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代“蟠溪”位置假说

如皋古代“蟠溪”位置假说,第1张

明陆君弼《扬州府志》:“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开河通道运盐,此运盐河之始也。”《嘉靖惟扬志》:“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此运盐河之始。”

此“如皋蟠溪”位置何在?鄙人现提出一种假说,其所据可能远趣于其他说法。

1、“搬经”或为“蟠津”

大如皋(即包括海安、如东)这片土地上,有“溪”之地名者,本人所知有古溪、营溪等,且此两处位置靠近。其中“古溪”今虽不属如皋,然镇本身紧贴如皋夏堡,于古而言不能算是两地。且“古溪”带“古”字,在国内是很少见的,必是年代久远之意。

“蟠溪”之“蟠”,如皋及附近地名不见。但是,就在上面地名带“溪”字的地方旁边,有一古镇曰“搬经”。说起这个地名来历,其说法竟然与唐僧取经有关,鄙人一直大不为然。因为这个说法大家都知道,就不重复述说。

实际上“搬经”这个地名的本地发音,根本不是“搬经”,而是“伴今(经)”。所以过去也经常写作“伴今(经)”。当然如皋话没有前鼻音、后鼻音之分,“经”“今”是无所谓的,但是“搬”这个音根本不对。

我们看,如皋话“伴”这个音(拼音字母无法注出),不就是“蟠”吗?“伴今”,是不是“蟠津”之音?“蟠津”,即“蟠溪之津口”之义。

也就是说,“蟠溪”,是不是就是在今搬经、古溪、营溪这一带?这只是假说。为什么这一带地名多“溪”,除了可能有独立并行之溪,或一溪经不同地方而有异名,也可能有“蟠溪”的支流。“蟠溪”之流大,就有支流。又,这一带的古人喜欢给溪水命名。

顺带说一下,“溪”的如皋发音是“qi”。再比如,“奚”这个姓,如皋话音也是“qi”,第二声。

鄙人这个假说,当会引起不少如皋人的怀疑乃至反感,因为把“蟠溪”的位置由如城东边的“汤家湾”等地移到了如城西边四十里左右光景,殊难接受。其实此说只是鄙人个人的一个猜测。

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看今天的地形,连民国时都不知什么样了,何况两千多年前。一事经几人转述,可能立马面目全非,仅是变形所致。各种“民间传说”,不知有几多可靠?甚至有完全杜撰的可能。

2、蟠溪或即焦港河

原搬经镇所在地的东侧有一条大河经过,即焦港河。焦港河边有如皋历史上有名的卢港市,紧邻卢港现有焦港村。怎么会叫“焦港”?会不会因煮盐而烧焦了土地?似乎只能有这种解释。会不会是在这里对盐进行再加工?因为海边晒的盐含泥沙较多,故周边各处的盐集中运到此河边,此处成为海盐的加工运输中心要地。同时,可能要从西方腹地运柴草过来烧火,当地的柴草肯定不够。

我不知道焦港河的历史,会不会是比如皋到海安的这段通扬运河更早的运盐河,后来因如皋到海安的这段通扬运河的开通而废弃?它会不会就是古“蟠溪”?

搬经镇原夏堡乡东南现有一村叫沙滩村,人们口传之名为“沙岭(儿)”,是不是曾经也在海边上?或许那个时候现如城及四周还没有成陆,蟠溪非常近于东海。故蟠溪可能为非常古老之名,还要远古于贾大夫时期。若此,如皋有信息存留的历史可能要再上推至少千年。

若蟠溪即古焦港河,为什么不再叫“蟠溪”了呢?因为“焦港”二字已赋予了新的意义,故叫焦港。又,因蟠溪水大而不再称溪,而称河,曰焦港河。

民国《如皋县志》载:“海安向南有焦港,清乾隆五十三年浚通。”此据清乾隆《如皋县志》。

解放后,1955年,如皋县启动整治焦港流域工程,先后分三期疏浚。1973年冬,再度疏浚焦港,其中从焦港闸至海安县境,拓宽浚深,裁弯取直。古焦港河非如今之直也。

3、小溪河或为邗沟东延

有人会说,运盐河不是到东陈吗,怎么会才到搬经?

