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盛顿的负面影响。跪求!!!!!!!!!!!!

有关华盛顿的负面影响。跪求!!!!!!!!!!!!,第1张

华盛顿的负面影响:

对于美国历史的研究,“建国之父”那一代几乎是长盛不衰的话题。不仅仅因为美国历史的相对短暂性,而且因为那一代所产生的伟大人物,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的时代。而且他们为美国所奠基的政治基石,在后代看来,它的深谋远虑性,简直可以看成是“有如神助”一样的谜。 不过,渗透在美国新闻界和学术界中的“怀疑主义”,或者更严重一点“揭丑主义”(Muckracking)的精神,在最近的几年中,已经不断给这些200多年前的人物投下了诸多的阴影。托马斯•杰佛逊,《独立宣言》的作者,几成反面人物:他和女黑奴的情事以及他们所诞下的私生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谣言,而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课题;促成了美国宪法顺利诞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的名头之下,在历史频道的记录片中,又多了一个“花花公子”的衔头。 但是,惟有这个世代中最重要的人物,开国之父、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200年摧枯拉朽的“揭丑”中,却几乎毫发未损。2004年的研究《不完美的上帝》试图考究华盛顿对于奴隶的罪恶,但是却在学术界中受到猛烈抨击。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华盛顿的遗书中解放了自己所有的奴隶,就足以摧毁这样的指控。华盛顿的圣坛无法摧毁,他是一个无法被玷污的神像。 为什么?历史作家约瑟夫•艾里斯(Joseph E Ellis)在2004年年底的新作《阁下:乔治•华盛顿传》(His Excellency: George Washington)与其说是在叙述华盛顿的生平,不如说,是在解剖华盛顿如何成为神圣的原因。 现实 艾里斯是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重要的作家,尤其是对建国之父一代的人物研究,已经炉火纯青。他的著作包括了《激情传奇:约翰•亚当斯的性格与遗产》、《美国斯芬克司:托马斯•杰佛逊的性格》和《建国兄弟:革命世代》,后两本书分别获得了美国两个最重要的著作奖:全美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艾里斯承认对于华盛顿的研究,他不可能做出太多超越前人的贡献,写这本书的目的,不过希望更好地了解华盛顿的性格,因此,他的书所建立的基础,就是最新发表的《华盛顿文件》,其中更多的,是华盛顿的个人文件:信件、公文、文书等等。如何理解华盛顿的性格?最基础的方法,自然是他行动的目的。艾里斯认为,华盛顿的几乎所有行动,都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判断。 华盛顿的家族是佛吉尼亚殖民地一个中等的种植园主家庭,他少年从军,却得不到英国殖民者的认可,于是在许多年的时间里,他隐逸在自己的庄园里,几乎不问国事。青年华盛顿有一个梦中情人,他最好的朋友威廉•费尔伐克斯的妻子莎利,但是华盛顿却和一个他并不钟情的寡妇玛莎结了婚,并与之厮守终身。 “朋友妻不可欺”并不是华盛顿谨守的原则,事实上,他写过多封情书给莎利(尽管用词隐晦)。终极的原因,是因为玛莎是佛吉尼亚州最为富有的寡妇,与她结婚,他就成为了佛吉尼亚州最为巨大的种植园主。道德同样地也不是华盛顿遵循的原则。华盛顿参加革命的原因,并不是后世人所添加的自由、民主的召唤:而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理由。华盛顿的庄园所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烟草,按照当时的惯例,他把所有的产品都委托给他在英国的代理人出售,并且从代理人那里进口但是在殖民地稀缺的奢侈品。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依赖于英国代理人的经济秩序,使整个殖民地,包括他自己的经济状况,严重地被英国所损害。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进而言之,整个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在独立战争开始的前期,华盛顿所统帅的大陆军频频败北,尤其是纽约的陷落,更加被华盛顿认为是个人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污点。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华盛顿都被重返纽约的冲动所占据,他不断地提出、修正和争论重返纽约的可能性。但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和大陆军的装备和人员的现实判断下,他却一再地按捺了这种冲动。在战争的形势发展到了在南方的佐治亚成为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的时候,他放弃了纽约:“一旦华盛顿将他的注意力从纽约转移到了南方,他就从来没有再往回看。” 取得了独立之后,华盛顿回到弗农山庄,“在葡萄藤的无花果树下”,他已经准备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几次拒绝了制宪会议的邀请。但是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士•麦迪逊将国家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也就是,这个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才能防止崩溃的时候,他妥协了;当整个政治层面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也就是统一了的13个殖民地,在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虚名之下,只有一个“共和国君主”,也就是他这样的超权威的统摄之下才能防止分裂的时候,他勉强地接受了成为总统候选人的建议。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法国人在独立战争期间帮助了美国人,并且也是在一个“自由”的旗帜下的革命,美国人应当毫无保留地支持。但是,华盛顿并不这么认为,脆弱的美国根本无力去参加一个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法国大革命更是与美国利益无涉的一个事件,他拒绝了包括杰佛逊在内的支持法国的热情鼓吹者。外交中立是华盛顿所创立的为美国外交政策长达100多年的主要原则。 解放奴隶在后代看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道德创举,但华盛顿也并不是在这样的道德驱动下解放奴隶的。在庄园的早期,他的生产完全依靠奴隶,因此他严格地监管着他的奴隶,并且从来就觉得使用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后期,他的奴隶基本上都已经老去,不能形成有效的劳动力;而社会压力和人道原因(不拆散奴隶的家庭),他又不能卖出他的奴隶,可以说,奴隶已经变成他的经济负担而不是财富。解放奴隶虽然有着一种给自己的声后留下正面评价的原因,但经济原因是一个不可缺乏的分析理由。华盛顿从来就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忠实的教徒(他从来不说“上帝”,而只是说“天意”,Providence)、浪漫主义者或者是理想主义者,甚至在他的个人交往中,他对所有的人和事都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华盛顿一生的行动原则,都是在现实考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无论是个人事务还是国家事务。秩序 在他去世的时候,华盛顿是全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他并没有一个直系亲属继承他的遗产。他自己并没有孩子,玛莎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过世。但华盛顿的确有很多非直系的后代。他处理他的遗产的方式,是把他所有的财产,平分成了23份,给了这些后代。他的庄园,也分成了5份。“如果说遗嘱对奴隶问题处理是他对自由的看法的话,那么对于财产的均分,则是他对于机会平等的一种宣言。” 可以说,这是华盛顿现世的一种解读。行动的基础应当是现实主义,而在世界上生存,则需要秩序。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但是,这种秩序到底必须从什么地方来?与英国的作战,摧毁了英国人在北美所建立的秩序,新的秩序的基础是什么?艾里斯认为,不仅仅是现代人误解了华盛顿,就连当时的美国人都误解了华盛顿。他从来没有期望通过独立战争,去建立一种什么与以往的历史截然分割的新秩序。事实上,华盛顿从来都恪守历史和尊重它的正当性。华盛顿最初为世人所知,是他代表英国军队穿过俄亥俄河(当时那个地带是千里荒野)去和法国军队谈判。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知道了北美殖民地的前途在西部。但是西部是印第安人的地盘,怎么办?华盛顿在担任总统的期间,其中一个他自己非常热衷的事务,就是和印第安人谈判(他把大部分的其他工作,都交给了他的部下,在他看来,他自己不过是联邦权威的一种象征,作为一个共和国君主维护联邦的统一,而具体的工作就应当是具体负责的人去做。甚至当汉密尔顿的财政改革计划有可能完全流产的时候,他也没有插手介入。这是他对待政府事务的秩序观)。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他写道:“印第安人作为最先的占有者,享有那些土地的权利……把他们赶走……是对根本的自然法则和共和国引为自豪的公正的粗暴违犯。”因此,他承认印第安人对于西部领土的拥有权,他期望印第安人能够理解,美国人向西部发展的欲望是无法消解的,他所愿意看到的是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印第安人不要阻挡美国人开发西部,而美国人承认印第安人的主权。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挑选了一些印第安人部落首领,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独立的印第安国家的领袖。但是,美国人的野蛮欲望使华盛顿的所有设想都落了空,他所担心的一切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美国人以血腥的方式西进,不要说印第安人没有建立独立主权的国家,甚至连他们的民族都已然不再存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替代了华盛顿的苦心设想和他建立在尊重传统之上的秩序观。华盛顿在公共领域中的最后几年,和杰佛逊产生了强烈的冲撞。首先在对政府功能的解读之上,他们就是不可调和的。1794年,宾西法尼亚州的一群农民,反对国会对威士忌增收酒税,发动抗议。事件逐渐发酵,6000人在匹兹堡发动了叛乱。经过了谈判,华盛顿终于肯定这些叛乱者无法协调,于是决定自己带兵前去镇压。当然,这些叛乱者在军队到来之前就已经做鸟兽散,并没有演变成流血冲突。但是出兵镇压的举动吓坏了杰佛逊。他认为这些叛乱者的精神等同于1776年发动独立战争的精神:都是为了反抗掌握了暴力工具的政府的强权。杰佛逊认为,美国革命的精神,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基于平等、自由和民主理念上的“思想”,如果是符合这种思想的举动,需要改变的,并不是那些叛乱者,而是政府,而是法律。但是华盛顿却认为,只要经过了正当的程序,比如选举、比如立法,那么就应当遵循。而如果有人要反抗大多数人的意志的话,那么通过暴力进行镇压,也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尊重法律、尊重秩序,才是政府的职责。