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头因为食人魔都是连体的
关于食人魔种族的一些内容:
食人魔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种族,他们同兽人一样来自德拉诺,并且当时是以同盟军的身份一同对艾泽拉斯发动了进攻。第二次战争后,蠢笨傲慢的食人魔认为那些小绿虫太弱,便断绝了他们的同盟关系。他们遍布了整个艾泽拉斯,说着乱七八糟的话,扭着那健美的梨形身材,编写着通俗易懂的烹饪教程……
氏族分布:
石槌食人魔——沉泥沼泽蕨墙村,部落方食人魔唯一的盟友,据说是在海加尔山一战后在雷克萨德帮助下使其重新加入了部落。他们最早居住在巨槌村,后来遭受黑龙攻击,使其村落变成一片废墟,不得已才迁移到蕨墙村。其头目为“莫格穆洛克大王”,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半兽人半食人魔的“雷克萨”让他做石槌氏族的领袖,显然,这个决定并不是十分的明智。氏族中也有讨厌这个懦弱的笨蛋的人,“萨尔格”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希望能得到石槌氏族的领导权,可惜,他比莫格穆洛克好不到那里去……相比之下,“德拉兹辛比”更具备领导的才能,最起码,他的智力够……
火腹食人魔——聚集在燃烧平原巨槌石附近,头目是“戈泰什”, 它们和那些邪恶的兽人一起工作,帮助守卫蕴藏着丰富矿藏的巨槌石,并保证那条补给线一直正常运作。
戈杜尼食人魔——菲拉斯一个部族,主要集中在莫沙彻营地北方的洞穴附近和高原荒野的废墟中。
戈多克食人魔——厄运之槌,最著名的食人魔,想必50+的玩家对它们最为熟悉。国王是“戈多克大王”,小头目分别是“克罗卡斯”,“卫兵斯普基克”,“卫兵芬古斯”,“践踏者克里格”,“卫兵摩尔达 ”。
破碎岭食人魔——出没在奥特兰克山脉的破碎岭和旁边的一座废弃的人类城堡中,主要组成为破碎岭食人魔和破碎岭好战者,头目叫“玛格索尔”麾下有三个小头目“塔尔格”,“玛克拉克”和“戈洛姆斯”。他们原本是幽暗城被遗忘者女皇希尔瓦娜斯的手下,女皇曾派出玛格索尔和他的食人魔手下们前往奥特兰克去夺取意志之冠。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把它还回来,那个白痴竟然把它戴在了自己的头上……我猜这群食人魔恐怕对这种亮闪闪的东西没什么抵抗力吧。想必是意志之冠操控了他,令他背叛了希尔瓦娜斯殿下。
火烟食人魔——荒芜之地。
尖石食人魔——黑石塔。头领为欧莫克大王,麾下战力充足,兵种繁多。有尖石军阀,尖石劫掠者,尖石屠夫,尖石战斗法师,尖石执行者,尖石秘法师,尖石统帅,尖石食人魔法师,尖石首席法师。
巨槌食人魔——主要聚集在诅咒之地的巨槌要塞,头目为“毁灭者戈洛尔”,而这个食人魔则是著名的恐惧魔王3巨头之一“污染者拉瑟莱克”的手下。
石拳食人魔——阿拉希高地激流堡东北部居住着石拳食人魔,南部居住着石拳蛮兵和石拳法师。
砂槌食人魔——塔纳利斯中部古代巨魔废墟处,头目是“掠夺者格玛洛克”主要有砂槌蛮兵和砂槌执行者。
莫格罗什食人魔——洛克莫丹洛克湖东北部莫格罗什要塞,主要有莫格罗什食人魔,莫格罗什蛮兵和莫格罗什执行者。
莫什奥格食人魔——荆棘谷。
裂拳食人魔——暮色森林。
逆风食人魔——逆风小径。
1、吴宣仪
吴宣仪,《创造101》成团出道,网友们都称其“海南富婆”,她的父亲是海南有名的房地产富商。她是妥妥的“富二代”,拥有超高颜值的吴宣仪一经出道,收获了众多年轻粉丝,人气逐步上升。
2、魏大勋
近几年来,魏大勋凭着天生的综艺感上各大热门综艺,并拥有了超高的人气。还获得了“师傅”谢娜的热捧。要知道,多年之前他可是一枚十足的大胖子。虽然他塑造了个十分抠门的人设,生活中的他,妈妈是个女强人,爸爸名下坐拥十几家公司。另外,魏大勋自己也成立了工作室,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而我们凭什么还有理由不努力。
3、黄子韬
黄子韬韩国人气组合出道,在韩国当练习生多年后,回国发展,自从回国之后,“黄爸爸”对自己儿子的音乐事业是亲力亲为。更是给自己的儿子当起了老板。全面扶持儿子的音乐的事业,网友们爆料其身价早已过百亿。
4、乔欣
乔欣的家境在网上随便一搜。都是富二代的新闻。在演艺圈里看似不起眼的她。在微博里随便一晒自己的别墅、年夜饭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随手一晒就是名牌包包。原来真有那么一说,当演员只是为了梦想,不是为了生活。
5、林俊杰
集颜值与才情于一身的JJ林俊杰,据说新加坡最大的电信集团老板之一就是他的父亲。怪不得浑身都透着一股贵气,这可是富人家的阔少爷。
入门易、精通难
• 长期没有进步,一旦突破瓶颈,则快速进步
先看第一种,所谓入门易,精通难,说的就是在学习初期,你会明显感觉到进步,这个进步会让你欣喜不已,然后,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热情,可越到后期,越到需要更大进步的时候,反而举步维艰,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看到更大的成效。
像运动就是如此,刚开始健身时,可能每天都会感到肌肉的成长,身材的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就算再加大训练量,也难以带来心中的满足感,身材也不会变得更加健美。
足球运动员里,有许许多多的球员其实我们是根本不知道名字的,那些巨星虽然占据了媒体的焦点、人们的关注,但数量上却极少,其实,球员和球星,球星和超级球星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在队内的各项身体指标测试中,那些球星的数据只比普通球员高那么一点,然而就是这么一点,却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不会踢球,到踢的有模有样,实现起来很简单;从踢得有模有样,到能够参加正规的比赛,可谓是难如登天。
球星和球员间,有条鸿沟
我有一些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编程,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学起来很轻松,心想编程也不过如此,但通常不到一个月,就再也看不懂那些代码,就算对着教程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的敲打,也不明所以,不知道这代码到底是干啥用的。
学习英语,刚开始背单词,学语法,成效显著,用相应软件测试,词汇量简直就是突飞猛进,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再难以进步,就连写出一篇英语母语国家小学生的文章都做不到,写出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单词堆砌,勉强做到没有语法错误已经殊为不易。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只是看起来习得了某种技能,但这种技能却没有任何意义,不具有稀缺性,不能够完成交付,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努力,却都浪费在满足感的实现上。
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就是指尽量少做那些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舒适感之类的事情上,而是要走出舒适区,将新的技能纳入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将别人的知识,别人的本事,融会贯通,变成我们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调用的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任何外在的进步,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几乎都发现不了你的进步。但就在坚持过程中的某个节点,不知不觉间突破了瓶颈,一下子就“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后期的进步,则越来越快。
比如阿里云,在初期,所有人都认为这项技术没有必要且花费巨大,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就连阿里内部许多资深的工程师,都对此不抱任何信心,但马云没有被困难所吓到,他力排众议,在其他人都还没有认识到云计算的巨大价值时,投入巨资研发,在刚开始的好几年,这个项目完全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还遭到了人们的嘲讽,认为阿里干好自己的老本行就够了,但在今天,阿里云已经是阿里的核心价值,阿里巴巴成为了云计算的三巨头之一,这是未来的平台,在今天就已经实现。
阿里云已是阿里的核心价值
这种技能进步模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因为越到后期,马太效应越明显,前期的所有努力,都相当于对未来的长期投资,到了某个时段,这个回报率高得惊人。
中国古代有个段子,叫做“伤仲永”,意思就是很多小时候所谓的神童,在成年以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是一事无成。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神童的技能是第一种模式,入门易,但精通很难,上升空间非常有限,通常小时候的高光时刻反而是他们这一生的顶点,此后迅速凋零,再难有更大的进步。
神童过早到达顶点
中国文化里其实有很多智慧一直以来被我们忽视,比如有句话“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们经常把它理解为谦虚,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如果一个人老是活在自己的高光时刻,老是沉醉在自己昔日的成就上难以自拔,就很难有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来个“葛优躺”,只能是自欺欺人,贻笑大方。
真正有价值的技能,一定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坚持的态度,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脱离了舒适区的坚持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不断地机械重复,满足于自己没有虚度时光,但实际上,和虚度时光也差不了多少。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进步,看不到预期中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技能习得本身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这个规律,正向面对,才能技艺傍身,参与更高层次的协作。
卡通历史
如果想了解什么是卡通, 那么就不妨先从“卡通”这个词的由来讲起。
卡通,是英语“cartoon”的汉语音译。对于这个词的词源,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是说它来自法语中的“carton”(图画);其二是说它源自意大利语中的“cartone”(纸板)。
