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镇的文化教育

长汀镇的文化教育,第1张

长汀中心校位于长汀镇杨林村,2004年教育改革后,由原长汀教育办和原旧街教育办合并而成。现所辖长汀镇十八个行政村,人口三万四千人;有中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汉族小学九所、朝鲜小学一所、下伸点四个;全校教职工155人,其中专任教师144人,中高级教师76人;学生1638人,其中中学生664人,小学生974人。长汀中心校现有成员7人,校长吕书明,副校长邱焕海、刘景海,其它成员4人,担负着指导全镇十八个行政村十二所中小学及下伸点的教育教学任务。几年来,在市教育局正确指导下,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为重点,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向上级学校输送了高质量人才,还培养了大批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性的实用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长汀中心校取得了一定成绩。2000年被牡丹江市评为农科教结合一类(先进)示范乡镇;2000~2002年连续三年被海林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3~2005年,连续三年被教育局评为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还被授予牡丹市教育先进单位。

我是一个农村生长的孩子,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城市的喧嚣,但它却有着清新自然的风景,纯朴勤劳的人们。听烦城市喧闹的你,请和我一起出发,去领略一下我家乡的美丽所在吧!

不知不觉,春天已悄然来临。沉睡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小草破土而出,尽情地吮吸着大地的甘霖。冰冻已久的河水开始融化,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鸭子们在水面上相互追赶,嬉戏着。鱼儿不时跳出水面,花儿也不甘示弱,迫不及待地开放着,引来许许多多的“采蜜者”。辛勤的人们扛着农具到地里耕作,路旁的电线杆上栖息着可爱的小燕子,像五线谱上的跳动的音符。

“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转眼间炎热的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早已竖满河面,调皮的蜻蜓们在荷丛中飞来飞去。勤劳的人们开始插秧。瞧,年纪稍大的人左手拿着板凳,右手抱着稻草,急急忙忙往田间走去,他们准备拔秧苗。年轻人卷起衣袖弯下腰来,身手敏捷地插点秧苗。这劳动的景象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寂静的夜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进入梦乡,屋外只听见蛙声一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喜悦的季节。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着,不时发出哽咽的声音。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地声响。看着一袋袋“胜利的果实”人们露出了笑脸,欣慰之情顿时驱走了所有的劳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寒冷的冬天到了。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在炉火旁,相互攀谈,谈论今年的收成,谈论明年的打算,笑声洋溢着整个屋子。下大雪了,我的家乡就像披上了一件白绒似的大衣,纯洁而又美丽。看!孩子们快乐地挥舞着小手,堆雪人,打雪仗,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快乐!你听,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村庄上空回荡。纯朴的村民们手里拿着大扫帚,扫出一条条道儿来,为过往的行人提供方便。

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是如此的自然,朴实,我爱我的家乡!

因为长汀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农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产业,是长汀县经济发展的支柱。拖拉机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因此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7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1705亿元,第二产业2600亿元,第三产业2964亿元;财政收入413亿元,增长22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5亿元,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3亿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56元,增长91%。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8亿元、比增138%,财政总收入787亿元、比增4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亿元、比增5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亿元、比增163%;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比增148%,农民人均纯收入7085元、比增188%,外贸出口总值35亿美元、比增707%。

2012年全县地区总值126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速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速与漳平并列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6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增速全市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4106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全市第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88:486:326,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亿元、比增11%,其中:第一产业267亿元、比增45%;第二产业79亿元、比增15%;第三产业513亿元、比增83%。财政总收入105亿元、比降3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3亿元、比增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5亿元、比增25%。工业总产值162亿元、比增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9亿元、比增121%,规模工业增加值42亿元、比增165%,新上规模企业15家、亿元企业3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8元、比增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7元、比增121%。 长汀为综合性农业经济区,1949年以前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兼有少量油菜、烤烟、蔬菜及茶叶、水果。由于农民深受地主剥削,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耕作落后,广种薄收,时至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80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7668%;粮食产量465万吨(含大豆杂粮等),人均口粮不足175公斤,农民生活仍为半年糠菜半年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推翻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引导农民走农业互助合作之路。

建国后38年长汀农业生产经历了“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折腾,走过三起二伏的发展道路,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技术,调整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1971年粮食生产跨“纲要”,1987年粮食总产(含大豆杂粮)达1546万吨,为1949年的33倍,农业总产值达10432万元,为1949年的62倍,平均人占粮381公斤,比1949年增1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377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12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增加值2372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全市第一,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 长汀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纸业始于唐,盛于明、清,民国时全县35万户人家,十分之七和纸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铁、木、竹器及造纸、印刷、制伞、酿造为大宗的手工业生产是长汀历代工业生产的主体。

