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enny 乔
这些年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里,90后越来越多,和他们聊天,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婚姻观。
有一次,和办公室的90后单身小美女娜娜吃饭,聊起最近刚结婚的某大龄女青年时,我忍不住感叹,世上又多了一个找到幸福的姑娘。
娜娜突然放下手中的筷子,一本正经地问我:“你真的觉得结婚幸福吗?”
她这么冷不丁的一句,问得我一脸懵。我正想着怎么说,她突然自言自语地来说出了答案:“我觉得结婚这事儿,挺没劲的。”
娜娜若无其事地说完这句话,然后继续埋头吃饭。我却惊讶得说不出话,虽然听多了90后单身至上的人生观,但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说她这辈子可能不会结婚的时候,那种震撼依然难忘。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
娜娜冷冷地回了一句:“看着我爸和我妈因为晚饭吃不吃茄子吵架,我就不想结婚了。我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干嘛非要找个人来给自己添堵。”
我苦笑了一下,心疼地看着神情冷漠的她,忍不住感叹,女儿都不想结婚了,父母却还在争吵。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呢?
其中一个答案特别戳心:父母的婚姻给我敲了警钟。正是因为见识到了就算两个人再不合拍也会为了孩子忍受下去,所以害怕自己以后也会这样,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很多父母都在问,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可他们从来不想一想,自己的婚姻让孩子多绝望。
Kelly Clarkson的金曲《Because of you》中,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独白。MV的开头,女主角歇斯底里地和男友争吵,夺门而出。
这时,画面突然定格,回到她小时候,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愤怒地把一口没动过的菜倒掉,然后拼命地往嘴里塞安眠药。爸爸在的时候,两个人歇斯底里地争吵。终于,爸爸头也不回地拎着行李上了一辆出租车。
当镜子里,一个大姑娘和一个小姑娘同时出现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走父母的老路。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孩子也从来不是旁观者。你在婚姻里受过的委屈、吃过的苦,孩子不仅照单全收,还会无限放大,直到他终于相信,婚姻这件事根本没什么好。
父母的相处模式,决定了孩子的幸福。
新一季《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让陈小春和儿子Jasper走入大众视线。让所有人都奇怪的是,一个脾气如此暴躁的爸爸,竟然养出这么温柔懂事的小暖男。可再一看应采儿和陈小春的日常,你可能就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了。
每次提起应采儿,陈小春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和他的形象极不相称的腼腆和羞涩。
婚前的他,是个脾气暴躁的冷男,婚后,“怕老婆”却成了他的标签。这段爱情故事里,有一个细节,我记得最清楚,陈小春的演唱会上,淡漠清冷的面容,因为看见台下扮作歌迷的应采儿,一下子羞涩地笑了。
喜欢一个人是掩饰不住的。而目睹这一切的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就明白,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
我想,父母都不想伤害孩子,但有些伤害是不经意间发生的。中国式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大概就是从不表达爱,却有说不完的怨。
一个女友曾经跟我说,她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生活在爸妈要离婚的恐慌里。因为妈妈不是抱怨爸爸昨天没洗碗,就是怪他今天没倒垃圾。妈妈总说:“每天,家里都是我一个人忙活,都不知道找个老公有什么用。”
可长大之后,她发现,妈妈总是偷偷地给爸爸的钱包里塞钱,爸爸不声不响地从妈妈手里接过超市又沉又重的购物袋。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其实这样两个人一辈子都分不开也挺好。
夫妻之间多少有些相处的习惯和默契,所以有些人吵了一辈子都离不了婚,因为他们心里可能都很清楚,再怎么吵这个家都不会散。
可是,孩子并不懂。他们从来没听父母说过“我爱你”,却总是被争吵困扰。在他们眼里,婚姻必然一无是处。
我们的家从不缺少爱,而是缺少温度。我们愿意为彼此做牛做马,可一句我爱你,成了中国夫妻的千古难题。
有人曾经说过:“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我更认同林清玄所说的:“光有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通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今天你对伴侣表达的每一份爱意,都是孩子处理亲密关系的教材。所以,聪明的父母,从来不把爱藏起来。
据调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众多影响中,暴力是最严重的一种。
心理学家说,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几率比其他人高,而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的女孩长大后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暴力未必是争吵打闹,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最大的暴力其实是不言不语。
很多中国父母都没有解决纠纷的能力。婚姻里,一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不是歇斯底里,就是摔门而去。不沟通、不解决、不面对,成了中国式婚姻最常见的现象。
几年前,看《怦然心动》的时候,特别羡慕女主角朱莉,不是因为她那段纯洁懵懂的爱情,而是因为她有一对特别有爱的父母。
有一幕我记得很清楚,朱莉的爸爸妈妈第一次当着女儿的面吵架,朱莉吓坏了。当天晚上,爸爸就到朱莉的房间向她道歉,说:“对不起,朱莉,这不是你的错。”
很快,妈妈也来了,同样告诉她:“你有一个又坚强又善良的爸爸。”接着,妈妈还给她讲了很多她对爸爸的爱。
我明白,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一对夫妻都会吵架。但很多人不知道,吵架后的修复对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有多重要。
长大后的我们之所以恐惧走入婚姻,很大一个原因是觉得它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
结婚是为了安心,如果闹一次脾气,家就散了。这样的家,谁会要呢?
