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参加天才童声演唱天之大
2011年8月,参加“枣庄市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50周年2011红歌达人歌曲大奖赛”儿童组一等奖,总组别第二名;
2011年8月,参加中国首届少儿摇滚乐队大赛,获最佳人气奖;
2011年8月,参加枣庄市青少年“音乐之夏”系列活动主持;
2011年8月,参加“环保之星”全国启动仪式活动;
2011年7月,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山东省献词比赛;
2011年7月,参加枣庄市电视台与枣庄市交警队录制的交通安全教育歌曲《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2011年7月,参加枣庄市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50周年晚会;
2011年6月,参加枣庄市立新小学童心飞翔演唱会;
2011年6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快递”暑假节目;
2011年5月,参加“中国校园歌曲”原创推广活动启动仪式;
2011年5月,参加枣庄市庆六一晚会;
2011年5月,参加“沐浴在党的阳光下”首届少数民族庆六一晚会;
2011年4月,参加北京BTV-柯南大赛节目;
2011年4月,参加枣庄市首届摩托车文化节晚会演出;
2011年3月,参加枣庄晚报创刊晚会;
2011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快递新编节目;
2011年2月,接受枣庄电台采访,分享心路历程;
2011年1月,参加枣庄市少儿春节晚会;
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届动画春节晚会;
2011年1月,北京BTV卡酷春节晚会;
2010年1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齐鲁小名士”;
2010年8月,获CCTV2010全国少儿歌曲电视大奖赛金奖;
2010年6月,参加枣庄市电视台、枣庄市少年宫举办的庆六一等多场晚会,主持并演唱节目; 2010年5月,获枣庄市国税杯卡拉OK大赛金奖;
2010年1月,随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赴哈尔滨拍摄音乐快递赛歌会并作哈尔滨元宵晚会演出,同时拍摄《中国红》MV;
2010年2月,参加枣庄市电视台少儿春晚演出,独唱《国家》;
2009年12月,参加枣庄市电视台“和谐发展新年音乐会”;
2009年1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音乐快递“喜乐会”;
2009年11月,参加山东电视台综艺节目演出;
2009年10月,参加福兴杯青少年才艺大赛,同时获声乐、架子鼓金奖;
2009年10月,参加枣庄市庆国庆青少年汇报演出;
2009年8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音乐快递拍摄;
2009年5月,参加庆六一,山东省电视台晚会;
2009年4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放歌新中国节目录制;
2009年1月,参加枣庄市少儿春晚录制;
2009年1月,参加枣庄市春晚拍摄,架子鼓边打边唱《打虎上山》获观众好评;
2009年1月,参加枣庄市峄城区、山亭区春节晚会拍摄;
2008年10月,随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赴湖北宜昌拍摄《好一个土娃子》儿童音乐MTV;
2008年9月,随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抗震救灾小组赴四川重灾区慰问演出;
2007年8月,获CCTV中央电视台全国第二届少儿歌曲电视演唱大赛少儿组金奖;
2007年8月,获“青春中国第三届全国校园才艺选拔活动”荣获声乐组“金奖”、西洋乐“一等奖”;;
2008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周末音乐快递-演唱晋级赛》最佳演唱奖;
2008年5月,获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一等奖;
2008年6月,获第五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挑选活动,枣庄赛区声乐类一等奖;
2007年2月26日,获全球华人艺术风尚大典全球华人器乐大赛中国赛区学前组童声组金奖、架子鼓项目金奖;
2007年7月15日,获全国少儿歌曲电视演唱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
2007年2月,获全国艺术新秀选拔活动山东选区儿童音乐组十新奖
2007年9月,获山东电视台泰山娃少儿艺术团荣誉团员称号;
2007年12月,获山东电视台《人气少年王》2007年度总决赛“优秀奖”;
2006年12月,获中国人寿杯枣庄市第五届青少年声乐大赛儿童组金奖;
2006年8月,获中国人寿杯少儿才艺电视大赛声乐比赛幼儿组金奖、架子鼓比赛幼儿组银奖;
2006年6月,获全国少年儿童第七届卡拉OK大赛山东省金奖;
2006年6月,获第七届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赛山东省赛区声乐类幼儿组金奖;全国决赛获少儿组三等奖;
2006年6月,获山东省枣庄市电视台“梦想舞台”栏目(与央视星光大道相似),获“最佳表演奖”;
2005年12月,获云龙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美术类幼儿组优秀奖;
2005年7月,获全国首届CCTV少儿歌手电视大赛山东省少儿组铜奖;
2005年6月,获“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挑选活动,山东省赛区“声乐”一等奖。
