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 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参考资料:
查看全部21个回答
电子书那种好?天猫电器城,电
天猫电器城-电子书那种好,品牌旗舰,易操作,使用便捷,智能办公好帮手,
3ctmall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萧红的作者简介50字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05 浏览9542019-11-12
作家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1]
144 浏览37002016-03-29
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从前两年**《黄金时代》的播出,这一两年萧红的散文、传记的出版,人们对民国才女萧红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偏见也加深了,很大一批人认为萧红是一个不懂感恩、使劲折腾,最后把自己作死的“作女”。
萧红活了30岁多一点,除了贫困潦倒,病体缠身,情史丰富外,她对这个世界的洞察和描述能力是惊人的,连鲁迅都很看重她的文学才华,但是大多数人诟病萧红,更多是诟病她的私德。萧红死的时候,曾对骆宾基说:“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她还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2]
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学名改为张乃莹。[2]
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呼兰县龙王庙小学旧址
1920年(民国九年),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为萧红小学)女生班读初小。[2]
1924年(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后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2]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6]
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2]
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6]
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2]
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16]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16]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2]
折叠文学创作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16]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2]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1934年夏青岛樱花公园《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两人,一起住在观象一路1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16]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1]
1936年春,萧红摄于上海鲁迅居所前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16]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2]
1936年,萧红在日本东京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6]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人们说萧红作,是说她不懂惜福,把一把好牌打了个稀巴烂。萧红本是东北一个地主的女儿,出身不差,还在学校读过书。按照一般女孩的命运,年龄一到嫁个门当户对的老公,也可以衣食无忧、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偏偏萧红心思细腻,对爱的渴求太强烈,在她笔下,她的父亲对仆人和家人都是冷漠而疏远的,母亲因为孩子多,也顾及不到她。她家里只有祖父最亲。萧红长成少女时发生逃婚事件,据说是为了一个表哥,而这个表哥又是有家室的人,顶不住家族压力抛弃了萧红。萧红走投无路,投靠了被她抛弃的未婚夫,还为他怀孕了。未婚夫的家人瞧不上她,强迫她未婚夫离开了她。萧红怀着孩子在一个破旅馆里给报社写信求救,之后才认识了萧军。萧红把萧军当作拯救者,但她命运的风暴,很多是萧军带给他的。起初萧军很疼爱她,后来萧军出轨还家暴萧红,伤透了萧红的心。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蕻良。这样复杂的情感经历,可能现在有些保守的人也接受不了。加上萧红有抛弃亲生孩子的经历,也难怪人们要指责她任性负气,没有坚守了。
