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后世一直有个说法,如果扶苏不死,说不定国家真的会千秋万代,但是二世而亡的悲剧,难道不同样也怪扶苏嘛?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也就说赢扶苏也叫赵扶苏和赵国王族一个祖先,赢是周天子赐的}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而嬴政也的确是把扶苏当作子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心怀仁慈,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秦王雄才大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长子过于妇人之仁,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而扶苏也确实没让秦王失望,在名将蒙恬的指点下,扶苏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他经常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我估计也有蒙恬军的将领们不想和他争功的原因},因此在蒙恬军中逐渐有了威信。估计这也是秦王让扶苏去军队的原因,在秦国军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军功,小兵也能当君侯{比如秦国的白起},扶苏有了军功,在军队里的威信也就树立了,而且他也有了一支支持他的精锐――蒙恬军{从这就能看出秦王对扶苏有多大期望了把}。
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陈涉世家》里就有提过“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当时不过一个服徭役的人,他说假借扶苏的名义能得到更多人支持这也说明扶苏在百姓心中的确是受爱戴的{不过我没查到扶苏给百姓做过什么好事不清楚他没爱戴的原因,难道抵御匈奴也算?}。他对六国士子遗民的主见是安抚,化解与秦国直接的仇恨,以此来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有的人还不会真正臣服秦国但也没办法掀起什么浪来,由此可见扶苏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然后自杀了?!“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於阳周。”《史记》。扶苏傻么?不傻,而且很聪明,但这封明显有问题的诏书他不听蒙恬的话去复请而直接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太史公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估计他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秦王和扶苏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因为他们的政见完全相反,特别是秦王“焚书坑儒 ”扶苏数次直谏后把扶苏赶到蒙恬军做监军,难道真的只是生气?其中原因我没找到,但还是知道秦王是不会因为这中事情杀自己的儿子的,而且还是扶苏到蒙恬军几年后才下诏。至于说扶苏到蒙恬军后没什么建树,反而损兵折将更是屁话,有蒙恬带着想不立功都难。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由此可见,秦王嬴政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苏,尽管他一直没立太子,没立王后,尽管他很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王还是知道把王位交给谁好的。
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当时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映像,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映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的不错,如果扶苏上位,那他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如果胡亥上位,他就有从龙之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的人,他知道怎么选。于是 扶苏自杀,蒙恬没害死虽然扶苏知道自己要想称帝很简单,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侧”皇位觉对是他的,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战火一起,刚太平几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许是扶苏不想手足相残。不管怎么样扶苏还是死了,尽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点。扶苏的离去断绝了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战火硝烟中。
如果扶苏知道胡亥比他父亲还暴政,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他还会自杀逃避么?
如果扶苏选择挥军咸阳,陈胜还会起义么,刘邦还有机会和项羽争霸么?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曾出现过这么一个人,他像纸墨诗词中的妙公子。念他的名,一股香气萦心间,仙得令人心头攒动;望他的颜,皎如玉树临风前,轻轻一瞥便挪不开眼,又像古言小说里的男主角。身上流淌着尊贵的王族血脉,举手投足间尽显君临天下的傲气,一颦一笑里又有谦和仁爱的温润。他,就是大秦第一爱豆——扶苏。
虽然,他的人生很简短,故事也很简单,却足以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带给后人数不尽的惊喜和遗憾。
1、从一开始,扶苏就是嬴政的“心头至宝”
据记载,当年秦始皇与妃嫔们共孕育了33个孩子,其中儿子23人,而扶苏正是嬴政的第一个公子。至于他的生母,相传是一位来自郑国的夫人,容颜姣好,还常常喜欢哼当地的民歌《山有扶苏》。于是,在她怀胎十月生下麟儿后,嬴政便为他们的孩子取名为扶苏。
听起来,这是一段浪漫缱绻的“虐狗”桥段。然而,这个名字并不只是为了“撒狗粮”,更寄予了嬴政对儿子深深的喜爱和期待。因为“扶苏”二字,源于《诗经》中的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乃香草佳木之意,是对树木枝叶繁茂的形容。
反观胡亥的取名,就敷衍得有点过分!因为胡亥的母亲是胡人,他又生于亥时,拼在一起就是胡亥,嬴政这份偏爱,简直太明显!不过扶苏也用事实证明了:他值得这份荣宠!