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仅3228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712万元的2756%。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私营工业、手工业发展生产,传统的造纸、印刷、纺织、竹、木、铁器等手工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1953年,政府对私营工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逐步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手工业户3929人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组)75个,占城乡手工业从业人员6448人的6093%;安排私营工业企业人员162户467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5081万元,占该年工农业总产值的40%,平均年递增速度为1335%,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营、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搞“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相当长一段时期工业生产时起时落,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汀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稳步前进,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后新建立的一批国营骨干工业企业,逐步发展机械、矿冶、化工、建材等现代工业,初步改变了长汀工业面貌。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为41044万元,占年工农业总产值974902万元的42%。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营、集体工业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不断进行企业整顿和技术改造,特别是乡(镇)村、联户、个体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长汀工业生产面貌日新月异。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176家10968人,村办工业企业187家3091人,私营、合营及个体工业企业7441家14523人共创工业产值1400482万元,约为1949年工业产值的32倍,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7%。

2012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11170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五;实现增加值3514亿元,可比增长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二。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大型工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全县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7家,同比增加12家,其中福建省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踏(长汀)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成为长汀县首次被认定的大型工业企业。二是贡献率突破“三个百分百”。1、“2+2”主导产业贡献率突破百分百。全县“2+2”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75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962%,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8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021%。2、园区工业贡献率突破百分百。工业园区内108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0488亿元,同比增长193%,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39%,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7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009%。3、亿元企业贡献率突破百分百。全县亿元企业37家,实现产值8746亿元,同比增长315%,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3%,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246%。三是主导产业贡献有升有降。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6136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9%,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0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83%,同比提升194个百分点;机械电子产业实现产值1746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56%,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贡献率48%,同比回落113个百分点;稀土产业实现产值1571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1%,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5个百分点,贡献率282%,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298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16%,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9个百分点,贡献率108%,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块头增大。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均产值达9547万元,同比增加785万元,增长90%。 长汀商业自唐中叶建置至20世纪40年代的一千二百多年发展历史,与汀江航运的开发兴衰有密切关系。唐至北宋,汀江尚未开发,交通不便,货流不畅,商旅阻塞。南宋起,汀江全线初步开发,沟通了闽西、粤东货物往来,汀城是汀江上游第一个港口,商业不断发达。明清时代则是商业鼎盛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之久。汀州城成了闽、粤、赣边区的商业中心,是附近数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汀江上木篷船穿梭般地往来,有“上三千下八百”之称,停泊在汀城水东桥附近江面的船只常有四五百只之多,货物日吞吐量达两、三千吨。陆路上四面八方客商挑夫,络绎不绝,云集汀城,每日人口流量不下万人。  清末,汀江水量开始逐渐减少,货物运输量下降,商业开始衰退。但至民国三十五年前后,汀城仍属福建省六大商业中心之一。1931年至1934年苏维埃时期,曾誉称“红色小上海”。抗日战争时期,又一度出现空前的商业繁荣景象,商行店铺鳞次栉比,一千余家。  50年代开始汀江航运迅速减少,60年代基本停顿。长汀失去了一千多年来的交通运输优势。各地兴建公路,货物不再在汀城集散。原来以转口贸易为重点的长汀商业自然也失去昔日的繁荣和地位。  新中国建立初期起,国营商业逐步取得市场的主导作用,1956年私营商业改造后,全县形成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从此经过了20年停滞、衰落、复兴的曲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又迅猛发展,个体商业如雨后春笋,结束单一国营市场的局面,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并驾齐驱,1984年出现了新型的合资商业企业。 至1987年,全县城乡共有商业企业(户)7116个,从业人员10385人,注册资金400788万元。其中:全民企业291个,从业人员1038人,注册资金189045万元,占472%;集体企业1062个,从业人员2441人,注册资金147425万元占368%;合资企业2个,从业人员36人,注册资金209万元,占05%;个体企业5761个,从业人员6870人,注册资金62228万元,占155%。  建国以来至1987年38年的社会商品购买力(全年零售总额)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1950年的414万元,增至1958年的1491万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161%;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由1950年的22元,增至1958年65元,提高近2倍,年均增长145%,商品供需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二阶段由1959至1978年共20年,商品长期供不应求。许多商品凭票凭证供应,消费受到限制。人们经济收入低,城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乡区仅几十元。这一阶段又可分前后两期,以1965年划分前后。1965年社会商品购买力实现1622万元,比1958年增长24%,年均27%。1978年社会商品购买力3549万元,比1965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49%。20年间,人均年消费水平仅增加35元,即53%,年均增长只33%。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由1978至1987年,社会商品购买力回升。1987年为12037万元,九年中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687%,人均消费水平,1987年为409元,九年间增长3倍,年均增长145%,商品供应日益充足,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居民人均年消费335元,非农业居民人均年消费881元。  据1985年,对150户家庭消费抽样调查情况如下:人均消费支出中用于伙食占648%,衣着占86%,日常生活用品占83%,其他占183%,人均消费蔬菜127公斤、动植物油37公斤、猪肉113公斤、家禽12公斤、蛋类06公斤、鱼05公斤、食糖15公斤、酒10公斤、各种布25米、服装023件。城镇人均消费量高于农村50%左右。  1985年城乡家庭,每百户拥有自行车城镇120辆、农村62辆,缝纫机城镇66架。农村30架,机械手表城镇314只、农村237只,电风扇城镇75台、农村12台,收音机城镇55架、农村64架,洗衣机城镇3台,黑白电视机城镇26架、农村5架,彩色电视机城镇3架,收录机城镇24架、农村9架。

