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 5400个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汉•佚名《生年不满百》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从公元前220年(统一后第二年)到公元前210年(在巡游途中病逝),先后五次巡游,行程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至东海之滨,西至陇西边陲,北至长城一线,南至吴楚之地,并在泰山、琅琊、会稽等多地留下刻石。
统治者在统治期间定期视察疆域的做法起源于西周时期,有几个周王曾经在诸侯国家巡游。这种做法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考虑,部分是展示君主威德的礼仪。
秦以后,汉、唐、宋、元等各朝代均有皇帝巡游的记录,其中以清朝康熙和乾隆巡游的规模最大,频次较多。
秦始皇巡游过程中,坚持每日处理从各地快马送来的奏折请示,据说每天阅读汇报各类信息的竹简达120斤。随行的官吏也及时把最高指示通过行政网络传递到各郡县,史书中没有因为秦始皇巡游耽误朝政的记载。
虽然也有学者对秦始皇的“巡游”持否定的态度,认为 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国无补。 但在当时经济交通条件下,巡游是 巩固政权统治、掌握民生实情、提升决策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秦始皇这五次巡游是统一后的大事件。
巡游目的也不断丰富, 前期主要为了震慑地方势力,考察风土民情,建立帝国权威;接着为了宣扬秦朝威德,封禅望祭山川,祈祷四海升平;后期除了政治军事目的以外,又沉湎于个人求仙与求不死之药之中不能自拔 。
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是在统一后的第二年,以西北的陇西郡和北地郡作为主要目标,第一次巡游选择这两个郡是有深刻寓意的。
陇西郡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定西市、陇南市和临夏州的一部分,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陇西郡是秦人先祖发源之地。
北地郡包括今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宁夏固原市、陕西省延安市的一部分,郡治在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从昭襄王统一义渠国以后,这里就成为秦国的养马场和战士训练营。
这两郡均处在北方的交通要道,所辖之地既是秦国先祖的故地,也是秦朝稳固的大后方,统一战争中的主要根据地。
当秦始皇的车队在高原密林之中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穿梭,他必定在用心灵和先祖对话,缅怀祖上创业艰辛,汇报统一六合功绩。广袤的地域、路途的漫长不断增强着秦始皇内心的英雄气概,更是向秦地民众展示秦文化的自信风采。
秦始皇此时的心态,或许正像若干年后,项羽攻占咸阳,有人劝他定都咸阳,可是项羽思念家乡急于东归,他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种“安土重迁”的心态延续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标志。
第一次巡游同时,秦朝开始修建通达全国的交通网。
秦驰道工程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 建东方大道 (由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南岸至河南省洛阳市,一分为二,一路向北,过黄河,经焦作市,冀中平原,直达北京;另一路经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淄博市临淄区至成山角,再折行至江苏省扬州市), 西北大道 (由咸阳至甘肃省临洮县), 秦楚大道 (由咸阳经陕西省商洛市、河南省南阳市至湖北省江陵市), 川陕大道 (由咸阳至巴蜀),在平定百越以后,秦皇朝又陆续修建 江南新道 (从河南省郑州市,向南经南阳,过湖北江陵,入湖南长沙,再沿湘水南下,过五岭,直抵广州;西南又到达广西桂林市)等多条道路。
后人根据秦朝道路建设规格、用途、性质,分别称为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各种名称。
秦朝开始推行“车同轨”。 规定了道路与车轨的统一宽度,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
在修建道路同时, 又拆除原有各国之间的城防设施,以及重要城市城墙及军事要塞, 这些对于全国的政令传达、军事控制、物品流通、人员往来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也为后续刘邦项羽政权灭秦时一路攻城略地清除了工事障碍。
二
公元前219年(统一后第三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巡游,这次主要踏足东方统一区域。
秦始皇东出函谷关,过洛阳,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随后沿渤海海岸东行,到胶东半岛的最东端,回程经过江苏、湖北,由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回归。
秦始皇巡游中,分别在峄山、泰山、之罘、琅琊立碑刻石,颂扬秦德。
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刻石大都被人为损毁,或被自然侵蚀,至今仍较完整遗存的只有琅琊台一石。
琅琊刻石内容是介绍秦皇功绩,匡正风俗习惯,目的是立碑传世、教化民众,执笔人是李斯,字体是秦篆。
秦朝由此时推行的“书同文”,也成为中国文化能够千年传承延续的重要原因。
从现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来看,在商朝、西周时期,中国文字是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同一文字在各地的书写中出现了变形或异化。例如西周的大篆文字,在战国时期齐鲁之地演化为蝌蚪文。
