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要回顾
黑衣服、黑领带、白手套,跟着一只会说话的黑狗,这是“死神”千叶(金城武饰)的标准装束。和人们想像的不同,这个死神并非面目狰狞、也不带镰刀,而是一个丝毫不吓人的大帅哥。千叶的工作是审判,对于即将意外死亡的对象,他会在其死前进行为期七天的观察,最终决定是实行死亡还是放生延命。千叶对人类没什么好感,在他手下从来没有获得放生的幸运者。不过,千叶非常喜欢音乐,认为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对他来说,在乾净利落地处理完工作之后走进CD商店戴上耳机倾听音乐乃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千叶这次的对象是27岁的公司职员藤木一惠(小西真奈美饰)。藤木一惠个性阴沉,并不招人喜爱,不少人因她而死,她却无动于衷。千叶和往常一样变装来到人间,和往常一样又碰到下雨。看到一惠带着疲惫的神情下班走出公司大楼,千叶跟了上去。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有着某项特殊才能的一惠将会改变他对人类的看法。
当死神作出不同于以往的判断时,超脱时空的命运之轮开始了转动。
01 死神千叶
首先我们来讲讲主角死神千叶。
死神是一个原始意象(原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死神的原型。可以闭眼想想死神的样子,通常想到的是外形像人,黑色袍子或深灰袍子,骷髅脸型或看不到脸,身体骷髅,手拿镰刀和权杖。镰刀代表对生命的收割,权杖是主管生死的权利的象征。不太可能出现一个身穿白袍子或者彩色袍子的胖小子,这就是人类对死亡的心理认识,所以必然遵守心理规律。
死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也可能是衣服整齐,喜欢黑或灰袍,中山装,西装,手里拿公文包,严肃,不喜欢开玩笑,偏瘦。有的时候是令人恐惧的、相貌可怕的,也有的时候是严肃的、端正的,很少有令人喜欢的样子。死神可能有不同的形象和名字比如:阎王、死神、鬼、无常等等。
而金城武饰演的死神千叶除了太帅以外(金城武:怪我咯),还是很符合死神的形象的。被称为最帅死神也算不上过分。出场时穿的黑色西装,显得严谨庄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影片开头,路上积水中出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教堂中举行小女孩的葬礼,作为死神的出现环境,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代表死神的神秘,以及生与死的临界环境,毕竟教堂是出生与死亡都需要经历的地方。小女孩代表世间的纯洁,纯真的孩子并没有博得死神的怜悯而复生,这是死神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是从不犯错的严谨工作者,这正是我们头脑中对死神的印象。
开头的这一段,看似跟后面的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却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开场,死神是很有精度的,实现了人生意义,七岁的纯洁的小女孩该走还是要走的。
02 死神身边的狗
影片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死神身边的狗。狗的特点是正直,负责,重友谊,对主人忠心,对敌人凶狠。
它常常被用来象征道德、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和纪律或者精神分析心理学所说的超我。由此特点,狗作为地狱的守护者形象出现在很多的古代神话中(神话也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产物),例如:
1、古埃及神话里的阿努比斯,阿努比斯的显象通常为山犬、胡狼或狼首男身,有时则完全是一只山犬、胡狼或狼。在亡灵的审判中,它是心灵天平的护佑者,专注地察看天平的刻度指针,就是在秤的一边放置真理之羽,另一边放置死者的心脏,如果心脏比羽毛轻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升上天堂,与众神永生,如果心脏比羽毛重的话,这个人将会被打入地狱,心脏就会被魔鬼吃掉。阿努比斯最初是冥界之王,然而随着对奥西里斯崇拜的产生,他从冥王降为冥神。古埃及人认为唯有阿努比斯的守护才可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庇护。
2、希腊神话中,冥府是由一只叫做刻耳柏洛斯的三头狗看守,它负责不让死去的人出来,也不让活着的人进去。
3、北欧神话里也有一群名为嘉尔姆(Garm)的地狱犬,它们拥有四只被鲜血染红的眼睛,性情十分凶残,与刻耳柏洛斯一样看守着通往地狱的大门。
影片中的那条大黑狗就来自于这些神话里面的原型,有地狱看守,掌管生死的职责。
它看起来是比较温顺(这估计也是温情片基调的设置吧),负责带领千叶找到被审判的对象的作用。
03 女主角藤木一惠
我给大家呈现了几个影片开头女主角出现的情景:
1、在办公室有人打电话骚扰不会去拒绝,甚至打电话到家里面她也没有严厉的拒绝;
2、和千叶吃完饭分手离开后,有两个年轻人对她欲行不轨,她表现得无力反抗;
