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全程约5182公里
起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1杭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4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淳杨线
2) 沿淳杨线行驶1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梦姑路
3) 沿梦姑路行驶38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安大街
4) 沿新安大街行驶110米,左转进入新安北路
5) 沿新安北路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新龙门路
6) 沿新龙门路行驶77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新安东路
7) 沿新安东路行驶170米,过右侧的东升电器商场约200米后,直行进入环湖北路
8) 沿环湖北路行驶4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零六省道
9) 沿零六省道行驶56公里,过右侧的后山村约230米后,右转进入进贤大道
10) 沿进贤大道行驶800米,直行进入杭新景高速
2沿杭新景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杭新景高速
3沿杭新景高速行驶202公里,朝衢州/丽水/杭州/S3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新安江互通
4沿新安江互通行驶840米,直行进入杭新景高速
5沿杭新景高速行驶1535公里,直行进入景婺常高速
6沿景婺常高速行驶342公里,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7沿杭瑞高速行驶21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8沿杭瑞高速行驶5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9沿杭瑞高速行驶1989公里,朝黄石/南昌/咸宁/福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2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福银高速
11沿福银高速行驶139公里,朝黄梅/武汉/合肥/G7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八里湖枢纽
12沿八里湖枢纽行驶93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
13沿福银高速行驶473公里,朝武汉/合肥/安庆/G5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黄梅互通
14沿黄梅互通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15沿沪渝高速行驶262公里,在宿松/小孤山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470米,朝宿松/小孤山方向,稍向右转
17安庆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10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孚玉西路
2) 沿孚玉西路行驶770米,过右侧的格力电器(no皖h0358)约100米后,右转进入宿松路
3) 沿宿松路行驶470米,左转进入人民路
4) 沿人民路行驶12公里,调头进入人民路
5) 沿人民路行驶90米,到达终点
终点:宿松县
1关于家乡的诗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慈母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念之诗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一作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一作事)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形容家乡美景的诗句1、《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2、《渡江汉》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滞雨》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8、《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关于家乡优美景色的诗句有哪些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4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0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描写家乡的诗句有哪些描写家乡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人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江南好》
5形容家乡的诗句1、故乡的路 离家的日子 夜晚 故乡的路总在闭上眼的瞬间 伸到思绪间,与记忆缠绵 故乡的路上 洒满了我的童年 悲欢。
酸甜。泪水与笑脸 此刻却觉得 无论曾经的苦还是甜 在记忆中都是一支悠扬的歌 动人心弦,像一泓清泉 故乡的路 承载着我的昨天 昨天的我衣衫褛褴 随风奔跑 在长满野草的土路边 追逐笑意盈盈的春天 2、雨中思乡 绵绵细雨,细雨绵绵 苍空中飘落的雨滴成线 恰如游子剪不断的思念 故乡的雨啊 一定又洗刷出一个明净的村庄 麦浪在乡亲的梦里滚翻 绿树中的一角屋檐冒着袅袅炊烟 想象爬上故乡的山头 父亲坐在老屋的门上 用手背揩掉额头的劳累 点燃一支旱烟,微眯着眼看 屋檐上雨滴落个不断 汇合成欢快的溪水 流向绿油油的田间 3坐在老家门上 坐在老家门上 看空中云卷云舒 瓦蓝的天空 因为云越多而越深邃 门前碗口粗的杏树上 一头毛驴在咀嚼草香 不知哪家的驴叫了一声 这头驴也仰起脖子叫了叫 一只白兔子 像雪一样。
