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2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3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4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
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8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9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2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6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7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8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9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20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1 解控复收鞭,长津动细涟。空蹄沈绿玉,阔臆没连钱。
2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4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5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26 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尚未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
27 我喜欢凝视马的眼神,因为只有在最平静祥和的眼中才能读懂它的心灵,读懂它的思想。马的眼神像一潭深泉,透彻而又深不可测。我一直觉得马可能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一样,它是通人性的,懂感情的动物。
28 看啊,马儿正向我们奔来,奔起了力量,奔起了希望,奔起了对历史的怀念,奔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奔起了追求,奔起了坚持不懈。就让马的精神延续吧,去燃烧人们的热情与活力,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9 在草原上生活的马群,它们在物质上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满足,而精神,早已在它们不懈的劳动中体现出来了。它们豪壮,开放,有不顾一切的勇气,也有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便足以造就了它们自由而辉煌的一生。
30 我喜欢马,那是因为马儿拥有坚定顽强的品质,有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甘当坐骑的奉献精神,有敢爱敢恨的性格。它忠实于主人,忠实于朋友,更有敢于撂蹶子,勇于进取的精神。
31 天然野生的马与人类驯养的马有太多太多的不同,但我们只需知道的是,自然,往往是美好的:禁锢,常常是悲哀的。这两样东西究终有所不同,对于人类驯养的马来说,自由,永远只是一个幻想;而对于天然野马来说,能够在蓝天下自由的追求自已的所需,大概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吧。
32 马在战场又是那样的勇敢,在那广阔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从有退缩,万蹄齐发狼烟流滚滚。飞奔着、嘶叫着、毛发耸立,它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士。它在那广阔的尽情的驰骋!
33 马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忠厚老实。任人摆布,干尽了活,吃尽了苦。还被人打,可它没有半句怨言。
34 马以速度见长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等句都传神地展现了骏马疾驰的情形。至今,人们仍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的速度使人颠狂,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
35 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亲密关系,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佳称,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36 马身高25厘米,身长15厘米,身子又黑又亮。马昂首扬尾,高抬后蹄。它正奔跑在云彩上,我敢肯定,这马一定是千里马!马正视前方,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到达目的地。
37 马历来被人们所崇敬、所喜爱。画家画它,文人写它、伟人骑它、训马人训它,雕刻家雕它。与马相关的名作、故事、传说更是不计其数:徐悲鸿画马、九方皋相马、王亥训马,《昭陵六骏》、《八骏图》等。
38 马的形状长的美,但马走路的姿态更优美,你要是从后面看过去,那步姿简直就象T型舞台上时装模特儿在表演。特别是那敲击在水泥地上的脚步声,更让人神魂颠倒,联想翩翩,你听:“滴答、滴答、滴滴答答,”好美的一首乐曲呀。
39 马不是最完美的动物,但世界上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动物(我个人认为),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人类直至今日。团结友善、关心爱护、意志坚定、铁面无私、忠心耿耿、爱憎分明、纤细善良等等。良好的精神让人类的文明更上一层楼。它难道不是美好的动物吗?
40 这匹黑色的奔马是陶瓷做的,摸起来特别光滑,手指放在上面,像坐上滑滑梯似的,“哧溜”一声滑到底。马张着嘴,在呼唤,在嘶鸣,它在白云间欢腾,天地一切一览无余。
41 这匹灰马很高,马背就到我头高了,我在马倌的帮助下,骑上了这匹灰马。马倌说,右手抓紧扶手,左手拉紧缰绳,左拉左拐,右拉右拐,左右都拉就停止前进,踢马肚子马就会跑。
42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为我们描写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传神地展现了马的强劲豪迈,让人有一种马鸣风萧萧之感。
43 随着对马儿更多的了解,我知道了马的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马除了有有温顺的一面,也有叛逆的时刻,一但它对事物反感,它便会示威,甚至愤怒地后踢。还有马的身体器官中最灵敏的就是它的听觉和嗅觉,而这又是对它视觉不良的一种补偿。
44 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45 马,一种勤勤恳恳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像马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像马一样的默默无闻,忠厚善良的人。那样,祖国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
46 马,它的勤恳是出了名的。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歌吧:“白龙马,脖铃儿急,驮着唐三藏小跑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这首歌一开头就歌颂了默默无闻的马,可见马在人心中的地位高着呢!
47 马,睡觉的姿态与人不同,人是躺在床上,而马呢?与其说它是在睡觉,还不如说它是在“站觉。”因为马睡觉的时候也是站着睡的。家马的祖宗——也就是野马,以前生活在森林或者草原时,随时会遭到猛兽的袭击,所以它们就站着睡觉,以便听到动静十能够快速地逃跑,虽然现在家养的马没有猛兽来袭击,但是站着睡觉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马总是站着睡觉。
48 马,还有许多好的精神鼓励着人们,现代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马的: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快马加鞭……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马的重要性吗?
