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彩虹本地话怎么说

台州彩虹本地话怎么说,第1张

方言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沉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他的存在正如同这个地区的小吃、人文一样,都是浑然天成,无法或缺的。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域文化。

由于缺乏乡土教育,以前温岭话的使用者大半都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书写范式。出于方言的保护和考据的目的,我们需要正音正读,我们需要方言词汇有规范汉字写法。

在这篇文章里,我集录了一些浙江温岭民间的日常用词,并且对这些词条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01喫

温岭人讲到“吃”,用的是一个古音“喫”字(音:chioh)。

喫饭、喫茶、喫酒、喫面、喫糕、喫麦饼、喫麻糍、喫糕干肧……

在乡间,人们见面会顺口问上一句:“饭吃了吗?”或者是“到我家里来吃饭。”这是他们打招呼的一种习惯,切不可当真回答。一般来说,见面问你饭吃了没,或说请你吃饭,是一句不可当真的世故。

02渠

渠(音:gie),第三人称代词,同他,她,它。渠伊,则是指“他们”或“她们”。

温岭话里有许多古音,像“渠”就是一个古老的人称代词,在我们这里仍然保留着千年之前的发音。

我一直暗暗觉得,温岭话是一门古老的语言。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仍是越人的天下,越人在这里建立的东瓯国一直处在独立状态,他们讲的是古越语(侗台语)。虽然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但迁走的仅仅是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本地的土著还在。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时开始说古吴语,但古越语仍在当地有着相当多的残留,有些词汇甚至还保留到了现在,比如:闹热、鞋拖、人客、鱼生、墙围(侗台语里典型的定语后置)。

03睚

批评,瞪着眼睛教训(音:yá)。自家的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一般都要对人家做出承诺:“我们回家一定要好好把他睚睚过(教训一顿)。”

04颜令

“颜令”在普通话里很难找到一个相似的同义词。它可以指一个人有威严,或指他(她)的貌行举止中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有“颜令”的人,谁都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感觉到来自他的隐隐威权压力。他一个转身,一开口,或一声咳嗽,一个“眼枪” 掼过来,旁人便住嘴,便正襟危坐,便洗耳恭听。

05慧

指小孩子懂事、听话、能干,“慧”这个字也一般用来夸赞小孩子。

06宠

纵容、溺爱孩子。但有时这种溺爱往往是让外人撇嘴的,所以乡间也有俗语“宠子害子”。

07刮肚

在温岭乡间,父母对最后一胎出生的孩子,称为“刮肚”。刮肚在家里能够得到特别的宠爱。记得我有一童年玩伴,他是家里的刮肚,每次放学回家,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阿姨(妈妈), 我要喫奶奶!”直到小学的二三年级,他好像还有这种嗜好。如今,一说起“刮肚”这个词,我就想起了他,想起他踮脚吸奶的情景 。

08孙男孙女

在温岭方言里,孙男孙女一般对应的是祖父母,女儿家的子女则为称为“囡儿孙”或“囡儿孙女”。乡土社会里,照顾孙子、孙女是祖父母的义务,照顾囡儿孙、囡儿孙女却不是义务。如果老人对囡儿孙(女)好了,儿媳会抱怨老人偏心:不亲自己孙,亲外人。以前在农村,嫁出去的女儿是不承担赡养义务的,所以儿媳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享有优先权。

09家娘新妇

家娘,是指婆婆;新妇,是指媳妇。

“家娘新妇”这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不磕磕碰碰,真正关系和谐的婆媳,少之又少。旧时,嫁入夫家的媳妇,无论在家庭地位上,还是经济上,完全处于弱势地位。而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里,除了“家娘新妇”的关系,可能还有“姑娘嫂”的复杂关系,温岭就有一条俚语“嫂送姑娘,像模像样;姑娘送嫂,勿论多少”(指送月里),这也反应了媳妇嫁入夫家后尴尬的家庭关系。

