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第1张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

2010年高考题

(10年上海秋季卷)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2009年高考题

(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答案 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

的表达。

2008年高考题

1(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

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 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开头两句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以下各句则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 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

2005~2007年高考题

1(06上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⑴“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答案 曲牌名

解析 “黄钟”为小令的曲调,“人月圆”为小令的曲牌,“山中书事”为小令的题目。

⑵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案 B

解析 A项“委婉”错;C项用意分析错;D项“舒适生活”错。

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 对诗词曲作品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词语使用的好处。分析“倦”的好处,首先分析“倦”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再分析词语在整首曲中表达的感情。

2(06浙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⑴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湿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⑵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 ⑴流水 白云

⑵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

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 ⑴中紧紧抓住“温润柔美”和“飘逸渺远”,框定前四句,沿特点找意象。 ⑵中要明白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要从景物中分析作者的感情。还要调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

评注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题的难点就在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答,掌握鉴赏技巧,明白解题规律,应该是重点。

3(05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⑴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 的盛况。

⑵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答:

⑶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两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答:

答案 ⑴元宵

⑵如:“涌”首先将灯光比喻为“波”,花灯层出不穷,就像“涌动”的美景。“飞”字将无形之声形象化,写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⑶如:“万家灯火,十里江岸,华丽明亮。水上浮灯,五光十色;船上花灯,龙飞凤舞。灯火倒映江中,随

着水波闪动变幻,江岸水上,交相辉映。美丽可爱的元宵之夜啊,灯船在水上闪现、巡游,使人如入蓬莱仙

境。香烟缭绕弥溢,笙歌喧闹震天,整座城市如在祥云之中,真是如幻如梦的世界。

解析 ⑴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推断。从诗歌的题目“江岸水灯”和句子“万家灯火闹春桥”“可怜宵”可以推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赏析,试题所选的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要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阐明。

⑶本题查考理解和想像能力,是对文意的个性化表达,是一个创新的题目。突出重点词语,如“灯火”“闹”

“桥”,想像合理,描写生动流畅。

1 关于船的诗句羁旅思乡

关于船的诗句羁旅思乡 1关于船的诗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李白《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杜甫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

下面的就不写作者和诗歌的名字了~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卧 桥 总 应 合 船 渡, 流 水 不 与 顽 石 争。

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月明船上帘幕卷, 香露重岸头花木

2关于"船"的诗句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唐 张继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唐 白居易 3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浪淘沙》唐 白居易 4曲池波晚冰还合,芳草迎船绿未成。 --《抛球乐》唐 冯延巳 5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漫成一首》唐 杜甫 6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利州南渡》唐 温庭筠 7堤上游人逐昼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浣溪沙》宋 欧阳修 8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宋 范成大 9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清平乐》宋 晏几道 10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湖上寓居杂咏》宋 姜夔。

3有关船的诗句

关于“船”的诗句:

1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唐·杜甫

2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3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唐·张继

4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 琵琶引》 唐·白居易

5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6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7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 汉·刘彻

8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9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0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11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溪》 唐·张旭

12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宋·黄庭坚

13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清明二首》 唐·杜甫

14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15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4关于船的诗句

明确写船、舟的: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宴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听流水调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暗写船、舟的: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与“船”和“月亮”有关的思乡诗句有哪些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4、月

唐代:李商隐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5、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6有关船的诗句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

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自嘲》――(近代)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

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

7有关船的诗句

北风寒,

北风南去何时还?

何时还:

才弃孤帆,

又登客船。

如烟往事成笑谈,

神州亿万尽欢颜。

尽欢颜:

爆竹声起,

又是一年。

6题芙蓉锦鸡图

歌声淳,

闲却梅花一曲琴。

一曲琴:

与君一别,

泪雨倾盆。

泉城旧事成烟云,

报晓雄鸡待良辰。

待良辰: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7春泉小隐图

天光寒,

铁骑千里斗愚顽。

斗愚顽:

星河欲转,

力挽狂澜。

壮别泉城何时还?