2012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4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全市第二,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及其他、金融保险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住宿业增长速度超过10%,分别达194%、153%、133%、105%。

90%、82%、65%。根据查询长汀农村医疗保险信息显示,乡镇卫生院就医,起付线为100元,报销比例为90%;县级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200元,报销比例为82%;市级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500元,那么报销比例为65%。

在春节前,龙岩风俗要祈拜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送灶君上天,元月初五是迎灶君下凡。传说“灶君”乃玉皇大帝派驻人间,搜集各农户善恶之举,至腊月二十五要登天察报,来年玉皇帝据此情进行赏善惩恶。当晚,各农家在灶君神位前,摆设祭品,点烛烧香、焚纸、燃炮,祈求上天保佑。祭品是家禽、肉、水果等。在此之前,有游僧用黄纸印好“奏文”挨户售卖,把奏文与香纸同焚后,供灶君携上天,以求灶君向玉皇帝多奏善举,盼望天官赐福,勿降灾祸于身,庇佑全家安康幸福。此俗农村仍有少数人相传。

过春节,龙岩有“入年界”和“出年界”之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元月初五日开“出年界”。入年界后,各家各户要“扫屯”,即打扫卫生,擦洗家具、门窗、房前屋后、庭院上下,都要扫得干干净净,床上被褥都要换洗。接着各办年货,添置新服饰,蒸年糕,做糍粿,以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最后一天,习称“过年”,现称“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口悬挂红灯笼,贴新对联、门神纸,在屋内摆置新盆花,挂上小彩灯,洋溢着节日气氛。同时杀鸡、宰鸭,去祠堂祭拜祖先,析求上祖显灵保佑。当晚,全家团聚一起吃“除夕宴”,远出在外亲人一般要在入年界前赶回到家,有因不能回来,家里人要留下空位,摆上碗筷、酒杯。晚宴毕,上下老幼互送“压岁钱”,厅堂点上通宵灯,甚至鸡窝牛栏也要点上腊烛。大年夜,还有守岁习惯,传说守岁越长,身体常健、家业长兴。零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各家大放烟花、鞭炮,到处是烟花四溅、鞭炮声震天,男女老幼欢声雀跃。

初一,是新的一年伊始,在凌晨各家要择吉样的时辰“开大门”,在厅堂上设香案,敬拜天神、祖宗,后把大门开出,燃放鞭炮,纳千样、迎百福、求吉利。年初一早餐,龙岩习俗是吃素,开大门后,先吃一碗糖稀饭,用糯米、花生米、红枣、糖煮成,表示新的一年过着甜美的生活。早餐,米饭是蒸笼饭,菜色用茶油或花生油炒豆干、薤(带根),炒芥菜等表示长寿安康。早饭后,全家老少皆着新服饰,晚辈向长辈拜年,到亲邻家道喜祝贺。主人要端茶奉糖果等招待。还要嘱咐小孩讲话须小心谨慎,多讲吉利言词。午饭开斋,饮食如常。在初一这天,不得干农活,不洗衣服,连饮用的水在年三十晚都要备好,初一不得到井里打水,同时不得扫地,扫把要置放于偏僻处,其意是不得把财源扫掉。

初一过后,开始走亲戚,相互宴请。旧风俗各家各户要选吉利日子,在年前告知亲戚客人,此日客人带上礼品来后,主人先要煮一碗点心招待。点心用米粉煮成,盛放两个荷包蛋、鸡块、肉等,给小孩吃的还要配上一个鸡腿。客人吃点心不能全吃掉,二个荷包蛋只吃一个,中午主人设宴招待。客人辞别时,双方要互送红包给小孩,以表示吉利,并备礼品回敬客人。此风俗现已有改变,一般初二、初三都是女婿去岳母家拜年,丈母娘设宴招待,相关亲戚也一块邀来参加。