尽管他有嬴政的宠爱,又出身高贵,可他却从未耽于玩乐,恃强凌弱。相反,他十几年都在读书明理,刻苦练功,成了一个极其仁厚出色的少年。连司马迁都在《史记》中夸他:“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看到这,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感到欣慰,却又忍不住担忧:嬴政素来以严苛心狠治天下,他的心慈善良说不定会招来祸患。
果不其然,这对父子常常在政见上产生摩擦,闹得最凶的一次就是为了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时,秦始皇被术士侯生、卢生讥讽欺骗,一气之下,下令坑杀460多名术士,满朝官员没有一人敢求情。
只有扶苏站了出来,劝谏嬴政说:“天下刚刚平定,现在大家都崇尚孔子的言行,如果父亲您现在用残酷的刑罚处置他们,恐怕会不得民心啊。”面对长子的“忤逆之言”,嬴政“怒”了,一纸诏书将扶苏发配边疆,监督蒙恬修长城。
经此一事,很多人以为这对爷儿俩的关系彻底破裂,曾经的父子深情化为泡影。殊不知,其实这俩人心里都在为彼此考虑。
一方面,扶苏从未因嬴政的残酷,而舍弃对他的敬重。扶苏是打心眼里崇拜父亲的雄才大略,只是身为长子和人臣,直言进谏是本职。即使可能会失去父亲的宠爱,因此与帝位失之交臂,他也要迎难而上,帮父亲谋得一个更好的天下。
另一方面,嬴政从未因扶苏的“反叛”,而放弃对他的栽培。嬴政深知早年的杀戮早已让百姓深恶痛绝,如今天下归一,是时候需要一个温和的君主统领朝纲。
只是担心儿子的善良无法抵御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所以才将扶苏安排到最信任的大将蒙恬身边,希望经锤炼之后,他能真正成为一只翱翔九空的雄鹰。因此,这次看似疏远的“流放”,实际暗藏着这对父子互相保护的真心,和一代帝王对继承人的厚望。
所幸,扶苏从未辜负过父皇的信任与期待。
2、天生扶苏为帝才,奈何命运弄人,阴差阳错葬英魂
扶苏被外放到偏远的北疆之后,他的“帝王之才”开始大放异彩。不出嬴政所料,扶苏就是一个天命所归的君主。
在驻守上郡期间,他收服了蒙恬的忠心,得到了秦朝最强军事力量的支持。与此同时,他还和蒙恬一起,对外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立下赫赫战功;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让上郡变成“理想国”,气象焕然一新。
不难想象,当地的百姓对扶苏的支持声有多么热烈。嬴政看着这一切,也终于放下悬心,决定将大任托付给他。
结果扶苏还没等来“调回京师”的消息,就被奸臣算计,阴差阳错丢了性命。
那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扶苏被外放的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天下。
这是一场极为隆重的活动,举国瞩目,百官随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听说胡亥还陪在嬴政身边,这让远在异地的扶苏感到无限落寞。国内一片热闹欢乐,他却独守孤城,吹着凛冽的寒风,心中不免失意猜想:难道父皇真的舍弃我了吗?这时扶苏还不知道嬴政的安排,而嬴政也再没有机会向他解释了。
就在当年七月,车驾行至沙丘,嬴政却突然病重。危急之际,嬴政命令当时的中车府令赵高写下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只可惜,遗诏被封好后,还没来得及送给扶苏,嬴政便不幸去世了。
唉,就差那么一点点,事情便偏离了正轨。一场阴谋即将上演,还由此强行改写了扶苏和秦朝的命运。
嬴政死后,奸臣赵高害怕扶苏上位会断送自己的前途,为了保住荣华富贵,他竟伙同丞相李斯一起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继承帝位。
这还不够,他还隐瞒了嬴政驾崩的消息,伪造一道“赐死”圣旨给扶苏,上面罗列了扶苏与蒙恬的罪过,言辞凿凿,令人听而生畏。扶苏看完假圣旨后泪流满面,没人知道他心里有多绝望,只见他一边落泪,一边走进内宅,准备遵从旨意——自杀。
蒙恬见状,赶紧阻止扶苏,说:“陛下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又让公子你来监督我,定是日后想委以重任。你怎能听信一个使臣的话就自杀?这很可能是奸诈诡计,不如回到咸阳重新请示,再死不迟。”
可该死的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也心如死灰,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执剑自刎,血洒大地。