齐鲁英豪尽少年。

尽少年:

壮心所向,

一往无前。

当寂寞遇到寂寞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故事。

她只是个寂寞的女子,喜欢流连于城市的各色娱乐场所。可疯过醉过回到家中她总是两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心里几尽空虚。他却是事业有成,人长得甚是帅气,可感情世界一片荒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相遇,目光交触的一刹那,电光火石,她知道这东西叫一见钟情,他知道这是他要的女人。

里,至到现在他们都搞不懂当初她看多了缘聚缘散,见多了风花雪夜,玩过了灯红酒绿。暧昧,感情,爱情,一切的一切来得那么的不真实。所以从不轻意对男人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他只觉感情仅是过眼云烟,更不会主动出击。也许缘份就这样檫肩而过,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已开始步入衰败的KTV的包厢里。至到现在他们都搞不懂当初为何会去参加这不知名的聚会。她戴着一对大大的银耳圈,很是耀眼。淡淡的豆印错落有致的分散在圆脸上,像跳跃的小妖精,有着一种男人无法抗拒的魅惑。她总是这样,不施粉黛,却有着一种迷人的苍凉。他西装革履安静的坐在人群中,特意选了个不起眼角落。脸上满是疲倦,眼里似有疑问。直到看到她的出现,眼里才闪耀出一丝光芒。推开包厢门时正播放着萧亚轩低哑的声音:一个人的夜我的心应该放在哪里

拥抱过后我的双手应该放在哪里

我始终学不会控制我的呼吸

在玻璃窗上呵出你美丽的名字

寂寞来袭有眼泪应该流到哪里

雨那么大你的车子现在停在哪里

只怪我忍不住对着你的手提

找到了话题找不到活命的氧气;她自顾自地走到包厢最里面那个角落。因之前已半斤白酒下肚,脸上泛起朵朵红霞,不禁勾起了男人的雄性欲望。一曾和他说过话但并不熟至的男人起身欲拥抱她,她大大方方的一个漂亮转身留下了美丽身影。他已细心地扑捉到她脸上一闪而过的厌恶。这更肯定了他心中的想法。她拿起酒杯先干为敬,露出她的招牌笑容,只甜甜地说了声:“我不习惯男友和家人以外的拥抱。”心里咒骂到:妈的,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什么鸟样,想吃老娘豆腐,你还嫩了点。再修练几年你还未必是本**的对手。她从来都这样不会也觉得没必要去顾及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感受。不知是体内的酒精正在发挥作用还是男人的欲望正在蔓延,她感觉有一束目光正火辣辣的射身她。她懒得去搜索这昏暗灯光下的不明目光。她总是这样漫不经心的就轻易刺痛到别人。她拿起话筒忘我而深情的唱了几首歌。有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冷场的,不一会包厢里的人开始活跃起来。她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于她而言不需要刻意的淑女打扮,性格豪放不羁,很少有小女子的矫情做作。当目光再次相遇,有一股欲火瞬间传遍周身,犹如涛涛江水在奔腾。欲将他两推至情欲的顶峰。他们开始在吵闹的包厢中不动声色的用信息“谈情说爱”。离去时他们已像经久的恋人,无限甜蜜的相拥而行。当她坐进车子时又像个天真的孩子般把玩后座上的绣花抱枕,他爱怜地抚摸她柔软的发丝,吻轻轻的印在她通红的脸颊上,幸福地笑得眼镜背后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她是他想要更想疼惜的女人,所以他没有急急弄她上床。她深会:天下女人其实脱了衣服都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感情交流的过程和心里交汇的美妙之处。所以她从不随便和男人上床,即使喜欢。