10一代大新妇,三代大子孙

这是一个充满了优生优育思想的乡间俚语。娶个身材高大的儿媳妇,改良基因,期盼后代也身材高大。

11大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三变

在温岭方言里,“大娘”指的是未结婚的姑娘。“大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三变”这个俚语也说明从“囡儿头”到“小大娘”,再到“新妇娘”,女孩子的外貌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温岭方言中,对女性称呼的时序演变有:囡儿头→小大娘→新妇娘→新老孺人→大肚人→生娘→大蛮老孺人→老太→老太扁

12大蛮男子

泛指壮年男人。这个“蛮”很有意思,字面上还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蛮”字曾流行于南方,很长时间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温岭,秦汉以前为瓯越地,这里的土著民原属百越的一支,温岭的大溪现在还有西汉初年东瓯古城的遗迹。

在温岭方言里,除了大蛮男子,对应的还有大蛮老孺人(壮年妇女)的称谓。

13添人添双箸

以前传统的家庭生活,都是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在自给自足的乡村自然经济中,一个大家庭是很少有分家的,因为单个的小家庭应对生活困难和变故的能力很差。“添人添双箸”,“多个人,镬里多碗水接接”。在那个时代,信奉多子多福,当然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友爱也是必不可少的。

14撑门头人、好撑

一个大家庭可能由几代人,八九口人组成,那就需要一个当家人,而这个当家人在方言里就叫“撑门头人”。撑门头人一般由父亲或母亲担当,有时也会是儿子或媳妇,他(她)掌管家里的收入和支出,包括一切婚丧嫁娶和人情往来。

如果那个撑门头人,能很好地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开源节流,常有盈余,那他(她)这个门头就是好撑。于是方言里“好撑”这个词就出来了。好撑等同于富裕。

15鲎

温岭人把彩虹称为“鲎”(音hòu)。

“鲎”在书面语中,其实是海中的一种甲壳类动物,生活在海中,尾坚硬,形状像宝剑,肉可食。在沿海文化里,见到“鲎”往往是好兆头的象征。

16起早枯星

指早上起来,天刚亮。“枯星”,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文词。枯,在古义里,有空旷、孤单的意思。天边有一颗孤星,而天色将明,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场景。

方言里关于一天时间演变的其它俗语还有:天亮蒙(清晨)、早界头(上午)、日头昼(中午)、晏界头(下午)、黄坤头(傍晚)。

17青光耀境

把“青光耀境”这四个字写成书面,会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万里无云的黄昏,当太阳落山之后,会有一片亮光,映照青色天际。而青光耀境,也往往预示着明天又将是一个晴好的日子。

18晃昼照旧

在连绵的阴雨间歇,天空突然就变得亮晃晃的,甚至出现阳光。这时,老人们会说“晃昼照旧”,因为依据他们的经验,接下去还会下很长时间的雨。

19讨米堕贫

“讨米堕贫”,是专指以前那些居无定所,靠讨饭为生的乞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到吃饭时分,他们会端着碗或拿一个搪瓷牙罐,大大方方到人家门前讨一点剩饭和剩菜。你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是从来不嫌的,那时大家也不会给钱,有的只是锅里的一口饭,或是米缸里的一捧米。他们流动性不强,活动范围仅限附近村镇,所以大家对他们也比较熟悉。

而现在,那些“讨米堕贫”已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地来的流浪乞丐,他们不再单纯的乞讨食物,他们还要讨钱。比起以前的“讨米堕贫”,他们更像是职业乞丐,他们在街头以自己残疾的身体行乞,讨钱。大家也不再称这些人为“讨米堕贫”,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是纯粹的讨饭人。

20阑胡秀才

“阑胡”意指一个人外表邋遢。温岭方言里的“阑胡秀才”是一个贬义词,特指那些好舞文弄墨,又一事无成的小知识分子。

阑胡,其实也是弹涂鱼的一个别名。清代学者俞樾:“阑胡,亦名弹涂,海滨小鱼也。形如鳅,长二三寸,潮退跳掷泥涂,无虑数千万头。”

21粗纸包头

以前正月里去亲戚家拜年,都要带这种“粗纸包头”。它是一种用边长为30公分的正方形粗纸(稻秸纸)包成的“斧头形状”纸包,所以有时也叫“斧头包”。有钱的人家在里面包桂圆干、荔枝干;没钱的人家包“松树菩”代替。“包头”在亲戚间流转,一般不拆开,那就避开了不必要的尴尬。

