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总是打架吵架,父母要如何处理问题?

两个孩子总是打架吵架,父母要如何处理问题?,第1张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家长尽量保持淡定的心态。孩子们一吵架,最先被惹怒的却是家长,总想第一时间摆平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其实,家长们在处理问题前要保持冷静的态度,这是正确二娃矛盾的前提。

2、相信孩子并适当放手。孩子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不如让孩子们从解决小的内部矛盾处理开始。当老大和老二有小争执的时候,父母不应干涉过多,放手让孩子解决,有意识地增强他们的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3、不过度偏袒尽量公平。如果需要家长干涉的时候,一定要事前询问好孩子们打架的原因,公正地处理问题。如果家长无原则地帮老二,老大就会心理失衡,可能会偷偷把负面情绪发泄在老二身上,也会纵容老二利用年龄优势“狐假虎威”,激化两个孩子的矛盾。

4、避免打骂和言语刺激。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容易让家长烦躁,就会容易情绪暴躁,不问原因,先各打五十大板再说。其实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家长应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避免暴力对待孩子。在训斥声和棍棒下成长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5、引导孩子更加珍惜彼此,为孩子相亲相爱助力。相信很多家长生老二的初衷都是为了给老大多个伴,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应当抓住两个孩子快乐相处的机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向孩子例举彼此的好,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对方的重要,使孩子从脑海深处理解彼此、疼爱彼此。

果孩子被打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批评打人的孩子?

找打人孩子的家长沟通?

质问自己孩子为什么没有打回去?

最近,一位妈妈的做法是: 亲自帮孩子打了回去,自己打完让孩子打,孩子打完自己再打。

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孩子,每一下都打得极不情愿。

看到这里,真的十分心痛。连孩子都不愿意还手,妈妈却能狠下心去打一个孩子?

视频的最后,这个妈妈和刚刚赶过来的孩子妈妈撕打在一起,后来又加入了很多亲友互打。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最终升级为成人之间的群殴。

这样的场面,不知道会给两个孩子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却偏偏选择了一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你以为是在保护孩子,为孩子撑腰,却不知早已把孩子推向恐惧的深渊。

护犊心切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是为孩子大打出手,这种做法真的是不能赞同。

帮孩子打回去,并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去年,宁波一家游乐园内。两个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撕扯在一起。一个女孩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起身把另一个女孩子拉开,并打了女孩一巴掌。而后又把女孩推搡到椅子上,不停地掐她的脸。

当工作人员过来劝阻时,这位妈妈当着工作人员的面,又扇了女孩一巴掌。

再次看这个新闻,内心还是一阵揪痛。

视频中,另一个女孩拉住妈妈的衣服试图阻止妈妈,和文前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小男孩一样,女孩不忍心打小朋友。

这个结果,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或许在孩子眼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妈妈为什么变得如此可怕?

以暴制暴,是用以面对恶人的。一个成人用暴力的手段来欺负一个孩子,这个行为让人愤怒。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号:暴力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但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反而会同时伤害两个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被恶意欺负了,我们支持孩子自己打回去,但大多数孩子之间的问题都是玩闹,并没有上升到家长为之出头的地步。

父母要注意区分孩子是真的被欺负了,还是只是孩子间的小摩擦。

《父与子》中有这样一组漫画《孩子吵架大人闹》。

儿子和小朋友打架,打完后儿子满脸泪水地和爸爸告状。爸爸火冒三丈地领着儿子去找对方算帐,对方的爸爸也火气冲冲地赶来。

两位爸爸越吵越凶,甚至大打出手,却不知,两个小家伙已经和好如初,又玩在了一起。

你眼里的「被欺负」,在孩子眼里可能并非如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和小朋友发生摩擦、产生肢体冲突的时候,甚至还会受一些小伤。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处理。在孩子不需要帮忙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

每一位父母都不忍心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再心疼也应让孩子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冲突和纷争是孩子学习社交的过程。 孩子会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经验,得到成长。在孩子的小小 社会 中,他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来,朋友见他膝盖受了伤。问起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是不小心摔的。可是没过几天,朋友从其他家长口中得知,儿子是被同学从台阶上推下来摔伤的。

