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芯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生命之芯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第1张

1 联系上文,体会第7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的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的飞走了。”一句中加线字的妙处。

“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一段画线句中的A、B两句中选一句赏析。

A: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

3第10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

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

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

2.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3.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

4.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

5.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为什么生命使命而生活。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应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视觉传达实践课教材,自考视觉传达实践课怎么过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天津自考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段需要那些教材?不是必须到自考办,你可以到长江道图批去买,打折。自考网上多的很,或者到自考书店问下

视觉传达专业的教材有哪些?设计基础类

设计构成:创意+方法+实践林家阳沈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字与版式设计:创意+方法+实践林家阳张奇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

金伯利·伊拉姆[美]著李乐山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英国设计基础系列视觉语言

大卫·科恩[英]斯科特·安德森[英]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柳冠中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图形创意新灵感王绍强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AppliedTypography[日文版]

JapanTypographyAssociation编Graphic-SHA出版

超级图形创意:全新图形设计力=新思路x新方法x灵感

托马斯·波绍科[德]马丁·波绍科[德]编雎聃马玲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今日文字设计赫尔穆特·施密德[德]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汉字设计季铁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设计图解词典-一本促进设计者与客户交流的图解词典

丽莎·布切南[美]著韩春明译安徽美术出版社

纸品与平面设计-纸张与创意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

马克·汉普尔顿[英]基斯·斯蒂芬森[英]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材料与印刷的创意解决方案丹尼尔·梅森[英]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引人兴趣的媒介

JapanCreation实行委员会(2007)[日]TOKOYOFIBER委员会(2009)[日]编

原研哉[日]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日]企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白奥博斯编辑部[日]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马画字黑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专业设计类

美国广告设计使用教程罗宾·蓝达[美]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戏-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40人吕敬人编南方日报出版社

奥格威谈广告大卫·奥格威[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架展示

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美],桑德拉·A·科拉索维克[美]编李慧娟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就是广告伊莱扎·威廉姆斯[英]著徐艳译中国摄影出版社

现代设计百科全书——平面设计的历史、语言及经典应用

戈麦斯·帕拉西奥[墨]维特[墨]著江洁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概论——不仅仅是名字

梅莉莎·戴维斯[新西兰]著乔纳森·鲍德温[新西兰]理论评注陆以理李柏英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营销的16个关键词叶茂中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林斯特龙[美]著赵萌萌译中信出版社

品牌设计-给你灵感的全球最佳品牌形象设计王绍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设计-创造顶尖品牌的色彩应用方案度本图书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设计-创造品牌力的动态LOGO设计度本图书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广告人手记叶茂中著朝华出版社

欧洲创造平面王序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完成设计-从理论到实践

蒂莫西·萨马拉[美]著温迪王启亮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品牌卷奥美公司著中国市场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文化卷奥美公司著中国市场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广告卷奥美公司著中国市场出版社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杨永德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设计理论类

美学原理克罗齐[意英]著朱光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外设计艺术论著精读奚传绩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学黑格尔[德]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西方美术史朱光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象外集柳冠中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英]著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的沉思蒋勋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

贡布里希[英]著李正本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Miller’s20thCenturyDesign[英文版]

JudithMiller编OctopusPublishingGroupLtd出版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美]著梅琼译中信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学柳沙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情感化的设计唐纳德·A·诺曼[美]著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贡布里希文集)范景中杨思梁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尼采艺术论卢多维奇[英]著李关富译新星出版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古希腊]著朱光潜译重庆出版社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美]著周博译中信业出版社

设计艺术的含义赵江洪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人机工程学丁玉兰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樊林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邓晓芒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胡照兰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易晓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汉字与中国设计李丛芹编荣宝斋出版社

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皮道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比较研究萧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军事高技术论文篇二

“高技术”的嬗变

[摘 要] 论述技术因素在书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指出现代书籍设计呈现“高技术”化倾向,并指出“高技术”概念是一个包含多种语义、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概念,由此从不同角度论述现代书籍设计的新发展,重点阐释现代书籍设计核心的思想问题,目的是为现代书籍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性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高技术 书籍 书籍设计 机械 美学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33-05