读过萧红的文字后,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很天真、很倔强、很细腻又很有韧性的姑娘。萧军曾说萧红缺乏“妻性”,这种妻性可能是指对现实的忍耐和妥协。但是萧红偏不,她总是从一个泥潭出来,又跳出另一个泥潭。不长记性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笨,一种是始终怀有希望,不断去追求幸福。可能萧红并没有意识到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布满泥淖的,每一个男人都有他的优缺点,男人也不是命运的归宿。
关于成人礼的文案(精选68句) 1朋友,不是话语能够表达的。情谊,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岁……愿我们一起度过每一年的生日……直到永远……顺便祝你跟你朋友友谊长存。 2在你岁生日的这一天,将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你,愿您拥有个美丽的日子,衷心地祝福你,岁就意味着长大成人,爸爸希望你能快快长大! 3岁,对于一个花季女孩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和值得一生记忆的时刻。一直祈望你健康成长的爸爸妈妈为你成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并真心地祝你:生日快乐! 4岁,花一般的年龄,梦一样的岁月,愿你好好地把握,好好地珍惜,给自己创造一个无悔的青春,友情已化成音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你奏响。祝你岁生日快乐! 5自己的年龄自己的梦想,我们共同的世界依然年轻而美丽随着岁月的阶梯,一溜小跑而上一切都是那样美,但生日时请稍微驻足再回头重温一下这段不再重复的青春。 6又是一年八月十七日——你的生日,首先请接受我们对你的生日祝福,祝我们的鱼永远健康幸福与快乐! 7认清前行的方向,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 8岁生日祝福短信18岁一个人生起步的始点,希望在这一路,都顺顺利利走下去。 9就在你们年满十八周岁的时刻,我们的祖国腾飞了,我们的民族像一头醒狮开始怒吼了……21世纪里,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巨人,靠你们进一步塑造它的伟大形象,靠你们的学习 10愿美妙这一季的花开得格外娇艳,你可知,那是因为我用情感在浇灌只等你的生日赠与你,愿你喜欢。愿所有的幸福都陪伴着你,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愿所有的欢乐都追随着你,月圆是诗,月缺是画!生日快乐!11岁,花一般的年龄,梦一样的岁月,愿你好好地把握,好好地珍惜,给自己创造一个无悔的青春,友情已化成音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你奏响。祝你18岁生日快乐! 12继续成长,感受生命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祝你幸运,幸福! 13这是你在大学度过的第一个生日,年前的那下午点,你出生了,你给爸妈带来快乐自豪和幸福!祝你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鹏程万里! 14让世界上一切的欢乐都融和在我的歌中,来庆贺你的生日,今天是你的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衷心地祝福你::生日快乐!天天开心! 15是你在大学度过的第一个生日,年前的那下午点,你出生了,你给爸妈带来快乐自豪和幸福!祝你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鹏程万里! 16谢谢你,儿子!谢谢你十八年来伴我们走过的每一天。是你的降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什么叫父爱如山,什么叫母爱如歌…… 17以礼待人,广交朋友,珍视真正的友谊,做一个让人信任而倚重的朋友。 18没有什么祝愿比我们的更温馨,没有谁家的女儿比你更亲。生日快乐!爱你无比! 19岁生日是人生起步的始点,希望在这一路,都顺顺利利走下去。 20岁,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对我们成长的帮助,珍惜十八,珍惜阳光,珍惜岁月。 21载雨雪风霜,十八年寒署更迭。岁月风尘,涤荡你幼稚的幻想,磨砺你坚强的意志。 22把挚爱的生日祝愿,给事业贴心的女儿,愿在这特别幸福的一天,她时时欢笑快乐无边。生日快乐! 23岁,是鲜花吐蕊的年龄,让我的生日贺卡,参加祝福的`行列,贺卡上的每朵小花,都象征你闪耀的光华。 24谋事在人,天道酬勤,要相信命远是自己注定的;九珍惜时间,这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财富。 25晚上笑笑睡个美满觉,早晨笑笑全天生活有情调,工作之余笑笑满堂欢喜又热闹,烦恼之时笑笑一切忧愁全抛掉,收到短信笑笑感受生活真美妙。 26撕开外面的包装,你会看到一个精致小盒,做好准备不要惊叫,这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一只可爱的宠物龟,愿你像千年王八万年龟那样越活越长久。 27在你生日来临之日,请让我向你说声:“猪!你生日快乐!”外加打包一份“心想更事成!天天好心情!” 28乞丐:大嫂,我两天没吃饭了,能给点儿蛋糕吗?大嫂:蛋糕?我这儿只有米饭。乞丐:要是平常也就算了,可今天是我的生日! 29寂寞的日子,我会在月宫里看到你,我很兴奋!我喊着你的名子,”你真是猪性不改,怎么又跑到月宫里来了?” 