因此,他作为总统,就有必要要维护这样的一种秩序。但是华盛顿和杰佛逊有更加根本的冲突,更准确地说,是在政治哲学上的分歧(虽然华盛顿从来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杰佛逊认为,美国独立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是从灵魂上的:它创立了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人,政府不过是这些自由的人的自愿共同管理机构。在这场革命之后,所有的不平等、不自由、阶级、分别都应该被消灭。但是华盛顿却不这么认为:“他相信美国革命业已摧毁了君主制和英国的帝国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确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是他并不相信它也是一场社会革命,随之而来的是特权、阶层和他战前就已经享有的名望的消灭。”也就是说,他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所建立的国家,仍然应当是尊重战前的秩序的。 这个战前的秩序是什么?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一些原则:建立在个人自由选择、机会平等之上的不平等,阶级分别;是民主选举制度下的政治游戏;是贵族气派和事实平等共存的秩序。因此,虽然华盛顿反对加入法国革命的原因固然有为美国利益设想的原因,同样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华盛顿对与法国大革命中所提出的彻底自由和彻底平等的乌托邦口号的深刻怀疑。华盛顿在战前是一个贵族,他参加革命的本身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推翻旧有的秩序。他承认旧有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华盛顿所参与建立的是一个新的国家,他同样也承认新建立起来的秩序,包括法律、国会和政府的合理性。但是这些新建立的秩序并不是为了去推翻旧的秩序,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建立适应新的文化、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的秩序。后世 华盛顿去世之后,玛莎销毁了她和华盛顿之间的所有通信。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她这个举动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学家猜测,可能是在他们的通信之中,有关于莎利的讨论:玛莎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敬如宾来形容,但绝对说不上幸福,因为华盛顿没有爱过玛莎。也没有知道玛莎的这个举动是否华盛顿的授意。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玛莎这个做法,有维护华盛顿的声誉的目的。无论如何,人们都可以从私人信件中去寻找别人的丑陋或者丑闻:私人信件总是最公开的表白。华盛顿一生中的行为,都小心翼翼地在避免历史的审判,或者说,是后世对他的行为、思想的正确性的正面评价。 华盛顿被美国人认为伟大,并不仅仅是他在创造美国的历程中功不可没,而是他在使美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主共和国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因为私人的欲望或冲动,而犯过错误。在遗嘱中解放奴隶,是华盛顿的一个极其高明的避免后世负面评价的行为。在他生存的年代里,奴隶制是被美国大多数州所认可的行为。从独立战争一开始,南方的种植园主就在恐惧独立战争可能带来奴隶制的终结。这种恐惧在制宪会议和后来的国会实践中成为一个症结。飘摇欲坠的早期联邦,如果终结奴隶制的话,只能意味着南方脱离联邦,而后是整个美国的解体。作为一个联邦的共同承认的权威,如果华盛顿在生前就解放奴隶的话,也就意味着对联邦对于奴隶制的否认,也就是促使联邦的解体。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促使他保留奴隶。但是,如果他一直保留奴隶的话,那么他难逃后代的审判。即便是奴隶制是当时的公认制度,但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了认识奴隶制是一种不道德制度的时代。华盛顿当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用遗嘱解散的方式,一方面逃避分裂联邦的责任,一方面逃避后世道德审判。他同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羽毛。约克镇战役胜利(英国决定结束战争的战役)之后,关于美国成为一个怎样的政体的问题浮上了水面。由于当时的大陆议会的权威极小,导致了大陆军的给养、装备问题极其落后,军队对议会极其失望。于是,军队在私下里,已经开始筹划一场“黄袍加身”的政治剧。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带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评价说:“如果华盛顿拒绝成为国王的话,那么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华盛顿装作从来没有听过任何的谣言,召开了高级军官的军事会议。他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场面:“他戴上了特地为会议定制的眼镜,说:‘先生们,你们应当能够允许我戴上我的眼睛,因为我不但在服务我的国家时华发丛生,而且迹近瞎去。’一些军官们开始啜泣,所有关于军事政变的想法在那一刻全部死去。” 就这样,华盛顿在全面宣布胜利之前,就辞去了军职,自我粉碎了使美国成为一个新的君主制国家的军事政变。回归到弗农山庄,华盛顿已经开始准备过平民生活。制宪会议也好,总统选举也好,都不是他想要介入的政治事件。他知道在政治的纷繁复杂之中,他有可能会失去他在独立战争中所建立的声誉,从而被后世打入各种各样的另册之中。只是他妥协于了当时的现实。担任总统对于华盛顿来说毋宁说是一种政治生涯,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折磨。他一直在寻找退出的道路。在第一次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让麦迪逊写好了告别声明,不再参与选举,但是当时的共和国风雨飘摇,奴隶制、财政困难、外交困境、国家分裂等等的危机迫在眉睫,作为惟一能够维护联邦权威的人物,他只能选择留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发表。尽管有基于当时的国家形势的判断,但是华盛顿对于自己个人声明越来越受到威胁的可能性的容忍,已经到了极点。他被杰佛逊和其他一些人认为是“君主”,报纸上对他的攻击已经越来越盛,国会中对他的怀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尽管没有人敢于在公开场合上对他进行攻击(那无异于政治自杀,托马斯•潘恩在报上发表攻击他的文章之后,就被整个国家给晾在一旁),但是他已经感觉到了政治对于他个人声誉的扼杀。如果说《告别演说》给美国创造下了总统不得连任超过两次的政治原则的话,那么其根本的原因却完全与政治无关,而只是华盛顿对于自己声名的荫翳。 华盛顿并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从少年时代从军开始,他就已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玩英国政治的游戏希望上位,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为他在佛吉尼亚的政治社区中获得了认可。他并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就接受了大陆军总司令的位置,因为他知道这个位置能够为他在历史中找到认可。他在战争结束之后就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为他寻找他在独立战争中所写下的所有命令、文书等等,就是为了在美国历史中完整确立他自己的地位。他并没有掩饰自己要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野心。关键的问题是,他知道现世的权力与后世的审判之间的差别。他有比现世的权力野心更大的野心:“他了解自己非常清楚,以至于他可以可以克服自己的人性所带来的幻想。不像在他之前的恺撒、奥利佛•克伦威尔,在他之后的拿破伦、列宁……,他知道伟大的光荣来自于后世的裁判。如果你期望在后代的记忆中一直生存下去,你就必须有足够的自信把最后的审判留给后世。而他的确做到了。” 与其说华盛顿的这个圣坛是后世所无法打破的圣坛,不过说华盛顿自己精心地构造了这个无法打破的圣坛。 艾里斯在《建国兄弟》中说,以赛亚•柏林认为:豺狗和狐狸的区别在于,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豺狗只知道一件大事,并且一直去做。华盛顿就是一只豺狗。神化一个历史人物从来就不是美国人的作风,但是这是一个无需神化无法丑化的神话,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中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神化目的如果是为了个人欲望的话,那么圣坛最终还是会坍塌的。这是《阁下:乔治•华盛顿传》所要说明的一个历史经验。艾里斯在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的时候,说:“(华盛顿)在我们的风景里,在我们的钱包里,但不在我们的心里”。的确,华盛顿所留下的诸多历史遗产,包括维护传统的秩序、尊重印第安人(以及自然法则)的原则、恐惧历史裁判的精神,都已经在美国的眼界中消失,或者说,在人类现世疯狂的拜金主义和行动主义中消失了。从书本身的叙述上来讲,《阁下:乔治•华盛顿传》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而有说服力。华盛顿的思想、行为和原则都有着一贯的逻辑,都从他个人的性格中展现出来。 但是可惜的是,艾里斯并没有延续他在前几基本著作中的一贯风格。这本书的脉络非常粗糙,而且缺乏细节。在《建国兄弟》中所展现的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历史逻辑并没有在这本书里面体现出来。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在读华盛顿的年谱,有的只是一个一个的年度事件和华盛顿的所作所为,他的丰富的个人世界——他的语言、动作、场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笔墨,有的只是干巴的线条。 也许艾里斯太急于在这一本不到300页的书中全部说明白华盛顿的事情,反而把华盛顿的骨血给剔除了出去。但是缺少这样的骨血,我们所恰恰缺少这样的一些解剖式的工具:例如,华盛顿这样深刻的历史裁判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他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没有足够的政治学术基础,为什么可以认同那么复杂的宪法设计?不过,也许这些问题,也是艾里斯所无法解答的问题。历史的偶然性有时大的惊人:华盛顿拒绝“黄桥兵变”是他的性格必然性,但是如果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华盛顿这个人,如何?军事方面:1776年,华盛顿率领军队前往纽约市,预期英军将发动攻势。拥有压倒性军力的英军於8月展开了攻势,而华盛顿所率领的撤退行动却相当笨拙,几乎全军覆没。他也在8月22日输掉了长岛战役(Battle of Long Island),不过得以撤退大多数的军队回到大陆。在接下来又输掉了几次战役,使得军队仓卒混乱的撤离了新泽西州,此时美国革命的未来岌岌可危。华盛顿的正规军一路吃败仗,而西部的牛仔和民兵组成的游击队确屡屡打败英军,从此西部牛仔在美国成了英雄的代名词,而华盛顿的正规军毫无颜面。

