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秦观》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江城子秦观》翻译及赏析是什么?,第1张

《江城子秦观》是错误的描述,正确的应该是《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作者是宋代秦观

原文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翻译

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纵使泪水都化作满江的春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赏析: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注释: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泪:眼泪。

多情:指钟情的人。

归舟:返航的船。

碧:绿色。

野:原野。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几时:何时。

休:停止。

飞絮:飘飞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主要抒写别恨,为怀人伤别之作,据词意可知作于某年的一个暮春,当为秦观前期的作品。

作品评价:

薛砺若《宋词通论》:少游既是一个情种,自不免因落拓的宦途,羁旅的生涯,和失恋的萦绕所侵袭,因而使他变为一个伤心厌世的词人。所以他的词往往含蕴着极浓厚的凄婉情绪。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省高邮市人,字少游,号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浙江丽水特色小吃有:缙云烧饼、鸡汁鳕鱼、红烧溪鱼、蛋黄青蟹、蟹汁鳜鱼、缙云土面、麦豆饭等。

浙江丽水景点:

旅游景点

01

古堰画乡 它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渡南路,拥有着非常美丽的水乡景色,也是丽水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这里非常适合拍照或者写生,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胜地,能够让人们体会到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

02

南尖岩 它位于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镇石笋头村,也是一个风光迤逦的好地方。在这里能够看到非常壮观的梯田景色,非常适合拍照,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会看到云雾缭绕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03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它位于丽水市遂昌县花园岭,是丽水非常不错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年来吸引的游客不在少数。在这里还能够看到很多金矿遗址,非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04

冒险岛水世界 它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琵琶岛路,是一个非常刺激并且好玩的地方,尤其是小孩的最爱。这里也有着非常完美的娱乐设施,能够制造十分刺激的环境,让人们玩得非常开心,同时还提供了一些特色表演。

05

遂昌神龙谷 它位于丽水市遂昌县埯口香桂洋林场,有着非常神奇并且壮观的美景。在这里能够看到落差非常大的神龙飞瀑,周边的环境也非常好,能够制造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很适合休闲游玩,值得大家一去。

06

鼎湖峰 它位于丽水市缙云县境内仙都风景区,是丽水非常著名的游玩地点。在这里有着夜晚旅游活动的空间,夜景格外的美,并且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项目,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非常值得大家一去。

07

云和湖仙宫景区 它位于丽水市云和县紧水滩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也是夏季非常好的避暑胜地。这里面还很有一些娱乐设施,能够进行各种团体聚会,有着非常清幽的环境,能够让人们心情感到格外的放松。

丽水的地级市,不属于哪个市,属于浙江省。

丽水市设莲都区1个市辖区,截止到2019年6月3日,辖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7县,代管辖龙泉1市。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市共有53个镇(畲族镇1个)、90个乡(畲族乡6个)、30个街道、126个居委会、2725个村委会。

1、莲都区::紫金街道办事处、岩泉街道办事处、万象街道办事处、白云街道办事处、联城街道办事处、南明山街道办事处、碧湖镇、大港头镇、老竹畲族镇、雅溪镇、太平乡、仙渡乡、峰源乡、丽新畲族乡、黄村乡。

2、青田县::鹤城街道、瓯南街道、油竹街道、温溪镇、东源镇、高湖镇、船寮镇、海口镇、腊口镇、北山镇、山口镇、仁庄镇、万山乡、黄_乡、季宅乡、高市乡、海溪乡、章村乡、祯旺乡、祯埠乡、舒桥乡、巨浦乡、万阜乡、方山乡、汤_乡、贵岙乡、小舟山乡、吴坑乡、仁宫乡、章旦乡、阜山乡、石溪乡。

3、缙云县:五云街道、新碧街道、仙都街道、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东渡镇、东方镇、大源镇、七里乡、前路乡、三溪乡、溶江乡、双溪口乡、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

4、遂昌县:妙高街道、云峰街道、新路湾镇、北界镇、金竹镇、大柘镇、石练镇、王村口镇、黄沙腰镇、三仁畲族乡、濂竹乡、应村乡、高坪乡、湖山乡、蔡源乡、焦滩乡、龙洋乡、柘岱口乡、西畈乡、_口乡。

