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
(1)必里迟离
出处:《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2)过时黄花 黄花:菊花。
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出处:宋·潘大林《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
(3)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2、句子
(1)莫道重阳秋风凉,果实累累喜洋洋;莫道重阳雨霏霏,红叶挂满心头醉;莫道重阳夕阳红,阅尽风霜霞光美;莫道重阳话凄凉,登高远眺思绪飞!祝重阳节快乐!
(2)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3)金秋重九,气爽宜人,叹流年之快兮,斗转星移;观鸟兽知秋兮,雁阵南回。重阳到来兮相思浓郁,怀念故人兮扫陵祭酒,盼团圆兮早日归乡,遍插茱萸兮平平安安;登高望远兮健康延年。
(4)对你的思念像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福如潺潺的流水伴随一生一世。又是一年九月九,亲爱的,但愿我们长长久久!
(5)九九节日大联欢,高朋满座把酒满;不问昔往各自处,只把今日歌畅欢。哪将忧然放心头尚须快乐尽满怀;此刻劲歌频伴舞,欢聚一堂赛神仙!
(6)避灾的高山,想念远方的亲人;遍插的茱萸,诉说无尽的离愁;浓郁的酒,盛满的家乡味道;甜香的糕点,散发团圆的气息。九九重阳节,发送祝福的短信,传递如意安康。
(7)吃重阳糕,饮酒,遍赏丰收之景;插茱萸,登山顶,祈求安康之乐。九九重阳节到了,愿你身体健康,福运长久!
(8)重阳节日又来到,祝福怎能少的了,祝你生活久久美好,心情久久愉快,家庭久久幸福。愿重阳节快乐!
金秋送爽重阳日,丹桂飘香吉庆时,九月九日幸福长长久久,爱情天长地久,生活十全九美,烦恼九宵云外。人人开心愉快!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一、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明日黄花。
读音:[ míng rì huáng huā ]
释义: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 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近义词:时过境迁。
反义词:当时得令。
示例: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迟暮不遇。
原诗1: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原诗2: 南乡子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 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 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重阳佳节意休休
——元明清咏重阳节诗词赏析
王传学
宋代以后的历朝各代,重阳节仍然是重要节日,许多诗人留下了咏重阳节的杰出篇章。
元代词人段克己的《满江红》,以花喻人,借物抒情: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段克己(公元1196—1254年)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金末元初文学家。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金亡不仕,与成己避居龙门山,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著有《二妙集》八卷(与成己合集),吴澄为之序云:“河东二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词存集中。
金朝末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词人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既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生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开头三句,首先展现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词人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励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上片,处 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元代散曲家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抒写了孤寂之感: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红叶:化用唐代红叶题诗配佳偶的传说。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流出宫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结良缘。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事。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作者面对此时此景,心生悲凉之感。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随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开头两句借红叶题诗的典故,写出自己难于言说的情感无人可诉,只得借重阳赏菊一醉方休。接下来写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作者选用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凄清的意象,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最后借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感叹重阳节,无人肯送酒来和自己一起解忧。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哀愁。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抒迟暮思归之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帽,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乡。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作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现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零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鸦。
明代诗人文森的《九日》,思乡情浓: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文森(公元1462—1525年)字宗严、明代诗人。历任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进为右佥都御史。有《中丞集》。
首联写离家时久,心情沉重。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诗人此时仍身在异乡为异客。颔联写对菊饮酒,思乡情浓。诗人没想到重阳节只能独自饮酒,于是就把这里的菊花当作故乡的菊花,对着菊花把盏,就像是回到了故乡。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郁。颈联描绘远景,借景抒情。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尾联写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沈德潜评价此诗:“语不必深,自然蕴藉。”此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而思乡之情含蓄蕴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九日渡江》,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所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
这是诗人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主持应天(今南京)乡试时所作。时诗人在乡试放榜后,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值重阳,佳节思亲,因有此诗。
首联交代渡江时令、心境和景色。秋风拂衣,船工鸣榔,远客思归,都在寥寥十四字中状写出来。颔联是流传万口的名句,它以万里长江之永恒,反衬百年人生之短暂,因景生情,寓情于景,有不尽天地悠悠之感,万期须臾之悲,涵盖极大,感慨无端,耐人咀嚼。颈联由前半幅重点写“九日”,转入重点写“渡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山,好像漂浮在江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气象开阔,笔势挺拔,让读者很好地领略到长江两岸的形胜。尾联写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四句中用了瓜步、建康、真州、维扬四个地名,而又流转自如毫无板滞之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也写北归之喜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明代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表露了亡国之痛: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诗人似乎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感到心惊。想到与好友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诗人感叹道: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谢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了。
王处士,名炜暨,是诗人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明代诗人王灿的《客中九日》,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
细雨成阴近夕阳,
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
客中九日:指寄寓他乡过重阳节。细雨夕阳,飞阁寒塘,渲染晚秋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引出重阳思乡之情。第三句的“笑”字运用得非常巧妙。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反映了诗人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出思乡怀亲之情。