22接力

接力,是指正餐之外的点心,有“早接力”和“晚接力”之分。这个词在方言里往往也被用作定义时间的名词,比如“早接力”一般指上午的九、十点钟;“晚接力”则是指下午的三点钟。

23参鸡胶肚

以前红白喜事办酒的传统碗头,指海参、整鸡、鳗胶、猪肚。还有“胶”并不一定就指鳗胶,那时有钱人家用的是鳗胶、黄鱼胶,没钱人家亦可用“肉皮胶”代替。

24掸塳墉

“廿四掸塳壅,廿五赶长工”,到了十二月廿四,各家都开始打扫除尘。一早,女人催促男人,大人督促小孩,于呵斥中分工协作。楼上楼下的地面用扫帚、拖把洗净;窗门不得有灰,玻璃擦得一尘不染;镬灶头的锅盖,庎厨里的盆碗盏洗得铮亮。

25缴躸身

温岭方言里,称洗澡为“缴躸身”。

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前的那次“缴躸身”是逃不掉的。冬日寒冷,没有热水器也没有浴霸,母亲在房间里挂起塑料薄膜的浴罩,用煤炉烧起一壶壶的开水,作全家人洗澡之用。洗澡时,在浴罩下放一木长桶,倒入开水,然后用冷水兑好。光着身子钻进水汽蒸缭的浴罩,手拿毛巾,坐在长桶里自擦自洗。浴罩的薄膜不算密闭,顶上还不时有凝结的水珠滴下,落到身上,滴滴生寒。就这样哆哆嗦嗦地洗着,手抖齿颤,时间稍有长久,大人就会来敲门,催着快点,说后面还有人等着要洗。

26人山一攀一撩

一个充满动感的乡间俚语。意思是身材像山一样高,够着他需攀援,还要用手向上撩。温岭方言里通常用这个俚语来形容身材高大魁梧的人。

27阴司保长

温岭乡间俚语有“阴司保长”,意思是指平时话不多,难以捉摸的人。

关于“阴司保长”应该有个出处。明朝中叶,筑太平县城,按明代惯例在城内建城隍庙,新知县上任必到庙里致祭。县城城隍在那时等同于阴司知县,而乡下的保界神就相当于阴司保长。

28刁刘氏

“刁刘氏”是一个来自明代小说里的人物,在温岭的乡间俚语里有引诱别人做坏事的意思。

刁刘氏是何许人也?答:“古代之*女刁妇也!”

“襄阳首富刁南楼随文人同到扬州游玩,一去数月之久,结果妻子跟邻人王文勾结成奸,刁南楼回家后,竟被妻子刁刘氏用药毒死。案发后,襄阳知府用妇人闻之失色的煮红菱、铁公鸡等酷刑,拷打刁刘氏,逼其招供。而后,把刁刘氏剥得赤条条,骑木驴游街,押赴刑场,倒悬凌迟三百六十刀毙命。” (《刁刘氏演义》故事梗概)。

故事的最后,刁刘氏游街、受刑的场景,对古代蒙昧的百姓来说,无疑就是一场充满意*的感观盛宴。

29切肉剐脸

这个乡间俚语的意思是:某人罪孽深重,并被别人极度痛恨。

“切肉剐脸”其实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凌迟。行刑时,刽子手按照规定刀数将受刑者的肉割下来,并让他不死,直到最后砍掉犯人的脑袋。

中国古代的死刑一般带有仪式性,统治者往往通过公开处死犯人来警示老百姓。所以那时的死刑大多带有“表演性”,强调对人的肉体破坏和感官刺激,比如:斩首、车裂、绞刑、腰斩、凌迟。