秦朝安排李斯牵头开展统一文字工作,李斯取古文字之所长,按照笔画简省、书写统一的原则,创造了秦篆又称小篆字体。随后秦朝所有的识字课本、公务文书、名称标志全部以秦篆书写,秦始皇巡游刻石皆以秦篆书写,这是秦朝推行文化统一的标志。
随后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因犯罪被关押十余年,他在狱中创造了笔画简单美观、字体方形规矩、书写顺畅宜识的隶书,凭借其自身的先进性逐渐替代小篆,成为应用广泛的字体。
大约从西汉开始,隶书成为统一的官方文字。
中国地域广袤,各地区方言千差万别,但是因为有 一致的书面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和沟通工具,创造了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精神和文化背景。
现代西方哲学家说: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
中国两千多年 历史 中统一之日远大于分裂之时,中华文化能够一脉相传,这些都离不开“书同文”奠定的文化基因。反观 欧洲各国,虽然26个字母基本一样,但是单词拼写各不相同,所以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分裂为几十个小国以后,已经很难再走向统一。
“行同伦”也是秦朝开始注重文明建设,规范民风民俗的有益活动。
立碑刻石其目的之一也是宣扬良风美俗。秦国由于位置偏僻,长期与戎狄相处,曾经被东方六国视为“不识礼仪德行”的国家。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注重对落后习俗的改革,出土的文献资料中,在公元前227年,某郡守颁发布告,要求民众“除其恶俗”、“去其*僻”,结合各次巡游不同的刻石内容分析,“行同伦”是全国性的统一政治生活行为。
嬴政在巡游刻石中,关于端正风俗的内容几乎在所有碑文中都有涉及,主要 弘扬尊卑分明的等级规范,男女尊礼的道德要求,端直敦忠的性格塑造 等等。
各区域民众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道德信仰是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很难在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但是崇武重利的秦朝政权注重世风民俗的引导,并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各种措施进行伦理教化,是有较强进步意义的行为。
三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巡游返回咸阳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开始了第三次巡游。这次巡游的区域主要在胶东半岛,并再次登临之罘(音如福)山、琅琊山,在之罘山刻石,最后经过上党郡返回咸阳。
第三次巡游值得铭记的事件是:秦始皇出发途中,行进至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遇刺。
当巡游车队通过博浪沙时,在道路旁边的高处树林中隐藏着一名或两名刺客。刺客在选定车队中疑似秦始皇乘坐的专车后,从高处向专车投掷出一个约百斤重的大铁锤。高处落下的铁锤呼啸而至,巨大的冲击力把这辆专车砸的粉碎,只是秦始皇恰好不在此辆车中,躲过此劫。现场迅速陷入一片混乱,刺客趁机逃走。秦始皇也受到惊吓,很是生气,下令在全国大范围搜捕十天,但最终没有什么收获。
这起行刺事件在秦朝 历史 上的知名度仅次于荆轲刺秦王,究其原因:
一是刺客用极具威力的铁锤砸碎皇帝专车的这种刺杀方式极具故事性和趣味性。
二是这起行刺事件标志着秦朝敌对势力的反扑从来没有停止。
三是幕后策划者最终取得了反秦的成功,他用博浪沙事件敲响了秦朝的丧钟。
这名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就是最后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
张良的祖父与父亲先后任五代韩王之相,张良父亲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张良家族依然是名门望族,光府中的仆僮都有三百人。
韩国被秦国攻灭后,张良为替国君报亡国之恨,毅然变卖全部家财,客走他乡,筹划以重金求刺客暗杀嬴政。
秦始皇两次外出巡游的信息启发了张良,因为凭自己的身份,已经不可能近距离接近秦始皇,便计划以大铁锤击碎秦始皇专车。张良终于物色到一位大力士,双方制定了用一枚120斤重的大铁锤击杀秦始皇的计划。
张良在得到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的路线情报后,精心选择刺杀地点,期望一击即中。但是事与愿违,自我保护经验丰富的秦始皇并没有坐在大家认为的那辆豪华车中,张良的刺杀行动宣告失败。
张良为了躲避追捕,更名换姓,逃到下邳(音如批,今江苏省徐州邳州市)躲藏。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良偶遇黄石公得传兵法,助刘邦在鸿门宴上顺利脱身,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刘邦评价张良为:“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四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 他出潼关渡黄河,经山西至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再折北出山海关,到达辽宁省绥中海滨。回途巡视北部边防,从陕西省榆林市向南返回咸阳,这是秦始皇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巡。
第四次巡游,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派燕人卢生寻求海外仙人,派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求仙人的不死药。
二是派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人在北方抗击胡人,夺回黄河南岸的河套地区。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在齐国、燕国一代开始盛行,传说海上有神仙,普通人吃了仙药,可以羽化成仙,长生不老。
