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为什么是革命圣地?

延安为什么是革命圣地?,第1张

延安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原因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时间最长,在这里先后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扩展资料:

延安精神是中国***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参考资料:

-延安精神

适合在和家人、爱人、朋友离别时发在朋友圈的说说或者心情如下:

与家人离别: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4、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白居易:《母别子》)

5、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6、你走来的时候,我的期待在远方;你离去的时候,你就是我梦绕魂牵的期待。

7、要走了,我回望着家人,目光里满是未曾落下来的泪,我是多么眷眷不舍,但不得不踏上人生的路途。

8、在与身边的人怄气或者没有做到友善后,我总是会懊恼;在与亲人分别时,我总会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忐忑,害怕此番离别是诀别。

9、我从来都是在爸妈身边的,我走了以后,爸妈要注意保重身体,想我的时候给我打电话,我想爸妈的时候,我就看天空,因为这样眼泪才不会掉下来,我爱你们,保重!

10、看着自己的亲人,爱人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归期无定,着实是一种折磨!离别与被离别都是痛苦的。

与爱人离别:

1、连理分枝鸾失伴,又是一场离散。(孙光宪:《 清平乐·愁肠欲断》)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4、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5、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

6、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7、未来路漫漫,可是不会再有我和你的我们。

8、昨儿,夜正朦胧,我悄悄送你远行,从此,天边有了一颗含泪的小星星。

9、相遇不过大梦一场,你我皆是过客。

10、 也想过不认识你,便不会有我今天的痛,可我从未后悔过。如果真如你所说还爱我,便忘了我好好过。

与朋友离别: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6、相会再别离,别离再相聚;秋风吹旷野,一期只一会。

7、愿我们在看不到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8、希望下一次再见,可以鲜活又明亮。

9、离别之泪,纯似珍珠,让我们彼此将它珍藏。

10、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变越美好的东西,只有回忆。

参考资料来自:短句吧

参考资料来自:文学网

参考资料来自:短句子网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水清、石奇、树茂、鱼欢

东丰农民画艺术来源于满族民间,农民画是满族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民画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满族习俗活动或习俗心里的影响。东丰县的历史仅有百余年,但历史文化基础还很深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儿生息繁衍,历史上有满族、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有朝鲜族的稻耕文化,有关内移民带来悠久的民间艺术,这些构成了东丰县的宝贵的文化基础。东丰农民画家立足家乡沃土,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来表现现代民风民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一、满族习俗:东丰农民画的创作源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决条件是,首先应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它应当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口90%以上是农民阶层,中国农民画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农民画不仅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农民文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农民画所起到的功能不仅仅是精神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民俗的文化功能。农民画的学术研究取向不仅是文化现象和艺术形态的研究,同时又是作为生活习俗的内容研究。对农民画研究要包括对历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做细致的考察,也包括对农民画的基本概念、性质、内涵、范畴、审美造型观念等基本原理规律的探讨研究。

民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东丰农民画家更多地受到满族民俗的影响,这种满族民俗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激励着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从而创作出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的表现满族习俗的作品。表现满族风俗习惯的作品和北方农村生活的元素随处可见,如:大火炕、小火盆、宰年猪、打打糕、吃火锅、冬捕、采参、养鹿、训海东青、萨满祭祀、婚俗、萨满舞、太平鼓、满族秧歌、满族旗袍、枕头顶、赶庙会、端午节、满族剪纸、皮影戏等。

东丰农民画在县委、县文化馆的组织与辅导下,随着作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大批农民画家脱颖而出。以李俊敏、李俊杰、刘丹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头人为主,他们引领东丰农民画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东丰农民画家立足于民族艺术,植根于民间,在绘画手法上,吸取了满族民间剪纸、刺绣等艺术特点,在题材上涉猎满族民间的优秀故事、传奇、典故、习俗等,农民画家创作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民俗乡土气息。农民画家李俊敏创作的《关东三怪》三联画,是典型的满族习俗的代表作品,表现东北“三大怪”的风俗的绘画形式很多,有年画、连环画、剪纸、泥塑等。但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创作“三大怪”题材,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是创新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和谐统一的,洋溢着关东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浓郁的满族风情。