30长人自长自,棺材七尺四

这个俚语的意思是说,某人自以为是,不按实际情况办事。

当然那个“长人自长自,棺材七尺四”的说法是错误的。旧时棺材的长度并不是七尺四,七尺三才是统一的尺寸,这是祖师爷鲁班定下的规矩。以前在乡下,常见乡人屋里藏有做好的棺材,这是他们为家里老人提前定制的,以免老人闭眼之后,手忙脚乱。当然,做好的棺材在保存时,也有禁忌,必须要盖上棺材盖,不可分离摆放,不然会影响老人寿数。还有,过了60虚岁的人,才可以在棺材上绘图案;30岁之前过世的少亡人,棺材上只能上漆不能绘图。

31红头雉鸡

意思是形容某人脸色红润。“雉鸡”,在温岭方言里被称为山鸡。雄性山鸡,头部的皮肤呈绯红色,尾羽细长,非常华丽。

32雉鸡毛横解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乡间俚语。意思是态度蛮横,不讲理。

“雉鸡毛横解”,这是一个来自戏台上的词汇。其实在戏台上插雉鸡毛是很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插。一般是正统人物是不插的,台州彩虹本地话,比如三国里的关羽、张飞、赵云。而吕布,周瑜等非蜀汉人物,有不少是头上插雉鸡毛的。还有,《四郎探母》里的杨延辉,他的头上是插雉鸡毛的,这是因为他被俘,投降辽国,已属番邦的人了。

33头发解散

在温岭方言里的意思是:豁出去了,放手一搏。

“头发解散”这也是一个来自戏台上的词汇。戏曲中的人物解散头发,主要表现的是角色所处的困境,比如落难、悲痛、挣扎。“头发解散”这是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戏曲动作,它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情绪异常激烈的表达方法。于是这个词也渐渐进入了我们的方言俚语里面。

34孤凄相

给人以孤独凄凉的印象,让人倍觉同情。

35装孤死

指乡间的自杀未遂者。

在上个世纪末,农村妇女的地位非常低,她们在家庭中经常没有任何财权和发言权。当她们遇到争吵或家暴,又在无法得到娘家人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想到自杀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自杀也是妇女用来威胁丈夫和其他人的手段,她们表示自己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的一种方式。

以前在乡下我曾亲眼目睹过一家婆媳争吵,媳妇当众操起一瓶农药要喝,结果被众人飞快抢下,然后她又拿出柴绳上吊,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同样没有得逞。这种并不坚决的自杀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和示威,日后往往会沦为乡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笑点。人们在背后会指指点点说她——装孤死。

36大虫乱起,狗头虎也乱起

比喻社会或家庭不安定,从上到下都开始乱套。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温岭霍乱流行,病死者无数,因为对传染病的恐惧,大家把装着尸首的棺材,抬到城外,不及深埋下葬,就匆匆逃了回来。“狗头虎乱”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它们成群出没,挖出棺材,啃食尸首。而当霍乱过后,“狗头虎”又空前猖狂,它们出没于乡里,咬死咬伤小孩无数。

“狗头虎乱”是真实事件,发生在日本人轰炸并侵入温岭沿海之后。前半句的“大虫”可能是指比“狗头虎”还要凶狠的日本人。日本人杀人放火,“狗头虎”也乘机作乱,那个时期,时局极度动荡,老百姓在离乱中艰难度日。

37五月十三磨刀雨

这是一句温岭本地的农谚,它完整的表达是:“五月十三磨刀雨,滴滴搭搭,落到十八息。”

传说阴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的日子,而民间称此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是其磨刀水从南天门降下。还有,根据以往经验,只要五月十三落雨,就会一直落到五月十八为止。

还有,五月十三也是关公斩貂蝉的日子,磨刀雨后斩貂蝉。

38肥桶

温岭的方言里也有称作粪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家庭,总有几只大小不同的肥桶,以备卫生所需。那时,肥桶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硬件,“新妇”出嫁,这还是陪嫁的嫁妆,贴上“囍”字。

一般人家都是将肥桶放在床角和板壁之间,有时也会挂个布帘子。很奇怪,那时也不知道臭,习惯了,家家如此。

那个时候,每天早晨,街上都会有“田壅车”拉过来,家家就先后提着肥桶出来,长长的街道,每家门口立着一个肥桶。一肥桶粪水值两分钱,很多人家,都会额外的在肥桶里掺上几盆清水。收田壅的环卫工人一般是不会在意的,哗啦一声,把稀稀拉拉的粪水倒进车里,随手撕一张“粪票”给你,月底前凭票去环卫所结钱,隔月作废。

