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专家直言: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
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
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
一些人草率成婚,婚后发现追求爱好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成了家庭生活内容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调查中,一些家庭打着“若不是孩子,早就离婚”的幌子,但是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
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简而言之,父母的争吵对孩子有以下几个直接的伤害:
1、 心情痛苦。
由于父母双方永不休止的纠纷,让孩子的心情异常痛苦,他们感到自己被轻视,心灵无处寄托,感情上荒芜不
堪,在同学、朋友面前感觉到低人一等。
2、离群独居。
从外表看,孤僻、沉默是他们重要的特点,喜欢温暖是人的天性。因为自己活在苦闷中,活在暗无天日的黑暗
中,他们依然有着向暖的天性,而在寻找"关心"和"疼爱"的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投入对方的怀抱接受恩赐,殊
不知,自己在坏人的引诱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渊滑去。
3、抑郁:这是一个生活在父母天天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哭泣——我有深深的痛,就是我的父母天天当着我的
面吵,让我天天在家里哭,人后哭,被子里哭,让我想自杀,让我想逃,我不敢跟人说话,也不想跟其它人
玩,让我有深深的忧郁!
4、当孩子的“心灵居无定所”,这些孩子就会茫然无助。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会填满他们的生活。在网络
中,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得分,)在网络中,他们发现关怀、义气等。……
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还面临着其他或者很多方面的伤害,而这些伤害中的任何一个对孩子而言
都如同剥皮抽筋,孩子有自己的耳鼻喉、有自己的思维,当家长抛开孩子,大吵特吵,让这些孩子终日生活在
水深火热中,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专家建议,夫妻间如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
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子女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来看一个案例:王××,16岁,出生一个工人家庭,本应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同年和少年时代,
可是,其父母由于感情一直不好,矛盾重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大打出手,整个家庭生活充满了火药
味。
自幼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学习也无人照管,成绩一日不如一日,在校受批评
及在家受冷落,日复一日,逐渐感到生活乏味,心事重重,于是,常常夜不归宿,在外寻求温暖。
至此,王××的反常行为还没引起其父母的注意和重视,终于,当坏人的引诱下,从13岁时就染了上偷盗的恶
习,当公安机关通知其父母对王××应加强教育时,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丧失了作父母的最起码的责任心,回
到家里,他面临的依旧是昔日的"白色恐怖"。因此,王的行为和心理没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16岁时因抢劫杀
人被依法判刑。
此时,他的父母才知事情的严重,可是,已经迟到。可见,父母之间的和谐、家庭的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
光,但也可以是年幼、无辜、懵懂孩子成长中的杀手。
有多少夫妻为了孩子教育问题吵架的
你们应该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一个统一战线,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有出息!否则总是为孩子的教育争吵,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反而教育不好孩子,甚至会影响你们夫妻感情,导致家庭破裂!因此希望你们要互相克制,为孩子的将来努力吧!
为了孩子教育问题能复婚吗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为了钱,有多少夫妻正在过着吵架的生活, 有多少夫妻,正在为了金钱而吵架家庭生活就是材米油盐
对于家庭来说,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互相之间早已经过了恋爱时候的盲目,单一的付出,以及把对方的美化。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就会因彼此的差异缺陷,而无限放大,一旦因为经济的不适,就会造成矛盾的爆发。
或者说,家庭其实已经无关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对彼此的责任。
有多少夫妻吵架动手的不到百分之一吧。
夫妻之间真爱的话,
不会去打架的。
一般生气一下就可以,
夫妻俩个人为了小孩子教育不同,老吵架怎么过哦理念有代购,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意见,都是为了孩子呀,和他私下聊聊
孩子教育夫妻打架
问题表述不清楚,是因孩子教育看法不一致问题引发夫妻打架吗?还是夫妻打架,小孩子对夫妻进行教育?写清楚再发上来?