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地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市民阶层表达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画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政治内涵。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的笔下首次出现了含卡通夸张意味的素描图轴。而以法国人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为代表的讽刺漫画家,更是将政治卡通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度。时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卡通艺术的发展史上,英国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英国是最早建立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产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确立,保证了人民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产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报刊出版业的繁荣,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卡通画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尔雷(1757-1816)和托马斯·罗兰森(1756-1827)。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头》和《哈洛特漫游记》等,罗兰森则主要是创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幅画,而是发展成为了彼此关联的系列画,具备了连环画的雏形。
十九世纪末,彩色印刷术的出现引发了出版业的一场革命。相应的,彩色漫画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并购了几家杂志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出版公司(简称“AP”),先后出版了《小精灵》、《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丛林狂欢》等漫画刊物。另一位出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乐趣无穷》(1906)、《漫画天地》(1909)、《精思妙语》(1910)和《火花》(1918)等杂志。其它如“特莱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烟火》和皮尔逊出版的《大汇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画的出版与发行。这一时期,英国漫画期刊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刊物的读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渐转向儿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这个趋势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跃成为孩子们钟爱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韦尔还创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马**》等少女漫画作品。
与政治卡通和漫画相比,动画片的发展历程似乎更富有传奇色彩。如前所述,动画艺术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动画和**的“史前阶段”,两者却是合而为一的。直到摄影术发明之后,**和动画才开始分道扬镳。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最先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机”,并放映了《火车进站》、《海水苑》等影片。现代**就此诞生。而第一部动画**却是在十年后才得以问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动画片高昂的制作成本。时至今日,动画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产品。
1906年,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布雷克顿(J Stuart Blackton)制作了《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此后,来自法国的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进一步发展了动画片的拍摄技巧,并且先后制作了250余部动画短片。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利用遮幕摄影的方法,将动画和真人表现结合起来的先驱者。正是因为科尔对于动画片发展的杰出贡献,他也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另一位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他出生在美国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经靠给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为生,后来成为了报社记者和漫画专栏画家。1914年,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憨态可掬的恐龙葛蒂,更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卡通明星。继《恐龙葛蒂》之后,麦凯又制作了《露斯坦尼亚号之沉没》。这是第一部以动画方式制作的纪录片。
温瑟·麦凯的成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以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修养和积累,开创了一种重视角色的塑造、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动画创作模式。在麦凯之后,美国的动画家们开始走上了一条与他们的欧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属于新大陆的卡通时代就要到来了。
卡通帝国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卡通艺术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领先是全方位的。
早在1840年,波士顿的DC约翰斯顿公司就发行了名为《克赖斯帕》的单页画报,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卡通作品了。此后,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涌入,原本流行于欧洲的卡通艺术也开始登陆美国。
1880年,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在他的《纽约世界》报上增设星期日特刊,并在其中增加了卡通专栏。此后不久,另一位报业巨头赫斯特也开始在自己旗下的《纽约杂志》和《美国幽默大师》等刊物上定期发表卡通作品。这意味着卡通作品在增加报刊发行量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上述两大报系的强力介入,无疑是给还处在幼年期的美国卡通注射了一针助长剂,自此美国卡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
1895年,著名漫画家奥特考特(RFOutcault)创作的系列漫画《黄孩子》(Yellow Kid)开始在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New York World)上发表。但不久之后,奥特考特带着“黄孩子”一起跳槽到了赫斯特旗下的《纽约杂志》(New York Journal)。《黄孩子》系列最初的名称是“Hogan’s Alley”,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纪在六、七岁,身着脏睡衣大脑袋,名叫“Mickey Dugan”的小孩儿。其实,这件睡衣在开始的时候是蓝色的。到了1896年,由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轻易的将纸染成**,Dugan也就此换上了黄衣。后来,奥特考特又在漫画里加上故事主人公的对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故事主题。这也使得《黄孩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连环画。由于“黄孩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精明的商人们便以这个形象为基础,开发了大量有关“黄孩子”的周边产品,其中包括玩具、塑像、广告招贴等。尽管“黄孩子”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是在它首次面世后的第七年,即1902年,《黄孩子》系列终于出版了单行本。应该指出的是,《黄孩子》的成功不但促进了美国卡通漫画的发展,而且为漫画作品的商业运作提供了经典范式。
在整个二十世纪初, 卡通漫画始终在寻找与美国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令人难忘的卡通形象。不过,直到三十年代初,美国卡通漫画的黄金时代才真的来临。
对于“黄金时代”,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描述: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就是超级英雄在廉价画报上横行的时代。众所周知的,诸如超人(SUPER MAN)、蝙蝠侠(BATMAN)、闪电侠(FLASH)、潜水侠(AQUA MAN)等众多的超级英雄形象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超级英雄的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健美运动员般的身材,常人无法具备的超能力,不断打倒邪恶又强悍的敌人,拯救世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续影响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侠了。