49 马,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它不象猫和狗,娇生惯养,它只要有一片青草地,就能解决食物问题了。
50 刹那间,“千里雪”平稳地腾到空中,简直像滑翔一般地飞过了深沟,轻轻地落在对岸,继续前奔。
51 这匹高头大马,浑身的每个部分都搭配得那么得当,每块肌肉都显示出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那么柔和,那么健美。
52 这匹枣红马,长长的鬃毛披散着,跑起来,四只蹄子像不沾地似的。
53 马,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它象征着威武,无畏的精神,但它却被人类所征服,默默付出,当主人需要它的时候,它慷慨以赴,为主人的成功兴奋鼓舞,却不问回报,当主人不满时,它便窥伺人的表情,它一切的行动都为主人的意愿。
1、马拉松属于有氧运动。
2、“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是就运动项目本身的性质而言。有氧运动属于耐久性运动项目,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它是指增强人体吸收、输送与使用氧气为目地的耐久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相等。其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易中断、持续时间长、易坚持,方便易行。这种运动包括:步行、跑步、骑车、游泳、马拉松跑、越野滑雪、打网球等。在健美训练中,韵律健美操、跑步机、登山机、划船器、滑雪机、拉力马等器械上的运动均为有氧代谢运动。
3、无氧运动属于力量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的氧气。它的特点是:运动强度较高、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等。这一运动包括:举重、力量举、短距离跑、游泳、田径项目中的投掷等等。另外,有的健美项目也属于无氧运动。
吕 霞1李慧国2
(1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河西学院 美术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 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唐代鞍马画大师韩干的《照夜白图》与元代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中,对马的形象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但在对马的神态、身姿的刻画及位置经营、笔墨运用和画面意境的追求上,都存有诸多内在的差异,体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 鞍马画;韩干;赵孟頫;独创性
在中国画中,马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画家们的青睐。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太多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关于马的形象的描绘,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画科——鞍马画,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及精神内涵。
一、鞍马画的历史沿革
很早之前,马就以视觉图像出现在中国造型艺术中。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开始,马就一直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新疆阿尔泰山岩画上的马科动物,贵州的“画马岩”等,内容极其丰富。在青铜器纹饰、墓室壁画及雕刻作品中也随处可见马的形象。到了汉代,以马为主题的石雕、玉雕、铜雕和画像砖非常流行,产生了许多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刻杰作,如西汉的白玉仙人奔马,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雕,东汉铜雕马踏飞燕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卷轴绘画中也开始大量出现马的形象,譬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等。至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和社会的风尚,“鞍马”题材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手称众,迎来了鞍马画科的极盛时代。初唐皇室贵族中便有许多画马高手,如汉王李原昌、江都王李绪等。时至盛唐,鞍马画的发展空前兴盛,出现了曹霸、韩干等一批专门擅画鞍马的名家。盛唐也是中国鞍马画史上的第一个顶峰时期,为此后鞍马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人画的马特点是骨肉匀称,笔力劲健,神完气足,具有清逸雅淡之韵味和儒雅高节的文人情调,这与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元代是鞍马画史上的又一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有赵孟頫,他强调观察马的生活,注重描绘马的神情,以书入画追求古意,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明代由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鞍马画衰微。直至清代,因统治者的尚武之风,鞍马画又重新开始成为皇帝喜爱的题材,名家辈出。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尤擅长画马,被皇帝所赏识。至近代,鞍马画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重,徐悲鸿等大批画家依然钟情于鞍马画创作,并给它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
二、韩干《照夜白图》与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概况
(一)韩干与《照夜白图》
韩干(706~783年前后),陕西西安人,中唐宫廷画家。韩干主要以皇室御厩的名马为描绘对象,其绘画多是描绘皇室贵胄的出行、游乐场面。其画马重视写生,手法侧重写实,注重理法,结构严谨。《宣和画谱》著录韩干52件作品全都是画马之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下文简称“《照图》”),纸本设色,纵308cm,横335cm。20世纪30年代,这幅国宝级的传世名作流出故宫,历经辗转,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构图较简单,构思精巧生动,图中所绘玄宗坐骑“照夜白”被系在一个木桩之上,昂首嘶鸣,双耳直立,双目圆睁,鼻孔张大,四蹄腾跃,似要脱缰而去。从马的形态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骏马,充满着力量与动感,好似遨游于浩渺的太空,使人不禁感叹其并不是一匹世俗之马,而是一匹神马。画面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方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平生真赏”朱印。
