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侵华日军为什么当年没有侵占徽州?

请问,侵华日军为什么当年没有侵占徽州?,第1张

  上面的回答都是乱七八糟,本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国民党军队在安徽战场的抵抗,阻挠了日军南下。

  “七.七”事变后.日寇很快向华北推进.事隔仅月余,又发动“八.一三”事变.悍然进攻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国民党守军奋起抵抗.激战三月,日军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接着日本华中派遣军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军分三路包抄。皖南广德,地处三省交界,是南京的门户。历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又有空军机场.自然成了当时中日军队争夺的重要目标。日军分三路包抄,其中一路由大潮宙侧经宜兴、长兴、泗安向广德方面进攻,企图直趋芜湖,截断南京守军的退路,以配合另两路日军围攻南京。国民政府令刘湘部所属5个师、2个旅约5万余兵力.集中守广德.泗安一线。刘湘因病委派25军团长潘文华代理23集团总司令负责指挥,其中三个师守泗安.陆军中将第145师师长侥国华等2个师2个旅坚守广德,形成了泗安、广德两道防线。11月23日.日本陆军中将、18师团长牛岛贞雄突破泗安防线.11月25日在广德与守军遭遇.饶国华亲临首线指挥.苦战半日,击退日军进攻.夺回了一时曾被日军占领的广德机场.固守了前沿阵地。11月28日,日军沿洒安、广德公路向广德推进.当日界牌失守,145师退至祠山岗,继续坚守反击,并发动农民群众配合打击敌人。激战两天,顽强抵抗.揭开了安徽抗战的序幕。日军损失不小。但守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同时宣城至广德的交通线被切断,增援无望.加之团长刘儒斋不听指挥,擅自撤退,以至造成全线溃败。日军乘势于11月30日古领广德县城。广德失守,饶国华深感悲痛,他率领仅有一个营的兵力,撤离广德后,含恨给刘湘写了一封悲壮的遗书,尔后举枪自栽,以身殉国。

  由于广德失守,潘文华率都退守宁国。旌德、石台、太平、青阳。在抗日战争初期,皖南战场上日军主要目的是包抄攻占南京,同时,日军虽一度占领广德、郎溪、宣城、芜湖、当涂.但都遇到国民党坚强抵抗,因面拖住了日军不能宙下徽州。八年抗战.尤其是抗战初期的两年.正如朱德同志所说:“曾有相当数量在首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统军队对敌人进行积极的抵抗。”饶国隼将军指挥的广德战役,就是其中壮烈的一幕。

  第二,新四军和游击队在皖南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进占徽州的企图。

  1938年3月.新四军第一、第三支队在皖南歙县岩寺集中,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至岩寺.4月中旬第二支队到达岩寺集中。粤月下旬,新四军江南部队先遣队由粟裕率领.由岩寺出发挺进江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5月1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经太平.于7月1日抵达泾县云岭罗里村。5月中旬第一支队在陈毅率领下向苏南挺进;第二支队在张鼎丞率领下.也奔赴苏南.英勇抗击日寇。并开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华中抗日握据地的斗争。6月上旬卫岗伏击日军,取得胜利.江南我军首战告捷。第三支队策应一、二支队。 7月北进.到达皖南抗日前线,在皖南长江一带.沿江展开对日作战,积极活动于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地区。这是日寇长江交通的一个重要侧翼.敌有第十五、第一一六师团重点驻守,经常出动“扫荡”。这里敌情严重,战斗频繁,环境险恶.第三支队在谭震林指挥下.以机动防御方式与敌周旋。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相当长时间里,坚持了这个阵地。

据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与渔猎畜牧的生活。后因部落迁徙,此地便成为土著与山越族的聚落处。

夏禹治水以后,分天下为九州,现郎溪属扬州之域。

商属勾吴。春秋时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属诸侯吴国的桐地。

战国之际,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越争雄,越被楚灭,属楚。

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古吴越地分置鄣郡和会稽郡,郎溪属鄣郡地。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丹阳郡,郡治迁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围地区设置故鄣县。郎溪属故鄣县。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县西部地析置广德县,郎溪属广德县。

三国时,江南属吴国,广德县隶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属宣城郡。南北朝期间,为宋、齐、梁、陈的属地。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并广德、故鄣、长城(今长兴)、阳羡、义乡5县地设绥安县。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