政治方面:

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 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废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 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 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在1783年,华盛顿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遗漏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他说。

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 又一次击败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 军士们从Iroquois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来。”在那场袭击后辛存

的印第安人将美国地一总统改名为“小城摧毁者”。大概30个Senca人的城镇中有28个在一个5年时间内被摧毁

最重要的是在于黑人的人权上他的罪过最大,从那建国以后黑人的人权都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肯定,这是他在历史上的最大的负面影响。

1、温莎王朝和汉诺威王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英国汉诺威王朝与温莎王朝什么关系?3、汉诺威王朝是怎么灭亡的4、汉诺威王朝温莎王朝和汉诺威王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血统渊源

汉诺威王朝第一代国王是乔治一世,而温莎王朝时乔治五世在世改名为温莎王朝。

1、诺曼王朝:11世纪中叶英国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他死后无嗣。英国大贵族哈罗德被拥立为王。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爱德华的表亲,他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以王位,因而从法国渡海侵入英国领土。英王哈罗德被打败,威廉自立为英王乔治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开始了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

2、温莎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起源于德国。因此,爱德华继承的英王朝也改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与德国作战,英王朝的这个德国姓氏遭到英国人异议,因而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宣布将王朝以英国的温莎命名,改名为温莎王朝。

汉诺威王朝的起源

汉诺威王朝是德国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布朗史维希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韦尔夫王朝,

韦尔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而父系祖先来自意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吕能堡公爵(HerzogvonLüneburg。

布朗史维希王朝吕能堡分支,经过多年发展后,在1692年成为汉诺威选侯国。自此以后,王室人员以国为姓氏,改称为汉诺威分支,亦即是汉诺威王朝。

英国汉诺威王朝与温莎王朝什么关系?