3、掷硬币,从未出现过寓意好的一面,对此有些失落。但是当出现不好的一面时,她还是面带微笑,表现得比较容易接受;
4、千叶说往后不用担心了,很快就会解脱,女主反而是悲伤的神情;
5、电话骚扰者拉她的时候也很顺从,快到门口了才奋起逃跑,逃跑的过程中,进入无人小巷,最后左转来到死胡同,陷入危险的境地;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如果右转的话门是打开的,可以继续逃跑的,她都没有意识到。
好像藤木一惠真的就是跟她自己认为的那样有“扫把星”的体质。总是有意无意的让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危险。她的很多表现表明她是很希望自己状况不断,甚至出事的。
犯罪心理学研究指出,有一些人确实很容易招致罪犯,多次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位置。如果用意象对话心理学中的子人格理论解释的话,就是这些被害者心理有这样一个或几个受害者的子人格,在潜意识层面会有意无意的呼应出犯罪分子心中的罪犯子人格部分。比如一个家庭中的父亲是个家暴者,女儿的心中就会内化出一个被暴力伤害的女性子人格,女儿长大后找的对象很容易是有家暴或家暴倾向的,有些案例里面是女人无意识行为诱导甚至是逼迫对方成为家暴者的。
从藤木一惠手上的伤口来看,她曾经试图自杀过,潜意识中还是有很大的死亡的动力的,所以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把自己带向危险的处境,以实现走向死亡的潜意识目的。
藤木一惠经历了什么,让她会自认为是一个扫把星了,不断让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呢?
藤木一惠自述幼年亲生父母死于飞机事故,刚成年养父母死于火灾,前几年未婚夫死于车祸,爱她的和她爱的相继离去。房间里面的照片也可以出来,亲生父母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的,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孩子越小越没有走出全能自恋也就越倾向于把父母的问题怪罪到自己头上,比如闹离婚的家庭,小孩子会无意识的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自己不听话才导致父母吵架闹离婚的。
相信,在藤木一惠的父母空难去世后,她内心也会有非常多的自责,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扫把星,要不然父母怎么可能出意外离开自己,不要自己呢?内心中就会形成一个自认是扫把星的一部分自己(子人格)深深的烙印在心里。
后来,养父母的意外去世更加加强了她心中扫把星的部分,再一次确认自己的确是会给家人带来灾祸的不祥之人。未婚夫的意外去世让她坚信自己就是扫把星。另外,也有一个心理动力上的猜测,亲生父母的去世在她心中形成了扫把星的印刻,也让她内心产生了跟随父母而去的死亡动力,养父母和未婚夫可能是被她潜意识的死亡动力所影响而发生意外的,很多的意外都是有潜意识动力的。
音乐制作人的慧眼,让藤木一惠成为了一名歌星,在后面结婚生子。生活的机遇开始转变,她慢慢的相信生活中是有晴天的。开始建立起了一些信,信自己也是可以拥有幸福生活的。如果这样的生活能够延续,也许她能够过上一个近似正常人的生活。你没看错,是近似。
在心理层面,她还有太多的创伤和情结需要去面对和处理,生活貌似正常了,不代表心理层面也正常了。这些心理创伤还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她和她的生活,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心理成长带领者协助她走出心理阴霾,她难以真正的过上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的生活。丈夫的猝死,让她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对生活的信心彻底崩溃,死心。内心里面更加确定了自己是一个“扫把星”,她爱的人都将惨死离去。为了让儿子避免惨遭可能的“厄运”,她决然的弃养了儿子阿久津,过起了逃离的独居生活。
为什么藤木一惠这次选择的是弃养与逃离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呢?毕竟她曾经放弃过,命运多舛的她有充足的理由再次放弃。为什么?**的最后太阳出来了,蔫蔫的向日葵重新焕发生机,向日而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向日葵象征着健康、快乐、活力,追求积极的人生,永远有积极的心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房前的向日葵,虽然因为阴雨天气的影响,已经蔫不拉几了,但毕竟还在挺立着,没有倒下。代表藤木一惠虽然饱经风雨,但她内心生的力量也非常强大,无论多糟糕,只要有点阳光,可以马上灿烂。
亦如她虽然数度经历亲人的离世而厌世,但是当命运稍微有点好转马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剧中几个地方可以窥见一斑:
1、与未婚夫在向日葵丛中的合影笑的那么美,那么生机盎然;