这下朋友不淡定了,儿子不敢和自己说,难道是被长期欺负的结果?她下定决心为儿子讨个公道。

晚上放学,朋友把儿子叫过来问道:「你的膝盖是怎么弄伤的?没事,告诉妈妈,妈妈为你出头!」

儿子一听就急了:「我就怕你这样。根本就没事,你别操心了。」

「明明是同学推的,你为什么不敢说呢?」

「你不知道,每次看到班上同学家长到学校去吵架,真的觉得好丢人啊!」

因为儿子的这句话,朋友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在和儿子沟通后了解到,推儿子的同学和儿子课间玩闹,不小心把儿子推下了台阶,已经和儿子道过歉了。

朋友说,那一瞬间觉得儿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说: 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冷静应对困难,并拿出好决策。

孩子终有一天会不再需要我们的庇护,趁他还在我们怀中时,多多放手让他去做吧,这是他们应对未来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他5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手上被小朋友画满了画。

「以后不许让小朋友乱画了。」

「是她自己要画的。」

「下次她再画,你要告诉她不行。」

可第二天,女儿的手还是被画花了。

后来,李松蔚老师转变了策略。

他问女儿:「你有什么办法,不让小朋友在你手上画吗?」

女儿想了想说:「跟她说,再画就不是好朋友了。」

这个方法果然很奏效,小朋友从此再也没在女儿手上画画了。

瞧,成人的处理方式,或许孩子并不一定喜欢,孩子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李松蔚老师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根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我女儿就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套自己的处事经验。」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才是父母最明智的决定。

我们不能时刻充当孩子的保护伞,更多时候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有一条,父母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 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底气,孩子有权利处理自己的东西,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孩子可以支配自己的玩具、可以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自己的食物、可以拿回自己的东西。在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他可以拒绝,可以反抗,这都是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

看过这样的一幕。

在游乐场中,小女孩的沙桶被小男孩抢走了。女孩抢了回来,男孩又抢了过去,两个孩子在争夺的过程中,女孩把男孩推倒了。

这时,女孩的妈妈看见了,跑过来责备道:

「怎么把哥哥推倒了这样做可不是好孩子哦。」

「是他先抢了我玩具。」

「抢玩具也不能推人啊,赶紧和哥哥道歉。」

最后,小女孩委屈地道了歉,但是夺回来的沙桶已经不能再给她带来快乐了。她有一下没一下地玩了几次,就不再玩。

最后,妈妈也没有发现问题所在。孩子抢回自己的玩具,并没有错,这是她应有的权利啊。虽然动作上有些用力过猛,但我并不觉得女孩做错了。

只有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该拒绝时拒绝,才不会沦为被「欺负」的对象。

身为父母,我们应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我们不希望孩子一味地隐忍、退缩,但也不希望孩子成为一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能够把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小争执处理好的父母,都有着大智慧。

当我们看到孩子被「欺负」时,一定先了解情况,问问孩子的意见。

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应过激,当着孩子的面打孩子、打家长,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的在保护孩子。

  2014年5月25日,北京“三光背男子殴打一少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3名光背男子持续殴打一名少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发之后,北京警方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并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经查明,2014年5月23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杨某(男,17岁)、程某(男,14岁)、郭某(男,14岁)、常某(男,14岁)等人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内,借故生非、对被害人(男,13岁)持凶器进行殴打,造成被害人受轻微伤,涉嫌寻衅滋事罪。

  另据查明,犯罪嫌疑人杨某于2014年4月28日夜砸碎停放在奶西村的汽车窗户并窃取车内8000余元人民币财物,涉嫌盗窃罪。犯罪嫌疑人程某于2014年1月24日在朝阳区朝来万通市场内放火,造成市场内摊位受损,涉嫌放火罪。

  2014年7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杨某以涉嫌寻衅滋事罪、盗窃罪批准逮捕,对程某以涉嫌放火罪批准逮捕,对窝藏上述犯罪嫌疑人的王某(17岁)以涉嫌窝藏罪批准逮捕,并建议公安机关对未达寻衅滋事罪刑事责任年龄的常某、郭某收容教养。

  以上内容来自链接:https://wwwbaiducom/linkurl=6hP67rPkDF6Tt1RzmOZln3bOIPmqF-OvKZT2KZZIRjDq-WsutjInybubh8R5dl7ohnY-qcvqPmtsyuWOd7tk7K&wd=&eqid=c1b958f20000b7150000000355cd9960