字直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刻的犀角制品,曾被世人视为至宝。有一件高83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45×3厘米的犀角芙蓉鸳鸯杯,既小巧又文雅。作者采用镂刻浮雕技法,将犀角制成侈口、束足、平底形杯。在杯底刻有阴文“直生”“尤侃”篆体方圆印各一个。这件制于明代末期的芙蓉鸳鸯杯,色泽莹润,刀法细腻流畅。
明代也有众多没有落款的犀角杯,造型奇巧美观,雕工细致精湛。如浮雕的折枝花卉纹杯、葡萄花果纹杯;圆雕的犀角弥勒佛等。折枝花卉纹杯,高167厘米,是用非洲白犀牛角制成的。杯口如同一朵盛开的属葵花,外杯壁浮雕荷花、海棠花、属葵花及荔枝,花果枝叶开合仰覆、穿插掩映,姿态非常生动。杯的三足经过加热,捏压成外撇形状,增加了杯体轮廓的变化,使这件浅蜜色、如膏如玉的三足杯,更为清雅精致。再如用亚洲犀牛角制成、高21厘米的葡萄花果杯,杯形上敞下尖,在属葵花型的杯口下,通身刻满了葡萄、寿桃、石榴、枇杷等花果,枝叶繁茂,须藤萦绕,硕果累累,生气盎然。杯体纹饰虽然繁缛,但雕刻非常细腻,浮雕镂刻,将这件寓意吉祥的葡萄花果杯刻画得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犀角雕弥勒佛是一件以圆雕为主的制品,作者用亚洲双角犀牛的后角刻成弥勒的形象,高79厘米, 底径长153厘米,宽10厘米,上深下浅,呈古栗色。在底的凹洼裙边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其微薄的雕刻边角。弥勒有两种形象,一种为有卷曲短发、眼观鼻、鼻观心,表情严肃,一付超脱世情六欲、毫无喜怒哀乐的样子,这种是印度弥勒的本相。此种形象的塑像,只在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里的《慈氏阁》中保留了一座。另一种则即是那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的弥勒,也即是在民间为人们喜闻乐见中国式的弥勒佛。此件犀角弥勒佛,就是以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为题材刻制的。在弥勒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打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而这种寓意也正是人们所企盼的。作者以圆雕技法,采用随形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这件古栗色的圆雕弥勒佛,尤以头部色泽为深。作者抓住人物大笑时的表情姿态,尽量夸张形容,把他刻画的既有朴实的老者形态,又有仙者的神情。而且把他的衣纹、手足、面部、眉眼,刻画的无不微妙维肖。尤其是弥勒那两腮上肌肉露出的笑坑,鼻、眼几乎挤成一堆,真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清代犀角作品也十分多样化,尤其是清代中期时,因各地进贡的玉器非常多,而且精碾细琢,有繁缛的倾向。乾隆皇帝对此比较厌烦。他认为苏扬玉器故作玲珑剔透,既俗气又无用,大力提倡仿古之风。这种仿古风气对其它工艺材料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犀角本质古香古色,浑厚苍深,做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自有其得天独厚之处。所以犀角雕刻在乾隆时代出现的仿古铜器的器皿蔚为一时的风尚。
这类作品,图案式表现方法很多,既有典型的图案化的蟠螭、兽面、几何纹,也有写实性的云水、龙凤纹,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在图案的构成上,注重运用疏密、繁简、动静的对比,也注意运用大小及深浅的对比,使刻画的对象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而整体感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批犀角杯中,仿古犀角制品基本上占了二分之一。如仿古“觚螭纹”犀角杯,就是根据“武英殿彝器图录”上商代铜器“亚丑方觚”而制作的。长身,细腰,阔底,腹部以雷纹,口下及足上以蕉叶纹为底纹。杯身杯柄上浮雕蟠螭纹。蟠螭布饰疏密有致,在觚体上浮雕三三两两,觚缘透雕层层叠叠。作者把觚缘难以计数的蟠螭,构思为攀附而上的形态。自然弧曲而成的杯柄。杯身透雕出大小不同的空间,虚实相间,引人入胜。作者以犀角之杯,雕觚之形,形符其实。造型之美,构思之巧,雕镂之精,堪称为最。
除仿古作品之外,再有就是绘画性质的浮雕作品,采用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这些高浮雕、圆雕风格的犀角作品,大部分是沿袭明代雕刻技巧,以传统的吴派画意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进行雕琢。如恬美宁静的农家乐场面;丰富精彩的花鸟鱼虫图案纹饰;协琴访友,以文会友的园林景致,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特别是有的犀角杯被刻成了花形或叶形。花或叶与杯融为一体,形象极为简洁而优美。先以山水人物图杯(图8)来看,这件高143厘米,口径198×117厘米,敞口敛足椭圆形杯,杯口内满雕云龙纹,杯外壁深浮雕仙山海岛。在角纹细密、色泽如蜜的质材上,作者灵活运用了镂刻、粘贴、管钻等技巧,将所雕刻的画面,平面上刻出透视的效果,深具浓郁的画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风格。
以龙为题材的犀角杯,造型也很多。这种杯大部分是清宫造办处工匠所做,据清宫造办处记载,牙匠杨秀曾多次承接过刻制云龙犀角杯的活计,可惜未能查证出哪件作品为他手制。现在故宫收藏的云龙犀角杯是清代中前期的作品。此件云龙杯,高213厘米,口径195×115厘米,色如蒸栗,宽流,有杯有柄,是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杯壁通体云纹,而且杯柄浑然一体。云中九龙盘绞掩映,龙腾云涌,气势壮观。这件云龙杯,雕刻细腻浑朴,光泽莹润。所刻云气舒卷自然,龙形婉转生动,价值高于玉杯,民间传说中入宫**九龙杯的故事,可能即是指此类型杯。清代乾隆皇帝对此杯十分厚爱,于公元1788年为此杯题诗:“犀角兴明代,精传无锡尤,已教创轮辂,未免费雕锼,命匠敦一朴,作杯斥巧浮,云龙述经义,杂说与韩侔。”说明此杯刻制的精妙,并作为“古玩甲等”收藏。