2、当了歌手结婚生子后马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段幸福时光为她能继续生活下去充足了能量;
3、在得到了儿子的谅解,完成了与孙子见面的心愿,满怀希望的走出房子,相信自己会看到晴天(此时的死神千叶还是不相信会有晴天的)。
藤木一惠积极的心态与顽强的生命力,我想这跟她从小被父母/养父母给予的滋养与爱的满足息息相关,让她有强大的生命力抵御各种创伤与风雨。
老年的藤木一惠与年轻机器女佣一起生活,为什么会有一个机器人,为了凸显**所处的时代吗?有可能,但我无法完全认可。
影片中说到日本再次举办世界杯已经暗示了时间,70岁的藤木一惠也已经时间已经过去了43年(死神千叶第一次见藤木一惠时她才27岁)。而且除了机器人,家中的CD唱片机显的时代的陈旧,其他家用电器并没有多么现代,就别说超现代了。生活能自理,理发店的生意门可罗雀,完全无需帮手。
为什么要设定一个机器人?因为这个机器人代表的就是藤木一惠心中的一部分自己(子人格),当老公猝死后心彻底死后的自己,机器人不就是没有心的么?对她而言,有心就有爱,有爱就会发生惨剧。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心,情感隔离的人是避免周围的亲人发生惨剧的最好方式,也是避免自己再次遭受亲人离世痛苦的有效方式,当然也是逃避弃养儿子的内心谴责的方式。承载如此之多的悲欢离合,是需要很多心理防御才能活下去的。这样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选择理发师这个职业了?头发代表情感情丝,修建与斩断心中的情丝,不正是她心里一直在做的吗?
影片中,可以看出机器人已经坏了数年了,一直没有去维修。这可能代表她心中很少使用情感隔离的心理防御方式了,也代表她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方式让自己心理的这部分受伤受损,她不想也不再能使用这种方式了。
为什么此刻选择去修复这个机器人?儿子原谅了她,并想带孙子来看她,她内心的某些部分得到了疗愈和修复,修复机器人也是她这部分心理的修复。另外就是儿子会带孙子来看她,她内心的冲突和压力突然加大,需要隔离内心的情感来面对,让自己保持淡定。修复机器人也就象征着她要重新启动自己内在隔离情感的那部分功能。千叶质问她已经知道了哪个孩子是她的孙子,很明显看的出她的否认与隔离。
在第一次相遇时,死神千叶安慰藤木一惠时说没有停止不了的雨,总会迎来晴天的。很明显,他自己都是不信的。就跟那时的藤木一惠也根本不相信自己的人生会有晴天一样,这可能也是他们俩为什么会相遇的原因。千叶一次死神精度的放松,让藤木一惠多活了43年。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让她越来越从容,最后她抛了一下硬币,可以看的出只是一个习惯而已,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她都心悦的接纳,说明她已经不受宿命论的束缚了。她开始相信人生不可能一直都是阴雨天,风雨后一定会有晴天。藤木一惠信念的转变也带动了死神千叶信念的转变,千叶也第一次见到了晴天。被千叶放生的藤木一惠不仅教会了他生命的意义,也扭转了心中看不到晴天的信念,这才是他们经历两次相遇的目的吧。
-END-
作者/胡聪聪
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硕士(全日制统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职业背景:
2008年读研起,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值班做心理辅导。2010年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先后接受过绘画心理治疗、心理剧、催眠、家庭系统排列、人本心理学、释梦、意象对话等心理疗法的培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实操以及个人成长经验与心理咨询经验。
如何与叛逆期孩子谈心
我认为青春期孩子叛逆心里是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有的严重些,有的轻描淡写的度过了。
遇到孩子叛逆期一定要理解孩子,切不可呛着来,试着顺着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发育期分泌 生长激素 、 性激素 ,致使孩子的性格有所变化,所以家长应该 理解 ,并从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当的 关怀 。
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不能与家长正常沟通的情况下,家长切不可用 训斥 、 谴责 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家长可以选择 写纸条 或 写信 的方法与孩子 沟通 。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可以 示弱 ,让孩子从心里真正的去理解家长,并且让孩子懂得家长为了他的过激言语或行为而感到焦虑不安。这也许能使帮助孩子安全的度过青春期。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请不要把孩子的青春期说成叛逆期。
