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9世纪名画《蒙马特街景》将进行拍卖,这幅画有什么特色?
据相关媒体报道,知名印象派代表作画家梵高在1887年创作的《蒙马特街景》将进行展出拍卖,相关团队则将通过视频方式在巴黎,纽约,香港等三地进行线上拍卖。
由于这个系列画作的稀有性,因此专业人员估值大概在500~800万欧元。
据了解,这幅画作在1920年时由一名法国收藏家家族拥有,在此之后一直从未公开展出,此次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幅画。
画作描绘了法国巴黎蒙马特地区风车磨坊景色。
据了解,1887年春天梵高前往巴黎,尽管只停留了短短两年,但这两年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蒙马特系列,之后这幅画被收藏家家族收藏,这一收藏就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相关人士介绍:
我们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就已经瞬间被吸引住,法国一个家族珍藏此画百年,如今我们能够将它带到世人面前,实在深感荣幸。梵高在蒙马特时期的画作大部分都典藏于世界各地顶级博物馆,只有少数尚在私人手中,来自这个经典系列的殿堂级作品如今现身市场,对梵高作品的收藏家以及广大艺术鉴藏家而言无疑是一段艺坛佳话,也是一次难得可贵的购藏机会。
1887年巴黎的蒙马特地区四处都可以看到老旧的磨坊和歌舞升平的店面,正是这样乡村田园与都市风光融合的独特气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感受,其中就包括梵高,这座陌生城市吸引了梵高前来进行生活的探索与视野的扩充,也让他首次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和前卫艺术先锋们进行思想交流,这些曼妙美好的邂逅点燃了他对于创作的灵感,因此早期画作色彩单一暗沉,经过此次之后,梵高逐渐爱上了鲜艳明亮的色彩,因此这段生活是梵高创作生涯的成长期,也为他之后成熟卓越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如何描述清明上河图的其中一幅热m的都市街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广州街道(9·结束篇)‖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永恒漫游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街道是属于历史的,又是属于未来的,“当下的街道”是多么短暂,我们往往还没来得及细细观赏,那些街景已经成为历史。广州街道正是这样——作为历史的街道这里每个街角都留有历史的印记,作为未来的街道这里每个景物都暗喻着未知的改变。
置身这南方都市流逝中的街道,我们注定要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捕捉及感受当下,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永恒漫游。
古代广州的街道大多是顺着地形弯弯曲曲自然伸展,并且总是不太宽阔的。布局上也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变化与不规则。除为数不多的几条官道及商业繁华街道之外,其余通常较为狭窄。街道是城市的动态部分。初时这座城市的交通运输更多是依赖网状密布的水路,后来随着马匹及轮式车辆增多,人工修筑的街道陆续出现。街道伴随着城市发展而演变。
唐开元初年至兴元年间的数十年中,广州当局多次整治修葺城区,在普通民居中大力推广砖瓦房屋,同时改造坊市、拓宽街道。今中山路和北京路分别作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街道,此时已是店铺林立初步成形。在城西今光塔路附近还出现了外国商人聚居的“蕃坊”。
宋代广州延续自唐代开始的做法,更加积极鼓励市民烧砖制瓦,在普通民居中大量采用砖瓦建材,砖瓦民居得到广泛推广普及,城市建筑及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在中、东、西三城以及东、西雁翅城的城墙内,沿着略为弯曲狭窄的铺着砖石的街道,可以看到错落排列的砖瓦房屋,还有夹杂其中的木构建筑乃至竹木建筑,这就是当时常见的街道景观。
多数的沿街建筑是低矮的。但在城市中心区和城门附近街区出现了越来越多造型各异、体量宏大的建筑。在原唐代清海楼基础上改建双门的拱北楼、市舶提举司署所在的海山楼、重修于北宋年间的六榕塔等重要建筑以及大量的亭台楼阁,错落遍布城中,与历代留存的越王台、越华楼、怀圣光塔等共同构成了古时广州的街道及城区天际线。明清时期广州城区不断扩展,城墙跨到越秀山上,街道也在演变。清康熙至同治年间城西一带街区进一步开发,辟建了网络状的街道,并逐渐在沿街形成具有晚清特色的“西关大屋”,成为城西的独特街景。