(二)赵孟頫与《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入元为忽必烈所重视,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幼年丧父,又非嫡出,坎坷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致使其从少年时期就缺乏一种强悍阳刚的气质。赵孟頫精通音律,善于鉴赏,书法绘画成就尤高,正、草、隶、篆、行各体俱冠绝古今。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等画作传世。
《秋郊饮马图》(下文简称“《秋图》”),绢本设色,纵 236cm,横 59cm,现藏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之一。整幅画面布局疏朗,采用俯视构图,图中牧马官驾数十匹骏马驰逐于苍劲傲岸的红枫和绿松之间。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观者倍感亲切。画中的马匹姿态各异,有的相互追逐,有的低头遐想,有的饮水吃草,有的回眸顾盼,神态生动,刻画细腻。中景露地不露天,人和马向左行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堤岸和溪水向左方延伸而去,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隐现出境外还有无限景物,呈现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画面右上方自书“秋郊饮马图”五字,左上方署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画上钤有“柯九思印”,以及清乾隆、宣统内府诸印,此卷后幅有柯九思、乾隆及汪由敦的题跋。
三、韩、赵二图中马的形象比较
(一)体貌形象之比较
据史料记载,《照图》中的“照夜白”来自宁远国,它是当时宁远国王向唐玄宗进献的两匹“胡种马”之一。唐玄宗为这两匹宝马分别取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所谓“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此马体型优美饱满,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称为“龙之友”和“龙之媒”。宋代司马光《天马歌》赞其英姿:“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秋图》中的马应为蒙古草原马。元代蒙古地区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马匹,还为全国各地的牧场提供种马和技术力量,促进了国内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p270)蒙古马体质粗糙结实,体格粗壮,头大,额宽平,眼眶突出,耳小直立,鼻梁平直,鼻孔大,背腰平直略长,腹大,蹄质坚硬,毛色复杂,以骝、青、黑、粟色毛居多。《秋图》所绘之马体貌特征恰与此相近,与“照夜白”形成鲜明反差。
“照夜白”是唐玄宗心爱的坐骑,诗人杜甫评价它“韩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照图》所绘仅一马,画中主角“照夜白”昂首嘶鸣,鬃毛飞扬、怒目圆睁,傲视天下群雄,飒爽英姿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秋图》所绘群马,姿态各异,气象万千。然而画中之马皆慵懒闲散,眼睛似张微闭,十分温顺,微微与画家赵孟頫的文人气质相暗合。
二图所绘之马,在体貌特征和精神形象方面存在如此差异,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照图》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的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同时也正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马在大唐王朝建功史上举足轻重,受尚武精神的影响,唐代早期的统治者多钟爱名马。据《文献通考》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到高宗麟德的 40年间,全国的马匹总数由不及万匹增至 70余万匹之多,并且王室非常重视对品种优良的“胡种马”的引进。毫不夸张地说,马是西域诸国与唐朝贸易与外交岁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照夜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行步,久而万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2](p188-189)唐玄宗钟爱驯良之马和笙歌太平的舞马,因此喜欢毛色华美,身高体肥的骏马,这是与时代审美特征相一致的。《宣和画谱》云:“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态浓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干不画瘦马同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鞍马题材尤为盛行,所以《照图》完全反映了时代精神与唐朝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秋图》创作于皇庆元年,宋元交替,江山移祚,对南方知识分子赵孟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因此,《秋图》中马的形象都不及“照夜白”肥硕健壮,且出现了羸马、年迈的老马,几乎一致低头作无精打采状,表情沮丧,精神气质较“照夜白”都逊色很多。这正是时代和环境在受汉族正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内心留下的深深烙印。
(二)表现技法之比较
《照图》采用三角形构图,构思精巧生动,用笔简练遒劲,仰视取景更突显了马的雄健英姿。线条强弱恰当,造型内收却张力十足,寓流动于整体的静穆之中。图中立有一黑白棱两面相间的木桩,与整体白色和局部渲染的骏马形成盘根错节、色彩变化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整个造型富有一种生命律动的节奏美感。《秋图》缜密重色,在布局上以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融合,加之景物处理灵活,使得画面显得开阔舒展,疏密有致,色彩鲜艳,表现的是一幅抒情画卷。清秋郊野,圄官着红色衣袍在青绿辽阔的草坪映衬下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
韩干以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唯在马首、马蹄等部位微加渲染,这种绘画方法起源于唐,被称为“白画”。对于马的口鼻、眼目、颈部、前胸、四蹄以及鬃毛部分,着重色敷染,作动态的细致描绘,表现出很强的体积感,注重突出骨肉停匀,毛色光泽的美感,使马的神骏体貌得以充分体现。“赵孟頫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中,惯作铁线篆书,所以腕力极佳,观其所作之马,线条绵劲挺拔如写篆字,古朴中透出典雅,稳健中显出刚强,令人称叹。”[3](p29)其绘画承袭了晋、唐、五代的画法,既有唐代线描的空灵明快,赋色的辉煌灿烂,也吸收了宋人笔墨的典丽文雅,从而形成了质朴混溶、简括蕴藉的风貌。人马线描工细劲健,树石、坡石行笔凝重浑厚,苍逸中带有雅逸;绿岸、红枫、红衣,设色浓丽中又显清丽。“马匹的轮廓线与色彩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做到了‘线不碍色、色不欺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3](p29)