~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龙龙,作为一个长期与青少年与青少年家长打交道的心理咨询师,我有一些想法与你分享。首先,14岁的孩子大多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他们,情绪反应波动大,这些表现在我们成年人来看就是喜怒无常。这个时期的他们,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控制”,保持心理距离。所以,他们跟家长们的冲突也会比以前更多。但这也不能把孩子的表现完全归结到青春期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的亲子关系现状等,来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再来去思考如何去做。
我们之间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题主对问题的详细的描述中,发现跟孩子的冲突和上网课有关。我们知道,最近全国正在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网课是保障孩子们能够在不能返校的情况下,有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途径。也就是说,题主提到的和孩子的冲突跟学习有关。这个信号对我们的启示是,家长跟孩子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分歧,是只有学习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出现矛盾,或者是跟话题无关,只要一开口就一定会吵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明确一件事,即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因为认识不同,还是沟通方式的问题,还是亲子关系紧张,或者其他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聊?
当我们这么问自己的时候,可能真的会有一些发现,比如有的孩子是因为觉得家长们都很固执,根本不会做改变和调整,跟他们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有的孩子觉得家长们很愿意去做点什么,但他们不了解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说了他们也听不懂;有的孩子则会觉得跟家长去探讨自己的想法是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支持自己,还可能会换来更多的指责和不满;也有的孩子认为家长们倾听和反思的,但是没有行动力,就是他说的再好,也不会在行为上有任何的变化。例如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他觉得自己体罚孩子是不对的,而且每次揍完也会深深的内疚,但从来不改,那这样的情况孩子也是不愿意沟通的。除了这些,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孩子不愿意聊,他们不说,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这些因素,因为只有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和孩子的沟通才有可能性。
我为什么愿意聊?
题主在问题中也提到了,自己特别想跟孩子沟通。那这里同样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想要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通常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都是自己在说很多道理,告诉孩子怎么做事对的,怎么说是错的,那么这样的沟通很难有用,只注重自己把想说的信息输出给孩子,却无从输入孩子反馈的信息。这种沟通方式的目的,只是希望让孩子听话,对孩子没有充分的尊重,缺乏对孩子的信任,不在意孩子的想法,长期下去,孩子自然是不愿意跟家长交流的;有的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话说不了两句,就开始大发雷霆,宣泄情绪,沟通的过程就变成了家长单方面的情绪宣泄,孩子还有可能在这个过程总因为家长的情绪化而被责罚。这种沟通的过程,只是情绪的宣泄,并没有信息的输出和导入,也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孩子自然也不会愿意去沟通的。
所以,我们遇到“孩子不愿意聊”的情况时,不要着急去改变他,而是要反思自己,反思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目的是想用大道理去教育他,还是想发脾气,还是快点帮他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再好的解决办法也有可能没用),还是想好好的聊一聊,倾听他们的表达,回应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思考。
发脾气给我的启示是?