街道有效扩展了城市聚集物质资源的能力,因此在其附近总是连带出现城市生活的一种规律性产物,即市场。宋时广州有东澳、西澳两处内港,位于今清水濠一带的东澳是广州的盐运码头,位于今南濠街附近的西澳则是对外贸易码头,两地均贸易繁盛街巷繁华。明代街道沿线及附近陆续出现了米市、花市、茶市、鱼市、果栏、菜栏、油栏等大型集市。城南紧邻玉带濠的濠畔街,更发展成为游人如织的海内外珍奇杂货的交易场所,称“百货之肆”。从城区演变可见,许多市场就像城市其他要素那样总与街道紧密关联、相伴而生。
另一要素即市民进行祭祀仪典的神圣场所——寺庙,也与街道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城市及街道正是开始于这些永久性的神圣场所。街道的形成既为交通,也为交易,还为四周居民聚集供奉神明及寄托精神。广州宗教生活源远流长历代不衰,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华林寺、大佛寺等五大丛林,以及五仙观、城隍庙、三元宫等大量不同规模的寺观庙宇遍布城中及街道沿线。
砖石铺砌的相对狭窄的路面,以及两侧的紧密有致的民居、集市、殿阁、寺庙,也就构成了古代广州街道持续演变的景观结构特征。
伴随全球史时代的到来,广州开启了城市近代化进程,城市街道也随之开始近代演变。初时,俗称为马路的城市干线多为13—16米宽。这些近代街道的修建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6年张之洞修建天字码头时,在附近修建了一段约15公里长的马路,成为广州近代街道的开端。①
20世纪初年,在修筑自东濠口至沙面附近的珠江堤岸时,沿堤岸修建了近1000米长、16米宽的新型街道,包括东堤、南堤、西堤三段,总称为长堤。这条沿江街道路面宽阔,设置标准,后来又修建了宽13—15米的东堤二马路、南堤二马路和西堤二马路。
1918年广州市拆除城墙和城门,利用城墙基址修建了太平路、丰宁路(今人民路)、越秀路、万福路、泰康路、德宣路等共10多公里长、25—33米宽的新型街道。这项广州市第一个大型市政建设工程,短时间内动迁了4000多铺户,掀开了近代广州新型街道建设的高潮。1925年修成沥青路面的林荫大道白云路,路面宽达50米,成为当时街道的典范。至1928年,全市已有新型街道626公里。之后继续推进规划建设,以市区生活及商业发展为主体,兼顾市郊和工业区交通以及城市出入的通道,布局大致呈棋盘状。
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广州市政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区主要干道全部更新为近代街道。1932年制定的《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统一了市区街道的标准,规定行政区干道为30米宽,住宅区和工商业区干道为25—30米宽。这个时期修建了西湖路等24条街道,还整理了数以千计的市区内街。1936年全市新型街道总长度达1388公里,至1949年达到228公里,广州近代街道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在当时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前列。②重要的是,这些街道及其网络构成了近代广州的基本城市框架,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物质及视觉标志。
当代广州的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广州的街道状况。1949年广州解放后,海珠桥区、西堤区和黄沙区等街区迅速重建。随着城市经济的恢复,广州逐渐形成包括中心区和外围区在内的整体发展布局,其中道路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得以迅速发展。这时候的广州街道,既具有传统色彩又带有现代特征。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区原有街道和城市迅速扩展的基础上,广州街道进入现代蜕变与急速扩张的发展时期,新开辟了标准而又壮观的广州大道、天河路、黄埔大道、体育东路、体育西路、康王路、站前路、站南路等众多干线街道,以及五羊新城、珠江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亚运城等多个庞大的街道网;与此同时又拓宽及改造了东风路、解放路、中山路、新港路、五山路、江南大道等重要路段,全面更新了这些街道的物质设施。
2005年广州市区道路总长度超过5100公里,比1949年的228公里增加223倍,一个空前巨大的现代街道体系已然呈现。重要的是,经此数十年发展,广州街道已经从传统的呈平面形态的“马路时代”进入空间立体时代,人行天桥、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BRT快速通道等有机组合,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街道的新景观。
事实上,当广州城市街道进入近代化时期,西方各国的城市街道也经历了丰富复杂的演变,并且形成了同样丰富复杂且相当成熟的街道范式。有趣的是,那时广州陆续出现底层有公共柱廊的俗称“骑楼”的沿街店屋式建筑,它们紧密排列成为具有连续廊道的骑楼街,这种骑楼街恰好在风格上与两千多年前古罗马规范其街道标准时大量采用的拱廊街道相呼应。