韩干画马不仅追求外形与真实的马相似,而且运用勾勒和渲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感觉到一种挥洒自如,独来独往的气势,成功地刻画出了马健美的形象和奇特的神韵。《广川画跋》中记载:“世传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而赵孟頫的画面则设计成一个相对围合之境,看不到来处与去处,把理想寄予其中,并借这一自然画面,消解内心忧伤,以羸马、老马、瘦马来表现生活的艰苦,以骨头突显显示骨气。
唐人的精神基调是富足而自信的,骏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象上雄姿英发、气度非凡,精神气质上乐观向上、慷慨豪迈。马所具有的进取精神与唐代社会文化的辉煌气象相契合。唐中宗时期章怀太子墓壁画代表作品之一的《马球图》中,马的形象就以肥壮饱满为主。再如张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马的造型多以肌肉壮美为主,臀部呈蝶翅状,并且融入了汉马的造型元素。元代绘画注重意趣,以写意为主,追求用笔传神,甚至专门于笔墨上寻找情趣。“因此,元代作画,工整不如唐宋,但其笔墨则能以简逸之韵胜唐宋精工富丽之作,元画尚意,是绘画上的一个进步。”[4](p164)同时代任仁发《二马图》中的一匹瘦马骨骼清奇,筋骨毕现,垂头沉思,疲惫不堪,使人不禁联想起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笔下的“古道西风瘦马”。赵孟頫将马的健美与善于奔跑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元代草原民族粗放、率真之美,在粗狂中,又灌注着空灵、闲适的文人精神,可谓是形神兼备。
(三)艺术内含之比较
韩干在《照图》中以马喻皇帝。《易经》有“乾为马”之说,马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君王。韩干画马的主要目的是取悦皇帝。唐玄宗信奉道教,道教推崇自由逍遥,而皇帝身兼国家兴旺的重任,不能弃职去追求个人的自由。这种情况正如画中的照夜白被木桩和缰绳所缚,受到束缚和羁绊。唐玄宗看了此画后不禁产生共鸣,大为赞赏。赵孟頫则以马暗喻自己,年过半百,却不能一展才华。赵孟頫毕竟是宋宗室,因此在元朝为官时,不免受人讥讽议论,所以他的内心常常感到无限悲痛与苦闷。思想上矛盾重重,文人集团的舆论压力和精神歧视使他感到莫大的压抑和屈辱,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以马自喻,渴慕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四)创作理念之比较
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朝,韩干作为宫廷画家,自然要迎合君王的审美趋向。马在唐代代表着军功、贤才与忠臣。行天者莫如龙,行地者莫如马,龙是帝王的象征,龙马也就成为君臣之喻。唐代边境强敌虎视眈眈,面临突厥等马上民族的威胁,因此边事、马政非常重要。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累至,而唐代统治者又具有胡族血统,对于马有一种天生的热爱。马在平定天下时成为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在太平盛世则成为国家威仪和王权的象征,所以唐代的鞍马题材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打上了政教思想的烙印。因此,在韩干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自然而生的阳刚之美。赵孟頫个性谦卑内向,他的作品则多是表达一种文人情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使其作品有一种阴柔之美。他常常借助绘画来暗喻人生,所绘骏马皆被人役使。在他复杂的个性心理中,最突出的是富有阴柔特性的多愁善感和抑郁惆怅,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倾向,常常是“心郁结而不能舒”。在他描述的诗文中,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愁”“忧”“悲”“伤”“苦”“怜”等,充分展现了他萎靡悲观的心理特征。加之其特殊的官宦生活,处事隐晦柔顺,造成了他多疑、警觉和敏感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性格特征反映到其艺术作品中,即呈现出清雅、内敛、温润、柔和的艺术风格。
韩干的《照图》与赵孟頫的《秋图》都属于鞍马题材,同样是画马,但风格及内涵却迥然不同,各具特色。体现出两位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马蒂斯说:“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创作中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画家才是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创造艺术形象时,艺术家必然要把他对各种生活形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情感反应,凝聚在形象之中。韩干和赵孟頫对马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两位画家笔下的马都各有明显的个性和独创性。他们从各自的审美心理出发,以同样的题材描绘了不同的精神世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为后世留下了两幅经典名作,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宫春虎中国历代鞍马画作赏析(四)[J]美术向导,1998(4):29-33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53(2012)03-0101-03
[收稿时间] 2012-04-29
[作者简介] 吕霞(1987~),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世界十大马种如下:
1、纯血马
纯血马是17世纪在大不列颠培育而成的一个马种,它是通过人工配种,以达到人类所要求的素质、速度和体形。
2、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马,堪称马中的皇族,也是当今世界皇家王室、豪富巨贾的宠物。
3、安达卢西亚马
安达卢西亚马是西班牙马的后裔,也叫“纯种西班牙马”。
4、汉诺威马
汉诺威马起源于德国北部的下萨克森地区,是专门用在障碍超越、马场马术和马车竞赛等比赛的温血马,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比赛用马。
5、俄罗斯奥尔洛夫马
十八世纪,叶卡特琳娜女皇热衷骑马,有位名叫奥尔洛夫的大臣虽然天生晕马,但培育出身材健美、出蹄轻快有力的马,后人以他的名字“奥尔洛夫”来命名这种快步马。
6、汗血宝马
汗血马是阿哈尔捷金马的别名,因奔跑时流出红色的汗水而被称为“汗血宝马”。全世界汗血马只有3000匹左右,基本都在土库曼斯坦,被当做国宝赠送他国。
7、伊犁马
伊犁马是中国著名的马种之一,原产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的哈萨克马与俄罗斯的奥尔洛夫马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其为“二串子马”。