白天各自忙着工作,晚上他们就是夜的精灵,短信铺天盖地,电话里爱意绵绵,约会接连不断。

他依旧是安静的坐在咖啡厅,这样一个男人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计划的,似乎一切都想在他控制范围之内。旁边放着一大束红得刺眼的玫瑰花,红艳逼人的盛开着,那热情如火的美丽令人狂热眩晕。整整11朵,花店**告诉他,这在花语中代最爱,只在乎你一人。她一身黑衣裹在身上,裸露的肌肤白皙诱人,长发随意的散乱着,迎面而来的微风轻轻地抚摸她柔软的发丝,高跟鞋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目光空洞,眼神落寂,仿佛听到她皮肤里寂寞的碎裂声响。往咖啡厅的方向走去。他迷恋这个风中的女孩,总是有着淡淡忧伤淡淡情。今晚她没有回家,很自然的跟随他来到了他的家中,空荡荡的房子里平日里只有他一人,难免少了些许生气。米白色的两米大床上只有他一个孤独男子。他是那么地想要填补她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顺手关上房门后,他拦腰环抱着她,将头靠在她的脖子后面,男性的气息穿透她的耳际与发稍。她像个贪婪的孩子,紧紧的贴在他的怀中,享受着来自他的体温以及他体内热量的剧烈扩张和热度粗犷。他低头吻她娇艳欲滴的红唇,她急切的回应,凌乱的衣物尽散一地,他们俩在那张孤单的双人床上疲倦地相拥睡去。

他们在一起时时而像两个顽童戏耍打闹,时而她躺在他怀里,把玩着他温暖的大手长久的聊天,这样的怡然自得。有时剧烈的争吵后总是不停的做爱,想驱散身体里的寂寞。想永远的留住身边的人。

元旦那天,他依旧是忙于工作,她只想给他一个惊喜,在他门口等了足足六个小时。待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时,看到她已冻得瑟瑟发抖,嘴唇紫得把他的困意全部吓跑。他扔下公文包,粗暴地一把将她揽入怀中,温柔的责怪她:“怎么也不打个电话给我,看你都冻坏了。”他听到他的心在滴血,这是除家人以外,唯一能让他疼痛的女人。

也许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有一天不知因为何事他们又吵起来。他不小心打了她一个耳光。她痛恨所有打他的男人,这是儿时的阴影总也挥之不掉。她站立在那里,固执而倔强的瞪着眼前这个曾经跟他无数缠绵的男人。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硬是给她逼了回去。他知道自己伤了深爱的女人。这个经历了生意场上风风雨雨的男人,手开始在不停地哆嗦。他试图再把娇小的人儿拥久怀中,她狠命的甩开她依恋已久的大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的视线。

他重重的跌坐在地上,想着他们的往昔。她是这样一个令他着迷的女人。想到她的去——在这个飘忽的城市,她没有家,没有爱人,没有金钱,总是喜欢吃很多很多的东西,把胃塞得满满当当,不留任何空隙。当你看到一个女子大口大口的往嘴里填塞食物时,也许她并非饥饿,只是因为寂寞。她总是听到MP3里喜欢的音乐,便忘我的在草地上舞动身姿,感受喧嚣中的宁静,孤独中的快乐。很是喜欢她这样的黑衣女子,有种冷艳的凄美。

这样的女人才是他喜欢和欣赏的。她像桃花一样妖娆,绽放得丰富而激烈,只等懂得欣赏的人来采摘。他的心在痛苦地流血,他知道自己真的错了。

她断掉了所有联系,情人节的那一晚乘上飞往山城的飞机,从小没有奶奶的她想念他的奶奶。她不懂为什么他表面上总把感情看得如此云淡风轻,似漫不经心,难道真的只是过眼去烟吗?MP4里反复地播放着阿桑的《寂寞在唱歌》。眼泪无声地滑落脸颊,方知她的身体没有了他的温暖是如此的冰冷透体。

他在无数次“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中”无奈放弃,CD里传来奶茶的声音:真的想寂寞的时候有个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他独自拿出红酒,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钟爱的红酒是这么的难以入口。他一直在努力,却为何总也没有办法温暖她那颗始终孤独忧伤的心。