根据题主的描述,孩子不是完全的不沟通,他有的时候会在情绪化的时候进行表达。这些表达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但其实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孩子认为家长不尊重他。相信家长听到这样的描述,会非常的委屈,也会夹杂着气愤,甚至想要去辩解和证明给孩子看,自己不是他以为的那样糟糕。但孩子的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在我们心里如何对待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跟他一起的模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通过说话和做事来维护他的自尊?他对尊重的理解又是什么?等等。
另外,当他对我们表示不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反应。是对他的攻击采取质疑和反击,比如说“你这孩子真没良心,我们对你怎么不好了?”还是为了说出我们后面想要说的话,而对他的攻击没有反应,充耳不闻,以免打乱我们的计划;又或者平静的跟孩子讨论关于尊重的问题,回应他的感受,了解他的想法,并对我们的一些错误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干扰而深表歉意或者其他。我们得到的启示不一样,采取的行动就不一样,哪种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相信大家自然会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何跟孩子好好沟通?
真诚的表达,积极的倾听,都是能够帮助家长跟孩子获得良好的沟通。
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祝好~
其实,您这个问题在我们咨询机构经常会遇见,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发现很多严重的问题都是青少年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一起来解决问题,而且青少年问题是我们的咨询师们最头痛的问题,因为 一般青少年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家长眼里的孩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碰到低年龄一点青少年的问题,几乎所有咨询师的建议都是做家庭治疗,这样所有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父母参与其中,既可以了解孩子的问题成因和咨询进展,也可以看到孩子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自己做出改变,同时,家庭咨询也比个体咨询见效更快。
提前面那一段是想要表达一种:青春期的孩子因身体和生理发育的阶段,使得他们必然会有家长产生分歧,也就是说,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听我们说话,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不要把这个当成是个别问题而自责或是严重处理,因为我也见过一些家长越着急反而适得其反了, 越逼孩子与自己沟通,越使得孩子离自己更远。
您提到的主要问题是:“上网课以来已跟他闹过几次矛盾,想和他好好聊聊,但他就是不聊。但发起脾气来又说我们不当他是人看,不尊重他,我觉得需要聊聊”。
这个问题拆解出来就是:
期望:您想要和孩子好好聊聊,
基于:(1)因为上网课,已和孩子闹过几次矛盾
(2)孩子发脾气时说您不把他当人看,不尊重他
结果:没有完成沟通
原因:孩子拒绝沟通
这个问题拆解结束之后,表明上看起来是 孩子拒绝沟通,实际上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拒绝沟通?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呢?
第一:其实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容易犯一个态度问题——就是家长会觉得我要求你跟我沟通,你就一定要跟我沟通。 很多家长看起来好像是在表达尊重,其实是在表达要求。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对非暴力沟通(即“爱的沟通”)总结起来就是一个 八字箴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其中,区分请求和要求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可以接受别人的拒绝。
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般很难接受孩子的拒绝,毕竟是家长吗,肯定会有一种“你吃我的穿我的,现在要你跟我沟通,也是更好地改善我们的关系,是为了你好,你竟然不跟我沟通!难道还要我求着你跟我沟通吗?”
其实这样的态度并不一定很明显,但是很多家长都有。 我们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 你想想,如果是你想要跟你的同事沟通或者是跟你的老板沟通,你会怎么去跟他说呢?你会不会因为对方不跟你沟通而感觉到苦恼,会不会为此而愤怒呢?