孩子之间打架是家庭中常见的问题,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管理和解决。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原因: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争夺资源、注意力、嫉妒等。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寻找解决方法。

2 沟通和倾听:鼓励孩子们互相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与他们进行开放的谈话,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立场。

3 设立规则:确立家庭规则,明确不允许打架和暴力。让孩子们明白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鼓励合作:鼓励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和合作完成任务,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独立解决问题:帮助孩子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当他们发生冲突时,鼓励他们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立刻求助于你。

6 表扬积极行为:当孩子们能够和平解决问题时,及时表扬他们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明白合作是受到肯定的。

7 分配责任: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些家务任务,让他们理解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

8 个体时间: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个人时间和空间,以避免争夺资源和注意力。

9 角色模型:成为孩子们的角色模型,展示冷静、理性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10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打架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考虑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记住,解决孩子打架问题需要耐心和时间。尽量采用积极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小孩喜欢打人怎么办?孩子在一起玩耍,吵架打架在所难免,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抢夺一个玩具,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单纯的玩闹。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

 更加关注弱势的一方

 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家长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强势的那个孩子,不停的批判那个

 孩子的暴力行为,或者有的冲动的家长直接上去反击,不过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被欺负的那个孩子,由于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创伤,他更应该得到安慰。家长可以询问被欺负的孩子,身体哪儿觉得不舒服?或者跟他询问对方为什么会欺负他,并且告诉他自己也不认同那个孩子的解决方法。来自家长的同情和安慰,会让被欺负的孩子心情好很多。

 如何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的介入只是为了替自己孩子出气,而真正如何解决问题并没有仔细考虑。

 一旦孩子之间出现了问题,家长应该先询问原因是什么?并针对原因进行解决。例如如果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家长可以分别与两个小朋友谈论,公共场合的玩具应该如何分配会更好?或者找到另一个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玩具,两个人都有喜欢的玩具了,争吵便结束了。而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帮孩子出气,会惹恼对方的家长,矛盾更加升级,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有的时候,询问孩子认为该如何解决事情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校篮球队的一次比赛后,一个水平一般的孩子家长给教练写信认为孩子没有得到与主力队员同等上场的机会,而他们也是付了同样的钱的。教练把这封信转给了每一位家长,而其中一个主力的孩子提了很中肯可行的办法,他认为应该视对手实力来定上场的阵容,如果对方实力较差,那么可以安排水平一般的选手上场,最后再根据情况让优秀队员替换,但是如果对方实力很强,那么只能派优秀队员上场,因为这是代表了学校的荣誉,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赞扬。

 孩子之间的争吵往往只是因为很小的事情,而且他们会在争吵完迅速忘记,又开开心心得一块玩耍,因此家长不必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过度紧张,有的时候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未尝不是件很好的事情。或者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原因与解决办法,锻炼了孩子的分析事情的能力。而如果父母过多的参与,不仅不会真正解决问题,还会将问题尖锐化,造成孩子不必要的困扰。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过多干预

 首先,孩子会失去对外部环境的探索、感知的机会。孩子是通过探索来感知外部世界的,了解并发现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我们多次阻碍了孩子探索的途径,孩子的探索性行为会慢慢减少。举一个我们听过的故事,在象很小的时候被猎人用绳子捆住,它无数次想要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可是当小象已经长大了,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去,但是这时候的大象已经不知道去挣脱绳子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同样,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那么在家长过度庇护下孩子会习惯性等待,等着父母为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的人生不用努力规划,只要依靠父母就好了。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不知道”、“问爸妈”、“等我爸妈解决”几个字眼儿,这样的孩子真的丧失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其次,阻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接纳、认同同伴,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但还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容易产生外显性的侵犯性行为。所以宝宝之间有摩擦、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同时孩子也具备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同时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当父母过多的参与到孩子的社会性活动中,就会减少甚至抹杀掉孩子与同伴的社会性交往机会。

 最后,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模仿父母的不当行为。三、四岁的孩子形象和场景意识很强,会对大人打架斗殴这种恐怖场景产生恐惧感,表现出来就是紧张不安,哭泣、大小便失禁等。小孩对这种画面印象深刻,当遇到类似场景时,其恐惧感可能会加深加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利。同时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他就可能直接模仿成人的行为,与小朋友产生肢体冲突,不利于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家长应该这样教育