是啊,如皋境内有一条很重要的古河,他本来也是有“溪”字之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小溪河,过去人们都叫这个名,只是如今的地图上叫如泰运河。

这条河就是从搬经直通东陈的。这么直,难道不是一条古运河?若是自然形成的溪流,如龙游河一般,会是这么笔直而长吗?它会不会是邗沟之后从蟠溪向东延伸开挖的呢?

既有“‘小’溪河”,何为“‘大’溪河”?想必即古留名之“蟠溪”也。反之,因有蟠溪,而有“小溪”之名。皆为运盐之河。

作为本文的结束,鄙人想说明一下。他人对待本假说只需存疑,不必争论,即“存而不论”,亦即不影响目前如皋有关规划。倘若碰到可靠历史资料能否定或肯定之再论,以作澄清。若有论证之特别兴趣者,互相但作以文会友而已。

18:04 2020-10-02

您想问的是东如高速何时开工吧,2023年1月1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东如高速是指江苏盐城东台至江苏南通如皋之间的高速,该高速修建因受疫情影响将原定为2022年11月9日的开工时间推迟为2023年1月1日,届时会开展开工仪式。

三国军事家吕岱

吕岱(公元160-256年),字定公,东汉海陵如皋人,三国时是吴国一位开疆拓土的高寿名将。

北宋教育学家胡瑗

胡安定(993—1059),又名胡瑗,字翼之,如皋人。

明末文学家冒辟疆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常惺法师

俗家姓朱,法名寂祥,字常惺,嗣法于泰县光孝寺安培和尚,法脉名优祥,自署雉水沙门。江苏省如皋县人

美国神探李昌钰

李昌钰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县。李昌钰现在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的名誉主席(Chief Emeritus for Scientific Services),并且是纽黑文大学法医学的全职教授。他还协助该大学设立了“李昌钰法医学研究所”。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康涅狄格州公共安全委员、康涅狄格州法医实验室主任和1979年至2000年的首席犯罪学专家。他鉴识过几个重大的案件,如JonBenét Ramsey命案、OJ·辛普森杀妻案、Laci Peterson谋杀案。以及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的鉴识工作等。

运动员周玲美

周玲美(1968—)女,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著名自行车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自行车比赛中,以1分12秒899的优异成绩,打破了由苏联运动员萨鲁米叶保持6年之久的女子1000米计时赛1分14秒249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自行车运动史上首次进入世界纪录。

著名作家朱千华

朱千华,男,汉族。1965年4月27日出生于江苏如皋搬经镇。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职业作家。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代表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朱千华的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与力度,并与现代文明相抗衡。2006年,其散文名篇《那些销魂荡魄的声音》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著名作家黄蓓佳

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出生。江苏如皋人。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分配至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副主席。长篇小说《何处归程》《午夜鸡尾酒》《夜夜狂欢》《世纪恋情》《派克式左轮》《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等。

