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稚子弄冰》、杨万里《稚子弄冰》、雷震《村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范成大《稚子弄冰》、杨万里《稚子弄冰》、雷震《村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有朋友提问:《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

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

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

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是七言古诗,然而苏轼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读者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有朋友提问:《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

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

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

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5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