3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醒来惊觉不是梦,眉间皱纹又一重。在你生日的这一天,只希望你能快乐健康美丽,生日快乐! 31岁的青春,是诗,是歌。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那一个个脚印记下了每一次踉跄和跌倒的历程,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繁华,有荒凉,有风吹雨打,也有鸟语花香。 32从这一天起你人生的航船要自己去掌舵了,未来也许有惊涛骇浪也许有暗礁险滩,但真正的舵手是不会畏惧的,相信它会驶抵理想的港湾! 33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 34记得我的陈教官说过:每个生命都要消失,如果你享受了生命的每一刻,不论人生是起是落,你都会十分珍惜每一段时光。祝你十八岁生日快乐! 35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泪,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36今天的你十八岁了,18岁的太阳,升起了生命的另一片晴空。 37今天过十八岁生日的你,首先请感谢你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给了你们生命,给了你们无私的爱,别忘还应感谢你的老师,你的同学!当一个人知道感恩时,他才真正长大! 38岁月如驹,转眼间还有五天就是我最亲爱的儿子----你的生日,在你18岁生日到来之即,妈妈祝你健康!快乐! 39月8日就是儿子你的生日,18岁的生日,意味着一个人已经长大,已经成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起,18个春夏秋冬,在父母与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在同伴们的陪同下成长,你已经渐渐脱离了幼稚,走向了成熟,妈妈为你的成人高兴,因为妈妈见证了你18年中喜怒哀乐,见证了你成长的足迹。 40年来,你是妈妈生命中的至爱,十八年来,你是妈妈生命中的主题,生命中的全部,你带给妈妈无数的欢乐,但也带给妈妈无数的优愁与烦脑,调皮的你常常令妈妈头痛,但妈妈依然不弃不离地爱着你,给予你全部的爱。 41我最亲爱的儿子,从初中至高中的成长过程中,你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渐在成熟,母亲节那天,你给妈妈带回两杯奶茶与一盒烧烤。说是待为妈妈准备,并祝福妈妈节日快乐,儿子,你不知妈妈乐了好几天,这是妈妈收到儿子的第一份礼物,前不久,新缰针刺一事的发生,最近甲流感的流行,每周回家都会关心妈妈,对妈妈说:出门要小心,自己照顾好自己,别感昌,以前的你,从来不会对妈妈说这些语言,妈妈为你的成熟与懂事而感到安慰。 42还有五天,儿子就是你的生日,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43如今你已进入高三,关键的一学期,满怀信心的你,充满希望的你,那知这次的月考成绩不好,你有些恢心,有些懈气!当妈妈看到你写下自己的心情,因考差了,不想读书了,妈妈的心都碎了。怎么能在此时自己放弃自己呢?妈妈好想为你打油,加气。 44我最亲爱的儿子,18岁对你还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还有半来不到的时间,你就要接受命运的挑战和抉择。妈妈对你没有什么要求,不论现在的成绩分数如何?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拼,去努力就行了,因为我相信儿子是有理想有实力的,也相信儿子能有一颗对自己负责任的心,你会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的。 45年过去了,岁月流逝,理想是否一如当年?纯真与执着有没有成长成为包容与豁达? 肩膀是否真正担起了一个成人的责任? 46岁的花季,展示青春的五彩缤纷;18岁的足迹,延伸无限美好的。追求;18岁的翅膀,翱翔着梦想与冲动。 47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是我18岁的生日,也是我从孩童时代跨入成年人门槛儿的关键时刻18岁,意味着人生的另一种起点,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了成年的礼堂。 48理想是需要的,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但是理想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 49你的十八岁注定写满了感悟,感悟着人生,那里有家人的关爱,师长的祝愿,同学的祝福;你的十八岁永恒的旋律是拼搏与执着! 50在最后的半年里,儿子你要放开胸怀,用你对篮球热爱的执着,用你对在笪赛场上那份拼搏的勇力,愉快地去面对学业,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51在最后的半年里,妈妈与你携手一同进步,加油! 52我最亲爱的儿子,读什么大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读大学,怎样在大学期间历练自己,为自己将来走入社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压力,努力用心永不放弃就行了。 53我最亲爱的儿子,今夜妈妈为你写下这篇文章,并祝福你生日快乐!前途一片光明!希望你能感受到妈妈爱子之心,儿子请你记住,无论你在哪里,妈妈的爱永远在你身边;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妈妈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54全世界都为这一天而高兴,因为那一年这一天是你带给所有人一个欢乐,因为这一天是你的生日,祝生日快乐! 