人们认为现代城市街道的设计及技术起源于古罗马的街道标准和路面铺装法令。③这些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多年的书面法律,规定古罗马街道的最小宽度是45米。此前的街道并没有什么规则,两旁的房屋又矮又小。后来那些高耸的绕柱式房屋大量出现,并且密集排列形成了类似于古希腊的拱廊街道。古罗马确认了这种风格,同时规定这些沿街建筑物的最大高度不得超过20米及不能超过六层。按照规范的标准,古罗马街道使用玄武岩石板铺装。街道两旁是垫高的人行道,通常也以石材铺装,两边人行道的宽度约为街道宽度的一半。这种垫高人行道的古罗马城市街道,就是现代城市街道的历史原型。
关于城市街道设计规划的历程,城市学者克尔·索斯沃斯和伊万·本-约瑟夫合著的《街道与城镇的形成》、刘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以及克利夫·芒福汀的《街道与广场》等均有详尽深入的论述。综合参考这些论述,我们在此可以简要勾勒一个世界城市街道发展演变的粗略轮郭。
古罗马帝国解体后,许多古罗马城市随之衰落,城市街道情况日趋恶化,包括罗马、博洛尼亚、那不勒斯以及巴黎等在内的城市,街道空间被私人建筑侵占,路面杂乱无章。这时候不断增长的商人阶层势力显示力量,要求改善街道交通。
到了13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等欧洲城市规划专家再次强调完美的街道布局,唤起人们对城市街道建设的重视。阿尔伯蒂虽然赞赏宽广笔直的街道使城市变得更加宏伟壮观,但他却极力推崇弯弯曲曲的街道。中世纪欧洲城市通常把街道建得不太宽阔又略为弯曲,且常有急转弯和顺着地势的缓坡起伏。那时街道主要是步行人的交通线及日常活动空间,车辆交通是次要的。略为狭窄的街道可以使冬天的户外活动比较舒适,而在南方则可使人免遭日晒雨淋。
阿尔伯蒂为这种弯弯曲曲的街道写了一篇分析透彻的辩护词,认为街道还是像河流那样弯弯曲曲的好,这样的街道会使城市更加了不起,而且具有安全保障作用,又具有亲近感及潜在的美学,这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益于健康的。后来许多城市史学家认为,在对中世纪城市街道的分析中,没有比这些评价更为公正了。而帕拉第奥则更欣赏那些两旁建有柱廊的街道,认为这样的街道不仅可以让居民专注于想做的事情免受天气变化的干扰,而且符合美的原则。
这时那些具有纯粹几何形状的笔直的街道也颇具魅力,其中建成于16世纪50至70年代的意大利热那亚城的鲁欧瓦大街可谓雄伟而不朽。这条文艺复兴早期的街道,两旁尽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它们样式不一却以相同的间距组合排列在约8米宽的铺装街道两旁。佛罗伦萨人乔治·瓦萨里(PiorgioVasari)认为这是整个意大利最华丽和宏伟的街道,他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乌菲齐大街与此十分相似。
之后,法国人在罗马街道基础上推出了一种相对轻巧而又不失坚固的街道标准;英国人则将街道铺装得低而平整,步行道以路沿石分隔并相对升高,称之为“现代化”街道;美国人在17世纪时期也开始对城市街道进行标准化铺装。还有风景如画的郊区化街道、笔直且秩序井然却了无生趣的“拜—诺”式街道、回归中世纪式无规则的具有自由感的街道
机动车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城市街道的深刻演变,尽管早期不少人曾经拒斥而后才逐步接受这种革命性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更多地在城市出现,欧美各国兴起了对街道的全面规划,力图以完美的空间秩序塑造与机动车时代相适应的更为规范和标准的技术性城市街道。
世界各地城市的规模迅速膨胀,伦敦、巴黎和纽约等更是急速扩张。在那些巨大的城市,街道修建得更加宽阔,两旁不仅出现了宏伟的新公共建筑物以及咖啡店、办公区、大酒店、百货商店等,还耸立起巴黎风格的先锋建筑和纽约风格的摩天楼。与此同时,城中还出现了两旁或中间种有树木的巴黎式的林荫大道或维也纳式的绿色环城街道,之后,凌空飞架的高架路、巨大的苜蓿叶式立体交叉、多车道的快速路等新的街道形式大量出现。
这当中既有流行于20世纪初叶的纵横交错的直线格栅街道模式;也有美国城市规划师斯坦和赖特基于英国花园城市理念的兰德博恩城市街道——突破格栅街道限制的安静且与绿地相通的尽端路居住街道模式;也有英国城市规划师勒·柯布西耶基于美国格栅城市设计的公园式环境的高架街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共享街道理念推动了新一轮的居住街区的街道设计革命,最初产生了荷兰人德·波尔所设计建造的乌勒夫街道模式。④这种模式将交通与居住活动统一在同样的空间中,其设计特征是将街道视为居住性的公共空间,不鼓励交通畅行无阻;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但行人优先,可以在街道各处步行、娱乐;车行道与人行道没有严格区分;车速和行车受自然状态的屏障、弯曲度等约束。乌勒夫构想很快成为欧洲大陆和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实施共享街道的基础,形成了在各国街道建设中具有持续主导性影响的“联合街道系统”。
