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级考级曲浪漫曲表达的是哪种情感

8级考级曲浪漫曲表达的是哪种情感,第1张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区别。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纪末正值大变革时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义文学,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当时火热的一种艺术思潮,成为连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德彪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国印象主义之父”。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知,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缥缈。它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得到升华,让人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德彪西采用象征主义诗歌《浪漫曲》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本论文基于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对该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帮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歌唱。

一、《浪漫曲》作曲家和词作者简介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瓦格纳以及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阳台》《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阶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第三阶段1905-1918 年是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展望以及对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回归 。《浪漫曲》于德彪西创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继承了福雷所确定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同时又独具个性,将自身对音乐和调性的独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声乐线条和钢琴伴奏织体中。

保尔·布尔热(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对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颇深,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特点,在1872-1882 十年间刻苦钻研诗歌,发表了《在海滨》《希望》等几部诗集。在德彪西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八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保尔·布尔热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创作。

二、《浪漫曲》的音乐分析

(一)《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

该歌曲为二段曲式,主调性为D 大调,节拍为4/4 拍,一共28 小节。第一段一共转了三次调(D-A-D-G),都为近关系转调;第二段转入了远关系E 大调,最后回至主调D 大调。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创作音乐往往将音乐和绘画联想构思,将音色和音响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强弱变比作成绘画中光线强弱的变化,利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色彩性和弦营造歌曲要表达的朦胧的、飘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音乐创作手法,如该歌曲的16-20 小节一共包括三句话,皆使用了全音音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调音阶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导音倾向性,造成调性模糊的感觉,歌曲的功能性和声减弱。不仅如此,德彪西因为不满足调性的稳定,歌曲多次使用离调的手法,带给听众新鲜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响上的特殊意境。歌曲还多次使用减五、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如歌曲开头伴奏下方两个声部音程构成减五度,造成一定扩张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创作该歌曲的时有着链环衍展的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材料的连锁式发展,使音乐进行及发展的关联性始终得以保持,采用了顶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体现出来,保持了作品内在的统一。

(二)钢琴伴奏织体特点

《浪漫曲》钢琴伴奏是随歌曲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该歌曲最低声部皆为长音,通过二度、三度进行连接全曲,呈现宣叙性质的音调,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该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节),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全曲的织体改变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论述。

歌曲引子(1-2 小节)为三个单音声部加上伴奏旋律声部,伴奏旋律辅助音式级进下行,结合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其余三声部皆为长音,而后又反复一次该旋律,这是该旋律声部的第一次出现。

歌曲在第6-8 小节,变换了钢琴伴奏织体,原先的三个长音声部变为了一个,原先伴奏旋律声部变为了以两拍切分为主要节奏型的柱式和弦,给全曲带来了一种紧张感,但很快这种紧张感消失了,两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隐藏声部二度级进上行,使歌曲听起来仍然带有一种朦胧感,仿佛刚刚的紧张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节处,第二次出现了钢琴伴奏旋律声部,这一次将1-5 小节使用过的旋律和6-8 小节使用过的二拍切分节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节,切分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强弱交错,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节由原先四声部变为了三声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型的单音分解和弦,右手则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体听起来舒缓、悠远,和使用全音阶的旋律声部相配合,营造飘渺、梦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节处第三次出现钢琴伴奏旋律声部,力度达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声部,增强了歌曲结尾的稳定感。

(三)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巧妙结合

1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的配合

该歌曲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旋律部分的一个单音,每一个音节皆对应一个元音。

2诗歌旋律中的韵律

《浪漫曲》的歌词含有独特韵律,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一共十二个乐句,歌词的第1-3 句L'â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âme douce,L'âme odorante 以及歌词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韵。

3旋律的走向和歌词含义、语调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和宣叙般的声调渲染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留了诗词朗读的韵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声乐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现出诗词中的朦胧的气氛和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

歌曲开头第一句“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让歌唱如诗词朗读一般,同音反复后的大跳仿佛让人感觉真的在飘荡。歌曲第一段(1-13 小节)歌词的大意是受苦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圣洁的百合花用它的纯净和香气安抚了疲倦的灵魂,无论是花香还是灵魂都是在空中漂浮着,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词,每一乐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与歌词所表现的语气语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节)歌词的大意是两个人相爱了。两个人身旁笼罩着浪漫、唯美的氛围,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词将浪漫气息和爱意讲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连线,均为音阶级进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阶流动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旋律和歌词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三、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演唱艺术表现

(一)歌唱语言

法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优美动听、明亮悦耳、柔和抒情。演唱该歌曲需着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发音,法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一共有16 个元音,其中a/e/i/u/y/o 六个元音字母需要单独练习,保持语言的连贯特点,使单词与单词之间通过元音连起来,歌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联诵”,两元音在一起只读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发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âme évaporée 两个词联诵的结尾音不发音。在这首法语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j 发音与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发音;字母qu 发拼音k 的音;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语的特有现象,法语有4 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有两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的单词dans、vent 发a 的鼻音ã,donc 发o 的鼻音õ。