55青春多彩而美丽,但稍纵即逝。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总在不经意间漏去;青春是小溪里的'流水,稍纵即逝。所以,青年们应该把握住青春的每一天,用拼搏的形式让青春变成美丽的诗行。在成人礼这神圣的时刻,在成人礼举行的这庄严的殿堂,让我们用青春的名义激励自己:我,面对青春,我用汗水与激情接纳,我不懒惰,我不懈怠,我有信心,我乘风破浪,矢志远航,舍我其谁? 56自主创造,争做栋梁。成人不自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仅会遇到荆棘,也会遇到坎坷。因此,希望青年们要谨记陶行知的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希望青年们发奋努力,自强不息,自主创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做国家建设的栋梁。 57岁,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青年们伴着朝霞带着热血走向人生的中天;十八岁,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们伴着四季的花开拾捡一路的风景浩浩荡荡地汇成一条生命长河;十八岁,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你们如蛟龙出海一样正舞出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58个人的志向有多远,他就能走多远。愿十八岁的青年们心怀梦想,扬帆起航。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成功者都是因其有梦而成功,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当然,个人的梦想应该植根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土壤之中。 59责任以行,勇于担当。责任与担当是一个人生存立世的根本。做人是要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舒群有诗云:“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奋斗,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它蕴含着生机,包含着崇高追求,凝聚着活力,更彰显了责任,它是热血和激情浇铸的丰碑,是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谱写的最美丽的乐章。作为青年人,不仅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家庭负责,为国家和社会负责。我衷心地希望青年们都能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60艰苦奋斗,矢志远航。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做人之本,是我们成就事业之本。学习与成就事业都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将一事无成。 61恭喜你在今天走进了成年人的行列,到了成年人的行列里,不仅仅意味着你的成熟,更意味着你的肩上将要挑起更加重大的责任,朋友,岁生日快乐。 62在你今后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依然是你最坚强的精神依靠,并愿意做你最贴心的朋友和最亲密的伙伴。无论你长到多大,无论你今后去了哪里,也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记住:我们永远都深深地爱你,都会全力支持你!为你的今天喝彩,为你的未来祝福! 63这一刻,有我最深的思念。让云捎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度过一个温馨浪漫的生日! 64心到,想到,看到,闻到,听到,人到,手到,脚到,说到,做到,得到,时间到,你的礼物没到,先把我的祝福传到。 65这一季的花开得格外娇艳,你可知,那是因为我用情感在浇灌只等你的生日赠与你,愿你喜欢。愿所有的幸福都陪伴着你,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愿所有的欢乐都追随着你,月圆是诗,月缺是画!生日快乐! 66今天是你的生日,当你打开手机的第一瞬间,我送给你今天的第一个祝福生日快乐,心想事成 67青年朋友们,十八年风雨历程,十八年辛苦养育,十八年日夜牵挂。父母之爱如大海深沉却波澜不惊,父母之爱也许不够惊天动地,但情到深处爱无声。让梦想张开你的翅膀,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家长老师期望,在青春的天空尽情飞翔吧! 68生日快乐祝你今天抬头看见丘比特,出门遇上大美人,低头捡捆百元钞,回家踩上臭狗屎!哈哈!
1、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2、故事
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3、民歌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4、童谣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谣的记录。如中国的《三字经》,英国的《一闪一闪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经典民歌童谣:
1、做早操
早上空气真叫好,我们都来做早操。
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2、饭前要洗手
小脸盆,水清请,小朋友们笑盈盈,小手儿,伸出来。
洗一洗,白又净,吃饭前,先洗手,讲卫生,不得病。
3、小手绢
小手绢,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
又擦鼻涕又擦汗,干干净净真好看。
4、搬鸡蛋
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
一只老鼠地上躺,紧紧抱住大鸡蛋。
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
5、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找不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谈起和萧红的关系,萧军说:“我跟萧红共同生活了六年,可以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谁也离不开谁。可是,我们两人在性格等方面又有很大不同。尽管彼此爱得很深,但我的粗犷、爽直、强梁的个性,常使她那纤细、脆弱、多愁善感的灵魂受到伤害。我们俩在一起,就如同两个刺猬一样,太靠近了,就要彼此刺得发痛;远了又感到孤单。当彼此刺得发痛的时候,往往容易引起裂痕,引起误会和猜疑,结果带来痛苦……”
然而,作家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升华为艺术,实在喜欢粉饰太平。
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认为,“虽然二萧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都不是他们分手的必然因素,萧军对婚姻和爱情不忠,才是本质。”
萧红在与旧时封建思想的对抗中追求自由,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悲苦交加。
萧红的悲情无法复制,她的独立与自由也再不会有人能超越。
在同学眼里,萧红是恬静的,很少谈笑而且有些孤独,不喜欢和人往来,但也不忧郁,常常是怡然自处。这所学校的校长思想封建,靠几个校职老师闻名关内外。在这段悠闲的时光里,萧红自由不屈的性格被塑造成型,初显新潮思想。
在任何时候读书都是要钱的,二九年最疼爱她的外祖父去世后,萧红对家庭再无情感,只能从那个对她冷漠的家庭中得到仅够学费的一笔钱。
虽然只是一小笔钱,对当时的萧红来说已经是巨大恩惠,可是, 独立意识的觉醒,让她陷入矛盾,父亲对她的冷淡让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却又得接受恩惠,又可怜,又矛盾。
初中毕业的萧红决定继续念高中,遭到家人一致反对,表哥陆舜振帮她进入高中读书,却因家庭经济封锁及压力,她返回呼兰县。然而在家中依旧没有得到家人的关心与问候,遭尽白眼冷遇的萧红又一次离开了。
外祖父的去世令萧红失去家中唯一的宠爱,残酷的困境让当时才华并未突显的萧红一下失去生存的支撑。但萧红的独立在当时是极少有的,对一个弱女子来说,只身离开家乡,在冰天雪地中自谋生存,是她对自身困境的自我救赎。
她没有张爱玲那样,有姑姑收留,也没有足够才华自我支撑。高贵的内心促使她去寻找男人,她需要陪伴度过这段难捱的岁月。
萧红渴望自由,她心存希望,为自己寻找可以逃出去的路,或者,一根救命稻草。
很多时候,在新社会的我们很难像萧红,纯粹的为心中的自由追寻自己的道路。
萧红只能求助未婚夫汪恩甲,却受到汪恩甲胞兄汪大澄的阻挠,取消婚约。在一个悄然无息的夜晚,汪恩甲悄悄离开,怀孕的萧红再次被抛弃。
汪恩甲离开后,东兴顺旅馆老板停止给萧红供应饮食,并把她赶到楼顶散发着霉味的杂物房,甚至准备在她确实无力偿还债务时,把她卖去妓院。
孤独无助的萧红只好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诉述自己的遭遇,希望报界主持正义,帮她脱离困境。
《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约上舒群、孟希等文学青年,一起到旅馆探望萧红,并想办法营救她。
萧军多次受裴馨园之托,到旅馆送书刊给萧红解闷,与萧红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此时哈尔滨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东兴顺旅馆被淹,萧红被救了出来。
萧红 是萧军从小旅馆里解救,捡来的孩子。 她与萧军的结合,是饥饿与寒冷的结果。 她的思想独立自由,对自己追求的自由与爱情而执着。 这样一种超前思想,承载它的身体却被困在饥饿寒冷和男人的世界里。
段小楼年轻时有种接跳楼的菊仙,也是真性情,风云变幻之时跳出来揭发她,更是谋一时安全。菊仙和程蝶衣一辈子争一个男人,到了了是她在救那把剑。世事炎凉,女人的感情是最后一丝温暖。
萧军,原名刘鸿霖,辽宁锦州人,比萧红年长4岁。
两人的笔名“萧红”、“萧军”,合在一起便是“小小红军”。
二萧的通信中,彼此常用“小海豹”、“小狗熊”等外号相称。
萧军回忆道:我称萧红“小麻雀”,是形容她腿肚细、跑不快,跑起路来一跳一跳的;
称她“小海豹”,是说她一害困、一打哈欠,泪水就浮上了两只大眼睛,俨然一只小海豹;
称她“小鹅”,是形容她一遇到惊愕或高兴的事情,两只手就左右张开,活像一只受惊的白鹅或企鹅。
而她称我“小狗熊”,则是因我苯而壮健爱你,像狗熊似的……
正因为我们有着这种乐观的共性,因此虽然很穷,但过得很快活、很有诗意、很潇洒、很自然……
甚至为一些人所羡慕!