1、故乡的路 离家的日子 夜晚 故乡的路总在闭上眼的瞬间 伸到思绪间,与记忆缠绵 故乡的路上 洒满了我的童年 悲欢。酸甜。
泪水与笑脸 此刻却觉得 无论曾经的苦还是甜 在记忆中都是一支悠扬的歌 动人心弦,像一泓清泉 故乡的路 承载着我的昨天 昨天的我衣衫褛褴 随风奔跑 在长满野草的土路边 追逐笑意盈盈的春天 2、雨中思乡 绵绵细雨,细雨绵绵 苍空中飘落的雨滴成线 恰如游子剪不断的思念 故乡的雨啊 一定又洗刷出一个明净的村庄 麦浪在乡亲的梦里滚翻 绿树中的一角屋檐冒着袅袅炊烟 想象爬上故乡的山头 父亲坐在老屋的门上 用手背揩掉额头的劳累 点燃一支旱烟,微眯着眼看 屋檐上雨滴落个不断 汇合成欢快的溪水 流向绿油油的田间 3坐在老家门上 坐在老家门上 看空中云卷云舒 瓦蓝的天空 因为云越多而越深邃 门前碗口粗的杏树上 一头毛驴在咀嚼草香 不知哪家的驴叫了一声 这头驴也仰起脖子叫了叫 一只白兔子 像雪一样的白 突然从我身旁跳过 停了停,奔向草丛中 几只鸡乱叫着 从草中跑了出来 其中有一只 脖子一伸便吞下一只虫子 一声熟悉的声音 让我望着路口 瘦弱的母亲 正赶着猪仔们朝家走来 4思乡的歌 对思念故乡 是一首悠扬 悠扬又动听的歌 总在深深的夜晚 明月高悬、星星眨眼 一缕微云被清风剪断 总在这样的夜晚 我用思乡的心轻轻歌唱 可爱、美丽的故乡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金色的麦浪一定又开始翻滚了吧 你看,乡亲们嘴角又浮起了微笑 今夜,就安心地睡吧 在梦里和故乡一起沉睡 做一个幸福的梦 醒来时,也许 父亲拿皮鞭赶着毛驴 又驮来一些希望 5故乡,我的诗行 故乡,一个横卧在山沟里的村庄 我要用手中的笔 揉和心间流淌的思绪 写一首诗把你赞扬 故乡啊故乡 在天际连绵起伏的山的脊梁 在山沟里蜿蜒的溪水轻唱 在月下闪亮着的灯光泛着豆黄 清风揭起夜幕的衣角 日子于是在山里人的梦里插上翅膀 飞翔,飞翔…… 飞翔到辉煌的前方 故乡,在微弱的烛光下 你的儿子 用泪水敲打着键盘 把思念的句子排列成跳跃的诗行 6五一回家 装一袋乡思,踏上 一列匍匐在山路上的汽车 亲爱的故乡啊 你的儿子正朝你走来 一路尘土飞扬 多少回游子的梦中 乡思便如这飞扬的尘土 在故乡的深夜中飘落 一路山峰青翠。溪水缓缓流 多少回游子的梦中 乡思便如这山清水秀的美景 在游子的诗中流淌出一幅画 一路柳芽新绿。
花飘香 多少回游子的记忆里 乡思便如这动人的春天 在游子遥望故乡的深邃眼光里 抽出丝丝缕缕拂不去的依恋 回家 车轮滚过故乡的山路 于是 有一角沧桑的屋檐 隐现在树叶的缝隙间 7午觉醒后的诗句 家乡习惯了招待返乡的游子 游子却不再习惯在家安静地睡 午觉。风声、鸟叫声、鸡鸣声、拖拉机声 把游资从梦中敲醒 阳光透过窗花斜射在脸上 阵阵鸟鸣夹杂小孩的欢笑声 在春日里回荡 走出木栅栏般的大门。
看 轻风追逐着春天在蓝天中奔跑 微云挥动雪白的长袖为春天加油 绿油油的麦苗在山坡上铺开地毯 希望的诗句在家乡大地上翻滚 村边,孩子们手拿着杏花、梨花、桃花嬉闹 大人们斥责孩子们将春天吓跑 你看。老槐树上有一群小鸟 在大人们的斥责声中 扑楞着翅膀 朝太阳西行的地方翱翔 8 故乡啊,故乡 故乡啊,故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 在异乡漂泊的每个夜晚 我的梦里总萦绕着你的模样 那条蜿蜒曲折的山路 留下我生长中的每个脚印 见证着一个山村男孩的成长 见证着一个山村的缓缓发展 山路边绿油油的田野 在春风中翻滚着波浪 就好像乡亲们美好的希望 漂向梦想的远方 和田野相连的道道山梁 连绵延缓到梦想中的远方 那消失在天际的山峰 是祖孙们代代期望地向外眺望 卧在山下的一座座黄土房子 脸上刻满了风霜 用长满了老茧的粗糙的手 抚摸着子孙的幼稚的脸庞 围在房子周围的依依柳杨 和着缕缕炊烟 带着乡亲们的愿望 冉冉向蓝天飘扬 几声牛羊亲切的嗷叫 唤醒了梦中思乡的游子 在键盘上敲打出几行诗句 像故乡的小河一样静静地流淌 9山的那边有我的故乡 山的那边有我的故乡 山上小草随风飘舞 山下美池良田,绿野飘香 最是山沟里的小河如同跳动的脉搏 春天有看不尽的杏花枝头闹春 夏天有遮天蔽日的绿叶溢散清凉 秋天连绵的雨水浇不凉情人的心窝 冬天大雪无痕却埋不住年轻人冲动的感情 山的那边有我的故乡 飘不完的炊烟流不。
6关于家乡的诗句与名人名言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人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江南好》
7、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宿松话的特点家乡话,是最让游子激动的情愫。
车站码头,万人躜动之中,忽闻零星半句家乡话,那一定会寻声挤将过去,此谓之“他乡遇知音”。老乡见面,那怕你普通话说得再好,也必改方言交谈,这就叫“共同语言”。
游子离乡日久,忽然听到家乡话,那肯定浑身通泰,勾起思乡的情绪,开启记忆的闸门。游子离家时间再长,遇到紧急情况时,家乡话往往会脱口而出,因为那是植入心灵的基本元素。
我非常佩服“母语”一词的发明者,一个“母”字,把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宿松话,就是我们宿松人的“母语”。
宿松方言,我宿松自古属楚头吴尾,近代系三省交界,南来北往,兼收并蓄,方言中也就既有九歌楚辞中的“刚”,也有吴侬软语中的“柔”。刚起来,青云直上,凛凛威风。
小时候,每当村子有人家东西被偷,女主人必定有一番“村骂”,那架势之雄伟、表达之丰富、神情之生动,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确实可以和任何语言媲美。柔起来,肝肠寸断,缠绵悱恻。
黄梅戏就吸收了相当多的宿松方言,所以唱起来柔情百转,百听不厌。特别是《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一段,“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绿”,“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避”,必须用宿松话来唱才算正宗,才有韵味。
宿松话其实并不难懂。我曾带爱人、小孩回宿松几次,现在他们一般的话基本上能听懂。
特别是我家那小子,调皮玩劣之际,见我面色凝重、准备扬手之时,突然冒出一句“嗯侬不准打我滴滴俄儿”,往往令我忍俊不禁,满腔怒火化为乌有。与普通话相比,宿松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和称谓确实比较独特,差异较大。