而在美国,关于优秀街道的构想也逐渐发生转变。针对以往宽阔的街道、城市高速公路、停车场等大量开发惊人地耗费土地,客观上形成了大量闲置的街道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个城市兴起“街道瘦身计划”,大幅度缩减街道的宽度,推广适度狭窄的街道。
城市和城市街道的演变源远流长,丰富复杂。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与之相应的城市,街道则以物质方式记录城市的历史。每一条街道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承载者。历史持续不断地在街道积聚,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即使经历漫长的岁月,这些印记依然会以某种方式留存、呈现,或者是某座建筑、或者是某片街石,又或是街道的形态、结构、尺度、氛围,乃至被岁月磨蚀得难以察觉的某些痕迹。历史深深溶于街道,蜿蜒的街道是凝固持存的历史之河。
我们行走于城市街道,就如同在静静流逝的历史之河漫溯。时常不经意在某个街角、拐弯处或屋檐下,蓦然就读到城市的历程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到街道的历史凝固持存之感。这是街道所给予我们的极为重要的感受。
在广州,且不说那些赫赫有名的街,光是普通某条街道就足让人深感历史长流不息的存在。譬如六榕路,沿路南行,两旁密集的民居当中,首先可以看到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又重建于北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的六榕花塔。这座57米的高塔连同整座以初唐诗人王勃的题字命名的六榕古寺,朱栏碧瓦、古朴庄严,令人恍若重回唐宋。再往南行,街道西侧是明清时期南海县衙所在的旧南海县社区,区内有大量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风格的华侨建筑以及《大公报》报社旧址;东侧是明代中期提督府行署及清康熙年间统领驻粤八旗兵的广州将军府所在地,如今此处还复建了一幢漆红色的将军府大门。南边近将军西路一带明显带有西方风格的连片楼宇,则标示了近代的城市社区。
同样,从巴黎塞纳河左岸进入并漫步于圣米歇尔大街,俨然是一次历史之旅。你可以在街道的东侧看到古罗马遗迹,建于公元3世纪的高卢—罗马浴池就座落在藏有大量中世纪艺术品的克吕尼博物馆内。这个前身为中世纪民间宅邸的博物馆建于1480年至1510年间。尤其是,以巴黎保护神的名字命名的圣热内维埃夫土丘,时刻让人想起罗马占领时期的城市;附近的克洛维路,则令人想起法王克洛维打败罗马人建立法国的历史辉煌。附近还有巴黎闻名于世的建于1253年的索邦大学,以及始建于1764年的安睡着伏尔泰、卢梭、雨果等伟人的万神殿。街道西侧,则有建于17世纪的卢森堡花园,在此散步可到达辉煌的卢森堡王宫。圣米歇尔大街被认为是一条商业化的街道,但街道作为历史承载者的固有属性并不因此有所改变,它始终动态地凝结着历史,呈现可追寻的历史脉络。
许多重要而独特的历史街景,总是在很久以前某个瞬间悄然进入我们内心的。它占据记忆深处某个角落。当我们日后某次漫步,忽然重遇这一街景,或者邂逅类似景观,记忆霎那被唤醒,顿时我们沉浸在对这街景的辨认与思索中。这种辨认与思索,其实是我们在进一步认识自己。此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街道上这些事物它一直潜藏在我们意识之中,它对于我们原来如此重要。
最有震撼力的街景往往并非单个孤立的点,而是在街道的线性空间中多点连续的意象之流,就如同我们在广州六榕路或巴黎圣米歇尔大街上看到的那样。充满历史建筑及遗迹的街道所以具有魅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街道线性空间持续不断的蜿蜒流变之美。
有时,街道给人的感受十分奇妙:我们第一次来到某处,却觉得那样熟悉,那些建筑,那些窗户,那些大门,还有临街的阳台,街角的拱廊,一切仿佛早已认识。就连街上的氛围也觉亲切,好像我们的生活曾经与它关联。是我们很久以前曾经相遇,那些影像早已潜藏于我们意识深处抑或我们凭借心灵的印象,忆起了被摹仿的旧街原型我们只是可以断定,这与历史相关。街道如此神秘。
毋庸置疑,街道之所以充满灵动鲜活之气,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历史与生活以及我们的记忆与情感,赋予了街道奥秘的生命。街道深沉地说明了我们从哪里如何地走来。如果我们珍视历史珍视生活,并且珍视我们的记忆与情感,那么,我们理应珍视城市和它的街道。
(写于流花湖胖)
■注释
①参见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388;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0