没有安全感的婚姻有多惨,不用我说。所以,每个人都在说,一个人真正的安全感要从自己身上找。其实,今天这个自己,就是过去的父母。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据说,婚姻失败的夫妻,子女婚姻失败的比率比家庭幸福的孩子高一倍。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提醒自己,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还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爱,然后再去爱这个世界。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家庭温暖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也会相应有消极的一面。以下的文章详细讲述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希望对想要了解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的女性有所帮助。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1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更幸福的事情了。父母和睦、家庭温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要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坚强,更加温暖。
反之,如果孩子在一个父母感情不和,充满暴力和争吵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他的性格与三观,一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心里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隐患会在孩子成年之后,变成击溃孩子心房的武器,让孩子因此而痛苦。
01父母感情不和,让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
小王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他是学校里的问题少年,更是让老师头疼的差生。小王的名字在中学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的名字常常会上到学校的批评通告栏中。
不是因为不遵守学校纪律,就是因为和同学打架斗殴,总之,小王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更是让一些学生避之不及的“坏孩子”。
但其实小王刚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过一段纯善的时期,那个时候,他的父母还在恩恩爱爱,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但是从某一天开始,爸爸开始彻夜未归,而妈妈除了在家里疯狂掉眼泪之外,就是咒骂爸爸不是一个好男人,不是一个好爸爸。
有的时候,妈妈还会把对爸爸的怨气撒到自己身上,只因为自己长着和爸爸十分相像的脸。
爸爸偶尔回家,夫妻俩也没有共同语言,而且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是大打出手。幼时的小王,只知道哭泣,大喊着:“爸爸妈妈别打了!”可是他的请求,父母却充耳不闻。
等到小王渐渐长大,接触了电脑游戏。游戏中的血腥画面让他在这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快慰,他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不务正业,不想学习,还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些坏学生。
一到放学就和这群人一起称兄道弟地**去网吧里打游戏。
总之,因为父母的影响,小王在坏学生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再把自己放在心上,也不把这个家当做一回事。
在他的心里,那个温馨的家,已经成了心底最深的回忆。
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王,心里有着无法愈合的伤痕。这驱使着着他让自己在放纵中沉沦。
虽然现在他才初二,却已经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了。
02破碎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①孩子的性格自卑、懦弱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在父母感情不和的破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远远没有在温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乐观自信。
貌合神离的父母,支离破碎的家庭击碎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没有了这股安全感,孩子就无法树立自信。这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懦弱,不愿意与人交流。
②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对孩子的影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令父母担忧的“坏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在破碎的家庭中长大,不断争吵、用尖叫和摔东西发泄自己情绪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
这些痛苦的源泉,会化作长满刺的藤蔓,把孩子紧紧缠绕。孩子心里就会因此而产生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抑郁、自残、堕落的心理和行为。
③孩子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且深远的。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里成长,孩子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自己,得过且过,不会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努力奋斗。
03作为孩子的父母,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
①凡事用言语沟通,绝不用暴力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黑人诗人玛雅·安吉罗在谈到语言的力量时曾经说到:“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当父母学会用言语好好沟通,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时,大部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只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成为无法解决的无解之题。
都说沟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家庭的成员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别人更好的理解自己。这比用暴力解决问题要简单得多。
04②不在孩子面前展现夫妻的矛盾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要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首先要保持和睦的夫妻关系。即使夫妻双方产生了矛盾,也不要把这个矛盾展现在孩子面前,更不要用暴力和侮辱性的语言来对待对方。
大人的矛盾,请大人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发觉甚至参与到这个矛盾当中来。
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深深的爱
想要可以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那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深深的爱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意呢?