(二)演唱的声乐技巧

1气息的控制

该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区,中低音区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低音区要唱的浑厚、实在、沉稳,中低音区一定要把喉位放下来,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进行演唱,这样出来的气息才是平稳的,中低音声部不能只用纯真声,仍需真假声混用,保持声音的饱满状态,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飘逸、朦胧,越高的音越需要气沉下去,不可扯着嗓子唱,这样的声音是尖锐、不圆润的。中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过渡也要引起重视,要统一状态和音色。总体来说,整个歌唱是自由的,是通过气息的支持控制来完成的,气息要深、松、稳、有弹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个力度的标记,分别是pp、p、mf,这首歌曲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歌曲音量的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现的是一幅幅印象画,演唱时避免乐句与乐句之间音量差距过大破坏总的音乐的感觉。

(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

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该歌曲具有浓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许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转调、离调,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细心感受音乐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气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没有内在的紧张感,更像是脑海中回想的一帧帧画面,故演唱时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张的抒情和喜悦。要注意声音细腻的把控,获得艺术之前的通感(和诗歌、绘画一样的情感),从而反映诗歌、绘画中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复朗诵歌词,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帧帧画面,把握歌曲的整体意境和感觉,为歌唱时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四、结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结构。该篇通过研究钢琴伴奏、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来加深读者和演唱者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和认识,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声乐技巧和情感处理三个方面来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赏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这首歌。

注释:

①Mélodie:柏辽兹作为史上第一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分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是浪漫曲的歌词,浪漫曲歌词是由玛利亚翻译的。

③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为发音,与后面的元音组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叫做联诵。

问题一:信天游表达什么感情 信天游(a kind of Shanxi local melody;folksong popular in China's Northwest)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按刘勰的说法,……‘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通过依微拟议而达到兴托起情,即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①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信天游,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陕北,陕西省的北部,基本以榆林、延安地区为限。一提起陕北,有不少人会想到了历史悠久,祖辈传唱,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陕北民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歌舞曲、风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游和小调多见>>

问题二:信天游的代表曲目有哪些很经典? 陕西民歌代表曲目--《脚夫调》

脚夫调》是一首有感而发的山歌。同时也是信天游的代表性曲目之一。编唱者主要是为了叹诉自己的悲苦身世,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怨愤心情,而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表演。它的旋律线直上直下,大起大落,是一种感叹式语调的直接反映。整句曲调好似一声怨愤的长叹,又像是对苍天的控告和发问,把积压在心里的话一下子都吐露了出来。旋律上以so--do--re--so为基础,具有信天游音乐的典型特征。全曲既奔放又悱恻,以深沉、凝重的复杂感情,揭示了歌者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慨括性。

《揽工人儿难》是陕北地区长工诉苦的歌。它用多段词叙述了长工受欺压的具体遭遇。通过统治与被统治不同待遇的比较,诉说着社会的不平。音乐中有叹息声调(如乐谱的第三小节哎哟),但起伏不大。整个旋律曲折、流动、 乐汇细小,是一首典型的感情抒发的直畅性作品 。

问题三:信天游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 信天游又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骡、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

问题四:信天游的特点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陕北民歌是历代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语境,是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上下文、情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等。在信天游起兴中,语境因素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蓝花花》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呀)实是爱死人。”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性别特征”在信天游起兴当中还有,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跟回来了。”如果不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中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来分析,看不出起兴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和当红军的哥哥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了解陕北风俗就可以知道,用羊肚子手巾在头上系“英雄结”是当地青壮年男子的一种典型装扮,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英姿勃发的扮相。这句起兴实际上勾勒了“当红军的哥哥”的形象特征,也能说明当时的青年对红军的向往。在黄土高原上,不但色彩单调,而且缺少旺盛的生命,黄土、风沙给人枯燥、寂寞之感。所以,所有能和**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和富于生命力的事物都十分引人注目,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

问题五:结合一首民歌简述信天游的特征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每当我听到或者弹起这首曲子,都使我联想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历尽沧桑的陕北劳苦人民。

一、文化背景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原型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产生在陕北的一首民歌,属于典型的陕北“信天游”。信天游产生、传唱在广漠的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起伏连绵。黄土、黄风、塑造出陕北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苍茫、恢宏之中深藏着悲壮与凄凉,沉郁、寂寞之中孕育着刚毅与稳健。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出了陕北民歌独特的风格特点。赶脚人、走西口的人的凄苦、悲惨的生活赋予陕北民歌以独特的粗犷和苍凉。

据说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唱的,传说四妹子和三哥哥是一对甜蜜的恋人,后来三哥哥当兵到外地,回来时四妹子已经嫁人。于是,这首深沉、伤感的情歌就产生流传了出来。

谱例一: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的旋律也有人记成如下形式:

谱例二: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原来是一首较长篇幅的叙事歌曲,原词长达三十余段,人们在传唱中只唱其中的几段。旋律中的双四度框架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特点,大跳的音程显得刚劲有力、奔放粗犷,第九小节处的一个向下五度大跳,给人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最后三小节婉转低回的下行旋律象是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叹息,表达了对生活、对命运的无奈。所有这些又都是和遍布沟壑的黄土高原紧密联系着,和当地人的悲苦生活联系着。“长歌当哭”,我们从这首歌里读出的是生活的酸涩和命运的坎坷,内心无限的痛苦用“唱”表达出来,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辛酸和苍凉。

二、曲式分析

经周广仁改编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表现力已经和原来的民歌《三十里铺》有很大的不同,成为非常钢琴化的、带有叙事性的一首变奏曲。全曲由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共九段音乐构成,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表现旧社会陕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组成第二部分,表现陕北人民的斗争,变奏六、变奏七、变奏八组成第三部分,表现了光明和胜利。作品通过变奏的手法,按照作者的构思,安排了一个由苦难――斗争――胜利的变化过程,表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大大地提高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变成一部颇具规模的钢琴作品。

民歌主题在这里变成了3/8拍,用稍慢的中速和暗淡的音色表现“苦难的岁月”,前两个乐句在G徵调上,后两个乐句移到C徽调上,也可以前后统一看成C徵调式(如谱例二)。第四小节伴奏织体中下行的音调象轻轻的啜泣,bE音的多次使用,构成了所谓的“苦音”音阶,给人以一种悲凉、凄苦的感觉。主题的最后三小节是它前面三个小节的下五度(上四度)变化模仿。谱例三: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变奏一主旋律仍在高音区,音乐织体变得稍微活跃,但仍是统一在较为暗淡的“苦难的岁月”的灰暗色调之中。

变奏二主旋律移至低音区,高音区的节奏和副旋律轻轻的点缀,更衬托了低音旋律的低沉。

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其基本情绪是一致的,具有一种叙述性质,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过去苦难的悲惨生活。

变奏三织体变成浓重的柱式 ,速度加快,节奏坚定有力。这个变奏主题没有完整出现,而是被简化成骨干音出现,左右手的反向进行更增加了巨大的动力性,富有冲击力量,表现了一种顽强的抗争与奋斗形象。

变奏四在变奏三的基础上增加附点节奏,音乐动力更大,富有更大的冲击性,似乎斗争更为激烈

这三个变奏组成全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形象。

按着是一>>

问题六:知道不知道这首歌的含义 《知道不知道》的原始素材叫《崖畔上开花》。

是一首经典抒情小调,是首轻松有趣的“告白”式情歌,它是一首根据陕北地区的信天游改编的歌曲。

歌者凭借对大自然景物的抒发,用缠绵悱恻得深情道出了对爱情的渴望。

1966年,这首作品为香港**《落马湖》得插曲,随着**的播放流传至今,而它的姐妹篇――信天游《悬崖上开花》,1951年就已成为**《陕北牧歌》的插曲,并随着**的上映儿名扬四方。

在2005年贺岁大片《天下无贼》当中,由刘若英演唱的片尾歌曲就选用了这首《知道不知道》。

问题七:信天游的著名曲目 兰花花 走西口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赶牲灵 五哥放羊 圪梁梁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问题八:什么是信天游 (恕我冒昧,你的问题应分类为音乐……)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来得。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常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信天游,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异彩。

问题九:陕北信天游民歌“信天游,不断头”的含义是什么? 信天游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不断头的意思就是不停,无休止。就是指信天游这种民歌还会有更多更多,“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问题以前好像已经有人回答了,《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曲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之后的一大段器乐间奏,不仅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又为结束段转向高潮作好了铺垫,使结束段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其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如果可以的话,请采纳

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表达了怒情感,这篇文章开头从对“怒”的常态认识引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接着具体从三方面阐述了作者主张“珍惜愤怒”的理由,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阅读全文,根据“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据此概括解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开头两段举了具体事例,是举例论证,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一段首句是一个比喻句,所以这是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证明了愤怒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4)本题是对论据的考查,所补事实论据要能证明:“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这句话.比如闻一多和陈胜吴广的例子均可. 答案: (1)①愤怒是人的正常感情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②各种情感中,惟有愤怒是真实;③愤怒可以使人作出辉煌业绩. (2)举例论证.从对“怒”的常态认识引出作者。

  舞蹈中的体态要领 篇1

 一、上身:

 跳舞时要立腰,同时还要将腹部、臀部收紧。除此之外,要把肩打开,后背平直,感觉整个身体拉高,这样就可以保持正和直了。所谓正、直,不是使身体紧张,以致面部、颈部肌肉僵硬,用僵直的身体跳舞,不会带来美感,身体需要的是一种正、直而自然的美;

 二、手臂:

 要做到手臂长而圆,除此之外,手指也要松弛、自然,不要故作姿态,使手指僵直。舞姿的美主要表现在上身,而上身又主要表现在手臂,如果手臂顺了,舞蹈的美感就出来了;

 二、腿部:

 腿部线条美不美,不在于抬得多高,而在于有没有伸直。当然,也有腿部弯曲的舞姿,如常见的一腿直立,另一腿向前或向后弯曲的舞姿,也很美。如不是需要弯腿的动作,切记一定要将腿部绷直,这样跳舞时才会有美感。

 四、整体配合:

 身体是一个整体,舞蹈动作的美感体现在整个身体的协调之中。身体各部位需要互相协调和配合,这样才能产生动作和谐的美。

舞蹈中的体态要领 篇2

 一、舞蹈技巧概述

 舞蹈技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正确运用人体的肌肉、韧带、骨骼做出复杂高难的各种动作,以表达某种深挚的思想感情或是推动舞蹈情节内容的发展。舞蹈技巧的运用使人体各部位以最大或最小,最快或最慢,最重或最轻,做到最自由的发挥,向舒展、美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超越。舞蹈技巧是一种生活动作的升华,也是思想、情绪、激情的表现形式,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的恰当运用,往往会使舞蹈作品在呈现的过程中产生新颖、独特和妙不可言的效果,使舞蹈作品更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情节的美化及审美价值,会使表演者更加投入以及很好的掌握人物形象构思,淋漓尽致的去表演完成作品,使欣赏者在视觉上耳目一新,达到一眼就能看明白并且越看越爱看越喜欢看的目的。

 二、舞蹈技巧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

 (一)优化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肢体机能

 舞蹈技巧是人体动作机能高度发挥前提下形成的超越人体极限的高难度肢体动作,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舞蹈技巧训练中,需要超强的身体素质和肢体机能,而技巧的训练价值恰恰就是体现在通过跳、转、翻等技巧训练来优化舞者的身体素质及肢体的机能。对于舞者来说,长期的技巧训练不仅可以强制舞者的身躯具备舞蹈技术的能力,更能使舞者的柔韧性、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二)培养舞者的舞蹈美感

 在舞蹈表演中,动作就是语言,舞者要用丰富的动作语汇尽情的表演,并将舞蹈技巧与作品的内容性结合,以便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以增强舞蹈的艺术美感。因而,舞蹈技巧训练重点训练的是身体各部位所发挥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使得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地通过全身的肌体,呈现在形体多姿的舞蹈之中,无论是怎样高难的技巧都要在保持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情绪来完成,使动作充满内在的感情而又饱含着旋律性,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三、技巧运用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

 (一)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突出作品主题内容

 舞蹈技巧的运用不仅能突出舞蹈形象,还能提升舞蹈作品主题。舞蹈形象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而创造的,编导在作品中运用的技巧动作,往往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推进情节的发展而精心设计的。

 2、强化作品情感表达

 舞蹈是一种长于抒情的艺术,在有节律的手舞足蹈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抒发各种情感。舞蹈技巧应当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动律过程之中,而不是“显山露水”,去刻意的表现。回顾舞蹈技巧的来源,可以发现很多的舞蹈技巧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场景并来自于人们强烈感情的表达需要。如原始人在舞蹈中当跳到兴奋处情绪狂烈不能自持时,突然扭动全身高高地纵起,或者把全身的重量付予单腿用一只脚跳着向前进,这很可能就是“大跳”与“单脚跳”的雏形。

 (二)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突出舞者的闪光点

 由于天生的肢体素质条件不同和后天努力的差异,每个舞者的技术能力不尽相同,各人对技巧掌握的数量和质量也不一样。有的舞者旋转特别好,有的舞者软度好,而有的舞者则身轻若燕,弹跳能力非凡。在舞蹈创作中,许多原创舞蹈作品往往都是为舞者量身定做的。编导根据舞者自身的特点和技术能力来构思作品,设计人物形象。这样的作品能够充分发挥舞者的优势,展示给观众舞者技术水平最闪光的一面。

 2、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准

 在有些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往往是支撑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时甚至是非用不可。这不仅取决于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刺激效果,容易引起观众的震撼和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比一般动作可以更强烈地渲染情绪,更有效地塑造形象,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准。男子群舞《穿越》中,舞者就用“窜毛”、“直体后空翻”等技巧,充分展现了战士们在野外训练中穿越一道道障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风貌。由此可见,舞蹈技巧不仅对作品的表现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编导的匠心独运之举,极大地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准。

 总之,舞蹈技巧在舞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舞蹈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掌握舞蹈技巧,使舞蹈技巧在舞蹈作品中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逃之夭夭

2、抱头鼠窜

3、惊慌失措4、惊魂未定

5、手忙脚乱1、逃之夭夭{táo zhī yāo yāo},[释义]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

后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例句:见我军发动猛攻,敌人立即逃之夭夭。

2、抱头鼠窜{bào tóu shǔ cuàn},[释义]窜:逃跑;乱跑。

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

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例句:英勇的我军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3、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解释: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例句:听到爸爸出了车祸的消息,小红显得惊慌失措。

4、惊魂未定[jīng hún wèi dìng],解释: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例句:他惊魂未定地诉说着刚才目睹的可怕情景。

