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 指什么节

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 指什么节,第1张

  指的是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 “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 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编辑本段]各地重阳节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诗词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醉花荫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九日渡江 (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酬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3]

  1,姓名:林可

  ——这是芙蓉自传体小说中的姓名,根据她平时的ID及“可儿”的呢称,真实度50%,可以推断芙蓉真名中却有一个“可”字。另外芙蓉曾给自己的ID加解释为:文舞双全的林可。

  2,网名:huobingker

  ——即“火冰可儿”。

  3,呢称:芙蓉姐姐、水媚妖姬

  ——前者是大家对她的呢称,后者是她对自己的呢称:如水般妖媚的姬女,多有意境啊!

  4,生日:1977年7月19日

  ——出自自传体小说,代考。

  5,年龄:疑似28

  ——姐姐原话:脸比实际年龄至少小八岁,幼稚的要死(出自《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6,星座:巨蟹座

  ——同小说中的生日吻合。姐姐原话:过于母爱泛滥,容易感情用事(巨蟹座的一大弱点)。出自姐姐发在水木清华《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一文。

  7,血型:O型

  ——姐姐原话:所以我的性格有些怪异,极其执著极其倔强极其急躁(O型血的特征)。出自姐姐发在水木清华《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一文。

  8,体重:1尺六的腰围 不足90斤的体重

  ——姐姐原话:166cm 的身高,1尺六的腰围,不足90斤的体重,胸至少比现在大两倍,脸比实际年龄至少小八岁,幼稚的要死(出自《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姐姐原话:体重最近一直没测,但看上去特别舒服,比较惹眼,毕竟是跳舞出身。出自姐姐发在水木清华《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一文。

  9,身高:身高166cm,或许更高

  ——出自姐姐发在水木清华《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一文。

  10,爱好:跳舞

  ——姐姐原话:我很喜欢跳舞,看过我跳舞的一定还记得我吧,不是因为我的疯狂,而是因为我的投入。跳舞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它可以让人忘记一切,从我的舞姿上,你可以看到我丰富而激情的内心世界。(出自《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

  11,容貌:这点比较难以考证,繁花各入人眼,但芙蓉花却又不同,姐姐有大量原话,摘录如下:

  ——升高中后,也来月经了,发育了一下,似乎变漂亮了,大家于是就喊藕[美黛玉](出自《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至于长相吗,褒贬不一,贴张照片自己看吧,至少属于中上等姿色。(出自《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

  ——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以前同学评价我的原话)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我也曾有过傲人的辉煌,但这些似乎只与我的外表有关,我不甘心命运对我无情的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内秀来展现自己的内在美……(原话,转载混乱,出处代考)

  ——我知道很多同学在找我,我已经没脸再在昔日的同窗中“嚣张”了,那个被神化了的美黛玉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我刚来报到的第一天,就以我出众的外表和气质,轰动了这所只有两三千学生的小学校。(原话,转载混乱,出处代考)

  12,三围:连我这个学美术的人都推断不出来,因为照片年代相隔虽近,身材变化却相当奇突,幸而关于胸围,芙蓉姐姐原话如下(我做了排版):

  ——作者:huobingker

  发表时间:2005-05-25 13:01:43

  标题: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也不知怎么了,藕的胸最近两月一直疯狂长大,让人尴尬不已。忐忑不安地去医院里瞧了瞧,怕自己感染了什么乳腺方面的疾病,在医生的咄咄追问中,藕越发不好意思,尽力地遮藏藕过于突兀的胸。还好,一切正常,医生给藕开了大堆补药后宣布这纯属正常发育。藕当然不敢去吃补药,藕怕越补越大。

  藕越来越自卑,藕的胸沉甸甸地拽着藕的身体往前倾,藕似乎开始含胸驼背起来,藕不敢看人,低着头,贼似的。每年夏天来临之际,藕的胸就会发育,可是今年,已经发育到了极致,藕好难受,男人女人都不肯放过藕的胸,离老远,眼睛就粘上去了。

  难过啊,这又不是藕的错,藕一没带海绵罩,二没吃激素,三没塞东西,四没经人工刺激,干吗要用眼睛谋杀我!这又不是藕的错,不是就不是!呜呜,藕要疯了!!!

