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读完说说有哪些习俗北京的习俗?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读完说说有哪些习俗北京的习俗?,第1张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有以下北京习俗

一、送麒麟;

二、“赶老羊”;

三、吹糖人;

四、捏面人;

五、拉“天嗡子”;

六、老妈妈烧香;

七、走马灯;

八、看围屏;

九、“大开门”。

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故乡的元宵》的作者是汪曾祺。

汪曾祺,汉族,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逝世于1997年5月16日。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业院校为西南联合大学,代表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黄油烙饼》《葡萄月令》。主要成就:

1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2《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3《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主要作品

1短篇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2小说集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3散文集

《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4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5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6剧本京剧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7京剧

《范进中举》

8文集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

屋里有玻璃方灯、琉璃灯、珠子灯、红琉璃泡子。街上有走马灯,里面有来回转动的车、马、人的影子。孩子们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花灯、马灯等。如:“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有成上元节。

  作者

  汪曾祺192035农历庚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1997516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县城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异秉》、《大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写作背景

  汪曾祺有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情怀,80年代起,他写下了大量的忆旧怀人,纪游仿古,谈论人性,描摹世态人情的散文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壮写故乡的风俗民情的,《故乡的元宵》写的就是故乡元宵节的习俗。汪曾祺以充满诗意的心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乡土的交融,营造出心灵澄静的艺术境界。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

老舍说正月十五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惜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过了元宵节年,年差不多就过完了,很多小孩子意未尽,也只能憧憬下一次春节了。这便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故乡的元宵》和《北京的春节》里的习俗有以下相同点:1 都有放烟花爆竹的习俗,表达对新年的祝福。2 都有拜年的习俗,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3 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不同点:1 《故乡的元宵》里有放灯笼的习俗,而《北京的春节》里没有。2 《故乡的元宵》里有赛龙舟的习俗,而《北京的春节》里没有。3 《故乡的元宵》里有贴春联的习俗,而《北京的春节》里没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84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