谁还没为爱情做过一些天真可爱的傻事,
萧红的天真让中国整个文坛都记住了她。
在萧军帮助下的创作,进展的很顺利。
《生死场》完成后为了能发表出去,两人寻到鲁迅,并在鲁迅帮助下在上海安定下来。
平淡美满的生活不会持久,似乎是每一对情侣都逃不掉的命运。
纵然萧红在创作上有着异常禀赋,然而才华也没能牵住萧军的心。
有话常说:花儿盛开,蝴蝶自来。依我看来,萧军并不值得。
在与萧红在一起的时间里,萧军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与其他三个女人都有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情绪低落的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
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并且经常给萧军写信以诉衷肠。
在写给萧军的信中可以看到,萧军并没有像萧红思念他那样思念萧红,来信经常不回。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信中写下“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 ”。
如果说萧红的小说从侧面展示她的独立坚强,对封建贫困的反抗挣扎,那她写给萧军的信就完全的表露出萧红的性格和她对萧军痴情的爱了。
在日本的那段时光,“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信中所说的“黄金时代”,究竟指的是那个破旧立新、激扬文字的大时代,还是她难得衣食无忧、品味片刻安稳的心境自况,外人无从得知。
然而,只身飘零海外的萧红,当时正面临着爱情的危机、身体的伤病、舆论的微词,以及恩师鲁迅逝世的重重打击,她与她所想望的一切均隔着万水千山。
回到中国的萧红与萧军分手,她这样描述跟萧军的爱情:
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总算两个灵魂和两根琴弦似的互相调谐过。
1937年4月回国写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后发生“七七事变”,从上海辗转到武汉,三八年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随丁玲到西安,同年夏,与萧军分手,那时,萧红已怀孕。之后与端木蕻良到四川重庆,此件写了《朦胧的期待》等作品。
四零年春,与端木蕻良抵达香港,专心于创作。萧红的文学作品没有像张爱玲那样表达过多个人情感,萧红笔下生活在底层困苦人民的奋起反抗,与贫寒作斗争,与压迫作斗争。萧红所谓的反叛其实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命个体本身的觉醒。她在文坛上独具魅力之处,是她本身的遭遇。
1942年,萧红病重,被跑马场养和医院误诊为喉癌,开刀手术,又加重了病情。
转入香港玛丽医院救治,确诊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
1月21日,玛丽医院被日军占领,萧红被从病床上赶走。
第二天,萧红离开人世,年仅31岁。
萧红曾在病重无法说话之际在纸上写下: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遭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的文学能力在萧军和鲁迅的鼓励指导下,渐入佳境。
在日本独居那段时间,远离爱情的漩涡,独自精心写作,被萧红称为这就是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一生都在追逐,安定的生活,稳定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时代捉弄,她这些所求一无所得。
她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历史上别具风格,在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但她就是要写,这就是她的目的,纯粹的去写。却是在她爱情之路最为坎坷之际,生活最为潦倒之时。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萧红就是这样,她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一切都应当是自由的,她可以让自己做到对世事置身事外,也希望社会能让自己如愿以偿。
然而动荡的时代,时局在萧红身上烙下的印痕,对她的伤害,那段岁月里的阴暗,共同造成了她的局限,加之遇人不淑,萧红香消玉殒,没能如愿。
她像一个小孩子,她一直都在自己情感世界里做一个任性的小女孩,与萧军的结合,是饥饿与严寒的逼迫,与端木则是她的主动选择,她的身边来来去去的男人,只能算是一种陪伴。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从北国到粤港,从西北到日本。
一生总在为自己寻一个陪伴,她认为她身边总得有个人,爱着她,陪伴她,如果没有爱,只是陪伴也好。如果萧军对萧红来说是激情,爱恋,那端木蕻良对萧红就是平淡,安定。 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 。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萧红的成长,还需要再经历几个萧军,将爱情的依附看个明白,才会在文学上有更高的成就。然而那个动荡的冰天雪地,萧红为自己的这份感情与生存方式的再选择,让她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付出了生命代价。
她欲冲破封建牢笼,寻一片安静天地,却在爱情里打转。
她的独立、勇敢、自由,为后人做了先锋。
只是,
在她的生命里,需将男人看的轻一些。
女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依赖男人。
爱情是最无法永恒的东西。
即使你很有才华。
你身上值得尊敬的地方,是除去爱情后的,
勇敢、独立与自由。
当我们讲萧红时,我们在讲什么。
讲她的勇敢和反叛,她努力的挣脱旧思想的枷锁、挣脱父权、夫权对她的控制;
讲她的文学才华,她是三十年代最好的女作家;她是文学洛神;她以清新的笔调、自然的口吻写着世间的苦难;她对女性、孩童、弱小者的同情……
讲她的情感,她的苦难、她孤寂漂泊的一生。萧红十九岁离开家,三十一岁病逝于香港,短短的十年,她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重庆、香港。 她的命运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苦难,是战争下人民的苦难,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苦难,她说: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911年 出生于呼兰县