此诗通过写独自在异乡登高,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两句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寒塘”、“夕阳”、“飞阁”,境界迷茫却不尽孤寂;后两句写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的乡愁,将景与情交融为一体。
明代诗人王琼的《九日登长城关楼》,抒写了边关豪情:
危楼百尺跨长城,
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
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
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
倚栏长啸晚烟横。
王琼(公元1459—1532年),明朝重臣,著名军事将领。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被誉为才高正直,办事认真,屡建功勋。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长城关:又称“边防东关门”,位于花马池新城(今宁夏盐池县城)北门外六十步。关上建有关楼,高耸雄伟,上书“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登临远眺,朔方形胜,毕呈于下。
“不用兵屯细柳营”:细柳营,是指西汉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成为细柳营。此句是说有了河东墙的深沟高垒和高耸雄伟的长城关,可以少养兵丁,节省开支,以逸待劳,强化边防。
自嘉靖七年至十年的四年中,从延绥到宁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关外,所谓明代“三边”数千里边防,统归王琼总制。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现眼底。此诗描写诗人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明代诗人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的情怀:
朔风万里入衣多,
嘹呖寒空一雁过。
鱼泽滩头嘶猎马,
省嵬城畔看黄河。
香醪欲醉茱萸节,
壮志还为出塞歌。
骋望因高云外尽,
乡关回首愧烟萝。
石茂华(公元1521—1583年)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此诗是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长城关时所作。
省嵬城:西夏城名。据《朔方道志》载:“省嵬山,在郡(指宁夏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为防御要地,今属套地内。”省嵬城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东距黄河约10公里。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边塞的苍凉风光:朔风万里,长空孤雁,猎马在鱼泽滩头嘶鸣,黄河从省嵬城畔流过。后两联写戍边将士的情怀:他们在重阳节饮酒欲醉,满怀壮志唱着出塞歌。极目远望高天云外尽头的故乡,表示绝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
全诗以景衬情,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不负乡亲重托的高尚情怀。
明代诗人姜塘的《摘星楼九日登临》,登楼揽胜,追思先贤:
重阳佳节意休休,
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
一时风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
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
高名千古出人头。
摘星楼:楼名。传说为商纣王所建,极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县(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土台。相传殷纣王在上面建一摘星楼而闻名。所谓摘星楼,言其极高,站在上边能伸手摘下星星。后为纪念比干被纣王摘心而改为摘心台。
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时遇重阳佳节,诗人悠闲地与客人携酒登上摘星楼。放眼壮丽山河,心生无限感慨。满目深秋风景,引发思绪遨游。
后四句写登楼所思,忆朝歌名人。诗人所忆不但有被《诗经·淇奥》歌咏的卫武公;还有作《载驰》一诗,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抒写了边塞秋景和旅人秋思: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首《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寥寥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片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像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片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能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怎么能不消魂?
清代诗人沈辂《九日登高台寺》,写出了游寺的雅兴:
万里秋光客兴赊,
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
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
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
归去迟迟满落霞。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高台寺,系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在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15里处的黄河岸畔兴建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群。旧址在今银川市东郊红花乡高台寺村。
时值重阳节,秋高气爽,诗人与朋友趁着这好时光,兴致勃勃地来登高台寺。站在高台上,满眼看不尽枫叶一片,庭院清静,何须在菊花丛中设宴。朋友们端着酒杯,披着衣衫,不受拘束,率性而为。
任凭大风吹落帽子,又有谁会嘲笑呢。(《晋书·孟嘉传》:孟嘉在大宴中因风吹落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讽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在座的都是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士人,满座写的诗都是美如珍珠美玉的佳作。大家饮酒赋诗,都迟迟不愿离去,直到落霞满天。
这首诗写诗人与朋友们在重阳节登高台寺赏景、宴饮、赋诗,尽兴游玩的情形,写景壮阔,兴致盎然,显示了士大夫秋游的雅兴。
清代诗人妙信的《九日酬诸子》,表现了重阳节与朋友们相聚的情致: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妙信,字山愚,号诗禅,清代江南镇江瓜州僧。是清代著名诗僧。其诗清新雅致,讲求意境,诗名颇高.
重阳节,诗人邀请朋友们到自己隐修的简陋的寺庵,来饮酒观赏菊花。"东篱约"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时值深秋,远方的树梢连着天际,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和朋友分别已经一年了,转眼已到重阳节,已是降霜的季节。各位朋友都是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的杰出人材,还有谁能比你们强呢。
诗人于重阳日写诗酬答朋友们,表示自己对朋友情谊的重视。重阳佳节,饮酒赏花,正是倾诉友情、吟诗作乐的好时光。这首诗便是描绘这样的场面。诗写得很细腻,很流畅,也很有情致。
清代诗人秋瑾的《九日感赋》,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百结愁肠郁不开,
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
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
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
旧日欢场半是苔。
登楼愧乏仲宣才: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士族大家庭,年轻就很有名。因为长安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赋中抒写了自己久困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了异乡,心中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重阳节这天,诗人刚刚在堂上插上茱萸,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忆起与妹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于是在窗前写起思念妹妹的诗来。诗人面对盛开的秋菊,觉得在孤寂中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诗人感叹: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了。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此诗是诗人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秋瑾远嫁他乡,离开了亲人,在佳节之时,心情格外苦闷。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表现了秋瑾初嫁后浓浓的思乡之情。
描写秋天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秋容:秋色。老:深。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晋代陶潜: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元代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陈毅: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春:
春 晓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
-----------------------------------------------------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本诗妙在自然,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