5、手忙脚乱[shǒu máng jiǎo luàn],解释: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例句:小红今天起晚了,手忙脚乱地翻找文具盒,可就是找不到。

形容被吓到的四字词语

形容被吓到的四字词语:

面如死灰、惊弓之鸟、战战兢兢

大惊失色、心胆俱裂、怦怦直跳

惊慌失措、面如土色、颤抖不止

惊恐万分、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形容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是哪个四字词语

触目惊心。

目瞪口呆。

惨不忍睹。

其状恐怖。

白日见鬼。

惊现鬼魅。

求一个表示“吓了一跳”的成语或者词语,不要“为之一惊”也不要诧异万分之类的词语,太大了。

就是形容两

张皇失措、魂不守舍、惊惧不已

形容被吓了一跳的成语有哪些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目瞪口呆[mù dèng kǒu dāi]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敦煌变文集》:“朱解低头亲看札;口呿目瞪忘收唇。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失措:失去常态。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惊愕失色[jīng è shī sè]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

惊恐得改变了神色。

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大吃一惊[dà chī yī jīng]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不张万事皆休;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形容被吓了一大跳被吓跑了的四字成语

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释义]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

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正音]夭;不能读作“wù”。

[辨形]逃;不能写作“桃”。

[近义]溜之大吉

[反义]岿然不动

[用法]用作贬义。

一般作谓语。

[结构]主谓式。

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释义]窜:逃跑;乱跑。

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

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语出]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

[正音]窜;不能读作“chuàn”。

[辨形]鼠;上边是“臼”不能写作“白”。

[近义]逃之夭夭 捧头鼠窜

[反义]大摇大摆 得胜班师

[用法]一般是贬义。

多用于形容敌人;也用于其他。

[结构]连动式。

形容下了一跳的四字词

形容被吓了一跳的四字词语:

魂不附体、惊慌失措、目瞪口呆、惊魂未定、大惊失色、心惊肉跳、惶恐不安、-

惊慌失措是神态描写吗,如果不是,请帮我说一个形容吓了一跳的词语

惊慌失措是神态描写,花容失色

形容惊吓的四字词语

惊恐万状[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贬义

出 处

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亦作“惊惶万状。

例 句

被包围的敌人,抱头鼠窜,~。

描写害怕,被吓到的四字词语

毛骨悚然、惊若木鸡,骇人听闻。

忐忑不安。

惊慌失措、惊弓之鸟、颤抖不止、大惊失色、心惊肉跳、怦怦直跳、惊恐万分、面如土色、毛骨悚然、面如死灰、面如土色、心胆俱裂、战战兢兢、毛骨悚然、心有余悸、魂飞魄散、丧魂落魄、魂飞魄散、呆若木鸡

好词好句

语录大全

励志名言

签名大全

情话大全

《教我如何不想他》艺术特征分析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歌四段歌词对应着四种不同的季节、赋予了四种不同的情绪,配合着每段相对应的旋律,使得歌曲中主人公的形象变得丰富饱满了起来,如第一部分,伴随着舒缓并且简短的前奏,“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这就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给听众描述一副具有季节气质的影像,优柔的曲调却又让人们似有似无的体会到了主人公浅淡的愁绪。“飘”这个字不仅描绘了云轻飘飘的浮在天上的美意境,还隐射了主人公远渡重洋求学于欧洲,仿佛云一般在异地他乡,第二句词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吹动的还有主人公他埋藏在心的感情。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种埋藏在心底,被风一吹就唤醒的思念之情。又如第三段“水面落花慢慢流”,秋季来临的时候,花儿逐渐凋零,花瓣随着清澈的水面缓慢的流动,随波逐流,表面上只是描述一种岁月静好的秋景,实际体现的是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仿佛也像这落花一般,在异国的“水面”上“慢慢流”,“慢慢流”着三个字的旋律使用了三级的下行,给人一种飘零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是“水底鱼儿慢慢游”,主人公只是落花,而别人却是鱼儿,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悠然出,一个徘徊在异国他乡,孤独的留学生形已经跃然眼前。第四段到了冬天运用了半音之间互相纠缠的旋律,尾句“西边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旋律随着歌词的意境走向最高音部分,走向高潮,再次的强化了主人公心中所想。

