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很多爸爸妈妈常会因为不愉快而发生争吵,但是你知道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吵会有什么影响吗?
首先,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理解不了太复杂的事情。父母争吵时,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爸爸妈妈生气啦!”,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害怕不安,不知所措。
其次,它会让孩子模仿。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复印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版。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一对习惯在孩子面前争吵的父母可能会收获一个习惯大吼大叫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容易指责他人、情绪失控,可能会把这种模式带到他与同伴的相处和今后的问题解决当中,不利于他的社会交往和人格发展。
最后,经常争吵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可能会导致他向外界或其他事物寻求安慰。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学着逃学、抽烟、迷恋网络游戏、加入不良团体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来自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所以,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假如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建议您这么做:
夫妻两人可以提前做个约定:一旦有了争吵的苗头,至少要有一方迅速抽离当下的环境,并想办法调整情绪。爸爸可以去阳台上静静地站一会儿,妈妈可以去卧室安静地坐一坐,等到情绪平静了之后再去沟通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把争吵的程度降到最低。
如果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吵完了,那么父母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首先,不管孩子的反应是什么,父母都要走到孩子跟前,为自己的失态行为给孩子道歉;然后,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跟孩子解释你们发生争吵的原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是他造成的,一定要表达出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爱他的;最后,爸爸妈妈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这个举动非常重要,除了让孩子亲眼看到爸爸妈妈重归于好,还让他学会一些社交技能------将来与人交往时能够不怕冲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处理冲突。
总之,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真的忍不住吵了起来,事后也要正确处理,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随着三胎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父母会想要给家里的孩子添一个小弟弟小妹妹,但是有的时候,大宝他们并不能领会,为什么父母要给他们添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甚至有些父母呢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结果就是大宝的爱被分走了,所以有些孩子就不太欢迎自己家的二胎宝贝。
这种不欢迎的方式呢,一般就是比如说看到小孩子在那里玩,就会想着把他手上的玩具抢过来,或者是把他弄哭。所以作为爸爸妈妈,我们经常会听到小宝宝哭诉哥哥,姐姐对他们的迫害。
而这时候呢,如果家里的大宝和二宝或者是三宝发生了争执,我们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偏心。首先我们要向孩子们分别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尽量保证公平对待。其次千万不要拿什么你是哥哥,姐姐,你就让着弟弟妹妹这一说法。这样会让大宝更加讨厌弟弟妹妹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理清事情,如果是弟弟妹妹做错了,那我们就要对弟弟妹妹进行说教,如果是哥哥姐姐做错,那我们同样也要对哥哥,姐姐说教,在做错事这件事上,我们要一视同仁。
其次,孩子之间发生了争吵,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只要不打起来,就让他们吵吧,其实小孩子吵架呢,也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只有把矛盾和问题挑明了,那么他们在后续的相处当中,才能够没有那么多的芥蒂。
而且他们只是吵架,如果我们家长介入的话,可能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话,反而还会让他们的关系更差,其实小孩子嘛,在吵吵闹闹中就会增进他们的感情。只要不打架,其实吵那么吵去吧。毕竟他们俩是亲人,不管怎么吵,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肯定会有和好的时候,如果我们大人去介入过多,反而会激化他们的矛盾。
1阻碍孩子感官发育婴儿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如果他听到父母的激烈的争吵声,他的感觉是痛苦的,甚至身体会变得僵硬,神经会收缩,以便自我保护。在婴儿时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会影响听觉、视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因为感官协调不好,导致学习能力差。2大小便失禁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对父母的争吵产生恐惧心理,此时他接收到的信号是,不能靠近父母,不能和父母说话。久而久之,也就不敢表达想上厕所的意愿,严重的,到上幼儿园了,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或是父母一吵架,就大小便失禁。3造成性格缺陷孩子很难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在孩子们有限的认知里,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尤其是有时候,夫妻之间有冲突,却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发泄对象。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孩子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就不敢和别人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4模仿吵架行为幼年时期,是人类模仿力最强的时期,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会给孩子带来这样的错误印象:吵架是交流的唯一方式。在一个经常吵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变成一个爱吵架的人,碰到任何问题,只会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严重的甚至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其实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绊绊,由此而引发一些矛盾的爆发,对于小孩子亦是如此,以下分享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1孩子总是和别人起冲突,原因竟然是因为这点
解决孩子争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介入”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玩伴和团体,虽然朋友多了,快乐多了,但同时争端也多了。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和玩伴之间的矛盾比较在意,不希望他和别的小朋友有冲突,但年龄越小的孩子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愉快,因为他们还在摸索与人相处之道。
解决孩子们之间争端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介入他们之间,让孩子自己解决。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吵架或者打架,甚至也是一种吸引家长关注的手段。