8、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马种,是中国东北当地马与俄罗斯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纯血马和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杂交的后代,体态结实紧凑、背腰平直、关节明显,以耐力和速度见长,骑乘着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种。
9、蒙古马
蒙古马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在所有马里长的最丑最小的,大脑袋小身子,最大的缺点是腿短。
10、法拉贝拉马
法拉贝拉是世界上最小的马种,原产于阿根廷,一般身高30厘米左右,体型纤细小巧,大小只相当于中型宠物狗。
马
学名:Equus caballus,马科马属草食性动物,分布于中国、蒙古、阿拉伯等地。马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汗腺发达,胸廓深广,心肺发达。
中国马种的起源和演进
蒲氏野马曾被认为(Equusprzewalskii)中国北方马种的祖先。经过3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证明中国家马的祖先是野生马种Ecaballus,其前一代为三门马(Esamenensis),它们都曾生存於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中国南方马种则起源於云南马(Eyunanensis),它们的化石分布在以四川、云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属龙山文化的山东历城城子崖、河南汤阴白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马骨。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马下臼齿,经碳素断代并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鉴定与现代马无异。又据《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时“服牛乘马,引重致远”,说明当时马已被驯化和用於使役。
中国古代马体一般比现代马种为高,历代曾出现过许多所谓“千里马”。春秋时卫国有六周尺(合今138厘米)以上母马(騋牝)3000匹。汉景帝时禁止高五尺九寸(合今1357厘米)以上的壮年马出关,此高度正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马俑相等。宋代买马标准高合今1302~1457厘米。明代以来,由於战争的耗损和养马业的衰落,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尚保存部分善种外,中国马种呈现退化趋势。
古代养马地区的分布
中国古代主要养马区与近代基本一致,但传统农区因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近数百年来马匹显著减少。
西北产马区
这一地区包括古代西域,草原丰美,各族人民历来以畜牧为生,盛产良马。2000多年来即为中国主要的良马资源地。陕西、甘肃地区养马也有悠久历史。公元前约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成为秦国的始祖,秦马也因此有名。以后汉、唐时的大型国营养马场,即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唐代安史之乱后,陇右陷於吐蕃,畜牧仍然发达。宋、明两代行茶马制度,每年从西北地区向内地输入马匹数以万计,其中也包括了唐马遗种。明代在陕、甘二省屯垦繁殖军马,又建养马场,直至河西走廊远处。清乾隆年间,设马场於西宁至嘉峪关外,伊犁、巴里坤两地马场规模尤大,还牧养由内蒙古和玉门运去的种马。
塞北产马区
长城以北广大的草原是蒙古马种的古老产地。战国以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继兴起,拥有庞大马群。通过民族间的贸易、战争和迁移,这一地区的大量马匹自周、秦以来不断传入中原。如唐代在北边设马市,贡马有的甚至来自贝加尔湖一带。明、清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向塞外市马定额达34万匹,并听任民间在边塞自由贩马。从辽、金、元到清代,察哈尔草原都是主要养马地。元代统治期间牧马地从西伯利亚东南部,经察哈尔至黄河下游,共划分为12个大牧区。清代在察哈尔全境组织蒙族发展养马,全国军马大多取给於此。
西南产马区
西南包括西藏地区养马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到宋代,西南马匹资源更受到重视。北宋到明末的茶马贸易,蜀马和以大理马为代表的滇、黔马是主要对象。西南马适於山区生态环境,不乏名贵良马,但作军用多不及北方马。据《桂海虞衡志兽志》记载,南方所产“果下马”,高不逾三尺,以广东德庆所产最佳。
关东产马区
东北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产马地。春秋、战国时的东胡及继起的鲜卑、乌桓,都是骑猎部族。鲜卑东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营农为主,也产名马。契丹、女真族先后建立辽、金后,曾设有宏大的群牧组织。辽国养马达百余万匹,金世宗时仅7处群牧所养马达47万匹。明永乐年间设马市於辽东等地,收购来自松花江至黑龙江一带的马,并设立辽东苑马寺主持养马。清代早期也在东北设立马场,但养马业显著衰退。后因大量移民关外垦殖,迫切需要畜力,养马业又有发展,东北三省成为近百年来全国马数最多的地区。
中原产马区
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春秋、战国时期养马成风,后曾一度衰落。草原民族南迁,又使中原畜牧复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马种,使原有马种逐渐消失。山西雁门关为塞北马种入口地,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北宋牧监主要分布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处。但有些牧监已和种植业发生矛盾,经营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趋势;但从辽、金、元各代在侵入这一地区后长期征掠马匹数量之多看来,民间养马仍很可观。北宋王安石的保马法,明代的官马民牧,主要都在这里推行。直到清代禁止民间养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养马业才一蹶不振。
东南产马区
中国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如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需要,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养马场。明初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兴办牧监达14处,在中国南方历史上是空前的。
马匹用途的变化
养马最初是为了食肉。殷代曾用马作祭品。《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青海一带部落曾献“食马”。后因马在军事、驿运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用作祭品和殉葬品,而且严禁宰马。据《周礼夏官》记载,周时马的主要用途可分为供繁殖用的“种马”、供军用的“戎马”、供仪仗及祭典用的“齐马”、供驿运用的“道马”、供狩猎用的“田马”和仅可充杂役的“驽马”6类。按周代制度,仅周王可同时兼养6类;诸侯不许养前两类,大夫只许养后两类。这种约束到春秋时期即被冲破。