美国作家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中说,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父母可以利用这五种爱的语言,用言语鼓励孩子,每天告诉他“我爱你”;不缺席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赠与孩子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每天都抱抱孩子,或是摸摸孩子的头。
05和你说句贴心话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而在凑合氛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希望父母能够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让孩子在浓浓的爱里成长,变成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的,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孩子。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2孩子,终会长成父母的样子。
在最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中,演员王鸥在谈及父母时,曾几度哽咽。
原来在王鸥三岁那年,她的父母就离婚了。
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常常因为感情不和吵架。
当时只有一点大的王鸥,亲眼目睹过父母吵架的画面。如今30多年过去了,可每当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她都感到十分害怕。
她说:“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父母关系好不好,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大后,我在面对爱情、事业、婚姻时,我都特别悲观。”
父母感情不好,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的氛围里面,那他自然会很健康地成长。
如果在家里父母横眉冷对,家庭氛围冷漠,那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冰冷。
吵赢了全世界,独独输掉了孩子
泰国一部动画短片《吵架的父母》,仅用三分钟的时间还原了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平日里温柔可人的妈妈,和幽默风趣的爸爸,都变成了两只面目狰狞的大怪兽,大声咆哮、拼命撕扯。
这一帧帧恐怖的画面,虽然有点讽刺的意味,但却无比真实。
父母们看似不经意的一次争吵,有时候可能会成为小孩子一辈子的童年阴影。
演员徐静蕾在《鲁豫有约》中说过一句话,她说:
“婚姻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它不一定适合我。”
鲁豫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徐静蕾坦言道:
“我爸爸妈妈从小就在吵架,而且吵得特别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阴影。一想到家庭,我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和和睦睦的家,我第一反应就是吵死了。现在跟我爸我妈一起出去,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非常紧张,因为我怕他们一言不合又吵起来。”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是活在爱中,而是活在恐惧中。
有心理研究表明:
父母经常吵架,并常受到父母负面情绪影响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同时,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父母只顾着争论谁对谁错,却忘了那个躲在角落,并注视着这一切的孩子。
父母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父母的相处模式,决定了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每个父母,都想将世上所有的美好送给孩子。
殊不知,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昂贵的物质,而是用爱去滋养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浸润中长大。
没有爱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感情不好,对孩子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网友@小西的回答,戳痛了无数人的心。
她说:
“打从她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架,两人都是不肯服输很倔强的那种性格。她时常想父母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结婚的,难道真的只是为一张结婚证吗?每一次的吵架,对她的影响都非常大,以至于现在,她认为自己有严重恐婚症、恐恋症以及与新异性交往障碍。”
令人难过的是,她变得不再相信爱情,更不敢迈入婚姻。
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会像父母那样支离破碎,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
看到这里,同作为妈妈的我,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父母感情不好,所带给孩子的伤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减少。
相反,可能会伴随他一生,对孩子以后工作、结婚、生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东野圭吾曾说:
“很多父母双全的孩子,最后也生活得不幸,孩子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双全。”
对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一个家庭里明明存在很多矛盾,但是父母固执地相信这样的家庭,能带给孩子幸福。
当孩子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中,并且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长大后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没有爱的家庭,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灾难。
孩子,终会长成父母的样子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一凡的原生家庭是最让人向往的,因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到不行。
他的父亲方圆在一家公司,做了20多年的法务,突然有一天接到了被解雇的通知。
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工作,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算是致命一击。
如果放在别的女人身上,肯定会有丈夫没有用之类的怨言。
童文洁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嘱咐丈夫趁着失业,好好在家休息,找工作的事情不急,一切有她呢。