在这个史前无例的票证时代里,“粪票”好像是唯一能直接折合成货币的票据。所以当我随便找一个墙角野地便溺,被大人看到,都会是一顿痛骂。在那个年代,是不允许有败家子存在的。

39盲坑

盲坑,即为茅房。以前村头巷尾皆有矮小的茅厂,下面挖一坑,其间置一大缸,上面架三五板材,或竹竿,以解路人三急之急。茅厂顶,多以油毛毡或稻秸、茅草覆盖以遮风挡雨。

很多盲坑是露天的,什么阻挡都没有,有一种以天地为厕的意思。这恰好跟肥桶形成鲜明对比,肥桶是室内的,隐蔽的,是家庭内部禁忌和隐私的体现。而盲坑是户外的,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契合的最简便的渠道——人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粮,又将排泄物直接归还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坐在盲坑头排泄就能体会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40田壅打针,猪栏照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化时代,每个农村家庭都要向生产队里交田壅,以抵“工分”。当然,生产队对这些粪便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并不像城里一样随便夹水倒进来都算数,这时队里的会计或出纳会拿一根竹筷长短的“田壅表”插入你家粪缸之中,以测量大粪的浓度,以浓度高为佳。还有,那时农村的大粪是要过称的,需斤斤计较,所以队里的会计、出纳常常会为粪便的斤两、稀薄和社员们吵的面红耳赤。

于是这个“田壅打针,猪栏照称”的俗语就出来了,并且出典就在此处。

台州3区没这样的话,貌似玉环那边方言

沙拉黑呦(扫垃圾呦???)

满哥(好像临海话:没事???)

阿拉沙呦(啊垃圾呦???)

个人瞎猜~~~~~~~~~~~

补充:河豚消一哦(以为不要了),软泡是台州黄岩话,意思你已经说了

台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为浙江东南沿海城市台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吴语方言,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有极大的差别。台州话使用范围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台州话,属于吴方言五大分区里的台州片,以临海话为代表。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但台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台州最经典的土话

方言:杀甲得猛

普通话:厉害的很

方言:拍得欣消

普通话:晦气,倒霉

方言:缠死脚骨

普通话:唠叨

方言:嘻嘻开

普通话:玩玩去

方言:贼甲无

普通话:在哪里

方言:无告

普通话:没关系、好的、同意

方言:年无白条

普通话:头脑不清醒

方言:呛醒噢

普通话:忧心

方言:老实煞甲

普通话:真厉害

方言:啊呐

普通话:怎么办

方言:年度白给

普通话:胡说八道

方言:福激噶姆

普通话:不知道是什么

方言:猪咬靠

普通话:运道不好

方言:馒头吃噶么

普通话:晚上吃什么啊

方言:噶无宁

普通话:哪里人

方言:一困井噢

普通话:想睡觉

方言:听娘苦新

普通话:明天早上

台州方言经典俚语50句(汇总)