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大人吵架,对孩子影响大么?要怎么处理?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会觉得你们吵架都是因为他,他会内疚。你们应该两个人统一一个意见,而且看孩子是什么性格的,如果孩子是耐压力型说的,可以严厉一点,如果孩子是内向型的,可以引导为主。
有多少夫妻吵架就冷战,分床的只能说这是不好的习惯
但是重要的是你们自己处理好
关心别人如何如何没有意义
家庭的事情各式各样,没有可以参考的地方
成年孩子教育问题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第二,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第三,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第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第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过去常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七岁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等,结果孩子由于过于紧张造成抽动-秽语综合症。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仿佛学习考试都是为了家长,平时学习还可以,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失眠、厌食、歇斯底里发作等,有的临近考试竟要放弃。
第二,家长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例如,家长对孩子写作业要求甚多,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擦了写,写了擦,结果动作拖拉,有时考试都写不完,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行为。
第三,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给孩子。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躁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
第四,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长总希望孩子要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稍有一点缺点就横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有个5岁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做事没有长性,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老做不好,挨妈妈说,一天要说三次,没有表扬,所以想发脾气。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容忍孩子有缺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一点,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矫正。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 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7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如何对待儿童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随着各种需要的出现,对环境的探索会不断的深入,慢慢的就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现出任性的行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呢?
这种时候,父母只有两种办法。首先是绝对不能满足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第二是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拒绝儿童的要求,可能会引发儿童的一系列行为,如哭闹、打滚,以不做某某应当做的事情相威胁等等,这时候有些父母面对这些招数往往束手无策,可能坚持一会儿就妥协了,最后以孩子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万万不可的。这样通常滋长了孩子的气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学会了下次还要如法炮制,结果往往后患无穷。孩子会越来越任性。所以呢,父母从一开始其就要坚持住,绝对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能认为,只有这一个孩子,让着它吧!
拒绝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尽量委婉,尽量给儿童摆事实、讲道理,用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家长知道不能答应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却采用了简单粗暴 的方式来加以拒绝,甚至对儿童体罚,这样也是不合适 的。在儿童哭闹不休的时候,父母可以避开,没有了观众,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这时候要真的避开,可不要躲在门后偷听,一旦儿童发现你在窥视它说不定哭个更起劲了,小孩子还是满聪明的。
在儿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而哭闹的时候,可以采取某些方法来转移它的注意力。比如说些别的事情啊,但是这种转移注意的方式应该是中性的,不应该是一种正强化。
父母跟孩子说理的技巧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
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帮孩子消除心理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目前,不仅是成年人有心理压力,孩子也不例外。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呢?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所以,父母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有些同学做得不一样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愿跟着别人一起逃学、不愿在考试时跟同学一起作弊、不愿偷着学抽烟等等。他们会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会由此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坚持原则,不对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要孩子知道,压力人人都会有,父母也常常会有烦恼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说教之嫌,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 这样可以加强孩子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交给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办法。孩子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在课后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及所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父母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健康成长。
当孩子有过错时,不宜在吃饭的时候责备或打骂他,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消化。
因为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对胃肠的消化功能有影响。当进食时,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胃肠的消化液分泌旺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很好。在人们情绪不好时,大脑皮层对外界环境反应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分泌的水分液减少,胃肠蠕动减弱,从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这样就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使人没有饥饿感,吃不下饭,即使勉强吃下去,也常感到肚子不舒服。
另外,也不要让孩子边听故事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这些都会影响消化,而造成孩子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等。
孩子懒惰与否,不是取决于遗传因素,而是环境造成的。其中,家长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有的家长,孩子从小到大都如珠似宝,孩子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情,不是怕它做不好,就是怕弄脏衣服,再不然怕孩子浪费时间。结果等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时才悔之晚矣。
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应该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小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帮大人扫地、洗碗啊什么的,这时候家长只要注意引导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在儿童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做的结果如何,也不管事情有多小,家长都要热情的加以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体会出自己动手 的乐趣。
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劳动中,比如妈妈洗衣服的时候,也要求孩子一起加入,洗红领巾之类,使工作变的有趣一些;同时也趁机教会孩子一些劳动的技能。
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密切配合老师的活动。儿童特别喜欢模仿,可以适当的在其面前表扬一下其他孩子如何勤劳等等,同时不要忘了告诉他,“只要你愿意,也能和他一样,咱们一起试试吧?”在这方面。老师往往做的很好,很多儿童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都很勤快,在家却什么都不做;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向老师们学习,正确引导孩子,但是提供榜样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如果要观察四五岁以上的孩子自发性是否发展顺利,父母们应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很愿意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如果与小朋友玩得既活泼又淘气,那么就可以认为孩子的自发性发育顺利。
这样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和小伙伴的意见发生冲突,出现吵嘴、打架的事情。这种情况证明孩子有了自我主张,做父母的应当持信任的态度予以关注。孩子们即使是狠狠地打了一架,第二天也会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又在一起玩了。
在这一点上,孩子显然与大人不同。大人之间要是吵了架,就很难和好了,有时候甚至还会断绝交往。
当孩子发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自己一个人玩更有趣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这样那样的方法来解决好冲突。
如果妈妈在孩子们争吵的时候出场了,会怎么样昵?