同样的,方圆疼童文洁也是疼到骨子里。
在妻子怀了二胎之后,他总是变着花样,给妻子做各种好吃的,帮她按摩、洗脚等等。
他们遇事不争吵、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相处模式,打小便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也正是因为在温暖、有爱的家庭中长大,方一凡才能成长为乐观、开朗、阳光的一个孩子。
比如,方一凡会主动关心失去母亲的表弟,告诉表弟:没事,别怕,一切有我呢。
他也会耐心地开导患了抑郁症患者的好朋友,逗她开心,陪着她走出那段阴霾的日子。
古生物学家泰亚尔曾说过:
“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个义务,那就是学会爱。人的一生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知道爱。
在亲密和谐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懂得怎么爱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温暖有爱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教给孩子所有的东西,孩子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父母越相爱,孩子心理才会越健康。
上周末,我带着小宝去邻居家做客,刚好看见她儿子在罚站。小孩揣着碗,碗里还有一半的饭,他一脸不开心,邻居站在一边喋喋不休。
“ 你的嘴是缺角了?还是存心要败家? 吃个饭弄得到处都是,你知不知道有多难打扫?”说归说,邻居的手指还一直指着孩子数落,孩子全程都低着头看着手里的碗。
看见我来了,邻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说这么多遍了,还是这样, 整一个就是猪脑子 !”
话刚说完,孩子就哭了,邻居更加火大:“你还好意思哭?我不就是说了你几句,又没打你,搞得好像是我不对似的!”
或许感到委屈,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受到情绪感染,小宝拽着我的袖摆,也泪眼汪汪的。
我看不下去,把邻居拉到一边:“算了,算了。”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小宝突然说:“妈妈,谢谢你”。
我很奇怪他的突然道谢。
儿子解释道:“小小好可怜,他妈妈不尊重他,骂他败家,还说他是猪头。”
“ 妈妈,谢谢你从来没有这样骂过我 。”
那一刻,我心里不太好受。原来,只是这样,孩子便会对我们心存感激。
连孩子都知道,什么叫尊重,大人为什么还用语言暴力去羞辱孩子?
这些话语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语、行为得体大方,行事小心稳重。如果有时孩子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闯了祸时,父母便常常逞一时口舌之快,用讥讽、刻薄的语言,教训、挖苦孩子。
像小小妈妈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觉得,孩子做错事了,自己没有动手,不过是说教惩戒,算得上是慈爱父母了。
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粗暴的说教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会伤人,乃至杀人于无形。
我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一盆植物被活生生“骂”死了。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事情发生在阿联酋,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
给两棵绿植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
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 这株植物被霸凌 ”。
而右边则是:“ 这株植物被褒奖 ”。
学生通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
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
右边的绿植每天生活在幸福的天堂。
在录音循环播放了30天后,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机勃勃、朝气十足。
语言暴力的威力有多恐怖? 无异于一场“谋杀”。
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人身上会怎样?
一位参与试验的小女孩说: 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她说的很对。
语言暴力,完全可以把人也逼死,尤其是三观还未形成的孩子。
曾经微博做过一个调查:“你经历过哪些语言暴力?”令人惊讶的是,短短两天时间内居然收到了9万多条评论,其中有一半的评论都是源自各自的家庭。
我自己在小时候也曾被自己的父母每天:要你有什么用,你猪脑袋啊!这种言语挂在嘴边!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会收到432条负面评论,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评论每天却只有32条。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语中,只有6%~15%的话语是积极和鼓励性的话语,而大部分却是具有消极和讽刺意味的语言。
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对孩子发脾气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儿,因为一不小心,犯错的人就从孩子变成妈妈了。对妈妈来说,发脾气是一瞬间,但是在“我已经忍你这个熊孩子很久了”的怒火攻心之下,容易做出一些伤害了孩子、自己也后悔的事。
这是很多妈妈的通病,一边对孩子说“我爱你”,一边冲孩子发脾气。
JuttaBauer的《发脾气大叫的妈妈》获得过德国每年一评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儿童绘本类金奖。作者是德国当代几个风格鲜明的绘本名家之一。这本书常被幼儿园、小学做为亲子互动主题,或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拿来举例
发脾气大叫的妈妈
一只可爱的企鹅孩子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它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可爱的企鹅孩子,不就是我们的可爱的孩子的化身?!)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早上确实是妈妈容易抓狂的时间,孩子磨磨蹭蹭,早餐凉了,上学上班快要迟到了!)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妈妈的吼叫吓得孩子魂飞魄散!?)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内心里充满恐惧的孩子确实容易神游!以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也容易贪食、过量进食,肚子像大海一样填不饱。)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内心里的恐惧、害怕还会让我们紧紧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态互依关系。)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着孩子想喊又喊不出来,想表达又无法尽意表达?!)