如果父母尝试对孩子们之间的打架置身事外,过一段时间就能发现他们打架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尤其是家有两个孩子的,一般打架的时候,父母都会觉得是大孩子不懂事,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两个孩子之间,小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家长的庇护,甚至会故意招惹大孩子,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都是因为家长很在乎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导致的。
父母的关注其实是在助长孩子把打架作为引起关注的手段,强调了孩子错误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
家长一旦决定要对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置身事外,就可以选择一个大人和孩子都比较平静的时候,明确地告知爸爸妈妈是不喜欢孩子之间争吵打架的,一旦出现争端,自己将不会介入。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再会关注他们与同伴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争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开始可能家长会很难狠下心来不管,可以先尝试逐渐放手,从一开始的稍微管一管到最后的完全不管。
其实家长的信任是解决孩子经常和别人吵架的最佳方式,父母的介入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决问题,放手则会让孩子自己思考和衡量行为的对错。
孩子需要时间和事件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与冲突,家长的介入就是在取代孩子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明白争吵和打架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自然就会减少这些行为的次数,从而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代替,如果父母对孩子打架置身事外这件事很难做到,就是所谓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尤其是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下手不知轻重,如果父母不及时介入,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事实上能够让家长看到自己打架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孩子有意为之,也就是故意做给家长看,这一点务必要明确。
父母对孩子的争端表现得越在意,就越会加强孩子想要通过打架来引起家长注意的行为,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家长都要尽可能地不要介入孩子的争端之中,让事情自然发展。
父母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全知全能,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孩子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只有他们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有解释和判定的权利,家长不要自认为是长辈,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能够完美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冲突,这其实是不现实的。
正确永远只是一个观点问题,从自己角度出发的正确可能在对方眼里看起来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家长与孩子之间隔着几十年的年龄代沟,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成长足迹都相差甚远。
如果家长一定要介入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中,扮演的就不能是法官或者是调停员的角色,需要父母们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全部情况,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平等对待每个人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介入手段,因为任何形式的偏袒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害者心理,欺压家长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也是在助长那个孩子的欺压方心理。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介入都会让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变得更加复杂,关键并不在于谁做了什么,而是父母要做到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形成受害者和欺压者的心理。
最好的处理方式第二就是给出双方同等的选择,也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最糟糕的就是父母给任何一方做出惩罚行为,这是最不好的处理问题的示范,家长不让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自己却用暴力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这就是教育的自相矛盾了。
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用肢体的方式去安慰孩子波澜起伏的内心,抱一抱他们,当孩子在冲突之后得到的是爱和理解,而并非惩罚和蔑视的时候,其实能够更好地安抚他们的内心。
这样做能够鼓励孩子和平和友善的行为,即使此刻孩子正处在气头上不愿意拥抱或者向对方道歉,那也要做出姿态,让他们明白正确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做。
鼓励孩子用表达而不是肢体行为去沟通和解决问题。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2面对宝宝与同学之间总是发生矛盾该怎么去处理呢?
切记一昧护短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在学校总是爱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这就说明了自己的孩子肯定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发生了种种问题,所以身为父母的千万不要只是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本应该属于孩子的问题也要正视现实。
教育孩子要懂得以礼待人
假如孩子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父母要懂得教会孩子不要任何事情都要逞强占据上风,要懂得学会宽待他人,而且在犯事以后也要请求或者向他人学会道歉,心平气和的与他人沟通化解冲突,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若孩子爱与他人发生冲突,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个细小动作或者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其实就是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所以身为父母的要懂得逐渐的引导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观念,同时要懂得学会站在他人立场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受他人尊重欢迎的好伙伴好同学。
所以孩子在学校总是爱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们一定要耐心细心有决心积极的引导孩子从错误当中走出来,这样才会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当中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3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小摩擦,这样的小摩擦出现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行去解决,不需要他们进行介入,有的时候家长越介入矛盾冲突越大。如果遇到矛盾比较严重的时候,家长要去拉开孩子,不要让他们受到严重的伤害。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很多事情等到我们进入社会之后,都需要自己动手去解决的。孩子之间玩耍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要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在与朋友的交往当中,在一次一次的矛盾和摩擦当中,清楚掌握人际交往的界限和尺度,懂得人际交往的方式。