是血统上一脉相承的关系。汉诺威王朝第一代国王是乔治一世,而温莎王朝时乔治五世在世改名为温莎王朝。

血统渊源 时间回到公元1714年,英国女王安娜逝世后,没有后嗣,为了寻找一位新教徒的国王,议会请了安娜的表兄、德国汉诺威侯选之子乔治·路德维希·冯·汉诺威到英国即位,史称乔治一世。这就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开始,也是英国王室日耳曼血统的开始。

1、诺曼王朝:11 世纪中叶英国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他死后无嗣。英国大贵族哈罗德被拥立为王。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爱德华的表亲,他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以王位,因而从法国渡海侵入英国领土。英王哈罗德被打败,威廉自立为英王乔治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开始了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

2、温莎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起源于德国。 因此,爱德华继承的英王朝也改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与德国作战,英王朝的这个德国姓氏遭到英国人异议,因而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宣布将王朝以英国的温莎命名,改名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成功令英国成为战胜国。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陆续失去爱尔兰国王和印度皇帝等称号。

汉诺威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汉诺威王朝(HouseofHanover,是于1692-1866年间统治德国汉诺威地区和在1714-1901年间统治英国的王朝。由于在英国本土,最后三位斯图亚特君主均无子嗣成活至成年,但斯图亚特家族一位公主嫁到了德国汉诺威,她的汉诺威后裔因此拥有了英国王位继承权。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一,两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根据《1701嗣位法》,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自此,斯图亚特王室男嗣对英国的统治正式终结,改由斯图亚特家族女儿后裔的汉诺威王朝统治。

汉诺威王朝是德意志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布朗史维希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韦尔夫王朝,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但实际上韦尔夫家族的父系祖先来自意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吕讷堡公爵(HerzogvonLüneburg。

布朗史维希王朝吕能堡分支,经过多年发展后,在1692年成为汉诺威选侯国。自此以后,王室人员以国为姓氏,改称为汉诺威分支,亦即是汉诺威王朝。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离英国。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安妮陆续继位,但不幸地二人驾崩后都无存活子嗣可继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长子夭折后,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过1701王位继承法/1701嗣位法,规定:

若1689年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全部无子而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即斯图亚特家族女性后裔的汉诺威选帝侯夫人苏菲亚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

这部法律,令当时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头50名的王室成员都失去王位继承权。虽然,法案导致数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冲突,但位于王位继承序列第52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orgeI,最终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直至1727年驾崩。而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于1801年合并,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远在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位时期,英国开始实施对外扩张政策。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殖民疆域达致最广,也曾一度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其长子爱德华继位,由于爱德华冠父姓,汉诺威王朝在英、印等地的统治正式结束。汉诺威王朝正式灭亡

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Hanover,Houseof

统治英国的日耳曼血统王朝。1638年,不伦瑞克-卡伦堡-格丁根公国在德意志成立,首府为汉诺威。后改名为汉诺威公国。1692年,被定为选帝侯国,其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1629~1698娶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之女、英王詹姆斯一世外孙女索菲娅为妻。他们的儿子乔治·路易与吕讷堡公爵的独生女结婚。1705年两公国合并称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王朝的正式名称应为不伦瑞克-吕讷堡王朝。

1714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女王安妮去世,依1701年的嗣位法,乔治·路易到英国即位称乔治一世,从而开始英国的汉诺威王朝。

这个王朝的前5个国王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和威廉四世都兼领德意志的汉诺威公国。1837年威廉四世死后无子,而按汉诺威的继承法女子无权继承王位(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汉诺威为王国,因此,由其弟恩斯特·奥古斯特(1771~1851继承汉诺威王国王位,而英王位则由其侄女维多利亚继承。

维多利亚与来自德国萨克塞-科堡及哥达诸侯国的艾伯特结婚,因此当他们的儿子艾伯特·爱德华在1901年继位(称爱德华七世时,有人称汉诺威王朝为萨克塞-科堡及哥达王朝。

1910年乔治五世即位。1917年6月,他为了表示与臣民共同反对德国的决心,宣布凡有英国国籍而带德国贵族封号者一律改封为英国贵族;7月进而宣布放弃自己及家族的一切德国尊号,明文规定王室改姓温莎,故此后改称为温莎王朝。

汉诺威王朝(HouseofHanover

——是于1692-1866年间统治德国汉诺威地区和在1714-1901年间统治英国的王朝。

起源

汉诺威王朝是德国布伦瑞克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不伦瑞克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伦瑞克王朝的前身,都是威尔芬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DukeofBrunswick-Lüneburg。

不伦瑞克王朝吕尼堡分支,经过多年发展后,在1692年成为汉诺威选帝侯国。自此以后,王室人员以国为姓氏,改称为汉诺威分支,亦即是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

汉诺威选帝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为第9位世袭选帝侯,是为汉诺威选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当选皇帝的胜算机会。自此以后,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及其后代便以封国为姓,改姓汉诺威。

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Augustu1692年-1698年

乔治一世·路易(GeorgILouis,1698年-1727年

乔治二世·奥古斯特(GeorgIIAugust,1727年-1760年

乔治三世(GeorgIII,1760年-1803年

选帝侯称号保留至1814年

自1714年起,汉诺威选帝侯开始兼任英王(详见下文,汉诺威和大不列颠王国以及爱尔兰结成共主邦联。

而汉诺威选帝侯国,在1803年被法军占领,直至1814年拿破仑倒台后,汉诺威在列强同意下,被升级为王国。

汉诺威国王

1814年10月,维也纳会议上决定,为了给予英王在德国事务上的发言权,决定将汉诺威选帝侯国提升为汉诺威王国,并与英国组成共主邦联。

但这个共主邦联很快瓦解,当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驾崩后,英国王位传给了血缘关系较近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但因德意志地区施行撒利法,禁止女性继承王位。维多利亚三伯父的汉诺威王位传给了他的五叔坎伯兰公爵。但此时,普鲁士已经开始密谋统一德国的大业。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突然派兵占领汉诺威王国,并改编为普鲁士的一个省。汉诺威王国灭亡。