5、松阳县:西屏街道、水南街道、望松街道、古市镇、玉岩镇、象溪镇、大东坝镇、新兴乡、叶村乡、斋坛乡、三都乡、竹源乡、四都乡、赤寿乡、樟溪乡、枫坪乡、板桥畲族乡、裕溪乡、安民乡。

6、云和县:浮云街道、元和街道、白龙山街道、凤凰山街道、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赤石乡。

7、庆元县:松源街道、_洲街道、屏都街道、黄田镇、竹口镇、荷地镇、左溪镇、贤良镇、百山祖乡、岭头乡、五大堡乡、淤上乡、安南乡、张村乡、隆宫乡、举水乡、江根乡、龙溪乡、官塘乡。

8、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鹤溪街道、渤海镇、东坑镇、英川镇、沙湾镇、大均乡、澄照乡、梅歧乡、郑坑乡、大_乡、景南乡、雁溪乡、鸬鹚乡、梧桐乡、标溪乡、毛_乡、秋炉乡、大地乡、家地乡、九龙乡。

9、龙泉市:龙渊街道、西街街道、剑池街道、石达石街道、八都镇、上_镇、小梅镇、查田镇、安仁镇、锦溪镇、住龙镇、屏南镇、兰巨乡、宝溪乡、竹_畲族乡、道太乡、岩樟乡、城北乡、龙南乡。

扩展资料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古名处州。据《名胜志》记载,“隋开皇九年,处士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因少微星座的“人才之星”处士星明耀分野而设处州。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占全国的1/600,全省的1/6)。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城”: 

1、丽水是美不胜收的生态名城。

丽水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长三角(江浙沪皖)最高的山在丽水,最清的水在丽水,最好的空气在丽水,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的源头都在丽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7%。 

2、丽水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

丽水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地级市第一个民间艺术之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蜚声中外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被誉为“丽水三宝”。全市共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造了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坝、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遗产的通济堰;还有50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

3、丽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名城。

丽水全域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花园,9个县(市、区)各具特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全市有20家4A级以上的高等级景区,2725个美丽乡村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犹如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丽水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丽水市人民政府—全市概览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以笔为舟,文人墨客书写了山水诗路;以书为舟,莘莘学子邀游着知识海洋;以梦为舟,航天英雄创造出太空神话。

 “舟”是远行的依靠,是成长的阶梯,是圆梦的翅膀,请用“以为舟”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1年浙江丽水市中考作文题目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没有什么比亲自参与得来的,更让人满足与快乐。你亲历过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让你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是过程还是结果?班史编委会请每位同学写篇文章,这些文章将辑录在“生活踏浪”栏目中。

 稿件要求:①聚焦于初中三年的生活;

 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③不少于500字,不得套写、抄袭。注意: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3年浙江丽水中考总分多少,各科都是多少分? 2023年浙江丽水中考满分是多少分? 2022年浙江丽水中考录取结果查询系统入口网站:http://jyjlishuigovcn/ 2022年浙江丽水中考查成绩查询入口 关于2022年浙江丽水本级高中招生第一段第二段计划录取公告 丽水市教育局查分:2022年浙江丽水中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6月21日正式开通 查看中考全部文档资源 >>

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是: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该句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原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⑴,飞星传恨⑵,银汉迢迢暗度⑶。金风玉露一相逢⑷,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⑹。

注释

⑴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背景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赏析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句,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公元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观秋词二首整组诗表达了作者以下思想感情

  对秋色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

  秦观秋词二首原文为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秦观秋词二首译文为云在低空中停住不再随风乱飞了啊 斑斑的枫叶在秋风中想要离开树, 秋还没有完全的过去还有一点温暖,冬天未来梅花为开花蕾就像果实般。无数青色的花草环绕着台阶,浅红的夕阳穿过围墙,不要说西风没有情感,还没与开放的芙蓉花也因它依次开了。

  秦观的秋词二首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

  从意象的角度看,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这类意象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下面一起来看看!