关於各种马匹用途的起源和演变,据《周易系辞下》和唐《通典礼》记载,黄帝、尧、舜时已发明马车。殷墟出土的马车构造已颇完备。殷、周时马车普遍用於车战、狩猎和载运。马耕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汉《盐铁论未通》说,汉代“农夫以马耕载”,同书《散不足》篇又说“古者”马“行则服扼(轭),止则就犁”,当系事实。骑马始自何时,尚难确指。但把它广泛应用於生产和战争,无疑始自北方游牧民族。战国时中原各国为了对付北方骑马民族,纷纷改战车为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其显例。驿马的地位历来仅次於军马。因古代陆上交通主要靠驿站,而无论驿骑或驿车都离不开马。春秋时已有驿,至汉、唐更发达。唐代每30里置驿站,每站备马8~75匹不等。元代靠驿运联系各汗国,《马可波罗游记》称每驿站有马20~400匹,全国共有驿马30万匹。此外,马还被用於运动。在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画中,已有马术表演的形像。在中原,马术始见於汉代宫廷娱乐,至唐代空前发达,出现了马背演技、舞马、赛马等项目。打马球起源於西藏,在唐代宫中盛行,迄明代发展成为一种军事体育运动。至於马乳饮用,则自古通行於草原民族,秦汉时传入中原。汉宫中设专官和匠工制成马乳酒,供皇室饮用,后传至民间。因其味甘,为古代医学家所推崇。
养马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养马技术内容丰富,远在西法传入前已长期应用於民间,成效卓著。除不少已失传者外,主要有:1相马术。春秋时伯乐、九方皋等相马名家辈出,并著有《相马经》。汉武帝时依大宛马铸“金马”为良马式立於长安。东汉马援著《铜马相法》,并铸立铜马模式於洛阳宫前。此后千年续有相马著作问世,如唐人撰写、明代改编的《相良马宝金歌》等。2阉割术。3饲养、繁殖与调教法。战国军事家吴起对先秦养马曾有总结性的阐述。北魏《齐民要术》指出养马要“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也为后世所师法。在马的繁殖方面,唐、宋时已采取直肠妊娠检查法,并有登记申报制度;明代又有发展。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对良马的控肥法和调教法很有特色。蒙族发明的套马杆以及西北地区的绳圈捕马法等,迄今仍在应用。4马种改良。汉武帝时从西域引入大宛马、乌孙马等,除供御用外,主要作种马,可视为中国马种改良的嚆矢。从汉末到隋、唐,续有西域良马输入,包括大宛马和波斯马,又有塞北草原部族的各色贡马,经过杂交,使唐马益壮。现在的河曲马和祁连山南北的地方品种就是唐马遗种。
马政沿革
商代甲骨卜辞记有管理商王马匹的马小臣。历史上由政府管理全国官民马匹的组织制度,最初酝酿於周代。《周礼》中的校人、牧师、圉师、廋人、趣马、巫马等职司,分掌马的放牧、饲养、调教、乘御和保健等任务。除周王室与诸侯养马外,又向下级徵发马匹以充军赋。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千乘之家”、“万乘之国”以车马代表财富的语汇。秦、汉时边郡设苑养马,并成立太仆寺,马政机关从此形成;太仆一职也由周代周王车驾的御从,变成为马政长官,位列九卿。北朝起太仆寺兼管骆驼、牛、羊等牧政。
隋唐在陇右设牧监,除太仆寺统管全国牧政外,又设驾部主管驿马,汇集官私马牛杂畜的簿籍,以凭考课,马政组织至此大备。
宋代除仍有太仆寺和驾部外,又设群牧使。政府还设茶马寺,以茶叶等向西部少数民族换取马匹。王安石创行官马民养的保马法,但不久废止,以后改行民牧制度。辽、金、元马政组织基本仿效唐宋制度,以养马於塞外为主,并大肆搜刮民马。明初在全国南北各地推行马政,在陕甘和辽东设养马场,在农区厉行官督民牧,由太仆寺、苑马寺及行太仆寺分掌其事,统於兵部。后因草场日减、官吏乱职而未见成效。清代全盛期抑制内地民间养马,养马业日益衰落,只在察哈尔等地设若干马场,政府设太仆寺、上驷院,分管口外马场。清末军制改革,把持续2000余年的马政机构合并成军牧司,但上驷院仍保留到清代覆亡。
辛亥革命后,先在陆军部设立军马司。1936年南京政府军政部军牧科扩编成马政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养马业由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一度成立马政局,分别主持军民马匹的繁殖改良工作。
国人为什麼在生肖中选中了马,显然是因为马很早便是人类的朋友了,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如果离开了马,就会逊色许多。历史上有“神马驮书”美丽神话故事,《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尚书中侯.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於河。”相传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龙马和神龟驮来的“图”与“书”画成了八卦,这就成为“周易”的来源。传说中又有关“八骏马”的故事。《拾遗记》周穆王记载:“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二名翻羽,三名奔宵,四名超影,五名逾辉,六名超光,七名腾雾,八名挟翼,谓之‘八骏’也。”
古代对好马的重视,又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老马识途”的典故,“白马非马”的哲理论辩。秦穆公时的伯乐、九方皋都是当时相马的高手,以至今天“伯乐”成了发现、培养人才的代名词。汉武帝还将作为良马的标准尺寸铸成“铜马法式”立于长安鲁班门外。1973年在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相马经》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相马专著。
由於人们爱马,马也成了绘画艺术对象。从甲骨文字刻写起人们就已经把马作为艺术表现题材了。但马的形象无论是在作用上、使用上或艺术创作上在秦以前都还没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
马开始与人类产生关系恐怕还应从劳动开始。但马开始暂露头角还不是从劳动中来的,而是战争。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战事频仍,血雨腥风的年代,其中车战占了很大的成分。车战中马自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以青铜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常能看到的是像尊、云纹犀尊或四羊方尊,甚至还有豕(猪)尊这样的青铜重器,绝少马的造型。只是到了秦朝,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的秦兵俑、铜车马,还有秦鎏金铜马车,那精绝的造马技艺乃叹为观止。秦兵马俑是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军队强兵壮马的形象再现。秦始皇陵,共由三个坑组成,埋葬了8000个与真人真马一样大的陶俑陶马, 其中一号坑形成的军阵最为壮观,是步兵军阵,兵马数目达6000个。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裏发现两乘彩绘铜车马,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的铜铸车马,是举世无双的古代青铜器珍品。这种由四马并驾齐驱、托著篷盖的车,就是古代有名的“驷马安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由此而来。这两乘铜车马形制完整,驾具齐全,相当於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其中二号铜车马,重达1241公斤,车前方的四尊铜马,身长约110厘米,形态逼真,解剖关系合理。车前的御车铜俑,彩衣白领,两臂前伸作揽辔状。辔带、勒绳等都由青铜件连接而成,质感强烈。