 第一点,家长应该适当放手,孩子的事情自己去处理。事例中的家长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家长“放手”,不是替孩子成长,而是陪孩子成长。让孩子通过自我探索寻找适合他们的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处理不好,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定。

 第二点,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妥善地处理家人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如果遇到问题、冲突,也尽量避免武力解决问题,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可以让孩子学习、模仿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模仿,是3岁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他们会将模仿来的行为,应用到游戏和日常的生活中。家长给孩子塑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孩子在 5 到 12 岁之间是最容易争吵的时候,这也是父母最挣扎的时候。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以便他们成为目标。父母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将对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孩子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家里两个男孩最常见,不用大惊小怪,因为孩子还小,什么道理也不太懂,只要他不高兴,就各打一架其他的,结果对方也心烦意乱,就被对方捏了起来。大人首先应该正常看待问题,不要因为孩子卷入大人关系而吵架。曾经发生过两个最大的打架,导致婆婆和媳妇打架的情况。因此,成年人有必要统一战线来教育孩子。

第二,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大人不需要插手,相信孩子自己能搞定,何况大人也不能24小时盯着他们。如果吵架比较严重,大人要及时制止,不能偏大偏小,要求一方让路。你应该要求了解你为什么要打架,知道是哪一方发起了这场斗争,然后进行教育。

第三,将两个孩子分开,尽可能带他们到不同的房间,让他们有时间冷静下来。这也可以防止两个孩子在不了解情况的重要性的情况下互相伤害。

第四,当他们停止哭泣或喊叫,情绪平静下来时,分别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孩子虽小,但天性纯真美丽,所以内心其实明白他们是非斗争,作为父母,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分析事情,然后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处理事情指导。

第五,教育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宣传打架不好,会造成伤害,影响彼此感情等理论。当然,孩子估计是听懂了一半,只能说他们会听一点,估计印象不会很深,下次还得再打。二是作出适当的处罚。既然是互相打架,当然双方都应该受到惩罚,但是第一方的惩罚一定要重一点。这里的惩罚并不是指责骂孩子,而是没收喜欢的玩具、零食、扣零用钱等与孩子有关的个人利益,让他们感受到痛苦,以此起到警示的作用。

两个孩子打架的原因

爸爸妈妈们,当老二还在妈妈肚子里动来动去时,你们脑海里是否出现过老大认真照顾老二的温馨画面呢当老二呱呱坠地后,你们是否因为照顾老二、无意忽视老大而自责呢当老二知道争抢东西后,你们又是否为了避免两个孩子打架,而不得不在买东西时各买一份呢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打闹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因为父母的爱和关心会在时间、环境、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变成“有限资源”,而孩子的本能是占有父母的更多爱和关心,所以就产生了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孩子吵架和打架也就成为很多家长苦恼的问题。

家长处理老大和老二打架的方法

冷眼看待孩子打架,要有淡定的心态

作为家长,一定要想明白孩子之间产生摩擦是正常的,处理问题前保持冷静的态度,是处理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

放手让孩子解决小打小闹

家长要明白孩子是社会的一份子,早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当老大和老二打得没有那么厉害时,父母不应当干涉过多,放手让孩子解决可以增强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处理和玩伴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有益处。

耐心找出打架原因,老二不会永远是对的

如果到了家长必须干涉的地步,家长一定要在掌握打架原因的基础上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如果家长无原则地帮老二,老大就会心理失衡,可能会偷偷把负面情绪发泄在老二身上,形成打架的恶性循环;也会使老二利用年龄优势“狐假虎威”,激化两个孩子的矛盾。

无原则袒护老二的方式不利于两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应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帮助出现问题的孩子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使两个孩子形成知错就改、理解他人的性格,如此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克制自己,避免打骂和言语刺激

在年龄限制下,孩子处理问题时难免会比大人直接,所以更容易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家长要减少和避免不问清原因就打骂孩子,或者用语言暴力训斥孩子打架都是不可取的。在训斥声和棍棒下成长的孩子,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引导孩子更加珍惜彼此,为孩子相亲相爱助力

相信很多家长生老二的初衷都是为了给老大多个伴,相信老大和老二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都充满浓浓的爱意。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应当抓住两个孩子快乐相处的机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向孩子例举彼此的好,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对方的重要,使孩子从脑海深处理解彼此、疼爱彼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72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