再一件是犀角雕龙柄螭龙纹杯,制于清代中期,高115厘米,口径135×85厘米,撇口,上阔下窄,仿古觚形。作者以镂刻浮雕技巧,将粗龙龙身制成杯柄与底足。龙身在右,龙尾在左,头与上肢攀附在杯口,似一条雄健的苍龙将一觚醇酒拥护于胸,苍鳞、火焰布满全身。在杯壁上,作者分上中下将纹饰分为三组。上用阳文方夔拐子纹装饰;下以浪花纹美饰底缘;中部有条框相隔,以对称图案形式,浮雕双龙戏珠纹。两组双角秃首蛟龙,两两相对,曲颈躬身,腾拿翻行。同时在杯壁上,又采用高浮雕技法,以三条小蛟龙为衬,一条小龙盘在大龙尾部,两条小龙已游浮在杯口内侧,尤似与母一起,在杯中寻觅。整个作品呈现出“苍龙教子”之意。刻工十分高超,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配,多种雕刻技法融为一体,纹饰细密精美,无与伦比,既有仿古格调,又有独创新颖的寓意,是清代中期犀角雕刻制品中的优秀作品。
犀角雕刻艺术从明代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能工巧匠各显其能,他们根据犀角特有的造型姿态,表面的纹理,精雕细琢成一件件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及发簪、印章等,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一起,都被视为艺林珍赏之品,其中以犀角杯最负盛名。从最早的文物鉴定著作《格古要论》中的记载看,明代以来江苏一带犀角雕刻工艺逐渐兴起,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师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和尚等等,他们雕刻的犀角杯设计奇巧,工细绝伦,是当时世人追捧的艺术珍品,然而明代名家的犀角杯作品,最终传世的毕竟不多,上乘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犀角杯,个个都堪称精品。
犀角杯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质,和犀角所特有的树干质感的扭曲、虬劲等特征,制作雕刻成一个个工艺精湛,玲珑精巧的犀角杯。并在犀角周身表面,甚至内壁上雕琢山水、松石,意境幽远古韵。大师的艺术气质和灵感,在犀角杯身方寸天地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且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浅雕、镂空雕等疏密有致,使得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纹饰,都包含各自不同的意境。
经历明代的繁盛,犀角杯逐渐成为艺术品中独特的一支,它瑰丽蹊跷的造型不仅深得世人喜爱,而且犀角中蕴含的尊贵之气,更使得犀角杯成为宫廷贵族中的不可少的藏品。
学校目前共有班级52个,学生3951人,教师143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县内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和高三把关教师中择优聘任,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中高22人,党员70人,是一支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过硬、团结协作、勤奋进取、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倡导“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五种精神,努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的具体做法是:一是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教师评价方案》、《教师年度考核方案》《教师奖惩办法》、《教师考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爱岗的责任意识、关爱学生的服务意识、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和谐统一的协作意识、永不服输的拼搏意识、不断提高的进取意识。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评选活动,师德之星评比活动,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在教师中形成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局面。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加大对教师德行的监督,开展学习典型事例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教师。三是以培训为手段,促进师资水平提高。学校将教师培训纳入正规,培养教师的学习自觉性;学校还积极创建培训条件,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学校把“写好粉笔字,讲好普通话,用好计算机,上好优质课”作为青年教师的业务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教师参加了电脑、普通话、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等培训班,培训面达85%,开展了“‘云龙杯’教学比武”和“教案评比”等活动,参加人数达100%。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三是着力于机制激励。制订了教职工各项奖惩条例,从物质到精神上给教师以动力和压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表现”机会,创造“出线”条件,铺平“成才”道路。学校现已形成了能者有劲,平者上进的进取态势。该校教师培养工程是卓有成效的,广大教师热爱学校,不计名利,争作贡献,有着浓烈的云龙情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