神仙思想产生在山东沿海的原因 主要是齐地临海,海市蜃楼的忽隐忽现,古人无法进行科学解释 ,于是把这种变幻莫测、神秘美丽的自然现象认定为海上有仙山,仙山有仙人。 其次是齐国的邹衍最早提出“五德终始”学说 ,认为五行相生相克,而东方主生,所以 向东方去或许可以长生不老 。
秦始皇对于五行之说十分认可, 在“五德终始”思想体系的引导下,面对神奇变化的海上风景,加之周边方士们的游说鼓动,秦始皇投身于神仙之道的尝试就可以理解了。
早在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到东海之滨时,齐人徐市等上书讲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上面居住着仙人,请求斋戒之后,率童男童女去求见仙人。秦始皇同意了这个建议,征发了数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中求访仙人,但是数年无果。
秦始皇的求仙运动并没有因为徐市的渺无音讯而停止,他个人对于神仙的存在和长生的渴望充满幻想,并狂热追求。
据说秦始皇北巡归来后,燕人卢生赶到咸阳,汇报寻仙无果,但是奉上一封谶纬国书:“灭秦者胡也”。秦始皇勃然大怒,认为此“胡”乃“东胡”(匈奴的一个部落),遂派蒙恬率军三十万人在北方抗击匈奴。
秦始皇因为一封谶纬使兵伐北,这是《史记》中的演义杜撰。
原因很简单:一是卢生寻仙无果,万一秦始皇追究欺君之罪自然性命不保,哪里还能奔赴咸阳千里送书。二是北部匈奴边患一直存在,当统一战争结束后,秦始皇才有精力和国力处理北边事宜。
冷兵器时代,骑兵比步兵的战斗力有着先天优势,战国时期匈奴已经成为秦、赵、燕国北边的大患,为了抵抗匈奴入侵,各国分别以增加边境兵力,接续建造长城,迁徙沿边居民等作为应对手段。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中,秦、赵、燕三国均竭尽全力应对国内战争,匈奴遂乘机越过阴山及赵国长城,渡过黄河向南,侵占河套地域。匈奴势力范围秦国首都咸阳不过数百里距离,匈奴铁骑两日可达,匈奴已经成为悬在秦朝头顶的一把利剑。
当秦始皇北巡,从秦朝与匈奴之间的控制线附近经过,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嬴政当然会做出迎战匈奴、收回故土的决断。蒙恬也不辱使命,率军北上取得节节军事胜利后,军队现场放下武器,拿起工具又开始修筑长城工事,把北部各国原有的长城连接在一起。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因长城共长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蒙恬随后又修建了全长700多公里, 从咸阳直达内蒙古包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匈奴在秦朝军事震慑下,后退700余里。汉人贾谊在过秦论里描述秦始皇时期: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兵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
这次巡游 行程最长 , 约4000-5000公里。
历时最久 , 十月份从咸阳出发,次年七月沙丘平台病逝。
影响最大 , 秦始皇暴病途中,小儿子胡亥篡权上台,秦皇朝由此走向灭亡。
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巡游路线:秦始皇南下出武关,十一月来到长江云梦泽,继续南下九嶷山(又称苍梧山,今湖南省永州宁远县),祭拜舜帝。随后沿长江东进,登上会稽山,祭拜大禹,立石刻碑。
船队又从会稽出发,北上抵达琅玡(今山东省临沂市)。秦始皇做梦与海神争战,海神身躯庞大,身披盔甲,手执戈矛。于是命随行船队携带捕获大鱼的器具,自己亲自准备好连弩,再从琅玡起程,绕着胶州半岛寻找海神。船队在海上,终遇大鱼,秦始皇亲自射杀之。
巡游队伍上岸西行,到达山东省德州平原县时,秦始皇突然病倒。
巡游队伍连忙向咸阳赶路,行至河北省邢台广宗县沙丘平台时,嬴政病重身亡。
谁能料到千古一帝,竟然是死在外出巡游的路上,终年49岁。
秦始皇的突然去世,使秦朝统治形势急转直下,一场毁灭性的暴风雨开始酝酿。
下期预告: 《焚书坑儒》 秦始皇君臣们是“马上得天下,依然马上治天下”。对于自身军事成功而建立的战争思维模式充满自信,面对 历史 已经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依然坚持战争时代的用人思想和执政方针。秦始皇丝毫不允许有任何反对意见产生,刻薄寡恩好大喜功的权臣不断得到重用,不趋炎附势敢于直言之士在朝廷无容身之地,随着对内残酷压榨,对外穷兵黩武,秦始皇给自己敲响了丧钟。
说到秦始皇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其实真的不容易的,但是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有的人说他是暴君,有的人说他是功大于过的,功过我们先不讨论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这个人他好像有囚禁自己的母亲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秦始皇虽然是横扫六合的一代枭雄,统一天下位居九五的一代皇帝,但他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却让这位拥有四海的帝王非常不爽,尤其是他的母亲赵姬,让他自己来路不明,让深宫里污,更让民间笑话不断。事情发展至后来,母亲还出轨太监,给自己生了两个太监弟弟,这更让秦始皇觉得受了奇耻大辱,最后一气之下,便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囚禁了。如果要理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得从赵姬的年轻时候说起。
一、美貌的赵姬嫁给了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结识了跨国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便打算政治投机,扶持异人,而异人寄人篱下,在自己的国家也不得志,遂与挥金如土的吕不韦订交,开始了他们的官商勾结。吕不韦喜欢寻花问柳,在赵国养了一个小三赵姬,赵姬美丽又善解人意,人见人爱。一天,异人来吕不韦处喝酒,酒至半酣,赵姬出现,异人惊呆了。后来,吕不韦似乎喝醉睡了,异人乘机与赵姬调笑。当两人正在偷腥时,吕不韦突然起来,大骂异人不该调戏他的爱姬。异人只得跪下请求宽恕。吕不韦顺势将赵姬送给了异人,但要求异人,必须娶赵姬为正室,如果赵姬生了儿子,必须立为继承人。异人全都答应了。不久,赵姬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二、年轻的赵姬因寂寞而旧情复发。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回秦国后当了太子,并顺利接班当了秦王。异人当了秦王后,果然封赵姬为王后,立嬴政为太子,他当然忘不了吕不韦的恩情,拜为丞相,封文信。但是,异人只当了短短四年的秦王,就不幸去世了,死时才三十六岁。于是,赵姬被尊为太后,刚刚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国事基本由吕不韦全权处理,秦王嬴政称他仲父。只是,赵姬风流成性,年纪轻轻就守活寡,深宫夜漫长,便有些寂寞难耐,为此,赵姬与吕不韦旧情重燃,借着权力和深宫的遮挡,又开始私通起来。
