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婆婆因为教育孩子吵架怎么办

和婆婆因为教育孩子吵架怎么办,第1张

  “我在教育孩子,公公婆婆在教育我,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是大多数妈妈内心的真实写照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和婆婆因为教育孩子吵架的解决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和婆婆因为教育孩子吵架的解决方法

 1、真诚与老人沟通。如果是外祖父母,请妈妈出面;反之请爸爸出面。态度温和,肯定老人的辛苦和功劳,并指出娇惯的后果:孩子脾气暴躁,情绪控制能力差,将来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要啥给啥”不可能长久,总有一天祖父母满足不了孙子的要求,他会认为你们无能,不爱他了,甚至会恨你们;索取成习惯,难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不要奢望一次劝说奏效,挑老人心情愉快时多说几次。一般智力正常、通情达理的老人都会有所感悟。

 2、请教子有方的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老人看到别人的孩子有礼貌,有分寸,与自己的孙子形成鲜明对比,也能意识到自己教育的不足。

 3、大人之间约定:孩子撒泼打滚时谁也不能护!第一次恐怕最难,但毕竟要有个开头儿。

 4、多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摔坏了东西本月就少买一次玩具,逐渐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孩子偶尔不发脾气、有话好好说时,要大加表扬。

 6、多带孩子与同龄人玩耍,在冲突中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要大人之间态度一致,坚持下去,相信孩子会有所转变的。

家庭教育孩子的建议

 1家庭关系融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老人“护短”是出于爱,爸妈教育孩子也是出于爱,所以出发点是一致的,千万不要因为爱而互相伤害。所以,要经常老人沟通,但要记住沟通不是挑刺,平时在家的时候多跟老人聊聊家常,顺便聊一下该如何教育孩子,家庭关系融洽了,在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才会水到渠成。如果妈妈沟通无效,为了避免婆媳矛盾,这时候就要孩子爸爸充分发挥作用了,要学会做“和事老”。

 2最简单的方法:不要当着老人的面教训孩子

 经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人争吵,会给无辜的孩子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如果你家老人偏执无法沟通,那么可以巧妙的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教训孩子、给孩子讲道理时,尽量不要当着老人的面,可以给孩子带到另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让孩子没办法向爷爷奶奶求助。但切记,在教育孩子的时千万不要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听爷爷奶奶的话。

 3吵不过就躲得远远的

 如果不能和谐相处,那就离得远远的。如果真的是家庭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那等到时机成熟你能独立带孩子时,就和老人分开生活吧。为了孩子好,即使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亲自带孩子,这样才能更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不给老人看孩子,只是距离产生美更能让孩子觉得犯错了后没有靠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4教育孩子,全家人统一战线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统一战线,千万不能父母忙着管教,老人跟着拆台。父母和老人要协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最好不插手。要告诉老人,即使我们教育孩子方法不对,您也不要当面指正,可以背后说,要当孩子的面维护父母威严,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这样做也避免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遇到错误不知道改正,最后吃亏的是孩子。

 5不能做甩手掌柜,才能掌握教育孩子的话语权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直接丢给老人,做起甩手掌柜。可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做为父母的我们才发现隔代教育的遗留问题,可是那个时候着急就晚了。所以不管我们有多忙,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陪陪父母,孩子的教育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却不应该推给父母。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爸爸妈妈们有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搭搭积木,一起做巧手丫的DIY手工,不但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还能打开孩子的自主思维。哪怕是依偎在沙发上看孩子最爱的动画片,不要让教育缺失,不要让爱留下遗憾。

老人教育孩子的心理

 1退化心理。随着变老,智力和心理会童稚化,正所谓“返老还童”,这种返老还童的心态,使得老年人容易更看重子孙辈的情感维系。

 2认同心理。老人对儿女的控制力减弱,共同语言也减少,对晚辈爱的表达在孙子辈身上较易实现,所谓“含饴弄孙”也就是这个道理;孙子辈在得到爷爷奶奶的爱抚后,对爷爷奶奶的亲昵,会安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寂寞。隔代亲并不完全意味着对自己子女感情的淡漠,反而是以隔代亲的方式表现在对子女的爱。