《超人》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氪星球、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克拉克。在他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便乘坐太空船从氪星来到地球,并被善良的肯特夫妇收养。长大后,他开始发现自己拥有地球人不具备的超能力。为了掩饰身份,克拉克从偏僻的小镇来到了大都市,并在《星球日报》担任编辑,从而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记者露易斯。从此以后,每当城市的安全和秩序受到恶势力的威胁时,总会有一个披着斗篷、身着紧身衣的飞天英雄及时显身,拯救那些陷入危机中的人们。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超人的主要任务都是英雄救美。
《超人》系列最先在《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第一期上发表,并迅速风靡全美。1939年1月16日,《超人》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到1941年,已经有超过三百种报纸每日连载《超人》漫画。而以“超人”为主题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更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超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几乎是在超人取得成功的同时,“黄金时代”的另一位超级英雄蝙蝠侠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蝙蝠侠原名叫做昆布西,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富豪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被歹徒所杀,因而变成孤儿,由管家抚养长大。长大后,他发誓为铲除罪恶而战。于是,他便成为了身着蝙蝠装的蒙面豪侠。除暴安良,制裁法律的漏网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蝙蝠侠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的第二十七期上。与超人相比,蝙蝠侠是一个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蝙蝠侠用于对抗邪恶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样的科技发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辆万能蝙蝠车。
在黄金时代的众多超级英雄中,神奇女侠(WONDER WOMAN)可以说是一个“另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打破了此前男性对于超级英雄形象的垄断,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出现彻底重构卡通世界中两性秩序,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英雄们的附庸,而真正成为主宰故事的主角。因此,当“神奇女侠”系列于1941年底在《全明星漫画》(ALL STAR COMICS)上推出后不久,便受到了众多女性读者的热烈欢迎。
漫画英雄的出现绝非偶然。事实上,它是漫画艺术与美国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个人主义”。这是一种以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为要旨的文化。出于这种文化背景,特别是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次大战给美国社会带来剧烈冲击的情况下,人们欣赏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级英雄,将他们看作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这样的人物,于是人们便转而在杜撰的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社会经济不但没有被战争拖垮,反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由于战争而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了当时美国文化的主流。于是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们也纷纷投入了保卫国家、反对纳粹的战斗中。“黄金时代”也迈向了巅峰。
随着卡通漫画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趋增强,美国漫画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出现了教育漫画、科学漫画、西部漫画等新题材。与此同时,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炒作,使得美国漫画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画出版物甚至赫然标明“儿童不宜”。由此,漫画业成为公众和舆论抨击的焦点,并最终导致了“黄金时代”的没落。
1945年春,弗雷德里克·魏斯曼博士的《引诱无辜》一书出版。魏斯曼博士是一位在当时的社会上相当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界的知名人士。他始终坚信“充斥着暴力和阴暗内容的漫画,是助长青少年犯罪和社会混乱的根源”。虽然事后的调查表明,魏斯曼博士的绝大部分论断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但这本书的出版恰恰迎合了当时主流舆论对漫画业的广泛批评,因此立即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一时间,漫画成为了超级禁书,人们时常用谈论毒品的口吻来谈论漫画。
1954年4月,美国联邦参议院青少年犯罪调查委员会针对漫画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举行公开听证会,魏斯曼博士以证人的身份出席。他声称:漫画是玷污儿童纯真,引发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相对于漫画而言希特勒只是小儿科。“孩子们往往从四岁开始,就遭受到漫画的毒害。”他甚至要求马上禁止漫画的出售。
虽然,这次听证会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参议院最终还是要求颁发一个检查标准,杜绝漫画中一切可能毒害青少年和败坏道德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在舆论上宣判了“黄金时代”的死刑。在参议院听证会后不久,漫画出版商们在1954年10月26日成立了“美国国内漫画杂志联合会”,并制定了“联合会内部检查标准”,还要求在此后出版的漫画封面上明确标明限制等级。
这无疑是一个对美国漫画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由于这个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标准,此前畅销的恐怖、警匪类漫画几乎绝迹;西部漫画中的牛仔们也不得不大幅收敛,肉搏和枪战的场面明显减少;甚至于搞笑动物漫画里的“暴力”举动也变得畏首畏尾。许多出版社和漫画刊物因为发行量的急剧下跌而破产,大多数职业漫画家迫于生计压力也不得不转行。当然,像《美国上尉》的作者乔·西蒙这类少女漫画作家,也因为超级英雄的缺席而一度走红。不过,从整体上看,美国漫画业还是因此而元气大伤,虽然日后有所恢复,但终究还是没能重振昔日雄风。
与美国漫画业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相比,同时期的美国动画业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而要回顾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到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迪斯尼公司。
事实上,在沃尔特·迪斯尼之前,美国已经拥有了不少杰出的动画家,但是作为后来者的沃尔特却是真正促使美国动画业走向飞跃的人。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沃尔特·迪斯尼是动画史上的第一位大师”。
1923年,年仅22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告别了故乡堪萨斯,动身前往好莱坞寻求发展。那时的好莱坞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而此时的**仍处在默片阶段,至于动画片也只不过是摆在**开演前的助兴节目而已。在那里,他白手起家,以仅有的3200美元注册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在沃尔特来到好莱坞的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作品——由真人和动画人物合演的无声动画片《爱丽丝在卡通国》。
在好莱坞的最初几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渐渐的站稳了脚跟,但是在1927年沃尔特遭受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年,他创作的第一个广受欢迎的卡通人物“幸运兔奥斯华”被发行公司用欺骗的手段夺走,公司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恼火而无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乡堪萨斯的列车。然而,正是在这次返乡的旅途中,沃尔特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后来,沃尔特的夫人给这个崭新的卡通形象取了个响亮的名字“Mickey Mouse”!这就是日后享誉世界,为各个国家的儿童所喜爱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现,固然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伙伴们成为人见人爱的超级明星,迪斯尼公司还必须有新颖的制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视剧情的设计和不断创新。