农民画家李俊敏表现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的画面是:整个画面的地子是深色的褐色,寓意着是北方的黑土地,人物塑造是典型的北方满族妇女装扮,她正在屋外贴窗户纸的场面。服饰中图案和色彩更多吸收了民间年画的元素,人物侧面形象的五官吸收了民间皮影的造型。背景用满族嬷嬷人剪纸作为画面的装饰,整个画面给人以鲜明的满族习俗特色。

农民画家李俊敏表现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的画面是:人物塑造是典型的北方满族儿童形象,小姑娘胖胖的小圆脸梳着二个小翘辫子,穿着小肚兜上面的是青蛙图案,寓意着呱呱来财,悠车上挂着一个大葫芦,葫芦谐音福禄,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人丁兴旺,寓意着家族世世荣昌。妈妈在操持家务,不时推荡摇车儿,唱着催眠小调。整个画面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满族习俗特色。

农民画家李俊敏表现第三怪“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着个大烟袋” 的画面是:人物塑造是典型的北方大姑娘的装扮,梳着大辫子穿着马蹄袖的大红袄衫,大姑娘坐在火炕上,叼着大烟袋盘翘的双腿,服饰中图案和色彩更多吸收了满族枕头顶图案和西部布堆画的元素。背景用满族嬷嬷人剪纸作为画面的装饰,但与前二幅的嬷嬷人的造型和图案装饰有所不同,整个画面给人以造型稚拙、色彩艳丽、气氛热烈的特点。李俊敏农民画作品《关东三怪》以朴素情怀、崇敬心情,以物喻物的表达方式,揭示出对满族习俗的深刻领悟,并从习俗中发现生活感悟和人生真谛。所以他的画充满生活激情,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率真,散发着纯朴、亲切、诱人的乡土气息。他的画没有粉饰没有矫揉造作,始终保持着纯朴本真的天性,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热烈的色彩效果,健康真实的满族习俗,感情纯朴的生活内容。农民画《关东三怪》以优美的形式美感滋养着农民情怀,这一作品是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农民在欣赏的同时能得到精神上的释放和审美的享受。满族习俗是农民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著名画家石鲁对农民画有过这样的评论:“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富有极强的创造性,我酷爱它们。”

二、东丰农民画:古老民间美术与现代满族习俗的完美结合

农民画艺术来源于民间习俗,农民画是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民画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习俗活动或习俗心里的影响。农民画其中包含了强烈的习俗观念,而且是习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习俗又对农民画有制约性,农民画是以习俗活动为主体的表现形式,从而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局限性。

东丰农民画家立足家乡沃土,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来表现现代民风民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关东满族习俗传说的“百怪”都可以作为农民画的创作素材,如:晚上睡觉头朝外,身穿皮袄毛朝外,腰里扎个大腰带,绑上乌拉跑得快,烟俗婚俗搅一块,家家都有篱笆寨,狗拉爬犁跑得快,烟筒安在房子外,索伦杆子竖起来。再如:喇叭一响,啥事不想。秧歌一扭,愁事没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些习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火辣热烈、俏皮幽默,是东北满族劳动人民创作的宝贵的财富,也是农民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新时期以来的农民画尽力突破民间美术固定的艺术观念和程式语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感情的张扬,形成了有普遍审美价值的新的艺术形式。农民画还扬弃了民间美术的保守性、因袭性,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动的艺术取向,无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具开放性、完美性、象征性、随意性、意向性等特征。农民画家大多还受到地域习俗和民间艺术的积淀影响,他们通过对生活和事物的感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造型虽稚拙、手法虽简单,但感情却是在创作时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因而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帅真气。农民艺术家一般总是在其艺术创作中追求着一定的目的、意图,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但是什么是这种目的、意图和原则呢?因世界观的不同、审美理想不同,便有创作精神不同的回答。