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3、千年过去,他依然是世人心中无可取代的少年
后来,秦朝的结局大家都有所耳闻。
胡亥成了赵高的傀儡,一番残暴统治下,秦朝民不聊生,逼得陈胜、吴广起义反抗。不过三年,胡亥被赵高手下逼迫自尽。公元前207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末路,彻底化为一缕青烟,退出时代的舞台。
犹记得,陈胜吴广起义时的肺腑之言:“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你看,若公子还在,秦国大概率就不会有这场暴乱,反而会开创一个与民休息,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
帝国的辉煌岁月也不会那么短暂,说不定真会“传至万世而为君”。可惜,这一切随着扶苏的离去,只能成为世人幻想的一场梦。
有人说:“正是扶苏这种风光霁月、正直可信的品格,才导致他和秦国的悲剧。”
可纸条君却觉得,“错”的不是他,而是那个时代。他的英年早逝,虽给历史留下太多遗憾,但他的温厚纯良,仁义无双却如亘古不灭的月光,随着时间流转,柔柔地照进每个后人心里。
大家永远会记得,千年前,有个名为扶苏的如玉少年。也许这样,才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原文在这里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后世来讲,可能没人不知道秦始皇,但很多人也只是浮于表面的了解,对秦始皇多少还存在一些偏见,总之功过相抵,为此我们专门写出这篇风趣易懂、一目了然的历史知识,让你对秦始皇有个全面的了解,当然瞬间就可以记住了这些历史知识,作为中国人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皇帝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皇帝,而这个皇帝的名字也是他发明的,取三皇里的皇,加上五帝里的帝,而在这之前各地一把手可都是称自己为王的啊,大家有点历史常识的都应该知道,什么赵王啦、魏王啦、楚王啦等等,可就是没有叫皇帝的。
之所以叫皇帝,这嬴政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大一统,本身就跟大伙不一样了,在叫王是不是有点倒退的意思呢,于是乎才琢磨这个皇帝的名字,从此这个皇帝就响彻中华大地,成了各朝各代一把手的专有名词了,老百姓要是敢这么称自己皇帝,那可就等着死吧!
要知道从秦朝开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一把手们可都叫的皇帝,你就包括孙中山推翻封建王朝了,可后来袁世凯还不是称皇称帝的,到后来还有那个张勋复辟,想想看,这皇帝一词影响有多深啊!
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
这个秦始皇发明了皇帝影响后世,还有呢,他称自己为:朕,自己发出的命令称之为:制或者诏!天天看古装清代戏,你就看那太监宣读圣旨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什么叫影响力,这就是影响力,要说秦始皇的影响力这些还都是毛毛雨呢,这算什么,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抄袭啊,秦始皇要是还活着不知道会不会跟后世这些皇帝们打官司,这些词我有专利,你们侵权!
统一文字
要说这秦始皇是千年一帝,那真是对的起这称呼,统一文字最大核心就是文化统一,思想统一,凝聚力统一了,那在这之前各个小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啊,这怎么可以,交流起来那叫一个烦啊,干脆你给我统一了,这样一来,你们别想着自己那二亩三分地啊,打今天起,你们心中就只有一个大秦帝国。
这次统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甭管你说的什么方言,但你们说的写的都是中国字,你就是中国人,甭做着美梦什么你还是楚国人,还是赵国人,这就为日后,中国的版图以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看欧洲板块,早先也是一体的,但为什么后来,分了那么多国家,什么法国、德国、英国等等,就是文字的不统一,没有认同感,总觉得我跟你不是一路人,目前世界官方用的最多语言为什么是英语呢那就是为了沟通方便,这些思想早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就这么先进!