 3眷恋心理。老年人愿意和孙辈们在一起,分享他们天真的快乐,无忧的快乐,也有他们对青春年少时光的眷恋之情。

 4补偿心理。有些老年人自己年轻时在子女身上可能留下一些遗憾,现在要在孙辈身上弥补。

1 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干涉怎么办

2 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干涉

3 父母教育孩子时有分歧怎么办

4 父母教育孩子发生分歧怎么办

5 父母教育孩子时互相拆台怎么办

母亲跟奶奶感情不好,可以参考以下方案

1,婆媳矛盾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婆媳矛盾是社会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是某一部分人才有的现象,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都有的现象。而且婆媳矛盾涉及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也是比较普遍化的,各种琐事都可能触发婆媳矛盾。日常生活习惯,教育子女,为人处世等等都会产生分歧,引起矛盾。

2,婆媳矛盾具有持久性。

婆婆作为这个家庭里资深比较老的人,在她的观念里,儿子儿媳都是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没有分开家单独过日子之前,甚至就算不在一起生活,她依然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所以,很多时候,会以家长的姿态去要求儿子和媳妇。而在媳妇看来,这种要求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不把自己当成一家人的那种感觉。所以,这种观念上的分歧,导致了婆媳矛盾会长期存在。有的可能伴随着老人的一辈子。

3,婆媳矛盾具有难调和性。

婆媳本来就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两个人因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而产生关系,围绕这个男人,彼此会争风吃醋,男人在关系上处理不好,就会给婆媳一方甚至是双方造成不好的印象,会导致彼此怀恨对方。所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激化,难以取得对方的谅解,往往都在内心积压。而对男人来说,在母亲眼里自己是儿子,仿佛听母亲话,孝敬母亲被赋予亲情的要求,而在妻子眼里,自己是丈夫是自己依赖的男人伴随自己后半生生活的人,需要男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要求,就让男人左右为难。所以,处理起来,也是相当的棘手。所以,婆媳矛盾,往往很难调和。

1,改变思维,从思想上接受不同和差异,淡化这种婆媳关系。

也就是说,你要从一开始不要对婆媳亲情有过多的期望,你要接受婆媳是两个不同的人,无法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及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的亲密关系。把这种婆媳关系就简单看成是一种姻亲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是媳妇还是婆婆,在缔结这种关系之前,不要对对方有过多过高的期望。只有降低这种期望值,你才不会在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会因为各种不同和差异而过度失望。因为有了这种心理预期,在处理分歧的时候,才能够冷静和理智。

虽然媳妇喊婆婆为妈,但事实上无法和亲妈一样,叫得再亲也改变不了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别强求婆媳达到那种母女关系的状态。好好的把对方当成是亲人,甚至是朋友,客客气气,淡然相处就好。

2,婆媳之间多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多沟通,多了解彼此,多包容。

婆媳之间,如果不刻意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往往可能无话可说。毕竟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而各自都有自己熟悉的人,如果两个人不能积极找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话题,往往是难以有效沟通的。可就生活中,饮食,人事交往,家庭理财,或者说照顾孩子等事情上互相交流感受,多互相学习,这样,在交流和沟通之后,双方的感情才会进一步增进,关系会越来越好。把对方当朋友,多一点理解,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包容,把对方看成是朋友,这样才能减少和回避矛盾。

3,多趋同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对于分歧多采取搁置,或者不争议,互相尊重。

处理婆媳矛盾的关键的一点,就是,彼此要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只有彼此尊重,各自才有一种态度去积极地面对问题。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毕竟人跟人不同,更何况是两代人,两个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女人,这种差异是允许存在的。在尊重的基础上,冷静和客观去面对这种差异。这样,就能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能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感同身受,然后自己劝自己,去接受不同,然后沟通各自的想法,去达成一致。这样就减少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误解。