(二)旋律的艺术特征

乐谱可分为四个结构相同的乐段。运用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前奏部分采用古典创作手法以主和旋及转位不停转换,旋律悠扬起伏,预示着后面作者的心里变化,且低音部分一直使用主音持续直至第二句,用意明确。一乐段是E大调,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音乐材料上,第一句是起始句,第二句重复变化第一句,第三句的旋律将前两句的旋律素材进行了变化,和第四乐句形成对比。春季部分结尾,用I-ll-K46-V7-1的和声进行,运用古典和声的终止式进行,显示了“中西结合”的作法技巧。第二乐段的运用转调,从E大调转到B大调,E大调作为主歌部分,描写自然景,表达身在他乡异国的思念之情,第三乐句调性发生变化。之后的第四个乐句为了让音乐进入高潮的部分,运用了不和谐大跳手法,形式比较新颖。第三乐段延续第二乐段的近关系转调手法,从主歌的E大调转到副歌的G大调,情感表达上与第二段类似,都是以物抒情。从曲谱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乐句转到了G大调,随后第四乐段的主歌是e和声小调,又在副歌回到了E大调,体现出一种冬季的凄清意境,第三乐句回到了主调,回到首段的调性。第四乐句结尾处再次大跳,并且延长时值,音乐力度渐强,以“教我如何不许想他”歌词结束整首音乐,再次突出爱国、思想情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种种探索超出了他的同时代人,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中,赵元任采用了变奏的曲式演绎,通过引子——主题——三次变奏一尾声的方式循序渐进,让歌词与歌词之间能够合理的衔接,同时保持情绪的持续性,歌曲风格保持一致,让听众感觉很舒适,很温柔,歌词又与曲调完美的结合,曲调中采用了西洋乐曲的作曲技法,使这首歌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形式比较新颖,又将主调设置为五声音阶,在这个基础上,作品的民族风味也比较鲜明,使得歌曲具有很明显的中西结合的意味。整个曲目是由四段歌词组合而成,歌词与歌词之间遵循同一个主题,又按照季节进行了意蕴的区分,前面三段最后一句乐句是相同的,只有最后一段为了做好情绪发展,在音调上进行了变化,但乐句之间遵循着同一个节奏形式。在段与段之间的间奏乐句是一致的,使得全曲情感层层递进又高度统一,在平静中逐渐酝酿出激情的情绪,最后达到浪漫的巅峰。总而言之,整首乐曲的分节变奏技巧十分高超,乐段的结构也在悠长中充满深沉,整个曲目的调性布局十分巧妙,让整首歌曲的层次感比较鲜明,情感上的表现力也比较的强,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思索。

(一)伴奏的艺术特征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气息十分浓厚的歌曲,通常在艺术歌曲的演奏中会突出钢琴伴奏的作用,钢琴伴奏能够同时兼顾织体的繁简、速度的快慢、色彩的浓淡等与人声相辅相成的表达,但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伴奏上,创作者别具一格,体现出十分的新意,赵元任有许多代表作品,但唯独《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伴奏上,他编配的手法是不一样的,运用了钢琴与小提琴协奏,让歌曲相比单纯的钢琴伴奏增加了一丝复杂性,具有十分明显的对比复调因素,钢琴与小提琴伴奏互为唱和,搭配情诗一般的歌词,就好像有一男一女两人在互相倾诉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回环,两种乐器带给听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提琴的音色更为明亮和柔和,与人声搭配能达到如泣如诉的深情效果,搭配歌词可以产生娓娓道来的感觉,钢琴能够弹奏出丰富的和声音型来衬托小提琴,让整首曲目的伴奏和人声三位一体,共同编织出回环往复、丰富美妙的效果,这样的伴奏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演唱分析

(一)“春”的部分演唱分析

从旋律可知,在第一句开始唱的时候起伏是比较小的,此时感情已经比较婉转丰富,在演唱第一句的时候可以看出,开头的第一个音是弱起拍,演唱时需要注意声音微小但要有力,弱要弱在气息上,在演唱“飘”字的时候要注意音头,集中声音不要三开,用上腰和横膈膜的力量,在演唱“微云”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上提喉头,不要让声音挤在喉咙里面,要把胸腔打开,音头咬住,自然的控制气息使之自然地流露出去,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旋律基本不变,是对于第一句的重复,但要注意“微风”与“微云”两词的演唱要有所区别,在演唱“微风”一词的时候第一个字要处于换声区,要与前面的音形成四度跳进,使之更加灵动,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男声演唱的技巧,在控制腰和横膈膜的同时,还要打开自己的共鸣腔,先走气息,然后再喉头上提,才能取得较好的演绎效果。从歌词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柔美画面,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小节的诗情画意,采用平稳温柔的语气进行演唱,节奏上也要比较松弛,带给听众春风一样的和煦感受,后面一句“微风吹动了我头发”的“发”由一个大附点的节奏型构成,然后紧跟着一个六度的大跳,此时需要注意不要松懈腰上的力量,避免声音的位置落到口腔,尤其此时是处于第一小节重音的位置,需要加强语气,因此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撑,进而强调和体现这一个音,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情绪开始递进,从第一句的景色描述来到第二句直接的情绪书法,这一小节的小高潮也由此到来,最后才能加强语调传递的思念、想念的情感,随后歌曲进行到第四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这是第一个乐段的结尾,此时前面两个字纯四度跳进旋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我”字的发声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压到喉咙里,此时需要连贯的演唱“教”字和“我”字,牙关松开、横膈膜和身体的共鸣腔打开来,把声音更好的发散出去,到了最后三字,需要着重体现“不想他”中的“不想,此时的节奏是小附点节奏型,并且后面的六分音符需要提到前面,突出一个“想”字,需要推出气息,营造强烈的情绪,最后反问句“他”字需要收束情感,歌唱者需要稍微平复一下心情,为第二个乐段积攒情绪的铺垫。