乔治三世(1814年-1820年

乔治四世(GeorgIV,1820年-1830年

威廉(Wilhelm,1830年-1837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August,1837年-1851年

乔治五世(GeorgV,1851年-1866年

家族首领

1866年后,汉诺威王室的首领都冠以汉诺威亲王的称号,而在1919年前,汉诺威家族依然持有英国坎伯兰公爵的爵位。但在1919年3月28日,英王乔治五世因汉诺威王室的亲戚,不愿放弃德国国籍,并涉嫌帮助德皇,对付英国,而动用1917削除爵位法,废除坎伯兰公爵的称号。

乔治五世(1866年-1878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二世(PrinceErnstAugustII,3rdDukeofCumberland,1878年-1923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三世(PrinceErnstAugustIII,1923年-1953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四世(PrinceErnestAugustIVofHanover,1953年-1987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五世PrinceErnstAugustVofHanover,1987年至今

他是摩纳哥长公主卡洛琳(PrincessCarolineofMonacoHanover的现任夫君

英国国王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离英国。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安妮陆续继位,但不幸地二人驾崩后都无存活子嗣可继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长子夭折后,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过1701王位继承法/1701嗣位法,规定:

若1689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全部无子而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苏菲亚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

这部法律,令当时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头50名的王室成员都失去王位继承权。虽然,法案导致数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冲突,但位于王位继承序列第52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orgeI,最终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直至1727年驾崩。而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于1801年合并,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

乔治一世(GeorgeI,1714年-1727年

乔治二世(GeorgeII,1727年-1760年

乔治三世(GeorgeIII,1760年-1801年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

乔治三世(1801年-1820年

乔治四世(GeorgeIV,1820年-1830年

威廉四世(WilliamIV,1830年-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1837年-1901年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其长子爱德华继位,由于爱德华冠父姓,汉诺威王朝的统治正式结束。

大英帝国和印度女皇

参见:大英帝国

远在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时期,英国就开始实施对外扩张政策。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殖民疆域达致最广,也曾一度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但英国在法律上一直不是“帝国”,因为英国君主一直仅称国王/女王,而非皇帝。因此大英帝国一直是一个“非正式帝国”。

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因为她在俄国和德国的亲戚,都可以称为皇帝,而自己的国家比他们的强大多了,也只可称为女王。女王的其中一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有见及此,便借英国刚灭印度莫卧尔帝国,于1877年1月1日,上印度女皇之尊号与维多利亚女王。自此,英国君主有了帝号,大英帝国借印度成了真正的帝国。

然而,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此汉诺威王室仅有维多利亚一人担任过印度女皇(1877年-1901年。此后,帝位随英国王位传予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前朝:斯图亚特王朝

英国朝代

1901-1917

后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皇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首相是英国政府的最高***,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但最终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英国君主与其近亲的关系由其名号可知。王室成员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义,并且不同的名单会有不同的成员,不过拥有国王/女王陛下(HM)或者王子/公主殿下头衔(HRH)的一般都被视为王室成员。

英国王室官方网站上的英国王室成员列表:

女王陛下 

爱丁堡公爵殿下(菲利普亲王)(王夫) 

王储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 女王长子) 

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王妃) 

剑桥公爵夫妇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威尔士亲王长子及妻子) 

哈里王子殿下(王储次子) 

约克公爵殿下(女王次子) 

比阿特丽斯公主殿下(约克公爵长女) 

尤金妮公主殿下(约克公爵次女) 

埃塞克斯伯爵夫妇殿下(女王幼子及妻子) 

路易丝温莎**(埃塞克斯伯爵夫妇之女) 

瑟林子爵(埃塞克斯伯爵夫妇之子) 

长公主殿下(女王之女) 

格罗斯特公爵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公爵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的迈克王子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亚历山德拉公主,尊敬的Ogilvy夫人(女王堂妹)

英国王室的姓氏

 “1917年英国王室采用了Windsor(温莎)这一新姓氏。何谓“采用一个新姓氏”?意思就是说,英王室废弃了祖传的姓氏,改用另一个姓氏。

 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传姓氏都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甚至历史不可改变,除非改朝换代,如果真是那样,就不仅仅是姓氏的改换了,连坐在御座上的那个人都换了。那么英国王室为什么在没有发生任何变故的情况下要改变自己家族的姓氏呢?问题就出在“1917年”这个年份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卷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兰德战壕里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德国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英国人体会到了战争的辛酸苦辣,厌倦战争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是那个时候许多英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了发泄对德国人的畏惧和憎恨,人们歇斯底里地诅咒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砸烂捣毁德国人的商店,拳打脚踢昔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腊肠”,人们对任何能够与可恶的德国人联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挞。这还不够解恨,反德的矛头直指皇室。因为这时候,英国正处在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统治之下,而该王朝的统治者科堡家族则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德文。所以此时王室只是将这面德文旗帜从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乔治五世身上的某些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科堡。人们认为这个姓氏和德国人有关系,怀疑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

现在的英国王室属于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英国皇室历史起源及国王列表

起源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金雀花王朝

  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废后问题,同罗马教皇决裂,在英格兰推行宗教改革,英格兰国王从此成为“国教的领袖”,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她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英格兰、苏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国王统治,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英国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不顾英国大多数人已皈依新教的国情,企图恢复天主教的主导地位,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国内新贵族的邀请下,攻入英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他们在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赋税等。这一事件史称“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继位之后,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同一个王国。安妮无嗣而终,斯图亚特王朝终结。

 1714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意志汉诺威家族的乔治继承英国王位,开始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袭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尔沃夫 (839-858在位) 

3埃塞尔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尔伯特 (860-866在位) 

5埃塞尔烈德一世 (866-871在位) 

6阿尔弗烈德 (871~899在位)。 

7爱德华一世(900-924在位) 

8埃塞尔斯坦 (924-940在位) 

9爱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爱德华二世(975-978在位) 

14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麦王朝(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麦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麦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罗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麦王兼) (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续)

1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 

2哈罗德二世(1066在位)

诺曼王朝(1066—1135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 ) 

2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3爱德华六世(1537 - 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女王1553) 

5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6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

共和政体(1649-1653) 

1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图亚特王朝(续)

1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 

3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女王,苏格兰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89-1702) 

4安妮(1664-1714)(英格兰苏格兰女王1702-1707,联合王国女王1702-1714)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1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在位) 

2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

3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 

4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 

6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温莎王朝(1917—)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在位)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 