初一到元宵节,主要是开展丰富多彩舞狮、舞龙、采茶灯表演等文娱活动,进行庆祝。

农历正月十五是正月半,俗称“元宵节”、“上元节”,这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备酒宴,全家团聚畅饮,门前悬挂红灯,当晚男、女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到户外玩乐。同时舞龙队、采茶灯在街上四处表演,烟花怒放,万紫千红,震耳炮声,此起彼落,城乡上下灯火辉煌,成了灯的世界,人们尽情饱尝节日的欢乐。在元宵节夜晚,龙岩有的地方有吊灯的风俗,男孩到祠堂或士地宫庙点一盏灯提回家,路上不能被风吹灭,龙岩话“灯”与“丁”同音,其意今年挂了灯,明年添新丁,盼望早日生男丁的意思。折求在新的一年中,财丁两旺,五谷丰收。

在元宵节,龙岩还有一个风俗“偷拔菜”。当晚几个年青人和小孩聚集一起,到高寿和人财两旺的农户莱园去“偷拔莱”把偷来的菜在露天煮好,大家分吃,以求长寿富贵。此举被主人发现也不会被追究。

过了元宵节,城乡开始正常生活。

端午节,龙岩称“五月节”历来传说是为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英雄事迹。龙岩过端午节,一是要包“粽子”,粽子分盐粽和碱粽二种。盐粽是用糯米,掺进瘦肉块、虾来、香菇、赤豆、花生米,拌匀后,用竹叶包成四个菱角,煮熟即成。碱粽,是用草木灰烧后冲洗出的碱,与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它可贮藏极久。放一、二个星期不会变质,吃碱粽要沾蜜糖,非常可口。

龙岩过端午节另一个风习,是要大扫卫生,用雄黄洒撒到各偏僻角落,毒杀昆虫、蚂蚁,在端午节中午,到野外寻拔“午时草”,用“午时草”煮一锅水,给全家人洗身消毒,以防生疮。各家各户门上插菖蒲和艾草,以避邪消灾,保全家平安。

有水域的乡村,举行划龙舟比赛,现在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在端午节前,各参赛队,要作充分训练。过去参赛是男性,现有女性。吃过端午宴后,各家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去观看比赛,为各参赛队加油助威,在比赛场地车水马龙、人海如潮,非常热闹。

每年七月初七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龙岩风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吃“麻佬”。麻佬是由爆米花、花生米、油葱、麦牙糖等原料制成,食之十分香酥可口。男女结婚三年内,丈母娘要送麻佬给女婿,俗语“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七夕晚,男孩看天上牛郎星,会勤劳勇敢,女孩看见织女星,会心灵手巧,聪明伶俐。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龙岩称为七月半,也称“鬼节”。吃宴饭应在中午进行,如在晚上是与鬼争吃。当晚,各家各户要备些祭品去祭孤魂野鬼,把点燃的香整排插在路边,焚烧阴纸。此事应由老人、大人去负责,儿童小孩不能看,目的避邪驱妖,保全家平安。

过中元节,龙岩还有一个风俗,是“拂柚捶”,在当天晚上,由年青人找一根木棍或竹竿,竿顶插进抽子,再把几十支点椒的香,插在抽子上,几个人组成一个队,向邻村和别姓“拂柚捶”,一边呐喊,一边转动手上的柚子,晚上看去如一个火球。“拂柚捶”的方式,不是两个队斗殴,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呐喊谩骂,最后是互抛泥块、小石头,其用意是双方要把病魔灾难驱赶降临到对方。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大家要买月饼,赠送长辈和亲友,过去月饼采用木模印成,雕有图案和花卉。吃过晚宴后,全家团聚在一起,在庭院内,摆上月饼,边赏月边吃饼,月圆饼圆,盼望全家和睦团圆,建起美满家庭,永远过着幸福生活。

中秋节也是联谊侨居海外和远别桑梓亲人的节日,此时要相互致信,祝贺问好,表达思念情意。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表示严寒冬天己到,此时气候明显有变化。冬至,龙岩称“冬年”,保留周朝以来,在这天过冬年的古老习俗。家家户户,要包“粿饺”,其皮是糯米、大米磨成粉,掺入苎蔴叶制成,馅心是冬笋、肉或糟菜等,包成三角形。冬至日,早餐吃“冬年丸”,是用糯米磨成粉,丸内包红糖、芝麻、花生馅。煮时再放入姜片、红糖。人们趁这一年农事结束之时,盼望神灵、祖宗保佑。平安冬至日,还有祭拜祖祠风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69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