1、有一种美女叫 度娘

2、有一种帅哥叫 西老

3、有一种纠缠叫 乔死接国

4、有一种唠叨叫 年家家

5、有一种厉害叫 杀甲得猛

6、有一种糊涂叫 年度范

7、有一种大度叫 呒告、发搭噶

8、有一种顽皮叫 宁丘皮

9、有一种速度叫 炮压吊发极

10、有一种运气叫 志咬靠

11、有一种语气叫 啊呐 啊也

12、有一种心情叫 呛心噢

13、有一种木纳叫 莫卵卵

14、有一种伪装叫 黄步鳝个死

15、有一种外向叫 骚立立

16、有一种激动叫 肖拔我装暖欠

17、有一种称呼叫 元宝、活二

18、有一种发疯叫 颠奥

19、有一种鼓励叫 杀克重

20、有一种结果叫 讲法及噢

21、有一种嚣张叫 脏几丘 哈得柴八你吃

22、有一种着急无助叫 哈崭N脏脏好

23、有一种淡定叫 消贴夸慢慢市

24、有一种诅咒叫 高炮鬼勿死奥个

25、有一种舒坦叫 香烟庄支起

26、有一种委婉反对叫 笑替港欠

27、有一种不道德行为叫 桥欠

28、有一种傻瓜 叫阿无乱

年度 度曲 白露

29、有一种发泄叫 霍生霍奥噶

30、有一种邀请叫 条来嬉

31、有一种做作叫 法三卵袋

32、有一种后悔叫 拔卵悔

33、有一种霉气叫 趴脚星霜呒打

34、有一种肉麻叫 毛滚刺刺动

35、有一种谎话叫 鬼天花罗

36、有一种速度叫 面倒桌得吃

37、有一种瘪三的叫 清汤滚

38、有一种吃亏的叫 猪脚做奥

39、有一种便宜的叫 鼻头法落面桶踏奥

40、有一种失眠叫 悃法开

41、有一种国骂叫 N娘卵炮

42、有一种无奈叫 多小鬼忘极

43、有一种输法叫 输奥戳卵子光

44、有一种友谊叫 卵卵卡地佛

45、有一种硬挺叫 剃刀惯惯相

46、有一种随意叫 呒告要紧

47、有一种辩解叫 法极更呒

48、有一种拒绝叫 费脏

49、有一种故意叫 递递

50、有一种邋遢叫 蓝糊

广义上的台州话包括临海话,黄岩话,仙居话等,使用人口580万,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16%,可细分为南台片、北台片。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语音接近北吴的小片,代表为市区话和温岭话;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西店以南),代表为天台话。南北两片通话有些困难,南片的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等比较接近,北片的几个方言则相差较远。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台州方言 形成时间 :秦汉间 语音特点 :清音不送气音 分区特色 :天仙小片,临三小片 概况,语音特点,声母,特点,分区特色,南台小片,临三小片,天仙小片,台州特色, 概况 台州话 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为浙江东南沿海城市台州府住民所讲的一种吴语方言,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国语有极大的差别。台州话使用范围包括临海、天台、三门、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以临海话为代表。 台州话 ,属于吴方言五大分区里的台州片,以临海话为代表。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国语有较大差别。但台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语音特点 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声母 p 扮 p 襻 f 贩 m 晚 b 办 v 饭 m 慢 t 担 t 炭 n 囡 l 懒 d 弹 n 难 l 烂 ts 痣 ts 刺 s 四 箸 z 字 蛀 趣 岁 女 住 树 饵 k 嫁 k 揢 h 罅 我 下 g 砑 夏 特点 1) "交"等见母开口二等字在台州方言中基本上读[k],很少见见文白异读现象。只在少数词语中读成[]或文白两读[k]/[]如“家属”的“家”文白异读;“嘉、巧”做人名时文读。 2) 宕、江、通、臻(合三)摄知庄章组声母在台州方言中内部差异较大。温岭话中这些字都读舌面音;天台、三门、仙居话中宕摄字读[ts]组声母为主,如“装妆昌倡创商伤床”等,临海话中读[ts]组声母的字相对以上三地少一些。但江、通、臻(合三)摄字在这四地方言中则皆读[]组声母,如“壮窗闯撞双、中忠终肿冲虫重竹祝粥叔触、春唇纯准顺出术”等。 3) 效、流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声母,在台州方言内部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典型的“手”和“烧”二字在台州方言中都读舌面音,与北部吴语读舌尖音形成鲜明对比。其他如“超朝赵招召烧照少绍、抽周舟宙收手受臭兽售”等字也是如此。 4) 见晓组声母后拼细音时,在北部吴语中一律腭化成[]组声母,在南部吴语中有部分腭化现象。在台州方言中除了个别地点已部分腭化外,基本上还保留舌根音能拼细音的特征。