1921年 入读呼兰县小学女子高小
1927年 十六岁 哈尔滨
1911年,萧红生在呼兰县一个 殷实的家庭中。相比她笔下那些人物,她算是幸运的,童年时代衣食无忧。虽然母亲早逝,父亲的过分严苛,后母的刻薄,给她带来一些伤痛,但是有祖父的爱护、陪伴和教导,使她度过了一段快乐和温暖的时光。她家的花园,是她童年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她与自然亲密接触,成为她后期写景物的源泉。
她的启蒙教育是由祖父完成的,在《呼兰河传》中,她描写到祖父教她背诗,背《千家文》等;学龄阶段,她入读了呼兰县女子小学和高小。
1927年,她考入了哈尔滨 女子中学 。萧红在校时不但功课念的好,她的散文也常常在学校的板报上出现。她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后因常常看《国际协报》文艺版,逐渐的迷上了“新文学。”
1930年 十九岁 北平
祖父去世 逃婚出走北平 入读女师大附中高中一年级
1930年,萧红修完初中的学业,回到呼兰。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与此同时,那个唯一爱她的祖父也去世了。萧红听闻汪恩甲有抽大烟的恶习,不满父亲对她的婚姻安排,她断然决定逃婚,从此永远离开了家。
她的出走,是自由的开始,也是她一生苦难的开端。
离开家后,她与一男子起到了北平。萧红申请入读了女师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后来那名男子想来是抛弃了她,失去了经济支持,不得已她只好回到哈尔滨。
1931年-1933年 哈尔滨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接连沦陷
认识萧军 发表《弃儿》《王阿嫂之死》等;
萧红回到了哈尔滨,四处流浪。她向朋友、同学求助,也四处碰壁。她又遇到汪恩甲,和他同居,怀了他的孩子,汪恩甲离开了她,从此杳无音讯。他们欠下了旅馆六百多元的债,老板准备将她卖到妓院抵债。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萧红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报社派萧军去看望萧红。二萧因此相识。这是萧红生命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萧军成了萧红生命中里程碑似的人物。我们会在后期专门介绍二萧。
萧军想办法营救萧红,刚好哈尔滨发大水,萧红趁乱逃出了旅馆。没多久,萧红进了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迫于生计,只好将孩子送人。出院后几经辗转,萧红和萧军住到哈尔滨商市街。他们仍就过着饥寒交迫,穷苦潦倒的生活。在一篇名为《饿》的散文里,萧红这样描述自己饥饿的窘迫:“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在萧军的鼓励下,她参加了《国际协报》的征稿,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也是在萧军的带领下,萧红结识了一群进步青年,参加了“牵牛坊”左翼文学社。
她的《弃儿》《王阿嫂之死》等作品相继在报纸发表。她与萧军小说合集《跋涉》在哈尔滨自费出版,因《跋涉》有“反满抗日”倾向,而遭查禁,二萧在哈尔滨处境艰难。年底,与萧军计划离开哈尔滨。
1934年 二十三岁 青岛 写下了成名作《生死场》
因舒群邀请,二萧来到青岛。萧军在《青岛晨报》编辑副刊,萧红编《新女性周刊》),他们在青岛的时光,相比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生活安定了许多,但依然贫困。除了报社的工作外,萧红操持家务之余,续写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写《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在青岛完成,也成为了萧红的代表作。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写道,“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副力透纸背的图画。”
舒群夫妇被捕,《青岛晨报》因遭到破坏而瘫痪,萧军萧红决定离开青岛赴上海,投奔鲁迅。
1935年 二十四岁 上海 《生死场》出版 《商市街》
他们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出版。这是她的第一部以萧红为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使萧红大获赞誉。经由鲁迅先生介绍,萧红认识了茅盾、史特莱沫、胡风、聂绀弩数十位年轻的作家、编辑、出版家等等,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之间有着长久的友谊。1936年,她的散文集《商市街》出版。这是萧红人生中最为灿烂的时刻,她的写作事业到达了第一个顶峰,在生活上,有鲁迅先生像长辈一样对她的庇佑,使她孤寂的心灵上有了些依靠。鲁迅先生的家,也成了萧红的避风港,她几乎每天都去,这种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给她成年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多了一段安宁欢乐的时光。
然而灿烂中总有一些苍凉,萧红与萧军的感情不断恶化,一方面萧红的成功使大男子主义的萧军潜意识中有一些嫉妒,另一方面是萧军情感上的不忠使萧红倍感痛苦,她在她的诗中写道:“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新的情人的,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
为了逃避情感上的痛苦,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远赴日本。鲁迅先生和许广平设家宴为她饯行。这一别,是萧红和鲁迅先生的永别。
1936年 二十五岁 日本
在日本的生活是平静舒适的,没有感情的困扰、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萧红得以安心的写作,但在日本的生活是孤寂的。在给萧军的信里,她写道: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几个月后,她惊闻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极度的悲伤。在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她写道:“鲁迅是死了吗?”
