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性格暴躁,吵架过后还觉得委屈,哭泣,怎么办

儿子性格暴躁,吵架过后还觉得委屈,哭泣,怎么办,第1张

孩子多大了?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要懂得收敛控制。这个作为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脾气暴躁,孩子脾气肯定也不会好。

如果小的话,需要及时管教,让他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教育。

委屈哭泣可能是觉得自己真的占理事后好好沟通,给他分析哪里做的不对。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 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妈妈,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妈妈,我没有!妹妹乱说!」 「爸爸,姊姊不让我用她的彩色笔,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们的蛋糕比我大块!」 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这样子的对话非常常见。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时候要是和妹妹起冲突, 得到的回复总是:「 你是姊姊,应该让妹妹。」 是的,「姊姊让妹妹」天经地义;

一次哥哥抢我玩具,我逮到这个「哥哥让妹妹」的大好机会, 兴奋地找大人告状,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较懂事,就让一下男生吧!」 我两边都吃不开,真是无言啊!

年幼的我只觉得自己好倒楣,由于从小总是被要求忍让, 长大后的我遇到类似情形也常以自认倒楣收场。 这种「以和为贵」的解决方式,我总觉得有问题……

但是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万事兴」是固有观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华人的处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一天, 回家后要是看到孩子争吵不休,很少不动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争执, 父母不是叫比较好说话的那一方多让让之外, 就是大动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连坐法一起「教训教训,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认真地当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罗生门般谜样的「兄弟阋墙」事件厘清, 但是哥说哥有理,妹说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头晕转向,结果多半「误判」。

被冤枉的孩子觉得爸妈就是偏心, 侥幸开脱的孩子觉得父母其实也傻傻搞不懂状况, 下次还可以如法炮制、故施重技。一轮下来,全家都输了。

2005年我在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开学一个月, 隔壁班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冲突了, 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支铅笔闹得不可开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排解此事,课也甭上了。

有着棕色卷发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榄肤色的Ms E来自瓜地马拉, 教学经验丰富,也是儿子的幼稚园老师。

那时她正在教室前给围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书, 看到两个孩子吵了起来,笑 地说: 「亲爱的玛丽和汤姆,老师看到你们两个对彼此有意见, 意见不合很正常,老师很高兴你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处理争执, 现在请你们两个到教室后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谈妥。」

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 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 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 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 地球仪旁边还放著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 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 MsE笑 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 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 孩子学到: 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 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 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 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 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 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

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 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 我笑 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 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 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 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 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 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 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 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 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 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 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 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 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 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 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 「我们讲好了,以后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 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 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 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

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 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 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 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

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 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 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 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 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

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孩子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知书达理、温润尔雅的人, 就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正确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的方式。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首先要学会劝架:如果两个小孩在一起打架了,我们大人看到的话,首先应该要学会劝架,把两个孩子分开,不能让他们继续打架了,而不是纵容他们继续打架,总归打架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好的,大人心理也会不舒服,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更是很生气的,首先把孩子拉开是最妥当的,事后再做其他的事情。

01

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发现孩子打架的话,要问明白是什么原因才打架的,把他们拉开之后,再准问是什么原因,并主动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如果聪明的家长就应该用聪明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也应该要委婉的向对方表达,毕竟孩子是不会记仇的,打完架之后还是很好的朋友。

02

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果双方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话就会主动帮忙的,而另一方看到的话也会主动帮忙,所以这样就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战争了,如果甚是过激的话就会有伤亡了,事情过后想起来是很后悔的,往往都是没有忍住一时之气罢了,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要客观一点,不能一味的为孩子去争取,而是让他自己面对。

03

自己孩子过去的话家长应该主动承担:如果两个孩子互相打架的话,如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家长应该主动去道歉,不要感觉这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主动承认错误也是给孩子做了一个表率呀,面对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提及面子问题,毕竟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耽误不得的。为了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总结经验。

04

孩子小的话打架就要跟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小的话,我们家长害怕还在外面玩被别的小朋友碰到的话,那么家长就要跟牢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乱跑就是了,最好是随时的牵着孩子的手行走,这样大一点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碰到你的孩子了,即使是不小心碰到的话,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话,家长朋友们也不要去小题大做了,把自己的孩子扶起即可。

05

自己的孩子伤着的话我们要学着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对方的孩子被伤着了,我们也要平复自己的心情,和平商量解决的办法,我们也不能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动手的话,事情会得不到解决的办法的,而且是越演越厉害的,所以不能够冲动,如果商量无果的话,就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06

生活中多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打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家长就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动手打架,动手打架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和自己的孩子讲清楚,孩子多少都会听一些家长和老师的话的,学会尊老爱幼。不应该去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会和对方商量着做母事,而不是一意孤行。

07

事后自己教育孩子:孩子打完架之后就该适当的教育一下了,毕竟不论是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去动手的,即使不是自己的过错,但是动手打人就是错了,所以在讲道理的同时也不能够动手打人,我们大人要把其中的厉害关系给孩子讲一讲,这样孩子即使以后也有类似的为题的话也不会去犯错了,归根结底是看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面是否得当的。