②参见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1—272;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482
③见[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索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5
④荷兰语,意即“像丛林一样的园地”,见[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索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12
■本文或有未完成感,因其系约2万字的原文的第一章节。其余部分主要内容是分析城市街道的流变以及进一步述说广州街道。为免发文太长,这些余下部分或适时单独另发。
■在此街道系列完成之际,特别要感谢提供精美合作的摄影师杨和平老同事(本系列第1—8辑照片均由杨女士拍摄提供)。杨女士喜欢“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喜欢用影像陈述故事,曾经用这些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Remo:逝去的优雅》以及《维也纳: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这个广州街道图文系列,如果没有她的合作,整个计划是无法完成的。她的精美独特的影像作品,令此系列大为增色。谨此致以诚挚谢意!
20190429
1、《僵尸肖恩》
个人最喜欢的,估计不少影迷都看过或者听过,也是被无数人推荐过无数次的**,但还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惊艳。不一样的丧尸,不一样的男主角,这部**让我喜欢上了西蒙大叔。
2、《釜山行》
韩国出品的亚洲僵尸,前段时间非常热门,刺激惊悚,丧尸多由有舞蹈基础的演员扮演。刺激的同时蕴含着韩国特有的煽情狗血。
3、《僵尸世界大战》
前段时间为了看人肉叠墙的丧尸,又重刷了一遍。比《釜山行》中的丧尸跑得还快,全程无尿点,剧情节凑发展快,但总觉得缺少一个大高潮。不过,为了皮特大叔的颜值,还是值得一看的。
4、《生化危机》
很小的时候看了第一部,然后每次出续集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追着看。它是我第一次看的丧尸片,对于我来说,就是情怀。虽然后面是烂尾了,但是前面三部还是蛮好看的。
5、《奇妙的家族》
设置比较独特,我看得时候还是全程在笑的。设定新颖,欧巴丧尸还是萌萌哒的。可能年纪大了,还是比较喜欢温暖系列的大结局。
6、《我是传奇》
末日中空寂的城市,一个人和一条狗互相慰藉,剩下的都是凶残的怪物。
7、《摄影机不要停》
另类的丧尸片,请熬过前面AV质感的30分钟,中后期的剧情发展,保证给你一个惊艳。
8、《请叫我英雄》
对于我来说,是猎奇所得到的风趣兼恐怖片,情节扎实且幽默感十足。对于丧尸种类的新型特定,非常创新,受到了不少丧尸影迷的喜欢。
9、《惊变28天》
丧尸片千千万万,却依然心心念念着这部英国早期拍摄的**。跟过往的打打杀杀的情节设置不同,它在血腥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心理层面的惊悚与思考。世界都快要毁灭了,却突然发现,毁灭世界的不是病毒,而是人心。
10、《恐怖星球》
漂亮女主加可怕怪物,人物塑造也是够奇葩的。作为B级cult片,也算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
问题一:著名英国作家有哪些,越多越好 著名英国作家:
中世纪:杰弗里・乔叟
文艺复兴:托马斯・莫尔 马洛 威廉・莎士比亚 斯宾塞
新古典主义:德莱顿 威彻利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亚历山大・蒲柏 理查生 斯摩莱特 亨利・菲尔丁 劳伦・斯泰恩 奥列佛・歌德史密斯 格雷
浪漫主义:罗伯特・彭斯 威廉・布莱克 威廉・华兹华斯 塞缪尔・柯勒律治 骚塞 拜伦 雪莱 沃尔特・司各脱 约翰・济慈
维多利亚时代:萨克雷 夏洛特・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查尔斯・狄更斯 托马斯・哈代 瓦尔特・佩特 萧伯纳
20世纪:约翰・奥斯本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 约翰・高尔斯华绥 约瑟夫・康拉德 毛姆 格雷厄姆・格林 金斯利・艾米斯 伊夫林・沃 戈尔丁 艾丽斯・默多克 多丽丝・莱辛 艾略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
问题二:英国的著名作家有哪些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作品有:
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等。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等。