在迪斯尼之前,动画片作为普通**放映前的垫场节目,往往只看重视觉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节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制作的初期就对作品的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让短短七八分钟的小片子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制作精良的画面,迪斯尼的动画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
除了先进的创作理念,对创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张王牌。2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默片时代,有声**的出现引发了整个**业的革命。沃尔特敏锐的察觉到了变革的来临,开始尝试制作有声动画片。1928年11月18日,作为**史上的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在纽约市的殖民大戏院隆重首映,并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除了预料之中的轰动之外,它也为迪斯尼赢得了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五年后,即1937年,迪斯尼耗费数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动画卡通剧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因为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使得迪斯尼的制作计划开始向长片倾斜。紧接着,在1940年里,迪斯尼公司连续推出了《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两部动画长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视为现代动画片的经典之作,推出伊始便获得了广泛赞誉。在不断推出新作的同时,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阵容也不断扩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鲁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鸭(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陆续出现在了迪斯尼的动画片中。伴随着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终于在40年代初确立了它在卡通帝国中的霸主地位。
对于整个美国动画业而言, 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由于动画市场的扩展,许多新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动画业的中心了。凡·伯伦制片厂(Van Beuren Studio)就是这些新动画公司中的一员,在他的旗下同样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动画家。在30年代后期,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动画片《汤姆猫和杰瑞老鼠》(Tom and Jerry),并获得成功。另一家有影响的动画制作机构是华纳制片公司在1934年创立的动画部,主要作品包括:《猪豆子》(Porky and Beans)、《达菲鸭》(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动画片。与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样,它们也都是尽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辉煌的成功里,危机也在悄然孕育着。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艺术和创造为信条网罗了大批一流的动画人才。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迪斯尼的艺术风格也逐渐趋于固定,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了节目制作的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员工越来越感到,公司的繁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收入增长,不满情绪开始在迪斯尼的内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属下的动画家们开始筹备成立工会,希望以此来与公司高层对抗,争取提高报酬。可是,高层的态度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更为强硬,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最终,许多公司的业务骨干负气出走,并合伙成立了“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简称UPA)。
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个时代无可辩驳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娱乐王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证明了沃尔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时代的。
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美国的漫画业还是动画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卡通产品,美国的娱乐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实现了卡通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美式卡通”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成为了一股不容小视的文化力量。
卡通新浪潮
在二战前后,虽然欧美卡通产品依然占据着世界卡通市场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变革,卡通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可否认的是,一股卡通业的新浪潮正在兴起,并将席卷全世界。
就在美国卡通走上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欧洲的漫画家和动画家们似乎依然在坚守着他们固有的艺术理念。但即使如此,这一时期的欧洲卡通也绝不乏经典之作。
在德国,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卜劳恩的原名叫做埃里西·奥塞尔,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一个偏僻小镇。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的缘故,埃里西的父亲携全家移居到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而埃里西之所以会用“卜劳恩”作为自己的笔名,也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怀念。在1921年到1933年期间,埃里西以画家的身份发表了大量的卡通画,还为他的挚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插图。然而,随着纳粹党的上台,德国的社会政治气候迅速右转。因为不满纳粹党的倒行逆施,埃里西创作了一些以纳粹党为讽刺对象的漫画作品,结果招来了纳粹头子约瑟·戈培等人的忌恨。埃里西的漫画作品一度被查禁。
后来,因为当时的《柏林画报》需要一位能够画连载漫画的画家,负责此事的著名作家、出版家和编辑库尔特·库森贝格博士便找到了埃里西·奥塞尔,希望能够由他来承担这项工作。最终,由于《柏林画报》的积极周旋,纳粹当局解除了对埃里西的禁令,但却附加了一系列苛刻的审查条件,并且绝对禁止他的作品中出现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内容。
尽管如此,埃里西还是在1934年到1937年期间先后完成了200多套作品,这也就是著名的《父与子》系列漫画。在法西斯横行的岁月里,这套漫画作品宛如人性的绿洲,成为德国人民面对残酷现实生活时最好的心灵慰藉,因而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其声望很快就跨出了国界。
1929年,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开始创作《丁丁历险记》系列。从那时起直到1983年3月埃尔热逝世为止,《丁丁历险记》先后完成了二十余卷。1986年,作为埃尔热生前未能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丁丁和阿尔法艺术》出版,丁丁系列就此完结。评论界普遍认为,丁丁系列的成功应该归结为作者对于将故事主线和真实背景有机结合的充分重视,因此埃尔热也被称为是“漫画新闻记者”。不管怎样,由于融合了纪实风格和幽默风趣的创作元素,丁丁系列成为了漫画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埃尔热也因此而步入了漫画大师的行列。
就在美国的动画家们尽情享受“黄金时代”的时候,欧洲的动画家们却依然执著于试验与艺术化的道路。这从两者对于同步声音技术的运用上就可见一斑。在美国,人物声音主要用来展现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效果却被用来作为实验的“素材”。事实上,欧洲的动画家几乎将动画片中的画面和音效之间的配合发挥到了极致。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欧洲动画业一次“中兴”的机会。由于大战的影响,原本连成一片的世界卡通市场被分割成了若干块,客观上刺激了各国卡通业的独立发展。
