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老人沟通孩子教育的问题?

怎么和老人沟通孩子教育的问题?,第1张

引言:老人照顾孩子,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 发生这些差异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 老人和父母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及时的交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那么,怎么和老人沟通孩子教育的问题?

一、老人带孩子出现的问题

1当孩子摔倒或撞到玩具时,老人会拍打地面或玩玩具来帮助孩子发泄愤怒。在中国,当孩子被自己绊倒或用头触摸玩具并哭泣时,老人通常会抱起孩子,告诉孩子不要哭。我帮你打他,打完就发泄愤怒。此外,它真的会打败地面和它的他个让孩子哭的东西。孩子很容易一直被别人指责,很容易产生推卸责任的心态。不敢主动为自己负责是很不好的。2过于担心孩子,拒绝让他们尝试一切新事物。老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成长,生怕被磕碰伤到。孩子们站得更高,跑得更快。老人们总是说的话是危险的,但是你可以过滤掉一些3岁孩子的潜在危险。所以以后让孩子试试,大人要做的就是放手。

二、如何与老人沟通孩子教育的问题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思考爷爷奶奶言行背后的需求和原因。爷爷奶奶也是出于爱心,多沟通和感恩老人的努力。换位思考后,他们能给予爷爷奶奶充分的理解和爱。当我们对爷爷奶奶表现出同理心和感恩时,他的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一些想法。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老人设身处地,告诉他的孩子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会造成什么危害,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孩子的父母允许爷爷奶奶以不伤原则的方式教育时,也许我们只是发现我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更多的欣赏和肯定。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选择了三代同所、隔代教育的生活方式。 在隔代教育中,父母和祖父母的观念不同是正常的。 我们和老年人教育观念冲突的时候,只有两代人沟通,家庭才能和睦,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成功。

庭关系和谐稳定,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不管是夫妻之间的沟通还是隔代之间的沟通,最难的还是在面对分歧和矛盾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们强调“求同存异”。家人之间出现分歧解决的关键在于,跟队友、长辈们建立起彼此良性和稳定的沟通通道,而同频、共振的沟通方式大家也要去不断摸索:

  1.和老人多沟通,理清利害。年轻父母应该和家里的老人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化解两代人育儿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彼此做一些妥协与让步。虽然宝宝还小,但却是习惯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

  年轻父母要让老人分清爱和溺爱的差别,不能太过纵容和娇惯。要知道,一味地袒护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规矩,同时也使父母的正当管教失去了威严,最终耽误的还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妈妈沟通无效,为了避免婆媳矛盾,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老公的作用了。

  

  2.全家建立统一战线。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统一战线,千万不能父母忙着管教,老人跟着拆台。父母和老人要协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最好不插手,并努力维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这样孩子就不会惟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其次,即使双方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暴露出来,这样只会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

  3.勇敢的坚持观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原则性的问题决不妥协。虽然这样过于铁面无私,但必须要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严,让他明白不要触犯底线。有些家长吐槽, 每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总会出来干涉。即使老人出面干涉,也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对方是老人就中断正常的教育,这样只能让孩子觉得不管犯什么错都有靠山。当然,为了避免恶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后避开孩子主动和老人沟通,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4.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不得不说,父母经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人争吵,也会给无辜的孩子造成恶劣的影响。那么可以巧妙的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尽量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避开老人。在此要注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抽时间和孩子互动。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养育孩子的问题交给家里的老人。要知道,父母不管有多忙都要端正态度,抽时间多陪陪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一味地把孩子的教育权和抚养权交给老人,对孩子是极度不负责,同时也增加了老人的负担。

每个家庭成员在孩子心里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同的。现今社会格局中,祖父母辈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个“育儿袋”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代替了工作的父母教养孩子,在这其中因为文化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观念上有差别是很正常的。

这些问题也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彼此磨合的加深,责任分工越来越明确随之变少。我觉得,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多沟通,以及足够的尊重与信任。

我觉得老人参与孩子的教育后,可以在孩子睡着后,每天花个5分钟左右,交流下孩子一天的表现,尤其是孩子的优点进步,经过实践陪伴后,再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一家人分享下回忆。最后总结安排下第二天的事情。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和老人一起教育孩子,让老人不再觉得自己没有帮上忙,反而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被接受,会受到更大的鼓舞。老人的沟通难题迎刃而解。二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老人明天的安排,可以及时给出点好的建议,我们也对老人的教育更加放心。