4,丑话提前说,有话当面说,有效预防一些分歧。

很多时候,婆媳矛盾之所以产生,往往事情出来之后,双方没有及时有效地沟通,心理落差较大,谁也不想让步,才导致了矛盾的产生的。如果,双方在遇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前,先把丑话说在前面,先说说自己可能会怎样做,不是针对对方才这样做的,所以,提前都做了预防,在事情出现的时候,双方的心理接受起来才不至于太意外。所以,也会因为对方已经提前说了,而减少指责。双方心里有怨言和不满,或者什么想法,当面去说,减少背后生气对对方造成的误解。话在当面说,更显得真诚,从而也能回避或者弱化一些矛盾。

5,婆媳之间,让爱生爱。

处理婆媳矛盾,重要的是婆媳二人的观念。如果两个人都有想着处理好婆媳关系的观念,都想努力去维护好关系,这样的婆媳相处起来才容易把握关系。有一句话说得好,让爱生爱。就是说,婆媳之间,互相有爱,用自己的爱换回对方的爱,让爱彼此生爱,这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关系会在这种互相的爱和尊重里,良性循环,会越来越好的。

母女关系的好坏,并不是靠一个生育过程来定论的。养恩大于生恩,朝夕相伴的亲情浓于称谓上的亲近,奶奶养大的孙女,远比疏于管教的妈妈亲。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看过很多寻亲节目,媒体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往往母亲一见到自己丢失十几年的孩子,一上前就抱着孩子痛哭流涕。而孩子只会往养母身边躲,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甜蜜母爱,感受不到生母的悲伤,却能读懂养母的一个眼神,就算认亲,也只能养母点头说了算。

陌生的生母,陌生的家,丢失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心无处安放。很多寻亲找回的孩子,到最后还是逃回了养他(她)的家,回到养母的怀抱,归到养育他的那片土地。

婆媳关系紧张,夫妻感情不和,会导致一家人排斥母亲,孩子更不服母亲的管教。

从小到大,吃着奶奶的饭长大,孩子的一个微笑,一声哭泣,都是奶奶陪着喜,陪着忧。一个伤风感冒,身上擦破一点皮,也是爸爸拿钱回来治,奶奶喂药包伤口。柔弱中,缺席的妈妈无影无踪,怎能叫女儿去深爱那个没有温度的称谓,发自内心的去爱那个拥有妈妈称谓的人?

相信这个21岁女儿是爱奶奶,爱父亲的,不然,就不会与母亲为敌,水火不容。奶奶口中的儿媳定不是一个好人,爸爸口中的妻子,更是一无是处的卑微女人。朝夕相处到言传身教,女儿从小便被洗脑定住妈妈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所以,女儿是站在奶奶和爸爸一个立场,接受母亲的形象被两个至亲妖魔化,想到改变女儿对母亲的坏印象,比登天还难。

既成事实在那里,是一家三口都不爱自己,关系紧张到不易缓解,那么,这个妈妈也要多检查一下自己。一家四口人,三人与自己为敌,连最亲的女儿也打骂自己,不尊重自己,想想自己为人母亲做的是多么的失败!

女儿的叛逆,暴躁与缺乏母爱有太大的关系,缺失的是那份日日夜夜的守候,那份温暖。缺失的是岁月的亏欠,母爱的滋润。从而导致亲情降温,血脉亲情淡薄如水。

心寒的母亲,想到溶解女儿一颗冰冷的人,不是一味的迁就女儿,也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和做法都强加在女儿身上,让女儿屈服,以此来证明母亲对女儿好。强势的母爱,女儿抗拒不接受,最后招至女儿憎恨,反感,动粗。

想要女儿接受自己,得从源头上来改变自己,家庭不和的根源在于,婆媳关系紧张,夫妻感情不和,想要彻底稳固良好的母女关系,必须自己想方设法,把家庭紧张不和的关系,改善成良好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等到婆婆,丈夫都改变了对自己的不良看法,并且热爱自己,赞杨自己,女儿才会拿母亲当人看,才会真正的接受自己,拥戴自己,珍爱自己,爱到离不开自己。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通过你的描述婆媳关系不好,夫妻不和,母女关系也很糟糕。家里共四口人你与三口人有矛盾,这必须要反省自己不要一味的去找别人的毛病。

一个家庭的和睦,女人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家不要把自己抬得太高,家是爱的港湾。女人多温柔,以善爱家爱家人,孩子会传承你的榜样!