在战时的英国,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契乐”动画公司受英国当局的委托,前后共制作了七十多部支援战争的动画宣传短片。这些短片在英国各地的影院和剧场里放映,对鼓舞英国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西欧国家相比,东欧和前苏联的动画业稍显滞后,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亚历山大·巴斯克金、布拉姆帕格姊妹等都是前苏联动画界的杰出代表。其中,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国烽火》(Chinese on Fire),更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
让我们再回到美国。在“黄金时代”末期出现的多元化的风格被新一代的美国漫画家所继承,从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漫画作品。
1950年10月2日,美国著名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z)开始发表他的《花生》系列漫画(PEANUTS)。在那以后的五十年里,花生系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先后被翻译成21种语言,在75个国家的2600余家报纸上刊登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斯曼事件”的影响逐渐淡化,超级英雄的故事也开始回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1956年,在《秀场》杂志的第四期上,新一代“闪电侠”正是登场,从而标志着超级英雄的复归。自此之后,“黄金时代”的英雄们大都重出江湖,而新一代超级英雄更是不断涌现,这其中包括在1962年登场的“蜘蛛人”(SPIDER MAN)、1974年首次亮相的“狼人”(WOLERINE),以及在90年代初出现“鬼面骑士”(GHOST RIDER)等等。
如今,美国漫画业年的产值在23亿美元左右,虽然在绝对规模上还相当有限,但利润率相当可观。
战后的美国动画界,迪斯尼公司的霸主地位仍然无人能敌。在整个五十年代,迪斯尼公司先后推出了《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等童话题材作品,不但延续了迪斯尼动画的口碑,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
在动画领域取得成功的同时,沃尔特又大胆的率领他的公司进军游乐场业。1955年,沃尔特在位于西海岸的洛杉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时至今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热爱卡通的人们心中永远的乐土。
就在像迪斯尼这样的老牌动画企业坚持传统动画理念的同时,以UPA为代表的小型动画企业则开始尝试“有限动画”的制作理念。他们不再追求类似迪斯尼动画片的那种高成本、大制作的华丽场景,转而采用低成本的制作策略,并通过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和音响效果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生产和制作面临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弄潮儿,推出一系列大制作的动画巨片,包括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风中奇缘》(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等等。
前一阵子有体校美誉的 OSU (Ohio State University) 在朋友圈里胡乱蹭了一波热度,让我不禁想起在Columbus Ohio度过的两年半时光。那是我在美国住过最长时间的一个城市。而且儿子就在OSU的医院出生,所以我们一家在这里还是留下不少足迹和回忆的。
Columbus中文译为哥伦布市,属于二线偏后的城市,稍显小众。在美国有54个地方叫哥伦布,因此说起来还很容易混淆,进一步降低了这座城市的辨识度。
哥村不是什么旅行目的地,经常有人问我,你们那有什么好玩的,我的回答都是,除非你要来每年一度的阿诺体育节撸铁秀肌肉(阿诺施瓦辛格发起和资助的一个体育健身展览和比赛,全球最大的健身健美赛事之一),其他的真没啥特别的。
但是,从哥村去好玩的地方很方便 - 往西开五个小时是芝加哥;往北开两个小时到克利夫兰看詹姆斯(那时候还在骑士),或者三个小时往底特律探寻三大汽车巨头的创业史;往东三小时到达钢铁之城匹兹堡,继续往东可以去尼亚加拉大瀑布,华盛顿特区,费城,甚至纽约;往南六个小时可以到全美年访问人数最多的国家公园大烟山。
嗯,说了一大堆差点就回不去哥村本村了,亲友们也纷纷觉得我其实就是不欢迎他们。
总的来说,如果想要感受美国铁锈地带百年前繁荣和现在衰落破败的巨大落差,这一整片中西部地区还是值得一游的,拍出来的照片也**感十足。而哥村,可以作为旅途上的一个短暂落脚点。
2017年到哥村的时候,我们一家在 Dublin 附近租了一间刚建好的公寓,这一带也自然成为我们探索哥村的第一站。这里有快餐品牌 Wendy's 的总部,附近的 Bridge Park 则是近几年新开发的一个商住地产项目,区内有 Marriott 旗下的精品酒店 AC Hotel,许多餐厅,健身房,商店等等,听说有着145年历史的农贸市场 North Market 最近也在这里开了个分部。
从 Bridge Park 经新建好的人行天桥跨过塞欧托河(Scioto River)一路走到都柏林(Dublin)古镇,是早期爱尔兰人在此聚居的几条老街,老街两边有一些古董店和咖啡馆,在停车场附近还有刚建好的图书馆,这里不能错过的是本地有名的冰淇淋店 Jeni's Splendid Ice Creams,我们一家每次去必点薰衣草 (Lavender) 和咸焦糖 (Salted Caramel) 两个口味,再加上当季限定的一个口味,三个球一家人吃的其乐融融。当然,Jeni's在全城有好几个分店,即使不去Dublin也能搜一下附近有没有。
周末起的早的话,去 Worthington 的 Farmers Market 凑凑热闹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有 Dan the Baker 新鲜香脆的 Almond Croissant,刚从畜牧场赶来的小哥有新鲜的牛尾和走地鸡蛋卖,蔬果农的摊档我最爱买那五颜六色的 Cherry Tomatoes,当然,在明媚的阳光下不能少了花农精心摆放的各类鲜花。
阳光明媚的中午最适合在 Short North 闲逛及吃午餐。这边有一家宝藏拉面店不得不提,名字叫 Ampersand,即 "&" 这个符号的英文,吃过他们的拉面,就会知道 "&" 有‘融合’的意味 - 厨师不是日本人,却做出了非常正宗的拉面,且在正宗的底子上多加了一层创新,从那家店开业,我们基本上每周都会去一次,赌上吃过不下200碗各地拉面的尊严,我敢说这家店绝对会让任何人感到惊喜。除了这家拉面店,厨师还有一家小食店叫 Asterisk,即 "" 的英文,个人理解的意思是吃顿下午茶作为快乐一天的注脚吧。对了,他们的女儿叫 Anna,也是A开头,反过来可以看出他们把两家餐厅当作自己的小孩一样悉心照料。
晚餐的选择,可以试试大学西侧一家叫 SOW Plated 的餐厅,新派西餐+有机冷压混调果汁,丰盛又轻盈。如果想吃的简单的一点,日本超市隔壁的 Tensuke Express 是简餐不二的选择。吃完还可以在这里逛逛日式甜品店和精品店,这里的华人理发店 City Cut里,John 的手艺很不错,搬离哥村的一年多后,我还没有找到比他更好的理发师傅。
逛街购物首推位于哥村东部、本地最大的商业综合体 Easton,这里有室外临街的品牌店,也有各大购物中心,无需多言,买买买就是了。
哥村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很适合小孩放飞自我。Columbus Zoo 是中西部规模最大的一个动物园,到了冬天还会布置数以万计的圣诞灯饰 - 冬天太冷动物都关起来了,只能变个法子卖门票。Franklin Park Conservatory and Botanical Gardens 是一个精致的植物园,很多本地人会在这里办婚礼。我们最喜欢去里面的蝴蝶馆,找个角落坐下,等五颜六色的蝴蝶飞来驻足。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哥村的周边,那么可以去的地方就多了。
最有分量的五星推荐,当属位于莱特兄弟故乡 Dayton 的美国空军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Air Force)。这个博物馆是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空军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几百架飞机,大部分是真机。整个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如果军事迷要细细研究,没有三五天是看不完的。走马观花把整个馆走完也要一天。博物馆展示的物件,小至历代空军服的布料、莱特兄弟的单车、太空服和太空食品,大到向长崎投下原子弹的B29轰炸机真机(及当时携带的原子弹复刻版),再到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P40;从飞行器的雏形,到热气球和飞艇,再到现代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无人机,甚至航天飞船和当年阿波罗登月返航的指令舱,几届总统的座驾和空军一号,洲际导弹,无一不让人血脉偾张。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博物馆是拿国家经费运营的,免费对外开放。
大家知道美国三大车厂的总部在底特律,其实很多其他汽车品牌也在中西部设有工厂,本田就是其中之一。本田1979年在俄亥俄州 Marysville (哥村西北半个小时)开设了北美第一个组装厂,一开始是生产摩托车的,现在主要生产雅阁和讴歌。那附近设有一个博物馆 Honda Heritage Center,用来展示本田历年的产品,除了博物馆以外,还可以预约参观本田的汽车工厂,观看自动化流水线组装本田车的过程。博物馆和工厂的参观耗时大概两个半小时,全免费。
喜欢户外的同学,春天可以去东边的 The Dawes Arboretum,这里曾经是一个私人庄园,开放后每年有将近30万的访客。里面由日本建筑师 Dr Makoto Nakamura 在1963年设计的日本园林最值得一去,是中西部难得可以看到樱花的地方,园林中间的池塘水平如镜,观感上把整个园林的放大了一倍,在冥想区闭眼打坐,大千世界,自去自来。
夏天的话,去 Hocking Hills State Park 走走不会错。停好车,会看到几个平平无奇的小土坡,然而从入口进去,一路往下走,才发现这个公园别有洞天。原来这里是个峡谷,走到深处,一路有溪流、瀑布、洞穴、峭壁相伴。夏天最热的那几天,在峡谷里却十分凉爽和惬意。
到了秋天,Mohican Memorial State Forest 色彩斑斓,漫山的红黄绿,满地的落叶,加上天高气爽,走一圈下来心旷神怡。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会在哥伦布这个以前从没有听过的地方呆上个两三年的时间,但既来之则安之,慢慢也能发现这个城市的美好所在。对比现在因为疫情的影响困在家里,很是怀念午后在公司附近散步的时光,或者下班回家路上怡人的景色。一切都会回复正常的,冬天就要过去了,不是吗?