  有人提醒藕是否怀孕,唉,真气愤,藕已经被医生折磨得够惨的了,开出那样一堆单,该做的不该做的统统都做了,花了藕不少银子,没办法,谁叫藕的月经一直都不肯正常呢,好久好久才羞答答地来一次(也许正因为这个,藕的身体发育才极其缓慢),以前身体不好老看病,每次看病时都被医生逮住这个大做文章,藕的情绪由极度愤怒渐渐被消磨成逆来顺受,做吧做吧,反正说什么也没用,所以,你们就别再来捣乱了:(

  呜呜,藕的胸现在痒酥酥的,还在发育中……天哪!!!!

  藕真想不明白自己以前胸那么大又是怎么活的,166cm的身高,1尺六的腰围,不足90斤的体重,胸至少比现在大两倍,脸比实际年龄至少小八岁,幼稚的要死,呼呼,瘦得像麻秆,全身的肉都集中在胸部和臀部。高考完军校体检时,可怜的藕喝了两瓶矿泉水体重才88斤,做心电图时,藕一脱上衣,过于庞大的胸简直吓坏了大家,可是平时胸就和没有一样,只要不穿紧身衣服,就一点也看不出来,因为太瘦,所以隐藏得很好。

  藕的胸发育的确实很晚,高三时才开始迅猛膨胀,好像是,记不得了,反正高一参加运动会时也没感觉到什么波涛汹涌,大学以后就开始戴胸罩了,不是害怕下垂,说实话,虽然很大,但是一点也不下垂,再说藕也不懂这些,不知道不戴那玩意会下垂,藕的身体很好,每次下晚自习后比藕低一年级的几个男生就在校门口等藕,藕们一起飙自行车回家,他们都赛不过藕。平时走路时,藕也像疯子一样,藕班一个高藕一头半的男生自持体育+身体好,藕们赛走路赛了一条街,他累得满头大汗,硬是没追上藕。藕也没接触过什么体育训练,不过藕从上学前班起就走好远好远的路上学,饭量也很惊人,用以前家人形容藕的话来讲,就是净长了精力不长肉,反正是精力旺盛,干活没力气,连提壶水的劲都没有,跑跳项目都比较强,但是扔铅球总是最短距离的记录保持者,所有的体育考试中一直离及格线很远。

  总结一下,双腿发达,两臂简单 ,头脑复杂,脑袋幼稚哈哈哈,总之,身体发育不平衡,唉,极度不平衡啊~高中以前藕一直奇瘦无比,似乎一阵风就能刮倒加上长的比较清秀,藕的老师和同学一直叫藕[林黛玉]。

  后来,升高中后,也来月经了,发育了一下,似乎变漂亮了,大家于是就喊藕[美黛玉]

  现在,呜呜,胖死了,藕gg已经把藕的昵称从小妖精升级到小胖妞,再升级到小肥妞,令藕痛苦不已,藕姐姐说藕的皮肤像男人一样,硬梆梆,弹性十足,可是,藕比过了,藕gg比我小五岁多,可他的皮肤,真是的,唉,说着又不想要他了想找个更小的了~

  话跑远了,说起为什么要戴那些玩艺儿,这主要是看别人戴,觉得新鲜 ,慢慢就知道了可以防止走光,但是藕的罩罩一直很难买到 ,每次买时只照顾上胸围而不管下胸围,只要能把藕的胸盛进去就行了,下胸围可以用线缝短,但总是处理不好,很磨皮肤……

  说到这,藕是明白了,只要身体能瘦下去,再大的胸都不会显得过于招摇。所以,减肥吧,藕亲爱的可儿,不要光说不做嘛,真受不了你:(挺起胸,可儿同志,总体看来你的身体曲线还不错,骄傲一点,这是家族遗传,又不是你的错,到清华去了,要工作了,呜呜,好累啊,等这部书稿编辑完我们就抽时间减肥,不许再拖,知道吗,小妖精_

  13,择偶标准:

  ——姐姐原话:我很后悔自己找了个82年的,gg的皮肤、体力、精力都差我好远,我幽幽地埋怨gg道,我当初应该找个85年的,那样在一起才合适。(出自《让藕伤心欲绝的爱情(一)》)