大多数的母亲会仲裁谁对谁错。可是,孩子的吵嘴和打架决不是坏事情,所以,被指定为坏孩子的那一方,心中会留下创伤。
还有的母亲会各打五十大板,即让双方相互说“对不起”。然而,由于孩子的吵嘴打架并非坏事情,所以这种做法依然会在两个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
充满活力的孩子会在争吵中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争吵,然后和好———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反复,孩子渐渐地能够理解对方,同时也学会设法让对方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朋友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
过去,在空地或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地玩耍的孩子们的身影。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在群体里相互争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就在这一来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锻炼出来了。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场所,孩子们很少能够成群结队地玩耍,锻炼交友能力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说起吵嘴、打架,为此而烦恼的家庭还真是不少。兄弟姐妹之间,年纪越是小,年龄越是挨得近,就越容易争吵、打架。不过,这种争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少起来,所以,只要没有什么危险,父母还是不要干预的好。
例如,妈妈看见大的孩子打了一下小的孩子,于是,妈妈就说:“是哥哥先动手的吧,哥哥不好。”然后就让大的孩子承认错误。可是这却错了。因为大的孩子出手的时候,正好被妈妈看见了,而在这之前,小的孩子已经踢了哥哥一脚了。这是常有的事情。
事件是连续发展的,无法只取其中一部分来进行裁判,而且这种裁判的本身也并非正确。如果要裁判的话,必然其中一方要做“坏人”,可是,父母是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坏人的。
此外,自发性发展顺利的孩子,会对家务事、特别是烧菜表现出兴趣,很想帮妈妈做事情。这时候,如果不嫌麻烦地给他当帮手的机会,并教他烹调的方法,孩子的技术会逐渐变得好起来,甚至自己一个人也会做简单的菜。
当孩子能够独自不费劲儿地做出荷包蛋时,他们的自信心将一下子增强起来。可是,当孩子想来做帮手时,却被妈妈拒绝:“别来添乱子了。”这样的话,孩子会失去做家务的兴趣,变得在妈妈想要他帮忙时也不答应了。
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注意三方面:第一、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尊重孩子,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二、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第三、家长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家长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精神虐待”。
据报道,有调查表明,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4座城市里: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可见高期待已成为我国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重要情绪结。这种情绪结一旦产生,就会容易产生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
而有过“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便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这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继而家长又加大了 “精神虐待”的强度,导致了恶性循环,并且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因此,孩子的心理发育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给孩子“精神虐待”。
在幼儿园门口,常有一些家长恼怒但又必须装着笑容哄那些哭闹着不肯入园的小孩。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家淘气、在校胆小怕事、偏食、怕见生人,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这个年纪的孩子人际关系不佳,可能有下列几种因素:一是智力或基本能力有问题,以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意思,或表达不好,怕人嘲笑,于是更胆小;二是因交友受挫,导致害怕与人交往;三是没有交友的动机,不觉得朋友有何好处,觉得自己玩也可以,或纯粹个性内向,不喜欢与小朋友玩。
就外界因素而言,则存在以下情况:楼房代替了四合院,邻里之间不相往来;老人怕孩子出危险,不让孩子出去玩;保姆代替了父母的劳动,却弥补不了父母的情感,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
怎样才能帮助小朋友不再“害怕”和他人交往呢?
