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喜欢李一桐般的黄蓉。因人而异!
黄蓉是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之一,出自射雕英雄传,当初这部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版本的时候,风靡一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并且还翻拍了好几次。里面的人物都很鲜活,特别是黄蓉这个角色,聪明伶俐,古灵精怪的,让人很是喜爱。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当时李一桐还只是个新人,没有播出前,很多人都觉得她不行,甚至有人根本没办法演出一个像样的黄蓉。但是播出之后,她扮演的黄蓉也意外的获得了不少好评,简直几乎就是零差评了。李一桐这一版不论是性格,造型还是表演,都还是非常符合黄蓉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翁美玲作为《射雕英雄传》的第一次出演,是最早的版本,也是最为经典的。演出来的黄蓉,一颦一笑、妙趣与心机都与小说塑造的人物有惊人的契合,而在娇俏可人之外,翁更赋予黄蓉一种潜藏的知性之美,她的智慧与机灵性格同样重要,小编觉得这个是最经典的版本了,没有之一。
由蒋家骏指导的新版《射雕英雄传》近期正在卫视火热重播中,新生代实力演员李一桐暑期热播的《媚者无疆》收获了扎实的口碑和关注度,而新版《射雕英雄传》是李一桐首部电视剧作品,早前《射雕英雄传》首播时收视率持续飙升,豆瓣更是收获了79分的好成绩,使得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期待这个90后实力派演员。
在英国长大的翁美玲演出来的黄蓉,一颦一笑、妙趣与心机都与小说塑造的人物有惊人的契合,招牌式的一对虎牙是翁美玲赋予这个黄蓉的最大视觉特征,而在娇俏可人之外,翁更赋予黄蓉一种潜藏的知性之美,她的智慧与机灵性格同样重要。
翁美玲于1985年自杀身亡,她的「俏黄蓉」与她本人,都成了一个三十年不衰的神话。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曾经因为改编草率而被金庸批评,在剧集中所在多见的诸如吵架后黄蓉说「我就去死!」及黄蓉数度发怒爆粗口的桥段,表演其实与剧作一样浮夸,但这些缺点早被先入为主的观众们集体忽略。
那你们喜欢谁呢?
如果你走进非洲一家菜市场,刚好你又是中国女性,当地人会热情地招呼你“嗨,豆豆!”或“mama doudou!”(mama是非洲对妇女的一种称谓,豆豆是指《媳妇的美好时代》的女主角毛豆豆)。
如果你在傍晚走进当地一户人家,你能看到戴花头巾的非洲妇女里三层外三层围在电视机前大笑的场景,跟我们小时候坐着马扎看《上海滩》看《排球女将》时一个样。他们的大女儿把《杜拉拉升职记》的海报挂在镜子旁,“要学杜拉拉做一名独立的现代女性”。他们的小儿子爱看《西游记》,看到唐僧,他们会用中文叫“师父”。
如果你还能碰巧遇上当地一位配音男演员的父母,他们会非常自豪地说,“我的儿子是‘明星’,他用斯瓦希里语给中国的电视剧配音呢!”
这是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后,当地人民对中国、对中国人、对中国电视剧的印象一瞥。在坦桑尼亚,人们忘不了2012年为了收看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万人空巷的场景。
1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
一般人很难想象非洲边远农村的孩子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南极时惊喜的神情。一般百姓没有电视机,即使送去机顶盒也交不起收视费。
《媳妇的美好时代》的女一号海清每每回忆起2011年春接受联合国邀请奔赴肯尼亚的经历,还是一声叹息。“那是我第一次去贫民窟吧,挺震惊的。那是一对夫妻五个儿女的七口之家,一路走过去,路边有野猪。屋子是铁皮搭的地方,屋内没有亮光,家徒四壁,只能放下一张床。家与学校一墙之隔,五个儿女却只有哥哥一人上过学。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没有书,他们无从了解外面的世界。”
的确,在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台曾经只有一个频道,电视信号质量不佳,覆盖率不高,节目内容匮乏,看电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或许因为贫穷,非洲好比总活跃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那片“神秘之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有时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援助来解决。一些支援非洲数字电视建设的中国工程师刚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总会被问道,“你们北京什么样比我们这儿大吗”
海清因拍摄《红海行动》远赴摩洛哥的时候,看着途中一个个中国建设者,她的司机高兴地告诉她,“中国人给我们修建了铁路,让我们直通到麦加。”辨认出“毛豆豆”的乌干达姑娘说,中国来的工程师给我们接入了数字电视信号,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好看,《花千骨》里的衣服太美了。
数字电视为非洲人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在数字电视信号通过中国的一家传媒集团四达时代进入非洲以后,非洲与中国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上万公里的距离。
“如果不是《奋斗》,我还以为中国人人会武术,都能像武侠片里那样飞来飞去。”
“《舌尖上的中国》超有看点,现在中国产的泡面都是我们好友聚会的必备品。”
“从中国的电视剧里,我们对你们穿什么、吃什么、想什么,怎么找工作、处朋友,甚至吵架,通通都感兴趣。”
中非关系的根基在人民。普通民众更关注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中国影视剧中的细节会让观众觉得亲近而真实。通过这些叙事,非洲观众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及中国的经济发展,认识和感知中国,才能民心相通。