县长
这县长可是秦始皇发明的,时至今天还是一直在用啊,当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不足一万人的行政一把手叫:县长;超过一万人的行政一把手叫:县令;
甭管你怎么倒腾,来回还是沿袭了秦始皇发明的这词,也就一直这么用下来了。
中央集权制
就这么说吧,凡是后世没有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最后你看看都是什么下场吧,尽管也都灭亡了,但我要说的可不是这些,没有采取中央集权制的最后下场都是被自己人给灭了,比如明朝的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可是被自己的四叔朱棣给推翻的,朱元璋到死还认为这事不会发生呢吧!
秦始皇建立统一之后,那些大臣们就建议,赶紧给你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们封王分地吧,都是自己家人,这样以后就万事大吉了!
秦始皇可不信这套,他没有采取分封制,而是采用了后世一直沿用的中央集权制,这套体制可是一直影响到现在啊,你说秦始皇的思想怎么就如此先进,纵观历史的教训,那些给自己家人封王分地的,然后还有兵权的,最后什么现场,没死在外人手里,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
想想也是,这一辈是亲,下一辈、在下一辈、子子孙孙那还认识你个老几啊,有钱有地还有重兵在手,你说我不推翻你就不错了,还听你发号施令脑子不进水了嘛。
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家族企业的矛盾不是市场矛盾而是自己家人窝里斗的矛盾,国外那些百年家族企业,早就意识到这点,也领悟了秦始皇思想的精髓,可悲的是国内的一些家族企业老板们领悟的还是不够啊!
博士
不要犹豫,这就是当今某某大学博士,就是这个博士,这也是秦始皇发明的,在秦朝被封为博士的人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只不过那时候博士不叫什么学位了,也不是什么学历,就是最有知识的人,秦始皇执政期间一共封了70位博士,这些人全部帮着秦始皇打理文史类资料,相当于文秘之类,并且管理着秦朝推行的各类书籍!
统一货币
统一货币,就是统一钱啊,这钱就是外圆内方的那个那个,你知道的,你看看,这统一不要紧,一直就被沿用到今天,这才叫最先进的理念,后世发展有谁突破过,全都老老实实的沿用着秦始皇的这个统一货币措施!
统一马车尺寸
秦朝可没有什么汽车啊,交通工具就是大马车,但是秦始皇规定全国的马车尺寸必须给我统一了,这样我好修路,当时按照马车修的路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属于专有车道,你看看,你看看,这秦始皇简直就是神仙啊,难怪人家外国人那么有兴趣研究秦始皇呢!
长子为先
老大将来继承王位,这也是秦始皇实施的规矩,第一个儿子立为太子,将来好继承王位,后世一直也就是这么沿用的,直到今天,还不是说,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你是老大要起带头作用,是的,这个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
其实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是个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因为他看不惯自己老爹做的那些事,可经常跟自己老爹吵架啊,最后吵的秦始皇头都大了,没办法让扶苏下基层去体验生活去,就去修长城去吧,这扶苏一直待在工地上,直到老爹死也没能见一面。
秦始皇半道上觉得自己要死,让丞相李斯赶紧写遗诏,让远在工地上的大儿子回来继承王位,可是这糊涂李斯经不住老狐狸赵高的唆使,尽然改了遗诏,活生生把皇位传给了老二胡亥,最后李斯也没落下好结果,全家被满门抄斩。
土豪思想、严酷法律
要说土豪,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比的过秦始皇,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动用700万劳力,每攻下一个小国,都要把这个小国的宫殿完完整整的在首都重新修一个,一比一复制,统一那么多小国,这些小国的一把手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啊,哪家宫殿造不恢宏气势啊,人家秦始皇不在乎,就给我重新复制,我要在家门口看到这些曾经被我征服过的什么楚国啦、赵国拉等等啊,没有什么寓意,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征服的战绩,但是光这些宫殿就动用了70万劳动力,专属为秦始皇打造。
阿房宫可谓举世瞩目,规模那叫一个大啊,但这个阿房宫其实就是一个烂尾楼,之所以说是烂尾楼,因为秦始皇修到没有钱在修了,按照秦始皇的意思这个阿房宫规模按照现在来推算大概连绵几千公里,这就是秦始皇伟大的计划,但是实施起来确实天方夜谭,所以就这么有钱就修,没钱就停下来,奶奶的,最后被楚霸王项羽给一把火烧了!