他心里想着:孤独的时候,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及其迷恋酒精带给我的那种麻醉;能让我短暂的忘却自己的伤痛。曾有一段时间一度在酒吧买醉;不为别的,仅仅为酒精能带给我的那丝快感。而今天又是一个人的情人节。

有时候两个男女相遇,不仅仅是因为孤独,更是因为孤独和爱。

失恋后,该去哪里找感情故事里的那个对的人?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人人网QQ好友复制网址

赏析

诗题《独觉》,暗含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深意。“谁尽了”的一声长叹,唤起了读者对千古英雄的荣辱进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

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上,只不过是急匆匆的过客。因此,柳宗元能乐天安命,与世无争,先后在永州、柳州辛勤耕耘十五载,最后终老南荒,至今还深受人们景仰。

注释

窗牖(yǒu 友)窗户。牖:《说文·穴部》“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寥落:稀疏。

良游:尽兴之游。迟暮:比喻晚年、衰老。

末事:琐碎小事。末:凡物之细碎如粉者曰“末”。

经世:处理国家大事。经,治理。

尽了:全部实现。尽,悉也,备也。

扩展资料

苏轼《独觉》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

        此次文章,一开头我便配了一张图,与题目相呼应-粉黛乱子草。

        粉黛乱子草-顾名思义粉色的,像女孩家粉色的装饰品,乱子草一种草,容易存活,总体概括下来便是,粉色的生命力极强的一种草很美。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下的名字。

      解释-是禾本目、禾本科、乱子草属植物。多年生暖季型草本,株高可达30-90厘米,宽可达60-90厘米。顶端呈拱形,绿色叶片纤细。顶生云雾状粉色花絮,花期9-11月,成片种植可呈现出粉色云雾海洋的壮观景色,景观可由9月份一直持续至11月中旬,观赏效果极佳。

      粉黛乱子草在普通、潮湿但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阳光充足或部分遮荫下茁壮成长。大多数都能忍受干旱、炎热和贫瘠的土壤。喜光照,耐半阴。生长适应性强,耐水湿、耐干旱、耐盐碱,在沙土、壤土、粘土中均可生长。夏季为主要生长季。

        花语-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寓意,也有自己群寄托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淡雅或浓烈,或深或浅。

      粉黛乱子草的花语是美好的等待,粉黛乱子草的花朵呈粉色云雾状,看上去十分梦幻,就像是一个在等待情郎的少女。每当粉黛乱子草开花的时候,就会吸引一大批的游客观看,其开花时间是9~11月份。

当你步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花(鉴于不是学植物的,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了,主要是自己也不认识,哈哈……),环顾四周,发现一片粉红色的花海映入眼帘,猜测可能是最近比较火的网红打卡点,粉黛乱子草。果然不出所料,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远看似如花似玉的姑娘粉粉嫩嫩的在绿色的世界中伫立,近看又若有若无,细细的枝干,宛若惊鸿,翩若有龙。在秋天这样的一个季节,绝对是一到靓丽的风景线。

  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被这片粉色的云,粉色的海,若有若无的景色深深吸引驻足:

孩童自信的跳舞拍抖音,自信与成长通过互联网记录下来,

中学生在此处静静的作画,眼前的一幕幕靓丽景色,被灵巧的画笔,一笔笔勾勒成最美的画卷,周围的景色跃然纸上。(小时候喜欢画画,喜欢跳舞,有很多兴趣但是都没有把握住,以后要完成自己的遗憾,慢慢的学习与成长。未来可期)

闺蜜甜甜的拍合照一张张照片留下深深回忆,

夫妻带着孩子拍下全家福,还有即将要成亲的情侣,在这片粉粉的祝福中拍下一生中最美最幸福的时刻。

每个人有每个的幸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而我们所有追求的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我想旅行的意义就是不断的见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断的明确方向,也不断的变得更好。景色尽收眼底。

 赏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5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