南齐时,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年)广德县隶属南豫州广梁郡。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为陈留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陈留郡,并广德、故鄣、安吉、原乡4县入石封县,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年)隶入湖州。大业二年(606年)又改属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绥安县为绥安、桐陈、怀德3县,属桃州。至德二年(757年),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城郡,后改称宣州。

五代南唐设广德制置使,属江宁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广德军。

北宋端拱元年(988)置建平县。1914年因与热河省建平县(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同名,取县境主要河流名改为郎溪县。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德县西北地区置建平县(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广德军。从此,建平县(今郎溪县)从广德县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广德军改属江南路(仍治蒺州,今南京市,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广德军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今南京市)。

端拱元年原溧阳州昭德、丰乐、彰德三乡划属建平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三年,广德军改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年,广德军属江南路建康帅府(仍治今南京市)。绍兴初(约1131年后),广德军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十四年,升广德军为广德路(仍治广德)。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今杭州市),建平县属江浙行省广德路,直属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徐寿辉李二,罗四部占据,此后为群雄所据。十五年六月,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治广阳县,今桃州镇),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明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广兴府(仍治广阳,今广德县桃州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广兴府直隶中书省。四年九月,广兴府改为直隶广德州(治广德,今桃州镇)。十三年正月直隶广德州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广德州直隶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下的南直隶所属。五月,广德县属朱由崧建南明弘光政权控制下南直隶直隶广德州。

清朝清平江南,建平县仍属南直隶直隶广德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广德州(仍治今桃州镇)。十八年,直隶广德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安庆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今徽城镇)。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直隶广德州直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今安庆市)。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迁道治于芜胡(今芜湖市)。咸丰四年(1854年),皖南地区改属浙江巡抚代管,仍旧制。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宣城,今宣州区)。十年再迁道治于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皖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道治迁治芜湖(今芜湖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两江总督,后期还兼南洋通商大臣)。

太平天国咸丰六年六月乙丑(1856年7月5日),太平军第一次攻打县城起至六月辛卯至壬辰(7月7日至8日),六月戊戌至己亥(7月14日至15日)三次攻建平县城。十年三月二十一日至闰三月丙申(1860年4月11日至4月22日)初占县城。四月壬申(5月2日),再次占领县城。至同治二年十月己卯(1863年11月16日)失落。在太平军占领建平期间,建建平县,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安庆市)广德州(治今桃州镇),并于十年四月初八日(1860年5月28日)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建平会议。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4月,废州,建平县(仍治郎步镇)直属安徽省。3年3月,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仍治今城关镇)。6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芜湖道(驻芜湖,今芜湖市)。

中华民国16年(1927年)3月3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光复郎溪。7月15日“宁汉合流”后郎溪县(仍驻今城关镇)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直属安徽省。2年4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第九区。27年3月22日,郎溪县(县府先后移驻乌家埂姚村,李家村,张家弄,井岗头,姚村,广德县苏村乡海沟冲,宁国县港口,直至34年12月7日始回县城)再陷于日军。(附日伪设置)民国26年2月5日,日军侵占郎溪。33年5月1日,成立汪伪“郎溪县政府”,属汪伪“安徽省”(驻蚌埠,今为市)“第七专区”(驻郎溪)。〔中国***建政 抗日战争后期与解放初〕民国33年1月1日,在广德县山北区新村成立广德郎溪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广德县泉口,徐东村,长乐王山岗,毕桥等地),34年奉命北撤。民国38年4月24日郎溪县解放。5月中旬,成立郎溪县人民政府(驻今城关镇)。5月8日,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属宣城专区。5月底重组郎溪县人民政府(驻县城吉原镇)。8月6日,郎溪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在郎溪县未解放前的解放战争初期,该县最早的民主政府成立于36年3月,先后驻石鼓,姚村一带,属1947年2月成立的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37年7月,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撤销宣宁,广南2个县建制,将广南县一区划郎溪,二、三、四区与宣宁县合并成立广宁孝县。年底,郎溪,广宁孝2个县建制同时撤销。

1949年10月1日建国,郎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郎溪县改属芜湖专区。

1953年,溧阳的龙角冲、张村、凹塘、刘家村、荷叶坝、金稻岭等自然村划归郎溪县。

1955年12月28日,成立郎溪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广德、郎溪县,并组建郎广县(仍驻桃州镇),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撤销郎广县,恢复郎溪县,仍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8年8月14日,郎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12日,郎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郎溪县人民政府。