铜车马其制作工艺的复杂多样和艰巨程度令人震惊,全车由3462个部件组成,共有介面3962处,工艺十分精巧复杂,三千多个零件基本上都是铸造成型,再经过锉磨、抛光而成。其中有1720件金银构件、饰物,华贵富丽,肃穆高雅,做工极为精细。车壁四周及椭圆形篷盖绘有彩色花纹图案,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犹如镶嵌一般。它不仅在青铜器史上留下崭新记载,而且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以往所发现的考古资料中从未见到过的稀有珍品。
位於陕西太平县道常村西北的西汉霍去病的墓前花岗岩石刻是汉初雕刻艺术杰作。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的侵忧,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的道路,立下不朽的功勋,但英年早逝,去世时仅24岁,汉武帝厚葬他。墓前十四件石雕中以动物为主,仅马的形象就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三件,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用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徵这位年青将军的英姿。
《马踏匈奴》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看上去这样的半成品似乎是很笨拙的,没有雕空的下半身更让人感到似乎是十分沉重的大石块,那马虽然粗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那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它与马的上身连成一体,多余的没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个完整的马的形象。
汉代之后墓葬随葬品中马的造型增多了,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青铜“马超龙雀”(又名马踏飞燕)是一件圆雕的马,马的身体比例准确,造型生动,昂首扬尾,奔跑之势,马的体健美态给人产生腾飞空间流动感。象徵天乌马行空,疾驰如飞。三蹄腾空,一蹄踏於一只飞燕之上,由於重心平衡掌握得好,所以虽然它全身著力点只在后左足上,却仍是十分平稳。
“马踏飞燕”的精妙之处在於它的巧妙构思上,要表现一匹得道成仙的“天马行空”的主题,雕刻家可谓挖空心思,想像出这麼一个让马踏著飞燕宾士的造型。马的沉重的巨大身驱与小燕子的小巧灵活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马的沉重身躯变得轻巧灵活起来。尽管马的一只脚下踏一只飞燕是马的身体取得平衡的依据,但这不是这件作品的重点。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成功地表现了马的飞奔之态,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浪费。“马超龙雀”也说明马开始真正从战车中独立出来,以其超凡的想像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艺术的巅峰,以至它的形象曾3次出现在新中国的邮票上。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以普通的黏土制成,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因此后人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马不但色彩堂皇富丽,而且物形体圆润、饱满,造型雍容华贵,从中可以显示出盛唐的时代风貌。唐三彩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在各种动物塑像中,以马和骆驼为多,在唐三彩中出现如此之多的马和骆驼,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当时发达的交通运输业。1957年在西安鲜於庭诲墓出土的三彩三花马,是唐三彩马的代表作。
唐三彩一辞,不见於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本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出土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后者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有广泛的影响,因而保持这一名称。
马在战火纷飞的疆场,冲锋陷阵,纵横驰骋。留下了多少英雄立马的神话般的传说。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骏,都是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为马传神,让这热烈的生命在坚硬的顽石上留下不朽的造型。最能代表唐代石雕艺术水平的是唐太宗的陕西昭陵的浮雕《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骑六匹骏马驰骋疆场,长期的征战生涯使唐太宗李世民和战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贞观十年(636年),开始营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诏令,让著名的工艺家阎立德、美术家阎立设计督凿,把他在战争中骑过的六匹有功战马,采取佛教高肉浮雕法,刻在宽2米,高1.5米的大青石上,六骏东西对称排列,东为“飒露紫”,“拳毛騧”和“白蹄乌”,西为“什伐赤”,“青骓”,“特勒骠”。昭陵六骏,表现李世民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六匹马姿态各异,雄健异常,手法简洁浑厚,刻工精湛,高度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水平。
“昭陵六骏”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作品的处理手法上,以写实为主。“飒露紫”描绘的是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情景。“飒露紫”神态镇定,前腿挺立,肩颈由於疼痛而肌肉紧张,身体微向后倾,表现出它正在主动配合救援者的治疗。西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身陷敌阵,“飒露紫”胸前中箭,幸好侍卫丘行恭赶来护驾。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著“飒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其余五骏,以独立构成画面,有站立、有缓步款行、有宾士,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昭陵六骏”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两具浮雕,1914年被美国文物走私商人勾结民族败类,打碎装箱,盗往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飒露紫”保存最为完好。1917年,其余四具打碎装箱,准备再盗走,运至潼关途中,被当地爱国人士发觉截获追回。现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成为稀世珍品。