在《媳妇的美好时代》导演刘江看来,影视剧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是有效实现中非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艺术形式。“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家庭伦理的看法和人性都是类似的。当然,这部剧也在非洲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是拉近各国友谊的通行证。”
2那样的媳妇的婆婆我们这也有
2016年9月,上至71岁的老人,下至16岁的学生,数千名说着斯瓦希里语并热爱中国电视剧的非洲观众,像排队买东西一样,挤满了偌大的广场。
这是四达时代集团在坦桑尼亚三个城市举行“中国影视剧斯瓦希里语配音大赛”时的场景。当地的新闻部部长亲自上台鼓励他们,他们自己也觉得,“我们的命运不一样了”。
按照预先约定,前十名优胜者最终获得了到北京四达时代集团总部配音工作一年的机会。“自从国剧非洲走红以来,寻找更多本地语配音人才成为一项愈发重要的工作。”四达时代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说。
很快,第一批优胜者如愿抵达位于北京亦庄的四达时代集团总部。而更激动的莫过于他们的父母乡亲,他们奔走相告,“家里出了明星,跑到中国当配音演员去了!”
影视配音大赛进行时,坦桑尼亚青年艾伯拉罕还是大赛现场的摄像师。看着选手们为中国经典影视剧配音的出色表现,从小观看李小龙、成龙等中国功夫**长大的他,被镜头里有趣的“赛事”吸引,当场报名并上台参与了本次配音大赛。“感谢中国把好看的电视剧带到我们国家,还帮我们传承了民族语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艾伯拉罕最终进入十强,成为赴四达时代集团总部从事配音工作的一员。
这只是四达时代集团为中国影视剧走进非洲、走近非洲人民的一环。在对外交流中,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话说,“如果用母语与一个人交谈,触动的是他的心灵。”中国影视剧被翻译为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当地语种后,大大增加了它们的落地率与吸引力,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个桥段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因为网友做的鬼畜已经把这个故事给彻底抄火了。但在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给骂死的么?王朗怎么说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学士,而诸葛亮不管是哪个方面都不及王朗。实际上诸葛亮跟王朗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而且就算两人见面,以诸葛亮的家教肯定也是会对王朗毕恭毕敬,而不是发生激烈的争吵才对。那王朗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228年,曹魏司徒王朗因病去世,寿庚不详,但绝非死于前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祁山,骂死王朗,也发生在斯年,他已七十有六矣,看来延迟退休真得有个度。人会不会被骂死,这要问诊专家;不过,言作为兵器之一,古已有之。在那个刀兵为王口水为河的时代,玩不起就输了。
一
历史大视野中的王朗,口碑倒是不错!
比如尊师重道,为老师弃官行服;比如恪尽职守,与孙策决战会稽;比如廉政爱民,个人生活恭俭节约,为政予民休息、宽恕刑狱。
小说中塑造的王朗形象,可就城墙上点烽火——相当告急了,典型的逆子贰臣呀。他党同伐异,助操晋升,逼宫献帝,助丕篡位,还特别善于投机钻营,跟司马家族勾勾搭搭,将嫡孙女嫁给了司马昭。
以小说留给我们的集体记忆,曹操是个大花脸,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谁跟他们走得近,再胸有沟壑,也必须掉沟里,所以,王朗很不幸!
原本打算两军阵前抖抖威风: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奈何作者早有污点设定,借孔明之口大起底,无处可逃,连块遮羞布也不给,老人家小心脏实在受不了,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这充分说明,睥睨天下,还需屁股干净。
二
王朗规劝诸葛亮的那些话,其实不无道理,我个人以为比较务实。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大方向完全正确;汉王朝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全靠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都是实情;曹丕代汉,有献帝禅让之诏书,称为天命所归,也不为过;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一点,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否则也不会频频北伐以攻为守了。关键在于,这些话得看谁来说。好比夫妻吵架,老婆的前任男友来劝架,那是火上浇油,准挨打,如果老泰山出面,一准儿天下太平。
我翻了点资料,发现诸葛亮之于王朗,不亚于老婆的前任男友之于老公,山高水长,到处都是恨。刘备建政初期,王朗曾多次写信策反许靖等蜀汉大臣,虽然许靖不与理睬,但诸葛亮是开了府的,尤重情报工作,焉能不知?挖墙脚惹恨,此其一也;其二,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王朗伙同华歆、陈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这是公然发动舆论攻势啊,气得诸葛亮忙不迭的熬夜爬格子,写了篇正议文章进行反击,指出: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恨王朗,已然不是一天两天了。你王朗干带路党,诸葛亮也许可以不计较,毕竟他没吃过汉献帝的俸米;但是,你王朗意图颠覆蜀汉小朝廷,人家就不能置若罔闻、不管不顾。天下之人,愿食汝肉,这种咬牙切齿之语,鸟也惊心,遑论人类!试问,诸葛亮怎么会听王朗的?