能。

1、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广德医保郎溪可以将广德市和郎溪县的医保人口整合在一起,扩大医疗保障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医保政策的福利。因此广德医保郎溪能报。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广德医保郎溪可以整合两地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医保参保人员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服务。

安徽省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另外,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

    

  中原官话。以阜阳话为代表,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江淮官话。以合肥话为代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其语音特点: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赣语。以岳西话为代表,包括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县市。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

    

  吴语。以铜陵县话为代表,包括皖南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14个县市,即铜陵县、繁昌县、泾县、南陵县(山区和圩区)、当涂县(东部和南部)、青阳县、贵池市、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宣州市、芜湖县、宁国县、广德县、郎溪县,当地土著居民的老一代一般说吴语。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音仍自成一类,境内石台、泾县等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铜陵县、芜湖县、繁昌县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广德、郎溪、黄山区有6~7个声调。如黄山区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6个声调。

    

  徽语。以歙县话为代表,包括祁门县、黟县、休宁县、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歙县、绩溪县、旌德县。其语音特点:知章组声母在三等韵前读j、p、x,古全浊声母今音全部清化,其塞音、塞擦音声母大多读送气音,古疑、影母在开口呼前今音读η声母;咸山宕江摄阳声韵大多转化成阴声韵,西片徽语有长元音韵母;境内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再玩一天吧”说成“嬉一日添”。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广德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齐称“天下四绝”,素有“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相媲美之说;始建于公元979年巍巍壮观的天寿寺塔、古朴典雅的鼓角楼、闻名遐迩的岳飞抗金遗址、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及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广德已经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正致力于把广德建设成为长三角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竹 海

  风景区由卢湖和笄山,甘溪两处漫无边际的竹林组成,位于广德南部山区,距县城10公里。卢湖水面有300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镜,水在峦间绕,峰在镜中观,春夏湖边山花烂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滨松竹葱翠,生机盎然。特别是在5月杜鹃花盛开之际,远近上麓,如彩云落大地,野火燃绿丝。笄山,甘溪竹海层峦叠嶂,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溪水欢腾,淙淙流淌,烟变幻,气象万千。卢湖竹溪,山清水绿,相应成趣,无论是在湖上荡舟,湖畔垂钓,还是登山远眺,漫步竹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卢 湖

  卢湖为广德县境内的一座水库。其地处天目山余脉,其东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沟,其西是峰峦挺拔的笄照山。卢湖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

  卢湖(含陆上设施)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湖面3000余亩。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坝高30余米,长千余米,巍峨壮观,如长龙横卧,气势慑人。宋代名臣范仲淹宦迹广德时,曾赋诗《石溪瀑布》一首,勒于石碑,诗云:“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尤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风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画屏山是卢湖的一景点,位于卢湖之中央。东望苍龙半岛,西与小灵山遥对。山四面环水,成为湖中岛。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缭眼。并建有张渤治水纪念亭。相传张渤曾想引卢村之水经圣渎至无量溪,疏通南漪湖而达长江。后因工程浩大,独力难支而未能实现。但其治水精神在广德、郎溪以及江苏高淳等地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深深敬仰。画屏山临水峭壁之处,建有环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广德历代名哲游山的诗词和当代名画家赞颂卢湖山水的吟咏佳作。在湖亭畔,有明代广德名宿濮阳模垂钓处“濮阳钓鱼台”。台上有亭名唤“唤鱼亭”。传说,当年濮阳老在此垂钓,于亭中邀人结伴吟诗唱和,传为佳话。 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的独特之处。这里层峦叠障,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赞叹,宛如进入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绿色世界。笄山的“三峰叠翠”是广德历史悠久的古景观之一。卢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海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独特之处。

  太极洞

  太极洞又名长乐洞、大洞,位于广德县城东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新杭乡石龙山中,是全省历史最久的旅游岩洞。明代冯梦龙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之为天下四绝。太极洞洞体规模宏大,总面积15万平方米,洞深几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狭忽敞,时高时低,忽温忽凉,忽陆忽水,给人有变幻莫测之感。上洞由山顶洞口而入,山脚洞口而出。下洞规模大,景观多。洞口上方刻有“太极洞”三字,系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吴同春手迹,至今依然可见。进口大厅约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洞内景观瑰丽,历史遗存丰富,钟乳奇石,百姿千态:有的如莲、如笋、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兽、如人;有的如钟、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凤、如潜鳞,叹为观止,鬼斧神工。正面崖石上,有吴同春书刻“二仪攸分”四字,自此分东西两洞。东洞峭刻诡谲,乳膏融结,前行百余米遂现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瑶池玉阶,地下银河,玉带金光。水洞长达2公里多,行舟可达700多米。