修建自己的墓地,这可就有的说了,兵马俑仅仅是冰山一角啊,主墓高度就112米,后来经过风吹日晒吧,现在大概有70多米了吧,人家那些兵马俑都是随葬品,这里要说的是,周边还出土那些石头盔甲,都是几万件一出土啊,你说搞这些石头打造雕刻研磨的盔甲有什么用啊,嗨,人家秦始皇愿意啊,诸位,要这么说你可能没有概念,我给你们打个比方,一件石头盔甲按照现在的科学手段以及先进的人员技术要三天时间,你想想在秦始皇那会,得耗费多少劳动力吧!
严酷的法律,秦朝的法律可以用酷刑来贯穿,有多酷,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说后来农民起义:陈胜吴光、到后来的刘邦,都是为了避免这酷刑,最后索性反了吧,当然也是秦朝那会气数已尽,胡亥骄奢*逸的生活,大秦朝不灭才怪啊!
最后
中国自己人的评价咱就不提了,那是必须的必啊,在西方国家,秦始皇的地位象征是排在极高位置的,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凯撒大帝都是小辈,秦朝灭亡200年后,才有的罗马帝国,当时的罗马帝国除了地域稍微比秦朝大那么一点点之外,别的可都比不上啊!
我们要知道历史,要了解历史,历史真的就是一面镜子,纵观世界风云人物,政治明星,企业家,他们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历史,因为只有把历史烂熟于心,才能更好掌握下一步的节奏。
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
扶苏「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就在扶苏热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图之时,始皇一旨诏书传至上郡,竟是责备他办事不利,赐其与将军蒙恬自尽。扶苏悲愤交加,便自刎。
秦始皇统—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秦始皇三十五年(的212),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咸阳”。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懦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赶快中止错误的举动。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在上郡监蒙恬的大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
至于其配偶和儿子 正式史料上并无记载。
秦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但是秦始皇心里却有合适的接班人。秦始皇心里的接班人,并非秦二世胡亥,而是长子扶苏。
胡亥是秦始皇最钟爱的一位皇子,但是秦始皇是位非常有远见的一位皇帝,虽然很钟爱胡亥,但是秦始皇从政治方向是不考虑胡亥做皇帝的。
扶苏这位公子,在性格上面比较柔顺,而且做事考虑周到,顾全大局。虽然经常和秦始皇对抗,但是秦始皇从心里觉得扶苏能委以重任。其实,
秦始皇心里明白他自己做的那些事,比较残暴,秦始皇是希望下一任在这些事情上能做些弥补,扶苏正好符合这些标准。
为什么扶苏最后没有当上皇帝呢?原因,则在于扶苏和秦始皇政见不和,被秦始皇派到远在千里之外,和蒙恬修建秦国工事。其实,这件事,是秦始皇用心良苦,当时的蒙恬手握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马。秦始皇是想让扶苏跟蒙恬多磨合磨合历练下。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秦始皇离世之前到底传位给了谁,应该是扶苏。至于圣旨到了扶苏手里为什么却成了催命符?圣旨被公子胡亥给改了嘛,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扶苏核心力量都不在身边,所以就被胡亥篡权了。突然想起一段话。
秦始皇生前比较迷信,有次也不知道在哪听到了一句话,叫做:亡秦者胡也。当然秦始皇误以为是边疆外换,命蒙恬在边关拓敌千里,最后,怎么也不会想到是胡亥,更会相信胡亥这个生前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会篡改历史。
这里面有两处疑点:一、秦始皇并没有下旨诛杀扶苏二、扶苏也不是秦始皇最满意的继承者
为什么说扶苏并不是秦始皇最满足的继承者,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他去世这十一年间,并没有立过太子(继承人),也没有立过皇后,反而他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法。表面上他自称始皇帝,说要将皇位传于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可在满脑子想的是一直由他来管理整个国家。所以从始至终,秦始皇也没有立过继承人。甚至到了临死之前,他的遗诏里都是写的“与丧会咸阳而葬”,而没有明确地说明立扶苏为继承人。
