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性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体现为抒情性作品的音乐性。
1在诗与乐方面,诗与乐都需要借助于声音形式表现情感运动,抒情诗也要借助于音乐,将内心情感的律动完美地外现为诗的节奏和韵律,使人能从另一种感性上去把握情感美。
2在声调与情调方面,有四种类型
①平仄与情感
举例:《元和韵谱》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短而促。”
四声合理搭配,做到字音高低、清浊、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追求声调的优美。
②双声叠韵叠词与情感
双声是声母相同
叠韵是韵母相同
叠音是声韵皆同。
③押韵与情感
相同或相似的音质在一定的位置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④节奏与情感
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形式,常表现在声音层、画面层和情感层。
(注:以上内容简要摘自大学《文学理论》教材,详细解析可去此书寻求参考)
三个阶段
一、积累阶段
内涵:文学创作的积累阶段就是为创作准备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源源不断地积存到头脑中。 类型:
1、表象积累
2、情感积累
3、思想积累
4、直接积累
5、间接积累
6、有意识积累
7、无意识积累
二、构思阶段
内涵:
构思是指产生在某种内心心理驱动的作用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
特点:
构思活动总是处于一种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和高度专注。构思有时候要经历很长时间,特别是构思鸿篇巨制。据说,歌德构思《浮士德》前后经过60年之久,罗曼罗兰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构思用了20年。
三、写作阶段
内涵:
写作阶段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把内心的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的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过程:
1、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他描绘的形象要再次活脱脱地,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2、作者要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这些形象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
3、写作完成后,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
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
1、创作情感的激发。
2、情感能量的释放。
3、审美愉悦的享受。
三股情感流的交汇:
1、动力情感流 2、内容情感流
3、审美情感流
上述三种情感流在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汇在一起。同一种情感,在未被表现出来前是动力情感,在表现之时是内容情感,在情感发挥动力作用或被表现的时候,都有可能激发审美情感。在创作活动中,这三股情感流同时存在,相互混杂,很难分清。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内涵:灵感是作家大量的无意识心理突然涌入意识中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里,会感到自己脑筋特别灵敏,思路特别清晰,精力特别充沛。
特征:
1、灵感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灵感的显著特征之一。
2、灵感发生时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断的时候。
3、灵感到来时总是与高度亢奋的情绪相伴随。
来源:
灵感起始于一种充盈的内心状态,这充盈的内心状态来自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灵感既不是来自神授也不是来自天才,取决于作家长期生活的积累和艰苦的艺术探索。清代文论家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正道出了灵感与作家努力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整体特征
一、合目的和无目的
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三、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
文学创作的经验
一、中国的境界说
内涵: 境界是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实境和虚境的相互融合造成的能够引发人想象和思索的某种艺术的氛围、风貌和气韵。
特征:
1、实境和虚境的融合。 2、实境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虚境包含真切而深刻的内蕴。
3、境界要能印发出读者的无穷想象和深入思索。
境界创造的两条途径:
1、写境
写境就是比较客观地描写实境,通过对实境的描写达到抒发主观情思的目的。即“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会心’。如《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象征,抒发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征人无限悲苦的心情。诗句并无一处写悲苦,却处处笼罩着悲苦,这即是写境的最高境界。
2、造境
造境是主观地虚构境像,即按照主观的感觉和想象创造境像。在造境中,实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造境的名篇。
类型:
1,、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又称”宏壮“之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表现的外露,其中的物象都拟人化了,皆着作者之色彩,易于迅速地感染和打动作者。
2、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指情感相对冲淡隐蔽,内蕴较为丰富复杂的境界。无我之境,作者的主观情思浸润和深藏于景中,达到了”意境两忘“,‘意与境混’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兴味深渺,耐得住读者的反复咀嚼和思索,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西方文学典型的创造
内涵:
”典型“在希腊文原意是指铸造用的”模子“,在文学创作中,”典型“主要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
特征:
一、文学典型要求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文学描写生活现象的同时必须揭示和反映生活的本质,把生活现象和生活本质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反应生活的高度真实性,产生真正的文学典型。
二、文学典型要求现实真实和理想真实统一。
文学描写现实生活,但不能只描写现实生活,还要比现实生活本身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统一性。从现实真实上升到理想真实,才能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化:
内涵:
典型化指的是依据生活中的个别,经过艺术地选择、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个别。这个新的个别比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更完美,也更能鲜明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两个方面:
1、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不是把某类人的特征统统收罗到人物形象身上,而是挑选出最有特点,最能体现出生活本质的个性特征加以突出描绘。例如《红楼梦》中的迎春、惜春、探春,同是贵族大家庭的千金**却各有各的个性。
2、本质化
本质化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集中和概括,提高形象的概括性,加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个性化和本质化统一于典型化中,其中个性化是基础,本质化是在个性化中进行的,并通过个性化而展开,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文学创作的文学风格
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从文学作品整体上,即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品貌。 形成基础:
1、作家学识
作家的学识表现为对事物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认识和艺术把握。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无识则不能取舍,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
2、作家才情
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致的融合统一,是创造文学风格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3、作家气魄
气魄是指作家进行艺术独创的气度和胆略,是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的表层化显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气势。
我国古代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文论中也有“风格即人”的论断。作家只有敢于遵从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认识,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评价,抵御非艺术、非审美因素的干扰,才能自创一家,形成风格。
4、媒介传达能力
作家的媒介传达能力是指作家对语言符号媒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语言形象成功传达出内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要有极为优秀的媒介传达能力,才能把鲜活生动的审美意象寄寓在超凡颖异的语言形象中,从而形成独有的创造风格。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朗诵时调动感情的技巧及训练,希望能够帮到你。
朗诵时调动感情的技一:理论基础文字作者用“妙笔”生花,我们是用声音“升华”文字。文字变成声音不是简单地念出声音,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感受、酝酿,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利用声音的多种表达方法,形成色彩丰富、变化自如的表达。如果内心的情感没有随着文字稿件充分感受,声音会显得“干巴巴”,或者呈现“读书腔”。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连续三讲谈谈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动起来”,先来讲“情景再现”。快,一起进入到了有声语言创作的美妙世界吧!