3乔治六世(1895-1952)(联合王国国王1936—1952) 

4 伊丽莎白二世(1926—)(联合王国国王1952—)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主演:海伦·米伦,杰瑞米·艾恩斯,休·丹西,帕特里克·麦拉海德,伊恩·麦克迪阿梅德

集数:2集

导演:汤姆·霍伯

状态:

编剧:NigelWilliams

年份:2005

地区:美国

首播时间:

首播平台:

类型:剧情,爱情,传记,历史

剧情介绍

◎简介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童年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普雷森希宫,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她出生时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成为她的服侍者。伊丽莎白三岁时,她的母亲被判叛逆罪处死,一年后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个王后简·西摩就生了一个男孩:爱德华。伊丽莎白和玛丽都成了爱德华的佣人。

亨利后来的王后们对这两个公主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经常关注她们的成长,她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龄的伴侣。1547年亨利死后,他最后的那位王后凯瑟琳·帕尔和她的新丈夫托马斯·西摩(他是简·西摩的兄弟和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养护伊丽莎白。西摩被年轻的伊丽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后,他本来打算娶她为妇,但他和他的兄弟爱德华·西摩后来都在一系列权利斗争中被处死了。

伊丽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在她统治期间她可以说和写六种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凯瑟琳·帕尔和她的其他教师的影响下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较稳定,但爱德华1553年就因肺结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琴·格蕾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党推翻,并被其后上台的玛丽处死。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_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玛丽对此非常不满。有一小段时间里伊丽莎白甚至被关入伦敦塔。有人认为她是在这里认识了她后来的爱人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在童年时代就相识了。

伊丽莎白保了命,但玛丽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礼使得英格兰重归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对此英格兰人民及贵族都很不满。1558年玛丽无子而亡,伊丽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继承人。英国国会重申了亨利八世国王规定伊丽莎白作为继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丽莎白于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被加冕为女王,当时她的地位很不稳定。她加冕的日子是当时英国着名的数学家和占星士约翰·迪伊挑选的,据说它特别吉利。给她加冕的是卡里斯勒的主教,他是当时在教会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认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经签署了结束意大利战争的卡多-坎陪吉条约。

政治

伊丽莎白44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宗教分歧的斗争非常强烈。1530年代里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圣公会建立。爱德华六世的短暂统治期间圣公会的教义日益完善。玛丽统治期间圣公会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伊丽莎白恢复了圣公会的地位。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初两年间她就发布了至尊法和单一法令,规定国王同时是教会的最高***。

虽然她试图在宗教极端派之间寻找一条折衷的路来走,但她本人无疑是一个新教徒。尤其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认为是异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尔是她政治上最亲密的顾问,为塞西尔她特地创立了柏利勋爵这个爵位。1598年塞西尔死后,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成为伊丽莎白最亲密的顾问,但罗伯特远远不能达到其父亲的能力。她的管理机构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弗兰西斯·华兴汉爵士。华兴汉在整个欧洲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他可以保证所有对女王的阴谋都被他所知。

继承人问题

对伊丽莎白最大的批评是她没有提供一个继承人。别人一直以为她会结婚生子,有许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以及她的宠臣莱斯特伯爵。许多人认为莱斯特伯爵是她的爱人。伊丽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们。几年后,当她的统治得到巩固后,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她不会结婚生子了。

当别人质问她为什么她不结婚时,她提到她姐姐统治时期她的处境。当时她不但是玛丽最忌讳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马斯·怀特爵士还利用她的名义。因此她明智地认识到假如她指定一个继承人的话,她的地位会被削弱,而且这一举可以给她的敌人提供一个刺激,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继承人来反对她。但没有继承人英格兰会在她不时逝世的情况下陷入内战。1562年她患天花几乎丧身时这一点变得非常明显。在一段时间里伊丽莎白曾严肃地考虑过结婚生子。但一个天主教的丈夫是显而易见不可能的,而一个新教的丈夫如莱斯特伯爵会立刻加剧宫廷内的宗派斗争。无论她选中谁都不会有好结果。不论她个人的倾向如何,她当时的处境使任何传宗的考虑不能得以实现。

她当时是有一些可能的继承人的,但伊丽莎白对他们都不予考虑。她的表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她从苏格兰出逃前,甚至此后她一直是一个非常可能的继承人。玛丽被逐后伊丽莎白虽然接纳了她,但她将玛丽囚禁起来以保障玛丽无法威胁她的地位。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在他未被考验之前他还不会被考虑到。其他人选也不太可能。伊丽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凯瑟琳·格蕾夫人因为违背伊丽莎白意愿而结婚触怒了伊丽莎白。凯瑟琳·格蕾的妹妹玛丽·格蕾是一个驮背矮子。伊丽莎白当时一直希望苏格兰的玛丽一世会_依新教并找一个伊丽莎白认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玛丽在英格兰被囚期间将她的继承人的问题一推再推。

与此同时她还是继续有结婚的可能性。她曾考虑过在法国的众多王子中找一个丈夫。第一个建议是比她小20岁的奥尔良公爵亨利(后来的亨利三世),当时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当这个建议被拒绝后她还考虑过法王更年轻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这个计划也破产了。

1568年最后一个有资格做她的继承人的英格兰人,凯瑟琳·格蕾夫人,死了。伊丽莎白被迫再次考虑苏格兰女王玛丽。伊丽莎白建议玛丽与莱斯特伯爵结婚,但玛丽拒绝了这个建议。不过这时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已经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说服伊丽莎白让玛丽重返苏格兰。但伊丽莎白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让詹姆士留在英格兰。虽然如此她的谋士塞西尔还是继续设法帮助玛丽回苏格兰。但苏格兰人拒绝接受这位女王,因此未遂。

宗教宽容的结束

正当此时新教皇庇护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丽莎白的教籍。这使伊丽莎白无法继续她的宗教宽容的政策。

同时她的敌人对她的阴谋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来玛丽一直试图不向伊丽莎白挑战。但这时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阴谋中。这些阴谋的主谋是安东尼·巴宾顿,其目的是营救玛丽使她取伊丽莎白而代之。对伊丽莎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消除这个大敌人的机会。1587年她处死了玛丽(据说她并不情愿下这条命令)。

与西班牙的战争

伊丽莎白向法国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军队和钱财来让他获得法国王位。在八年战争中他向荷兰的新教徒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军队来让他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兰克·德雷克爵士和约翰·霍金斯爵士领导的一支贩奴舰队被西班牙皇家海军重伤后,西班牙的运财舰队不断受到英格兰海盗的劫掠。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来击退英格兰对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战。