三、年老的赵姬出轨未阉割的太监。但有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吕不韦年纪已经很大了,经不起折腾,但赵姬那又总得交待,他只好想方设法。恰好有个嫪毐,其他不行床上行,有人说他那东西插入轮轴,竟可使车轮转起来。于是,吕不韦向赵姬推荐嫪毐,赵姬果然高兴不已。然而,一个东西健全的男人怎么能进入太后的宫寝呢?又是吕不韦想法子,让人故意诬告嫪毐,表面判他宫刑,但东西保全,只将胡子和眉毛拔掉,然后嫪毐以太监身份入宫,成为了赵姬的近侍。嫪毐进宫后,果然深得赵姬宠幸,夜夜辛苦,旦旦而伐,高兴之余,最后还与赵姬生了两个孩子,鉴于与太监所生,也可谓另一种太子(太监之子)。
四、秦始皇终于暴怒了。在赵姬的努力下,嫪毐被封了长信侯。人一得意,就会忘形。一天他与大臣聚饮,醉后吵架,他怒火中竟然说自己是秦王的义父。大臣们便向秦王嬴政告状。嬴政已经二十二岁了,血气方刚,脾气很大,立即安排人调查实情,获悉嫪毐不仅不是阉人,还与太后私通,甚至给自己生了两个弟弟。嬴政气炸了,随后将嫪毐五马分尸,灭其三族。又自处死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并将太后迁至嫚阳宫,派兵日夜看守,从此将自己的母亲囚禁起来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文化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1、统一六国
秦国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逐渐征服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统一六国以后,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
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治理上采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
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和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各不相同,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秦始皇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沿着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占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着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
5南征百越,沟通水系。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秦人很快统治了百越地区。
秦军解决路途遥远,供给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并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扩展资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先后灭掉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但是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血腥、残暴统治,而最让人痛心的当属焚书坑儒,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失传,相反焚书坑儒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社会风气。
秦朝建立后,在秦始皇统治的12年内,国内并没有发现大的起义和叛乱,从这一点可以秦始皇的政治威慑力大于文化的破坏力。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的刘邦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后世的皇帝更是把这一制度作为政治统治的根本。
事实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兴修水利,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了秦朝大国的根基。重要的事在秦朝灭亡之后,秦始皇留下的制度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依照这些制度,在不断的发展,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样子。可以说秦始皇开创的大秦帝国虽然仅仅只有14年,但是他结束了诸侯国长期独立的局面,开启了大一统时代。
其中一项制度,它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在使用,这就是“郡县制”。在郡县制之前,就是我们熟悉的分封制,分封制虽然能够加强周天子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各个诸侯国强大以后,中央集权制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说“郡县制”是秦始皇的一个创举。
——秦始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