一是用“侬”来表示单称,如“我侬”/ngo noŋ/(我)[ngo为鼻浊音]、“嗯侬”(你)、“喀侬”(他)/kʻæ noŋ/。二是用“几”或“厂”来表示复称,如“我几”或“我厂”(我们)、“嗯几”或“嗯厂”(你们)、“喀几”或“喀厂”(他们)。
三是一些称谓是普通话里没有的,如“父哇/fu va/、跌跌”(父亲),“姆妈、姨呀”(母亲),“麻妈、待妈”(伯母),“伢伢”(叔叔),“的娘、的妈”/di ma/(婶婶),“莫莫”(舅舅),“甲甲”(姐姐)等。特别是“滴滴俄儿”/didi nga er/(小孩)一词,把大人对孩子的痛爱、惜爱、溺爱之情,溢于言表,是宿松话里最生动的一个称谓了。
宿松话里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比较独特,蛮有味道的。有的话必须倒过来说,才是地道的宿松话,如“热闹”要说成“闹热”,“公鸡”要说成“鸡公”,“母鸡”要说成“鸡猫(母)”等。
刚上大学时,宿舍夜聊,一不小心冒出了句“鸡公”,解释后,哄堂大笑。时至今日,还有人来电话问:“你家鸡猫(母)可好?鸡小有否?”“鸡小”显然是外县人依此类推的杜撰。
有些话在普通话里是有音无字,非宿松人不能听懂的,如“角涅”/go'ɲie/(打架)、“挠威”(拜托,表示很无奈,有央求之意)、“塞罗跛”/sælobo/(膝盖)、“孬孬霍霍/hɔ/”(笨)、“乌麻漆黑”(烧糊了)、“黑母乎子”(傍晚)等。有些话则与字面意思相差太大,望文生义往往差之千里,如“好戏”表示“好玩”,“躲猫”表示“捉迷藏”,“驳咀”指“吵架”,“沙央”则是指“蜻蜓”,“米毛”是说“尾巴”,“马儿”是指“小凳子”,“拆炮”是指“说谎”,“手服”是指“手帕”,“冇(音“帽”)得改”则表示“没有办法”。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土改时,一外地女干部到我们乡下做老百姓思想工作,傍晚时分,准备起身,男主人对女干部说:“就在我家过夜吧”,本意是尽地主之谊,留她“吃晚饭”,但女干部当时满脸通红,回去大骂农民“流氓”。
据语言学家研究,我们宿松方言有六个音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云、阳去、上声和入声,这使得我们的言语具有得天独厚的音乐感。试想,现代音乐也就只有7个音调,咱宿松话天然就6个调,这不就是说得和唱得差不多吗?确实,宿松话常常拖一个尾音,这往往体现在一问一答之中,例如,问:“嗯侬吃了门?”,答:“吃着嘚”。
而且这个尾音还拖得较长,中间可能还会变调,有点象乐曲中的和弦,听后使人倍感亲切。这特别是在宿松女孩子说来,韵味丰富,十分动听。
上大学时,有次在校园遇一女老乡,用家乡话简单打了个招呼,就把和我一道上图书馆的同学听得当场发呆,连说“宿松女孩子说话真好听”,非要缠着我将女老乡介绍给他做朋友。我当时就义正辞严地指出:“宿松水不流外人田,宿松女不嫁外地郎!”那哥们气得很久不和我说话。
宿松话里有入声,这就为我们宿松人学习古典诗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也可能是宿松诗人、词人很多的一个原因吧。上次回乡,听说全县成立了不少诗词协会,一帮退休老人,你吟我和,自得其乐,陶冶性情,颐养天年。
听说我那70多岁的父亲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使得我们这些远在异乡的儿女心中十分宽慰。说不完的宿松话,道不完的家乡情。
宿松话是宿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宿松儿女世世代代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宿松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我们每一位游子终身不忘的心灵音乐!鸡零狗碎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想为这个论坛出点。
在古宿松县,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女方受到后要由家长(父兄)用其新笔墨在鸳鸯礼书中内页左边写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送回男方此为“批书”。女方收下的礼金,用来置办嫁妆,富豪往往自增陪嫁。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鸳鸯礼书就是订婚凭证。定亲后,男方一年三节均得向女家送礼。
请期:订婚后,男女完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书写在红柬上,配上相应的礼物,请媒人送到女家。古时便称为“请期”。现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为“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吃、穿、用品业一应俱全,机会可供一生享用。(有的甚至连棺木都备齐!!)。
开面:又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
迎亲:成亲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人。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歙县也有不用鼓乐,不要新郎上门迎亲的。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大门紧闭,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客。然后开始“哭嫁”,母女报头痛哭,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为什么要哭呢?据说是“不哭不发,哭哭发发”。花轿出门后,有的地方还偷偷盛一碗水,随着出门的花轿泼出去,象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花轿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进村子,这里面又有典故,婚后若是吵架,媳妇就可以声称“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门的,是你把我背进来的”。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亲长辈,中午岳家要开席宴婿,称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如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登说法。所以非常隆重。第一次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