中国有关马题材的绘画,也是从唐代开始的。唐朝最著名的画马名家是曹霸,张萱、韩斡。曹霸他的画被杜甫称为如同“九重真龙出”。唐代画家张萱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妹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的闲散自在地策马春游。画中马丰润圆满,用线工细、设色典雅富丽并富有装饰性。
韩斡,生活于唐玄宗时代,少时贫寒,被王维发现并赏识,且资助其学画,终为画马名家,天宝初召入宫中为内廷供奉,当时陈阂画马独步一时,玄宗曾命韩斡效法陈阂,但斡干未从命,玄宗怪问其所以,韩斡答以:“臣自有师,今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可见他是注意研究体察生活,不墨守成规。韩斡所画马大部为御马形象,大多反映皇帝贵族射猎游乐等题材,体型多肉而少露筋骨。流传至今的作品有《牧马图》《照夜白图》。
《牧马图》绘黑白二马,一奚官虬髯戴襆头,手执韁缓行,马体态肥硕,具有神骏气势,全图不施背景,概括性强,用笔简练沈著,线条纤细遒劲,设色雅丽,人物形神兼备,衣纹疏密有致,显示出作者精谌的功力。
张萱、韩斡两人以线条勾勒马造型的绘画技法,成为开宗立派的领袖人物,历代画家均受影响,特别是宋李公麟、元赵孟頫皆受其影响。李公麟的《五马图》和赵盂頫的《人骑图》不离张韩其宗的。
宋朝是我国古代书画创作的一个繁荣时期,人才辈出,著名画家赵盂頫的《人骑图》,画一奚官乌帽朱衣,按辔徐行,人物神态奕然,骏马造型准确生动,用笔古朴秀雅,是赵盂頫代表作。
李公麟是北宋的一位著名画家,“白描大师”。在李公麟的传世作品中,最被认定真迹的是《五马图》,这也是他最具艺术造诣及个性风格的代表性作品,画中虽无名款,但他生前至交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足以证明此画的真实性。此画作於澄心堂纸上,用墨笔单线钩勒再略染淡墨,落笔轻重起伏,具有节奏感,充分表达了马的精神与质感。《五马图》表现的是西域进贡的五匹名马神态和奚官、马夫伺马情景。画为长卷,分五段。每个部分以线描勾成,用概括精简的流畅的线条,施以极清淡的颜色辅助。《五马图》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后世画鞍马人物的最佳范本。
近代画马代表是朗世宁。郎世甯出生於义大利米兰,郎世宁是汉名。西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由欧洲耶稣会葡萄牙传道部派到中国,於康熙末年进入宫廷供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宠遇,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他的画风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品位,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西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郎世宁在北京病逝,丧礼备极哀荣。乾隆皇帝特下谕旨,亲撰墓志铭,葬於北京阜城门外。
郎世宁擅长动物画,创作有许多马图。《八马图》画烟云绿柳下八匹马,姿态各异,刻意写真,可谓马图代表作。郎世宁另一名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描绘百骏卧立宾士,互噬,舐驹,涉渡神态百千,神妙逼真,原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清溥仪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流览,此后蜚声世界艺坛。
现代画马名家首推徐悲鸿先生,他画的《九方皋》《奔马图》可谓妇幼皆知。青年时期他画的马,就显示不凡,当时著名的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看到他的马图,就大加赞赏说:“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形容骏马奔腾的样子句子如下:
1、一匹火红的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壮美的姿势宛若历尽艰辛穿洋过海的信鸽,宛如暴风雨中勃然奋飞的海燕。仰天长啸,那动人肺腑的马嘶响彻夜空。
2、银鬃马模样英俊,两眼闪亮,雄姿勃勃地在平坦的草原上奔跑。它高高地扬着脖子,伸长身腰,快得像阵风。
3、还有那匹枣红马,腰背滚圆,四肢粗壮,跑起来四蹄腾空,真是雄姿勃勃。
4、那辽阔的草原和奔驰的骏马,这种场面让我领略了辽阔草原的一种情怀,感悟了骏马奔腾不息的力量。
5、老马奔跑起来了。它四蹄腾空,如风,如电。好像一头鲸鱼在发光的海浪里游泳,被征服的海洋从中间划开,恭恭敬敬地从两端向后退去。好像一枚火箭在发光的天空运行,群星在列队欢呼,舞蹈。
6、好一匹骏马,平稳如船舷碧海,轻快似燕掠浮云。
7、这匹黑色的奔马是陶瓷做的,摸起来特别光滑,手指放在上面,像坐上滑滑梯似的,“哧溜”一声滑到底。马张着嘴,在呼唤,在嘶鸣,它在白云间欢腾,天地一切一览无余。
8、马肥壮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束洁白的尾巴,只要轻轻地一甩,就象一道银色的闪电在你眼前一亮,可潇洒了。
9、每次看到徐悲鸿先生画的奔马,心就会沸腾起来。马,从田野走来,从神话里走来,从竞技中走来。当它矫健的身姿风尘仆仆地跨越千年,奔向我们的时候,我知道,马,是人类无言的朋友。
10、这马,长长的鬃毛披散着,跑起来,四只蹄子像不沾地似的。马到了他手里,也像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奔驰得更加得意与骄傲起来,不管前面有多少马,它也要风一样卷过去。
11、这匹高头大马,浑身的每个部分都搭配得那么得当,每块肌肉都显示出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那么柔与,那么健美。刹那间,“千里雪”平稳地腾到空中,简直像滑翔一般地飞过了深沟,轻轻地落在对岸,继续前奔。
12、骏马告诉我,幸福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地奔跑。雄鹰告诉我,幸福就是展翅高飞博击长空,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地飞近。
13、马身高25厘米,身长15厘米,身子又黑又亮。马昂首扬尾,高抬后蹄。它正奔跑在云彩上,我敢肯定,这马一定是千里马!马正视前方,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到达目的地。
14、马儿可能颠累了,速度也慢慢减下来,刚才还一鼓作气,低头猛冲的马儿此刻优哉游哉的东张张西望望,好不逍遥自在,偶尔还闻闻野花,赶赶围着它团团乱转的苍蝇,我见它跑得慢了就腾出一只手,轻轻地抚摩着它。
15、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合着这宏大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上翱翔。
她的死因一直都成谜,媒体有很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下面两种
1、马华死于过度减肥和运动。马华有很长时间的运动史,长时间大量运动,加上她并不科学的饮食,导致其心脏机能衰竭,同时她的其他器官也有相应程度的衰竭。长期反复的减肥和不正常的饮食,导致她很长时间保持苗条但是孱弱的体型,孱弱的体型却要长期大动量的运动,造成了全身的病症,最后导致生命结束。
2、马华死于白血病。马华房屋装修苯超标,室内空气长期污染,导致得白血病死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