08

孩子打架,往往牵动大人的心:大人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为自己孩子出头做事,这是不在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隐形的害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就是让我们这些大人失去理智的,所以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循循见见,不可以操之过急。学会理智的去看为题,而不是用武力帮助孩子解决 问题,即使现在帮助他解决了,那么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犯错了,你就无能为力了,只能由社会来教育他了。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总免不了小吵小闹,甚至打起来。不管这些孩子们是亲生的兄弟姐妹还是只是普通的玩伴,都有可能因为小事情争吵和打闹,而且往往也会有人哭着告状。那么在这个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艺术性的问题。简单来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不管什么情况,首先请保持你的冷静,如果有孩子受伤了,先处理孩子的伤,给予受伤的孩子安抚,千万不要羞辱他,比如“你看吧,我叫你别跟谁谁谁玩了,不听我的话吧就被打成这样了,真是活该!”。经常地这样地羞辱孩子,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在其他小朋友也在场的时候,从而导致孩子形成心理阴影,甚至害怕跟人交往,导致孩子孤僻,严重时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或其他心理障碍。

  2、其次,要先重点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不是事件本身。也许真实发生的事情很小,但你的孩子哭着跑来找你。此时,你首先要关注孩子觉得被欺负的委屈和痛苦的情绪感受,而不是呵斥孩子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和追问孩子到底怎么了,被谁欺负了或者被打了哪里或者被抢了什么东西等问题,更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二话不说跑去打骂另一个孩子。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印象,这样会让孩子跟你沟通的大门渐渐关紧,在没搞清楚真正发生了什么之前,轻易去教训另一个孩子,不仅会伤害被你教训的那个孩子,还很可能让哭着找你求援的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3、不仅要关注来找你求援的孩子的情绪感受,还要关注没主动找你的孩子的情绪感受。要记得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是双方造成的,不要偏袒其中一方,即使是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起冲突,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就认为是别人家孩子的问题。孩子冲突时不需要大人来进行评判对错,孩子们的打闹其实也是他们沟通的方式,只要没受伤,作为父母不需要过分介入,只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并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沟通。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某个孩子确实是专门欺负另一个孩子的,那就需要你去跟那个孩子的父母谈谈,同时教会自己的孩子自我保护,尽量回避那个总是打人的孩子。

  4、最后,如果孩子们都没有受严重的伤,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作为家长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冷静,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感受。记得保持冷静,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感受。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们打架了,要记得你越插手介入就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孩子,你帮谁说话批评谁都会让另一个孩子不满意。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保持冷静,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感受,不仅关注找你求援的,还要关注没主动找你的孩子的感受。你会发现,当你不介入你的孩子们之间的战争时,渐渐地他们也会平息战争,学会和谐地沟通和相处,反而你的介入可能导致他们的战争更加激烈,因为你是成为他们争夺的资源之一。

家长可以介入孩子间的冲突,且必须介入,但这里的“介入”的不是家长直接上手,而是正确告诉孩子怎么处理。

孩子终究会离开大人独立生活,要想孩子以后能坦然面对小到打架、大到霸凌等各类冲突,一定要孩子学会下面五件事。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平时刷视频或者在自己身边可能就会遇到,两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气势汹汹推搡、拍打,甚至踢另一个小朋友,而被欺负的小孩子可能委屈到攥紧拳头,眼泪止不住的流也不知道还手。那么问题来了,在学校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该不该打回去呢?

支持孩子打回去,又害怕孩子学会暴力,不打回去又害怕孩子被变本加厉的欺负受委屈。如果一个孩子出手就能伤人,那对方家长在亲子关系上、教育孩子上,肯定有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到这五点。

首先是第一条,爸爸平时可以多跟孩子做一些打闹训练,这里的打闹训练指的是锻炼孩子的防御能力。

第二条,少打骂吼叫孩子,孩子在一次次打骂中愈发没有自尊与自信,在家里尚且不敢吭声,就更不能指望他到外面敢还手?

第三条,要教会孩子“吵架”,就是呼救,遇到有人欺负,要大声说:“别动,不许碰我!你不能这样对我,我要喊人。”这是吓唬对方的气势。

第四条特别重要,要教会孩子界限感,比如说:“不小心碰一下”和“故意伤害”的区别,如果是故意伤害比如被扇了耳光就要立马处理,建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条,如果打不过也吼不过,那该咋办?这时就要教孩子,找家长朋友老师,找一切能够找的人求助,避免二次伤害,平安成长比成功更加的重要。

总 结

①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不能完全袖手旁观,有时候还是需要及时介入。

②介入的目的不是裁判是非对错,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僵局。换句话说,不是当警察和法官,而是做“润滑剂”。

③介入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

从一般意义上讲,孩子间的争吵不含有敌意,只是由于动作不协调或玩具使用不均衡而引起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属于“不打不相识”,是心理接触时撞击出来的火花。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以后为人处事的协调能力。因此孩子争吵,家长不必立即介入,让他们能从争吵中逐渐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相互之间的理解、合作,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 如果孩子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即无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话,家长可以利用调整角色的办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继续活动。有一本书上介绍了一个事例,当两个孩子为争当火车司机而争吵不息时,家长巧妙地插话说:“火车司机很累了,现在咱们请他上餐厅吃饭吧!”无疑,这位家长是教育高手。 孩子争吵时,最忌家长搅在里面偏袒自己的孩子,扫了其他孩子的兴,也不宜“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令孩子“不要跟他们玩了”,然后将他带回家。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处于孤立地位。 至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家长亲自披挂上陈参与争吵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能激化矛盾,对孩子造成粗野的攻击印象。正确的做法是弄清情况,讲清道理,解决矛盾,恢复友谊。不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64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