本文有少部分来自所介绍主体的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到我的网站 乐享加拿大 了解更多北美生活点滴。
卡通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如果想了解什么是卡通,那么就不妨先从”卡通〃这个词的由来讲起。
卡通,是英语”cartoon〃的汉语音译。对于这个词的词源,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是说它来自法语中的”carton〃(图画);其二是说它源自意大利语中的”cartone〃(纸板)。
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的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市民阶层表达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画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政治内涵。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的笔下首次出现了含卡通夸张意味的素描图轴。而以法国人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为代表的讽刺漫画家,更是将政治卡通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度。时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卡通艺术的发展史上,英国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英国是最早建立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产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确立,保证了人民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产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报刊出版业的繁荣,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早在17世纪末,英国的报刊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卡通的幽默插图,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画家和固定的艺术风格,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卡通画。随着报刊出版业的繁荣,到了18世纪初,出现了专职卡通画家,英国卡通的风格也逐渐定型。与同时期欧洲大陆的幽默讽刺画相比,英国的卡通画较多的取材于社会风情,以幽默含蓄见长。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卡通画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尔雷(1757~1816)和托马斯-罗兰森(1756~1827)。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头》和《哈洛特漫游记》等,罗兰森则主要是创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幅画,而是发展成为了彼此关联的系列画,具备了连环画的雏形。
1841年,著名的《笨拙》(Punch)画报在伦敦创刊。这本著名的谐趣性期刊,在卡通发展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事实上,正是这个刊物的供稿人、著名画家约翰-里奇和编辑马克-吕蒙首次将幽默讽刺画正式命名为”卡通〃。同时,这本刊物也是传统的卡通画向连环画过渡的重要桥梁。在早期的《笨拙》画报上,就已经连载了许多与连环画的概念相近的作品。而约翰-里奇绘制的《布瑞克先生历险记》,更是具备了众多连环画的构成要素。
十九世纪末,彩色印刷术的出现引发了出版业的一场革命。相应的,彩色漫画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并购了几家杂志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出版公司(简称”AP〃),先后出版了《小精灵》、《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丛林狂欢》等漫画刊物。另一位出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乐趣无穷》(1906)、《漫画天地》(1909)、《精思妙语》(1910)和《火花》(1918)等杂志。其它如”特莱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烟火》和皮尔逊出版的《大汇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画的出版与发行。这一时期,英国漫画期刊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刊物的读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渐转向儿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这个趋势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跃成为孩子们钟爱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韦尔还创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马**》等少女漫画作品。
与政治卡通和漫画相比,动画片的发展历程似乎更富有传奇色彩。如前所述,动画艺术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动画和**的”史前阶段〃,两者却是合而为一的。直到摄影术发明之后,**和动画才开始分道扬镳。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最先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机〃,并放映了《火车进站》、《海水苑》等影片。现代**就此诞生。而第一部动画**却是在十年后才得以问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动画片高昂的制作成本。时至今日,动画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产品。
1906年,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布雷克顿(JStuart Blackton)制作了《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此后,来自法国的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进一步发展了动画片的拍摄技巧,并且先后制作了250余部动画短片。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利用遮幕摄影的方法,将动画和真人表现结合起来的先驱者。正是因为科尔对于动画片发展的杰出贡献,他也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另一位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他出生在美国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经靠给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为生,后来成为了报社记者和漫画专栏画家。1914年,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憨态可掬的恐龙葛蒂,更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卡通明星。继《恐龙葛蒂》之后,麦凯又制作了《露斯坦尼亚号之沉没》。这是第一部以动画方式制作的纪录片。
温瑟-麦凯的成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以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修养和积累,开创了一种重视角色的塑造、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动画创作模式。在麦凯之后,美国的动画家们开始走上了一条与他们的欧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属于新大陆的卡通时代就要到来了。
黄金时代的卡通帝国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卡通艺术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领先是全方位的。
早在1840年,波士顿的DC约翰斯顿公司就发行了名为《克赖斯帕》的单页画报,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卡通作品了。此后,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涌入,原本流行于欧洲的卡通艺术也开始登陆美国。
1880年,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在他的《纽约世界》报上增设星期日特刊,并在其中增加了卡通专栏。此后不久,另一位报业巨头赫斯特也开始在自己旗下的《纽约杂志》和《美国幽默大师》等刊物上定期发表卡通作品。这意味着卡通作品在增加报刊发行量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上述两大报系的强力介入,无疑是给还处在幼年期的美国卡通注射了一针助长剂,自此美国卡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
1895年,著名漫画家奥特考特(RFOutcault)创作的系列漫画《黄孩子》(Yellow Kid)开始在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New York World)上发表。但不久之后,奥特考特带着”黄孩子〃一起跳槽到了赫斯特旗下的《纽约杂志》(New York Journal)。《黄孩子》系列最初的名称是”Hogan’s Alley〃,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纪在六、七岁,身着脏睡衣大脑袋,名叫”Mickey Dugan〃的小孩儿。其实,这件睡衣在开始的时候是蓝色的。到了1896年,由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轻易的将纸染成**,Dugan也就此换上了黄衣。后来,奥特考特又在漫画里加上故事主人公的对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故事主题。这也使得《黄孩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连环画。由于”黄孩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精明的商人们便以这个形象为基础,开发了大量有关”黄孩子〃的周边产品,其中包括玩具、塑像、广告招贴等。尽管”黄孩子〃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是在它首次面世后的第七年,即1902年,《黄孩子》系列终于出版了单行本。应该指出的是,《黄孩子》的成功不但促进了美国卡通漫画的发展,而且为漫画作品的商业运作提供了经典范式。
在整个二十世纪初, 卡通漫画始终在寻找与美国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令人难忘的卡通形象。不过,直到三十年代初,美国卡通漫画的黄金时代才真的来临。
对于”黄金时代〃,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描述: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就是超级英雄在廉价画报上横行的时代。众所周知的,诸如超人(SUPER MAN)、蝙蝠侠(BATMAN)、闪电侠(FLASH)、潜水侠(AQUA MAN)等众多的超级英雄形象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超级英雄的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健美运动员般的身材,常人无法具备的超能力,不断打倒邪恶又强悍的敌人,拯救世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续影响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侠了。