如皋农村商业银行现有营业网点57家,其中营业部1个,一级支行48个,二级支行8个,自助设备63台,其中:自动取款机52台,存取款一体机11台。

一级支行:支行名称 地址

如 城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海阳路282号

城 东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仙鹤社区3组

开发区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太平村7组

中山路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中山路经联广场

大 明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贺洋村

兴 隆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福寿西路158号

软件园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宏坝村四组

雪 岸支行 如皋市雪岸镇雪岸居委会7组

南 凌支行 如皋市雪岸镇南凌居委会6组

东 陈支行 如皋市东陈镇贾公路1号

丁 北支行 如皋市东陈镇杨庄居委会尚书路108号

丁 堰支行 如皋市丁堰镇团结北路1号

丁 东支行 如皋市丁堰镇丁新东路428号

林 梓支行 如皋市林梓镇高阳中路129号

奚 斜支行 如皋市林梓镇斜庄村4组

白 蒲支行 如皋市白蒲镇市河路碧霞苑22号

勇 敢支行 如皋市白蒲镇康庄村11组

新 姚支行 如皋市白蒲镇钱园村23组

郭 园支行 如皋市郭园镇郭园居委会40组

石 庄支行 如皋市石庄镇西板桥南路1号

石 北支行 如皋市石庄镇张扬园村18组

长 江支行 如皋市长江镇迎宾路24号

江 防支行 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居委会1组

如皋港支行 如皋市长江镇长青沙长新街路北15号

江 安支行 如皋市江安镇迎春路69号

葛 市支行 如皋市江安镇宁通居委会5组

黄 市支行 如皋市江安镇中心村13组

胜 利支行 如皋市高明镇胜利居委会12组

高 明支行 如皋市高明镇中心社区15组

下 原支行 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居委会4组迎驾花苑

长 庄支行 如皋市吴窑镇四房村3组

龙 舌支行 如皋市九华镇郑甸村

九 华支行 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居委会23组

花 园支行 如皋市下原镇沈阳居委会8组

吴 窑支行 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居委会3组

磨 头支行 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居委会五组

场 北支行 如皋市磨头镇新港村4组

桃 园支行 如皋市桃园镇夏庄村9组

马 塘支行 如皋市桃园镇新华村20组

常 青支行 如皋市常青镇叶庄居委会8组

高 井支行 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14组

搬 经支行 如皋市搬经镇人民路8号

加 力支行 如皋市搬经镇加力村1组

夏 堡支行 如皋市搬经镇兴夏村1组

袁 桥支行 如皋市袁桥镇袁桥村二组

何 庄支行 如皋市袁桥镇何庄村1组

柴 湾支行 如皋市柴湾镇大昌路44号

戴 庄支行 如皋市柴湾镇双龙村10组

二级支行:支行名称 地址

丁 西支行 如皋市丁堰镇丁新西路72号

城 西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中山西路129号

城 南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福寿路

张 黄支行 如皋市石庄镇张黄港居委会9组

车马湖支行 如皋市郭园镇车马湖居委会3组

李 桥支行 如皋市下原镇白李村19组

柴 东支行 如皋市柴湾镇柴湾居委会24组

环 北支行 如皋市如城镇海阳北路88号

搬经镇向北大约五里,有个地方叫东湖。相传唐朝的时候,那里有座古庙,庙里收藏了很多经书,还藏有一块刻着经文的石碑。这块石碑是建庙时从湖底挖出来的,因为它太古老了,所以上面的经文谁也不认得,人家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经”。

这个庙里虽然藏着许多经书,而且还有部“天经”,但由于地处偏僻,因而庙里的香火老不旺盛,当家和尚很发愁。他想:经书本是给人看的,放在这里没人看,年年搬出来曝伏,总不是办法,不如把这些经书移到水陆交通便利的鲍塔庙去。他和鲍塔庙的住持一商量,人家答应了。两庙一合,鲍塔庙里的香火就更加旺盛了,各地有道行的高僧不断在这里披览经书,只是对那部“天经”,看的人个个摇头,都说认不了上面的经文。

鲍塔庙里藏有一部“天经”,这部“天经”是天上掉下来落在湖底,又从湖底下挖出来,上面的文字竟无人识得。这件事通过云游挂单的僧人传开了,越传越远。后来一直传到唐皇李世民的耳朵里去。李世民是个信佛的皇帝,他还派玄奘法师到西天去取过经呢!一听如皋这里竟挖出了部“天经”,马上就派了个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高僧到如皋鲍塔庙取经。鲍塔庙听说皇上派人来搬“天经”,自然没得话说,于是择定黄道吉日,准备隆重“欢送”高僧取经回京。

搬经这天,非常热闹,众和尚列队焚香合掌奉送,官府里县官亲自出马,派了官兵前来护卫,四乡百姓看热潮的更是人山人海。“天经”缠上了红色彩带,由六个小伙子用木扛着从鲍塔庙出发,准备送到车马湖一带上江船,然后再转运到京城里去。