此外,秦始皇对扶苏也是不满意的。扶苏之所以会被发放到边疆陪蒙恬,就是因为扶苏屡次向秦始皇进谏,尤其是扶苏替儒生 说话,更是让始皇帝特别不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治国理念的不同,注定秦始皇对扶苏也是满意的,不过扶苏嫡长子的身份,外加其才学出众、素有贤名,客观上确实是最适合的继承者。如果说秦始皇没有下旨诛杀扶苏,那扶苏又是因何而死的呢?如前文所说,秦始皇临死之前给扶苏的诏书上写的是“与丧会咸阳而葬”,而不是让其自杀,所以秦始皇的本意是让扶苏来咸阳主持大局的。
但是,问题是秦始皇的诏书虽然密封了,但是并没有发给使者,而是留在了赵高的手里的时候,秦始皇就死了。赵高自然知道扶苏做皇帝对他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他联合的李斯、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搞了个阴谋,把遗诏给改了。当然,李斯和胡亥能够听赵高的意见也是因为他们的私心,扶苏做皇帝对他们同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自然就一拍即合了。
所以秦始皇的遗诏就一分为二,变成了两项内容,一是立胡亥为太子,二是数落扶苏的各种罪责,然后责令扶苏、蒙恬自杀。与此同时,对秦始皇的死则是能瞒多久瞒多久,弄一堆咸鱼掩人耳目,秘不发丧。
结果,刚看到遗诏的内容,扶苏就哭着要自杀了,迂腐至此真的能救秦国么?大将军蒙恬连忙阻止扶苏,道:“陛下身不在咸阳,亦未立太子,如今就一个使者前来,你就要自杀,我们怎能知道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们还是去请示一下,如果是真的,我们再死也不迟啊。”“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
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扶苏一听,也犹豫了起来,可使者在旁一再催促,扶苏便对蒙恬说道:“父命子亡,还有什么好请示的呢?”言罢自尽而死。
蒙恬将军虽然心中有疑问,请求再做请示,可天下已变,兵权不在,蒙恬最终也难逃吞药自尽的命运。古往今来,无数人幻想着,那一年,扶苏、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杀至咸阳,灭胡亥、奢赵高,重掌江山,大秦光芒传万世。
然而,历史何来的如果,扶苏如果能如此也便不再是历史上的扶苏了,也许在秦始皇心中的扶苏亦和汉宣帝心中的汉元帝一样吧,俗儒而已。
秦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扫合群雄时何其风光,未想却二世而亡,可说是“雄起很霸道,早泄很无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当然,导致秦王朝覆亡的元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规避不了,即帝国继承者的传接上出现了重大差错:废长立幼!当然,“废长立幼”这事,倒不是秦皇的意思,是他的贴身太监赵高给他拿的主意。而且,拿主意的时候,秦皇已经光荣“成仙”了。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秦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坐起了白日梦。什么白日梦?长生不老!既然不太急着死,因此继承者这事,一直也就悬而未决。恰这哥们又喜欢旅游,按现代理解,个人情怀里大概有“秦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感觉,可当时交通设备不太发达,不像现在飞机、高铁什么的,终于到了一个叫沙丘的地方,得了急病,不行了。
在咽气之前,秦皇交待了赵高一件事:“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很明了,就是通知扶苏来主持国家大局。这扶苏是谁?“大秦集团”的大公子。此时这位大公子在哪?在塞北修长城。为何修长城?扶苏这娃不太听话,老和老爹对着干,被罚去做苦力。为何不听话?原来扶苏觉得老爹的统治太严苛了,希望搞点宽政,给老百姓喘口气。秦皇的看法,就不太一样了,这人民就得管着嘛,不然哪有规矩,这儿子还是太仁慈了,得到外面历练历练,做点苦力。当然,秦皇但对扶苏人品和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不过,秦皇认可,但不代表赵高认可。现在这事,赵高说的算!和扶苏一起修长城的,是大将军蒙恬,这个蒙氏家族,是个军事世家,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也一向不太看起赵高,本身也和他有诸多过节。赵高盘算着,扶苏上台了,蒙恬也跟着一道风光,到时分享荣华不仅没自己什么事,还可能遭到清算。于是和秦皇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关起门来做了个圈了个阴谋:篡改遗诏,扶秦胡亥上位!
