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出川是根据真实史实拍的吗

壮士出川是根据真实史实拍的吗,第1张

是的,《壮士出川》讲述的就是抗战时期川军出川抗战的事迹。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

同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后来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壮士出川》为了忠于历史,剧本四年磨一剑,几易其稿,编剧陈庄、冉光泽等人广泛征集了相关专家的意见,还特别成立了摄制组,跑遍全川寻找到了四十多位存世的川军抗战老兵。剧中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对历史进行了尽可能的还原。

扩展资料:

抗战时期的川军:

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辖第41军,军长孙震;45军,军长陈书农;47军,军长李家钰)从成都启程,徒步经川陕公路至宝鸡,然后沿陇海路东进,经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23军,军长潘文华;44军,军长王缵绪),这一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启程,乘船沿长江东下,经武汉转道许昌、郑州,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这三路参战的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

此外,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再有独立第35旅,原系川军第20军杨森部的一个加强旅,后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奉命开赴前线。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军开赴前线,困难重重。当时虽有长江通道和川陕公路,但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

川军装备十分简陋,每个士兵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1条,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

尽管武器装备较差,但川军在各次会战中,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广大士兵,更是满怀民族义愤,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报效祖国。

川军出川第一战为第43军26师和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26师属川军43军郭汝栋部,淞沪会战爆发后,奉命开赴上海抗日前线,与杨森的20军等协同作战。当时,该师的武器装备极差,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1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

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虽然如此,官兵的抗敌激情并不稍减。

在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和猛烈射击下,尽管工事被摧毁殆尽,伤亡惨重,仍抱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坚守阵地。白天与敌苦战,阻敌进攻,晚上又不顾疲劳抢修被破坏的掩体,准备来日迎战,前仆后继,毫无惧色。

军士“刘芳负伤不下火线,第2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他一直坚持到停止呼吸”;155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亦中流弹后,仍继续和官兵一道坚持战斗。

该师官兵就是这样英勇顽强地在战场上鏖战了7个昼夜,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会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

但该师所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2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全师4000多人,仅剩下600多人”。其牺牲之惨重,于此可见。

20军在淞沪抗日前线立下战功。该军的任务是接防蕴藻浜、桥亭宅、顿悟寺、陈家行一线阵地。当时日军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以及其他特种部队共数万之众,以这一线为重点进行猛烈攻击。

20军在此与日军激战7个昼夜,尽管战斗非常艰苦,但官兵们悍不畏死,杀敌热情高昂,多次击退其进攻,毙伤大量日军,缴获不少枪枝弹药。

以“伤亡团、营长20多名,连排长200多名,士兵7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在粉碎日本侵略者迅速攻占上海的狂妄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川军第20军和第26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一片平原地带,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军远道而来,仓促参战,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敌进攻。

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

第41军、第45军将士,身穿单衣,赤足草履,一直从成都步行2000多里,奔赴山西战场。11月的山西,已是北国冰封,寒风刺骨,将士们全身冰凉,手持一杆老式川造步枪,腰系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战况十分惨烈。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日寇采取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联合作战的战术,轮番进攻,川军拼命死守,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由于川军死守滕县三个昼夜,终于挫败了日寇增援台儿庄的企图,使友军能顺利完成对台儿庄的包围。

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友军一道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击毁坦克30余辆,缴获步枪1万余支,机枪数百挺。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四川的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征的30938人、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

如果加上此两项数据,则抗战期间,四川实征壮丁数近300万人(此数尚不包括出川各集团军自行回乡募补之人数)。

这样庞大的兵源,补充了南北战场上的军队,以致当时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足见川渝人民对抗日军队贡献之大。

——壮士出川

中国***新闻网——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昨天追了一部剧《壮士出川》,该剧是由林江国、吴其江、衣珊等人主演。

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奉命增援的川军20军某团一上战场便和日军遭遇,夺回战略要地顿悟寺。日酉震动,日军大举返攻,至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无数的川军英雄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从这部剧中,我反思了一下几点:

1战争是残酷的,珍爱和平,铭记历史;

2在国家民族的主权受到侵略时,身为中华儿女有责任和义务保卫祖国;

3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人,都是民族的罪人;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剧中张抗(林江国饰)一心抗日,多次和八路军合作,从而被国民党政训处怀疑通共,被抓了起来。对于这一点,我支持张抗的做法。在民族大义面前,党派之分和政治只会阻碍民族团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谁一心为民,他们心里清楚。

5要善于总结,灵活运用兵法。在剧中杨彪(吴其江饰)特别擅长总结反思,知己知彼。在川军装备不齐的情况下,他认真摸索非精良的枪支,避免在战场上失误。

中国的抗日战争剧拍的不少,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这部剧《壮士出川》,它颠覆了传统抗战剧孤胆英雄的模式,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川军人物群像。

该剧以严谨的态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川军的英勇气概,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的、具有史诗质感的战争剧。

个人觉得这部剧是一部比较不错的抗日剧了,有很多泪点,通过这部剧也了解到川军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其实我觉得不必纠结于一些战争场面的细节,战争的残酷,即使再追求细节的导演组也很难拍出来的,也只有真正的战场才会让你觉得不那么假。所以我认为,只要让观剧的人,能感受到剧本身想要传达的东西,这就是一部很良心的剧了。川军出川,舍小家为大家,最后战死异乡,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和平的不易,也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尤其剧最后,川军将士魂归故里,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笑的那么幸福。

第35集。

1、在原著中,战士魂归故里找吃的是川军在梦里和郑老爹随着朱豪的队伍出征之后,郑老爹战死,张之明带人将郑老爹的棺材抬来,之后就是川军的魂魄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面这个场景。

2、《壮士出川》讲述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活下来的张抗,在被川军将领留下并提拔为连长后,带领部队与日军数次鏖战,同时众多性格迥异的人也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在与张抗等人的合作中,渐渐与张抗、川军站在一条战线,奋勇杀敌,最终全部牺牲。

《壮士出川》原名《壮士一去》,由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1] 1937 年淞沪会战,奉命增援的川军20军某团一上战场便与日军遭遇,夺回了战略要地顿悟寺。日酋震动,日军大佐桥本请命出击,日军大举反攻,双方展开拉锯战。为减少伤亡,连长张抗不顾督战组军官杨彪的阻拦,打下了日军的炮兵校射汽球,战友却因此牺牲。杨彪怒斥张抗目无军纪。数日苦战,张抗所在团上至团长下至连排级军官基本战死,被炮弹炸晕的张抗醒来时阵地已经被敌人占领,他单枪一人向江苏方向行进,多次遇险被友军救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55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