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四大悲剧等。
诗作有十四行诗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
简・奥斯丁,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女作家,被英国作家、评论家司各特成为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作品有小说六部:《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劝导》、《诺桑觉寺》、《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
狄更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创造第一时期的《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基调乐观,对社会进行温和讽刺的作品。第二时期,创作了《怪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大卫・考波菲尔》等对社会批判日益深沉的作品。第三时期,创作了《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顶峰的作品。
问题三:英国著名作家及事迹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贵族家庭。他既创作了富于政治思想性的诗,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这些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国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风颂》里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s 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为妇幼皆知的诗文。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她是乡村牧师的女儿,一生住在乡间。写过六部小说,多以乡间生活为背景,更以婚姻问题为中心题材。她的作品情节结构精密紧凑,人物描写深刻生动,戏剧场面精彩,对话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尔德花园》(Mansfield Park)、《爱玛》(Emma)等。华人导演李安(Ang Lee ,1954―)于1995年导演的外语影片《理智与情感》获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蒂、爱米丽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三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童年。夏洛蒂38岁才结婚,次年去世。两个妹妹终生未嫁。夏>>
问题四:外国著名作家有哪些 欧文,w. 库珀,J.F 爱默生,R.w. 霍桑,N. 朗费罗,H.w.
惠蒂埃,J.G, 爱伦・坡,E 斯托,H.B. 梭罗,H.D. 惠特曼,w.
梅尔维尔,H 狄更生,E. 马克・吐温 哈特,B. 豪威尔斯,w,D.
詹姆斯,H. 欧亨利 诺里斯,F. 克莱恩,S. 德莱塞,T.
凯瑟,W. 弗罗斯特,R・ 杰克伦敦 桑德堡,c. 辛克莱,U
刘易斯,S. 赛珍珠 菲茨杰拉尔德,P.S. 多斯・阳索斯,J. 福克纳,w.
海明威,E. 米切尔,M. 斯坦贝克,J 华伦,R.P. 赖特,R.
贝洛,S. 洛威尔,R. 鲍德温
问题五:英国作家所写的名著 有哪些? 都铎王朝时期:
威廉・莎士比亚《泰勒斯・安东诺尼克斯》
司各特・瓦尔特《女王越狱记》
维多丽亚王朝:
夏洛特・Bront《简爱》(爱米莉・Bront非常恨她)
爱米莉・Bront《呼啸山庄》 (夏洛特・Bront非常恨她)
她们俩的书是最好的,她们的妹妹安妮也出书了,不过是垃圾,她们的哥哥波兰威尔也是个挂名诗人,此外别人的也都比较垃圾,
比如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夏洛特・Bront非常讨厌她)
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凑和。 (夏洛特・Bront非常讨厌他)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感觉还可以。 (夏洛特・Bront非常讨厌他)
毛姆《面纱》,(以上5个作家都非常鄙视他,因为他是爱米莉・Bront的拙劣模仿者)
二战时期著名的有:
T・S・艾略特《荒原》
威廉・戈尔丁《蝇王》(这是很好的)
下面3个是诗人:
拜伦《诗》
济慈《诗》
雪莱《诗》
以下3个是比较另类的写专业侦探小说的
阿卡莎・克莉斯蒂 《悬崖山庄》