童谣一:
滴滴伢(多称学龄前儿童。意即:小小孩)——(在吟诵时,一般拖长音),哪里来(雷)——
家(ga)婆(外婆)家(gae)看(kong)(放)牛来(雷)——
几深草 (意即:问放牛的草地的草有多长。因深草一片,宿松话便说几深草)——,尺五(即:一尺 五寸)长——
几深水(shu)——,拍(pae)满(men)(宿松话表示程度常用此类修饰词组,意即:非常满,满到不能再满)塘——
么事(什么)菜(cei)——,鸭子(鸭蛋)黄(wang)——
咸(han)呢淡——,我莫尝——
留待(tei)我好吃(七)家(ga)公(外公)娘——
童谣二:
一百饼子一百粑
一肩(不停歇)挑到外母(岳母)家(嘎)
外母寻(勤)我讨肉吃(七)
我寻外母讨马妈(未婚妻)
童谣三:
骑马骑马登登
一肩(不停歇)登到乌称
乌称吃(七)碗面
一肩登到县
县里吃碗粑
一肩登到家(嘎)
家里喝碗茶
叫一声爷(音:衙,指父亲)
爷不应
呵下(音:哈)罄(古乐器)(意即:应声小)
罄不响
投(投诉)保长
保长不讲理
打脱(打掉)保长的嘴(音;即)
保长不讲话
打脱保长的下巴(音趴)
(此童谣现在家乡还经常有人唱起,
大抵在把小儿放在自己腿上蹬而逗小儿乐的时候
动作如下:
自己坐下,把小儿跨在自己双腿上
自己的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做飞翔状
双腿有节奏地抖动,边抖边唱)
童谣四:
落雨(耳)落雪(歇)
叫(告)花子角(各)蹑(打小架,多指小孩吵架)
黄(音:王)花子(旧时邻县黄梅人多挑着货担做鸡毛换糖一类的买卖,故称)拉跤(音:高,意即;拉架)
拉一头胞。
童谣五:
天那天,莫起风
二十四里接祖宗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剁年肉
二十七做粑吃(七)
二十八刹鸡刹鸭
二十九样样有
三十夜讲(刚)好话
初一初二不驮(挨)骂
童谣六:
张打铁,李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去(气)家(嘎)打夜(呀)铁
夜铁打到正月正
我要去家摇花灯
花灯摇到清明后
我要去家点黄(王)豆
黄豆开花绿(六)豆芽
哥薅(hong)(锄)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把(马)你搭个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嚷(惹)
我把(马)你寻(勤)个好婆家(gae)
堂前吃饭婆检碗
房里梳(搜)头郎插花
左一插,又一插
中间(刊)插朵牡丹花
牡丹花上一对蛾
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
二郎河里姊妹多
丢脱(放下)生活(古语,意即:为生计的劳作)来唱歌
企倒(站着)的(里)唱,脚又酸
坐倒的(里)唱,嘴(几)又干(gong)
倒一碗茶,茶又涩
倒一碗酒,酒又酸
难为(音:挠威,意即:多谢)隔壁奶奶
倒一碗开水(shu)泡心肝
童谣七:
一粒谷,两头尖
爷(ya)娘留我过千年
千年万年留不住
婆家(gae)打轿待(tei)大门前
爷哭三声牵上轿
娘哭三声锁轿门
哥哭三声抬轿走
嫂哭三声别人家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尚有哭嫁风俗。以上四句为互文)
满着月,来间家
走到学堂(学校)里叫一哥
哥说(音:些)妹子来(雷)着家(嘎)
走到田里叫一声爷(音:牙,指父亲)
牙说乖儿来(雷)着家(嘎)
走在堂厅(音:堂心)叫一声娘
娘说好儿来(雷)着家(嘎)
走到房里叫一声嫂
嫂说冤家来(雷)着家(嘎)
你惹得(daili)我猫儿不吃食
惹得我狗儿不看家
惹得我桃树不结果
惹得我梨树不开花
罢罢罢,我去家
等你家猫儿好吃食
等你家狗儿好看家
等你家桃树好结果
等你家梨树好开花
(这首童谣反映的女儿在娘家时,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虽想多留几年,但大了,不得不嫁之。出嫁时,以哭嫁的仪式相互叙说着种种美好的往事和祝愿。回门时,父母喜悦,嫂嫂说闲话,娘家已不是自己的家了,虽留恋,但无奈。)
宿松人物,是我们祖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宿松做出过突出贡献,为宿松赢得过享世声誉,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景仰的先哲。
安邦良吏——张何丹、闾丘
提起宿松人物,第一个当属宿松首任县长张何丹。史书上关于张氏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西汉时期(公元初)四川人,曾做过“中散大夫”。这本是一个专门侍候皇帝、顾问应对的闲职,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祸从天降。张何丹就是“以忤莽摘松兹令”,翻译成现代言语,就是“因为敢讲真话,触怒皇上,被贬到宿松做县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我们的首任父母官是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铮铮汉子!他上任后,将县治从凉亭河旁的仙田铺迁至水量更为丰沛的二郎河边的鲤鱼山南麓,一举奠定了我宿松2000多年基业。更让我们宿松子民千百年来一直缅怀的是,这位异乡汉子最后竟死在为民求雨的求雨坛上,葬于现新兴徐岭村庙垅屋旁。
宿松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当属闾丘县长了。他因收容落难中的诗仙李白而名传千古。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玄宗第十六子永王见状也按捺不住,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真相,欣然接受邀请,加入了永王幕府。永王的举动遭到肃宗的猜忌,被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兵败身死。李白逃往彭泽,后被捕,押解九江监狱。时年李白56岁,其子在山东,其妻在南昌,孤苦伶丁之身,病魔缠身之体,身陷囹圄之灾,其情其景,极为凄惨。幸得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清明,认为李白“罪薄宜赦”,最终得以释放。出狱之后,李白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就在此时,闾丘县长代表宿松人民向诗仙伸出了热情之手,将其迎至宿松避难。