Change of “ High-Tech ”: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odern Book Design

Gu Yuanyuan

(School of Fine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3)

[Abstract] Technical facto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ooks developementToday,“High-Tech” become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e modern book design“High-Tech”is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pplying this concept to modern book design leads to a lot of different book binding sty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ook desig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explains the core problems of modern book design It i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modern book design

[Key words] High-Tech Book Book design Mechanical aesthetics Aesthetic value

技术作为人类肢体、感官和大脑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人类特定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调节和变革人与 自然 的物质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书籍作为知识存续与 文化 传播的重要中介和平台,首当其冲地受到新科学与新技术的影响与制约,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直接作用于书籍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书籍的基本形态,同时书籍形态的变化又折射出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纸莎草到羊皮卷,从甲骨到线装书,直至今日形式多样的数字、电子、多媒体出版物,书籍成为展示人类新技术的重要窗口和舞台。现代书籍设计,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合理运用,突出工艺性的细节,并有意体现科学技术的象征性意义,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崇尚“机械美”,以另类的视角,重新诠释现代文明,呈现出“高技术”的特征。比如韩湛宁先生设计的 国际 平面杂志《No1》(图1),采用锡箔纸作为书籍最外围的包装,银色的锡箔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现代科技感,读者在撕开书籍包装的过程中,锡箔外形发生改变,产生一种不规则的形态,扭曲、折叠和撕裂的锡箔通过对光线的反射、折射,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体现了机械美学的特征。从书籍创作的角度而言,这是对书籍形态的“再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参与了书籍形态的“二次创作”,并呈现多元化的设计效果。

严格意义上讲,“高技术”即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发轫于建筑设计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建筑风格得到很大的发展。“高技术”建筑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对技术化的视觉元素加以夸张处理,常将建筑结构、框架、设备、管道等暴露在外。同时,“高技术”建筑强调施工工艺的时代感,重视工业化的象征性特点,赋予建筑新的美学含义。最具代表的“高技术”建筑是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这种风格在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且一直延续和影响到今天。作为系统化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书籍设计必然会受到同时代“高技术”建筑风格的影响,呈现“高技术”化的特征。这是由于书籍作为文化中介和载体,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的视觉形态极易受到同时代先锋、前卫艺术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风格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书籍与建筑同为三维立体结构,有着极为相似的空间形态,不论是在整体的构建思想上还是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书籍与建筑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因此,现代建筑艺术中的新发展更易影响现代书籍设计,并使之呈现特定的艺术风格。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言:“我认为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1]

现代书籍设计不仅受到同时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高技术”风格的书籍设计在逐步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技术”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工具理性和科学物化,也不再只是一个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中性词汇,它已经被人为地赋予更多主观的意义和个性的色彩,逐步嬗变成一个包含多种语义,并与各种感性因素相融合的新的审美标准。“高技术”不仅代表着高的技术水准与工艺水平,更意味着现代书籍设计追求的高艺术感与高审美性,设计的高标准与高准入,读者的高需求以及书籍最终呈现的高品位、高情感与高补偿。从本质而言,这种嬗变不只涉及物质表层,更直指人类精神内核,它是现代书籍设计思维模式的变化,也是设计方法的改变,更是审美观念的转变。客观而言,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体现了现代书籍设计的新发展。

1 书籍设计的高技术与高工艺 现代书籍设计同建筑设计一样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 Planning),强调运用结构体系中的模数化、构件化、标准化,书籍设计师借助先进的加工设备与条件,将现代 工业设计 和建筑设计中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大量“移植”到书籍设计中,并使用工业化的处理手法、机械化的视觉元素和技术化的语义符号,对书籍的装帧形态、结构和样式做出大胆的创新与革命性的处理。书籍设计的面貌为之一新,呈现“高技术”的风格倾向,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形态。

