,此时的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胤禵,可以说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一方面,雍正自幼被过继给佟佳氏皇后,尽管佟佳氏皇后待他视如己出,但是此时的雍正终究是非常的不快。 另一方面,雍正自始至终没有得到生母乌雅氏的关爱,反而自己的弟弟却受尽了自己母亲的宠爱,就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所以,雍正与胤禵是从小关系就非常的紧张。与此同时,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雍正与幼年丧母,被迫过继给乌雅氏抚养的十三阿哥胤祥建立了同理心,而这也成为二人日后亲密关系的基础。而胤禵因为胤祥的出身低微,经常与十阿哥胤等身份地位较高的皇子一同欺凌胤祥,这也让与胤祥关系较好的雍正与自己的亲弟弟胤禵之间,在对待胤祥的问题上,处于相互看不惯的状态。 八阿哥胤禩,在雍正与胤禵的兄弟关系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是辛者库出身,这就使得胤禩的身份在所有参与「 ”九子夺嫡”的皇子中,是最为卑贱的,然而,这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胤禩的优势所在。 一来,卑微的出身让胤禩从小就形成了坚毅的性格,迫切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前途。 二来,由于出身不高,这也就使得胤禩能够以宽和、仗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所有他的人缘是非常的好。 三来,正是因为胤禩母家身份低,朝中没有外戚力量的背景和支持,这就给了许多官员能够「 ”抱大腿”的机会。 于是,在八阿哥胤禩身边,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史称「 ”八爷党”,其中涵盖了众多的康熙皇子、宗室贵族以及朝堂重臣。十四阿哥胤禵便在其中。 而十四阿哥胤禵在这一阶段能够与八阿哥胤禩打成一片,完全是因为胤禩的宽和与仗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与自己从小关系较好的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的影响,所以从一开始十四阿哥胤禵就站在了胤禩的队伍中。 然而此后,整个「 ”八爷党”遭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点打击。 「 ”八爷党”最开始力挺的是大阿哥胤禔,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 ”一废皇太子”期间,胤禵的夺嫡之心表现的太过于明显,并且发生了「 ”魇镇”太子胤礽的事件,被康熙皇帝削宗夺爵、圈禁终身。 而此时八阿哥胤禩正式成为了「 ”八爷党”的核心与被推选出来接替太子胤礽的人选。然而紧随而至的就是「 ”江湖术士张明德案”,八阿哥胤禩开始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并且遭到了打击;随后包括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一众满汉权臣公开支持胤禩的举动,又遭到了康熙的极度厌恶。在康熙「 ”二废皇太子”后,胤禩的表现更加令康熙失望,之后还发生了「 ”毙鹰事件”,康熙盛怒之下大骂胤禩是「 ”辛者库贱妇所生”,胤禩也彻底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于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整个「 ”八爷党”变支持八阿哥胤禩,为支持、扶保十四阿哥胤禵,胤禵成为了新的推举对象,而八阿哥胤禩等人也对胤禵采取了极力拉拢和扶持的态度。 此后,康熙的朝堂上,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 ”八爷党”成员,支持着十四阿哥胤禵努力争夺皇位,特别是后来胤禵被封为「 ”大将军王”,领兵在西北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朝堂上下为之震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胤禵会成为将来康熙的接班人。 而此时的雍正可以说是采取了「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态度,继续隐藏自己的夺位想法,一切行动都在暗地里进行。 原本,深受父母宠爱的胤禵就遭到了雍正的嫉妒,而此时的胤禵不仅仅是自己争夺皇位之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且还得到了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极力支持,兄弟二人的关系也就此势同水火。 最终,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后,马上就开始对于胤禵的打击和报复,将其发配去看守皇陵,后来又直接改为幽禁,终雍正一场,胤禵也没有被放出来,由此可见此前兄弟二人关系的紧张程度。

康熙朝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在雍正皇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

康熙帝去世后,胤禵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被授于郡王虚衔。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

雍正元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

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

雍正三年十二月,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扩展资料:

胤禵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灵柩时,见到雍正,不肯下跪,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

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乃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禵的一大罪状:“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

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与胤祥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胤禵被改为“允禵”。并且囚禁在景山,雍正十三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䄉。

乾隆二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乾隆十二年封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

不过,这时他年纪已经大了,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去世。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参考资料:

—胤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9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