在日常生活中,可训练孩子沟通表达的能力。比如以非权威式教养方,让孩个多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试着回答“你希望吃什么”之类的问题。
对小孩子要多鼓励,建立其信心。另一方面,可多问他在学校或幼儿园的情况,让他报告一下同学们的动态,如孩子抱怨某人对他不好时,可反问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同学较好?”“你不喜欢他对你这样,有没有和他说?”让孩子想想该如何确切地表达自我,让别人明白他的情绪和想法;然后和孩子“模拟”一番,在何种情况下该怎么做,怎么说。
还要经常带小孩出去与人交往,比如周末带小孩到好朋友家过夜,让小孩体味到与人交往的快乐;母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也要多与他交流,多拥抱和爱抚孩子。如果已经出现了人际交往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解决,如让孩子在款垫子上浪翻。爬行,用软毛刷刷孩子的身体,让孩子骑着羊角球跳等,严重的,就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下面这项练习是利用各种情绪激烈的状况,来测验母处理手法认知的能力。它也提供你一个练习如何对孩子消极的感受做情绪辅导式的反应。
在每一个项目里,提供了一人"错"的父母反应。然后要求你在这种情况下,猜测孩子的感受及讨论父母的处理方式。最后,要求你提供一个新的、确认孩子情绪的做法。
实例:孩子在一家大的百货公司里走失了,而家长十分替他担忧,过了一会儿,一名店员寻获一个明显不安的孩子,并帮他找到父母。
错的反应:"你这个笨小孩,我为了你都快发疯了。我不会再带你逛公司了。"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吓坏了,处理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安全,同时是为了防止同样的情形发生。
孩子的感受:恐惧
对的反应:"你一定是受了极大的惊吓,我也被吓坏了。来吧,让我抱着你一阵子,然后再谈谈发生的事情。"
1、孩子放学回家后:"我永远不再去那所学校上课!老师在我的朋友面前向我吼叫。"
错的反应:"你做了什么事才叫老师向你吼叫?"
讨论家长处理方法:
孩子感受:
对的反应:
2.在浴盆里,你的孩子说:"我恨我的伙伴。我希望他去死。"
错的反应:"这话太吓人了。在这屋子里,我们是不这样子说话的。你不恨你的伙伴,你是喜欢他的。我不要再听到你这样子说话。"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3.晚餐时,你的孩子说:"哎呀,我讨厌这道菜,我不吃。"
错的反应:"你有得吃就吃,你还要喜欢它!"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4.你的孩子外出回来说:"我恨那些小孩。他们不跟我玩,他们对我真小气!"
错的反应:"假使你不是一个胆小鬼,他们会愿意跟你玩耍的。不要小题大做。你要起来反击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5.你的孩子说:"我希望今晚不是你来陪我,我希望×××来陪我。"
错的反应:"多么可怕的话!你是个不关心别人的小孩。"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6.你孩子的朋友来访,我孩子说:"我不想跟你一块儿玩这个玩具。你不准玩它!"
错的反应:"你是个自私的小孩,你应该学习去与别人分享。"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答案
1.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有杰出的表现,并且得到老师的喜欢。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引起老师的不满。
孩子的感受:难受。
对的反应:"那一定让你很难受"
2.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他和伙伴和睦相处。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我知道你的伙伴有时候确实让你气愤和烦燥。发生了什么事情?"
3.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喜欢已准备的食物,同时家长不希望再下厨。
孩子的感受:厌恶。
对的反应:"今天的菜似乎不对你的口味。你想吃些什么?"
4.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与其他的小孩愉快相处,同时不要使他或她的感情那么容易被伤害。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那一定伤透你的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5.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对父母今晚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有所感激。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我能够了解你确实想念×××,我也想念着×××。"
6.讨论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希望孩子与访客可以共同分享乐趣,并且表现大方。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有时候要分享一样心爱的玩具是很困难的。让我们把这个玩具收起来,拿别的你愿意与别人一块儿玩的玩具吧。"
你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儿童的教育中,批评与奖励的作用同样重要,都是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手段。但是,对儿童的批评,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主要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批评的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气急败坏的时候,应该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当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对于父母的批评往往会顶嘴,至少在心里大唱反调。即使是金玉良言,他也听不进去。不要把饭桌作为批评的场所,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造成儿童的厌食,而且也得不到教育的效果。
批评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尤其要避开客人和小朋友。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会大大的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孩子觉得以后没脸面对这些人。这是个惨痛的经验,希望你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可以把孩子单独唤到自己面前,心平气和但是郑重的指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批评要及时。孩子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的给予批评,不然,你说什么,他却已经忘到恼后了,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了,那么还有什么批评的意义呢?