现代书籍设计基本纸张的尺寸和开本,如大度、全度纸张完全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书籍的开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细分,整本书就是由相同尺寸的标准纸张在空间维度上重复搭建而成。此外,书籍编排设计中的母版、段落样式、字体样式的设定完全建立在标准化与构件化的基础上,这些元素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参数构建,基本元素一经设定即可重复调用,从而实现整本书在视觉形式上的严格统一。页眉、页脚、页码位置,天头、地脚、订口、切口、分栏的距离,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的大小等,也都可以在设计中进行严格规范,从而实现标准化设计。在书籍的整体构建上,设计师常采用对比、类推、共生、重复、秩序等方式重构书籍的空间结构,力图展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同时对书籍的各个局部,如封面、封底、护封、腰封、书脊、勒口、环衬、扉页等进行再设计,通过暴露书籍内部模数化的标准构件,营造特殊的空间结构。

现代书籍设计极其强调材料特性的表达,除使用传统纸张外,还大量使用木材、金属、塑料、陶瓷等特殊材料,通过各种材料的穿插、组合与并置,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与视觉反差,从而营造特殊的空间效果,体现“高技术”的特征。如韩家英先生设计的《深圳平面设计03展作品集》(图2),就如“高技术”建筑裸露结构、框架和管线一般,将书脊局部或全部暴露在外,通过内部的规则锁线与外部的透明胶水把分散的书页结合成书,装订线与整齐的书帖自然地显露出来,每一个书帖的折叠部分呈现不同的印刷颜色,多色的书帖整齐地并置在一起,构建成一个三维立体结构。这与传统书籍整齐、规整和封闭的装帧风格完全不同,既满足书籍保护的需要,又营造特殊的工业化视觉效果,体现了机械美学的内在含义。又如王粤飞设计的《正泰集团简介画册》(图3),在设计中通过使用金属或仿金属材料,辅助压凹凸、模切、烫金银等印后工艺,为书籍营造特殊的金属效果,赋予书籍新的美学含义。

2 书籍设计的高艺术与高审美

技术与艺术,分别从属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同领域。但是它们又作为构成要素,共同融入设计产品之中[2]。现代书籍设计师借助技术化的语言来实现“高艺术”化的视觉效果,技术是实现的路径与手段,艺术价值的提升才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正如尹定邦先生所言,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3]。事实上,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与融合的关系,“当技术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成为艺术”。从某种程度而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技术就是艺术,“高技术”意味着“高艺术”。

在书籍装帧技术与加工工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书籍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书籍视觉形态进一步独立。“高技术”的介入,使书籍的角色发生改变。书籍除了肩负传统的文化传载与承续功能,还承担更多的任务,有更强的艺术性、趣味性与交互性,变得更加可读、可知、可赏、可玩和可感,犹如一件件高品位的清赏与雅玩,常令读者爱不释手。吴勇为电视剧《画魂》设计的宣传画册(图4),采用特殊的三角形结构,完全颠覆了四边形书籍的传统形态,并且采用模切、压痕等印后工艺,具备很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图5),充分结合书籍的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形成一种内在契合。在该书的扉页上配有一把小纸刀,读者在翻阅每一页前都要借助小纸刀将粘连在一起的页面裁开。阅读看似变得更加复杂,但却充满互动的乐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了更多书籍设计带来的惊喜与快乐。此时,书籍已经超越功利化的色彩,嬗变成为一种纯艺术的形式,犹如一件高品质的艺术品,具备 收藏 、鉴赏和审美的价值,书籍的视觉形式具备了独立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因此,评判现代书籍设计优劣,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话语体系内,而应该转换视角,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书籍作为艺术品的角色,重视书籍视觉形式自身的价值。正如徐鲁在《封面上的书卷气》中所言:“真正的爱书人,绝不是把书的生命和美质仅仅寄托在可读上的。有时恰恰相反,当某本新书一拿到手,先不考虑其内容价值,而仅仅从外表就感到它的美和可爱,这样的书,往往也能引起爱书人收藏和把玩的 兴趣 。”[4]