为了盛情款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县长还专门在县城南门外三里许的南台山南台寺里筑了一个“读书台”,供其居住和呤诗。此处依山傍水,桃柳夹岸,风景绝佳,给苦难中的诗仙极大安慰。为表示感谢,他专门写了《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句,更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等传诵至今的名篇:“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落难异乡,依然保持着那份潇洒和率真,真无愧于“诗仙”之美誉!不久后,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此后三年,李白颠沛流离,于62岁时长眠采石矶。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南台寺早就化为一堆黄土,但太白书台留存至今,成为我宿松名胜,更成为千古相传的佳话。
杰出英豪——周本、石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我宿松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其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属五代十国时期的周本,最著名的将军当属元末明初的石良。
周本的祖先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东吴名将周瑜,他秉承祖先的军事才能,年轻的时候就“勇冠军中”,深得吴王杨行密的赏识。周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两次战役中。一是象牙潭之战。吴天佑六年(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反叛,自称镇南节度使,率军十万,进攻洪州(今南昌市)。时年48岁的周本临危受命,率兵七千救援。经过洪州,守将想犒劳军队,周本不肯停留,说:“贼众比我多十倍,我军听说这情况一定畏惧,不如乘他们锐气旺盛使用他们。”于是,急奔象牙潭。危全讽在象牙潭临溪营建栅栏,连绵数十里。周本隔溪水列阵,先派老弱士兵挑战,以试探虚实;危全讽当即下令渡溪追赶,周本乘其半渡之际,发兵攻击,危军大败而逃,自相践踏,众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断其归路,危全讽及其将士五千人被俘,周本乘胜平定江西。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被历代军事家奉为典范,周本也因此被现代日本人列为最受崇拜的军事家之一。二是信州保卫战。象牙潭之战后,周本升为信州(今江西上饶)剌史。公元918年,吴越将军钱传球率领二万大军围攻信州,而信州驻军只有数百人。周本打开城门,在城门里面支起空帐篷,叫手下的官吏登上城楼,在音乐声中摆开宴席作乐饮宴。吴越军向城楼上射出的箭如雨一般密集,但信州官吏们安坐不动。吴越人疑有伏兵,到了半夜,悄悄撤走了。这是历史上又一出著名的“空城计”,周本的胆识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吴被后唐取代,周本被后唐皇帝李升封为西平王、德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可谓位高权重。李升顾虑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周。一次,李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企图毒杀。周察觉后,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李演戏奏乐的优伶申渐高见此情景,边舞戏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李升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脑裂”而死。公元937年,李升正式下令废吴,周本专门到金陵劝阻未果。回来时,自叹道:“我不能声讨逆臣,报杨氏德,老而无用,还有何颜事二姓呢?”不久,“愧恨而卒”,享年77岁。周本的事迹,多载于《资治通鉴》中。一代英豪,最后魂归故里,葬于县城西北的潘家冲凤形山,俗称王坟。可惜其墓毁于1958年那个疯狂的年代。
石良,新安杜溪村人,“天资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动乱之时,他率众组成一支队伍,制遏众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时,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确的选择,他率援军携粮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此后,石良“通道于圻春,引兵于黄岗,直抵阳罗,夹攻湖广”,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后,朱元璋极为高兴,据说曾许诺待平定天下之后封其为宰相。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比起那些最后被朱元璋一一诛杀灭族的功臣来说,尽享田园之乐的石良可谓幸运之极。他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此外,石良还有一大贡献,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石良当年率众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据说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此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时至今日,还是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书香门第——石氏、贺氏