既然是胡亥上位,那扶苏一定是绊脚石,得除掉。于是赵高等人,借着嬴政的名义,快马加鞭地命使者给扶苏捎了一个命令,这在《史记》有记载:“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你看,这赵高跟着秦皇混久了,连语法都学得挺像。
那么,扶苏的反应是怎样呢?拔剑自刎!扶苏这人,其实也挺好玩,平时老和老爹作对,但真要他死的时候,却很听话。但是,有个关键问题出来了。扶苏自刎时知道他爹被请到地府“喝茶”了吗?肯定不知道!如果知道,肯定不会急着赶到地府和老爹“会师”。其实这事,别说扶苏不知道,就连秦皇身边同游的官员,也一定不知道(自然也不会有“线人”给扶苏通风报信了)。当然,这不是赵高等辈瞒天过海功夫好,而是秦皇自己的底子打得好。我们接下来就是要解释这事。
刚才我们说了,秦皇这人梦寐着长生不老,尽做些求仙问道的事,但效果一直不太明显。这时,一位叫做卢生的江湖道士给秦皇支了招,《史记》是这样记载:“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这话说的挺玄妙的(江湖术士都这样),我们可以简单翻译一下,大概就是:“这神仙真人啦,为何迟迟不肯现身,大概是因为不太愿意和恶鬼同行。而领导您呢?要做的,就是要低调,莫让世人见到您的真身,这样,鬼怪也就可以驱逐了。而且,您住的地方,一定得清净雅居,不能沾得半点凡人俗气,这样,神仙就会和您会面了,不死之药自然也唾手可得了”。
卢生这番话,嬴政自然很受用。这皇帝也不太想当了,常以“真人”自居(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至于自己的行踪,再也不让臣子知道了。甚至下了一道命令:“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也就是说,透露自己行踪者,斩!当然,秦皇这绝不是说说而已,《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嬴政游梁山宫时,从山上看见李斯车骑众多,叹了一口气道,这丞相的排场也太大了吧。在场的一个太监和李斯关系比较好,告诉他这事。于是李斯收敛了一些,将“大排量”的跑车全换成了节能环保的“电动车”。
可是,秦皇怒了。有人或许要问,这公车排场少了,不是挺好吗?但秦皇在意的点不在这,他觉得有人泄露了自己的行踪(“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接下来怎么做?“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也就是说,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捕杀了。至于事件的影响:“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没人再有胆量打听秦皇的动态了。因此,秦皇旅行至沙丘,病了。随从的官员们着急啊,却始终没有人敢上前问暄两句,而且秦皇还有个习惯,就是很讨厌谈生老病死这事(“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也就说,即便当时有人真想关心一下领导,也无从入手(你要问他一句病好了吗?没准秦皇回一句,你要咒我死吗?拿下去咔嚓了)。
于是,后来秦皇始终未有露面,随从以及沿途道府官员觉得奇怪,也不觉得奇怪。大概都觉得秦皇呆着车里不出来,估计是和哪位神仙真人相谈正欢。正是这样,赵高等人也才能 ,秘不发丧,一路从沙丘赶至咸阳。
赵高修改诏书,杀死嬴政嫡长子扶苏,当时身为宰相的李斯为什么没有阻止赵高,反而还和赵高狼狈为奸,帮助赵高害死扶苏呢?李斯和扶苏之间是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使得他非要置扶苏于死地。李斯,嬴政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也是他向嬴政提出了皇帝的称号,绵延千年的皇帝称号正是由李斯提出来的,李斯也被始皇封为宰相。秦始皇统一之后,收缴民间兵器这一举措,也是有李斯最先提出来的。另外,李斯还参与《秦律》的制定,秦始皇提出的一系列的统一措施,都和李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死之前,国政大事都是由李斯把持着,赵高想要修改诏书,就必须说服李斯。赵高通过了解,知道李斯是一个非常注重家族的人,于是他以李斯家族的存亡来威胁李斯,让李斯帮助自己一起杀死扶苏,共同推举胡亥继位。刚开始,李斯是不同意赵高的提议的,但是后来赵高利用李斯和蒙恬扶苏的矛盾,使得李斯不得不同意赵高的建议,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家族能够更加久远的存在下去。