审美价值的提升,为书籍艺术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技术性”逐步演变成一种“高艺术感”。设计“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这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特性,反而使得现代设计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趣美等”[5]。设计师将艺术因素融入书籍设计领域,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具艺术韵味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品”。杜威(JDewey)指出:“为使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作品也应该是审美的,也就是说,应该创造得使人在欣赏它时感到愉快。”[6]现代书籍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激发和唤起读者更多的思考与想象,读者更多地参与到书籍的“二次创作”中,从而实现书籍设计审美价值的持续提升。

3 书籍设计的高标准与高准入

书籍设计的“高技术”并不只是简单地为书籍披上一件高技术化的外衣,而是在书籍的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和信息视觉化设计等几个方面整体性的提升[7]。实现书籍设计的高技术目标需要设计师进行缜密的策划编辑、巧妙的图文编排、合理的装帧技术和有效的信息传达等,从某种程度而言,“高技术”意味着“高标准”。

实现书籍设计的“高标准”涉及众多因素,设计师的创新欲望是实现这种“高标准”的内在驱动力。信息时代提倡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潮为书籍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尝试性、实验性和前瞻性的书籍设计探索不断涌现,成为书籍设计不断深化发展的动力。同时,设计师本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确证,为这种创新活动的深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不希望受到过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不愿书籍设计完全沦为书籍内容的附庸与标签。设计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很多设计师苦心孤诣,将书籍当成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通过独立的设计来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通过展现设计自身的魅力来营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如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中反复强调的,要学会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8]。 在书籍设计审美标准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技术特征极易演变成一种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高技术”体现的是一种实现过程的“高准入”、“高区隔”与“高门槛”,这种实现的“高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设计的“高品质”,能够提升作品的附加值。因此,提高书籍设计实现的困难度,从一个角度体现了设计师的工作价值。这也是当下“高技术”风格的书籍设计流行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潮与 时尚 ,成为一种设计的方向与选择的重要原因。当然,对“高技术”的过度喜爱容易演变成一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沦为唯技术论或者技术至上主义,或者一味地炫耀技术发展,演变成为所谓的“炫技派”。这对书籍设计的发展而言,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4 书籍设计的高需求与高品位

作为终端消费者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与信息,并通过观看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与视觉享受,实现精神的升华与心理的满足。在消费社会,书籍是文化消费的产品,书籍设计则作为一种消费的符号和标志存在,具备象征和隐喻的功能。在书籍消费过程中,读者被分为不同的阶层与群体,并通过书籍消费,显示出各自的身份与地位,体现个体的存在。

随着社会发展,读者的审美标准不断攀升和提高,视觉“阈值”不断被刷新,读者呼唤有更多、更新和更美的书籍设计作品出现,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审美需求。读者对他们常见的书籍设计形态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标准,对他们感觉陌生的视觉形态展现了更强的包容性。与以往书籍朴素、自然、含蓄和内敛的视觉风格不同,当下荒诞、怪异、离奇和另类的书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趋向。现代书籍设计风格经历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人类求新、求异和求变的心理本能体现,也正好契合了形式主义美学中关于“陌生化”理论的阐释。“陌生化”是俄国人什克诺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艺术通过将事物“陌生化”,从而增加读者感受的难度和延长读者感受的时间,让人们对平日视而不见的寻常世界产生一个全新的体验,艺术如果要避免衰老、退化,就要不断地追求“陌生化”,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由此我们就容易解释今天种种另类风格书籍存在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1978年,詹・克朗(Joan Kron)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在他们的著作《高科技》中对“高技术”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这个术语在设计中特指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的特征(technology);二是高品位的(high style)。”[9]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并没有消弭纸质书籍的发展,数字出版与传统印刷出版共同发展、并行不悖,纸质书籍仍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快餐化消费的读屏时代,相对于数字出版物而言,纸质书籍本身就意味着“高品位”。