现在,稍有条件的人家,长辈和晚辈一般都分开住,因为如果住在一起,相互之间的矛盾会比不住一起的多。

不住一起的老人与子女之间也要互相照应。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矛盾,有书君觉得老人与子女相处要懂得尊重儿女,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教训儿女

小辈受不了老辈爱教训的习气,多包容理解。

少教训、多宽容。

老人要包容和理解子女的缺点和不足。现在的年轻人晚睡早起,要是不上班,能睡到下午。

不爱做家务、不愿做饭、喜欢点外卖,花钱大手大脚、不存钱,这些问题老人统统看不惯,看不惯就会想说,年轻人又不服,矛盾容易升级,就容易发生不愉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辈人有一辈人的生活方式,老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子女,自己做得到的也不要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老人过的是过来人的生活方式,儿女过的是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不要强求一样。

少责备,多帮忙。

现在生活压力大,年轻人为拼搏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陪老人少了,老人就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帮带带孩子分担家务,以便他们更好地工作。

生活中能帮就帮,帮了忙也不要想着回报,整天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会让儿女们讨厌。不能帮就不要接话,免得给孩子们添乱。

少限制,多鼓励。

孩子们想干点什么事,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教训他们,尽量鼓励,不泼冷水。提醒自己已不太了解现在的社会,让他们自己去闯,

孩子们想干的事,只要没危险,让他们去干,其实老人想拦也拦不住,想要生活开心就少管儿女的事,为免得因阻拦而影响双方的关系。

老辈人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要照顾,老人身体健康,独立生活也算是帮了孩子的忙。

2不要总认为儿女不如父母强

儿女与老人有代沟。

网上流传"三年一代沟",老年人与子女间的年龄差距决定了彼此之间认知的差异。

老人和儿女在一些事情上做法不同。比如在经济上,老人觉得能省则省,孩子却是能花就花。

老辈省吃俭用,不舍得多花钱,能替代的替代,花在自己身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让孩子觉得太抠,有好日子不会过。

实际上老人把省出来的钱给了孩子,孩子花着钱享受着生活,老人又心有不甘,想要数落,既然给了,孩子怎么用就不用管太多。

有什么想不通、看不惯的事情,老人与儿女之间需要沟通,多沟通多交流,换位思考很重要。

老年人要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子女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站在彼此的角度上更好地解决问题。

本该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指导后辈,但老辈人已经脱离了竞争激烈、紧张的社会,因与子女有年龄差距,价值观、世界观存在诸多不同,这些都会导致代沟矛盾。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人要多学习生活中的新观念,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不要用老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女的行为。有些方面也得听取儿女的意见,按他们的要求做。

3不要总把儿女的事放在第一位

家和万事兴。

如果小辈之间发生口角,要说也先说自家的孩子,不是自己养大的不要说。

儿女的另一半来自于另外的家庭,不同家庭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看不惯是自己的问题,不能激化矛盾,也不要一味偏袒自己的子女。

孩子与自己闹矛盾,先从自身反省,是不是自己又唠叨、又过分干预了。

老人不掺和孩子的家事。

子女都是成年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情感、家庭问题。老人掺和进去,容易对儿女护短,本想帮助解决问题,可因为偏心,常常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育孩子的问题也应该放手。

小辈是在要独立自由的环境下长大成人的,尤其是有了第三代,自己还把儿女教育孩子的事都包了,儿女永远长不大,也不会有责任心。也不要袒护孙辈,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自己的生活。

老辈不要自以为是。可以提建议,听也罢,不听也罢,不逼他们照做。也不要担心儿女吃亏,人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记事,不然别人再怎么说都与自己无关。

都是成年人,即使走了弯路也是自己人生的积累,不要去强求孩子吸起自己曾经的教训,这没多大作用,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成为自己的经验。老人管得越多儿女越有依赖思想,越不容易成长。

有书君觉得父母儿女必须做到相互尊重。身为父母者,一定先尊重儿女,给儿女做好榜样。

儿女已长大成人,老人不要管太多,管好自已的身体,就是对儿女的支持。

老辈人脱离了职业生涯,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跟不上孩子们的生活,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要知道自己心理也会有所变化,比如丧偶、疾病,都使老年人精神和肉体变得神经过敏,多疑猜忌,脾气暴躁,固执任性,情绪也会长期处在抑郁和焦虑之中。

要能清醒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子女平等相处,父母与子女彼此间可以指出对方的不是,但不是得听我的。

老人不高高在上总以长辈的身份教训儿女,不觉得孩子就该绝对服从于父母,也不要总把儿女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要有自己的生活。

