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中国的矛盾

中国与印度中国的矛盾,第1张

历史渊源很久了,在清末的时候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就要占领中国的西藏山南地区,炮制出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想要从中国西藏划出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给印度,不过中国历代政府都没有承认这条线。

后来建国后,印度不老实,总是在边境闹事,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给印度点颜色看看,1962年就打了场反击战,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打的印度屁滚尿流,不过打完我们又退回来了。所以那块地方还是印度占着。我们还想要回来,印度不肯。

在西藏西边,还有块地方,大约3万平方公里吧(记得是这么多),中国控制的,印度说是他们的,想要回去,中国不肯。

其他印象差是因为建国时国情相似,但是印度人很狂妄自大,现在明明不如我们还喜欢叫嚣,所以令人生厌。

其实网上有很多中印纷争的帖子,多看看就知道了。

第一 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

第二 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

第三 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第四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第五 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

第六 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第七 在饮食上,信奉印度教的信徒们忌食牛肉,信奉伊斯兰教的忌食猪肉。

和客人在以前,点菜之前最好问问人家是不是素食主义者,还有哪些东西吃,哪些东西不吃,有的人在特殊的日子洋葱大蒜叶不吃的。 有的人鸡蛋都不吃的,。

第八 应邀到印度人家中作客,女主人往往不跟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由有钱人来支付。

第九 他们不喜欢别人触摸自己小孩子的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表示同意或肯定时,不象我们摇头“不是”点头“是”,而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是”。

第十 如果你想去印度各地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渚如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也不要带入寺门,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

有的锡克教进去还要裹头巾的,以示对长老的尊敬。

第十一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第 十二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第 十三 赴印度经商,要注意印度人每逢节假日一般都不再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与印度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他们的妻儿之事,他们喜欢谈论本国古老的文化方面的成就及本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节假日大多数商铺都是关门的, 想找人,打电话大多数情况下客人不会接听,所以节假日最好不要骚扰客户了。 谈话最好不要谈那些敏感的东西,

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印度人怎么看?

朱洁:“我觉得这是面子问题,”一位乐观的印度观察者表示。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懦夫博弈”。

我于中印两国正在发生边境冲突之际,从伦敦前往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公干。这座首府城市深处印度中部,鲜受边境纠纷打扰,微软、亚马逊以及不少国际金融公司都在此建立委外部门。

办事之余,我与一位在伦敦结识的印度清洁能源企业家小聚,同坐的还有当地几位政商人士。聊天时不免讨论起最近的中印冲突:6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程队开始在中国和不丹均宣称拥有主权的喜马拉雅山洞朗地区(Doklam/Donglang plateau)修建一条公路,导致中印两国军队对峙。

大国冲突

“那里显然是我们的战略要地。”在在座的人看来,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一点。中国修建的公路通向一片山脊,可以俯瞰印度的“鸡脖子”(Chicken' s neck)——连接偏远东北七省与南部大陆的一条狭长走道。一旦出现战争,譬如为了有主权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Pradesh),即北京眼中的藏南,中国军队对开向战线的印度军队将取得居高临下的优势。因此,印度安全专家将这条道路看作一道中国不可跨越的红线。

当然,在中国看来,这块土地是本国领土,自然有权修建道路,印度军队应当撤退。中国向印度发出警告,称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表示,外国不应低估中国保护和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展现了一个现实主义大国一贯的外交言辞。

“我觉得这是面子问题,”一位乐观的观察者表示。双方都呼吁警告对方军队撤退。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与脸面的“懦夫博弈”。究竟该怎么撤退?是否设法同时撤离?或者用不丹士兵暂时取代印度士兵,以降低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当然,也有种种信号表明,对峙升级的可能性并不小。两国军人投掷石块、军事演练等小型冲突不断,而历史上,许多大冲突也始于不慎点燃的导火索。“懦夫游戏”是危险的游戏。

“不丹就像夹在汉堡中的肉饼。”一个人边说边拿起餐盘中的汉堡,尽管我注意到他的汉堡里是一块素馅。因为宗教信仰、卫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主义在印度非常盛行。

中国媒体称印度孤立、打压弱小邻国、挤压中国争议领土,以维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印度方面则报以类似的指责。的确,这次的边境冲突还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而处在利益中心的不丹,只是提供了说辞的棋子。能像朝鲜这样撬起国际范围动荡的小国,目前屈指可数。

“这也许也与整体国际局势相关。”另一人补充。眼下朝鲜半岛问题,当属古巴导弹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核危机。1962年,当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古巴***卡斯特罗在美国后院对峙时,亚洲也发生了一场真枪实弹的中印战争。这好像历史重演——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在华盛顿为一场核弹危机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再次剑拔弩张起来。

百姓角度

我住的海德拉巴金融城,是后发展起来的城郊新区,有些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感觉。酒店窗外,是全城第二高楼,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标志ICICI彻夜闪亮。

“你应该去老城区看看,”我的印度朋友说,“在印度,想要改变已经存在的,非常艰难。只有重新建立的,才不用经历现代化的艰难嬗变。大多数的印度百姓,都住在未翻新的古城区。”

我依言进城,里面古老民居、印度教神庙、清真寺交替,与充满国际公司的金融城相比,像进入了被历史尘封的另一个世界。走在街头,总是受到漫长凝视。这也难怪——在老城区一天,确未见到一个外国人,无论是金发碧眼的白人,还是修眉细眼的东亚人,都没有。一大群人上前合照,好奇地问我的名字,以及各种问题。我见大家态度相当友好,也不禁想采访一下非“精英”阶层的想法,于是问人群中一个青年男子:“你们怎么看中国呢?”