孩子跟母亲的感情并不是靠一个生育过程完成的。孩子跟母亲的感情建立,更多时候是处于孩子幼小时期的互动与交流。

你的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基本上是奶奶带,说明你这个当妈妈的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跟她进行 情感 交流。她自然跟你不太亲近。

其次,被奶奶带大的孩子为什么多喜欢奶奶?说明奶奶在面对孩子时比较温柔,有耐心,没有跟孩子起什么冲突。即使是你认为的奶奶宠溺孩子也好。至少在孩子眼里,奶奶比你好。

你提醒她吃早餐的事,说明你管控欲比较强。谁都有不喜欢吃早餐的时候,她已经要参加工作了,认知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不再是孩子。

妈妈喜欢絮絮叨叨,觉得这是在关心孩子。其实是小时候没有带孩子,长大了却想掌控孩子。

生活中有些当妈妈的出去工作一两年,孩子回来都不亲近了,何况你家是10多年来一直是奶奶照顾孩子。

孩子愿意跟奶奶亲近,说明奶奶对孩子很不错。你的婆婆没有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而嫌弃她或者对她不好。这样的婆婆还挑什么刺儿呢?

其实你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无非是希望大家回答说:一定是婆婆背后挑拨离间。

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的身上。你是否把女儿当一个成年人尊重,是否给她空间,是否理解她,是否鼓励她?

这个时候找不到工作,本来内心就焦急了,你当妈妈的不鼓励打气,居然还嫌弃!

这事吧,还真不是几个月疫情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妈妈选择了更重要的是工作,那就只能从工作上收获了。时间用在哪里,哪里便会开出惊喜之花 。

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太高,又要赚钱又得 育儿 ,两者兼顾不上的,至少得让夫妻感情好,家庭氛围好。上一辈帮带孩子啊,那也得在父母跟前儿带。

如果4岁之后妈妈就全然不在身边了,那这感情真的好不了,不需要别人挑拨离间,也不会有多好,感情都是在一天天共同成长中培养出来的,并不是你生了她,她就天然跟你有爱的。这个是相互的,你对她爱,她也对你爱,并且是在你陪着她一天天长大中建立的。

现在很多妈妈在孩子身边因为方式不对也得不到互爱,何况你这压根不在身边,错过她很多很重要的阶段,她在成长的记忆里没有你,自然跟你不亲。

这过程中如果爸爸和奶奶再不添什么好话,那也就有恨起由了。再看你和爸爸天天吵架,和奶奶关系也不好,恨更甚了。

夫妻感情好中的家庭,孩子人格会更完整。

你家这姑娘呀,正好又青春期,你还是得好好关注着。好好爱着,能平心静气的多沟通,感情再慢慢建立,补救吧。这也没办法。

看了你的描述,同作为妈妈,有些心疼你的遭遇。可又不得不说,今天孩子的所作所为,你要负很大责任。

1、婆媳矛盾影响了孩子的认知。

孩子从2岁开始到后来,一直由奶奶带大,孩子与奶奶相处时间比跟你相处时间长,自然与奶奶建立起了深深的依恋与感情。

这份深厚感情的建立,让孩子心理与感情上更靠近奶奶,无形中就会认同奶奶的观点与思想。很不巧,你恰好与婆婆有很深的矛盾。

那么婆婆对你的不满,肯定会在言行举止中透露出来,这对于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女儿来说,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妈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早已经走了样。

奶奶是她最亲近的人,而你是奶奶的敌人,那自然也就是她的敌人。如果在孩子幼年时开始流露出对你的敌意时,你能警醒反思并予以调整,现在母女关系不会如此差,很遗憾你错过了最佳的机会。

2、夫妻间频繁争吵,给孩子做了坏的示范。

激烈频繁的家庭争吵,带给孩子的是愤怒、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的。

孩子内心压抑的愤怒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叛逆,行为上出现沉默寡言、学习不主动、攻击性强、早恋等。孩子今时今日的表现,都与你们夫妻间频繁的争吵有关。

3、丈夫的不尊重与你的一味退让,让孩子变得更加嚣张。

夫妻间的争吵与婆媳矛盾,丈夫对你从始至终的粗暴、强势、轻视,都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虽然有时会心疼可怜妈妈,但妈妈一直以来的毫无原则与卑微,却也是被女儿轻视甚至看不起的。不然,她怎么敢对她的亲生母亲下手?这固然有她的不对,可也有你的助长啊!