1588年九月的一场大风暴和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派出的无敌舰队。虽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从1594年起在爱尔兰还爆发了一场游击战。

伊丽莎白最后几年的宠臣是罗伯特·德弗罗,他是莱斯特伯爵的养子。她甚至原谅了他的一些轻罪,但罗伯特1601年参加了一场暴乱,伊丽莎白不得不将他处死。

逝世

伊丽莎白从未结婚,她的死结束了都铎王朝。在她的晚年,当她不得不确定她的继承人时,她越来越倾向她的侄子,被她处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士。但她从未正式命名他为继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她被安葬在西敏寺。她的继承人是詹姆士一世。这位詹姆士当时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一个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依然被国际承认为两个国家,而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她死50年后,英国内战爆发了,英国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英国文化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对其他大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洲的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同她的父亲,她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伊丽莎白的声望

在由BBC主持的民众公选的100名最伟大的不列颠人中,伊丽莎白列前十名。她经常在话剧或小说中出现。1971年格伦达·杰克逊拍摄的伊丽莎白女王和苏格兰玛丽女王深受欢迎。1998年凯特·布兰切特在伊丽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轻的时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兰达·理查森在电视连续剧黑蝰蛇中表演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女王。同性恋先驱昆汀·克利斯普在奥兰多中扮演她。本杰明·布里顿在他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剧赞美中描绘了她与罗伯特·德弗罗的关系。

伊丽莎白的神话

对后来不列颠的统治者来说伊丽莎白的统治期和当时的许多人物有特别的意义。沃尔特·拉雷格爵士、德瑞克和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成为后来的探险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多弗·马罗爵士和弗兰西斯·培根爵士成为后代作家的模范。在宗教上伊丽莎白以铁腕统治,但同时相对于她在大陆上的对手来说她给予她的指挥官和顾问们更大的自由。

虽然她有时制定军事行动的战略(比如1589年英格兰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但她从未象亨利五世、奥利弗·克伦威尔或温斯顿·丘吉尔爵士那样亲自充当军事首领。许多军事或探险事业都是舰长的个人决定,皇家许可(尤其是对于海盗行为)都是后来补发的。当时的文学创作更是没有获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见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事件和文化创作实际上是许多个人行动的总和。对后来,尤其是帝国主义时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有象征性意义的。

现代对伊丽莎白的历史研究和评价

现代欧洲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对都铎时代的评价更加写实和客观。从军事上来看伊丽莎白的英格兰并不很成功。虽然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击败,但这只不过是一场从1585年至1604年持续近20年的战争的开始。英格兰士兵在陆地上(主要在荷兰和法国)的所做所为平平,在1588年后的海战中也是负多胜少。

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军战役尤其损失惨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亚速尔群岛以及1597年英格兰的海盗也遭打击。1595年一支西班牙袭击队在康沃尔登陆并将该郡的大部分地区投入战火。这是历史上很少的几次外国军队在英国登陆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玛丽一世的最后几年和伊丽莎白的开始五年中英格兰不断被从法国大陆上驱逐。这给英格兰的自尊心给予了很大的打击,而且使英格兰彻底放弃了它在大陆的野心。

伊丽莎白的犹疑不绝对军事行动尤其不利。在1589年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中英军没有携带围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也许它们出于长远的考虑:假如没有一个坚实的战略她不愿英格兰卷入昂贵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险。因此她不愿在对付强大的军队或舰队作战时浪费珍贵的资源。

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的经济很不稳定。当时英格兰对荷兰和北德汉莎联盟的羊毛交易不断增长,这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伊丽莎白统治初期接受了玛丽留下的三百万英镑的巨债。伊丽莎白、西塞尔和她的其他官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限制国家的支出。这些手段有时带来了其他的困难,比如许多士兵(包括抵抗无敌舰队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个情况得到好转。当与西班牙的战争开始时,英格兰的经济盛况是从亨利七世以来从未有过的。

与西班牙的战争给英格兰的经济重新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从1590年代开始英格兰再次负债。尤其爱尔兰的游击战给英格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它被称为“英格兰国库的漏斗”。伊丽莎白不得不出售国有地面以及官职。1603年英格兰的债务再次达到三百万英镑,与伊丽莎白统治开始时相差不多。不过詹姆士一世后来在和平时期欠债的速度远超过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留下的债务并不是无法控制的。

最近对伊丽莎白统治的批评尤其集中在英格兰的非洲奴隶贩卖活动和她在爱尔兰的失策。这个失策严重地影响了英国和爱尔兰的发展。英格兰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贩卖奴隶的活动的,当时约翰·霍金斯爵士开始了高利润的偷卖奴隶活动。他从几内亚或其他非洲港口获得他的人类商品,然后将他的俘虏运到西印度的西班牙奴隶市场上出卖。一开始伊丽莎白女王责备霍金斯参加这样不道德的贸易,但当霍金斯向她显示他的事业的利润后她很快就改变了她的见解。她不仅包庇霍金斯的贸易,而且直接从中得利,甚至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

伊丽莎白女王对霍金斯的奴隶贩卖的支持为这个贸易提供了皇家的认可,它使这个贸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国商人参加进去了。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的托玛斯·杰弗逊一样受到批评:尽管她在道义上相信这个贸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从奴隶买卖中得利。

从亨利二世起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政治联系。但到都铎王朝为止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是很有限的。都铎王朝开始加强对爱尔兰贵族的统治。亨利八世与天主教断绝后爱尔兰问题就更加加剧了,因为爱尔兰依然是天主教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为对手后爱尔兰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涉及英格兰安全的问题。英格兰驻爱尔兰的官员是臭名昭着的,他们很腐败、对爱尔兰毫不理解,到处树敌。小的起义立刻被镇压。1570年伊丽莎白被开除教籍后对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剧,使两个民族的关系更加恶化。1594年开始九年战争终于爆发。

这场战争和四个世纪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处境相差不多。爱尔兰反抗者使用游击战的手段来消磨和挫败来镇压他们的、装备良好和有训练的英格兰士兵。对英格兰来说,这场战争尤其昂贵。英军受到多次巨大损失。最后英军不得不采用焦土政策,假如有爱尔兰人被怀疑参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杀,英军烧毁田野,破坏农庄,制造了一场空前的人为大饥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个命令中向爱尔兰道歉,才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使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敌对和不信任一直遗传至今。

不过英格兰参加奴隶买卖和对爱尔兰的政策也得按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看待。虽然伊丽莎白对霍金斯的贸易在道义上予以指责,但她当时面临着三百万英镑的巨债。霍金斯为她提供的经济来源是她所不能拒绝的。不论如何英国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奴隶贸易远小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于后来荷兰在17世纪的奴隶贸易。