中举人,考进士,点状元,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梦想。一个读书人要考取功名,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儿童开蒙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方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面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录取3名,赐“进士及第”,即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三者均称为“进士”。此可谓读书人最高境界了。
自隋代开科举考试的1500多年间,我宿松在史册上有记载的进士共40名。这些人全都被朝廷重用为官,最小的是县长,最大的是省长。他们大都在异乡任职,绝大多数政绩突出,清正廉洁,为宿松赢得了声誉。如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杨春芳,九姑牌楼村人,曾任监察御史和七省巡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一生“治顽清腐”,清名长存;明末崇祯进士张凤翥,历任浙江嘉兴县令、四川仁寿县令,“所官之处,人皆称其德”,后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战死,为国尽忠;清代道光进士罗遵殿,二郎项家冲人,历任直隶知州、浙江巡抚,当太平天国李秀成率军攻破杭州时,罗及夫人、长女皆自尽殉国,忠义壮烈。
自古以来,我宿松讲究的是诗书传家,出过不少书香门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毛坝万元墩石氏“祖孙三进士”和趾凤贺氏“兄弟两大夫”了。在有记载的40名进士中,石姓的共有9人,独占鳌头,其中万元墩石葆元一家,可谓风光无限。石葆元本人是清代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的儿子石广均是道光进士,曾任兵部主事;他的孙子石绳干是举人,曾任内阁候补中书;他的曾孙石长佑是光绪进士,曾任直隶知州。难能可贵的是,石绳干的女儿、石长佑的妹妹石云英因从小熏陶,能诗善文,是宿松有名的才女,著有《妙香阁遗草》;石长佑的夫人李宜人的文采不输小姑,留有《菇香阁诗稿》。趾凤贺颀、贺欣兄弟,光绪年间同榜得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兄弟二人,一个任工部主事,一个任吏部主事,被世人称之为“兄弟两大夫”。特别是贺欣,于光绪二十六年捐款重修和扩建了白崖寨,光绪三十三年,在听雨门内的时岭修建了九曲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大都系贺欣所修,“听雨门”等字还是贺欣所题。只可惜九曲居已毁,仅留下石基,依稀可辨当年的宏伟。现趾凤乡政府所在的办公场所,即是贺氏后人留下的巨宅。就是拿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也够得上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清初才子——朱书
提起宿松的文人,名气最响、影响最大的当属朱书。朱书,字字绿,清代康熙年间宿松杜溪人。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自学苦读,聪明过人,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解元”。小时候,从村里大人们那里听说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里最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朱书小时候蓬头垢面,破缕烂衫,简直就是个穷叫花。当时,朱家所在的村子分为东西两片,朱家正位于分界线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注定。朱书后来在会试中又考取进士,并被取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进士再经朝考,可录取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优秀者则选入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朱书最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对读书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耀了。朱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其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朱书与比他大一岁的戴名世偶然相遇于繁昌县江边,一番交谈,高山流水,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乡试,又与比他小14岁的方苞相识,二人情同手足。从此,三人你唱我和,开桐城文派一代新风,时人称之为“清初三才子”。朱书的文章,名重一时,有“脱称铅华始见真,萧疏淡宕杜溪文”之誉。朱书出身贫苦,即使身登龙门之后,依然粗衣布履,甘于清贫,为人率真,深得同辈敬重,被称之为“字绿之为人,天下无有出其侧”。朱书卒于1707年,享年54岁,葬于碎石鸡公咀,原墓毁于1958年,现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后,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号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冤案”。此案牵连数百人,朱书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牵连入狱,后经上书房大臣李光地营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书也死后受累,其文集被禁。尽管如此,朱书所著《杜溪文集》、《游历记存》等仍传之后世。