扶苏死后,胡亥继位,赵高开始暗地里控制胡亥,将胡亥当做自己的传话筒,利用胡亥在朝廷之中独揽大权,之前的李斯党羽都被赵高全部打压下去。后来,二世和赵高为了不让篡位的消息泄露出去,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李斯,将李斯的三族全部诛灭。可怜的李斯,死之前非常后悔当初的袖手旁观,如果当时他帮助了扶苏,以扶苏的性格就算之前有一点的不愉快,也会很快过去的,自己的家族完全可以延续下去。作为嬴政的嫡长子,扶苏是不会不娶妻的,但是后世对他妻子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记载。有些人就根据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推测扶苏的妻子,到底出自哪个家族,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王翦的后代,一种说法是李斯的女儿。
第一种的说法,来源于历史记录的推断。秦汉时期的历史之中曾经记载过,秦始皇不喜欢的自己的长子扶苏,认为扶苏他太过妇人之仁了,一点都不像自己那样睥睨天下。听到这条消息的扶苏向自己的姻伯王贲救助,希望王贲能够给自己提一些建议。姻伯,是对当时姻亲的称呼,而王贲是王翦的儿子,说明扶苏和王翦是姻亲的关系,所以他的妻子姓王的可能性非常的大。第二种说法是因为李斯在帮秦始皇取得天下之后,嬴政为了保持和李斯之间的关系,开始实行联姻的政策。嬴政的公子大都娶李斯的女儿或者李斯家族之中的女子为妻,而李斯的儿子也都娶嬴政的女儿为妻。作为嬴政的长子,扶苏娶了李斯嫡系女儿为妻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第二种说法有着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如果扶苏娶的是李斯的女儿,那么在赵高要杀死扶苏的时候,李斯怎么可能会袖手旁观呢?要知道,自己的女婿继位为帝,自己还会怕一个太监的威胁?其实,当时的太子扶苏和丞相李斯的关系不怎么融洽,两人的政治观点有着很大的分歧,所以扶苏娶李斯之女为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扶苏,作为始皇帝唯一一个具备统领大局能力的儿子,最终却被小人害死,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扶苏的死亡,也是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秦始皇在病重快死的时候,曾立下一份遗诏,命令扶苏将边境军务交给将军蒙恬,自己即刻返回咸阳,主持葬礼,这等于间接地让扶苏继承自己的帝位了。在秦始皇的眼中,自己的子孙之中,也只有扶苏能够继承帝位,并且能够打理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上。立好遗诏,始皇帝命令赵高派人将这份遗诏送给扶苏,可是当赵高看完遗诏的内容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立自己的弟子,也就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为帝。赵高和公子扶苏一直都不太对付,他曾和蒙恬的弟弟有矛盾,两人结下了仇怨,而扶苏和蒙家兄弟二人的关系非常不错,这也就间接地使得扶苏和赵高的关系不太好。另外,扶苏素有大才,如果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就不能很好地控制他,从而做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反观二子胡亥,出生在秦国富强的时候,从来没有吃过苦,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再加上赵高这几年来纨绔教育,把胡亥培养成了一个残忍暴戾的皇子,这样的人赵高能够很好地控制他。
赵高想要篡改遗诏,最大的阻碍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身为秦朝开国名相,为大秦建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李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他的家族,由于李斯是白手起家的,所以他非常在意自己家族的存亡。赵高以李斯家族来威胁李斯,无奈李斯只得同意赵高篡改诏书的行为。最后,赵高将改完的诏书,送给扶苏,看完诏书的扶苏,不顾蒙恬的阻拦,在自己的营帐之中服毒自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