这也是台州方言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片的主要特点之一。 台州方言中见晓组后拼细音时,还随齐、撮两呼的不同而有区别。当后拼齐齿呼韵母时,除了温岭、椒江、黄岩、玉环部分地方腭化外,其他方言仍然保留舌根音[k]组声母。 有的人认为其中的声母是舌面中音[c]组。其实这里的舌面中音就是舌根音后拼细音时产生发音上的“逆同化”的自然结果,它与彻底腭化为舌面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是,当见晓组声母后拼撮口呼时,台州方言一律不腭化,即[k]组声母可以和撮口呼相拼。如“举归区桂、卷捐圈劝、弓穷共兄凶、菊缺决曲”等。 总之,见晓组后拼“鱼虞祭齐支脂微仙元先谆文阳东钟”十五韵合口三等字,今台州方言的声母不腭化。不过,止合三、通合三字中存在一定的文白异读现象。 如“鬼轨卫危位、共供巩恐”等,文读音已由撮口呼变为开合口呼。因此,台州方言的区别特征并不在于是否分尖团,而是在于分尖团的类型。虽然南部吴语中也有个别地方见组细音读[k/c]现象,但绝对没有台州方言那么强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5) 宕江摄韵母保留鼻韵尾或鼻化韵是北部吴语的共性之一。南部吴语中有磐安、汤溪、文成、温州等地韵尾已脱落,也不带鼻化,而变成了元音韵母。在台州方言中,三门话全读元音韵母,如张[i]、帮[p]。而且梗摄开口二等庚韵也读成[],如“撑生更梗坑硬棚争耕”等。宕江摄韵母在仙居白塔等部分地方也读元音韵母;天台话中除阳韵字读鼻化韵母[i]外,宕江摄字均读元音韵母[]或[u]。临海和温岭等地则与北部吴语同。 6) 山摄合三仙韵知章组,北部吴语多数地点读洪音,而南部吴语的主流读音是细音,台州绝大多数方言与南部吴语同,读为撮口呼[y]。如“专穿船传”等字在临海、天台、三门、温岭等地都读成细音。只有黄岩、椒江和温岭的个别地方(如泽国)读为洪音,声母为舌尖音,而非舌面音。 7)效摄韵母,北部吴语绝大多数读为单元音,而南部吴语中复元音韵母的比例很大。台州方言中,三门、天台、仙居也读复韵母[au]或[iau]。临海、温岭等则与北部吴语同。 8) “万”与“饭”,在台州方言里一律同音,声母皆读为[v](个别辞汇有白读音除外)。而南部吴语多数地点不同音,“万”声母为[m],“饭”声母为[v],极个别为[f]。 9) “基”和“资”,在台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为舌面音,后者为舌尖音。而在南部吴语里很多地方是同音的,声母皆为舌尖音。 10) “姐”与“者”是否同韵。“姐者”在北部吴语中不同韵,但在南部吴语中多数同韵,甚至同音。台州方言中比较复杂。假开三麻韵精组字韵母在台州方言中绝大多数读为[ia],如"笡(倾斜)斜邪谢“。”姐“有两种读音:[ia]和[i]。临海、三门、黄岩、椒江等地读[ia]韵,天台仙居、温岭等地读[i]韵。 温岭的白读音为[i],文读音为[ia]或[i]。麻韵章组字在台州方言中除了”者“等少数字外一律读[o]韵。”者“字在所有的台州方言中皆读[ia]。因此,在临海、三门、黄岩、椒江、温岭等部分地方方言中,”姐“和”者“是同音字。 11) []组声母脱落。南部无语中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组声母脱落而变为零声母的现象。但台州方言中目前为止尚未有资料显示有此现象。这一点与北部吴语同。 12) 小称音变。这是南部吴语的普遍现象,在北部吴语中并不常见。台州方言中的小称音变现象与南部吴语无异,也十分丰富和突出。 13) 阴平调型。阴平的调型在吴语中的南北差异比较鲜明。 北部吴语中的甬江小片和上海小片的阴平调型为高降调,而南部吴语绝大多数是中平调。台州方言与南部吴语同,中平调是其主流调型。临海、黄岩、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现象。 14) 连读变调的类型。南部吴语的变调类型以”前变型“为主,但在北部吴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字变调现象,台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类型与南部吴语相同,其连读变调的形式和类型非常复杂。 分区特色 根据腔调的不同可分为,天仙小片,临三小片和南台小片。 南台小片 椒江(除去椒江北部),黄岩,路桥,温岭,玉环(除坎门,陈屿等镇),仙居的东南乡(朱溪镇等),永嘉北部的岭头乡,以及乐清清江以北地区。 临三小片 临海,三门,宁海县岔路以南,椒北,仙居的下各镇。 天仙小片 天台,仙居(除去朱溪,下各等镇),永嘉北部的黄南,溪下,张溪三乡,磐安的方前镇,高二和维新两乡。 台州特色 尔n(你)佢kei(他) 天亮儿 thie’niang(明天) (早晨)困醒? 困醒头? 早界头/早界 (上午) 日昼头/ 日昼 (中午) 晏界头/晏界(下午) 黄昏头/黄昏(傍晚) 后生人(年轻人) 大娘头 度娘头?(姑娘) 细佬头(男孩) 囡儿头(女孩) 老师头(师傅) 毛头娃 娃娃人(婴儿) 手骨(手) 脚骨(脚) 脚髁头(膝盖) 鼻头(鼻子) 手踭头/手骨踭头(手肘) 脚腂踭(脚踝) 丁香(耳环) 手鑨(手镯)胡里滴答(稀里糊涂)