伊丽莎白对爱尔兰的政策出于她对西班牙的一个“天主教后门”的恐惧。这个问题来自于新教改革在这个国家的失策。它无法简单地解决。当然伊丽莎白和她的官员在爱尔兰的政策无疑加剧了这场冲突,但它还是有战略原因的。

伊丽莎白给她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困难的、不稳定的国家。尤其在经济和宗教上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她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她关心她的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但17世纪中这场战争还是在拥护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伦威尔领导的新教徒间爆发了。

勇敢的心故事发生在13-14世纪,就如同**中描述的那样,苏格兰王家后裔罗伯特·布鲁斯率领苏格兰军队在班诺克本战役重创英格兰军队,之后英格兰被迫与苏格兰签订和约,承认了罗伯特·布鲁斯的苏格兰国王地位。从这以后英格兰虽然多次与苏格兰开战,但再也无力吞并苏格兰。罗伯特·布鲁斯死后由他的儿子戴维即位,戴维无子嗣,死后由罗伯特·布鲁斯的外孙罗伯特·斯图亚特接位,开始了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

多年后,英格兰在亨利七世的时候,因为当时国内的“红白玫瑰战争”刚刚结束,为了缓和国内外局势,亨利七世把大女儿玛格丽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詹姆士四世是罗伯特·斯图亚特的六世孙,他的孙女玛丽女王因为种种原因后被表姑——亨利七世的孙女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但“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她死前留下遗嘱,让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六世接位。在继承序列上,詹姆士是合法继承人中排第一的。所以他来到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从此英格兰和苏格兰形成共主联邦模式,一个国王统治两个平行国家。

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时期,英国议会与国王矛盾激化,爆发内战,查理一世被砍头,但后来他的儿子查理二世成功复辟,死后由弟弟詹姆士二世接位。詹姆士是个顽固的天主教徒,在当时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的英格兰和苏格兰都受到严重的怀疑,不过他的两个女儿都是新教徒,所以贵族和百姓都勉强接受了他的即位。但詹姆士二世登基没多久,他的后妻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的继承序列是排在他两个姐姐之前的,詹姆士二世执意为他进行天主教仪式的洗礼。国内的贵族们不干了,他们向詹姆士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发出邀请,请他们来英国主持大局,詹姆士二世被迫流亡,于是英国议会宣布玛丽和威廉共同继位(威廉是詹姆士二世的外甥,有英国王室血统)。玛丽和威廉死后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位,这个时期英格兰与苏格兰议会同时发布法律,宣布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安妮也没有子嗣,而之后王位继承权前50位都有天主教背景,所以英国议会在安妮死后请来王位继承序列第51位的德国汉诺威公国的国王乔治来做英国国王,乔治的外祖母是詹姆士一世的小女儿玛丽公主。

从乔治一世开始就是英国的汉诺威王朝,他的六世孙女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的丈夫艾伯特亲王属于德国韦廷家族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分支,从此英国就进入了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时代。在维多利亚的孙子乔治五世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百姓突然发现他们的国王居然是德国姓,乔治五世不得不把姓氏从韦廷改成英国化的“温莎”,他就是现任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斗争和联合史就是如此了,他们很幸运的依靠王室联合形成了现在的联合国家。苏格兰最近有一股风气是想脱离联合王国,但他们也不可能脱离英国王室,虽然在汉诺威王朝时期苏格兰是受到了王室的残酷镇压,但后来的维多利亚做了很多弥补措施,深得民心,目前的苏格兰人民很支持王室,威廉王子也是在苏格兰读完的大学。

推荐这篇斯特陵往事,比我说的详细多了

http://wwwqingyunnetcn/cgi-bin/personal/pviewcgiop=art&pn=feng&ord=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lY9OLr-eOlU6BRCmH9rtQ

提取码:d2tB

这里有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的全集视频,希望能帮到您。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第一季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美丽的多多岛上,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这里铁路网络十分发达,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便靠岛上那群勤劳快乐的小火车来完成。蓝色的火车头托马斯是一个快乐热心肠的小家伙,他和朋友们詹姆斯、爱德华、培西、汉瑞、托比、高登、艾米莉每天在胖总管的安排下,穿梭行驶于整个多多岛,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性格不同,他们之间也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好玩的故事天天上演……

本片由W V Awdry的原著改编,最初由英国ITV电视台制作,现由加拿大CGI接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自1984年播出至今,备受全球各地小朋友的欢迎,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袖剑本身不难使用,只是刺客以使用袖剑出名而已。鹰眼是拥有第一文明血统的人都具备的技能,爱德华是戴斯蒙的父系祖先之一,爱德华的儿子海尔森,孙子康纳都会鹰眼。爱德华不是皇家海军的正式的士兵,而是隶属于皇家海军的私掠者,也相当于是英国军队的一员。他是在威尔士斯旺西的一个农场长大的,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捣蛋鬼,敏捷的身手也是从小磨练出来的。

开始爱德华是个极其不负责任的人,只是本性不坏而已。爱德华开始加入圣殿骑士就是为了钱,而后来因为嫌圣殿骑士给的钱少就背叛了圣殿骑士,劫走圣殿骑士船队的“黄金城号”并改名“寒鸦号”干脆干起了海盗,后来听说刺客组织有圣殿骑士想要的“宝藏”,在化名詹姆士·奇德的玛丽·瑞德的指引下去接触了刺客,但之前他截杀刺客叛徒邓肯·沃波尔却又接替沃波尔传递了刺客组织的情报,导致刺客们的藏身地暴露,因此刺客们都不信任他。在游戏里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只是和刺客组织合作,而不是加入刺客组织。因为朋友们的一一离去以及玛丽·瑞德的死唤回了爱德华的责任感,从此爱德华决定给刺客赎罪,正式加入刺客是在游戏结尾。

呵呵,我看过小说呢!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哈!其实是因为在第一部时詹姆士被杀之后,还有他的妻子,怕贝拉被报复,这是一个原因。还有贝拉在生日派对上被割伤后遭到卡伦家族中的那个埃梅特的攻击,由于贝拉的血很有吸引,爱德华觉得是自己将贝拉留在身边而造成她处于危险中,所以离开。但是他还是深爱着贝拉,所以在知道贝拉跳崖之后,通过爱丽斯的预见的能力知道贝拉的死,所以后来他才选择去罗马,因为吸血鬼无法自己自杀的!所以…呵呵,后来贝拉还是有爱德华的孩子了呢!更多的,请关注或看小说吧,我在2009就已经把小说看完咯,不是推销是分享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308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