  太极洞自汉唐以来渐成旅游胜地。据史载,宋范仲淹在广德任职时为该洞题过诗,宋元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于洞壁,题刻于岩上。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满目,苍劲有力,仅初步查明赞誉太极洞古诗和游记就有十多篇。

  太极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丰富多采,名闻遐迩,光采宏伟,集险峻、奇丽、神秘于一体,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高。

  太极洞自1986年开发以来,洞外景观已建有砚池湖、范公亭、天游亭、怀古台、卧龙桥、实相院、洞宾楼、太极山庄等配套设施。几年来,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太极游后不览洞”、“名绝天下,世界奇观”之赞誉,真所谓“天下四绝”也。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

  横山位于广德县城西郊。远望如山横卧,故名横山。山虽不高,但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墨客郊游吟咏之地,也是城镇居民清明时节踏青和重阳登高的好所在。

  山顶和山麓原有明教禅寺、大佛殿、三忠祠、龙王庙等古建筑,还有祀斗台、攀罗亭等名胜,惜先后毁于战火。建国后大力植树造林,现已松林满山,郁郁葱葱。九十年代初,被国家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横山古为广德十景之一,现在登山远眺另有一番风光,但见田野布绿,河渠如带,古塔巍然,新楼错落,古城新貌,尽收眼底。

  横山西麓有垅小丘陵,是当年岳飞抗金的扎营地,当地人称“营盘山”,又叫扎寨圩。据史所载,岳飞大战金兀术时,曾陈兵横山,连营十里,军容十分雄壮,先后六战六捷,只因军粮奇缺,不得不被迫转移。当晚,岳飞传令:把绣有“岳”字的军旗,插满横山周围的山岗,并把羊的后腿悬吊起来,让羊的前蹄拼命击鼓,然后悄悄领军撤离。次日晨,金兵见满山军旗飘扬,到处鼓声震响,以为岳军要进攻,不敢轻举妄动。及其觉察时,岳军已不知去向。

  桃姑迷宫

  桃姑迷宫又名东崖洞,坐落于广德县独山镇。距县城28公里。辟有桃姑迎宾、流云飞瀑、桃塘夜月、洞山塔影、聚仙观画、瑞草霞光、奇门幽峡、福寿仙桃、索桥鸟瞰、宋墨遗香、万佛朝天、通天一门等12大景观。溶洞占地8万平方米,洞内游览路线1800米,现已开放16个宫厅、53门、24峡、200多个景点。

  桃姑迷宫,历史悠久,远自汉唐,便招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旅游胜地。苏轼、岳飞在此留有石刻遗迹,明太祖朱元璋驻跸广德时,称这里是“灵秀甲天下”。桃姑迷宫的景色,贵在天然,有流云、怪石、奇门、幽峡四绝,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洞内怪石嶙峋,幽深迷离,集古、灵、秀、怪于一体,似太幻虚境,引人入胜。山上有巍峨壮观的“藏金塔”,山下有碧波潋滟的“桃花塘”,湖心岛上有桃姑仙子的雕像,左有“梳妆阁”,右有“聚仙亭”。明代广德知州朱麟诗赞曰:“桐水郊原雨复晴,空闲游视五骢鸣,流云洞口春衫湿,隔崖桃花溪水声。”开发后的溶洞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历史人文景观为依托,以桃姑仙子久住迷宫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将一座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奉献给广大游客。

  鼓角楼

  鼓角楼又名谯楼,俗称钟鼓楼。原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上为复宇重楼,楼中备有鼓、角、钟、漏刻各一,取“代鼓鸣角,以警昏听。下漏数刻,以节昼夜”之意。下为拱形卷洞楼座,座高43 米。元时因战乱遭损坏,明洪武四年复修。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15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26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

  天寿寺塔

  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广德县城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

  该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 青砖铺地,各层檐角悬挂风铃,风拂铃摇声声悦耳,七级浮屠再现风光。塔内有转梯可登顶层,鸟瞰山城风光。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异草,盆景山石,陈列室展出历朝的文物古迹。供游人参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39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