另外,个人影响力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解析一下诸葛亮的话,说实在的,立论远不如王朗,文雅去之所以更远。比如匡君辅国,安汉兴刘,王朗辅佐曹操,用的还是刘协的老字号,错在哪儿?再如反助逆贼,同谋篡位,如果打官司,这叫诉错了对象,山阳公一出庭,官司没法打;再比如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慢说西川是怎么窃取的,刘备是不是宗亲,还需画个问号。至于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云云,相当于如今的国骂了,咱是文化人,不屑提,坚决不屑提,别教坏了小朋友。
可是,王朗还是崩溃了,何故?影响力作祟。
玩社交媒体的,都清楚,大V们放个屁,也能转发成百上千,普通ID即便满腹经纶,也无人问津。当时当世,凤雏已死,唯剩卧龙,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王朗之流,多如过江之鲫。影响力孰大孰小,不用多嘴。
在话语权同等的情况下,影响力决定号召力,决定规则由谁来拍板,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可以普世。两军阵前,听众看客数以十万计,王朗的话就算是至理名言,缺乏个人影响力,无法引起共鸣,也是白搭;而诸葛亮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充分运用看热闹的从来不嫌事儿大的原理,成功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了大众的所思所想,使得王朗有口难辩,焉能淡然?
人,原来是可以被憋死的。
三
言论这个东西,太较真,不行,太较真,它就真的成了兵器。你越在乎别人的话,它就三人成虎了,你越害怕别人的话刺耳,它就唇枪舌剑了。王朗就属于太较真了!所谓玩刀的必死于刀下,他既自信言论万能,诸神退后,瞧我的,那么,终被口水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言论也不能不较真,任其汹涌,势必洪水猛兽。诸葛亮的办法就很好,平生唯谨慎,不给人下嘴的机会。站在德行操守制高点上的人,所有的言论,都可以云淡风轻。如果还有人嘚吧个没完,那也不要紧,送上门的机会,老账新账一起算,淹死你没商量。口水谁没有啊,谁不会吐啊,可史诗可眼球,亦庄亦谐,又不是做不到。语言技巧高是下乘,发言时机好是上乘。毛宗岗一语道破: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原来如此,诸葛亮应该多谢王朗给机会呀!
另外,王朗被骂死,还属于孬货缺台词,心理承受力差。
年龄大了,心血管系统可能存在问题了,受不得任何刺激了,这些都可以理解;让人不理解的是,敌人的骂声,对他而言,应该是赞美吧,为何拎不清?诸葛亮爆粗口,也还罢了,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句话就毫无道理。王朗真正的显达,始于曹操晋封魏王之后,他去九泉之下,只要有脸见曹操曹丕父子即可,为何要见刘家诸帝?再说王朗自己已然言必称大魏,而不提有汉,何以为此羞惭?精神错乱乎?
人啊,本质上都很脆弱,经不起折腾,但是心理承受力属于另一码子事儿,取决于思想成熟度和意志力的强弱。文相为何能够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那是因为他的气节决定了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有了这种坚持,泰山崩于前,也不会乱了阵脚。显然,王朗心理承受力差,差在没有洁身自好,差在长期左右逢源,差在参与是非太多,差在精神世界的极度晦暗。
令人后背发冷的是,王朗自告奋勇时,都督曹真大喜;王朗毙命后,曹真将王朗尸首,用棺木盛贮,送回长安去了。朝廷重臣呀,如此淡淡然,泊泊然,无任何悲悯情绪,可见王朗平素的人缘也不咋的,至少同僚们并不敬重他。人如蜡烛,既要点燃自己,又需照亮别人,如果只照亮自己,怕是不大妙。难怪裴松之褒华歆而贬王朗,歆之名德,实高于朗。
骂死王朗,文学典故而已,可以津津乐道;王朗为何死,人文探究而已,倒也不乏裨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小说虽属虚构,现实未必无影,读者诸君切勿入戏太深,私下共勉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