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味地争吵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更加激化。所以,在与父母交流时,应该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清楚。当与家长意见相左时,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父母,而不要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火冒三丈,认定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同时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比如学习上的事情,家长肯定会大力支持的。
至于一些与学习和生活不太相干的,最好不要给父母出难题,如买一套高级的运动衣或名牌手机。一是这些物品对于学生来说是奢饰品,不是必需品,二是要考虑父母的支付能力。至于早恋等,家长肯定不会通融。
总之,对家长要理解,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再耍小孩子脾气了。家是庇护自己的港湾,有家才会有爱,有爱オ会幸福。而组成这个家的最基本的成员就是爸爸、妈妈和自己,再扩展一些还有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和姥姥。亲情是家庭的黏合剂和纽带,家庭成员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许多青少年朋友在学校里同老师和同学都能心平气和地相处,但在家里,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任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应该尊重长辈,体谅父母的辛苦。自己能做的事最好不让长辈代劳。如果家中长辈因心情不好而说上一两句,也不应该总是怪家长拿自己当出气筒,而应该换位思考,想想父母的感受。
吵过架,而且那次吵的特别厉害。
原因是因为我弟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可是我爸妈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给了我一巴掌,这种正男轻女的行为真是太令人气了吧,我实在忍不住,有事,就和他们大吵了一架。
在我12岁那年,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照顾五岁的弟弟,弟弟当时正处在特别调皮的年纪,他趁我上厕所的一会功夫,居然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当时也把我吓坏了,这可怎么办呀,爸爸妈妈回来弟弟肯定少不了挨揍啊。
爸爸妈妈回来后,看到弟弟打碎的花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我一巴掌,爸爸的五个手指头直接印在了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特别的疼痛,当时我眼泪直接就流了出来,再看看真正做错事的弟弟,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同样是一个父母生的,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啊,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女儿。
当时我忍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哭着和父母吵了起来: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又没做错事情,平时你们让我做什么我做什么,我从来不敢做错事情,可是为什么每次弟弟做错事情,你们总是冲我发火啊,难道他所犯的错误都需要我来买单啊……
妈妈当时对我不依不饶的:对,你说的对,就应该你买单,谁让你没把弟弟看好的……我的妈妈真的不讲理啊,当时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我怎么会出生在这种家庭中啊,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子该有多好啊,这样是不是也会像弟弟一样得到相同的待遇啊。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父母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处处针对我了,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吧,看到我有出息了吧。
你的父母总是吵架,
可能跟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系,
你可以有时间跟他们好好交流一下,
可以分开交流,
告诉他们你不希望他们总是吵架,那样你心里不舒服,
也许他们会减少吵架的次数,
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慢慢他们的感情也会好起来。
思想代沟。我是农村的,父母读书较少,父母一辈子都待在农村。我读书也很少,很早就出来沿海地区工作。我觉得我是一个现代人。我经常和父母吵架。举个例子。我父母认为我不读书了,就应该相亲,找过经济不错的人结婚。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我的父母认为我工作挣钱来孝顺他们。小到生活,大到人生观念,处处想法不同