在快节奏的今天,读者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仅是直线性阅读,而出现了更多非线性与多线程的阅读方式。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状态是离散与混沌的,阅读节奏是跳跃与无序的,阅读心境是随性与随意的,阅读的前后次序被打乱,阅读的状态变得不可确定,阅读的进程变得不可控制,阅读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这种变化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需要对书籍的整体与局部都进行恰当的设计,通过设计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比如,设计师弗朗西斯卡・普列托(Francesca Prieto)为诗人尼加诺尔・巴拉(Nicanor Parra)的诗歌集设计的精装书(图6),内容看似支离破碎,但若把它们撕下来,进行折叠、拼贴和组装,就能看到完整的诗歌内容,这种极富 想象力 的书籍设计,既反映了诗歌的内在精神,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丰子恺先生曾说,善于装帧者,亦能将书的内容精神翻译为形状与色彩,使读者发生美感,而增加读者的兴趣[10]。读者对书籍进行触碰、轻抚、摩挲、把玩、翻阅和审视,并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实现与作者跨时空的交流,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和心理满足。

5 书籍设计的高情感与高补偿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11]“高技术”不是设计的目的,而是设计的手段,当“高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高情感”的投入和“高心理”的补偿。“高技术”应该与“高情感”相融,使作品呈现出技艺高超又感人至深的特殊景象。设计师通过高情感的设计来柔化和软化高技术带来的片面性,实现对人性的抚慰与心灵关怀,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与情感关照,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借助设计的力量实现平衡与调适。由此可见,“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关注人的本质需求才是设计的终极课题。

现代书籍设计热衷于用金属、塑料、玻璃等工业时代的材料来重新设计书籍,强调工业化的材质,极力宣扬机械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高技术”阐述工业化带给人们审美的重大改变,并突显生产技术带给人的现代、冰冷、科技的感觉。这种看似冰冷的机械美学,在今天被赋予更多人性的色彩,戴上了情感的光环,它以一种建立在设计师理性推理之上的片段存在,充满调侃、戏谑和 游戏 的意味。在温润的书籍中应用机械美学中那种冷漠、冰冷和生硬的视觉形式变得更为常见,并逐步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审美形式,成为书籍设计风格的一种选择。书籍自身特有的书卷气息,与看似冷漠的机械美学之间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冲突与反差,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构成现代书籍特有的戏剧性效果。吴勇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画册(图7),就很好地结合了北京奥运代表性建筑元素,同时采用极其特殊的装帧工艺与材料,完美地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核心理念,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现代书籍设计的这种匠心独运,其实就是一种“高情感”的投入与“高心理”的补偿。通过人本思想重新审视现代书籍设计中高技术的运用会发现,未来更加需要关注新技术影响下书籍设计本体语言的 拓展 ,使之更符合人性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的需要。 6 结 语

“技术”是书籍设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书籍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书籍设计由于受到同时代“高技术”建筑的影响,呈现出工业化的特质,体现了独特的机械美学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高技术”概念发生嬗变,演变成一个包含多种语义、内涵丰富的特殊词汇,代表着高艺术、高标准、高品位与高情感等。因此,书籍设计呈现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书籍设计超越功利性的色彩,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今天,荒诞、怪异、离奇和另类的书籍设计风格,很多是设计师个人的行为。事实上,书籍设计同**艺术一样也存在“类型化”的分类问题。对实验性、概念性和尝试性的书籍设计,应该给予更大的包容与更多的自由,鼓励其成长,因为,今天的“前瞻性”设计极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实用性”设计,“创新”是设计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此外,我们需要客观地审视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大胆地引入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融入书籍设计中,不断拓展书籍设计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必须明确,情感与精神性的需要永远是书籍设计的最终落脚点,采用高技术的形式和手法,都源于对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思考设计的价值与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注 释

[1]吕敬人书艺 问道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5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7

[3][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3,43

[4][10]孙艳,童翠萍书衣翩翩[M]北京:三联书店,2006:51,423

[6]莱德尔现代美学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140

[7]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北京: 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2:12

[8]吴冠中笔墨等于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96

[9]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77

[1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

看了“军事高技术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1 军事高科技论文范文

2 材料与军事高技术论文

3 军事理论的论文范文3000字

4 军事高科技论文

5 军事高科技战争论文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爱读书,读好书,作为设计从业者,应该多看一些相关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读人群: 学生、设计师、艺术家,热爱生活人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7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