(二)“夏”的部分演唱分析

此时歌曲来到了第二段,第二段的歌词描述的是夏天,“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中的旋律与第一段产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但总体上与第一段的基调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段的主题变奏称为变奏一,歌词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海上一个寂静、孤独的夏天夜晚,同时加强了比喻,将创作者对于祖国的思念与深情含蓄的表达出来。

第一句延续了第一段冥想的感觉,依然缠绵多情,“月光恋爱着海洋”,给人一种与人相恋的美好感,营造了一种浪漫的分为,如在演唱第一个字的时候,是一个上行音程,由一个大附点的节奏型构成,在唱的时候也需要使用腰部的力量,先把音头咬紧,然后松开牙关,把舌根往前面送,将气息向前推出,显得温和有力,唱到“爱”字的时候同样需要咬紧字头,不能让声音往回缩,而要往外送,舌根轻往前面送,收小咬字的气口,让气息轻轻流动,带给听众一种悠扬、流转的感受,随后的第二句时长比第一句略长一些,但整体起伏也比较平稳,总体的情感仍然是逐渐、缓慢的递进,相比第一句来说,“海洋”和“月光”对调了一下,形成了一种互文,是同一个情感的反复强调,在旋律上保持同样的节奏,除了传递情感,更重要的是营造分为,将听众带到凉爽、浪漫的海边夜晚情景中,也将二者拟人,寄托一种相互热爱、恋爱的情感,可以看作是形容一对缠绵的恋人,也可以看做形容一对难得的知己,夹杂对于国家的缕缕深情,随后进行到第三局,作者的感情在这个时候经过了前两句的铺垫,逐渐开始热烈,情感开始更快、更强的抒发出来,“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在演唱到“似”字的时候,歌唱者应当尽量的打开口腔、鼻腔和头腔的空间,让声音更加饱满,更好的传递强烈的情绪,随后的“夜”跟第一段的处理可以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在最高音之后有一个情绪的下滑,让歌曲显得更加张弛有度,在演唱“夜”字的时候,需要咬到音头再开口,让声音有足够的腰部与横膈膜气息的支撑,才能在唱到后面下滑音的时候不至于虎头蛇尾,让声音从口腔中生发出去,歌词的意思是,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海洋与月光彼此相恋,像极了曾经的我与恋人,可能也度过了同样相似的夜晚,更显出此刻的思念与孤独,因此引出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最后一句的处理与第一段有所区别,第一段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整体是上行的,而这一段却更加注重层次感,在“教我”一词出来的时候是八度的大跳,情感骤然上升,观众会感受到情感的升温,此时演唱需要歌唱者充分的放松,有力量的将句子圆润饱满的唱出来,紧张可能导致喉头上提,影响发声的效果,这时需要丹田和横膈膜的力量支撑住,稍微将腰往上顶,让气息更加连贯,声调也会发出的更加流畅,在变奏一的间奏出现时,也需要及时酝酿后续的情绪,在变奏二的主题出现的时候,将曲调从激情转为宁静平和,实现这一个乐章的收束,也为之后的歌曲唱段做好铺垫。

(三)“秋”的部分演唱分析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整体的基调仍然保持与全曲的一致,我们将之称之为变奏二,在这一段的歌词中浪漫的词汇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表达秋景寂寥的词语,如“落花”、“慢慢”等,都营造了较为萧瑟的情绪,思乡的游子在秋天更加伤感与惆怅,也与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完美呼应。