很多人都和父母有过争吵,他们都说父母不理解他们,父母不理解他们的心,总是说父母不是他们的朋友。但是慢慢的你才会知道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应该说孩子也不体谅父母的苦衷。争吵并不全都是因为争论,有时候只是为了一句话,一个事或者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引起争吵。
先说说我的一个缺点吧,就是很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并且吵架之后也就冷战,不会去承认错误或者道歉。觉得我吵的最凶的一次,就是和父母因为做菜的事情,他们叫我去买菜,我说不去,他们说弄来你别吃。我说不吃就不吃,然后把盆一摔,然后就摔门而去。也没有回来吃饭,过了很晚我才回到家中。但是回到家中我才发现原来父母把菜还留在桌子上放着的。一直等着我回家吃饭。当时我也没有太大的感触,就默默地去把饭吃了,然后也没有和他们说话。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就去睡觉了。我也见过他们与母亲因为一点小事儿吵起来,把房间差不多都给砸了,还说了很多的脏话,扔衣服的时候差点扔到他母亲的脸上,然后就摔门而去,很久很久才回到家中。很多时候他们与母亲吵架往往都是因为一点小事,原本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发生的。都没有考虑到后果,往往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很多时候,双方都有着错误,没有做到互相理解。从这些事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也是我想对大家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才是我们的知心人,虽然有时候他们是凶了一点,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也要替他们想一想,别让他们伤心。
最近一次和父母吵架是因为他们干涉我的私人生活。
当时是刚从外面打工回来,然后假期也就剩个20来天了。但是实际在家里待了不到十天。记得当时是因为出去聚会我妈不让。然后就因为这个吵了一架。
那是自从上大学以来吵得最严重的一次。其实自从上了大学,我就没有像以前一样任性了,也不和父母顶嘴,毕竟回家的次数那么少,珍惜都来不及,怎么舍得伤害他们。
其实那几天心情也不算太好,感觉我自己也特别烦躁。吵完架之后自己立马就后悔了。但是因为面子下不来台,也没好意思和我妈说话,后来特别愧疚就静静的帮我妈做点儿事情。那次是朋友约着一块儿聚会,因为我在家里呆着的次数特别少,平时也没时间。
刚好暑假在家呆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儿,周围几个朋友也都在。还没有开学,然后就打电话预约着一块儿要出去聚会。结果被我妈听到了。我妈当场就特别反对,然后就不许我去。而且那时我电话还没有挂断,我就觉得特别尴尬,特别没有面子挂了电话以后,我就生气了。找我妈理论结果两个人都特别激动,就吵了起来。
本来也不至于,也没多大的事儿,我妈就是简单的想让我呆在家里,多陪她几天。好不容易回去一次,结果我在家里待了没几天就跑出去玩,他不想我出去,但是他不会表达,我也特别容易误解,激动。那次吵得还挺凶的,然后和我妈一天都没说过话。
不过吵完后立马就后悔了,但是也没好意思去道歉。而且,我妈也特别心疼我,就算吵完架,也还是木着脸问我要吃啥,其实后来觉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还是太不懂事了。
由于所处年代不同,还有就是教育程度不同,父母和孩子有的时候观点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为了和父母好好沟通,我们必须有耐心,不能和父母急,家长们要不横竖看你不顺眼,要不全程冷漠无交流。家里的气氛眼看着从刚回家时的其乐融融逐渐冷却,只能和网友们分享一些“爹不疼娘不爱”的人间真实。
相信有不少人因此苦恼——与家人闹不愉快,彼此生气又伤心,还被这疫情困在家里,不得不朝夕相对相看两厌……
这是为什么啊
吵架和冲突往往就是熟悉、亲密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沟通模式。亲人间没有生疏感,也自然而然的少有克制。
父母与孩子是一种 不对等的长期亲密关系,尤其在孩子长大后,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学识和生活环境差异逐渐增大, 代沟、定位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便成为了冲突的核心。
例如父母总嫌弃你成天抱着手机不务正业,倘若你这时回嘴,冲突就会发生。但这其实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父母并不知晓你用手机学习甚或工作。
不妨如此这般仔细思考一下,父母与你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是否较为 讲理,但是你们之间 缺乏沟通与理解?倘若是,这种沟通方法或许可以帮你。
非 暴 力 沟 通
1
观察式叙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模式中,要求我们 仔细观察生活中 真正影响我们行为和情绪的事物或事件,并且 具体客观地表达他们。
举个例子——当想要表达父母影响自己的时候,观察式叙述会这样说: “我在学习,您走来走去有些影响我,能等一会儿再来吗?” 而不是发泄式的 “你这样好烦!”