事已至此,也只能建议你:

一、重新审视夫妻感情,不能过着一直争吵的日子;二、夫妻诚恳向女儿道歉,这么多年太忽视她内心感受了;三、你自己要变得有原则、有底线,敢于说不。

说到底,你只有自己真正做到了独立、有原则、自尊、自重、爱自己,孩子才会以你为榜样,发自内心的认同你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亡羊补牢,尤未晚也。祝福。

乍一看,题主的问题在明里暗里说女儿的奶奶在女儿跟前说自己的不好,看似是女儿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在控诉孩子的奶奶。

看完了题主的更多阐述就可以看到,这位“寒心无助的妈妈”不仅生活中充满了抱怨,对于家庭付出也并不是很多:

妈妈一直上班从2岁开始就基本没有照顾过女儿,直到现在21岁大四,想要跟女儿有亲昵的感情,我觉得可能性本来就不太大。

俗话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身之恩。 所以从小被奶奶养大的女儿因为妈妈的缺位,会更加听奶奶的话。

在家里,妈妈不仅和爸爸关系不合,也跟奶奶关系不好,作为母子俩肯定是一条心的,女儿不仅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

你跟他的爸爸和奶奶关系都处不好,在女儿的眼里,问题出在你的身上,而且在她的眼里奶奶是至亲的人,而不是这位挂着“妈妈”名而不怎么养育她的人。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奶奶都付诸过多的心力。所以,如果你想跟女儿处得好,第一步就是先把她的奶奶“买通”,而想要让奶奶在女儿跟前说好话,就需要你用更多的心来孝敬老人,而不是老人帮你把孩子带到21岁,还来责怪她“教唆”你的女儿“恨母”。

这世上这么多的母女,都相处得亲密无间,为什么你跟你的女儿会有这样特殊的情况呢?不要总想着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请先自我审视检查,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家人没有一个向着你说话,和你关系好的呢?

这才是你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愿意换个角度看待所有的问题和关系,这个世界会回馈给你一个惊喜。

你改变了,世界都会跟着改变!

母女这种状况很多,原因各有侧重。你家责在父亲一一从孩子小时就没有维护好母亲的型象,成了家中唯一能让孩子泄愤的出气筒。

不要怀疑奶奶这几个月有意“教坏”了孩子,也不要质疑孩子还不懂事,压抑内向的孩子一般心理不畅,几个月与奶奶相处勾起了儿时习惯了的生活回忆,尽是美好;回来后都是压抑,这小心翼翼的妈妈就只有“躺枪”了[流泪]。

二到四岁是幼儿认知世界、确立最亲近关系的关键时段! 潜意识里可影响终生[泪奔]一一可惜,你错过了。

加上夫妻间长年的不配合、与婆婆相互的不认同、你的无原则附和,更添嫌弃一一也许那不是真的恨或嫌,母女血亲,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撇嘴]

四十来岁,还来得及一一重塑母亲形象,找回女儿的心[泪奔]。

岁女儿和奶奶待了几个月后,变得“恨母”“嫌母”,这是母亲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责怪孩子,更不能责怪奶奶。

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小到大缺少母爱,加之婆媳不和,奶奶也许给孩子灌输了不应该有的思想,所以,孩子才会“恨母”“嫌母”。

如果说孩子从小到大是奶奶抚养,父母对孩子很关心,也对奶奶很好,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出现“恨母”的现象,孩子会和父母还有奶奶和睦相处的。

某市有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一生养育了一个独生子。老人夫妻俩都是老干部,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临省省会一个医院里当大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毕业是必须服从国家分配的,所有人没有自由选择职业和地域的权利,所以,虽然家里当时有二位老人,他是独子,但不得不离开父母,去了外地工作。

