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第1张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那么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是什么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政府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们 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春龙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放鞭炮,烧香祭祀,为了向龙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种大型的祭祀节日中,少不了有很多的禁忌,那么二月初二龙抬头忌讳做什么事,二月初二龙抬头能不能回娘家?我们一起往下看。

二月初二龙抬头能不能回娘家吗?

二月二龙抬头是可以回娘家的。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此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接姑娘的习俗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哪些禁忌 龙在古代被看做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很多的禁忌,以防伤害到神龙,影响一年的运气。

到了二月二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否则会伤到“龙目”,戳到“龙眼”。早晨担水时,禁忌水桶碰到井帮,否则会碰伤龙头。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还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

二月二这天不吃面条,因为面条细长,像龙须。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讳吃面条,说是吃面条就是吃龙须,惹了龙王,当年会闹涝灾。不能喝粥、吃米饭,人们认为粥是龙血,米饭是龙子。不能纺花,因为“二月二纺花,胭了龙毛龙抓”。龙抓就是雷电击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伤了龙皮。武城一带忌太阳没升起前出屋门,否则会“踢囤尖”,砸了一年丰收的希望。

二月二期间有不少忌讳。最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剪刀针线,怕戳了龙眼,穿到龙头;又忌刀切,怕砍了龙头。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担水,俗信早晨起来担水会把龙子担回家,而在陕西绥德,则俗信早展担水会触到龙头。不吉利。河北新河、山东滕县都忌当日磨面,怕压了龙头。山东东明一带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扫干净。把磨的上下扇支起来,禁止使用。因为当地人认为石磨是龙头,因此龙头节就要把龙头抬起来。一直到现在、尽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这一天。所有的打面机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烂了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习惯

祭龙

祭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成为流传千年的龙抬头习俗。

我们 历史悠久,有着许多传统节日,而且对传统节日还是十分的重视,只是近些年来,我们 城市化越来越快,农耕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得龙抬头也就越来越不受到民众的重视了,但是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

二月初二有的禁忌和说法是:忌做针线活、忌担水。

1、家中忌做针线活

“龙抬头”这一天苍龙要抬头观望天下,传说动针线容易扎到龙的眼睛,会招惹灾祸,因此农村妇女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家里的大人也会提前把针线藏起来,免得小孩误拿。

2、二月初二忌担水

龙一般都会生活在大海、大江大河、井水里,人们在这一天担水就容易惊扰到龙,很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人们二月初一都要提前把水储备到水缸里,二月初二这一天就不去水井或者河边挑水了。

二月初二的习俗

1、剃龙头

农村有句俗语叫“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般在正月是不能剃头的,因此农历二月往往是理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每个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龙”在我国是非常吉祥的动物,“龙”也寓意着“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因此很多大人在这一天都会给家里的小孩“剃龙头”,大人们都希望自家的小孩长大后能飞黄腾达、能出人头地。“剃龙头”也是保平安、显尊贵、图吉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2、吃龙食

这一天俗称“龙抬头”,因此在饮食方面都会以龙命名,这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春饼叫吃吃“龙鳞”,吃葱饼叫吃“龙皮”,方正不管是吃什么,都可以取一个和“龙”有关的名字,食材不用特意去做,只要以龙为名就行。

二月二龙抬头忌讳什么

忌讳做针线活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忌讳做缝缝补补等针线活。以前人们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但是这天不能缝补衣服,因为传说龙在二月二这天会抬头观望天下,如果动针线活,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

忌讳磨面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如果在这天磨面的话,人们认为可能会“研烂了龙头”,不吉利。有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打扫干净,不能动磨开工,并且将磨打开,方便“龙抬头升天”。

忌洗衣

有很多地方,在二月二这天是忌洗衣服的,原因是怕伤了“龙皮”。

龙抬头吃什么

龙抬头要吃猪头肉、面条、水饺、糖豆、煎饼等。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有一定讲究,北方百姓这天饮食多以“龙”取名。例如,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另外,面条、馄饨一块煮叫“龙拿珠”,而吃葱饼叫“撕龙皮”。

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初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

龙抬头节形成于何时

据考证,早在唐代,农历二月初二就已经具有了令节的性质。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谓之“迎富”顺便再挖些野菜,带回家尝鲜儿,叫做“挑菜”。到宋代,二月二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令节,称为挑菜节、踏青节。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和记载,如,北宋张耒就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南宋陈元靓所撰《岁时广记》引《壶中赘录》亦云:“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青节。”

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迄今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条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于元代。

龙抬头节日习俗是什么

1、龙抬头节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龙抬头节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

1、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素有“二月二,理发去旧”习俗。老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是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的哦!

2、在古代,二月二理发还有彩头讲究,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是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为大人理发,叫“剃龙头”,是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3、龙抬头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即农历2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这一天在古代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古人也视之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古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其中的“大仓”“小仓”说的就是粮仓,预示五谷满仓。

 搬家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喜事,俗话说得好,吉地还需良辰催,所以在搬家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挑选一个吉日来进行,对于民间来说,农历的二月初二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个非常好的日子,那么2022年二月初二搬家好不好呢?接下来就跟着本栏目一起来看个究竟吧。

 2022年二月初二搬家好不好

 搬家对于日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民间龙抬头的传统节日,所以搬家的前提也要查看黄历来确定这天是否可以搬家,从黄历中可知:

 黄历所宜:今日百事忌,宜捕猎,大事勿用

 黄历所忌:今日百事忌,宜捕猎,大事勿用

 这天从黄历中可以看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另外这天属于土地诞辰,不宜大兴土木,所以在二月初二的时候不可以搬家,要选择别的吉日。

 2022年搬家要注意什么讲究

 1、不能空手进门,手上都要拿着贵重的物品,表示搬新家后家里会越来越充实。

 2、搬家不能吵架,搬家是吉利的事情,要多说吉利话,不能吵架。

 3、孕妇不能搬家,等搬好了再让其入新居,尽量别让孕妇参与搬家的过程。

 4、搬家要注意休息,在搬家当天不能睡午觉,在搬家当晚要早点休息,不能熬夜。

 关于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有理发的习俗,因为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而在二月二理发有剃龙头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所以到了二月二的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理发,这是为了图个吉利。

1、2月2龙抬头的习俗:剪头发,吃豆豆,饺子,面条。

2、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3、“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4、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5、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6、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56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