二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为此,朱书亲撰对联“怀宁猛虎铜城不入潜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将安庆府六邑巧妙嵌入对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三是参加了《佩文韵府》、《渊鉴类涵》等工具书的编纂。朱书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被康熙诏入武英殿,参加了当时著名的两部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佩文韵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韵典,是研究古文时查找词语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依韵分为106卷,收10252字,近50条词汇。“佩文”为康熙帝的书斋名之一,“韵府”有韵书之库含义,故命名曰《佩文韵府》。参加编书的共70余人,都是当时优中选优的宿儒,历时八年始成。《渊鉴类涵》是一部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它把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同一种事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便于查找。此书由张廷玉父亲张英任总裁,康熙在畅春园的书房有渊鉴斋,他便以此为书命名。这些书的编纂,虽非朱书一人之功,但参予的本身,就是对其才华最好的褒奖。
平民英雄——汪革、吴仕杰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引述了一个清代道光年间发生在宿松的真实故事:晚清社会,一旦出现盗案,警察便让盗贼诬陷平民窝赃,借机敲诈,谓之“贼开花”,往往弄得平民倾家荡产。为对付这种敲诈,宿松县的一些平民联合起来,定期送警察一笔“辛苦钱”,很好地达到了“破财消灾”的目的。“我看到了安徽宿松县民间用来对付这种敲诈的高招,不禁被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折服。”吴先生如是说。吴先生的故事来自《镜湖自撰年谱》,这是一本我们宿松人写的关于宿松故事的书籍,作者是清光绪年间宿松举人段光清,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实,史书中关于我宿松平民百姓的记载还有不少,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南宋乾道年间的汪革,一个是元末明初的吴仕杰。 汪革的故事最早载于《全像古今小说》,后被冯梦龙整理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收入他的不朽名著《三言两拍》之中,得以广为流传。汪革,字信之,本是严州遂安人(今浙江淳安一带,古遂安县城已被千岛湖湮没),因同哥哥酒后吵架,一怒之下,只身来到宿松麻地坡(今许岭一带),烧炭冶铁,制酒开湖,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地,竟成一方事业。就在如日中天之际,不料横遭小人程彪、程虎暗算,捏造“聚众谋叛”罪名向官府告发。汪革在官府不问青红皂白、举兵围捕之际,先是率众直扑县城,想当众申辩明白;后见误会越来越深,从容安排好后事,只身到临安自首,承担起一起责任。汪革最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以一己之身,换得家人及众人幸福平安。
汪革虽然不是地道的宿松人,但他身上充分体现出我宿松儿女自古相传的三种精神:一是敢试敢闯的开拓精神。汪革早年只身从家中出走,全部财产只有一把雨伞,一路靠表演武艺,收几个唱彩钱,才来到有“耕冶可业”的宿松。他吃苦耐劳,在山上伐木,在庙中安身,纠合无业游民,烧炭冶铁,出市发卖。后来又开酒坊,办渔场。他经营灵活,当打听到望江有个天荒湖,即承包开垦,然后租给渔民。他管理有方,“使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以致湖内渔民、四方穷民,归之如市,解衣推食,人人愿出死力。”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汪革白手起家,成为一方富豪。二是胸怀天下的全局精神。汪革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始终心忧天下,怀抱报国之志。发家致富后,他想得最多不是个人的苟且富安,而是如何收复江北的失地。为此,他专程去杭州投书皇帝,坚决反对同金议和,“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臣虽不才,愿倡率两淮忠勇,为国家前驱,恢复中原,以报积世之仇,方表微臣之志。” 在民族矛盾危深的年代,这是多么可贵的英雄气概。三是仗义疏财的侠义精神。他对敌人无情打击,为朋友两肋插刀,可谓恩爱分明。他遭官兵围困,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发起惊天动地的暴动,在天荒湖巧设迷魂阵,俨然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可谓有胆有识。在生死关头,及时判明形势,果断作出决策,巧妙布置安排,最后牺牲自己,保全朋友和全家,可谓忠孝两全。就是刘青、龚四八、董三、董四等人,身上无不体现出忠义侠骨。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萧峰,汪革,不正是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么?难怪冯梦龙先生对其赞赏有加,将其收入《喻世明言》,传之后世。
提到吴仕杰,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但说到白崖寨,在宿松恐怕无人不晓了。吴仕杰,就是白崖寨的创建人。元末之际,烽烟四起,贼寇横行,民不聊生。吴本是趾凤的一介平民,但为了保境安民,他“率众垒寨御寇”。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施工难度大和造价非常高的工程,但在700多年前,吴仕杰却做到了。其中的艰辛,史书没有记载,只有留待我们想象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与吴仕杰同时聚众结寨的石良、陈汉先后归顺朱元璋,换来功名利禄,只有吴仕杰不图富贵,甘居山林,始终一介布衣,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最为丰厚的遗产——我宿松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文物。吴仕杰死后,乡民感其恩,将其葬于白崖寨东南山麓,让其与青山为伴,飞瀑为邻。吴仕杰这个名字,是我们宿松人不应该忘记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以上所述,都是历史人物,限于才学和篇幅,只能挂一漏万。我宿松更为辉煌的历史,留待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去创造。