第二:希望沟通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如果对方拒绝了,那我们是不是要想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呢。 比如,前一段时间我想要跟老板沟通,老板说他现在比较忙,不想跟我聊,那我只能等到他忙完之后再主动去找他,如果他还忙的话,我就还是要等到他有时间的时候才去跟他沟通。我采取的方法就是等待+瞅准时间+继续等待,当然也有霸王硬上弓的,根本不问对方时间适不适合,直接说明我的来意,这样也很有成功率。
第三: 语言沟通其实是达成目的的一个途径,我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沟通,而是通过沟通改善关系。 既然是改善关系,既然沟通只是一个途径,那么 肯定还有至少3种以上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她公公跟她一家人一起住,她经常会因为卫生问题跟公公发生矛盾,前一段时间也是,公公被她说的不想待在深圳要回老家了。而我的朋友一方面有她自己的卫生标准,一方面也知道公公的不容易。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她就 发微信说明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关心和爱,发脾气也不是为了让他走,而是自己脾气急,希望公公也可以谅解 。这样即使没有口头交流,也让公公和她达成了理解。除此之外,孩子特别想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这些可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表达,比如孩子觉得某样东西好,即使父母不认可,也需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想法,当然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法律等,如果有的话,也不能一味大家,要耐心引导。从小谈起,就是原本有一种“父母觉得我冷”,我们要表达尊重就要是“孩子觉得不冷,我觉得冷,我也尊重孩子不穿秋裤”。
综上呢,要改善你和孩子的关系问题,首先要调整我们自己的态度;沟通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孩子有权利拒绝,我们自己要想办法实现;沟通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真正的尊重和爱可以践行到实际行动上,让孩子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行动胜于语言,关系自然会改善的。
——作者:郑凤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意象对话师。
教育改变叛逆期孩子,建议做好四点:
一是让孩子体验到大人的体贴
要与孩子共情,首先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其次再引导到正常的行为规范。比如,凡事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做法,如果孩子有原则性的错误也不要过度指责,而是慢慢引导他认识到事情的后果,自己主动去纠正;也可以多聊聊他喜欢的 游戏 、电视剧,共同探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潜移默化地加强教育。
二是让孩子体验到大人的尊重
多鼓励,多表扬,多奖励,少限制,少批评,少惩罚,让孩子受到足够的人格尊重。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是多成熟,也不要直接否定。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或严重后果,可以让孩子自己跌倒,再学会自己爬起来。
三是让孩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渴望的,孩子也不例外。比如孩子会解锁手机,可以让他教给我们或者别人;出门看到乞丐等有困难的人,可以让他用压岁钱帮助一下,等等,让他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他就会充满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加强引导,让孩子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教、随时随地的训斥、喋喋不休的讲道理。多通过具体实践和事例让孩子获得人生感悟、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大加赞赏才是最好的。
四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责任
要通过故事、事例告诉孩子,人活着除了是为了自己,还有一定的 社会 责任。如果任意而为,违反 社会 规则,就会受到 社会 的惩罚,甚至被 社会 所抛弃。为此,必要的家规还是应该设立的。犯了错就要惩罚,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才会让孩子敬畏法则、遵纪守法。
总之,孩子一旦感受到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们“想长大”“想独立”的愿望就会得到满足;一旦树立了规矩意识和底线思维,就会自我约束,服从管教。
孩子进入初中后,开始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而现实是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因此逐渐进入逆反期。
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不厌其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
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
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结果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
专家建议,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父母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
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这话不假。
上了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
首先第一点,我认为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家长本身是怎么理解“叛逆期”的!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发脾气,闹情绪,都看成是孩子不听话,和家长对着干,那么孩子一定不会、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
第二,叛逆期的孩子对自身的变化是充满矛盾的,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变化。这个时期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成长,还有困惑。