六个小伙子抬着“天经”,跑呀跑,超初还不觉得吃力,哪知越走越重,越走越沉,等向东跑了十多里路,就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了。骑在马上的高僧见小伙子们实在抬不动,出自佛家的慈悲,就叫他们放下歇歇劲。护送的县官为了讨好皇上派来搬经的高僧,立即吩咐找来六个壮汉帮着加力抬。这样,六个人一边,十二个人合抬着这块石碑,才把这块“天经”抬着继续向前走。当他们再跑下来五六里路时,看到路边住着几户人家,在马上与县官并辔前行的高僧便问:“这是何庄?”县官怎会知道这是何庄?但为了讨好高僧,便也提高嗓门,作威作福地问旁边的差役:“这是何庄?”这个差役看不惯县官那付奴颜媚骨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接口打趣说:“何庄本是何庄。”县官听了,似有所领悟,又对高僧说:“喔,这便是何庄。”说着,他们又继续前进。

“天经”后来终于被运上了船,扬帆驶去。至于上面究竟刻着什么经文,到底也没认出来。后来究竟搬到哪里去了,也没人知道。然而,从此如皋就有了搬经、加力、何庄这些地名了。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夏时行,家住如皋搬经镇夏岱。同代人评价他“铁划银钩,中锋直追颜柳,真草篆隶俱精”。如皋泰山上有块匾,上书“碧霞高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夏时行手抄的《金刚经》,字字恭楷,如同习字贴一般,成为定慧寺稀有的珍藏之一。他在书法落款上别具一格,将“夏时行”三字用草书一笔连贯下去,看来仿佛“一日何时了”五个字的狂草,时人引为趣谈。

传说,南京整修水西门时,官府请他去题字。夏时行反复试笔,琢磨多时,这才正式铺纸挥毫。只见他笔酣墨畅,腕走龙蛇,笔笔都有千钧重。当最后写到“门”字的一钩时,他的臂力已经用尽,眼看就要出败笔了,但他情急智生,抬起右脚朝腕上一踢,终于把一钩送上去了。这一脚更踢出了雄浑气魄。后来,日本书法界知此佳话,也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并赞赏有加哩。

2007年7月6日《凤凰资讯报·如皋新生活》C3版,刘聪泉同志的文章,文云:“明代状元、尚书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原籍如皋,后迁昆山,再迁吴县”。2006年2月24日,《江海晚报》B5版刊登了沈恒希、仲彩燕的文章:《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文曰:“笔者查阅《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发现如皋历史上还有一位未能载入地方志的状元,即朱希周。”为了弄清朱希周是不是如皋人,笔者反复查阅了《如皋范湖州朱氏族谱》(以下简称《谱》)、《明史·朱希周传》(以下简称《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如皋县志》、昆山网站等有关朱希周的所有资料。原来,在《谱》的“世表述”、“世录述”、“迁居地址表”上确有三处关于朱希周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的内容大部分与《传》和昆山网站上的资料不一致,在《如皋县志》上也根本找不到有关朱希周的只言片语。

&n

bsp; 首先,《谱》与《传》不一致。《谱》载: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累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靖,寿六十有二。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父肇,字光启,号进十五,貌魁伟,性豪迈,明生员,成化二年(1466)饥,赈谷300石,议叙授七品职。《传》载:朱希周,字懋忠,昆山人,徙吴县。高祖吉,户部给事中。父文云,按察副使,希周举弘治九年(1496)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性恭谨,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赠太子少保,避讳"文",谥恭靖。剖析《谱》与《传》有七处不一致:一是《谱》说朱希周“原名璞”,而《传》无此原名。二是朱希周的字,《谱》说“懋中”;《传》说“懋忠”,“中”与“忠”不一致。三是朱希周的享年,《谱》说“寿六十有二”;《传》说“卒年八十有四”相差22岁。四是《谱》说:“赠太子太保”;《传》说:“赠太子少保”,“太”与“少”不一致。五是朱希周高祖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秀才);《传》说:高祖吉,户部给事中(从五品官)。六是朱希周父亲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父肇,字光启,明生员(秀才)、议叙授七品职;《传》说:父文云,按察副使(正四品官)。七是《谱》说:“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也不对,明代昆山县隶属苏州府而不是常州府。