天台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北台小片,保留浊音和入声。

语音特点:

紧邻天台的磐安方前镇因为地理原因也讲天台话,只是一些习惯用语不同。一共是八个声调。平声、上声跟普通话相似但喉音重些,许多普通话的去声在这里很多是另外个声调,大致相当平声发音时喉咙有意吐气的样子,另外,有的字比如第四个声调的、第一个声调的在习惯中可能会读成相当普通话去声,如溪ki、肠jia、人ning、台dai等等吧。

方言特色:

天台话之难懂,可能名列台州各县市区方言之首(当然玉环坎门一带的闽南话同样难懂),我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听懂了天台官话,但是到天台乡下去了一趟,七十多岁的老娈人方言俚语一说,我又傻眼了。据说,二十多年前的自卫反击战,越南兵破译了我方的密电码,我军指战员遂叫两个天台兵临时充当报话员,听得越南人直翻白眼。

天台话硬而重,而普通话字正腔圆,天台人普通话说得好的不多,让四十岁以上的天台人说普通话,十有八九让人笑掉大牙,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某天台人在台州当一把手,他开会用“天台普通坏”作报告,讲得佶屈赘牙,底下人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云,只有坐在台下的天台人觉得受用,以为天籁,后来他到湖州市当一把手,一口天台腔把那里的大小官员听得一愣一愣的。天台的县委书记周学锋要求每个天台人都会背李白“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句诗,天台人觉得这样的好诗确实该常挂嘴边长长自家人的志气,结果天台人用“天台普通坏”一念,好像在念咒语。

天台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从天台话里就听得出,中午叫“尼昼”,晒太阳叫“摘日头”,厅堂叫“堂前”,你叫“尔”,看戏叫“相戏”(看**则叫“望**”),立即叫“旋即”;学费叫“束修”,“束修”一词出自《论语》,一个七旬老娈人问自己的孙子学费交了呒,开口便来一句:“你束修交了没有?”就是教古汉语的博士生导师也未必能把这个词用得这么自如。

天台人说话别出心裁,十分形象。如把“厉害”说成“煞夹”。这“煞夹”是古代衙门刑罚叫做手拶。官老爷一声“给我煞煞夹”,那么犯人的手指是非夹烂不可的。再如做人庸碌无为,叫做“无结煞”,这“结煞”是指音乐的板眼。还有称性格执拗不驯、自讲自听的人为“拗驴”、“死钉板”,也是一种即知其意的。

天台话里的感叹词特别有意思,如“啊呐!碗敲碎了。”“啊呐呐!咯讨债鬼竟会作咯档事”,表示惋惜;用“咋好”表示无可奈何,“一勿会种田地,二勿会做生意,咯档人咋好!”,用“弗火落”表示不得了了,“天台人三厨薄,一天呒粥弗火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91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