由于农民画特殊的存在形式,研究它没有更多所依靠的文献典籍,所以要求研究人员必须走出书斋,深入乡间田野进行考察、调研、交谈、访问等。通过考察调研对农民画获得了新的认识,并深入直接地贴近和感受农民画家的创作经历、心灵感受、艺术成长道路,从而会得出对农民画创新的观点和结论。实际上采访农民画家,他们大多数人说不出创作农民画更多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采访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理论基础和对农民画艺术的界定能力,农民画家不具备院校培养出来的画家的专业素描、色彩基本功,如果你用院校的创作思路去指导农民画,去写农民画的评论文章,农民画家会产生茫然和甚至误导农民画创作,历史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但是一个受过学院教育而天赋一般的人的特点在于:他虽然学得了一些带有使用目的的技法,但却失去了聆听内在共鸣的能力。这样的人虽然会画几幅“正确”的图画,但是这些图画都毫无生气。在造型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把思维与感觉统一起来的桥梁或媒介,就是意象。但作为“画”的意象,总是扑捉被描绘事物或事件的突出性质,加以再现。农民画中就有这种意象因素突现。农民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并无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它对线条、色彩、图案、节奏等等的处理、配置和结构却能给人以一种悦人的美感。相反,有些绘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往往只停留在现象的记录上,绘画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本身的形式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而成为缺乏艺术价值的平庸之作。

三、哲学思考:东丰农民画中勾画出的满族民俗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述东丰农民画,表现满族习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及精神价值。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它和其他美术种类一样,属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它的思维方式具有一般美术种类的形象思维特征,但它又有相对于形象思维的混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而特有的,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强烈表现,才使农民画具有鲜明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往往相铺相成,表现出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规律。

用哲学的思考勾画出农民画中的满族习俗,不仅仅停留在农民画的表象描述的圈子里打转,以往研究农民画大多处在资料的收集、事迹报道的层面上,没有把作品与民族习俗中的本体形式、文化内涵、美学本质加以更深的研究和探讨,更没有借助有关学科如:社会学、民俗学、美学、哲学、人类学等来补充农民画民间美术理论不足的状况。农民画不能只是注重本体的自律性的研究,还要联系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交叉互补的研究,充分体现当代新学科所应该具有的多元融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构建农民画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农民画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贡献还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在色彩上讲究热烈、大红大绿,讲究跳跃对比和色彩对抗,以复杂多样的色彩反映单纯物象,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重墨轻彩”,认为“色过三种谓之脏”的成规,不但画出的画不脏,而且以反传统为基调建立了自己的色彩观,被受众与研究者接受,成为农民画审美的重要特征。农民画在运用色彩时并不是根据色彩是否忠实于自然,而是根据对某幅特殊的画面需要而定。他们不仅使用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形式,在选择自己的表现手段时,应享有绝对的自由,不受解剖学或任何其它事物的限制。这种精神自由和生活中的自由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新的时期人们生活和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社会竞争的压力、道德伦理的异化、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都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精神与思想的负累,这种精神上的压抑往往是物质无法弥补的。这时社会就需要欢乐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艺术,去弥补人们心灵上的平衡和社会安定的效用。农民画的独特形式风格、构图饱满、色彩强烈明快、感情纯朴健康,农民画正好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心理需要。

用农民画这一独特的形式来表现满族习俗,把满族的文化遗产通过农民画的形式传承后人,从而引起国内外美术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瞩目。向辽宁鞍山岫岩满族农民画学习创作经验,逐渐形成吉林省满族农民画乡的美誉。这对于吉林省的农民画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要对东丰农民画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论证,怎样画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独特价值的艺术。理论工作者要长期跟踪某位农民画家,及时地给予他们理论的支撑。还要对农民画出现的不合乎艺术规律的“打造”,片面地把农民画的产业利润追求最大化等现象,指出利弊加强管理。扬弃那些没有文化内涵“变了味”的农民画作品,这样农民画家才不至于走弯路。才能承担起推进文明及繁荣自身的重要使命,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画出具有农民画鲜明特色的作品。

东丰农民画要想向世界文化领域进军,只有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和中国精神的力鼎之作,才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被研究推广被借鉴宣传。努力把东丰农民画转化为文化产品,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不难设想,影响世界的大师级画家也有可能产生于民间,因此,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如果产生不出对世界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和文化大师,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更不能称其为世界文化强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6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