其次,《朱氏族谱》有关朱希周的祖籍、祖茔记载与昆山网站资料不一致。《谱》云:如皋范湖洲朱氏,原籍安徽婺源县。宋高宗(1127--1162)时,朱宝明从安徽迁徙泰兴城南朱家巷,是为泰兴朱氏一世始祖。至元代,六世朱尚四从泰兴迁徙如皋芹湖(今如皋市搬经镇芹界村)。元末,七世朱端五,自芹湖迁徙如皋范湖洲(今如皋市郭元镇范刘村),明代,十一世朱肇从范湖洲迁徙到如皋朱盘庄(今如皋市袁桥镇陆姚村)。七世至十世朱氏的祖茔均在如皋范湖洲,十一世朱肇,安葬在朱盘庄。昆山网站登录的资料云:朱希周,祖籍在河南商丘,后迁昆山,再迁吴县(今苏州吴中区)。晚年,结庐祖茔侧(吴县阳山),以文史自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病逝于寓舍,墓葬在吴县横泾宝华山(今属苏州吴中区)。

两种说法,谁更有可信度?笔者以为,应从昆山网站资料说,即朱希周的祖籍是河南商丘,而不是如皋;其祖茔在吴县阳山,也不在如皋。

再次,《朱氏族谱·世表述》有关朱希周兄弟四人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谱》载,朱希周兄弟四人,老大朱琥,字宗本,配冯氏,葬光启公(父亲肇)昭;子钦,字世忠,配阮氏。老二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老三珀,字宗朝,配王氏,葬光启公穆;子乔,字世通,配缪氏。老四璁,字宗碧,配夏氏,葬光启公昭二;子磐,字世坚,号西庄,配何氏,具享高年,家素丰。这里有两点值得推敲,一是朱琥、朱珀、朱璁三人均是宗字排行,唯独朱希周的字是“懋”,这不符合古代亲兄弟之间取字的习俗。二是其他兄弟三人均有配偶姓氏、安葬地点及其儿子的名字、配偶姓氏记载,而对大名鼎鼎、族人倍感荣耀的状元朱希周,却既无配偶及安葬茔地的记载,又无儿子名字及配偶的记载。

此外,还有两则费解之谜令人困惑:

谜一,朱氏是如皋的一大望族,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就首创了《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至民国10年(1921)共修谱7次。首次创修族谱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有73年,距朱希周辞世仅仅12年,而且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又不久远。既然朱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新科状元,理应在族谱中大书特书,可是,首创的《朱氏族谱》却没有朱希周的记载。令人惊奇的是,直到朱希周辞世242年之后,即清嘉庆十六年(1811)五修族谱时,才将朱希周增补到《朱氏族谱》中,并请同里诸生(秀才)周步瀛补写了一篇《十二世懋中公寄籍昆山说》。此《说》既没有叙述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和原因,亦没有介绍朱希周的生平事迹。

谜二,如皋为吴中巨县,名人辈出。历任知县都非常重视《如皋县志》的纂修工作。据记载,明代如皋共出进士23人,其中有9人寄籍他乡(本省2人,外省7人),都一一收篇在《如皋县志·选举志》中。明嘉靖十五年(1536)二修县志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不过4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修县志时,距朱希周故去仅3年,况且如皋与昆山又同属南直隶省管辖,原籍如皋的朱希周考中状元,也是如皋人的一大幸事,理应在《如皋县志》中有详细记载,可是,为什么这两部县志及以后的所有县志,却偏偏没有朱希周的任何记载呢?

综上所述,言说朱希周出生在如皋,而后迁徙到昆山寄籍并考中状元的,仅是《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的独家之言,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找到任何一种史籍资料可以印证这种说法。据此,笔者拙见,在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之前,还不能认定明代状元朱希周是如皋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11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