第三,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谈心,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家长能认真听孩子的话,能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可以是讨论、分析、指导,不要批评、指责、命令。孩子感觉到安全,才会与家长交心。
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和你分享说给你听,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你发现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喜欢独处,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在拿出来和你谈论了。就算你主动询问和他交谈时也总是被三言两语给敷衍过去,其实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这是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时期,那我们该如何与孩子长时间保持良好沟通呢?今天智汇呈少儿魔力演讲给大家分享8个沟通小技巧,教你与青春期的孩子轻松交流。
1倾听
听,很简单,只需要你持续的听,听没听懂都不重要,而倾听则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诉说人的情绪和想法。所以和孩子沟通时要先注意学会倾听,这很重要,倾听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素养,更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所以花点时间试着听听每一次孩子和你沟通时他想表达的意思和一些暗示。
2一边听,一边反思
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话中的意思,这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响或不屑在以后的沟通中跟你说出他真的意思,他会觉得反正跟你说了你也理解不了,还不如不说。所以在和孩子交谈时要注意多去理解孩子的话,花点时间来让你们之间的沟通更加清晰。正确的去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
3好好说话,稳定情绪
在和孩子交谈时,说着说着很容易让家长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时候千万要稳住,尽量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被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无论你的孩子在说些什么,或者如何交流,都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而不是那些可能会带来麻烦的言语攻击。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有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整体的心理 健康 。
4别往心里去
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想到的就是他们自己,是以自己为主的。孩子们正处于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时期。可能你的孩子再对你说话的时候听起来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但你不必往心里去。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发育阶段也是很正常的。凡事往好处想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让双方更加积极,生活更加乐观。
5注意常见的沟通障碍
一些常见的沟通障碍可能会阻止交流的正常进行,包括吼叫、谩骂、转移话题。避免使用负面语言很重要,比如“少说废话“你的看法有问题“你不懂此类的语言,在沟通中应该尽量少用。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其中,退一步,重新开始对话,不要设置交流障碍。
6警惕权力 游戏 。
当我们感受到孩子试图对大人的生活施加一点权力和控制,这时父母本能的会用权利的 游戏 来回应。带着主观判断和威胁的情绪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在与青少年交流时参与权力 游戏 的例子。
7对孩子一定要尊重
不要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一切都要听从自己的意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会尊重孩子并要让孩子从你那里得到高度的尊重。告诉孩子无论如何,你都爱他。你的孩子知道你如何看待他,这来自于你的行动、你的言语、你的行为。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8重视关系。
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都是一个艰难的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记住花时间去培养关系是改善沟通的最好方法。
试试这些技巧来让你和青春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不善,会出现交流障碍,造成误会和曲解,有效沟通是孩子和家长双方语言和 情感 交流的桥梁。掌握恰当的沟通技巧,在和孩子沟通时也会更加有效。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您好,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处在一个同一感建立的阶段,三观处于混乱和重塑的阶段,心理上想脱离父母,成为大人,自己做主,但能力上却还没办法完全脱离父母,在这样一个混乱和冲突的时期,对父母多有反抗,违逆的心理,孩子面对学业压力,又处在这样的时期,如果没有没充分的看见和理解,是很难和父母交心的,孩子发脾气看似发泄愤怒,其实是对父母的一种求助,好像在说,我遇到了我不能解决的困难,我需要你们帮助我,孩子说父母不把他当人看,不尊重他,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有很多的委屈,无力,渴望被看到,渴望父母能走进自己的内心,真正关心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忽略自己的感受,而是真真切切看到孩子这个人,建议您,孩子不愿意当面聊,是因为陷在了情绪里,可以先帮助孩子把情绪流淌和表达出来,带孩子去做一些他喜欢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发泄一部分情绪,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谈,当然不讨论事件,只关心孩子的感受,也可以给孩子讲讲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年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让孩子在心里和长辈产生正向的连接,获得力量,如果孩子不善言辞,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真正去看到孩子的情绪行为背后的真正信息,是无力的,求助的,委屈的,渴望被真正看见的。祝福您!
