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乎吵架

文言文知乎吵架,第1张

1 为什么 清朝 文言文 更 难懂 知乎

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

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

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

手打的答案,,谢谢。

2 知乎者也矣言哉 古文用语气词

之乎者也矣焉哉 之: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乎:〈动词〉(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2)同本义(3)“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远者凉乎汝多知乎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断斯织乎不亦精乎(2)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学有难易乎?(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天乎——清·袁枚《祭妹文》人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7)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8)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词〉(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3)于;在[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4)于;从[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隳突乎南北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后缀〉(1)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2)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3)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通“也” “乎”与“也”互文通用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者:助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例子:强~、老~、读~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例子:前~、二~必居其一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例子:~番,~边 也:〈副〉(1)亦表示同样[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兴,你也高兴;也可以;也是(2)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aswellas]如: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3)表示转折或让步[even]如:即使失败十次,他也不灰心(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5)表示强调[even]如:也须(也应当;也应该);连老人也干活(6)表示选择,还是[or] 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水浒传》(7)又如:也是(还是) 〈助〉(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用在句末,表示。

1 古代小孩子机智的古文

童区寄传[1] 选自《柳河东集》

柳先生曰:越人[2]少恩[3],生男女,必货视之[4]。自毁齿[5]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6]。不足,则取他室[7],束缚钳梏之[8],至有须鬣者[9],力不胜[10],皆屈为僮[11]。当道相贼杀[12]以为俗。幸[13]得壮大,则缚取幺[14]弱者,汉官因以为已利[15],苟[16]得僮,恣所为[17]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18],少得自脱[19]。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20],斯[21]亦奇矣。桂部从事[22]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23]。行牧且荛[24],二豪贼劫持,反接[25],布囊其口[26]。去逾四十里,之虚[27]所卖之。寄伪[28]儿啼,恐栗[29],为儿恒状[30],贼易[31]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32],一人卧,植刃道上[33]。童微伺[34]其睡,以缚背刃[35],力上下[36],得绝[37],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38]曰:“为两郎[39]僮,孰若[40]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41]。郎诚见完与恩[42],无所不可。”市者良久[43]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44]。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45]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46];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47],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48]。”

虚吏白州[49],州白大府[50]。大府召视儿,幼愿[51]耳。刺史颜证[52]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53]。乡之行劫缚者[54],侧目[55]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56]二岁,而讨杀[57]二豪,岂可近耶!”

世说新语里的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2 描写“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有哪些

1 《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两小儿辩日》战国 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孔融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4 用来形容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怎么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辛弃疾的《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 描写“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有哪些

《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两小儿辩日》战国 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 关于小孩巧妙的回答的古文,急

《小时了了,大必未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1 以钱说为题的文言文

为你奉上一篇,是关于把钱称为“阿堵物”的,表示轻视,请你参考:

1、出处《世说新语》;

2、原文是: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①。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3、翻译:

王夷甫一向崇尚玄理,常常憎恨他妻子的贪婪卑污,口里不曾说过“钱”字。他妻子想试试他,就叫婢女拿钱来围着睡床放着,让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见钱碍着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说:“拿掉这些东西!

2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用文言文怎么说

1吾携尔尔携钱。

2我引汝携钱。

延展阅读:

1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这句话可能是根据网上的一首原创小诗演绎而来的。并不知道是否还有小说也有这样的话。一位上海的妈妈给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写了首诗,原诗是“春天来了,我们去旅游吧!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三亚也好,长江也罢,横穿唐古拉山口,暴走腾格里沙漠。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带着你,你带着钱,哪怕是天涯,哪怕是海角!”

君不见人间情误事,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柔情似水,绵绵不绝,今君何忘初心?妾身无限思念,无限思念,宁可听遍三千寻。君往日恩情已注定,忽然间之间,心已离我远,我心难平。愿君珍重此情,珍重我妾身。

美人如花,君子好逑,昔日恩爱今何许?好似梦中情,一场空。妾身顷刻不忘,似忆如今,今日忽然远走高飞,妾身实在未能承受。愿君良心不灭,勿使我此情付诸东流。

妾身相思,君心扪心,此情后何时相认?缘分如茶清淡淡,情深似酒浓愈浓。昔日情意融入釜中,爱若流水,垂丝成双。愿君厚爱深情,绸缪此身与我之间的情意纠葛。君不见,当年春日,两情相悦,今日夜半独自思忖。身在何处,思维不离,能否重拾昔日情意,成就今手之缘。

1 文言文如何劝说两夫妻吵架

你的补充说得对,伉俪就表示夫妇两人。

在男方名字后面写“伉俪”就可以了,不用写“先生”两字。如果他们家只有夫妇二人,用“合府统请”也可以。

伉俪一般指夫妇,比较书面化的一种用词! “伉俪”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文中。闶,对等、匹敌之意,如《毂梁传》;“使世子伉俪喉之礼而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说:“鸟兽犹不失俪。”伉俪,孔颖达蔬中对此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偶。”

历来称事业上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

2 急需夫妻妒影的文言文,大家帮帮忙

才能够了解真相。

丈夫侧身一闪躲开了,举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过去,竟然敢瞒着我偷偷把别人的女人藏在缸里面,他们的心胸很狭窄,你太对不起我了……”妻子越骂越气,葡萄酒流光了。

夫妻二人这才明白他们嫉妒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已。有一天,想到如果再来点酒助兴就更好了,缸里也就没有人影了,于是还了妻子一个耳光。

妻子探头朝缸里一看,以为是丈夫对自己不忠:“喂。于是她就拿瓢到酒缸里去取酒。她也没细看,瞧见了酒中倒映着的自己的影子,你还有理了,你这个 死鬼,不要过早下结论:“你这个坏婆娘,以为是丈夫故意戏弄她,见妻子不仅无理取闹还打自己,葡萄酒从被砸破的大洞汩汩流了出来!”

“好哇。

这对夫妻见到自己的影子时,总爱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看你还有什么话说。他一见是个男人。你快过来看看。一个侍卫抡起大锤,暗地里把他藏在酒缸里面,官老爷听完夫妻二人的话,就吩咐手下把缸打破,两人打成一团,反而诬陷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任凭你哄骗的吗,她联想都没想就大声喊起来,心里顿时明白了大半,偷着把女人带回家来藏在缸里,明明是你领了别的男人回家,也不由分说地骂起来,嫉妒和愤怒一下子冲昏了她的头脑?”

丈夫听了糊里糊涂的,见还是先前的那个女人。

最后闹到了官府,一见缸中有个女人,毫不思考分析就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了,妻子做了几样好菜,又扯又咬。这下可不得了:“你以为我是什么人!”妻子又探头往缸里看,也不甘示弱,指着丈夫说,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眼。不一会儿,不由勃然大怒,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重又和好如初了夫妻妒影

有一对夫妇。我们遇到怀疑的事,心中很是羞惭,一锤下去,简直闹得不可开交?你,伤了和气、理智地去分析,于是就互相道歉,要客观,赶紧跑过来往缸里瞧

1 翻译文言文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

《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2 丈夫因想念妻子回家,结果却被妻子大骂的一篇文言文

出自《后汉书 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2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