他摇摇头,迟疑道:“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中国人。”

望采纳

每一场战争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评价一场战争要看其对其后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顺流而下看一看它到底激起了几朵浪花。那么62年的中印之战到底谁是胜利者?到底谁在享用这一战的荣光与利益呢?首先,战前中国刚刚建国,相对于国内各种问题应接不暇。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回了实际控制线以南。那么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改变(至于那20里,只是中国表示诚意之举)。从战争的目的看,这场战争本来是印度发起。是印度欲借这场战争达到它对领土的野心。而中国是被迫应战,本没有借机达到对领土的占领的目的。那么是谁达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每个人都不否认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印度军队基本是一击既溃,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攻击。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小,但是这一战给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那些本来雄心勃勃想在这一战中找回一点民族自尊感的印度人被重新沦为殖民地的恐惧击倒。边境的人们甚至开始准备逃离家园,银行也焚烧了30万现钞。那么是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荣誉,是谁有资格说我们胜利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不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从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退回实际控制线不等于是把那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送。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战争已经打胜了,为什么不趁机夺回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政治考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边境线上。当时,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正被饥饿折磨,正有人不断死去。国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国际上西方大国正在将武器援助源源不断的运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没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么倘若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的负担会更重,人民的生活会更糟。而最终的胜负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战,中国***的判断是正确的。不温不火,避免了中国被拖入战争漩涡不能自拔的情况。同时亦将印度打怕打醒,让他们明白中国不是他们随便玩火的地方。保证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平静。

最后,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不应该对前辈们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他们去做。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了。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忍饥挨饿,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承受不来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前辈把百年的耻辱一洗而净,再把中国的领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承担起这一时代的责任。麦克马洪线没有被承认,我们就可以随时可以打回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意志还有力量。我相信中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一历史过程。并为之付出我们的努力。

今年6月份,在加勒万河谷附近,我方与印方爆发了边境争端,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结果不出意外,印方被解放军吊打,死亡20名边防军。那么?印度的真实战斗力如何呢!

我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在战略上我们要用“以一当十”的态度,在战术上我们要用“以十当一”的态度。——这是我们制胜强敌的根本法则之一!

通俗的说,站在民族大义上,我们要有敢打敢拼的民族精神,要有藐视一切对手的勇气,绝不含糊。就像李云龙说的,两个剑客比剑,明知对手是名满天下的剑客,但你必须要有勇气拔剑,才能赢得尊重。

但是,我们在藐视印度的同时,也必须认清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最近几年内,印度的军力日趋强大,常被视为“全球第五军事强国”,实力不容小觑。在真实的战场上,印度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国家,轻敌大意容易吃亏。

印度每年的军资投入,可以说仅次于美国与中国,俄罗斯近几年几乎被赶超了。而印度的现役三军总兵力127万。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向来都把中方视为头号大敌,在军事武装方面,也多以应对中方力量为主。比如在印度陆军部队中,培养的山地部队规模高达10个师,超过20万的兵力,号称全球最强山地作战部队。这些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炼,是“高原战争”中的一把利刃。

尽管印度的综合实力不如中方,尽管我们应该藐视对手,但绝不能忽视印度的发展速度。

提起印度军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战斗力差。在人们的印象里,印度人爱好和平,不善于打仗,以至于被很多人称为“世上最不善于打仗的民族”。实际上真是如此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印度人虽然说不上战斗民族,但也是很能打的,而且野心勃勃,非常喜欢惹事。我们就以印度独立后的几场战争来说,印度人还是很强悍的。其实,印度独立后经常打仗,而且只输了一场。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由于继承了英国在南亚的大部分势力,因此印度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耕地面积世界排名第二,煤铁等资源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作为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钢铁、纺织等工业非常发达,印度的工业品产量在亚洲首屈一指,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工业强国。在军事领域,印度也不逊色。由于二战的洗礼和美英苏等国家的军事援助,印度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排名非常靠前。强大的实力使得印度自信心满满的,野心急剧膨胀。自独立后印度就不断向外扩张。

1947年8月,印度刚刚独立,就和刚刚分家的巴基斯坦杠上了。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向巴基斯坦发动了进攻,和巴基斯坦打得不可开交。尽管最终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被迫停火,但印度却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成为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的赢家。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发战争,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个两败俱伤。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开战,印度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巴基斯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如果不是中国帮忙,巴基斯坦很可能会被印度吞并。

印度不仅和巴基斯坦打,还和西方强国打。1961年,印度出动数万军队,在30多个小时内轻松击败葡萄牙军队,武力收复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控制的果阿、达曼、第乌等地区。此外,印度还多次出兵干涉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事务,并出兵马尔代夫平息政变。可以说,印度人在南亚简直就是一霸,谁也不敢惹他。拥有双航母的印度可以说是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根本没人敢惹他。