《我们的少年时代》该剧主要讲述了TFBOYS饰演的三位主人公在与棒球运动的对垒中,不断向着理想努力的励志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我们的少年时代邬童尹柯有何恩怨,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剧情
随着我们的少年时代剧情介绍的深入,邬童和尹柯的关系也渐渐的浮出水面,原来邬童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因为单亲家庭缺少关爱让他的性子变的比较孤僻冷漠。
他和尹柯本来是好朋友、发小,经常一块练习棒球的,然而没多久邬童的妈妈再婚嫁给了尹柯的爸爸,这让邬童心里过不去坎了,觉得好兄弟尹柯竟然抢走了他妈妈的爱,两人自此老死不相往来,关系闹僵,所以邬童一看见尹柯就冷脸。
其实陶西并没有结婚,果果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一个好朋友的孩子,父亲早死,母亲去了非洲研究候鸟,暂时把果果寄养在陶西家里照顾而已。
《我们的少年时代》未播先火,TFBOYS齐上阵让一众女粉丝尖叫不已。这一次王俊凯饰演高冷帅气的风云投手邬童,王源饰演一个倔强正义热血的班小松,易烊千玺饰演的是一个已经放弃棒球的尹柯,三人最后重振学校棒球队!剧中三小子的情感戏也是备受关注。
剧情中,邬童是一个转学学生,从雅林中学转到英华中学,但是一个女孩子邢姗姗从雅林追到英华!她是邬童的前女友剧透表示,《我们的少年时代》感情线是这样的:宋祖儿饰演的校花沙婉暗恋王俊凯饰演的邬童,另外剧中邬童还有一个前女友,是邓恩熙饰演的邢姗姗,邢姗姗跑到邬童的学校求复合,却被邬童无情拒绝。
我对她的第一感知是那双手。我记不得那时我几岁,但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联系在一起。那双手是我母亲的,她是一个盲人。
我记得,有一回,我伏在餐桌上画一幅画。“妈妈,看,我的画。”我画完后,欢叫道。“哦,太好了。”妈妈答道,继续忙她手头上的活儿。“不,我要你用手‘看’我的画嘛。”我固执地说。她走到我身边,我拉着她的手触摸画的每一部分。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摸我的脸,摸我想让她看的东西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我知道没有人用手“看”东西。
我记得她给我梳头的方式。她先用左手的拇指按在我的眉心上,用食指搭住我的头顶,然后右手握住梳子梳我的头发。她总是把我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我嬉戏时,跌了跟头,弄破了膝盖,哭着跑回家。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我曾经低估过她的能力。一天,我看到餐桌上有一盘刚出炉的甜饼。我偷偷拿起一个,我想,只要不用手摸,她是不会知道我在干什么的。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她可以听到我嚼甜饼的声音。当我从她身边走过时,她拽住了我的胳臂。“下次,想吃就跟我说,”她说,“你可以吃掉所有的甜饼,但要告诉我一声。”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母亲是如何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的。一天,哥哥带回了一条流浪狗,悄悄地把它弄到了楼上的卧室。不一会儿,母亲就上了楼,走进卧室说,狗窝可以安在院子里,但绝不能安在卧室里。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她究竟是怎么发现的。
还有一回,我一个人在起居室一面做作业一面看电视,她走进来说:“凯丽,不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我赶紧关掉电视,继续做作业。我始终搞不明白,她怎么知道看电视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后来我问过她这个问题。“孩子,”她抚摸着我的头说:“即使你不说话,你还要呼吸呀,我听出来的。”
那年我17岁了,我站在镜子前一面打扮,一面问母亲:“妈妈,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
母亲答道,“我当然知道,从你出生后护士将你放在我怀里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了你的模样。我抚摸了你细柔的头发,抚摸了你身体的每一部分。我知道你很敏感,因为我听到你对别人的评价很在意。我知道你很有个性,因为你敢于站出来坚持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你很善良,因为你爱你的父母。我知道你很有家庭观念,因为你总是帮着哥哥、姐姐和弟弟说话。我知道你很有爱心,因为你从来没有为有我这样一个盲人母亲而流露出自卑。所以,孩子,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你非常漂亮。”
10年过去了,我也成了一个母亲。当护士将我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时,我和我母亲当年一样能够看见自己的孩子。不同的是,我用的是眼睛。我急切地要求关掉所有的灯,想用我的手触摸孩子,用我的嗅觉和听觉来感知他,或者说—感知母爱。
第2篇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成人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