有什么事情沟通交流,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和睦相处。做事不周时多给予理解。一家人身心愉快,比什么都好。

有书君觉得老人要守好自己的界限,尊重儿女,做好榜样,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做到独立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老人过好自己的生活,是对儿女们的最大支持。

常提醒自己不要过多操心,不多说、不多管、不越界,相处有距离,距离产生美,儿女觉得自由了,才不会觉得老辈人烦。

为了打开孩子的精神空间,实现与他顺畅的情感交流,父母需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优秀的父母引导下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赢得孩子的钦佩和信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每个家长都需要关注和学习。父母想再与孩子的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要不断学习,掌握一些沟通要领。以下做法更有利于与孩子建立更顺畅的沟通关系。

不要强烈批评,孩子在公共场所乱跑,你忍不住大声批评,“别乱跑,你老实点”。这种严厉的批评态度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跑不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能抱着他,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这是公共场所,所以跑来跑去不仅会打扰别人,还会不小心撞到别人,伤到自己。”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批评,哪里错了,就愿意听你的。所以,孩子犯了错,你可以换一种方式。

朋友不注意和孩子交流的场合。孩子逐渐长大,特别是青春期以后,自尊心特别强。父母应该尽量不要在很多亲戚朋友或者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当众批评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特别丢脸,伤自尊。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场景中,批评孩子不仅会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注意在比较私密的环境下批评孩子,避免出现在公共场合。在人多的时候,孩子可以说一些赞美和鼓励的话。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

宝宝长大后,会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只要违背父母的期望,父母难免会感到无奈。这时候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愿意采取行动。比如宝宝舍不得离开公园,妈妈可以问:“要不要我送你回家?还是自己走回家?”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保持主动,会让孩子更愿意与父母合作接受宝宝的想法,尊重宝宝的意愿,会让宝宝觉得自己被重视,愿意行动,并从中学习,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01、首先我们要知道老一辈的人虽然过度的溺爱孩子,但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对于孩子的喜爱是出自真心的。

说白了,老一辈的人之所以溺爱孩子,那是因为他们特别疼爱自己的孙子或者是孙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过度的去责怪老一辈的人,这样只会伤了他们的心。另外虽然我们知道过度的溺爱孩子不对,但千万不能因为这个和自己的父母起的口角,这样也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而且也会让家庭矛盾越来越严重。

02、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自我为榜样,多抽出时间去陪陪孩子。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平时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孩子都是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大的,本身年轻人的这种做法就不太对,如果年轻人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和老一辈的人独处的时间也就不会太长,这样也就不会养成一些不太好的习惯了。

所以我觉得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年轻人还是应该从自身上来找一下问题所在,比如说我们应该以自己为榜样,平时要让自己的父母多看一看自己是怎么去教育孩子的,这样时间长了以后,自己的父母肯定也能够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

另外就是尽量的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让孩子多出去走走,要多引导孩子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其次就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父母知道,过度的宠爱孩子或者是过度的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在伤害着孩子,当然我们不能够直截了当的去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父母知晓这一切。

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梳理一遍,然后先和爱人沟通。与爱人达成一致。

再整理老人的教育观是如何,他平时是如何教育的。然后与自己的教育冲突点在哪里,这个冲突点,自己可否接受,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大的影响。

再找机会,心平气和,把自己和爱人共同的想法和老人进行沟通。

本着家和万事兴,老人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原则,有些事需要年轻人多包容。一个家庭和和睦睦,其中有些小磕小碰都是无伤大雅的。

现在大多数老人只是带孩子,不会教育孩子,也不是说不会教育,只是他们太宠溺孩子,有点溺爱了。老人是舍不得孩子哭的,所以只要孩子不哭不上火,就是要天上的月亮他都能答应,这样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不好。可以买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给老人,还要经常和老人说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老人听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了。也可以给孩子报名到早教中心,让老人陪孩子去,一起受教育,呵呵这样的效果最好了。

父母和孩子沟通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但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种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学会拥抱,学会耳语

      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

      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

      父子之间、母女之间都要多沟通,家长要多计划、多创造机会,慢慢地,孩子同你都会习惯这种方式,越习惯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比较含蓄的,我们不善于说出来或做出来,我们明明爱孩子却很少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爱你”。如果你实在不愿接受拥抱这种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头顶头、搂肩膀、拍拍头或后背、用力握他的双肩、轻捋他的头发等也都可以采用。总之,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积极主动。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学会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当家长的,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文章来源:励志一生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8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