2
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形容词的运用十分重要,它可能需要你具有一定的词汇量,不过我相信这对你并不算难事。 精准地使用形容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草率的好或者不好这类判断句,这样更易于他人理解你当下的体会。
与父母沟通时尽量避免用“我觉得”来表达感受。“我觉得”往往用来表达主观想法,却并不会使人理解、共情你的情感。
举个例子—— “我觉得我和你们无法沟通。” 可以这样说: “我和你们这样沟通很难过。”在这句之后还可以 加上一些解决问题的诉求: “我们能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吗?”或者 “让我们好好谈谈可以吗?”
3
表 达愿望 而非抱怨
情绪是相互的,倘若一味批评与抱怨,往往也会得到父母的负面回馈。不再指责他人,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 从对方角度体会事情相关的感觉和需求,并 直接表达我们的愿望与期待。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疫情期间关心父母时,这样说: “您还是戴着口罩吧,我真的不放心您出现什么意外。” 而不是这样:“你这么大个人了不知道出门戴口罩别添乱了!”
4
请求而非命令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命令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更加不会以积极的方式应答。因此就需要我们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非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抽象语言。
举个例子—— “还有半个小时视频就结束了,能给我点时间看完它吗?”而不是 “我现在没空!”
沟通方式贵在应用,不妨试着与父母多交流,总会有相互理解的那一天!
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难免有无法讲理的父母令人苦恼。他们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庸品,依仗养育之恩不尊重孩子的精神和人格。面对这种父母, 调整心态,不听信他们的恶言恶语,不主动交流沟通,争取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调整情绪,看这里
转移注意力——看书、学习……把注意力从给 予压力的点移开,去关注给心情积极回馈的事情。
认知重评——排除对一些事物先入为主的偏见。例如“父母根本不可理喻”这一观点,换个视角或许是“父母与我存在代沟”。这样想,多了一分理解,少一分愤怒。
反应调整——找对发泄情绪的途径。或许是与朋友连麦唱一唱歌、或许是看一部刺激的影片或者玩一部刺激的游戏。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在需要时发泄愤怒或压力,而不是与父母爆发冲突。
与家人和谐相处需要爱,也需要耐心和技巧,不知道以上的内容有没有帮到疫情期间与家人沟通困难的你呢?
最后祝愿每一个家庭都温馨和睦。春天到了,万物生长,不如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偶尔与家人一同晒晒太阳,享受春光。作为父母需要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作为孩子也必须好好和父母交流,不能有急性子,因为文化和时代的不同,所以难免有沟通障碍,作为孩子不能和父母犟嘴,需要慢慢让父母理解才好。
吵过架,而且那次吵的特别的厉害,原因是因为我弟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可是我爸妈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给了我一巴掌,这种重男轻女的行为简直太令人生气了吧,我实在忍不了了,于是就和他们大吵了一架……
在我十二岁那年,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照顾五岁的弟弟,弟弟当时正处在特别调皮的年纪,他趁我上厕所的一会功夫,居然把妈妈心爱的花瓶给打碎了,当时也把我给吓坏了,这可怎么办啊,爸爸妈妈回家弟弟肯定少不了一顿挨打啊。
爸爸妈妈回来后,看到弟弟打碎的花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了我一巴掌,爸爸的五个手指头直接印在了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特别的疼痛,当时我的眼泪直接就流了出来,再看看真正做错事的弟弟,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同样是一个父母生的,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啊,难道就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啊。
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哭着和父母吵了起来: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又没做错事情,平时你们让我做什么我做什么,我从来不敢做错事情,可是为什么每次弟弟做错事情,你们总是冲我发火啊,难道他所犯的错误都需要我来买单啊……
妈妈当时对我不依不饶的:对,你说对了,就应该你买单,谁让你没有把弟弟看好的……我的妈妈真的不讲理啊,当时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我怎么会出生在这种家庭中啊,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子该有多好啊,这样是不是也会像弟弟一样得到相同的待遇啊。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父母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处处针对我了,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吧,看到我有出息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