  历史上很少有人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客观性描摹单独进行过褒扬或批评,相反地,往往对其中的情感因素给予较多关注,如沈约指出谢灵运在当时以“兴会标举”而腾声,稍后的钟嵘也认为“若人兴多才高”。所谓“兴”、“兴会”,即情感被景物自然触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传为“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宋人叶梦得解释为:“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非常情所能到。”对这种被外物自然触发的情感,王夫之曾给予高度评价:“谢诗……言情则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 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今之研究者少有系统论及。

  一

  从意象的角度看,触发诗人之“兴”的景物,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如:

  濯流激浮湍,息阴倚密竿。(《道路忆山中》)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登石门最高顶》)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登永嘉绿嶂山》)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小蹊、侧径、密林、幽篁、白云、幽石、夕阳、夕霏、暝色、夕曛、秋月,类似意象几乎出现在谢灵运的每一篇登游之作中。对清幽的偏爱显示出与玄言诗人在审美趣味方面的相承与相似,也寄托着诗人对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诗人永嘉一年和回到始宁后的作品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宣扬自己幽栖之情的诗句,如:“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虑澹物自轻”(《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等。此种情怀颇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之慨相类,不同在于陶潜于家常丘园中悠然自得,而谢灵运对寻常田园风光几无感兴。这种穷幽索异的不同很难说没有诗人故作姿态的激愤成分。耐人寻味的是,被誉为“有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却并非是远离尘世的幽僻之景。诗中较完整的景物描绘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可谓一派家园春色。这与谢灵运的一贯“寻山陟岭,必造幽峻”来说可以算作一个偶然。而透过这偶然,可以看到诗人关注的焦点其实并非是幽僻山水与寻常田园的区别,而是景物与诗人心境的契合。久病初愈的特殊时刻让诗人对家常丘园产生诗意,而这些寻常景物中的什么特征令诗人大发感慨呢诗作表面上只是一时登楼所见的静物,而“革”、“改”、“生”、“变”等词则透露出诗人透过静态联想到的是事物前后的变化。正是事物的变化引发出诗人的良深感慨。而在诗人笔下,那些表面幽谧、清峻的静物,正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或是蓄势待发的瞬间,或是某一变化后的余音。如: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石壁立招提精舍》)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这种静中寓动既不同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也不同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以动写静。无论是静物还是动景,陶的诗中洋溢着一片宁静与悠然,而谢诗中却充满着骚动与焦虑。这种骚动与焦虑与其说来自山水,更不如说是对自己不幸政治命运的伤感与不平。它们或者可以借助玄学或佛理得到稀释,但却无法彻底消解。《宋书・谢灵运传》云:“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张溥在《谢康乐集题辞》中也说:“夫谢氏在晋,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何如下伍徒步,乃作天子,客儿比肩等夷,低头执版,形迹外就,中情实乖。乘文帝继绪,轻戮大臣。与谢侯无夙昔之知,绸缪之托,重以孟颛扇谤,彭城坠渊。伐木开径,尽录罪状……盖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以衣冠世臣,公侯才子,欲倔强新朝,送齿丘壑,势诚难之。”

  如果说史料尚属旁证,诗人自己则在诗中泄露出这一不平:“忆山我愤懑。”(《道路忆山中》)章培恒先生曾经注意到了山态在谢灵运笔下的异样:“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状,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意象的这些特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与矛盾状态。

  因此可以说,谢灵运山水诗中表面幽谧、清峻的'景物,其实蕴藏着变动的内涵,其中寄寓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愤懑。

  二

  这种弥漫在“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王夫之语)的愤懑与焦虑,令其抒发玄理的诗句也沾染了抒情色彩。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结尾部分:“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具有玄学内涵的“抚化”一句与下句连用传达出远离人烟的登游之乐,但孤游之痛却唤起诗人对现实的不平,因而发出“赏废理谁通”的追问,蕴涵其中的激愤之情依稀可见。《游赤石进帆海》是谢灵运少有的描绘大海风光的作品,面对浩瀚的大海,“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诗人不由获得了一种胜利者的豪迈感,承接而来的“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语出《庄子・山木》,太公任教导孔子“直木先伐,甘泉先竭”,诗人以此自警,既有饰智以愚以避世害的玄学意趣,也有对现实险恶的激愤难抑。又如《登池上楼》中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按照传统的理解,前者是‘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诗》毛传),后者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楚辞章句》)。提到周公和屈原,表面上似乎是忧谗畏讥,实则是从字里行间透出了桀骜不驯。”葛晓音先生曾指出:“……借玄言将摆脱世途困扰的主旨和游览写景结合起来的诗句,在大谢诗中还有不少。这些玄言与东晋文人单纯探求自然之道不同,大多是他内心矛盾和苦闷的反映,因而使他的山水诗形成了在景中畅理言情的格局。”