家长们并不需要在孩子成长当中对人际交往这件事情介入太多,在保障孩子的安全的情况下,多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通过这种自主的探索,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要将一切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全部都由家长去灌输到孩子的脑海当中,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家长如果对孩子之间的交往介入太多的话,往往就会以一种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带着成人世界的世俗标准而没有那么的纯粹,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影响,他们太小的时候就接触这样成人之间的带有世俗性的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并不好。
还有就是,两个人出现冲突,有的时候并不是某一方正确,某一方错误。就像上文中同事所讲的那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其实就是两个小男孩儿打闹了起来,并没有谁对谁错,家长也不需要将两个孩子放在天平的两端,一个是加害方,一个是受害方。
其实在同事将两个孩子拉开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化解了,这个时候另一个男孩儿的家长再过来讨要说法只会让矛盾升级。这样做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家长们看到孩子受伤了或者是哭泣,总是有那种保护孩子的心理,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心理是需要克制的。第一时间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保持云淡风轻的态度
有些家长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非常的过分的强调孩子的损失,这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在意他身上发生的矛盾,对于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变成一个完全小心眼的人。
家长应当做的是云淡风轻,即使自己孩子受到了一些损失,也要表现出一种丝毫不在意的态度,因为冲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受到损失,当然也非常的正常。父母这样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他们在日常的交往当中也会变得非常的豁达。
三,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会留下烙印。上文中提到我的同事,他在孩子每次犯错误之后总会先让孩子道歉,原因就是孩子说不清楚事情的过程,很生气,所以就让孩子道歉。其实他越是这样做,孩子的语言表达功能越是被限制住了。若想让孩子开口说话,他就要变得柔软一点,不要强迫孩子。
父母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应当给他们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努力试着自己去解决。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普遍认为会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有以下这些方面。
一、可能会导致孩子有性格缺陷:
如果温馨的家变得就像战场,父母总是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甚至互相对骂和打架。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一些自卑情结,有些敏感,有些会变得很容易暴躁。简言之,他们会让孩子的性格有缺陷。
二、容易变得烦躁叛逆:
孩子会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影响。他们的父母经常吵架,他们的孩子会更加暴力。他们的情绪会波动。一点点小事就会使他易怒。如果说正好处在在青春期,那会变得更加易怒叛逆。此外,他的父母总是吵架,他一般会找其他方式发泄。他很可能会走一条坏路,这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生活。
三、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当夫妻吵架时,他们经常脸红,脖子粗,大声喊叫。看到最亲近的人也针锋相对,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强烈影响。孩子会觉得最安全的避风港不复存在,内心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等。
四、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观:
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培训,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争吵、虐待甚至打架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从而损害了孩子的社会情商。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烟雾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加,儿童的情绪和个性发展会被扭曲,变得情绪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刻薄、挑剔、脾气暴躁,或内向抑郁,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
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家里,这应该是很多孩子都会有习惯,家长被吵烦了,甚至会动手打孩子。
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大吵大闹其实是沟通方式的一种,很大程度上,这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性地大吵大闹,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最初大吵大闹的时候,给于了孩子足够正向和积极的反馈。
这么说可能比较拗口,简单点说,就是当孩子最初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让孩子尝到了甜头,所以孩子会认为这是一种高效且有结果的沟通方式。
面对孩子大吵大闹,超人妈妈胡可的处理方法简直教科书级的!
在《妈妈是超人》第二季中,小鱼儿因为玩饺子馅而大发脾气,大吵大闹,妈妈胡可并没有阻止小鱼儿玩饺子馅,而是一直在问小鱼儿:“你拿饺子馅要干嘛?”一直要小鱼儿说出来原因来。
面对小鱼儿的哭闹,妈妈胡可一直保持淡定,不理睬的态度。
面对妈妈的不理睬,小鱼儿闹得更厉害了,情绪也爆发到了最高点!
在妈妈一直不理睬的情况下,小鱼儿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慢慢靠近妈妈,妈妈胡可也借此机会把小鱼儿搂在怀里,跟小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如何改变孩子大吵大闹的习惯呢?
①不要让步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你不愿意和我好好沟通的话,那么你的诉求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②相信孩子
如果家长总是想要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每当孩子刚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打算帮助他们,家长其实在无形中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家长,因此当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除了不会自我调节之外,还会将愤怒发泄到家长身上。
③安慰孩子
这里的安慰孩子并不是说家长要满足孩子的诉求,而是指家长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理解。
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不要紧,等你没那么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通常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提出自己对孩子表达方式的期待。
④置之不理
有时候,一句话不说也是一种选择,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孩子就行了。
但是这对家长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因为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的时候,家长还能保持淡定地站在一旁,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⑤别翻旧账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家长不应该盯着孩子哭闹的行为来责骂或者教育,而是应该和孩子交流问题的解决办法。
有问题了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改变孩子大吵大闹的习惯的重点在于,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尽如人意的。如果孩子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想要的东西是绝对得不到的;如果孩子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首先要学会的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