《超人》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氪星球、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克拉克。在他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便乘坐太空船从氪星来到地球,并被善良的肯特夫妇收养。长大后,他开始发现自己拥有地球人不具备的超能力。为了掩饰身份,克拉克从偏僻的小镇来到了大都市,并在《星球日报》担任编辑,从而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记者露易斯。从此以后,每当城市的安全和秩序受到恶势力的威胁时,总会有一个披着斗篷、身着紧身衣的飞天英雄及时显身,拯救那些陷入危机中的人们。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超人的主要任务都是英雄救美。
《超人》系列最先在《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第一期上发表,并迅速风靡全美。1939年1月16日,《超人》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到1941年,已经有超过三百种报纸每日连载《超人》漫画。而以”超人〃为主题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更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超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几乎是在超人取得成功的同时,”黄金时代〃的另一位超级英雄蝙蝠侠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蝙蝠侠原名叫做昆布西,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富豪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被歹徒所杀,因而变成孤儿,由管家抚养长大。长大后,他发誓为铲除罪恶而战。于是,他便成为了身着蝙蝠装的蒙面豪侠。除暴安良,制裁法律的漏网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蝙蝠侠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的第二十七期上。与超人相比,蝙蝠侠是一个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蝙蝠侠用于对抗邪恶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样的科技发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辆万能蝙蝠车。
在黄金时代的众多超级英雄中,神奇女侠(WONDER WOMAN)可以说是一个”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打破了此前男性对于超级英雄形象的垄断,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出现彻底重构卡通世界中两性秩序,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英雄们的附庸,而真正成为主宰故事的主角。因此,当”神奇女侠〃系列于1941年底在《全明星漫画》(ALL STAR COMICS)上推出后不久,便受到了众多女性读者的热烈欢迎。
漫画英雄的出现绝非偶然。事实上,它是漫画艺术与美国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个人主义〃。这是一种以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为要旨的文化。出于这种文化背景,特别是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次大战给美国社会带来剧烈冲击的情况下,人们欣赏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级英雄,将他们看作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这样的人物,于是人们便转而在杜撰的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社会经济不但没有被战争拖垮,反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由于战争而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了当时美国文化的主流。于是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们也纷纷投入了保卫国家、反对纳粹的战斗中。”黄金时代〃也迈向了巅峰。
随着卡通漫画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趋增强,美国漫画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出现了教育漫画、科学漫画、西部漫画等新题材。与此同时,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炒作,使得美国漫画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画出版物甚至赫然标明”儿童不宜〃。由此,漫画业成为公众和舆论抨击的焦点,并最终导致了”黄金时代〃的没落。
1945年春,弗雷德里克-魏斯曼博士的《引诱无辜》一书出版。魏斯曼博士是一位在当时的社会上相当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界的知名人士。他始终坚信”充斥着暴力和阴暗内容的漫画,是助长青少年犯罪和社会混乱的根源〃。虽然事后的调查表明,魏斯曼博士的绝大部分论断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但这本书的出版恰恰迎合了当时主流舆论对漫画业的广泛批评,因此立即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一时间,漫画成为了超级禁书,人们时常用谈论毒品的口吻来谈论漫画。
1954年4月,美国联邦参议院青少年犯罪调查委员会针对漫画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举行公开听证会,魏斯曼博士以证人的身份出席。他声称:漫画是玷污儿童纯真,引发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相对于漫画而言希特勒只是小儿科。”孩子们往往从四岁开始,就遭受到漫画的毒害。〃他甚至要求马上禁止漫画的出售。
虽然,这次听证会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参议院最终还是要求颁发一个检查标准,杜绝漫画中一切可能毒害青少年和败坏道德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在舆论上宣判了”黄金时代〃的死刑。在参议院听证会后不久,漫画出版商们在1954年10月26日成立了”美国国内漫画杂志联合会〃,并制定了”联合会内部检查标准〃,还要求在此后出版的漫画封面上明确标明限制等级。
这无疑是一个对美国漫画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由于这个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标准,此前畅销的恐怖、警匪类漫画几乎绝迹;西部漫画中的牛仔们也不得不大幅收敛,肉搏和枪战的场面明显减少;甚至于搞笑动物漫画里的”暴力〃举动也变得畏首畏尾。许多出版社和漫画刊物因为发行量的急剧下跌而破产,大多数职业漫画家迫于生计压力也不得不转行。当然,像《美国上尉》的作者乔-西蒙这类少女漫画作家,也因为超级英雄的缺席而一度走红。不过,从整体上看,美国漫画业还是因此而元气大伤,虽然日后有所恢复,但终究还是没能重振昔日雄风。
与美国漫画业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相比,同时期的美国动画业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而要回顾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到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迪斯尼公司。
事实上,在沃尔特-迪斯尼之前,美国已经拥有了不少杰出的动画家,但是作为后来者的沃尔特却是真正促使美国动画业走向飞跃的人。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沃尔特-迪斯尼是动画史上的第一位大师〃。
1923年,年仅22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告别了故乡堪萨斯,动身前往好莱坞寻求发展。那时的好莱坞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而此时的**仍处在默片阶段,至于动画片也只不过是摆在**开演前的助兴节目而已。在那里,他白手起家,以仅有的3200美元注册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在沃尔特来到好莱坞的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作品——由真人和动画人物合演的无声动画片《爱丽丝在卡通国》。
在好莱坞的最初几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渐渐的站稳了脚跟,但是在1927年沃尔特遭受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年,他创作的第一个广受欢迎的卡通人物”幸运兔奥斯华〃被发行公司用欺骗的手段夺走,公司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恼火而无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乡堪萨斯的列车。然而,正是在这次返乡的旅途中,沃尔特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后来,沃尔特的夫人给这个崭新的卡通形象取了个响亮的名字”Mickey Mouse〃!这就是日后享誉世界,为各个国家的儿童所喜爱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现,固然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伙伴们成为人见人爱的超级明星,迪斯尼公司还必须有新颖的制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视剧情的设计和不断创新。
在迪斯尼之前,动画片作为普通**放映前的垫场节目,往往只看重视觉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节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制作的初期就对作品的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让短短七八分钟的小片子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制作精良的画面,迪斯尼的动画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
除了先进的创作理念,对创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张王牌。2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默片时代,有声**的出现引发了整个**业的革命。沃尔特敏锐的察觉到了变革的来临,开始尝试制作有声动画片。1928年11月18日,作为**史上的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在纽约市的殖民大戏院隆重首映,并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除了预料之中的轰动之外,它也为迪斯尼赢得了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五年后,即1937年,迪斯尼耗费数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动画卡通剧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因为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使得迪斯尼的制作计划开始向长片倾斜。紧接着,在1940年里,迪斯尼公司连续推出了《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两部动画长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视为现代动画片的经典之作,推出伊始便获得了广泛赞誉。在不断推出新作的同时,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阵容也不断扩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鲁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鸭(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陆续出现在了迪斯尼的动画片中。伴随着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终于在40年代初确立了它在卡通帝国中的霸主地位。
