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图猜成语

数字看图猜成语,第1张

缺衣少食 [ quē yī shǎo shí ]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出 处

明李贽《焚书·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

无独有偶 [ wú dú yǒu ǒu ]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出 处

清·壮者《扫迷帚》:“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

丢三落四 [ diū sān là sì ]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不齐全。”

三六九等 [sān liù jiǔ děng]

三六九等,一般来说就是对世间乃至宇宙万物的类别及级别进行区分、归属。狭义是指对人所拥有的物质、思想、职业等的层次高低进行区分。

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出 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一日拜三次;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

七扭八歪 [ qī niǔ bā wāi ] 

形容不端正。

读作sān gēng bàn yè。

三更半夜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深夜。出自《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古时候,一天分为12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三更则指的是子时,即为现如今的23~1时。而,半夜即为现意上的半夜。因而,二者意为,深夜。

扩展资料:

三更半夜的同义词:

参回斗转:[ shēn huí dǒu zhuǎn ],指夜深。参,参星;斗,北斗星。

深更半夜 [ shēn gēng bàn yè ],指深夜。

参考资料:

-三更半夜

“三更半夜”是几点?连央视的题目都搞错了…… 

说到“时辰”,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是不眠的“三更半夜”,还是深宫大院的“晨昏定省”?又或者是婚嫁习俗的“良辰吉日”?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请安礼

1

“三更半夜”是何时?

央视一套2017年10月8日晚播放的益智类文化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第一关“大浪淘沙”有这样一个题目:

“三更半夜”是指几点?

A 晚上12点;B 凌晨3点。

局长以为,这是一道十足的病题。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十二时”之说。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汉代太初年间,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亦即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名记之。

△日晷

除此之外,古人还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情况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归纳总结出十二个特定名词用以计时。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这十二时名与十二支名便配合运用——东汉王充《论衡》中即有“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之说。

古代的十二时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二十四小时不存在特别严格的对应关系,为理解方便,我们将“十二时辰”的具体名称及所指时段大致概括如下:

--------------小科普分界线-------------

子    23: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    1:00—3:00    鸡鸣,又名荒鸡    

寅    3:00—5:00    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卯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辰    7:00—9:00    食时,又名早食    

巳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    

午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未    13:00—15:00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申    15:00—17: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酉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    

戌    19:00—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亥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    

△古代十二时辰

也就是说,在成语“三更半夜”中,半夜不是指一夜的一半,而是子时的通俗说法。那么“三更”又是怎么回事?

“更”,作为古时夜间计时单位,它读“gēng”。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亦为两小时,而且每一更有特定的打更方式,分别为:

黄昏(戌)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人定(亥)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夜半(子)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一慢两快

鸡鸣(丑)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一慢三快

平旦(寅)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一慢四快

△古代打更雕塑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三更”和“半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23点到1点。明乎此,前述题目之病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三更半夜”即“半夜三更”,它指的是一个时段(23时—1时),绝不会是某个时间点!下回再说到这个词,可别再误用啦!

2

古诗词中的时辰

古人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各种时辰的通俗说法,知道了时辰的划分和各种表达方式之后,我们对很多诗词也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按照古人的计时体系,三更也就是子时,用我们现在的时间来说就是夜里十一点钟到凌晨一点,半夜跟这个时间段差不多。我们知道,夜里十一点钟是人们应该进入睡眠的阶段,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晚上睡觉之前,首先不要沉迷在美色当中,也不要再睡觉前贪恋美味的食物。

因为这样的话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进而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人的身体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沉迷美色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懂。晚上如果过度操劳,额很容易精神亢奋,进而产生失眠的困扰。同时这对人体健康也有很不好的影响。

晚上临睡前如果突然饿了,这个时候最好忍一忍,等到天亮之后再进食,因为如果总是半夜吃饭的话,会给人体消化器官带来严重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睡眠。

扩展资料:

给我们的启发

现代社会,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似乎不到夜里一两点中,睡觉就像吃了大亏一样。白天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就觉得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于是不仅晚上要好好吃一顿饭,吃完饭还要忙着追剧,追完剧再玩游戏,似乎白天都没有这么忙。大晚上的,有人也要打点一顿夜宵来吃,不闹到夜里一两点钟,是完全不会躺下休息的。

熬夜的害处,这里不用我们给大家多做介绍了。晚上不想睡,白天不想起,勉强起来之后到公司也会浑浑噩噩大半天,一整天的工作都不在状态。

但是晚上回到家,好像又变得生龙活虎了,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久而久之,无疑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在很多人把三更半夜才睡觉的人称之为“夜猫子”,但你知道“三更半夜”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说法吗?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

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

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

“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

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

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

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

“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

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还不得不提宋朝的夜生活。

宋朝的夜生活对比前朝各代而言,是相当自由和开放。

夜市闹到“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因为在唐朝,城市生活是实行宵禁的。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律令,要笞打二十下。

到宋朝初年,这些律令就全部废止了,宵禁也被完全解除,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还有,我们现在把时间说成是“几点钟”的“点”,也是来源于古代的“更”。为了把时间分得更细些,古人又把一更分为五个“点”,一“点”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

当然,这个“点”不是“小”的意思,这里的“点”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就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更夫用绳子穿到孔里把“点”系在手上,报时的时候用手打“点”就可以了,时间久了,“点”也就成了一种计时单位。

现在说“打点”一词也是来自这里。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也就没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53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