奥西兹女男爵(此人的作品是垃圾)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爱伦坡的模仿者)
以下两个是科幻小说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问题六:世界著名的作家有哪些? 世界95名著名作家
1 莎士比亚 (英国)
2 列夫・托尔斯泰 (苏联)
3 但丁 (意大利)
4 雨果 (法国)
5 荷马 (希腊)
6 歌德 (德国)
7 鲁迅 (中国)
8 安徒生 (丹麦)
9 普希金 (俄罗斯) 10 狄更斯 (英国)
11 乔伊斯 ---- 英国
12 马克吐温 ---- 美国
13 薄伽丘 ---- 意大利
14 高尔基 ---- 苏联
15 萧伯纳 ---- 英国
16 海明威 ---- 美国
17 卡夫卡 ---- 奥地利
18 屠格列夫 ---- 俄罗斯
19 欧・亨利 ---- 美国
20 弥尔顿 ---- 英国
21 维吉尔 ---- 罗马
22 契科夫 ---- 俄罗斯
23 拜伦 ---- 英国
24 黑塞 ---- 瑞士
25 纪伯伦 ---- 黎巴嫩
26 萨特 ---- 法国
27 伊索 ---- 希腊
28 陀斯妥耶夫斯基 ---- 俄罗斯
29 乔叟 ---- 英国
30 卢梭 ---- 法国
31 普鲁斯特 ---- 法国
32 泰戈尔 ---- 印度
33 巴勃罗・聂鲁达 ---- 智利
34 川端康成 ---- 日本
35 斯汤加 ---- 法国
36 曹雪芹 ---- 中国
37 巴金 ---- 中国
38 欧尼尔 ---- 美国
39 霍桑 ---- 美国
40 斯陀夫人 ---- 美国
41 莫泊桑 ---- 法国
42 德莱塞 ---- 美国
43 杜甫 ---- 中国
44 福楼拜 ---- 法国
45 伏尔泰 ---- 法国
46 池田大作 ---- 日本
47 马尔克斯 ---- 哥伦比亚
48 罗曼・罗兰 ---- 法国
49 李白 ---- 中国
50 圣埃克苏佩里 法国
51 托・艾略特 ---- 英国
52 茨威格 ---- 奥地利
53 法朗士 ----法国
54 埃・巴・辛格 ---- 美国
55 雪莱 ---- 英国
56 小仲马 ---- 法国
57 塞林格 ---- 美国
58 蒲宁 ---- 俄罗斯
59 培根 ---- 英国
60 都德 ---- 法国
61 凡尔纳 ---- 法国
62 米兰・昆德拉 ---- 捷克
63 聂鲁达 ---- 智利
64 柯南道尔 ---- 英国
65 马尔克斯 ---- 哥伦比亚
66 约・延森 ---- 丹麦
67 奥斯特洛夫斯基 ---- 苏联
68 纪德 ---- 法国
69 海伦・凯勒 ---- 美国
70 艾米丽・勃朗特 ---- 英国
71 汉姆生 ---- 挪威
72 夏洛蒂・勃朗特 ---- 英国
73 罗琳 ---- 英国
74 莱曼・弗兰克・鲍姆 ---- 美国
75 余华 ---- 中国
76 托妮・莫里森 ---- 美国
77 星新一 ---- 日本
78 博尔赫斯 ---- 阿根廷
79 左拉 ---- 法国
80 司汤达 ---- 法国
81 巴尔扎克 ---- 法国
82 约瑟夫・海勒 ---- 美国
83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 南非
84 乔治・奥威尔 ---- 英国
85 爱默生 ---- 美国
86林语堂 --- 中国
87 丹布朗 ---- 美国
88 莫里哀 ---- 法国
89 杰克・伦敦 ---- 美国
90 斯威夫特 ---- 英国
91 张爱玲 ---->>
如果说保持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成长最好的动力,那么学习上最好的方式和最主要的路径便是模仿了。我们从咿呀学语到学习抓筷、行走、学会思考和分辨、懂得情感,无一不是从他人身上模仿而习成的。
于是,即便成年后我们追逐成为“真实”和“独一无二”的自己,都不应放弃模仿的能力。
在写作上,我们不妨找几个“教练”进行模仿。模仿他们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等,这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曾模仿过艾小羊的写作风格,以她的一篇极简练的文章作为自己写“观点”文的标准。在分析文章的结构、逻辑后模仿了十数次,现在那篇文章的模板已经印在我的脑子里,写作时信手拈来。
又比如模仿《懂懂日记》那种遵循事件、情感和时间线的杂乱无格式的日记章体,我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可以很轻松写下3-4千字的日记杂文,并且读者反馈良好。
当“模仿”练习做得足够多且有效率,你在阅读一个作家的书时会自然而然地镜像他的语言风格和写作逻辑,写作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就像读多了村上春树,你写作时也会变得跟村上大叔一样啰嗦。
总之,无论是知名作家还是互联网上的优秀作者,你都可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模仿教练,从中学习到精华,使自己变得更好。
那么首先,找几个模仿对象吧!