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迷失在都市的繁华里?!)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这时一个大影子罩住了我。(孩子就像小企鹅一样,看到坏脾气、大喊大叫的妈妈就想逃走,可是,一个小小的小孩,他(她)能逃到哪里去呢?!想表达心声和需要,没有人听;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还不够有经验和智慧;想展翅高飞,可是被妈妈爸爸挡住了去路)
是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开着大船来了。她已经把那些丢掉的部分给找了回来,并把他们重新缝好连上。(伤害了孩子然后再把伤口修补好?!毕竟,会留下满身伤痕! 而且,我们亲爱的小孩,不是卡通人物,摔不烂,打不死。他(她)是有血有肉、有感受有情绪、有理想有抱负、有无限潜能的人!)
最后找到了我的脚,这下全缝好了。(用自己的脚站立,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对不起!"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对我说。然后我们就开船回家了。(一句“对不起”,孩子就原谅了我们:“只要改了就还是好妈妈!”孩子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我们是否也能无条件地爱着(他)她?!)
这个绘本看似随意简单,却匠心独具。在轻松幽默之后,让人有一些无语。大人这样的“暴力”,纯粹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① 自卑
父母习惯性地责骂和否定孩子,过分强调孩子犯的错误而很少给予鼓励和认可,威胁、恐吓孩子,常常拿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等等。
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我很差”的自我否定中,从而产生可能陪伴他们一生的自卑感。
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表示,由于儿时父母太过严厉,而产生了“权威恐惧症”,始终无法对自信地面对领导、老师。当他们到了恋爱的年纪时,却不敢接受那些优秀的人的追求,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我配不上这么优秀的人”。
几乎所有心理学理论都提到过,一个人在童年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认可,他们才能建立自我认可的大脑认知,长大后才会自信。
② 缺乏安全感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从小遭受父母语言暴力,没有安全感,导致自卑、恐惧,要如何自救?”他说小时候稍不如意母亲就开骂,甚至当着外人的面说“你有什么自尊”,于是从小他就与父母疏远,不曾有亲近之举,长大后亦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一度想孤独终老。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又会说:“至于吗?哪有你说的这么恐怖。”我的回答是:“至于!”不懂得如何去爱人的父母,又怎么能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因此,父母的影响特别重要。
③ 情感 表达障碍
“人是语言的动物”,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很多时候都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抚养者在生气时,会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和 情感 表达造成负面影响。
很多从小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并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达爱意、赞美、愤怒等主观情绪。不过脑海里倒是有很多毒蛇模式的表达方式。换言之,他们并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还有一种与之对立的情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几个伤害他们最深的词语:
这些戳进他们心里的词语,后来都一一变成了他们的凶器,以及,他们与父母恩断义绝的断情刀。
有个高赞回复是: 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父母欺负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孩子个子矮,力气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见识,没有心机,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住宅。
这个时候,父母摆出一副“ 我为你好 ”的姿态,强词夺理地对他们进行碾压。
父母一定会赢。
只要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孩子就陷入了绝地: 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还能去哪里?我完蛋了。
一定要这样对我们的孩子吗?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 非暴力沟通 》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跟大家分享一下
1、避免给孩子下定义
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客观的描述孩子的行为结果。
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写作业?”