于是心跳了起来,不能把“死”和鲁迅先生这样的字样相连接……我已经拉开了房东的格子门,可是我无论如何也走不进来,我气恼着:我怎么忽然变大了?
她写下许多许多纪念的文字,而她心里的孤寂,也因着鲁迅先生的去世而更加深了一层。
1937年 二十六岁 上海 武汉
上海沦陷
1937年1月,萧红回到上海,她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鲁迅先生墓前祭拜,并以深情的笔触写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她与萧军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日本之行而缓解,反更加恶化。萧军对于情感的放纵和对萧红的暴力造成了她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1937年4月,萧红逃到北京,萧军的一封信又让她回到上海。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萧转移到武汉。胡风主编的《七月》在武汉复刊,萧红与萧军、聂绀弩、艾青、端木 蕻良 等人成为《七月》的主要作者。在此期间,端木逐渐走进了萧红的生活。
1938年-1939年 临汾西安武汉重庆
武汉战事吃紧,1938年1月,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一行人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支教。在这里,萧红遇到了丁玲。这两位文坛才女相见了,二人虽性恪不同,但惺惺相惜。在临汾不到20天,安稳生活又被打破。日军即将进攻临汾,萧红便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萧军却执意留下与民大学生一起打游击,两人的不同抉择也正是宣告二萧感情的破裂。在西安,萧红与萧军正式分手,分手时,萧红肚子里怀着萧军的孩子。
同年6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武汉时局突变,日军大举进攻,萧红托人买到一张去往重庆的船票,端木蕻良拿着船票离开武汉,萧红拖着她重重的肚子留在战火中的武汉。在友人的帮助下,萧红前往重庆。
待产的她在朋友的照料下生下孩子,几天后孩子夭折。
萧红和端木在重庆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整理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结集为《回忆鲁迅先生》。日军对重庆实施野蛮轰炸,惊惧纷扰局中,她和端木逃往香港。
1940年,二十九岁 香港
在香港萧红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写作,不幸的是,疾病开始缠绕着她。长期饥寒交迫,战争中颠沛流离、情感上的打击,生产带来的病痛,都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给华岗的信中,她写道:“我来到了香港,身体不大好,不知为什么,写几天文章,就要病几天。大概是自己体内的精神不对,或者是外边的气候不对。”
她染上了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使她长期卧病在床。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迎来了第二次的写作高峰,代表作《呼兰河传》《马伯乐》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
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攻打香港。萧红旧病复发,再次住进医院,四周炮火连连,战事混乱,萧红已是极度绝望了。庸医误诊和战争加速了她的死亡。喉部被误诊开刀后手术部位发炎,医院被日军接管。端木和骆宾基拖着她转移到别的医院,医院一间一间被日军接管,1941年圣诞节,香港沦陷。所有的外籍医生都被拘留在集中营,没有医院收留,没有医生、没有药物,在一家护士救助站,一代才女像流星般极具灿烂的闪耀后坠落了。
她临终前所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在她生命最后的44天,是一个叫骆宾基的年轻人陪伴着她。
她的遗嘱中:她的《商市街》版权归弟弟,《生死场》的版权归萧军,《呼兰河传》的版权归最后陪伴她的骆宾基。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无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