情景再现定义是播音员主持人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这种方法就像是在脑子
“过**”,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了、活动了,让我们的感受很生动很具体!
它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的展开。开头是出场的人物是谁有什么特点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怎么样要把握结构,明确先后顺序,把握画面的主次详略及特点。
第二步:设身处地,就是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稿件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我们与稿件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和人物的心理距离等,使我们迅速地投入到稿件所规定的情景中,获得现场感,感到“我就在”。
第三步: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播读中特别强调内心积极的反应,掌握两点要求:一是反应积极,一触即发;二是以情为主,情景交融。做到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能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第四步:现身说法,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想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亲身所感”的情景再现给受众,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以上四步并非界限分明,而是联系紧密,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之,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
情景再现是调动情感的方法,准备阶段可以对文字内容很细致地展开想象,甚至浮想联翩。真正在播读时,景物已不清晰了,情感却更加饱满。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再细致地展开想象,只需让情景稍加显露,重要的是快速唤起我们准备稿件时的具体感受和触动心灵的那一点。
示例及分析:
母爱《母爱》。
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三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地往回走去。
第一步:理清头绪。
《母爱》写的是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强行拦住运水的军车,但它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文章有三个层次:分别从当地缺水极其严重;老牛挡住了送水车的路,主人寻来,发现那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在拦车索水,恼羞成怒,用长鞭恨恨地抽打;老牛把以死抗争得来的水给小牛喝三个方面讲述一份浓浓的母爱。三个层次有情有景,尤其最后一个层次是文章的核心。理清头绪后,对文章的发生发展结尾就很清楚了。
第二步: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生活在缺水干旱的西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3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这么一点点水却有这么多用途,让人有点不可思议。3斤水,也就是才3斤瓶装矿泉水那么多,倒在脸盆里不过才半盆,联系自己日常的用水情况,可知缺水的严重程度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试着把文章演绎成为**,在一步步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谁先出场做了什么谁又出场了两者什么关系出人意料的结尾中又出现了谁你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现场,真切体验到了整个故事的气氛转换变化的节奏。
文章虽然短小,内涵却丰富,情节一波三折:“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基本上近似白描的写作方法,更容易用日常生活的体验把握老牛、小牛的心理活动。
第三步:触景生情。
不同的文章让我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文章让我们高兴,高兴到手舞足蹈;有的文章让我们感动,感动到热泪盈眶;有的文章让我们忧虑,忧虑到茶饭不思……这篇文章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读了之后,你高兴了吗悲伤了吗痛苦了吗忧虑了吗愤恨了吗同情了吗生气了吗感动了吗惊讶了吗抑或其他还是这些感情都有决定播读水平高低的恰恰是体现在我们用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与态度将画面再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的感受是:
(1)西部缺水地区,干裂的土地,没有绿色,我们同情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不易,不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3斤水是人类对水的最低要求,是生命之水,只能维持生命。
(2)老牛拦路索水,以死抗争的细节描写,体会老牛坚定的决心,衬托了它的爱子心切。牛的主人狠狠地抽打与运水战士的哭让人物定位清楚,主人的自律与战士的人文关怀色彩凸现。
(3)老牛慈爱的望着小牛将所有的水喝尽,进一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第四步:现身说法。
前三步的准备,让我们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歌颂老牛这种无私的爱;从情感升华的角度去说,感谢所有母亲对孩子无怨无悔的付出。小爱上升到大爱,情感呼之欲出,随着脑海中情节的不断反复,我们把“过**”变成有声语言的表达,听众跟着你的播讲一起进入到情节当中。
朗诵时调动感情的技二:实践练习(一)片断练习
2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朗诵时调动感情的技巧及训练”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