在他结婚第一年,父亲去世,家里剩下母亲一个人,那时候母亲依然在政府部门工作。他很担心母亲的生活,所以,儿子出生之后,一岁多一点,他就和媳妇商量着把儿子送回老家陪母亲。

母亲在家里雇了保姆,既照顾小孙子,又帮着料理家务。他母亲离休的时候,他儿子才上小学。

夫妻俩平时见不到儿子,只能跟儿子电话联系。春节的时候,夫妻俩回家看望母亲,才能跟儿子团聚几天。

他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要留在广东上班,可是他坚决反对,让儿子回到了奶奶的身边,继续陪伴奶奶。

他现在已经有孙子了,退休后回到老家,在一家医院继续上班。他儿子就在奶奶所在的城市里一个政府部门上班,而且已经是单位领导层的一员。

不过小伙子依然能够处理好跟父母和奶奶的关系。平时父母不在家,他陪着奶奶散步,逛公园,给奶奶做饭。媳妇回家也是帮着奶奶做这做那,从来不嫌弃奶奶。

他父母回家了,他才会带着媳妇出去玩。

这个男孩从小就在奶奶身边生活,现在自己都有了孩子,依然在奶奶身边生活,但是他从来没有憎恨过父母,没有嫌弃父母不管他。

做父母的,从小到大,多给孩子一点爱,更重要的是父母跟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和睦相处,孩子才会爱每一个长辈。

如果婆媳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紧张,爷爷奶奶稍微对孩子好的,孩子就会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所以,不要责怪 孩子,多给孩子爱,给长辈爱,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孩子吧。

其实,女儿对妈妈的不满在小时就已经形成了,主要的根源在妈妈与奶奶的关系上。由于奶奶替代了妈妈的亲子感情,女儿小时候就与奶奶形成了亲密感情而对妈妈疏远。孩子大了以后,虽然与妈妈的感情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从小形成的观念并没有消除。疫情发生之后,孩子回乡下与奶奶一起生活,自然而然地和奶奶的感情继续加深了,而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疏远了。其实,题主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能修复与婆母之间的 情感 ,双方达到和谐,女儿与妈妈的 情感 也会得到修复。

不要说是亲奶奶,不管什么人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都是有感情的,可能是奶奶和妈妈之间有矛盾,有可能奶奶会告诉孩子,还有可能奶奶会不实事求事的乱说,导致孩子觉得妈妈太过份,所以对妈妈有看法,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不要生气,有句话是真金不怕火炼,你在孩子面前还是尊重奶奶,孩子是有思想的,她会觉得妈妈在奶奶的背后,从来不说奶奶的坏话,还对奶奶好,是奶奶做的不对,总是说妈妈不好,我觉的妈妈做的很好,奶奶背后说妈妈是不对的!

和奶奶的多次争吵,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家长和老人之间,经常会发生代沟和观念差异,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主动去挽回,化解争执,重建亲情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冷静下来,理清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口出恶言和做出过激的举动。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奶奶进行沟通,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寻求共识和妥协的方案。最后,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奶奶,多关注她的生活和感受,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奶奶多次生气和我们抱怨,可能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感到被忽视和孤独。年老体弱的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我们可以适当地安排时间和活动,和奶奶一起做些运动、健身、旅行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增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增加感情的联系。另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与奶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聊天,打开话匣子,让奶奶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关注,增加奶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最后,我们需要给予奶奶更多的尊重和尊严,让奶奶感觉到自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们可以多听奶奶的话,尊重她的看法和决策,保护奶奶的隐私和尊严,从而增强自己和奶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此外,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奶奶,避免动摇她的自信和尊严。只有在互相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挽回与奶奶的关系,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如果和婆婆吵架了,孩子说想奶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沟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她想奶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喜欢奶奶,或者想念奶奶所提供的安全感和温暖。

2 寻求解决方案: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安排一些活动,比如和奶奶一起吃饭、看**或者做一些特别的手工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和奶奶在一起的快乐。

3 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自己的感情复杂,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有权利喜欢任何家庭成员,也有权利在家庭中感到安全和快乐。

4 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如果感到压力过大或者需要帮助,可以寻求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帮助解决矛盾。

最重要的是,要以孩子的感受为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冲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22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