  如果说玄言所呈现的抒情功能尚显隐约的话,拟人手法的使用无疑明确说明诗人审美联想和审美情感的展开。《过始宁墅》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是一种对清新秀丽之景的喜悦;《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不但鲜活写出生机盎然之春意,诗人之欣悦亦可见一斑;《岁暮》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则多少带有一些对险恶处境的隐喻,因而在表面的为时光流逝的伤感之中也夹杂着对仕途蹉跌的无奈与不平。后来小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正是源自对大谢的继承发挥。在中国诗歌史上,用拟人手法来写景,谢灵运算得上是较早的一位,后世一般从体物生动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实际上拟人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其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更值得仔细体味。

  事实上,即使没有拟人,谢灵运山水诗在体物的生动性里也包藏着许多情感。在谢灵运之前的玄言诗人那儿,“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中包含着将山水形象化、生动化的要求,因为自然本身就具有千姿百态、气韵生动的特点,但玄言诗体物的生动性肤浅而朦胧。《兰亭诗》中的许多作品就体现出这一点,如孙绰《答许询》九章其一:“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郭豫衡指其“不过空言玄理而徒具诗的形式”。此诗所言玄理乃由“仰观大造,俯览时物”触发,但因旨在谈玄,故诗人之触被淡漠,“大造”“时物”的特征根本没有提及。

  《兰亭诗》中不少作品透露出比《答许询》更多的意味:“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 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靡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此诗意在宣扬由山水而悟“万物齐一”之玄理,艺术上虽然粗糙,但“碧”“绿”、“寥朗”等词体现出对山水形态之留意,此一留意固然无法与后世之细腻刻画相比,但较之孙绰《答许询》,可知在关注玄理之外,山水的感性形态开始进入诗人的视野。

  至谢灵运始将体物生动作为一种自觉追求而付诸每一首山水诗作之中。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的谢灵运诗歌中,可以称作山水诗的90首诗歌中都有体物生动的诗句。尽管其中不乏刻板描摹,而且富于生动性的也多是针对蕴涵动感的局部物象,但这种生动性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玄言诗与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不独是特定阶层在玄学或佛学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特定空间的产物。正是江南的秀山丽水,唤起了来自北方士人的新鲜感与愉悦感,因此,对山水的实物性的感官愉悦才是玄言诗与山水诗发展的起点。忽略这一最为基本的事实,就难以理解六朝文人何以会留恋山水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如果仅仅是思理的体悟,则体道又何须山水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景物都曾进入过诗歌,至谢灵运始通过体物的生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是一种清朗明净,“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一种幽静秀美,“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是以动衬静的典范,“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是以静写动的佳句。“情用赏为美”(《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人自己道出了在这些微妙刻画背后的深情浓意。因为深情的投入,才使生动的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大谢之后,小谢、何逊、阴铿乃至唐代的诸多诗人正是沿着生动体物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倾注较多的个性化色彩,最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峰。大谢的肇始之功正应从此角度理解。

  总之,谢灵运山水诗表达情感的手段既有借玄理来议论抒情,也有拟人手法的使用,而最根本的则是体物的生动性。尽管富于生动性的多是蕴含动感的局部物象,但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曾有许多诗论者对谢灵运体物生动的特征用“形似”来评价,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文贵形似”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对谢灵运的评价,后世据此认为是批评其缺乏对山水神韵的传达。事实上,“其时形似和神似还未曾分化,尚处在混沌统一之中”,“刘勰所说形似,乃逼肖外物之谓。形者,形状物态也。逼肖外物之艺术追求,无论是对诗文之表现自然物,还是对于绘画之写人,都存在着外在形貌和内在意态的两个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3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