第一句歌词“水面落花慢慢流”演唱的时候要紧跟歌词的节奏,声音和气息要放缓,用轻微的气息缓缓吐出,让声音像水流一样流动,节奏上跟随曲调,以前松后紧的形式演唱,在唱到“水面落花”一词的时候,后面紧跟着有一个八分休止符,在演唱到“花”字的时候需要带一点腰上的力量,保持住气息的平稳,不要使句子虎头蛇尾,同时,要结合“落花”的意境,唱出一种若有所思、绵延缠绵的感觉,唱到“慢慢游”一词的时候需要提升歌唱者的语气,采用上行四度的音程演唱,演唱“慢慢”的时候需要支撑音头,歌唱者需要用气息和横膈膜将声音送到鼻腔和头腔里面,以产生高位置的声音,唱到“水底鱼儿慢慢游”的时候,要延续第一句的情绪,因为其与第一句的歌词是一种连贯的关系,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曲调都要传递给观众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无羁的感觉,因此需要保持柔和的语调,均衡的语速,集中的声音,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咬准每一个字的字头,如在唱到“底”字的时候需要咬到字头舌尖音“d”,控制住自己的气息使其保持平稳,不然很容易导致声音的上提,在喉头挤出来,显得声音逼蹙不好听,在唱到“鱼儿慢慢游”的时候需要与第一段的情绪起伏保持一致,因为水流、鱼儿、落花都呈现出一种漂浮不定的状态,歌唱者需要贴切的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以此隐喻歌词中飘零在异乡、思念家国和亲人的情绪,唱到第三句“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的时候,主调的E大调将迅速进入G大调,乐曲产生波折,作者此时借助了西洋歌剧中宣叙调的手法,使其与燕子的拟人化对话显得更加具有趣味、也更加灵动和生动,在情感上突出了作者独自一人、默默焦虑忧愁之感,在演唱“啊”字时,需要带一点“ao”的感觉去演绎,表现出的情感应当是不动声色的,此时的曲调由小二度的特性音程组成,语气近乎呢喃,具有较为鲜明的西方宣叙调的色彩,节奏上从平缓转为基础,旋律变得较为急切,营造出一种强烈、热烈的情境与气氛,表现出歌唱者激动、紧张的情绪,到了第四句歌词“教我如何不想他?”主人公被双燕呢喃,从回忆中惊吗,看到了成双成对的燕子,顿时想到了自己孤独的身影,不由得再次点出了主题“叫我如何不想他?”,最后一句的旋律听觉上与第一段的旋律是相近的,但其表现出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它是第一段情绪的加强版,更加迫切,传递出的情感也更加明显,相比第一段的犹有余韵,此时秋天的景物让创作者产生了游子归家的急躁与烦闷,长久的思念却无法相见,歌唱者的情感逐渐积累,情绪也更加悲观,紧跟着是第三次间奏的出现,与第一次间奏是一样的,由于G大调的调性延续,歌唱者仍然需要提高自己的音域,但也要注意尾句的收束,让激动的感情逐渐趋于平和,也为最后一段的演绎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冬”的部分演唱分析

第四段的旋律仍然延续第一段主题的基调,进行了延展和扩展,第四段的开始是第一段的再次变奏,我们称之为变奏四,此时进入歌曲的最后一段,这是全曲的最后一个章节,也到了四季中的最后一季,冬季常常给人以寒冷瑟缩的感受,结合全曲的情感基调,此时歌唱者也需要传递出一种寒冷、忧郁的情感,之前的优美描写与和谐画面此时都转为凄清,通过对于野火、残霞等的描写,传递出的情感是较为消极的,曲调从G大调开始,逐渐转向原调E大调,在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需要注意转调的自然衔接与过度,用饱满有力的声音展现丝丝缕缕的情感,结合歌曲结构上的丰满来传递深深的家国情感,与对爱人的深厚思念。

乐段的第一句是“枯树在冷风里摇”,旋律起初从一个低音区迸发出来,奠定了整个曲调的基调是寒冷和寂寞,也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作者的心绪是孤独和不安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需要传递给受众沉重的心绪,尤其是借助歌词中消极的词语,将喉头往下沉,充分打开自己的胸腔和口腔,在咬字的时候需要沉稳但有力,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宽广的状态,此时歌唱者需要挺直自己的腰,以便为接下来的演唱积攒更多的气息与力量,声音可以向下沉表达情绪,但必须保持有力度的演唱技巧,突出歌词中的重音,呈现出凄苦、沉重的感情,到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歌唱者需要咬紧字头,“野火”的“y”需要沉稳有力的突出,歌唱者需要打开自己的口腔,尽量扩展自己的横膈膜,挺胸收腹以打开胸腔,迸发出较低的声音,同时保持声音的平和,不能有虎头蛇尾之感,在演唱到“烧”字的时候,需要快速演唱两个前倚音,随后迅速回归主音调,咬字要清晰、沉稳而有力,随后的两句,旋律开始变得明朗,不复之前的阴沉,而是转为希望和期盼,到了歌曲的最终乐句,旋律从沉稳转为轻松欢快,音调开始有四度的跳进,在演唱的时候仍然需要咬紧字头,避免上提喉咙,要让声音从口腔中发散出去,保持腰腹部的力量,此时情感从悲伤转为渴望,四季已过,接下来会回到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因此此时需要加强歌曲的力量,在演唱到“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教”字时,需要咬完字头之后归韵,唱高想低,演唱到“不想”的时候要有一个曲调的上行,加强声音的语气,达到整个歌曲的高潮,最后演唱到“他”字的时候改为轻声,逐渐放慢演唱的速度,留下歌曲的余韵,也留给观众感受、思索的空间。

结论

综上可知,《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歌词与曲调同样优美动人的东西方元素结合的完美作品,曲式动人,氛围柔和婉转,其演唱技巧、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值得人细细研究之处,因此,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于歌词的情感特征、旋律韵律、曲式结构、演唱技巧等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研究了《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装饰音作用及运用,希望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内涵、演绎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独属于自己的诠释,才能真正演绎出好作品,引发与普罗大众的共鸣,也为研究《教我如何不想他》曲目提供一定的借鉴,让老歌常唱常新,让它在新时代与时俱进,成为更多歌曲作品的动人范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1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