当然,印度也不是没输过,印度在1962年就输了一场。1962年自信心满满的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挑起了冲突,结果被中国军队揍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中国军队主动撤军,中国军队很可能会打进新德里。此后印度人再也不敢和中国人叫板。不过虽然输给了中国,但也没什么,毕竟中国是在朝鲜战争上击败美国的狠角色,美国人都不行,印度打输了也不丢人。从印度独立后的战绩来看,印度人还是很善战的,毕竟只打输了一场。实际上,印度还是很厉害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其领土一直在不断向外扩张。这一点,很多国家都比不上。

参考资料:

《印美全球伙伴关系研究》、《冷战与60年代南亚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印度》

主要是边界领土的争端产生的争端: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

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

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

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

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

30余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印边界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

传说中,印度人自尊自大,目中无人,尤其对中国人更是仇恨在心,不共戴天。还有笑话说印度人认为上海比孟买落后10没错,由于边境、宗教、国际竞争地位以及巴基斯坦等诸多问题,中国和印度的国际关系始终相当紧张。而两国当局相互妖魔化、相互鄙视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是,以上这些都仅仅处于政治范畴,尽管民间舆论深受影响,但我丝毫没有在印度感觉遭到任何歧视和不公待遇。相反,每当我走在路上,身为外国人的我总是受到当地人的关注,当我表明自己是中国人时,很多大人、孩子都会主动走上来很礼貌的和我握手,甚至还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他们的热情好客着实出乎我的意料,甚至那些很穷很穷孩子,似乎也受过良好的文明礼仪的教育。这一点,让我这个来自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度的客人,甚至感到一分羞愧和汗颜。因而在民间领域,我感觉印度人对中国人的态度还不错。事实上,印度人对中国并不了解,孟买和上海、北京和德里之间的PK,印度人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可能是洋葱的价格,或者执政党承诺的某项政策。这就像印度的穷人很少拿自己去和富人比较一样。反倒是我们,喜欢和同学攀比,喜欢和亲戚攀比,喜欢讲上海比孟买领先多少年,喜欢说德里比北京落后多少倍,似乎只有人前显贵的时候才能让我们喜上眉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应该感谢印度,因为这里有大量的穷人能让我们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并嘲笑它的愚蠢。如果这是我们唯一快乐的源泉,那么我们就有动力继续辛苦的继续我们伟大的事业。在工作事业领域,提到印度人,几乎所有的同事都颇有微词。这一点,我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印度人做事效率低下,缺乏大局观,思考问题粗放肤浅,和中国人有相当的差距。不过,因为印度人简单,所以他们的职场也相对干净,不存在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于印度人来说,吃饭喝茶、唱歌跳舞、祈祷祭祀可能比工作更重要。所以,论工作,他们干不过我们。但是,在工作之外,他们或许都是浪漫主义的生活达人。谈到精神世界,谈到生活,又要谈到宗教。这一点不想多说,在印度面前讨论中国目前信仰的缺失没有任何意义和可比性。尽管同为文明古国,但两国的宗教文明却处在世界两极。谈到宗教的影响和输出,则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公共道德方面。上文曾经提到,由于宗教的影响,印度人相对思想简单、容易满足,这也势必造成了印度人做事情不慌不忙、微笑淡定的风格。传说印度是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通过亲历的确如此。不论在破烂的公交车上、在拥挤不堪的商店里,还是在垃圾遍地的街巷里,很少能看到瓷牙咧嘴、面目狰狞的路人。相反,印度人似乎天生拥有微微上翘的嘴角,他们的眼神里总是带着淡定和坚持,总是充满热情和希望。在印度生活期间,我甚至没有听见过一次争吵、没有听到一句行人在路上骂街,这一点与北京地铁里、大街上动辄满口国骂、拳脚相向、时常拼个你死我活的场景天壤之别。而印度人的公共道德水准也要明显强于国人。具体的讲,没有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没有人在餐馆里大声呵斥服务员,没有人在众目睽睽下公然插队,没有人开着宝马奔驰向窗外甩香蕉皮我们常说这些是公共文明的陋习,可是为什么,在印度可以轻松推动的事情,在我们相对发达的社会里,却永远是顽固不化、举步维艰呢?中国VS印度,我们有太多值得炫耀的东西,我们也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总而言之,从我的视角出发,在印度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印度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理喻。中国不是天堂,印度也不是地狱,世界上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注定要火光四溅。可是,当我们评价一个文明的时候,不如更多的采取一种宽容的心态,用理解和包容去软化那些人性自有的尖酸与刻薄。这就好比男人和女人,或许他们根本就来自不同的星球。在一个家庭里,假如你只在乎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获得胜利的感觉,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成战斗;相反,假如你总是宽恕对方的过失和缺陷,用心沟通,用爱升华,那么你们的战斗就会变成生活,变成艺术,你们的战场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家。我爱班加罗尔,我爱印度。但我更爱我的中国,我的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26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