对于整个美国动画业而言,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由于动画市场的扩展,许多新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动画业的中心了。凡-伯伦制片厂(Van Beuren Studio)就是这些新动画公司中的一员,在他的旗下同样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动画家。在30年代后期,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动画片《汤姆猫和杰瑞老鼠》(Tom and Jerry),并获得成功。另一家有影响的动画制作机构是华纳制片公司在1934年创立的动画部,主要作品包括:《猪豆子》(Porky and Beans)、《达菲鸭》(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动画片。与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样,它们也都是尽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辉煌的成功里,危机也在悄然孕育着。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艺术和创造为信条网罗了大批一流的动画人才。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迪斯尼的艺术风格也逐渐趋于固定,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了节目制作的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员工越来越感到,公司的繁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收入增长,不满情绪开始在迪斯尼的内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属下的动画家们开始筹备成立工会,希望以此来与公司高层对抗,争取提高报酬。可是,高层的态度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更为强硬,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最终,许多公司的业务骨干负气出走,并合伙成立了”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简称UPA)。
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个时代无可辩驳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娱乐王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证明了沃尔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时代的。
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美国的漫画业还是动画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卡通产品,美国的娱乐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实现了卡通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美式卡通〃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成为了一股不容小视的文化力量。
新浪潮的勃兴在二战前后,虽然欧美卡通产品依然占据着世界卡通市场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变革,卡通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可否认的是,一股卡通业的新浪潮正在兴起,并将席卷全世界。
就在美国卡通走上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欧洲的漫画家和动画家们似乎依然在坚守着他们固有的艺术理念。但即使如此,这一时期的欧洲卡通也绝不乏经典之作。
在德国,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卜劳恩的原名叫做埃里西-奥塞尔,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一个偏僻小镇。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的缘故,埃里西的父亲携全家移居到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而埃里西之所以会用”卜劳恩〃作为自己的笔名,也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怀念。在1921年到1933年期间,埃里西以画家的身份发表了大量的卡通画,还为他的挚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插图。然而,随着纳粹党的上台,德国的社会政治气候迅速右转。因为不满纳粹党的倒行逆施,埃里西创作了一些以纳粹党为讽刺对象的漫画作品,结果招来了纳粹头子约瑟-戈培等人的忌恨。埃里西的漫画作品一度被查禁。
后来,因为当时的《柏林画报》需要一位能够画连载漫画的画家,负责此事的著名作家、出版家和编辑库尔特-库森贝格博士便找到了埃里西-奥塞尔,希望能够由他来承担这项工作。最终,由于《柏林画报》的积极周旋,纳粹当局解除了对埃里西的禁令,但却附加了一系列苛刻的审查条件,并且绝对禁止他的作品中出现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内容。
尽管如此,埃里西还是在1934年到1937年期间先后完成了200多套作品,这也就是著名的《父与子》系列漫画。在法西斯横行的岁月里,这套漫画作品宛如人性的绿洲,成为德国人民面对残酷现实生活时最好的心灵慰籍,因而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其声望很快就跨出了国界。
1929年,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开始创作《丁丁历险记》系列。从那时起直到1983年3月埃尔热逝世为止,《丁丁历险记》先后完成了二十余卷。1986年,作为埃尔热生前未能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丁丁和阿尔法艺术》出版,丁丁系列就此完结。评论界普遍认为,丁丁系列的成功应该归结为作者对于将故事主线和真实背景有机结合的充分重视,因此埃尔热也被称为是”漫画新闻记者〃。不管怎样,由于融合了纪实风格和幽默风趣的创作元素,丁丁系列成为了漫画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埃尔热也因此而步入了漫画大师的行列。
就在美国的动画家们尽情享受”黄金时代〃的时候,欧洲的动画家们却依然执著于试验与艺术化的道路。这从两者对于同步声音技术的运用上就可见一斑。在美国,人物声音主要用来展现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效果却被用来作为实验的”素材〃。事实上,欧洲的动画家几乎将动画片中的画面和音效之间的配合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片的表现手法,对动画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动画片毕竟是一种需要高投入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就很难作大作强。随着美国动画片的大举进入,欧洲本土的实验动画也逐渐的凋敝了下去。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欧洲动画业一次”中兴〃的机会。由于大战的影响,原本连成一片的世界卡通市场被分割成了若干块,客观上刺激了各国卡通业的独立发展。同时,因为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和宣传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始出现了以政府投资来扶植本国动画业发展的局面。
在战时的英国,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契乐〃动画公司受英国当局的委托,前后共制作了七十多部支援战争的动画宣传短片。这些短片在英国各地的影院和剧场里放映,对鼓舞英国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的”战争动画〃,也曾经出现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参战国家里。战后,虽然不必再将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的手段,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因而受到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广泛重视。动画片作为一种媒介被运用在公众关系、企业广告、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竞选等方方面面。这使得欧洲的动画业找到了新的支点。
与西欧国家相比,东欧和前苏联的动画业稍显滞后,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亚历山大-巴斯克金、布拉姆帕格姊妹等都是前苏联动画界的杰出代表。其中,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国烽火》(Chinese on Fire),更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虽然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俄国的动画片过于刻板,但是从总体上看,前苏联的动画家还是从本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发掘了大量优秀的素材,拍摄出了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
让我们再回到美国。在”黄金时代〃末期出现的多元化的风格被新一代的美国漫画家所继承,从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漫画作品。
1950年10月2日,美国著名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z)开始发表他的《花生》系列漫画(PEANUTS)。在那以后的五十年里,花生系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先后被翻译成21种语言,在75个国家的2600余家报纸上刊登过。漫画的主角小狗”史努比〃更是成为了号称拥有”全球三亿五千万忠实读者〃的超级漫画明星。《花生》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漫画业中新势力的崛起。类似的成功范例还包括吉姆-戴维斯和他的《加菲猫》系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斯曼事件〃的影响逐渐淡化,超级英雄的故事也开始回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1956年,在《秀场》杂志的第四期上,新一代”闪电侠〃正是登场,从而标志着超级英雄的复归。自此之后,”黄金时代〃的英雄们大都重出江湖,而新一代超级英雄更是不断涌现,这其中包括在1962年登场的”蜘蛛人〃(SPIDER MAN)、1974年首次亮相的”狼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