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更恰当的说法是,“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
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等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分享感受
不少父母性子比较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打扫得不干净,就会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
这无疑是伤害了孩子感受,也许他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感受,“妈妈是想教育你勤劳,可是你打扫得不太干净,我就有点失望了。”
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是觉得妈妈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还是怎么样。
要是孩子就是懒惰不愿意做,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要就事论事不要胡乱职责、
3、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清楚对方感受后,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别磨蹭,大家都在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威逼。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反而继续慢慢悠悠。
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
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其实,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不要等到孩子受伤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来悔恨当初
母子一场,是百世修来的缘分,但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那个渴望我们拥抱的孩子。
与你们共勉。
某种意义上讲,不懂事就是还没长大,不成熟的意思。老总说员工不懂事:不会来事不会拍马屁,不会捉摸老板心思。父母说孩子不懂事:就是不听话。朋友说朋友不懂事:不成熟。朋友说朋友的孩子不懂事:小孩子还不记事。女朋友说男朋友不懂事:不爱自己,或者说不懂担当。
可能你和家长没有好好沟通,很多地方让他们产生了不满。
也可能你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让家长感觉失望。
不管哪种原因,你能问出怎样才算懂事的问题,都非常好,为你点赞!
懂事其实更多的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你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再优秀一点,相信他们会夸你的。
有些家长做的并不好,还说孩子不懂事,这时,就需要沟通交流了,问问他们到底什么意思。
每次吼完,看见孩子那胆怯的小眼神,可怜的样子就心疼。而吼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低着头默默地流眼泪。
而且渐渐地,朋友发现孩子和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什么都不找自己,也不会主动和自己说一些事情,以前那个贴心的小棉袄不见了。
有一次,因为玩具没有放回原来的位置她又吼了小孩子,孩子很委屈地钻到了爸爸的怀里,哭着说:我不要妈妈了。
孩子的话如针一样,深深地刺痛了她。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肯定有这样那样各种各样的问题。急躁的父母却用“吼”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笨,也不是懒和调皮,只是有时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已,家长为什么要用吼来解决问题呢?
吼孩子,虽然就是几句话的事,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存在在表面上,而是在以后,潜伏在孩子内心。
之前湖北的某学校的假期作业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假期作业要求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假期21天不生气”的实践活动。
短短的21天,看似很容易,全班44名同学,最后只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完成了作业。
而后期老师统计家长生气的原因80%是因为作业。家长生气的几率要比孩子高出25%。
参与挑战的家长也发现,生活中自己确实是很爱生气,孩子的情绪也主要是来源于家长的情绪。
儿童心理咨询专家倡导过: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创伤基本上都来自于童年,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还会伤害到和谐的亲子关系。
知乎上对于“父母的语言暴力”的探讨,发现很多在“吼教”环境下长大的自述者,要不内心恐惧无比,不知父母下一秒会不会做出更疯狂的举动;要么畏惧胆小,做什么事都不敢去努力尝试。
自述者谈语言暴力对自己的影响:
“小时候我妈就是对我各种语言暴力,但是更令我害怕的是,我好像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她的语言暴力。自己总是无意识地把情绪带到话语中,一字一句地在伤人,所以我不敢恋爱、结婚、生孩子,因为我怕我会用语言暴力把我身边的人伤害。我宁愿自己沉默也不愿意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很明显,正是父母的吼骂,让孩子长大以后都不敢接纳别人。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只是1分钟的事。但对孩子而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贯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那些经常被家长吼的孩子,最后容易形成这几种性格:
做事情优柔寡断,超级不自信;
性格懦弱,个人没主见;
性格孤僻,不外向,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应该如何做,才能解救受伤的孩子
●家长放下身段,安抚孩子的内心恐惧
虽然我们每一个妈妈都立志做一个慈母,和孩子相亲相爱一家人。但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稍不留神,就变成了“父母吼,孩子哭”,鸡犬不宁。
一旦我们大声吼了孩子,要记得给自己几分钟平静时间。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
待到情绪平复下来,试着去抱着安抚孩子,告诉他:
妈妈虽然对你发了脾气,但是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而且保证下一次,妈妈一定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会吼你。
●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恐惧的情绪
情绪是能够传递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的影响,很多时候会用沉默不语来抗拒这种情绪。
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负能量。孩子长时间的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长时间地积压在心里,最后就会形成负面的人格和生活态度。
当吼叫伤害形成后,父母一定要事后补救
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除积压内心的想法。
并和孩子好好阐明:家长的做法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在纠正对错,更不是在惩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