相比临时起意就提笔写一两篇,随性而不自律地进行写作的态度,对自己有硬性要求的刻意练习更能调动我们的意志力和注意力。通过不断重复和有指向性的练习,不但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还能锤炼出坚韧的品质。
“日更”就属于刻意练习写作的一种,虽然“日更”常被诟病,但这不妨碍它是提高写作水平、夯实写作基础的最基本方式。
或者要求自己专于某一领域:育儿、科技、心理、娱乐等等,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一个确定的领域,这也是一种刻意练习。且产出效果远比“打游击”式写作要好。
具体步骤是,首先确定一个领域,比如影评:找一部影片试写,记录所需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刻意练习”计划。
假设看完一部片子加写一篇影评,你只能够一天写一篇,那么我建议你试着用两天时间去写一篇。这样一周3篇的目标量,你就可以提前选好影片了。同时再找一些优秀或者标准的影评,以这些作品作为你要达到的标准进行学习。
这样,一个月要写12篇影评,你就得到了一份目标分解的清单和执行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按部就班地坚持、学习和验收。当然,实际情况需要自己做测量,以实际能力和能付出的时间成本为前提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切忌盲目自信和追多。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质的突破。说不定会有许多新媒大号邀你驻平台签约。
乏味不是简洁,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赖特
完成一篇文章后才往往是写作的开始,要想得到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回头检视自己的作品。就像看过的好书需要回头经常温习一样——在文章发表后不定期地回头检视,要求自己的写作观点和语言简洁精炼,是每一个写作者的自我修养。
美国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在其自传性质的《写作这回事》一书中反复强调简洁的必要性,还举了例子来解释怎样简洁地表达: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下面是三句累赘的表达: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显然这三句加的修饰词是多余的,因为从对话本身不难猜出说话者的表情。而加上这些副词以后,不仅信息量没有增加,还使读者原本可以有的对人物表情的想象,塌缩成了一个寻常的词汇。
经典的写作指南《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威廉・津瑟( William Zinsser)写道: “好的写作的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的杂物,只存留其最洁净的部分。每一个无用之词、每一个在动词中已经表示其相同意思的副词、每一个使读者不知谁在干什么的被动语态结构一一这些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成千上万种杂物。”
因此,知乎大V采铜说:“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地吸收信息,碎片式地表达信息,碎片式地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生活就必然是烦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于此,经常回顾,对自己的写作语言进行删减,达到“简洁”的标准是写作中难以省略的重要部分。
当我们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有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标准之后,为“写作”这件事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则能使我们能够坚持并热爱写作,甚至无法停止。
这点上,李笑来就是很好的榜样。在对待写作这件事情上,李笑来明白单是通过写作赚钱是不能让他坚持下去的。于是,他为写作赋予了极其重大的意义——他决定把专栏赚到的税后收入建立一个公益基金,放到一个鼓励大学生的奖学金中去。
之后,他开始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因为他在专栏里每写一个字就值2000元,可以资助一个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一篇文章2000字的话,就帮助了2000名大学生。想想都令人兴奋。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李笑来的影响力大,但我们依然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理想”赋予更大的意义。
比如依靠写作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1000个人,通过写作结识到10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当写作对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你才会奋不顾身地去做,且永不言弃,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每当我的写作开始产生焦虑,长时间感到疲倦后,我会暂停写作,回归到生活中,去做放松式的总结和思考。
这样的缓冲让我从生活、工作、人生的方方面面中汲取到营养和能量,得以从不同的镜像世界去看待写作这回事。每一次的奋进与放松,对应的是写作的快与慢,我从“快”中收获能力,从“慢”中找到和校正方向。
写作,其实是与自己,与伙伴,与这个世界一同成长的一种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