家乡话,是最让游子激动的情愫。车站码头,万人躜动之中,忽闻零星半句家乡话,那一定会寻声挤将过去,此谓之“他乡遇知音”。老乡见面,那怕你普通话说得再好,也必改方言交谈,这就叫“共同语言”。游子离乡日久,忽然听到家乡话,那肯定浑身通泰,勾起思乡的情绪,开启记忆的闸门。游子离家时间再长,遇到紧急情况时,家乡话往往会脱口而出,因为那是植入心灵的基本元素。我非常佩服“母语”一词的发明者,一个“母”字,把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宿松话,就是我们宿松人的“母语”。
宿松方言,我宿松自古属楚头吴尾,近代系三省交界,南来北往,兼收并蓄,方言中也就既有九歌楚辞中的“刚”,也有吴侬软语中的“柔”。刚起来,青云直上,凛凛威风。小时候,每当村子有人家东西被偷,女主人必定有一番“村骂”,那架势之雄伟、表达之丰富、神情之生动,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确实可以和任何语言媲美。柔起来,肝肠寸断,缠绵悱恻。黄梅戏就吸收了相当多的宿松方言,所以唱起来柔情百转,百听不厌。特别是《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一段,“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绿”,“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避”,必须用宿松话来唱才算正宗,才有韵味。
宿松话其实并不难懂。我曾带爱人、小孩回宿松几次,现在他们一般的话基本上能听懂。特别是我家那小子,调皮玩劣之际,见我面色凝重、准备扬手之时,突然冒出一句“嗯侬不准打我滴滴俄儿”,往往令我忍俊不禁,满腔怒火化为乌有。与普通话相比,宿松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和称谓确实比较独特,差异较大。一是用“侬”来表示单称,如“我侬”/ngo noŋ/(我)[ngo为鼻浊音]、“嗯侬”(你)、“喀侬”(他)/kʻæ noŋ/。二是用“几”或“厂”来表示复称,如“我几”或“我厂”(我们)、“嗯几”或“嗯厂”(你们)、“喀几”或“喀厂”(他们)。三是一些称谓是普通话里没有的,如“父哇/fu va/、跌跌”(父亲),“姆妈、姨呀”(母亲),“麻妈、待妈”(伯母),“伢伢”(叔叔),“的娘、的妈”/di ma/(婶婶),“莫莫”(舅舅),“甲甲”(姐姐)等。特别是“滴滴俄儿”/didi nga er/(小孩)一词,把大人对孩子的痛爱、惜爱、溺爱之情,溢于言表,是宿松话里最生动的一个称谓了。
宿松话里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比较独特,蛮有味道的。有的话必须倒过来说,才是地道的宿松话,如“热闹”要说成“闹热”,“公鸡”要说成“鸡公”,“母鸡”要说成“鸡猫(母)”等。刚上大学时,宿舍夜聊,一不小心冒出了句“鸡公”,解释后,哄堂大笑。时至今日,还有人来电话问:“你家鸡猫(母)可好?鸡小有否?”“鸡小”显然是外县人依此类推的杜撰。有些话在普通话里是有音无字,非宿松人不能听懂的,如“角涅”/go'ɲie/(打架)、“挠威”(拜托,表示很无奈,有央求之意)、“塞罗跛”/sælobo/(膝盖)、“孬孬霍霍/hɔ/”(笨)、“乌麻漆黑”(烧糊了)、“黑母乎子”(傍晚)等。有些话则与字面意思相差太大,望文生义往往差之千里,如“好戏”表示“好玩”,“躲猫”表示“捉迷藏”,“驳咀”指“吵架”,“沙央”则是指“蜻蜓”,“米毛”是说“尾巴”,“马儿”是指“小凳子”,“拆炮”是指“说谎”,“手服”是指“手帕”,“冇(音“帽”)得改”则表示“没有办法”。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土改时,一外地女干部到我们乡下做老百姓思想工作,傍晚时分,准备起身,男主人对女干部说:“就在我家过夜吧”,本意是尽地主之谊,留她“吃晚饭”,但女干部当时满脸通红,回去大骂农民“流氓”。
据语言学家研究,我们宿松方言有六个音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云、阳去、上声和入声,这使得我们的言语具有得天独厚的音乐感。试想,现代音乐也就只有7个音调,咱宿松话天然就6个调,这不就是说得和唱得差不多吗?确实,宿松话常常拖一个尾音,这往往体现在一问一答之中,例如,问:“嗯侬吃了门?”,答:“吃着嘚”。而且这个尾音还拖得较长,中间可能还会变调,有点象乐曲中的和弦,听后使人倍感亲切。这特别是在宿松女孩子说来,韵味丰富,十分动听。上大学时,有次在校园遇一女老乡,用家乡话简单打了个招呼,就把和我一道上图书馆的同学听得当场发呆,连说“宿松女孩子说话真好听”,非要缠着我将女老乡介绍给他做朋友。我当时就义正辞严地指出:“宿松水不流外人田,宿松女不嫁外地郎!”那哥们气得很久不和我说话。宿松话里有入声,这就为我们宿松人学习古典诗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也可能是宿松诗人、词人很多的一个原因吧。上次回乡,听说全县成立了不少诗词协会,一帮退休老人,你吟我和,自得其乐,陶冶性情,颐养天年。听说我那70多岁的父亲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使得我们这些远在异乡的儿女心中十分宽慰。
说不完的宿松话,道不完的家乡情。宿松话是宿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宿松儿女世世代代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宿松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我们每一位游子终身不忘的心灵音乐!鸡零狗碎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想为这个论坛出点力,作点贡献。夜已深,明天还在繁忙的工作,就此打住。错误之处,请老乡们批评指正。
宿松话举例:企qi(指战力),如ngn gie ngo qi? dao(你给我站住),sang ha han tan(尝下咸淡);来lei;抬tei;害hei(读厉害时已普化);汉huon;袋tei(如方便袋,fang pian tei);换wan;还wa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