#心理咨询师说#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把所有的精力局限在家庭小范围内,而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因此产生了诸如:追星,早恋等情况。这是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叛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刺头”年龄。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因此作为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焦虑,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平稳的过渡这个重要的时期。
叛逆期也叫青春期,是每个人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个过渡期,开始于10~12岁,结束于22岁左右。孩子自我意识增加,呈现出和父母很多的反抗,斗争和情绪上的剧烈波动。我猜这也是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缘由——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愿意和父母交流了。
首先,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交流,本身就需要父母做出调整。
1不要说教,多去请教
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对于我们想去教育孩子的一些问题,就不要再采用“我懂的比你多”的态度去说教了。因为真的有可能你知道的他们都知道了,你不知道的他们也已经知道了。
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比方说每周会有一个固定的圆桌时间,家里面就着某一个话题去轮流发表看法——这时你就可以听听孩子的观点,从他的谈话里你会知道孩子对这个话题的了解掌握程度——比方说对性这个事情。你先了解了,才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去给孩子引导。而这样对孩子来说,也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成人感得到满足。
2学会倾听
先学着不带评判地去听孩子想表达的,孩子才有可能愿意和你“谈心”。
当你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你要观察他的表情他的神态。你要去去打量,他眼里有没有饱含着泪水,或者他嘴角露出一抹不易觉察的微笑,你有没有看到?然后你是不是走心的在听,还是你刚听这个孩子说了两句,你就着急打断他,你就着急纠正他,你就着急给他提意见?这个其实是我们很多亲子沟通中都存在的误区,就是父母太急于去教育孩子了,但是孩子有时候他需要的可能不是被教育,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一双耳朵。
最后,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想告诉父母们,所有教育的基础都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想要孩子敞开心扉,一定先跟孩子打好关系。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学生不爱做作业的原因分析学生不爱做家庭作业,究其原因,我觉得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学生自觉性差,比较懒惰,畏难情绪较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外因主要是家庭中的家长或是放任自流,或是万分溺爱,以至于监管不力。其实,内因与外因是相辅相承,互相推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种因为家庭原因而养成不做作业的坏习惯的学生。现在的家长,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另一类家长,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管不顾。在他们眼里,家长的责任就是管饱管暖,而读书、学习的责任就理应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们班有些家长工作繁忙,回家常常是深夜了,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作业问题;有些家长知识水平低,对学生的作业也没法辅导,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家就不愿做作业;还有一些家长毫无责任心,对孩子不管不顾,使得孩子在家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也没有了做作业的动力。二、如何对待学生不做作业如果碰到学生第一次不交作业,我会示意他补上,然后趁他补完作业来交的时候,与他聊几句,了解一下没做作业的原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如果只是一次的遗忘的话,那我就希望他之后的每一次都会记住,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觉得有那么一次忘记了作业,还是应该给予一些理解和宽容。但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性地不交作业,那就值得我们老师的注意了。第一,找到原因;第二,就是对症下药。针对那些因为家庭原因造成偷懒、对作业能逃就逃的学生,我觉得有两个办法值得一试。1、抵制兴趣法。以前有个学生,是女同学,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比较懒惰,常常交不上作业,可她有个爱好,就是跳舞,还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在找了几次家长后,未果,于是我就与她协定:她只有完成周末作业,才能去上周二和周四的兴趣组,如果一周超过两次不完成家庭作业,那下一周的兴趣活动就不准参加了。后来,我还找到了她的舞蹈老师,让她旁敲侧击,不断地夸赞她在舞蹈方面的天赋,借此坚定她学习舞蹈的决心,于是为了跳舞,她只能天天做作业了。2、集体监督法。面对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我可以请他写下保证书,保证在某段时间内一定完成家庭作业,张贴在教室一角,并请班级全体同学一起来监督。如果他能做到自己保证的事,那么就表扬他;如果中途违反了协定,就要接受班级里事先商定好的处罚,或是写一篇文章,或是抄几篇课文等等。三、改变学生不爱做作业的措施针对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我觉得我们老师可以做以下几点:1、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以做作业为荣”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做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那些不做作业的情况,学生都要自觉地加以抵制。2、对于班级中作业完成质量好的同学,应及时地加以表扬,增强学生做好作业的动力和积极性。3、及时地与家长做好沟通,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4、对顽固性的不做作业的学生,也不要放弃,有时候就降低点标准,别人生字词语抄两遍,他就抄一遍,告诉他,这是对他的“特殊优待”。
恐怖症,又称恐怕性神经症,是指思考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而这种强烈的恐惧感都和这种事物或情景极不相称,令人难以理解,但患者不能自我控制,因而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景。许多医学研究表明,恐怖会使人的生活作息混乱,从而令身体无法充分休息,不但能降低第一道防卫网的功能,还使淋巴细胞数目下降,最终免疫力降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