  ——姐姐原话:最想找的gg的年份:1981年,其次是1982年。呜呜呜,追我的gg83年的最多,其次是84年的。正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我迟迟不敢和他们谈恋爱,因为感觉婚姻遥遥无期:(

  ——姐姐原话:最喜欢的gg的类型:高大:身高180cm以上;阳光:笑起来一口雪白的牙齿;倒三角的身材:宽宽的肩膀细细的腰,翘翘的臀部长长的腿,最好有二尺一的腰围;才艺学识和我旗鼓相当(如果比我高更好),长相气质和我不相上下。这种gg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也只有这样的gg才和我般配啊,所以我至今没有谈恋爱,不过我不着急,造物主既然能创造出我这么优秀的mm(有点自夸,有严重的自恋倾向,哼哼哼:),就一定有属于我的优秀gg在等着我,嘻嘻嘻:)

  14,最喜欢的gg:

  阿瞬。《圣斗士星矢》里的人物。上初中时,我疯狂地迷恋他。即使当时正值初三,课紧得要死,我依然每天下午践踏着放学铃声,以超光速一路狂飚回家,就是为了看电视上在我们放学五分钟后只放一集的《圣斗士星矢》。有一天后碰巧妈妈还未下班回家,我进不了家门。我急得团团转,最后就一个人蹲在隔壁家属院朝向我们的窗口下。听见阿瞬被打得惨叫连连,我甚至连攥紧拳头帮他加油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狠狠地咬着长发辫,哭得稀里哗啦的。

  紫龙。后来慢慢发现阿瞬太懦弱,好像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这才发现自己一直等待的是紫龙那样的gg:高大阳光,细长的眼睛,性感的嘴唇,结实的肌肉,健美的身材,宽宽的肩膀细细的腰,翘翘的臀部长长的腿。这样的gg如果和我走在一起,那将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啊,所以,我发誓一定要找到这样的gg,否则,终身不嫁。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好几个像紫龙一样的男生,而且比紫龙更优秀,因为他们不但有优秀的外表,而且还有优秀的内在;但是我找不到爱的感觉,或许我与紫龙无缘吧:)

  流川枫。大学快毕业了,我终于知道了流川枫的存在。我开始迷恋篮球。每天下午吃过饭,我都会去报栏“看报纸”。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干什么:我是利用报栏玻璃的反光偷看我背后运动场上的篮球训练,那几个帅gg都是我的偶像J但自己是公众人物,不想闲话太多,只好这样委屈自己了。还好,大学毕业了,我忘记了篮球,忘记了我的流川枫。

  谢霆锋。大学毕业后,我竟像小女生一样爱上了谢霆锋。在我房间里贴的八大张装饰画里,谢霆锋是唯一一个非卡通的人物,最后还差点为了我的小谢违背自己曾经的做人原则, 接受一个不喜欢的男孩的邀请去看小谢的演唱会了。幸好,小谢让我一再的失望,在他抛弃了王菲后,我就彻底把他置于脑后了,再懒得理这种花心的小萝卜男人。

  15,最想做的事情:

  和我的gg手牵手一起散步。呜呜,这个愿望有生以来一直没有实现过……

  每天早晚给父母捶一次背。呜呜呜,这个愿望可能永远也不能实现,因为我一直在外面奔波,没有机会守在父母身边,快过年了,我好想家啊!妈妈啊妈妈,你的女儿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孝的女儿,您白生了她一场,她直到现在也没有成功,她已经没脸再见您了……

  给自己录歌曲专辑,现正在策划中:)……

  写几部小说。现已开始,但进展太慢,呵呵,太懒了,谁来督促我一下啊,绝对有报酬,呵呵……

  16,最痛苦的事情:

  生不如死!我的舞蹈啊,年事渐高,身体渐重,我再也蹦跶不起来了……可我又怎能放弃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呢!!!!!!!!!!!!!!!

  17,最委屈的事情:

  很多人都误解自己,而自己却无法澄清。他们不了解我,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现实生活中的我,但他们却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随意地捏造事实,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我头上,最后连我清华的mm朋友也因为舆论压力不再敢和我光明正大地来往了:(更委屈的是,我根本就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诬陷我的。我很少上网,尤其是最后,一直忙于考研,也不知网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觉得网上攻击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那辆老飞鸽自行车老是遭到某些人的毒手……

重阳节习俗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

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30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